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CK-siRNA转染对AngⅡ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及内皮细胞微粒的影响
1
作者 王恺 王嫣 +3 位作者 陈天琪 彭芳 周慧 史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78-783,共6页
目的探讨转染ROCK-siRNA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及内皮细胞微粒(EMP)的影响。方法使用AngⅡ(1.0μmol/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制备细胞衰老模型,并用ROCK干扰RNA(ROCK-siRNA)转染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转... 目的探讨转染ROCK-siRNA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及内皮细胞微粒(EMP)的影响。方法使用AngⅡ(1.0μmol/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制备细胞衰老模型,并用ROCK干扰RNA(ROCK-siRNA)转染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转染阴性对照组(AngⅡ联合NC-siRNA)、ROCK-siRNA转染组(AngⅡ联合ROCK-siRNA)。采用SA-β-Gal法鉴定细胞衰老程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液上清中EMP的数量及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p53蛋白的表达。结果ROCK-siRNA转染内皮细胞后,可明显减少AngⅡ诱导的衰老的内皮细胞数量,抑制衰老细胞释放CD31^(+)EMP及ROS生成,同时可上调SIRT1蛋白表达、下调p53蛋白表达水平。结论沉默ROCK可抑制EMP释放,减少ROS生成,调控SIRT1、p53表达,延缓AngⅡ诱导的内皮细胞衰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微粒(emp) 衰老 ROCK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胚胎干细胞来源巨核细胞衍生微囊泡促进血管新生
2
作者 唐轩 吴旭敏 +6 位作者 陈可一 胡亮 李基晟 刘传丽 覃金华 张博文 李艳华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00-510,共11页
目的 建立人胚胎干细胞(hESCs)来源巨核细胞(MKs)及其衍生微囊泡的制备体系,评价巨核细胞微囊泡(MKMPs)对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1)干细胞来源MKs的制备:将hESCs接种于基质胶包被的培养板中,通过贴壁培养法进行诱导,添加第一阶段诱... 目的 建立人胚胎干细胞(hESCs)来源巨核细胞(MKs)及其衍生微囊泡的制备体系,评价巨核细胞微囊泡(MKMPs)对血管新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1)干细胞来源MKs的制备:将hESCs接种于基质胶包被的培养板中,通过贴壁培养法进行诱导,添加第一阶段诱导培养基培养2 d后将细胞诱导至中胚层祖细胞,添加第二阶段诱导培养基培养3 d后将细胞诱导至生血内皮/造血祖细胞。随后将细胞消化成单细胞并接种至低吸附孔板,通过悬浮培养再诱导8 d。通过细胞形态观察、流式分析各阶段特征分子标志物[hESCs:TRA-1-60、唾液酸糖脂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4(SSEA4);中胚层祖细胞:brachyury;生血内皮细胞/造血祖细胞:CD34、CD43;MKs:CD41a、CD42b],细胞免疫荧光染色β微管蛋白(β1-tubulin)、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Friend白血病病毒整合位点1(FLI1)、CD42鉴定MKs的特征蛋白;(2) MKMPs收集和验证:通过差速离心法收集MKMPs,利用纳米颗粒跟踪分析实验(NTA)检测粒径,透射电镜观察形态及超微结构,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特征蛋白CD41、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及CD9的表达水平;(3) MKMPs生物学功能分析:将MKMPs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别用CD41a-PE及CD34-APC抗体标记后进行孵育,结合活细胞成像观察培养3 h后细胞吞噬MKMPs的现象;以HUVECs为实验对象分别开展管腔形成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以血小板微囊泡(PMPs)作为阳性对照,评估MKMPs对内皮细胞迁移及血管新生的作用。实验分为未添加微囊泡组(0 mg·L^(-1),对照组)及添加不同浓度微囊泡组(1、5、10和20 mg·L^(-1),实验组),对细胞在基质胶内培养5 h后形成管腔的结点数量进行计数,并分析6 h细胞迁移率;ELISA检测微囊泡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结果 (1)流式检测结果表明分化前细胞表达多能性标志物SSEA4及TRA-1-60,诱导至第2 d的细胞表达中胚层祖细胞标志brachyury;诱导至第5 d的细胞表达生血内皮标志CD34和早期造血细胞标志物CD43;诱导至第13 d的细胞表达MKs标志物CD41a和CD42b。分化第13 d细胞表达MKs特征蛋白CD42、β1-tubulin、VWF及FLI1;(2) MKMPs具有典型双层膜状结构,NTA分析表明该囊泡粒径为(164.3±14.0) nm,且表达TSG101、CD9及CD41等标志蛋白;(3)荧光标记的MKMPs与HUVECs共培养3 h后,HUVECs能够摄取MKMPs;与对照组相比,添加MKMPs能够显著提高HUVECs的管腔形成能力及迁移能力,其中MKMPs 5 mg·L^(-1)处理促进管腔形成及细胞迁移能力最强,其促进细胞迁移及管腔形成的能力均显著高于5 mg·L^(-1)的PMPs处理组;与PMPs相比,MKMPs中VEGF的含量显著升高。结论 hESCs来源MKs具备产生微囊泡的能力,MKMPs具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胎干细胞 巨核细胞 巨核细胞微囊泡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miR-126和线粒体成分及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马艺萍 袁玉娟 +4 位作者 尼格热·阿力木 阿卜拉江·艾合麦提 马清玉 帕丽达·玉山江 穆叶赛·尼加提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2888-2896,共9页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心肌坏死的生物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但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目的探究内皮细胞微粒(EMPs)内含miR-126、线粒体成分、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1年9月...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心肌坏死的生物标志物被广泛应用,但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目的探究内皮细胞微粒(EMPs)内含miR-126、线粒体成分、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21年9月—2022年9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AMI患者50例(AMI组)、稳定性冠心病(SCAD)患者50例(SCAD组)、健康者50例(Control组),AMI患者和SCAD患者均在本院住院并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健康者均经过本院体检中心的评估。收集三组外周血标本及一般资料,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微粒的形态,流式细胞术鉴定EMPs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EMPs中miR-126的表达,ELISA检测EMPs中线粒体活性氧(ROS)及内含黏附分子[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E-选择素、P-选择素]的水平。结果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到,分离的微粒膜结构完整,直径在100~400 nm。与Control组相比,AMI组血浆EMPs中miR-126表达水平下降(P<0.001),ROS表达水平升高(P<0.001),VCAM-1表达水平升高(P=0.019),ICAM-1表达水平升高(P<0.001),E-选择素表达水平升高(P=0.019),P-选择素表达水平升高(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iR-126表达水平降低(OR=0.026,95%CI=0.003~0.210,P=0.001)是AMI的保护因素,ROS(OR=1.009,95%CI=1.005~1.013,P<0.001)、P-选择素表达水平升高(OR=1.063,95%CI=1.022~1.105,P=0.002)是AMI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miR-126诊断AMI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ROS诊断AMI的AUC为0.892,P-选择素诊断AMI的AUC为0.728,miR-126、ROS、P-选择素联合诊断AMI的AUC为0.950。结论EMPs中miR-126、ROS、P-选择素以及三者联合指标均对AMI有诊断价值,并且三者联合指标诊断价值最高,这表明其可能为AMI患者的潜在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内皮细胞 微粒 MIR-126 线粒体 黏附分子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微粒释放并促进细胞凋亡 被引量:10
4
作者 田刚 任燕 +1 位作者 卢群 鲁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1-185,共5页
目的探讨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内皮微粒释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5 mmol/L、16.7 mmol/L和33.3 mmol/L)分别作用于培养成功的HU-VEC 0、12、24、48、72 h,设立... 目的探讨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内皮微粒释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5 mmol/L、16.7 mmol/L和33.3 mmol/L)分别作用于培养成功的HU-VEC 0、12、24、48、72 h,设立正常糖浓度组(5.5 mmol/L葡萄糖)和高渗对照组(27.8 mmol/L甘露醇)作为对照。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存率;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HUVEC内皮微粒的释放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率。结果①MTT检测发现,33.3 mmol/L葡萄糖培养12 h时HUVEC的细胞数比为93%,24 h时为78%,48 h时为51%,72 h时为40%;与0 h组相比,12 h组细胞数比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2 h相比,24 h组4、8 h组和72 h组细胞数比显著下降,且呈时间依赖性减低(P均<0.05)。②设5.5 mmol/L正常糖浓度组培养48 h时的HUVEC细胞数比为100%,则高渗对照组HUVEC细胞数比为98%,与正常糖浓度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6.7 mmol/L葡萄糖组和33.3 mmol/L葡萄糖组的细胞数比分别为79%和51%,均明显低于正常糖浓度组(P均<0.05),且前两组相比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33.3 mmol/L葡萄糖组作用12 h时的HUVEC内皮微粒生成量较正常糖浓度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24、487、2 h时增加更为显著,且呈现时间依赖性(P<0.01);与正常糖浓度对照组相比,高渗对照组12、24、487、2 h时其内皮微粒释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高糖诱导的内皮微粒释放水平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659,P<0.05)。结论高糖刺激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微粒释放,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微粒 内皮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微颗粒通过NADPH氧化酶损伤内皮细胞功能 被引量:11
5
作者 程飞 陶军 +4 位作者 冯鉴强 杨春涛 王妍 张媛媛 张晓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03-1106,共4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EMPs)与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FMD)之间的关系以及EMPs损伤内皮细胞功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009年3~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血管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及冠心病高危患者各15名,检测血生化指...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EMPs)与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FMD)之间的关系以及EMPs损伤内皮细胞功能的机制。方法选择2009年3~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血管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及冠心病高危患者各15名,检测血生化指标、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及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分析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制备内皮细胞来源的微颗粒,用内皮微颗粒刺激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检测活性氧产物(ROS)及一氧化氮(NO)的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硝酸酯类的使用比率高于冠心病高危患者,冠心病患者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高于高危患者,而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低于高危患者,在所有患者中,循环内皮微颗粒水平与血流介导的内皮舒张功能之间呈负相关;EMPs呈浓度依赖性地增加脐静脉内皮细胞活性氧产物的产生,并降低NO的生成,应用20μmol/lNADPH氧化酶抑制剂Apocyine能显著抑制EMPs导致的ROS增加和NO的降低。结论在冠心病患者中,循环EMPs可以损伤内皮细胞舒张功能,NADPH氧化酶参与EMPs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损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微颗粒 NADPH氧化酶 活性氧产物 一氧化氮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粒及内皮祖细胞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10
6
作者 卓裕丰 许顶立 +3 位作者 程颖 黄冰生 解强 林桂雄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59-1761,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颗粒(circulating endothelial-derived microparticles,cEMPs)及内皮祖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cEPCs)的影响。方法: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70例...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外周血内皮微颗粒(circulating endothelial-derived microparticles,cEMPs)及内皮祖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cEPCs)的影响。方法: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70例,均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随机分为10 mg组(n=35)及40 mg组(n=35)。研究前及治疗1年后检测cEMPs及cEPCs。结果:结束时,与10 mg组比较,40 mg组cEMPs显著降低(P<0.05),cEPCs显著升高(P<0.05)。cEMPs变化值与cEPCs变化值呈负相关。结论 :40 mg阿托伐他汀能够更显著地降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cEMPs及升高cEP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 他汀 内皮祖细胞 内皮微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炎症与无复流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20
7
作者 周静 张春艳 +6 位作者 马维东 高峰 闫生玲 毛艳阳 张岩 贾珊 王聪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1-335,共5页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内皮炎症与无复流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AMI患者120例,其中术中出现无复流的患者40例为病例组,未出现无复流的AMI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无复流组又根据冠状...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内皮炎症与无复流及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AMI患者120例,其中术中出现无复流的患者40例为病例组,未出现无复流的AMI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无复流组又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14例、两支病变组10例和三支病变组16例。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方法对上述患者术后即刻循环血内皮微粒(EMPs)及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进行测定。结果病例组PCI术后即刻循环血EMPs及sI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EMPs和sICAM-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5和0.701,表明EMPs和sICAM-1水平与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无复流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冠脉病变Gensini积分和EMPs随病变支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且EMPs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结论 AMI患者循环血EMPs及sICAM-1水平能够较好地预测无复流的发生,并对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微粒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 急性心肌梗死 无复流 GENSINI积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微粒水平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4 位作者 符春晖 严华 苏强 陈妍梅 黄军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78-880,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入住我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7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8例(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AMI组),同时选择同期冠状...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辅助性T细胞(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入住我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7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8例(UAP组)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AMI组),同时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住院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EMPs水平及血清中的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2、IL-4和IL-10水平。分析EMPs水平与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4组受检者EMPs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UA组和AMI组血浆EMP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组,SA组明显高于对照组,AMI组明显高于U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检者的血清IFN-γ和IL-2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UA组和AMI组血清IFN-γ和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SA组,SA组血清IFN-γ和IL-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检者的血清IL-4和IL-10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Ps水平与IFN-γ和IL-2水平呈正相关(r=0.795,P=0.000;r=0.804,P=0.000),与IL-4和IL-10水平无直线相关性(r=-0.088,P=0.374;r=-0.156,P=0.112)。结论 EMPs可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免疫和炎症的调控过程,且EMPs和Th1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可能与冠状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内皮微粒 T淋巴细胞 辅助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内皮细胞微粒与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陆永光 李浪 +3 位作者 苏强 曾晓聪 严华 黄军章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63-967,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阐明EMPs通过影响Treg细胞分化和功能参与ACS发病过程的机制。方法:选取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3例(SAP组),AC...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与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阐明EMPs通过影响Treg细胞分化和功能参与ACS发病过程的机制。方法:选取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3例(SAP组),ACS患者52例(ACS组);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住院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EMPs水平和Treg细胞百分率,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转录因子Foxp3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TGF-β1水平。对EMPs与Treg细胞、Foxp3mRNA表达水平和TGF-β1水平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和SAP组比较,ACS组患者外周血中EMPs水平明显升高(P<0.01),CD4^+CD25^+Foxp3^+Treg百分率、Foxp3 mRNA表达水平和血浆TGF-β1水平明显降低(P<0.01)。EMPs与CD4^+CD25^+Foxp3^+Treg、Foxp3mRNA表达水平和TGF-β1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52,P=0.001;r=-0.466,P=0.001;r=-0.555,P=0.000)。结论:EMPs可能通过调控CD4^+CD25^+Foxp3^+Treg的分化和功能,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斑块不稳定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内皮细胞微粒 调节性T细胞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内皮微颗粒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强 郭壮波 +2 位作者 伍光颖 李超霞 钟志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9-363,373,共6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AT)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内皮微颗粒(endothial microparticles,EMP)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梗死组(MI组)和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组(MI+AT组),每...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AT)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内皮微颗粒(endothial microparticles,EMP)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梗死组(MI组)和阿托伐他汀心肌梗死组(MI+AT组),每组8只。采用冠状动脉结扎制作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后2 h和24 h采外周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心肌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 Tn T)和EMP,其中循环EMP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通过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造模后2 h,MI组大鼠的CK-MB表达水平较sham组大鼠显著升高(P<0.05);MI组及MI+AT组大鼠EMP表达水平及心肌细胞凋亡率上升,显著高于sham组(P<0.05)。造模后24 h,MI组大鼠EMP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P<0.05);MI+AT组大鼠CK-MB、c Tn T、EMP表达水平及心肌细胞凋亡率较MI组显著降低(P<0.05)。此外,MI组大鼠的CKMB表达水平在造模后24 h较造模后2 h显著升高(P<0.05);MI+AT大鼠CK-MB、c Tn T和EMP表达水平在造模后24 h较2 h显著下降(P<0.05)。结论:AT可降低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时的EMP水平和心肌细胞凋亡率,提示AT对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阿托伐他汀 内皮微颗粒 心肌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权晓慧 张春艳 +6 位作者 王聪霞 张岩 贾珊 马维冬 郭瑄 刘晓唤 郑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7-330,335,共5页
目的检测血浆中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22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增厚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采用流式细... 目的检测血浆中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探讨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122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分为增厚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组患者血浆中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分析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增厚组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明显升高;血浆中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D31^+/CD42b^-内皮微粒水平与年龄、TC和Cys C呈正相关;血浆CD144^+内皮微粒水平与UA和BMI呈正相关。结论血浆中的CD31^+/CD42b^-、CD144^+内皮微粒水平与颈动脉内膜厚度相关,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微粒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衰老及其机制 被引量:20
12
作者 姜平 黎健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5-304,共10页
血管老化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本文综述了血管衰老的主要结构特征、功能改变及其机制的新近研究进展,重点就血管基质变化、内皮细胞衰老/功能失调、内皮祖细胞衰竭以及细胞间通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血管衰老 内皮细胞 内皮祖细胞 微粒 外泌体 MICRO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的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妙男 王洪巨 +3 位作者 赵皓 黄宇理 史晓俊 王本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70-573,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EMP)水平及其与ACS合并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我院行冠脉造影检查且年龄≥65岁患者208例,男性124例,平均年龄(71.9±5.2)岁。208例患者分为三组:AC...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EMP)水平及其与ACS合并糖尿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我院行冠脉造影检查且年龄≥65岁患者208例,男性124例,平均年龄(71.9±5.2)岁。208例患者分为三组:ACS合并糖尿病者为糖尿病组(n=74),ACS不合并糖尿病者为非糖尿病组(n=83),冠脉造影正常且不合并糖尿病者为对照组(n=51)。应用FACS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浆EMP水平,标记为CD31+/CD42b-EMPs,采用Gensini评分对每支血管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定量计算。结果:血浆CD31+/CD42b-EMPs水平非糖尿病组较对照组、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多支血管病变者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而单支血管病变者少于非糖尿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Gensini评分值与血浆CD31+/CD42b-EMPs水平均呈正相关(r=0.637,P<0.01)。结论:老年ACS患者血浆EMP水平明显升高,且升高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及合并糖尿病有关,提示老年AC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合并糖尿病可加重内皮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糖尿病 内皮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血小板及内皮细胞微粒变化的探讨 被引量:5
14
作者 但小苹 邱倩 +2 位作者 杨再兴 焦燕 熊玮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2676-2680,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 目的初步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血小板微粒(platelet microparticles,PMPs)、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数目的变化情况。方法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获取灌洗液样本,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组3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组12例,对照组20例。将所采集的样本进行离心处理后,用相应抗体进行标记,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每100μL灌洗液中以上2种微粒的数目。结果 PMPs数目和EMPs数目在3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ECOPD组2种微粒数目均显著低于COPD稳定期组和对照组(P<0.05,P<0.01),而COPD稳定期组与对照组比较2种微粒数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种微粒数目在吸烟组与不吸烟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年龄、体表面积与BALF中2种微粒的数目变化无关(P>0.05)。结论在COPD患者中,其BALF中PMPs、EMPs数目是减少的,并且在疾病的急性加重期更明显,BALF中2种微粒数目的减少可能与疾病分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微粒 血小板微粒 内皮细胞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对内皮细胞微粒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RK、p38MAPK、NF-κB p65蛋白及ICAM-1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陆永光 符春晖 +3 位作者 严华 陈湘桂 黄军章 陈丽媛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5-769,共5页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内皮细胞微粒(EM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RK/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细胞系ECV-304分组培养:①EMPs不同作用时间组用EMPs(终浓度105mL...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干预对内皮细胞微粒(EMPs)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ERK/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HUVEC细胞系ECV-304分组培养:①EMPs不同作用时间组用EMPs(终浓度105mL-1)分别刺激细胞0、3、6、12和24h。②EMPs不同作用剂量组分别用终浓度为0、102、103、104及105mL-1的EMPs刺激细胞24h。③抑制剂预处理组在EMPs刺激前,分别用ERK、p38MAPK及NF-κB抑制剂PD98059、SB203580、PDTC进行预处理。④阿托伐他汀预处理组在EMPs刺激前,用阿托伐他汀进行预处理。然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细胞中ICAM-1mRNA的表达,Westernblot法测定磷酸化ERK(p-ERK)、p-p38MAPK、NF-κBp65蛋白的表达。结果:随EMPs作用时间的延长和作用剂量的增加,细胞p-ERK、p-p38MAPK、NF-κBp65蛋白及ICAM-1mRNA的表达均逐渐增加(P均<0.001)。用上述抑制剂及阿托伐他汀预处理后,EMPs诱导的细胞ICAM-1mRNA表达均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ERK/MAPK和NF-κB信号通路下调EMPs诱导的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微粒 脐静脉内皮细胞 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 细胞间黏附分子-1 阿托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仲悦娇 陈宝安 +11 位作者 黄成垠 李翠萍 高峰 费菲 裴孝平 高冲 丁家华 孙耘玉 程坚 王骏 赵刚 马燕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858-861,共4页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latelet-derived membrane microparticles,PM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凝血酶激活血小板释放出PMP,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MP的...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衍生膜微粒(platelet-derived membrane microparticles,PM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用不同浓度的凝血酶激活血小板释放出PMP,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MP的释放量,确定制备PMP时凝血酶的最佳应用浓度。以体外培养HUVEC为载体,通过噻唑蓝(MTT)实验和流式细胞术研究不同浓度的PMP对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2、1.5、1.0和0.5U/ml凝血酶激活血小板后PMP的释放率分别为28.7、47.7、50.1和43.9%;HUVEC的增殖与PMP呈剂量依赖关系。在培养液中添加40μg/mlPMP时,HUVEC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8±0.3倍;10μl/m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组的HUVEC增殖是空白对照组的1.9±0.5倍,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MP能抑制HUVEC的凋亡,40μg/mlPMP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9±0.4)%,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细胞凋亡率(9.4±0.5)%(p<0.05)。VEGF(10μl/ml)对HUVEC细胞的凋亡无明显抑制作用,其凋亡率为(8.0±0.8)%。结论:用1U/ml的凝血酶刺激血小板释放的PMP较为均一,且释放量最大,可促进HUVEC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衍生膜微粒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罗非班对冠脉无复流患者内皮微粒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陆永光 文宏 +2 位作者 曾书燚 钟继明 苏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40-1543,共4页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行PCI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2例分为替罗非班组(n=26)和硝酸甘油组(n=26),以32...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EMPs)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影响。方法:将行PCI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52例分为替罗非班组(n=26)和硝酸甘油组(n=26),以32例未发生无复流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于PCI前、PCI后即刻和PCI后48h采集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患者血浆EMPs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sICAM-1水平。结果:发生无复流患者循环血中EMPs和sICAM-1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治疗后48h,替罗非班组EMPs和sICAM-1水平均明显低于硝酸甘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MPs和sICAM-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s=0.654,P=0.004)。结论: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PCI后无复流患者EMPs和sICAM-1水平,改善无复流。EMPs对反映PCI后无复流患者冠脉内皮细胞炎症反应和损伤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无复流 内皮微粒 细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内皮微粒产生的机制和病理生理学作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胡帅帅 仉红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25-1529,共5页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并且是目前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独立的危险因素。大量文献已证实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参与高血压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临床急需找到一种新型...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并且是目前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独立的危险因素。大量文献已证实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参与高血压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临床急需找到一种新型的生物标记物,这种标志物不但可以帮助理解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机制而且具有对疾病诊断和预后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内皮微粒 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毒症血清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梁新 吴军 +5 位作者 韦杏雪 丁瑜 周宝尚 王代红 王沂芹 袁发焕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4期2485-2488,共4页
目的研究尿毒症血清蛋白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探讨蛋白结合尿毒症毒素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采集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和正常健康人的静脉血,经过血清分离、透析、低温真空冻干等处理提取血清蛋白,以不同浓度的... 目的研究尿毒症血清蛋白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探讨蛋白结合尿毒症毒素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采集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患者和正常健康人的静脉血,经过血清分离、透析、低温真空冻干等处理提取血清蛋白,以不同浓度的尿毒症血清蛋白溶液或正常血清蛋白溶液(0.4%、1%、2%、4%)刺激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不同时间(24、48、72 h),设置空白对照组。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CCK-8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一氧化氮(NO)试剂盒、一氧化氮合酶(NOS)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NO浓度和细胞NOS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细胞膜微粒(EMPs)产生率、细胞凋亡率。结果与正常血清蛋白溶液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尿毒症血清蛋白溶液组细胞折光性差,细胞间隙增宽,细胞膜表面毛糙,细胞突起明显增多,细胞形态各异,胞浆颗粒明显增加。不同浓度的尿毒症血清蛋白溶液处理HUVEC的细胞增殖率均显著低于相应正常血清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与正常蛋白溶液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尿毒症蛋白溶液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浓度降低、细胞NOS活性明显降低(P<0.05)。尿毒症蛋白溶液组EMPs产生率为(62.57±1.59)%,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7.3±0.57)%和正常蛋白溶液组(13±0.94)%(P<0.05)。尿毒症蛋白溶液对HUVEC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结论尿毒症血清蛋白溶液能使内皮细胞形态发生变化,抑制内皮细胞增殖,损伤内皮细胞分泌功能,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结合尿毒症毒素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一氧化氮合酶 内皮膜微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细胞微粒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VCAM-1和I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陆永光 苏强 +3 位作者 曾晓聪 严华 黄军章 符春晖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063-1065,共3页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cells,HUVECs)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微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cells,HUVECs)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取生长良好的第4、5代HUVECs,将细胞以1×105个/ml密度接种于5 cm2的培养皿中,待细胞生长近80%融合时进行干预。按0、1×102、1×103、1×104、1×105个/ml浓度的EMPs进行分组及刺激,每组12个样本。在共同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检测VCAM-1和ICAM-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HUVECs受EMPs刺激,VCAM-1和ICAM-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且EMPs的这种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增强(均P<0.05)。结论:EMPs能上调HUVECs VCAM-1和ICAM-1的表达,EMPs不仅是内皮功能障碍的标记物,还能加重内皮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微粒 脐静脉内皮细胞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细胞间粘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