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目标下绿色财政政策的碳生产率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赵玉焕 樊顺安 刘思源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84,共17页
在“双碳”目标下,提高城市碳生产率是政府制定绿色财政政策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考量。以两部委开展的节能减排财政政策试点为准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和塔皮奥(Tapio)脱钩指数模型,考察绿色财政政策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 在“双碳”目标下,提高城市碳生产率是政府制定绿色财政政策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考量。以两部委开展的节能减排财政政策试点为准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和塔皮奥(Tapio)脱钩指数模型,考察绿色财政政策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显示,绿色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城市碳生产率,并推动了城市低碳发展。具体而言,实施该绿色财政政策能够通过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配置、改善城市创新环境、提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等提升城市碳生产率。同时,在非资源型、非工业型、环境信息公开和地方政府环保意识强的城市中,政策效应更显著。拓展研究发现,除铁岭市和铜川市外,其他试点城市在政策实施期间经济增长速率均高于碳排放增长速率,表现出明显的碳生产率提升趋势。绿色财政政策在推动城市减碳、促增长、提升碳生产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低碳发展应以绿色财政为抓手制定因应之策,以实现经济发展和减污降碳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财政政策 碳生产率 低碳发展 节能减排财政政策 减污降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省域降碳减污绩效测度、时空分异与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胡剑波 张宽元 韩君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10,共12页
本文在测度2000—2020年我国省域降碳减污绩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降碳减污绩效静态效益与动态指数分别呈现“马鞍型”和“钟型”分布,地区间存在较大空间差异,... 本文在测度2000—2020年我国省域降碳减污绩效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及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降碳减污绩效静态效益与动态指数分别呈现“马鞍型”和“钟型”分布,地区间存在较大空间差异,且组间差异是总体差异最主要的来源。从收敛特征来看,全国及三大地区降碳减污绩效表现出不同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特征,但均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俱乐部收敛检验显示静态效益具有三个不同的收敛俱乐部,动态指数则接受整体收敛假设。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因地制宜创新政策措施、优化治理路线、协同推进降碳减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量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碳减污绩效 测度 区域差异 时空分异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空间碳汇提质增效及减排工具箱构建研究
3
作者 王晶懋 王千格 +4 位作者 刘晖 姚盈羽 徐冰洁 钱磊 王雨欣 《园林》 2025年第7期4-13,共10页
城市绿地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有限绿地空间条件下实现碳中和,合理布局低碳绿地空间格局,科学配置植物群落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目前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绿地系统的提质增效已成... 城市绿地已经进入存量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有限绿地空间条件下实现碳中和,合理布局低碳绿地空间格局,科学配置植物群落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目前城市绿地碳汇效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与此同时,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绿地系统的提质增效已成为推动城市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战略。创新性地构建包含地形处理、水系规划、建筑小品设计、植物配置、道路组织和空间布局6大要素的低碳设计工具箱,并针对各要素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渭河北岸的秦陌花塘为例,系统探究城市绿地空间的碳汇功能提升与减排路径优化,进一步提出低维护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协同碳汇生态效益与景观功能效益并实现维护成本最小化,为城市绿地空间提质增效和高固碳景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空间 增汇减排 提质增效工具箱 低维护 碳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钢铁工业生态化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3
4
作者 董磊 王健 张琦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21,共7页
文章研究了“双碳”背景下钢铁工业生态化现状,分析了国内外低碳冶金技术路线,并提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钢铁工业生态化指标体系。文章围绕全流程减碳减排、装备升级与工艺优化、产品研发三个方面,凝练了中国钢铁工业生... 文章研究了“双碳”背景下钢铁工业生态化现状,分析了国内外低碳冶金技术路线,并提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的钢铁工业生态化指标体系。文章围绕全流程减碳减排、装备升级与工艺优化、产品研发三个方面,凝练了中国钢铁工业生态化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铁工业 生态化 路径 绿色发展 减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技术创新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于联合减排与环境改善的视角 被引量:3
5
作者 陶长琪 谢涛 徐晔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7,共17页
绿色技术创新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关键支撑作用。本文将多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共同纳入“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结合环境技术前沿与Luenberger指标准确测算减污降碳绩效(RPI),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 绿色技术创新在绿色低碳发展中应充分发挥关键支撑作用。本文将多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排放共同纳入“能源–环境–经济”(3E)系统,结合环境技术前沿与Luenberger指标准确测算减污降碳绩效(RPI),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绿色技术创新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显著促进减污降碳绩效提升,对投入产出层面各项子绩效的影响效应按照产出增长、要素节约、联合减排的顺序依次提高,其中环境绩效是其发挥环境改善作用的主要途径,且减污、低碳技术分支之间存在技术协同,可以实现多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协同控制。机制分析表明,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绿色技术创新影响减污降碳绩效的核心机制,在绿色技术创新促进环境绩效提升的过程中发挥显著的中介作用,技术分解视角下的机制检验同样支持这一结论。此外,绿色技术创新具有空间异质性特征,对减污降碳绩效的影响也随着时间逐渐增强。本文为进一步明确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减污降碳之间的关系提供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联合减排 环境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还田条件下减氮对河西绿洲灌区玉米产量及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刘亚龙 王鹏飞 +6 位作者 于爱忠 王玉珑 尚永盼 杨学慧 尹波 张冬玲 王凤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1-784,共14页
探究绿洲灌区玉米产量、N_(2)O排放特征对绿肥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的响应,以期为区域构建稳产减排的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甘肃农业大学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开展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绿肥还田条件下传统施氮量(N100)和绿肥还田条件下... 探究绿洲灌区玉米产量、N_(2)O排放特征对绿肥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的响应,以期为区域构建稳产减排的施氮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甘肃农业大学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开展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绿肥还田条件下传统施氮量(N100)和绿肥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10%、20%、30%和40%(即N90、N80、N70和N60)处理,分析各处理对玉米产量及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肥还田条件下,N100、N90和N80处理的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N70和N60处理。N_(2)O全球增温潜势(GWP)随着施氮量的降低而减小;N_(2)O排放强度(GHGI)以N80处理最低,较N100处理显著降低14.3%。在玉米生长阶段,N_(2)O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施肥后,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处理峰值相应增加。与N100处理相比,N90、N80、N70和N60处理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但N90和N80处理较N70处理分别提高18.0%和9.4%,较N60分别提高28.6%和19.3%(P<0.05)。玉米全生育期0~110 cm土壤平均NH_(4)^(+)-N和NO_(3)^(-)-N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降低。其中N90、N80、N70和N60处理较N100处理平均NH_(4)^(+)-N含量分别降低6.4%、9.9%、15.3%和21.3%,差异显著;平均NO_(3)^(-)-N含量分别降低5.6%、11.5%、9.2%和24.5%,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施氮量、土壤NH_(4)^(+)-N含量、土壤NO_(3)^(-)-N含量和N_(2)O排放量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施氮量通过影响土壤NH_(4)^(+)-N和NO_(3)^(-)-N含量来影响农田N_(2)O排放,是影响农田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因此,绿肥还田条件下减量施氮20%可作为干旱绿洲灌区发展稳产减排的合理氮肥管理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减氮 产量 N_(2)O排放 铵态氮 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蜡原油聚合物共混物高效降凝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7
作者 宋京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27,共6页
高含蜡原油多具有高密度、高黏度和高凝点等特点,导致在开采、运输及储存过程中都需要克服较高的成本。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研究合成了两种聚合物及其共混物作为降黏剂以提升高含蜡原油的流动性。分别以丙烯酸壬酯、乙酸乙烯酯和丙烯酸十... 高含蜡原油多具有高密度、高黏度和高凝点等特点,导致在开采、运输及储存过程中都需要克服较高的成本。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研究合成了两种聚合物及其共混物作为降黏剂以提升高含蜡原油的流动性。分别以丙烯酸壬酯、乙酸乙烯酯和丙烯酸十二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法制备出两种共聚物P1和P2,以两种共聚物及其共混物P3作为降凝减阻剂,研究了在不同添加含量下对高含蜡原油黏度、倾点和剪切稳定性指数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P1、P2和P3均具有显著的降凝减阻性能,其中P3效果最佳,在加量为4%时原油样品的倾点可由28.3℃降低至4.4℃,黏度最大降幅可达75.293%,剪切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P3高速剪切后的降凝幅度回升值为2.1℃,降黏率回升值为5.76%,并且在所有浓度下的PVL和PSSI值均较小,表现出良好的机械剪切稳定性。在管道运输原油的过程中,P3作为一种高效降凝减阻剂可有效降低高含蜡原油的黏度及输油阻力,减少管道输油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共混物 降凝减阻 流动性 节能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处理甲胺废水效能评价
8
作者 陈松 赵鹤翔 +4 位作者 杜博文 杨俞 焦城璠 李倩 李玉友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62-2469,共8页
搭建了实验室规模的AnMBR,考察了处理甲胺废水的产甲烷性能、有机物去除效果、膜污染行为以及最优工况下的物料流动和节能减排情况.结果表明,随着HRT从36h启动并逐渐缩短至8h,平均甲烷产率从0.231L CH4/g COD逐渐升高至0.287L CH4/g COD... 搭建了实验室规模的AnMBR,考察了处理甲胺废水的产甲烷性能、有机物去除效果、膜污染行为以及最优工况下的物料流动和节能减排情况.结果表明,随着HRT从36h启动并逐渐缩短至8h,平均甲烷产率从0.231L CH4/g COD逐渐升高至0.287L CH4/g COD,运行过程中COD去除率稳定在95%以上,甲胺去除率高达100%,HRT进一步缩至6h后甲胺去除率仅为44.3%,甲胺的积累导致反应器性能下降,平均甲烷产率降至0.094L CH4/g COD.运行期间膜通量从1LMH逐渐升高至6LMH,跨膜压差(TMP)增长速度总体平缓,在HRT=12h时长时间的运行导致TMP超过20kPa的阈值,此时更换膜组件并进行膜污染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污染部分为膜内部积累的不可逆有机污染,这与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有直接关联.对各阶段的产甲烷性能和TMP增长速度进行综合考量得出最优工况为HRT=8h,其中80%以上的进水COD转化为了甲烷,产生的生物能源显著高于系统运行的电力消耗,净能量潜力达到4.142kW·h/m^(3),且能够减少2.239kg CO_(2)/m^(3)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胺 工业废水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 物料平衡 节能减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农田土壤减排增汇方法学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9
作者 代旭焕 王斌 +5 位作者 望甜 王谦 李云 李志涛 方菲 秦晓鹏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9-276,共8页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农田土壤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最为活跃且具有较大增汇潜力。系统梳理国外农田土壤减排增汇方法学对于丰富国内相关方法学、促进土壤碳汇交易、开拓农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解...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农田土壤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最为活跃且具有较大增汇潜力。系统梳理国外农田土壤减排增汇方法学对于丰富国内相关方法学、促进土壤碳汇交易、开拓农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解析农田土壤减排增汇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外自愿减排标准及其农田土壤减排增汇方法学进行了综述。当前主要的自愿减排标准包括清洁发展机制(CDM)、核证碳标准(VCS)、黄金标准(GS)等。农田土壤减排增汇方法学主要聚焦于三个方面:通过稻田优化管理减少CH4排放,通过农田氮肥优化管理减少N_(2)O排放,通过保护性耕作或水分管理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我国农田土壤减排增汇具有巨大潜力,而相关方法学仍较为欠缺,建议未来建立农田土壤减排增汇方法学体系、加强政策体系的激励机制、确保土壤碳汇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农田 减排增汇 方法学 自愿减排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3航空煤油简化机理在航空发动机燃烧室中的适用性评估
10
作者 郑玮琳 王娇 +1 位作者 王麒骄 曾文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6,共12页
为获得适合工程应用的RP-3航空煤油简化机理以及数值计算方法,针对某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模型进行相同工况下的试验与数值仿真,耦合五种不同替代燃料组分以及反应数数量级的RP-3航空煤油简化反应机理获得的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比... 为获得适合工程应用的RP-3航空煤油简化机理以及数值计算方法,针对某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模型进行相同工况下的试验与数值仿真,耦合五种不同替代燃料组分以及反应数数量级的RP-3航空煤油简化反应机理获得的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分析,比较燃烧室内及燃烧室出口温度场、组分浓度场以及CO,NO_(x)等污染物的排放分布,分析不同化学反应机理的预测结果之间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五种简化反应机理均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温度场以及组分浓度场的整体分布,但在具体数值的预测方面有所差异;其中,五组分简化机理对出口平均温度以及CO排放的预测最为准确,出口平均温度误差为0.41%,CO排放的误差为36.69%;四组分简化机理对NO_(x)排放的预测最为准确,NO_(x)排放的误差为0.63%,出口温度分布与试验数据吻合最好,整体来看具有更好的工程应用价值;单组分简化机理的整体计算结果准确性最低;此外,替代燃料组分以及反应数数量级的差异并未对基于火焰面生成流形建表的计算效率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3航空煤油 简化机理 污染物排放 燃烧特性 计算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修造涂装中VOCs的挥发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1
作者 李付博 郑志 叶涛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3,共7页
针对船舶修造涂装过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特征复杂、环境影响显著等问题,通过实验测试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VOCs排放规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船舶修理涂装过程中VOCs的排放特征与涂料类型、施工工艺... 针对船舶修造涂装过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特征复杂、环境影响显著等问题,通过实验测试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VOCs排放规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船舶修理涂装过程中VOCs的排放特征与涂料类型、施工工艺和环境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涂料类型在喷涂和干燥阶段的VOCs挥发速率存在显著差异,且环境条件如温度、风速等对VOCs的挥发和扩散有重要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减排措施,包括推广使用低VOCs排放涂料、优化施工工艺及加强施工环境管理等。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措施,可有效降低船舶修理涂装过程中VOCs的排放量,减少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为船舶修理行业的环保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修造涂装 VOCS 挥发特征 影响因素 减排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创新如何促进减污降碳:来自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12
作者 李贵芳 李仟莹 +1 位作者 马栋栋 吴银毫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6-203,共8页
论文以2001—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6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了减污降碳指数,厘清并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对黄河流域城市群减污降碳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可以显著实现黄河流域群减污降... 论文以2001—2021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6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构建了减污降碳指数,厘清并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对黄河流域城市群减污降碳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技术创新可以显著实现黄河流域群减污降碳;(2)稳健性检验中,增加控制变量、替换解释变量以及剔除部分样本的方法均显示基准回归的结果是稳健的;(3)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技术创新还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人口集聚效应和节能效应来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群减污降碳,三种机制的贡献率分别为5.12%、0.56%和3.47%;(4)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除兰西城市群以外,黄河流域其余六大城市群的技术创新均可以显著促进减污降碳,且影响效果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减污降碳 产业结构升级 节能效应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园林绿化增汇减排研究热点与趋势
13
作者 易扬 张桂莲 张浪 《园林》 2025年第3期50-56,共7页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利用低碳理念对园林景观进行营建、养护和管理,是实现城市“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节能减排”是园林绿化领域增汇减排的研究热点,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该领域的主要特征之一。总结中国园林绿化增汇减排的研究进展,并...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利用低碳理念对园林景观进行营建、养护和管理,是实现城市“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节能减排”是园林绿化领域增汇减排的研究热点,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该领域的主要特征之一。总结中国园林绿化增汇减排的研究进展,并构建城市园林绿化增汇减排技术框架,以期为构建中国高碳汇功能的园林绿化体系提供借鉴。园林绿化的增汇措施主要包含增加绿化面积、营建高碳汇植物群落和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减排措施主要包含园林绿化生产阶段、建造阶段和管护阶段中的各种低碳技术方案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城市园林绿化应该充分利用新技术手段,明确绿地碳库组成、碳循环特征、碳收支结构及固碳增汇措施,加强对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构建体系化的标准、规范和指南,指导城市园林绿化的低碳建设和运营,巩固提升园林绿化固碳增汇能力,促进园林绿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林绿化 碳汇 减排 效能提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大气领域减污降碳“十四五”中期成效评估
14
作者 王聪 严宇 +3 位作者 向柳 陈优帆 张银菊 罗彬 《绿色科技》 2025年第8期93-97,共5页
采用“政策分析—减排估算—模型模拟”评估方法,对四川省大气领域减污降碳“十四五”中期成效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十四五”前两年,全省NO_(x)和VOCs分别减排6.28%和0.63%,其中移动源减排贡献35%~40%。碳排放保持持续降低态势,但降... 采用“政策分析—减排估算—模型模拟”评估方法,对四川省大气领域减污降碳“十四五”中期成效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十四五”前两年,全省NO_(x)和VOCs分别减排6.28%和0.63%,其中移动源减排贡献35%~40%。碳排放保持持续降低态势,但降幅不及预期,滞后时序进度要求(8.3%)约1.3%。模型测算表明,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全省PM_(2.5)、O_(3)浓度分别上升0.9μg/m^(3)和8.5μg/m^(3),污染减排使PM_(2.5)、O_(3)下降1.2μg/m^(3)和1.0μg/m^(3)。各类措施中工业行业整治的贡献最大,移动源污染防治的贡献上升。交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措施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领域 减污降碳 “十四五”中期 成效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模式及应用示范效果
15
作者 梅壮太 曾伟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8期197-199,202,共4页
针对川东北稻区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其发生特点规律,集成组装了以生物农药和植物免疫诱抗剂应用为主、配合应用化学农药的川东北水稻重大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模式,2024年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水稻生产上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应... 针对川东北稻区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其发生特点规律,集成组装了以生物农药和植物免疫诱抗剂应用为主、配合应用化学农药的川东北水稻重大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集成技术模式,2024年在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水稻生产上进行了较大面积的应用示范,对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效果较好,经济生态效益显著,化学农药用量较农民自防区减少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 绿色防控 生物农药 植物免疫诱抗 减量控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甲烷产生与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减排措施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谢先芝 刘奇华 +1 位作者 李新华 李维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5-494,共20页
稻田甲烷(CH_(4))排放是农业生产中主要碳排放源之一。如何在保证丰产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水稻生产中CH_(4)的排放量成为现代农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焦点。围绕稻田CH_(4)的产生、排放与减排方式,本文综述了目前稻田CH_(4)产排的相关研究进... 稻田甲烷(CH_(4))排放是农业生产中主要碳排放源之一。如何在保证丰产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水稻生产中CH_(4)的排放量成为现代农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焦点。围绕稻田CH_(4)的产生、排放与减排方式,本文综述了目前稻田CH_(4)产排的相关研究进展,阐述了稻田CH_(4)的产生、氧化过程、排放方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稻田甲烷的产生排放与土壤理化性状(pH值、关键酶活性、含水量、温度、氧化还原程度、质地等)、水稻品种(根系形态活力与分泌物、通气组织、收获指数、株高等)、栽培技术(轮作模式、水肥调控、种植方式)、气候变化(气温、大气CO_(2)浓度、UV-B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重点从选育高产低排新品种、研发稻田CH_(4)减排新物质、稻-渔低碳循环种养、土壤持续固碳减排、多种栽培调控方式耦合的新技术等方面入手,系统总结了稻田CH_(4)减排的技术措施,提出应根据不同稻区的生产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建立稻田CH_(4)减排高效综合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水稻丰产减排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为顺利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甲烷 排放 减排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及减量灌溉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互作效应 被引量:5
17
作者 殷民兴 赵财 +1 位作者 葛丽丽 程宝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225,共12页
基于2014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灌水水平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水平,即减量灌水(495 mm, I1)和传统灌水(540 mm, I2);3种种植模式,即玉米‖豌豆(M‖P)、单作豌豆(P)、单作玉米(M),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并... 基于2014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灌水水平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水平,即减量灌水(495 mm, I1)和传统灌水(540 mm, I2);3种种植模式,即玉米‖豌豆(M‖P)、单作豌豆(P)、单作玉米(M),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并计算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2021—2022两年结果表明:(1)I1和M‖P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N_(2)O排放速率、CO_(2)排放总量和N_(2)O排放总量(P<0.05),且减量灌水与间作种植模式交互效应显著(P<0.05);与MPI2处理相比,MPI1处理使土壤呼吸速率、N_(2)O排放速率、土壤CO_(2)排放总量和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8.39%、33.12%、8.75%和32.84%。(2)I2处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I1处理(P<0.05);不同种植模式下,整个生育期土壤温度整体表现为M> M‖P> P;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和N_(2)O排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灌水水平对作物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影响显著(P<0.01),表现为M‖P处理产量最高;减量灌水与种植模式交互效应对GWP和GHGI影响显著(P<0.05),MPI1处理较MPI2处理的GWP和GHGI分别降低9.45%和10.00%。在绿洲灌区,减量灌水结合玉米‖豌豆种植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作为河西灌区推广应用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减量灌水 土壤 温室气体排放 玉米 豌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低碳需求响应的新型电力系统中源-网-荷-储协调的优化调度 被引量:13
18
作者 王金浩 樊瑞 +3 位作者 肖萤 贺丹 韩肖清 李伊竹林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6,共11页
【目的】在我国“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已成为当前电力行业的首要战略目标之一。电力系统除了要考虑系统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之外,还需要将“碳减排约束”引入系统各环节中,将呈现全新的低碳运行和管理模式。【方法】针对新型电... 【目的】在我国“双碳”目标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已成为当前电力行业的首要战略目标之一。电力系统除了要考虑系统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之外,还需要将“碳减排约束”引入系统各环节中,将呈现全新的低碳运行和管理模式。【方法】针对新型电力系统碳计量与低碳调控运行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碳排放流的低碳需求响应调度策略。首先,分析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各环节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建立基于碳排放流理论精确的碳计量模型。其次,以动态碳排放因子为引导信号建立低碳需求响应机制,进行优化调度。【结果】通过算例验证:基于低碳需求响应的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协调优化调度方法有效激发激发系统各环节减排潜力,降低碳排放量,提高新能源消纳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需求响应 碳计量 碳减排 优化调度 低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减排“双试点”政策能否发挥“减污降碳试验田”效能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娇 孙慧 +1 位作者 廖振良 杨伟艺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4-139,共16页
碳交易政策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两项典型的碳减排试点政策,对减污降碳是否具有政策叠加效应?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27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从政策协同、目标协同的视角探究碳减排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的影响。... 碳交易政策和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两项典型的碳减排试点政策,对减污降碳是否具有政策叠加效应?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279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从政策协同、目标协同的视角探究碳减排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碳减排“双试点”政策对减污降碳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政策实施时间越长,减排效应越强;②“双试点”政策通过创新效应和减源效应实现减污降碳协同;③西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非老工业基地和发达城市实施“双试点”政策,减污降碳效果更好;④两个“单试点”政策都能促进减污降碳,二者相比,碳交易政策的降碳效果更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减污效应更优。“双试点”比“单试点”政策对减污降碳更有效,先成为低碳城市试点再实施碳交易政策的“双试点”城市减污降碳效果更明显。本文研究可为碳减排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和一定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政策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 双重差分模型 减污降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排放分析平台LEAP:应对气候变化下的应用与挑战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沛泽 陈莎 +4 位作者 刘影影 李晓桐 杜展霞 崔淑芬 姜克隽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1-623,共13页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如何根据地区发展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转型技术和路径是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自下而上方式构建的低排放分析平台(Low Emissions Analysis Platform,LEAP)以其高灵活性和丰富的技术细节,以及能源...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如何根据地区发展的差异性选择合适的转型技术和路径是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自下而上方式构建的低排放分析平台(Low Emissions Analysis Platform,LEAP)以其高灵活性和丰富的技术细节,以及能源系统建模与优化、情景分析模拟等功能在能源转型路径评估和支持协同减污降碳目标上得到广泛的应用。文中系统性解析LEAP的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了2017年以来LEAP在评估不同领域转型路径和减排政策的能源消耗水平、减排成本及其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应用。在气候变化背景下,LEAP应增强在水资源、土地利用及健康效应等关键问题上的功能拓展,应对城市层面、新经济支柱领域转型及碳减排等方面的挑战,促进各地区在减污降碳协同与经济发展间找到最佳平衡,从而推动制定和实施更有效的气候政策和行动计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对气候变化 能源转型 低排放分析平台(LEAP) 减污降碳协同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