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氧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植被-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与展望
1
作者 叶桂琦 季文兵 +3 位作者 杨忠芳 余涛 侯青叶 钱鹍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7-573,共47页
【研究目的】氧是组成生命物质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的氧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氧同位素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示踪手段,能够有效指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氧同位素... 【研究目的】氧是组成生命物质的基本元素之一,自然界的氧循环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保证。氧同位素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示踪手段,能够有效指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生态环境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氧同位素的文献,综述了氧同位素的分馏机制以及在土壤-植被-生态-环境方面的应用。【研究结果】依赖于同位素质量比值偏差大,氧同位素可以在自然条件下发生较大程度的同位素分馏。氧同位素的应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示踪环境污染物来源;(2)古环境和古气候恢复;(3)追踪食物(动物)的地理来源。【结论】在实际应用中,氧同位素通常会与其他同位素(氢同位素、碳同位素、氮同位素等)共同使用,从气候、植被发育程度和地理位置等方面多维度示踪。今后氧稳定同位素可与树轮、有孔虫、黄土、盐湖等全球变化领域的代用物模式结合,发挥更重要的环境生态学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 分馏机制 示踪技术 古气候 环境污染物 土壤 植被 生态环境 地理来源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2
作者 毕书海 周文辉 +3 位作者 袁国礼 高琪 李永春 邰苏日嘎拉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9-299,共11页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对该地区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明确原州区表层土壤重金属累积情况。【研究方法】系统采集了研究区表层土壤样品12988件,获取了As、Cd、Cr、Cu、Hg、Ni、Pb和Zn等8...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宁夏固原市原州区表层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空间分布特征,对该地区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明确原州区表层土壤重金属累积情况。【研究方法】系统采集了研究区表层土壤样品12988件,获取了As、Cd、Cr、Cu、Hg、Ni、Pb和Zn等8种重金属含量,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结果】与宁夏自治区表层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原州区表层土壤8种重金属富集系数分别为As(1.01)、Cd(1.42)、Cr(1.04)、Cu(0.99)、Hg(1.03)、Ni(0.81)、Pb(1.01)和Zn(1.07)。土壤中8种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相似,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六盘山东西两侧、固原市区、张易镇和黄铎堡镇等人类活动频繁区域,在东北部第四纪黄土覆盖区的炭山乡、寨科乡土壤重金属富集程度较低。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原州区土壤整体清洁,无污染。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各重金属元素污染指数均小于0.7,属清洁水平,污染风险等级为安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结果显示,Cd和Hg单元素潜在危害指数达到中等风险水平,重金属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为轻微风险。【结论】固原市原州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较低,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区域,表层土壤重金属存在轻微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污染指数 生态风险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固原市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黄河流域沁河上游汇水区水源涵养功能空间格局与生态治理建议 被引量:5
3
作者 刘义 史佩东 +5 位作者 刘淼 许凯然 张宁 姜鹏 王玮迦 姜禹戈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17-1929,共13页
【研究目的】沁河流域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的来水区与水土功能保持区,流域上游汇水区主要涵括沁源与安泽两县,科学分析其水源涵养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可为沁河中下游地区乃至流域范围的生态环境修复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研究目的】沁河流域作为黄河中游重要的来水区与水土功能保持区,流域上游汇水区主要涵括沁源与安泽两县,科学分析其水源涵养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可为沁河中下游地区乃至流域范围的生态环境修复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供技术依据。【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水量平衡方法,对1990—2020年30年间区域内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动态变化特征与不同因素对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根据区域水源涵养能力并结合其内自然保护地分布划分出区域水源涵养重要性等级。【研究结果】(1)研究区内水源涵养能力空间上表现出南高北低,中间高,四周低,地域差异.显著,多年水源涵养量均值为366.74×10^(6) m^(3);近30年水源涵养功能变化趋势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特征。(2)气候因子与水源涵养量相关性较强,植被类型也影响着水源涵养的空间特性。植被类型中,森林是区域内生态系统水源涵养的主体,但从水源涵养能力来看灌丛要高于森林和草原。(3)研究区内水源涵养重要和极重要区域总面积为733.3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两者水源涵养总量占全区的53.63%,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与大起伏山地过渡的中小起伏山地之中以及安泽县的南部区域,是整个研究区的水源涵养集中地区。【结论】针对沁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能力的建设,提出了一些生态治理措施,包括将灵空山、花坡一带确定为水源涵养功能极重要区域;因地制宜增加水源涵养能力较强的树种,加大亚高山草甸和温带草原的治理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 生态修复工程 水量平衡 重要性分区 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沁河流域 黄河流域 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典型煤矿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姜昕 马一奇 +5 位作者 涂春霖 黄安 胡要君 叶雷 和成忠 李世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7-340,共14页
【研究目的】研究区地处滇东重要煤炭和农业产区,弄清煤矿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潜在生态风险和污染来源,对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确保农业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基于网格布点法于2021年6月在典型煤矿区采集土壤样... 【研究目的】研究区地处滇东重要煤炭和农业产区,弄清煤矿区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潜在生态风险和污染来源,对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确保农业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基于网格布点法于2021年6月在典型煤矿区采集土壤样品497件,分析了土壤pH、SOM、As、Cd、Cr、Cu、Hg、Ni、Pb和Zn,运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分析了重金属潜在来源。【研究结果】土壤pH平均值为5.39,以酸性为主,SOM含量平均值是云南省土壤背景值的1.20倍,Cr、Cu、Cd、Ni、Zn和Hg含量平均值和中位数均超过云南省土壤背景值,绝大部分采样点Cd、Cu、Cr、Ni含量超过风险筛选值,分别占94.97%、93.96%、91.35%、79.28%,少部分采样点As、Cd含量超过管制值,分别占0.20%、1.41%。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整体呈现轻微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整体呈现中等风险。主成分分析和PMF模型解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地质背景,其次为农业活动和大气沉降。【结论】煤矿区土壤中Cd、Hg潜在生态风险较高,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地质背景,其次是农业活动和大气沉降,建议加强相关污染土地的监测和管理,减少农家肥不合理施用,强化煤炭工业污染排放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区 地质调查工程 土壤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评价 污染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国家公园湿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碧莹 李振函 +2 位作者 李海岗 赵强 李扬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3,共7页
为了研究黄河口国家公园湿地土壤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沿黄河故道东营段、黄河入海口以及沿海处共设20个采样点进行土壤采集,对铅、镉、铬、铜、锌、镍、汞、砷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 为了研究黄河口国家公园湿地土壤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沿黄河故道东营段、黄河入海口以及沿海处共设20个采样点进行土壤采集,对铅、镉、铬、铜、锌、镍、汞、砷8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进行土壤污染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铅、镉、铬、铜、锌、镍、汞、砷元素的质量比分别为16.4、0.11、57.3、14.0、46.9、20.0、0.014、7.71 mg/kg,均符合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要求;研究区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为0.57,地累积指数为-0.23,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65.54,表明研究区属于无污染土壤,存在轻微潜在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重金属 综合污染指数 地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黄河口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实景三维中国建设视域下的矿产领域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晨阳 王维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1-194,共4页
随着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在矿山生态修复、矿产资源调查监测、矿山地质灾害预警等矿产领域已经开始应用和探索,实现了对矿产资源全面精准的管理,提升了矿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和效率。本文系统介绍了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背景情况,分... 随着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在矿山生态修复、矿产资源调查监测、矿山地质灾害预警等矿产领域已经开始应用和探索,实现了对矿产资源全面精准的管理,提升了矿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和效率。本文系统介绍了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的背景情况,分析了实景三维相关技术在矿产领域的重要意义,梳理了我国实景三维中国建设在矿产领域的应用案例和取得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 矿山生态修复 矿产资源调查监测 地质灾害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高原岩溶环境地质问题及修复治理难度分析
7
作者 张华 彭淑惠 +3 位作者 王宇 王波 高瑜 李芹 《中国岩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5-1247,共13页
云南高原岩溶区海拔高,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气象与水文条件多变,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加之人类活动强烈,地质环境受到不合理的开发和改造,产生了诸多与自然资源及环境密切关联的岩溶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石漠化、内涝及干旱、地下水污染... 云南高原岩溶区海拔高,地形地貌丰富多样,气象与水文条件多变,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加之人类活动强烈,地质环境受到不合理的开发和改造,产生了诸多与自然资源及环境密切关联的岩溶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石漠化、内涝及干旱、地下水污染、泉水疏干、湿地生态环境恶化、岩溶地质灾害等。由高原岩溶区地质环境的脆弱性、复杂性所决定,各类环境地质问题修复治理难度大,修复治理的成效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岩溶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与社会因素复杂多变,自然资源承载力较低,地质环境容量有限,生存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困难,岩溶环境地质问题修复治理对经济和技术要求高等。文章针对各种岩溶环境地质问题,深入分析修复治理的具体难点和原因,并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从而为生态保护和修复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石漠化 水污染 湿地退化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示范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姜月华 倪化勇 +27 位作者 周权平 程知言 段学军 朱志敏 吴吉春 任海彦 范晨子 杨晋炜 陈超 胡建 王晓龙 姜夏烨 刘永兵 杨海 郭威 冯乃琦 魏广庆 金阳 杨辉 刘林 梅世嘉 张鸿 陈澎军 袁继海 齐秋菊 吕劲松 顾轩 刘鹏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05-1333,共29页
围绕长江大保护,笔者近年探索形成滨海盐碱地、长江滨岸湿地、沿江化工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场地和废弃矿山等5种类型生态修复示范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和应用成效:(1)探索形成南通滨海盐碱地“工程、结构、生物和农艺改良”等关键技... 围绕长江大保护,笔者近年探索形成滨海盐碱地、长江滨岸湿地、沿江化工污染场地、重金属污染场地和废弃矿山等5种类型生态修复示范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和应用成效:(1)探索形成南通滨海盐碱地“工程、结构、生物和农艺改良”等关键技术体系,建立了盐碱地水-盐运移环境实时动态监测体系,实现海水稻、玉米和油菜等系列农产品产业化,有效服务沿海地区盐碱地优质利用与国土空间规划。(2)提出江苏启东长江沿江湿地“生境优化、植物优选、多样性调控”综合生态修复技术,形成湿地休闲观光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和湿地尾水深度净化区等三大生态功能区,修复成果取得较好生态与社会效益。(3)创新有机污染探测技术,查明某典型化工园区地下“隐性”污染,精确圈定主要污染物深度,明确以硝基苯、苯、苯胺等为主的污染物类型,提出了污染修复深化建议,得到当地市政府、环保部门采纳建议方案,有效支撑服务有机化工废弃场地再开发。(4)研发耐镉转基因特有植物材料与高效修复功能微生物,探索形成沿江高镉土壤微生物-植物互作修复模式,为下一步微生物改良剂研制和规模化修复奠定重要基础。(5)形成云南安宁磷矿尾矿堆场生态修复和四川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尾矿资源化、减量化利用关键技术,有力支撑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和尾矿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盐碱地 湿地 有机污染 镉污染 尾矿 废弃矿山 地质调查工程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砷地下水的治理技术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曹文庚 王妍妍 +5 位作者 任宇 费宇红 李谨丞 李泽岩 张栋 帅官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08-1426,共19页
【研究目的】全世界有70多个国家的上亿人口面临高砷地下水的威胁,长期饮用高砷地下水会导致慢性砷中毒,诱发癌症,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地下水中砷的浓度分布和变化是受到沉积环境、气象水文、矿物环境、人类活动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研究目的】全世界有70多个国家的上亿人口面临高砷地下水的威胁,长期饮用高砷地下水会导致慢性砷中毒,诱发癌症,严重危害身体健康。地下水中砷的浓度分布和变化是受到沉积环境、气象水文、矿物环境、人类活动影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从砷的不同理化性质特征进行着手,选择适当且有针对性的治理技术。【研究方法】基于现阶段含砷地下水的污染现状,综合考虑去除量、处理成本、修复速率、可逆性等多种因素,分析含砷地下水的治理现状与进展。【研究结果】本文全面地介绍含砷地下水治理技术,涵盖了化学氧化、混凝沉淀、吸附、离子交换、膜技术和生物修复等修复方式的研究成果,展现了不同类型处理方式对地下水中砷的去除效果,总结各技术发挥除砷效果的内在机理及最新优化措施,并对含砷地下水治理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含砷地下水的综合整治提供有意义的参考。【结论】目前的砷污染水处理技术存在诸多缺陷,产生的废物或污泥可能成为二次污染的潜在来源。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免受As的影响,需要新的混合技术以及对As负载废物/污泥的安全处置方法。缺乏饮用水安全意识和偏远地区的适用性也给砷的治理带来了挑战,因此需要一种价格合理、易于构建、在社区或家庭层面运行的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治理技术 污染修复 生态 环境 地下水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北京通州区灌区生态需水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潘兴瑶 刘洪禄 +1 位作者 李法虎 马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2-47,F0002,共7页
生态需水是区域需水的重要组成部分,灌区生态需水是维持灌溉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对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系统进行了分类,确定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2003... 生态需水是区域需水的重要组成部分,灌区生态需水是维持灌溉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对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系统进行了分类,确定了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2003年通州区生态需水量为45.33×106m3/a,生态、生活和生产需水量是可供水资源量的1.23倍,用水矛盾较为突出。在采用节水、开发新水源和区外引水等措施后,2010年和2020年研究区的生态、生活和生产需水基本可以得到满足,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该文研究结果为通州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灌区 生态需水量 地理信息系统(GIS) 水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物处置场地地质屏障的环境安全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孟伟 赫英臣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66-172,共7页
当前由于科技进步,经济快速发展,也需要对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各种环境处理、处置工程能达到永久安全,一劳永逸的保护环境的效果。这种效果的实现唯一的要靠地质屏障发挥的效应,因此笔者就地质屏障的基本作用,对地质屏障的安全... 当前由于科技进步,经济快速发展,也需要对环境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各种环境处理、处置工程能达到永久安全,一劳永逸的保护环境的效果。这种效果的实现唯一的要靠地质屏障发挥的效应,因此笔者就地质屏障的基本作用,对地质屏障的安全评价,如何利用地质屏障解决环境问题等,利用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实践经验进行详细论证。提出中国具有各种各样有利的地质条件和许多可利用的优良地质屏障,依靠地质科学的基本理论来解决环境问题,促使环境状态和生态环境逐渐向良好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屏障 废物处置 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 运移 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沉积学的兴起 被引量:3
12
作者 鲜本忠 姜在兴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77-682,共6页
面对生态、环境、灾害、全球变化等重大问题和环境科学、沉积学的发展,环境沉积学应运而生。环境沉积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和兴起2个阶段,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研究始得以广泛关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厘定了环境沉积学的概念... 面对生态、环境、灾害、全球变化等重大问题和环境科学、沉积学的发展,环境沉积学应运而生。环境沉积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和兴起2个阶段,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研究始得以广泛关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厘定了环境沉积学的概念和研究目的,指出其研究内容既包括沉积学中的环境问题,又包括环境科学中的沉积问题,4个研究方向分别为原生环境沉积学、污染物环境沉积学、生态环境沉积学和全球变化环境沉积学。环境沉积学以环境和灾害研究为己任,将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地质灾害、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的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未来沉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沉积学 地质灾害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全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干流坝间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强 张婉秋 +3 位作者 周贵宇 梁雷 白晓亮 陈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45-1553,共9页
通过对辽河干流坝间10个断面耕地土壤0~5 cm、5~15 cm、15~30 cm沉积层重金属铜、镉、锌、铅含量测定,评价了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单一重金属污染状况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综合评价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研究... 通过对辽河干流坝间10个断面耕地土壤0~5 cm、5~15 cm、15~30 cm沉积层重金属铜、镉、锌、铅含量测定,评价了该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并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评价单一重金属污染状况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综合评价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土壤铜、铅、锌与镉含量均值分别为32.42 mg?kg^(-1)、38.23 mg?kg^(-1)、47.35 mg?kg^(-1)和1.625 mg?kg^(-1);铅、锌含量均值在达牛渡口最大,分别为55.54 mg?kg^(-1)和80.51 mg?kg^(-1);铜、镉含量均值在通江口处最大,分别为50.24 mg?kg^(-1)和3.103 mg?kg^(-1)。除镉外,铅、铜、锌含量各断面不同深度浓度均低于全国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镉含量均值是全国土壤环境质量Ⅱ级标准的1.70倍,最大值为3.402 mg?kg^(-1);辽河大桥上游干流镉含量是下游镉含量的6.47倍。镉的地质累积指数值在坝间均显污染,其中,辽河大桥以上各断面显强污染。通江口至毓宝台特大桥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最强。各断面镉对多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的贡献达78.77%~98.23%,贡献率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呈正相关。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值变化趋势与镉地质积累指数分布趋势相同,最大值出现于通江口断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辽河干流坝间 耕地土壤 地质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1∶5万生态地质调查 被引量:21
14
作者 王长生 王大可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7年第1期56-59,共4页
1994年,在大巴山区开展了我国第一次1∶5万生态地质调查。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地质学。该学说是研究地球表层生态变化特征和生态发展规律的新型学科,理论核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地质调查的成果提供... 1994年,在大巴山区开展了我国第一次1∶5万生态地质调查。这项工作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地质学。该学说是研究地球表层生态变化特征和生态发展规律的新型学科,理论核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生态地质调查的成果提供给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可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学 生态地质调查 地质污染 生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小流域矿集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基准与模型 被引量:9
15
作者 孙厚云 卫晓锋 +2 位作者 孙晓明 张会琼 殷志强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51,共16页
【研究目的】矿集区小流域属重金属天然高背景区,传统重金属污染评价的统一基准值或标准值已不能满足矿山生态环境监管过程中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影响评价和矿区恢复治理、土壤污染修复要求;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指导开展山区矿集区重金属污... 【研究目的】矿集区小流域属重金属天然高背景区,传统重金属污染评价的统一基准值或标准值已不能满足矿山生态环境监管过程中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影响评价和矿区恢复治理、土壤污染修复要求;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指导开展山区矿集区重金属污染调查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阐述了以小流域为单元评价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必要性,对矿集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的基准确定与模型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研究结果】山区矿集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生态风险评价的关键在于调查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基准——地球化学基线的厘定和评价数学模型的确定。【结论】本文梳理了矿集区重金属污染评价基准的三类确定方法:环境质量标准法、地球化学基线法和生态效应法;论述了重金属污染与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的分类和发展现状及各模型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评价模型主要有一般指数法、模型指数法和考虑生物有效性与健康风险的评价方法;展望了流域地球关键带调查监测技术框架下的小流域矿集区土壤重金属基线调查评价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期为确定已扰动环境下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特征,回溯土壤环境重金属本底特征,揭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来源和迁移转化机制,流域生态环境污染预警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参考基准、定量标尺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重金属污染 基准与模型 生态风险评价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废弃钨钼矿区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环境评价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1
16
作者 邬光海 王晨昇 陈鸿汉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838-1852,共15页
为研究内蒙古赤峰市废弃钨钼矿区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潜在生态风险及成因分析,共采集83份表层土壤样品和6个土壤钻孔。采用ArcGIS空间插值分析方法研究As、Cd、Cr、Cu、Ni、Pb、Mo和Zn的空间分布,构建重金属扰动指数函数研究重金... 为研究内蒙古赤峰市废弃钨钼矿区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潜在生态风险及成因分析,共采集83份表层土壤样品和6个土壤钻孔。采用ArcGIS空间插值分析方法研究As、Cd、Cr、Cu、Ni、Pb、Mo和Zn的空间分布,构建重金属扰动指数函数研究重金属受人类活动的污染程度,利用地累积指数法验证矿区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通过相关性分析判断重金属来源并讨论污染成因。结果表明:矿区周围土壤As、Cd、Cu、Pb、Zn和Mo平均含量明显高于矿区周边背景值,高含量主要分布尾矿库周围,主要来源为矿山采选活动;Cr和Ni基本无污染,主要来源为母岩风化。通过重金属扰动指数函数计算发现:采用区域背景值对矿区周围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夸大了矿山采选活动对矿区周围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矿区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是由于天然重金属富集和采矿活动共同作用下的"双驱动模式"导致,尾矿库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随着与尾矿库水平距离的增加和深度的加大而逐渐降低。降水量丰富程度是影响重金属迁移能力的关键因素,该矿处于降水量匮乏地区,尾矿库对周围土壤重金属污染范围有限,对生态环境影响轻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钨钼矿 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扰动指数 污染评价 生态环境 成因分析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赤峰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桐柏-泌阳地区表层土壤钒和钴的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赖书雅 董秋瑶 +2 位作者 宋超 杨振京 严明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2-236,共15页
【研究目的】为了查明桐柏—泌阳地区表层土壤(0~20 cm)中2种重金属钒和钴的污染状况,采集表层土壤样品5521件,分析测定重金属V和Co的含量。【研究方法】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累计指数法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土壤中V和Co的分布特... 【研究目的】为了查明桐柏—泌阳地区表层土壤(0~20 cm)中2种重金属钒和钴的污染状况,采集表层土壤样品5521件,分析测定重金属V和Co的含量。【研究方法】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累计指数法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土壤中V和Co的分布特征、生态风险、健康风险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区内土壤V和Co空间分布呈片状分布,含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地累积指数评价中,Co元素总体污染样点比V元素多,且均存在复合污染的样点。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成人的风险要大于儿童。成人中V非致癌风险指数均超过1;99.06%样品中V的儿童非致癌风险高于1;非致癌风险传播途径主要以呼吸吸入为主。存在32.95%样品Co对成人的非致癌风险为不可接受,存在19.74%样品Co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为不可接受。成人与儿童的致癌风险指数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成人与儿童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指数高值区均分在研究区南部。【结论】土壤V和Co含量的高低不仅受土壤黏粒、pH值和铁、锰氧化物的影响,还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区矿产资源开采可能是该地区土壤V和Co污染和健康风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钒钴 分布特征 污染评价 健康风险评价 影响因素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桐柏 泌阳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遵义市富多金属黑色页岩区土壤钒污染评价 被引量:5
18
作者 钟昕 崔文刚 +1 位作者 周明忠 刘绥华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1-216,共6页
为了研究土壤中钒的沉积物污染状况以及生态危险,采集贵州省遵义市富多金属黑色页岩区森林土、旱地土、耕地土、水稻田土4种类型土壤,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土壤中的钒含量,利用地质累积指数、内梅罗综合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 为了研究土壤中钒的沉积物污染状况以及生态危险,采集贵州省遵义市富多金属黑色页岩区森林土、旱地土、耕地土、水稻田土4种类型土壤,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土壤中的钒含量,利用地质累积指数、内梅罗综合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方法研究该区域钒元素污染及其潜在生态危害。结果表明:研究区各类土壤积累了不同含量的钒元素,森林土、旱地土、耕地土和水稻田土中钒元素的平均质量比分别为445.73、291.82、486.30、283.80 mg/kg,均远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要求;研究区土壤受钒的沉积物污染程度较高,存在中度潜在生态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地质积累指数法 内梅罗指数法 生态危害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铅锌矿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夏明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8期207-211,共5页
我国是铅锌矿产大国,2013年铅锌总量共计987万t,全国有2347处铅锌矿产地,几乎遍及全国。铅锌矿产的开采利用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不仅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景观破碎,还造成重金属污染和诱发塌陷等地质灾... 我国是铅锌矿产大国,2013年铅锌总量共计987万t,全国有2347处铅锌矿产地,几乎遍及全国。铅锌矿产的开采利用带来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不仅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景观破碎,还造成重金属污染和诱发塌陷等地质灾害问题。因此,废弃铅锌矿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浙江省庆元县废弃铅锌矿为例,开展废弃矿区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为我国废弃铅锌矿山综合治理提供了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铅锌矿井 重金属污染 地质灾害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多目标调查成果转化与应用 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服务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晓波 王文清 +4 位作者 马力 于成广 边维勇 乌爱军 刘明华 《岩矿测试》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43-346,共4页
依据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已经取得的部分成果(如:国土环境质量状况、农田区土壤肥力和营养状况、规划特色优势农作物产地、部分地方病分布区和影响因素等),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等方面提出了深化调... 依据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已经取得的部分成果(如:国土环境质量状况、农田区土壤肥力和营养状况、规划特色优势农作物产地、部分地方病分布区和影响因素等),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和发展现代化农业等方面提出了深化调查成果的意见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生态环境 农业生产环境 环境污染与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