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HF/H_(2)SO_(4) 混合酸从废弃微晶玻璃中提取锂
1
作者 陈成 严群 +3 位作者 唐学昆 刘子帅 周贺鹏 李恩昊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6-326,共11页
针对火法回收固废中锂存在的能耗高、效率低、回收困难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研究了以HF/H_(2)SO_(4) 混合酸为浸出剂,对废弃锂铝硅系(Li_(2)O-Al_(2)O_(3) -SiO_(2),LAS)微晶玻璃样品中的锂进行强化浸出。考察了液固体积质量比、硫... 针对火法回收固废中锂存在的能耗高、效率低、回收困难且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研究了以HF/H_(2)SO_(4) 混合酸为浸出剂,对废弃锂铝硅系(Li_(2)O-Al_(2)O_(3) -SiO_(2),LAS)微晶玻璃样品中的锂进行强化浸出。考察了液固体积质量比、硫酸质量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搅拌速度、原料粒径等因素对锂浸出率的影响,以及液固体积质量比、浸出温度对铝、硅浸出率的影响,并探讨了锂浸出动力学。结果表明:在m(样品)∶V(HF)∶V(H_(2)SO_(4) )=1∶2.5∶2、粒径为-0.074 mm、硫酸质量浓度900 g/L、浸出温度60℃、浸出时间120 min、搅拌速度200 r/min最佳条件下,锂浸出率接近99%,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HF与样品的液固体积质量比和浸出温度对锂浸出率影响较大;相较而言,HF与样品的液固体积质量比和浸出温度对铝浸出的影响比硅大;锂浸出符合未反应核收缩模型,反应表观活化能E_(a)=39.53 kJ/mol,锂浸出率受化学反应-内扩散混合控制。研究结果可为废弃LAS微晶玻璃中有价元素回收再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微晶玻璃 HF H_(2)SO_(4) 提取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HCl-H_(2)SO_(4)协同分解白钨矿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国钻 张代彬 +2 位作者 黄成龙 张龙辉 刘德刚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1,共7页
研究了采用HCl-H_(2)SO_(4)协同分解白钨矿,考察了各工艺参数对分解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分解过程动力学。结果表明:在盐酸浓度22%、浓硫酸用量0.5%、液固体积质量比2.5∶1、分解温度85℃、分解时间2 h、搅拌速率360 r/min优化条件下,白... 研究了采用HCl-H_(2)SO_(4)协同分解白钨矿,考察了各工艺参数对分解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分解过程动力学。结果表明:在盐酸浓度22%、浓硫酸用量0.5%、液固体积质量比2.5∶1、分解温度85℃、分解时间2 h、搅拌速率360 r/min优化条件下,白钨矿中钨酸钙分解率达99.6%,分解率较高;HCl-H_(2)SO_(4)协同分解白钨矿过程受化学反应和固体膜层混合控制,表观活化能为45.52 kJ/mol,白钨矿中的钨酸钙可高效转变为钨酸,从而使白钨矿中钨提取率得到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钨矿 HCL H_(2)SO_(4) 协同分解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标09CrCuSb耐酸钢的耐50%H_(2)SO_(4)腐蚀性能
3
作者 郑健 张佳伟 +3 位作者 袁渊 张成元 黄峰 刘静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3,共6页
通过电化学测试和全浸腐蚀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25,50,60,70℃)条件下新标09CrCuSb耐酸钢在50%H_(2)SO_(4)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从25℃升至70℃,新标09CrCuSb钢的腐蚀速率整体呈现增大趋势,在70℃时,腐蚀速率达到最高,为... 通过电化学测试和全浸腐蚀试验,研究了不同温度(25,50,60,70℃)条件下新标09CrCuSb耐酸钢在50%H_(2)SO_(4)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温度从25℃升至70℃,新标09CrCuSb钢的腐蚀速率整体呈现增大趋势,在70℃时,腐蚀速率达到最高,为2.70 g/(m^(2)·h),这与随温度升高,腐蚀产物中具有保护性作用的Fe_(3)O_(4)含量减少,无保护作用的FeSO_(4)·H_(2)O含量增加以及锈层中微孔变化有关。另外,由于新标调整了09CrCuSb钢中Cu、Mo、Sn、Sb、W等元素的含量,与旧标09CrCuSb钢相比,阳极维钝电流密度J维钝降低,同等温度条件下,新标09CrCuSb钢的耐蚀性得到较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标09CrCuSb耐酸钢 50%H_(2)SO_(4)溶液 腐蚀 温度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在0.5 mol/L H_(2)SO_(4)中对45#碳钢的缓蚀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原梦颖 王德华 +3 位作者 楠惠开 耿涛 刘弘毅 朱海林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5-1154,共10页
以三聚氯氰、正己胺/正辛胺/十二胺、乙二胺、N,N-二甲基-1,3-丙二胺、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了3种不同疏水链长度的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C_(m)-2-C_(m)(m=6,8,12),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高分辨质谱... 以三聚氯氰、正己胺/正辛胺/十二胺、乙二胺、N,N-二甲基-1,3-丙二胺、溴乙烷为原料,合成了3种不同疏水链长度的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C_(m)-2-C_(m)(m=6,8,12),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高分辨质谱(ESI-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表面张力法研究合成的3种不同疏水链长的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C_(6)-2-C_(6),C_(8)-2-C_(8)和C_(12)-2-C_(12))的表面活性;采用静态失重法、电化学阻抗、动电位极化和量子化学方法研究其在0.5 mol/L H_(2)SO_(4)溶液中对45^(#)碳钢的缓蚀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疏水链碳数从6增加到12,3种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_(m)c)从0.059 mmol/L降低到0.013 mmol/L,pc_(20)值从1.23增加到1.89;电化学阻抗结果表明,同一浓度下,缓蚀率随疏水链亚甲基数目的增加而增加,在0.5 mol/L H_(2)SO_(4)溶液中,对碳钢均有较好的缓蚀性能,当C_(12)-2-C_(12)浓度为0.2 mmol/L时,其对45^(#)碳钢的缓蚀率可达95.03%;动电位极化结果表明,3种表面活性剂都是以抑制阴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3种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可以有效地吸附在碳钢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嗪基Gemini表面活性剂 缓蚀性能 碳钢 硫酸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型Ce-OMS-2@CeO_(2)催化剂的构建及其低温抗硫抗水SCR脱硝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戴歌彧 彭月旺 +3 位作者 宇超 吕碧洪 吴孝敏 荆国华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86-1695,共10页
本研究制备了核壳型和负载型的Ce-OMS-2复合物(Ce-OMS-2@CeO_(2)和CeO_(2)/Ce-OMS-2),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核壳型Ce-OMS-2@CeO_(2)材料由于其介孔结构的保持能够明显提升反应气体NO的传质和吸附,提升脱硝效率... 本研究制备了核壳型和负载型的Ce-OMS-2复合物(Ce-OMS-2@CeO_(2)和CeO_(2)/Ce-OMS-2),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核壳型Ce-OMS-2@CeO_(2)材料由于其介孔结构的保持能够明显提升反应气体NO的传质和吸附,提升脱硝效率。同时,核壳型Ce-OMS-2@CeO_(2)催化剂显著降低了硫酸氢铵(ABS)的分解温度,使得催化剂表面活性组分不易被ABS沉积覆盖,从而维持Ce-OMS-2@CeO_(2)高效的抗硫抗水脱硝性能。因此,核壳型Ce-OMS-2@CeO_(2)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SCR脱硝性能和抗硫抗水性能(在无SO_(2)下,100-200℃NO转化率为~100%;在有SO_(2)下,NO转化率≥~80%可维持在4 h以上)。本工作为开发高效稳定的Mn基低温SCR脱硝催化剂提供了一种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脱硝 核壳型Ce-OMS-2@CeO_(2) 抗硫抗水 硫酸氢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4)Al(SO_(4))_(2)·12H_(2)O脱水过程及其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彪 王会 +2 位作者 张振迎 薛道荣 刘抢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8-676,共9页
通过热重-差热分析仪(TG/DTA)测试了NH_(4)Al(SO_(4))_(2)·12H_(2)O的升温脱水过程,并对其脱水过程进行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NH_(4)Al(SO_(4))_(2)·12H_(2)O的脱水过程分为2步,第1次脱去9个水分子,形成NH_(4)Al(SO_(... 通过热重-差热分析仪(TG/DTA)测试了NH_(4)Al(SO_(4))_(2)·12H_(2)O的升温脱水过程,并对其脱水过程进行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NH_(4)Al(SO_(4))_(2)·12H_(2)O的脱水过程分为2步,第1次脱去9个水分子,形成NH_(4)Al(SO_(4))_(2)·3H_(2)O;第2次脱去剩余的3个水分子,形成NH_(4)Al(SO_(4))_(2)。热力学分析NH_(4)Al(SO_(4))_(2)·12H_(2)O脱水过程中,脱落的液态水分子随即气化。动力学分析NH_(4)Al(SO_(4))_(2)·12H_(2)O脱水过程,脱去9个水分子的反应活化能为93.53 kJ/mol,脱去3个水分子的反应活化能为118.7 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4)Al(SO_(4))_(2)·12H_(2)O 脱水过程 热力学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H_(3)-(NH_(4))_(2)SO_(4)体系隔膜电解铜电化学研究
7
作者 杨建英 唐施阳 +2 位作者 杨平 李树超 杨建广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8,共8页
PCB板(印刷电路板)剪裁铣削渣中含有金属铜和铝,且塑料含量高,采用电化学溶解隔膜电积工艺可以实现铜的剥离并得到高品位阴极铜。该工艺具有流程短、电流效率高、产品纯度高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电化学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PC... PCB板(印刷电路板)剪裁铣削渣中含有金属铜和铝,且塑料含量高,采用电化学溶解隔膜电积工艺可以实现铜的剥离并得到高品位阴极铜。该工艺具有流程短、电流效率高、产品纯度高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电化学机理尚不明确,本文以PCB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含铜固废作为阳极,采用钛板为阴极,在NH_(3)-(NH_(4))_(2)SO_(4)体系中采用隔膜电解工艺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包括不同铵盐体系、氨/硫酸铵体系中不同电极、氨/硫酸铵体系不同电解液组成的电化学行为曲线以及NH_(3)-(NH_(4))_(2)SO_(4)体系电沉积铜的控制步骤、成核机理等。结果表明,氨/硫酸铵体系中电积铜的起始还原电位最低,电积时电耗较低,且该体系中氢的析出电位均较负,可避免因析出氢气降低阴极电流效率的副反应;NH_(3)-(NH_(4))_(2)SO_(4)体系中Cu^(2+)在钛电极表面的电沉积反应为不可逆过程,且为双电子一步转移过程,控制步骤为扩散控制;Cu^(2+)在钛电极上的成核机理接近于瞬时成核。该研究成果可为NH_(3)-(NH_(4))_(2)SO_(4)体系隔膜电解铜工艺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B含铜废料 NH_(3)-(NH_(4))_(2)SO_(4)-H_(2)O体系 隔膜电解 电化学机理 成核机理 控制步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硫酸亚铁体系制备高分散球形银粉
8
作者 姚远 李玮 +4 位作者 李晨昊 张晓杰 李江辉 姚志强 黄富春 《贵金属》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6-70,共5页
以AgNO_(3)作为银源,FeSO_(4)作为还原剂,H_(2)SO_(4)作为稳定剂,通过一步还原法制备球形银粉。研究了还原剂用量、稳定剂用量及操作方式对银粉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对2.5gAgNO_(3),当FeSO_(4)用量在11g,0.1mol/LH_(2)SO_(4)用量在0.1g... 以AgNO_(3)作为银源,FeSO_(4)作为还原剂,H_(2)SO_(4)作为稳定剂,通过一步还原法制备球形银粉。研究了还原剂用量、稳定剂用量及操作方式对银粉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对2.5gAgNO_(3),当FeSO_(4)用量在11g,0.1mol/LH_(2)SO_(4)用量在0.1g时,向AgNO_(3)-H_(2)SO_(4)溶液中快速加入FeSO_(4)溶液,制备所得银粉形貌均一,粒径分布范围窄,形貌为形状规则球形银粉,分散性好。对反应体系中的吸附反应机理进行分析,发现SO4^(2-)及Fe^(2+)浓度对银颗粒形貌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银粉 AgNO_(3) FeSO_(4) H_(2)SO_(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2)-H_(2)O体系中锌电解阳极泥还原浸出锰的研究
9
作者 陶家荣 世仙果 +3 位作者 李云 朱应旭 李科 张亮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39,共9页
锌电解阳极泥中含有大量的锰,目前企业常用的处理方法为返回浸出工序再利用,但该法会导致系统溶液中锰离子浓度偏高,影响电解。本研究利用SO_(2)还原特性,探究了锌电解阳极泥在SO_(2)-H2O体系中锰的还原浸出行为,并考察了工艺条件对锰... 锌电解阳极泥中含有大量的锰,目前企业常用的处理方法为返回浸出工序再利用,但该法会导致系统溶液中锰离子浓度偏高,影响电解。本研究利用SO_(2)还原特性,探究了锌电解阳极泥在SO_(2)-H2O体系中锰的还原浸出行为,并考察了工艺条件对锰浸出率及钾、钙溶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酸度0 g/L、液固比4.0、SO_(2)用量3.5 mol、反应温度40℃、反应时间1.5 h、搅拌转速400 r/min的条件下,Mn浸出率达到99.7%,钾、钙的溶出率分别为89.7%、28.6%,富锰液中钾、钙等杂质通过化学沉淀法除去后可用于制备工业级硫酸锰;浸出渣的主要化学成分为铅37.79%、银1480 g/t、锶12.49%和硅6.07%,分别以PbSO_(4)、SrSO_(4)和SiO_(2)等形式存在,后续可通过火法工艺还原挥发渣中铅、银和锶至烟尘中,再进一步分离。本文处理锌电解阳极泥的方法实现了锰的高效浸出回收,避免了锰返回浸出工序造成电解系统锰离子浓度过高影响生产的问题,同时实现了浸出渣中有价金属元素铅、银、锶的富集,富集倍数约为9,提高了浸出渣的附加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电解阳极泥 锰回收 还原浸出 SO_(2)-H_(2)O体系 钾、钙再利用 铅、银、锶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活化坡缕石对土壤中Cd的钝化效果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陶玲 刘伟 +3 位作者 刘瑞珍 尚倩倩 何静 任珺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5-803,共9页
为探究不同浓度H_(2)SO_(4)溶液活化的坡缕石对土壤中Cd的钝化效果,使用浓度分别为5%、7.5%、10%、12.5%、15%的H_(2)SO_(4)溶液对坡缕石进行活化,加入Cd污染土壤进行钝化实验和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施加不同浓度H_(2)SO_(4)溶液活化的... 为探究不同浓度H_(2)SO_(4)溶液活化的坡缕石对土壤中Cd的钝化效果,使用浓度分别为5%、7.5%、10%、12.5%、15%的H_(2)SO_(4)溶液对坡缕石进行活化,加入Cd污染土壤进行钝化实验和盆栽实验。结果表明:施加不同浓度H_(2)SO_(4)溶液活化的坡缕石均能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10%的H_(2)SO_(4)活化的坡缕石钝化效果最显著,毒性浸出(TCLP)和二乙烯三胺五乙酸(DTPA)提取态Cd含量分别降低31.11%和37.33%。通过欧洲共同体参考机构(BCR)连续提取法测定结果表明酸活化坡缕石能显著降低土壤中Cd的酸溶态含量和还原态含量,酸活化坡缕石能显著抑制玉米对土壤中Cd的吸收和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的转移,使玉米地上部分Cd的含量相比对照组降低26.99%-43.97%,玉米地下部分Cd的含量相比对照组降低15.36%-27.40%。酸活化坡缕石对土壤中的Cd有明显的钝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活化 坡缕石 CD H_(2)SO_(4) 盆栽实验 土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酸性环境中氧氟沙星的荧光光谱与质子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慧珍 章成峰 +4 位作者 高秀香 黄昆 翟羽京 徐怡庄 吴瑾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08-1312,共5页
研究了氧氟沙星(ofloxacin,简称OFL)在不同浓度H2SO4溶液中的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质子化作用。OFL分子上含3个N原子,4个O原子和1个F原子,当将其溶于适当的溶剂中时,OFL会随所处溶液的酸度不同获取或释放H离子,从而改变其质子化状态。质... 研究了氧氟沙星(ofloxacin,简称OFL)在不同浓度H2SO4溶液中的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质子化作用。OFL分子上含3个N原子,4个O原子和1个F原子,当将其溶于适当的溶剂中时,OFL会随所处溶液的酸度不同获取或释放H离子,从而改变其质子化状态。质子化状态的不同会影响分子结构的共轭范围,进而对其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行为产生深刻影响。在高浓度H2SO4溶液中,OFL分子质子化程度较高,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400nm。在低浓度H2SO4溶液中,OFL分子质子化程度较低,最大荧光发射波长为505nm。在中等浓度的H2SO4溶液中,OFL的荧光发射光谱则有400和500nm两个发射峰,且其强度随着H2SO4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这说明至少有两种质子化结构状态共存,其浓度随着H2SO4浓度不同而彼消此长。随着H2SO4浓度的降低,OFL的荧光激发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均发生了红移,也表明H2SO4浓度直接影响OFL的质子化状态。基于此,有望开发出一种高酸度条件下的紫外和荧光探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氟沙星 喹诺酮 H_2SO_4 荧光光谱 紫外光谱 质子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葵茎秆生物炭结构特征及对吡啶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
12
作者 汪怀建 喻成龙 +3 位作者 谭璐 吴依婷 姚金贵 杨海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1-168,共8页
文章以油葵茎秆为原材料,采用缺氧升温热解法制备300、400、500、600、650℃的生物炭,利用FTIR、SEM、BET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果发现,随炭化温度升高,生物炭的含氧官能团数减少,比表面积增大,孔隙结构更加丰富。在650℃制备的生物炭具... 文章以油葵茎秆为原材料,采用缺氧升温热解法制备300、400、500、600、650℃的生物炭,利用FTIR、SEM、BET对生物炭进行表征,结果发现,随炭化温度升高,生物炭的含氧官能团数减少,比表面积增大,孔隙结构更加丰富。在650℃制备的生物炭具有最丰富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最大,达到321.7307 m^(2)/g。吡啶吸附实验结果表明,650℃制备的生物炭(Y650)的吸附性能最佳,吡啶饱和吸附量达到33.64 mg/g。相同条件下,H_(2)SO_(4)改性油葵茎秆后制备的生物炭(YS650)对吡啶的饱和吸附量提高了6%,达到35.66 mg/g。Y650和YS650对吡啶的吸附结果表明,当吡啶初始浓度100 mg/L、生物炭添加量4 g/L、pH=7,吸附12 h后,Y650和YS650对吡啶的吸附达到平衡,饱和吸附率分别达到67.29%和73.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葵茎秆 生物炭 H_(2)SO_(4)改性 吡啶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洋多金属结核低温氢还原-酸浸新工艺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小舟 彭俊 +3 位作者 沈裕军 黄宗朋 蔡云卓 钟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881-2888,共8页
大洋多金属结核是一种复杂难选的多金属氧化矿,本文以其为原料,开展了低温氢还原-酸浸新工艺研究。首先考察了氢还原温度、时间及氢气流量等因素对有价金属氧化物还原的影响,得出了优化的还原工艺条件:还原温度600℃、时间90 min、氢气... 大洋多金属结核是一种复杂难选的多金属氧化矿,本文以其为原料,开展了低温氢还原-酸浸新工艺研究。首先考察了氢还原温度、时间及氢气流量等因素对有价金属氧化物还原的影响,得出了优化的还原工艺条件:还原温度600℃、时间90 min、氢气流量50 mL/min。在此基础上,针对优化条件下的还原物料进行浸出研究,考察了浸出温度、时间、液固比、终点pH值、双氧水和氧气用量对有价金属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浸出液固比6:1、温度80℃、氧气流量250 mL/min、浸出时间6 h、控制终点pH 1.5~2.0的条件下,Ni、Co、Cu、Mn浸出率分别达99.09%,98.35%,94.97%,98.58%,实现了多金属结核中有价金属的高效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多金属结核 低温氢还原 浸出 硫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光温室用无机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鲍玲玲 侯倩倩 +1 位作者 王凯峰 蒋自鹏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1-69,共9页
为改善日光温室热环境,采用步冷曲线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等实验方法研究制备了一种Na_(2)SO_(4)·10H_(2)O-Na_(2)HPO_(4)·12H_(2)O基复合相变材料,并将其改性后应用在温室模型中进行效果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此材料的最... 为改善日光温室热环境,采用步冷曲线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等实验方法研究制备了一种Na_(2)SO_(4)·10H_(2)O-Na_(2)HPO_(4)·12H_(2)O基复合相变材料,并将其改性后应用在温室模型中进行效果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此材料的最佳配比(质量分数)为21.37%Na_(2)SO_(4)·10H_(2)O+64.10%Na_(2)HPO_(4)·12H_(2)O+4.27%KCl+4.27%H_(2)O+4.27%Na_(2)SiO_(3)·9H_(2)O+0.86%石墨粉+0.86%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其过冷度降至0.6℃、相变温度为25.1℃、相变潜热为143.7 J/g,经过200次冷热循环实验,相变材料仍能保持较好的相变性能;将其应用在温室模型中对比发现,该相变材料可减小温室内温度波动,晴天条件下相变材料可使室内最高温度降低1.6~3.1℃,使室内最低温度提高1.7~2.7℃,使土壤温度提高0.3~1.4℃,且连续晴天条件下相变材料的控温效果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 Na_(2)SO_(4)·10H_(2)O Na_(2)HPO_(4)·12H_(2)O 相变性能 控温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SO_(4)/AC双功能催化剂在草甘膦合成中的应用
15
作者 付建平 熊伟 +2 位作者 王璐 曾国屏 韩晓丹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7-52,共6页
以环境友好的茶壳活性炭负载磺酸(H_(2)SO_(4)/AC)替代传统液体盐酸催化草甘膦生产过程中的酸解反应。重点研究了H_(2)SO_(4)/AC制备工艺和催化条件等因素对草甘膦产率和副产物N-甲基草甘膦、增甘磷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以400℃条件下... 以环境友好的茶壳活性炭负载磺酸(H_(2)SO_(4)/AC)替代传统液体盐酸催化草甘膦生产过程中的酸解反应。重点研究了H_(2)SO_(4)/AC制备工艺和催化条件等因素对草甘膦产率和副产物N-甲基草甘膦、增甘磷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以400℃条件下碳化3 h的茶壳炭为载体,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在110℃下磺化2 h制备H_(2)SO_(4)/AC催化剂,可使草甘膦的产率达到86%,N-甲基草甘膦和增甘磷总质量分数控制在4%以内。该研究为草甘膦酸解反应提供了一种高效清洁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功能催化剂H_(2)SO_(4)/AC 草甘膦 酸解反应 表面酸量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CC余热锅炉烟气硫酸露点预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耀 王彤 董峰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386-388,共3页
针对某企业FCC余热锅炉省煤器出现的典型的硫酸露点腐蚀情况,详细分析了烟气硫酸露点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烟气中SO_(3)相对于SO_(2)的转化率为4.3%,烟气的SO_(3)的存在显著增加了烟气的露点温度高达80℃,在该工况下烟气的硫酸露... 针对某企业FCC余热锅炉省煤器出现的典型的硫酸露点腐蚀情况,详细分析了烟气硫酸露点原因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烟气中SO_(3)相对于SO_(2)的转化率为4.3%,烟气的SO_(3)的存在显著增加了烟气的露点温度高达80℃,在该工况下烟气的硫酸露点温度约为151.5℃,并提出了FCC余热锅炉省煤器烟气硫酸露点腐蚀的防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露点 转化率 水蒸气 S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浸种方法对马棘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范彦 刘畅 +1 位作者 朱瑞芬 何玮 《草学》 2023年第2期20-26,56,共8页
马棘种子以播种繁殖为主,其种子硬实率高,生活力和发芽率低。本试验通过将马棘种子浸泡在初始温度为70℃、80℃、90℃、100℃的蒸馏水中,自然冷却后继续浸泡的总时间分别为4h、8h、16h、24h;98%H_(2)SO_(4)溶液对马棘种子浸泡不同时间(1... 马棘种子以播种繁殖为主,其种子硬实率高,生活力和发芽率低。本试验通过将马棘种子浸泡在初始温度为70℃、80℃、90℃、100℃的蒸馏水中,自然冷却后继续浸泡的总时间分别为4h、8h、16h、24h;98%H_(2)SO_(4)溶液对马棘种子浸泡不同时间(1min、3min、5min、7min);20%、25%、30%、35%、40%的NaOH溶液分别浸泡马棘种子1h,对以上3组试验处理后的种子测定其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发霉率以及腐烂率,确定不同处理对马棘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80℃浸泡16h,马棘种子的发芽势(26.67%)、发芽率(54.00%)、发芽指数(23.31)高于其他处理;H_(2)SO_(4)浸泡马棘种子3min时发芽势(54.00%)、发芽率(62.67%)、发芽指数(32.09)高于其他处理;35%NaOH处理马棘种子,发芽势(22.00%)、发芽率(48.00%)、发芽指数(20.28)高于其他处理。综合比较马棘种子发芽效果最佳的3种处理,H_(2)SO_(4)浸泡3min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80℃浸泡16h处理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棘 种子萌发 水浴浸种 浓硫酸 氢氧化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钛石膏-H_(2)SO_(4)-H_(2)O体系中石膏-硬石膏的相变规律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倩 彭同江 +2 位作者 孙红娟 丁文金 林艳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725-732,共8页
本文研究了在常压下钛石膏-H_(2)SO_(4)-H_(2)O体系中石膏相向硬石膏相的转化,探索了反应时间、硫酸浓度和温度对石膏-硬石膏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增大硫酸浓度和增加反应时间都有利于石膏向硬石膏转化;当石膏转化为硬... 本文研究了在常压下钛石膏-H_(2)SO_(4)-H_(2)O体系中石膏相向硬石膏相的转化,探索了反应时间、硫酸浓度和温度对石膏-硬石膏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温度、增大硫酸浓度和增加反应时间都有利于石膏向硬石膏转化;当石膏转化为硬石膏后,延长反应时间硬石膏不再发生转变;在温度为70℃和80℃时,体系中石膏与硬石膏共存,二者的微观形貌差异明显,石膏呈片状,硬石膏呈长方板状;当温度升温至90℃以上时,石膏完全转变为硬石膏,其微观形貌为长方板状;常压下,在50~100℃内,在钛石膏-H_(2)SO_(4)-H_(2)O体系中发生的石膏-硬石膏的相变是石膏直接脱水形成硬石膏,没有中间产物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石膏 石膏相变 钛石膏-H_(2)SO_(4)-H_(2)O体系 硬石膏 微观形貌 酸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H_(2)PO_(4))_(2)-H_(3)PO_(4)-K_(2)SO_(4)体系中石膏晶型及形貌调控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钦 杨林 +2 位作者 易芸 耿平兰 曹建新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4-1111,1122,共9页
为将Ca(H_(2)PO_(4))2制备KH_(2)PO_(4)过程中的石膏资源化利用,以H_(3)PO_(4)与CaCO_(3)反应制备Ca(H_(2)PO_(4))2溶液,并与K_(2)SO_(4)溶液反应,进行Ca(H_(2)PO_(4))_(2)-H_(3)PO_(4)-K_(2)SO_(4)体系中石膏晶型和形貌调控研究。结果... 为将Ca(H_(2)PO_(4))2制备KH_(2)PO_(4)过程中的石膏资源化利用,以H_(3)PO_(4)与CaCO_(3)反应制备Ca(H_(2)PO_(4))2溶液,并与K_(2)SO_(4)溶液反应,进行Ca(H_(2)PO_(4))_(2)-H_(3)PO_(4)-K_(2)SO_(4)体系中石膏晶型和形貌调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反应时间、反应温度、SO^(2-)/_(4)过量系数和CaO含量等参数可对Ca(H_(2)PO_(4))_(2)-H_(3)PO_(4)-K_(2)SO_(4)体系中石膏晶型和形貌进行调控,制得短柱状α-CaSO_(4)·0.5H_(2)O。体系在温度高于95℃和CaO含量为3.0%~5.0%(质量分数,下同)时形成α-CaSO_(4)·0.5H_(2)O,在CaO含量为5.5%主要形成CaSO_(4)·2H_(2)O;反应时间长于20 min和SO^(2-)/_(4)过量系数大于1.4将形成K_(2)SO_(4)(CaSO_(4))_(5)·H_(2)O,导致石膏晶体表面缺陷增加。本实验条件下,适宜反应条件为:反应时间10 min、反应温度95℃、SO^(2-)/_(4)过量系数1.2和CaO含量5.0%,此条件下可制得长度42~70μm、直径13~24μm的短柱状α-CaSO_(4)·0.5H_(2)O,其抗折和抗压强度分别可达5.61 MPa和33.74 MPa,滤液中钾收率和脱钙率分别可达94.23%和83.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CaSO_(4)·0.5H_(2)O Ca(H_(2)PO_(4))_(2)-H_(3)PO_(4)-K_(2)SO_(4)体系 石膏 晶型 形貌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南阜康区块煤层后生生物成因H_(2)S的发现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2
20
作者 闫佩佩 苏现波 +3 位作者 邹成龙 赵伟仲 汪露飞 伏海蛟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52-61,共10页
随着排采的进行准南东段阜康区块煤层气井产出的煤层气中H_(2)S浓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基于煤层气勘探开发资料,结合实验室厌氧发酵实验,对该区块排采阶段煤层H_(2)S的异常原因进行初步探讨。煤层气勘探阶段... 随着排采的进行准南东段阜康区块煤层气井产出的煤层气中H_(2)S浓度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对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基于煤层气勘探开发资料,结合实验室厌氧发酵实验,对该区块排采阶段煤层H_(2)S的异常原因进行初步探讨。煤层气勘探阶段含气量测试结果表明,煤层气原始气体中H_(2)S含量低,最高仅为2.152×10^(−6);排采初期并未出现H_(2)S浓度异常现象,但随着排采的进行,部分井出现异常,如13号井在排采7 a后H_(2)S含量异常增加,高达700×10^(−6)。灰色关联分析表明,H_(2)S的浓度与煤层气井的产水量和水质密切相关,当地下水的补给带来充足的营养物质供给菌群代谢时,就会促进H_(2)S的产出。由该区煤和排采水作为发酵基液构建的厌氧发酵系统表明,H_(2)S的产量与发酵液中SO_(4)^(2−)含量成反比、与HCO_(3)^(−)含量成正比;CH4的产气高峰滞后于H_(2)S,且累计生成量显著低于H_(2)S,而由该区的煤与蒸馏水作为发酵基液构建的厌氧发酵系统则以产CH4为主,仅生成微量的H_(2)S,说明H_(2)S是硫酸盐还原菌以CH4为电子供体还原SO_(4)^(2−)生成的;发酵液中小分子有机酸含量的不断减少说明硫酸盐还原菌同样利用了有机酸为电子供体还原SO_(4)^(2−)生成H_(2)S。因此,现场生产资料和实验室厌氧发酵结果表明该区H_(2)S是由煤层水中的SO_(4)^(2−)被硫酸盐还原菌还原生成。这种排采阶段生成的生物气与以往人们认为的原生和次生生物气都不相同,将其称为后生生物气,其中的H_(2)S称为后生生物H_(2)S。排采过程中后生生物气的生成进一步说明人工干预下的煤层气生物工程实施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南阜康区块 煤层气井水 硫酸盐还原 SO_(4)^(2−) 后生生物成因H_(2)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