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7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ise and Fall of Overseas Chinese Problem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1
作者 Huang Haiju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7-292,共6页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 epublic of China,foreign invasion made China suffer from an unprecedented humiliation,and the W estern powers initiated a commercial intrusion by forcing China to sign unequal ...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 epublic of China,foreign invasion made China suffer from an unprecedented humiliation,and the W estern powers initiated a commercial intrusion by forcing China to sign unequal treaties and open treaty ports. From this perspective,a deep exploration is made to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influence and its function. The rule shows that the developing route of national politics,economy and culture can determine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overseas Chinese problem; in addition,it objectively reflects that the social nature is vital to overseas Chinese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华人 民国 早期 中华 发展趋势 中国 商业性 社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教育起源与发展
2
作者 蒋秀丽 王晶晶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北京大学作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军学府,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目前现有学术成果多着墨于1947年王重民在北京大学文学院开设图书馆学专修科。文章认为,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北京大学作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领军学府,在图书馆学教育方面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目前现有学术成果多着墨于1947年王重民在北京大学文学院开设图书馆学专修科。文章认为,民国时期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教育活动开启于1920年,到1949年前,分为三个阶段:1920-1924,培养图书馆学教育专才;1924-1947,开设图书学课程;1947-1949创设图书馆学专修科,并对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课程设置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详细梳理,揭示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发展脉络,总结分析其特点,为当代图书馆学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北京大学 图书馆学专修科 课程设置 图书馆学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范性”探析
3
作者 胡艳 姜思羽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本质属性。当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本研究以中等师范学校为对象,通过对文献资料与口述史访谈资料的分析,构建“师范性”的内涵框架,即政治性、伦理性、知识性、实践性。中等师范学... “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本质属性。当代中国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本研究以中等师范学校为对象,通过对文献资料与口述史访谈资料的分析,构建“师范性”的内涵框架,即政治性、伦理性、知识性、实践性。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范性”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校文化等多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明确提出培养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人民教师”的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精神;通过建立独特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教师身教示范,加强师范生的实习见习,以及鼓励师范生自主组织社团活动等方式促进师范生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性 新中国成立初期 师范教育 中等师范学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与体验: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研究的多维审视
4
作者 张振华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48,共6页
民国时期,武术研究中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受到科学多种影响、倡导科学化、运用科学知识”的现象,将其概括为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研究。运用哲学的方法与史料实证法,整体性归纳和思考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研究,提出其中深层、内在的“科学”... 民国时期,武术研究中前所未有地出现了“受到科学多种影响、倡导科学化、运用科学知识”的现象,将其概括为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研究。运用哲学的方法与史料实证法,整体性归纳和思考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研究,提出其中深层、内在的“科学”与“体验”问题。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研究中,科学的应用受到研究人员整体科学素养不高、传统认识习惯牢固、研究条件有限等因素影响,总体水平较低。在科学价值观影响下,阐述武术体悟经验和解读传统武术理论取得进展,但武术体悟经验系统也表现出明显的保守性。“科学”与“体验”相互区别和疏离,但又相互影响且具有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可能性。有助于深化对民国时期武术科学化研究的学术认知并减少对武术科学研究的简单化理解,促进形成审慎、理性的研究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科学化研究 科学 体验 民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胜于言:从教育强国理念到教育强国建设
5
作者 刘海峰 赵凯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3,共12页
清末民国时期已萌生教育强国理念,并出现“教育强国”连称的提法。从表述方式、论述群体、论述内容、传播途径等来看,民国时期教育强国理念相较清末有所发展,并已出现思潮化转向。然而,中国近代虽有教育强国理念,但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 清末民国时期已萌生教育强国理念,并出现“教育强国”连称的提法。从表述方式、论述群体、论述内容、传播途径等来看,民国时期教育强国理念相较清末有所发展,并已出现思潮化转向。然而,中国近代虽有教育强国理念,但限于当时的环境和条件,知行无法合一,还没有当代意义上的“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满足国民经济有较大发展、领导力强大、教育发展到较高程度、教育得到其他领域支持等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经历了从“教育优先政策”到“教育强国战略”的发展过程。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贵在付诸行动,应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高考综合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促进部省合建高校的跃升,发挥教育强国领头羊作用、有计划且分步骤地加快“双一流”建设,强化基础研究支撑、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理念 清末民国时期 教育优先政策 教育强国建设 行胜于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滇商入康作用及启示
6
作者 王政杰 徐黎丽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9-90,共12页
跨区域的商业活动作为沟通联结不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互动的重要媒介与桥梁,其核心在于商人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商业策略和广泛有效的市场布局,实现由经济、社会到文化的层级式深入互动。民国时期滇商在西康的商业活动表明,滇商对于... 跨区域的商业活动作为沟通联结不同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互动的重要媒介与桥梁,其核心在于商人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商业策略和广泛有效的市场布局,实现由经济、社会到文化的层级式深入互动。民国时期滇商在西康的商业活动表明,滇商对于滇康两地的经济往来、社会风俗习惯融合以及文化交流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国时期滇商在西康地区的商业活动不仅是对传统贸易的延续和深化,而且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互动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探讨民国时期的商业实践有利于为如今区域间经济、社会、文化互动关系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滇商 西康 商业活动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基于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
7
作者 姚鹏 朱冠楠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8,共10页
中国共产党在民国时期先后开展了多次形式多样的农村调查,形成了大量反映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实情的调查报告。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农村调查成果至今仍然是研究近代农业史的重要资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民国时期先后开展了多次形式多样的农村调查,形成了大量反映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状况、农业生产力和农民生活实情的调查报告。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农村调查成果至今仍然是研究近代农业史的重要资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源头和实践活水。我国学术界对于民国时期农村调查资料的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其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调查也做出了许多立意高远的研究。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文献样本来源,运用CiteSpace以及Gephi工具对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研究的176篇文章绘制作者、学科热点及关键词图谱,旨在使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回顾学术界对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的研究,为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这批农村调查资料的内容构成、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提供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 回顾与思考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初新文学家的“黑幕小说批判”
8
作者 杨天宏 胡一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6-187,207,208,共14页
“黑幕小说”于民初兴起并迅速流行,但其概念却甚模糊。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家批判“黑幕小说”,对这一概念的变化及后来的文学史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黑幕小说”概念模糊,但新文学家的批判对象却十分明确。新文学家... “黑幕小说”于民初兴起并迅速流行,但其概念却甚模糊。新文化运动中新文学家批判“黑幕小说”,对这一概念的变化及后来的文学史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黑幕小说”概念模糊,但新文学家的批判对象却十分明确。新文学家并不关心坊间以“黑幕”为噱头的“投机出版物”,而是专注于批评当时流行的作者和刊物。其目的也不是简单地将“黑幕小说”污名化,而是希望借此破旧立新,完成新文学的自我塑造,将这一批判并入“文学革命”议程中。虽其批判对象对此缄默无言,但新文学家区别人我、破旧立新的目标并未实现。为摆脱困境,新文学家改从“器”的层面展开批判,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民初“黑幕小说批判”从侧面展现了“文学革命”的具体实施情景及其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期 黑幕小说 新文学家 文学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初年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以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为中心
9
作者 张道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22,240,共14页
在中国经学史的研究中,民国初年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具有特殊的讨论价值。由民国初年的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所凸显的君臣上下、圣人当位的等级秩序原则,家天下、世袭制的政权交接办法以及王鲁共和、乾元用九的经史秩序设计... 在中国经学史的研究中,民国初年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具有特殊的讨论价值。由民国初年的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所凸显的君臣上下、圣人当位的等级秩序原则,家天下、世袭制的政权交接办法以及王鲁共和、乾元用九的经史秩序设计,皆是帝制时代典章制度化的经学义理的具体表现形态。民国初年的复辟论者如宋育仁、杨度、康有为等人,也曾尝试把共和立宪的自由主义民主秩序纳入帝制儒学的话语体系中,试图在保守上述经学义理的基础上改造或部分地接纳现代民主共和政治。探明经学在帝制时代的基本特点及其在民国初年现代化转型中的初步尝试,对于推动经学的当代理论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 复辟运动 帝制 共和 康有为 民国初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华图专博物馆学教育的历史、特色、贡献
10
作者 韦昱杰 张衍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8,共10页
目前学界对于民国时期博物馆学教育研究较少,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博物馆学教育在中国博物馆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历史文献法对其博物学教育进行溯源。韦棣华、沈祖荣早年管理博物馆和赴美学习经历是其开展... 目前学界对于民国时期博物馆学教育研究较少,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的博物馆学教育在中国博物馆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文章通过历史文献法对其博物学教育进行溯源。韦棣华、沈祖荣早年管理博物馆和赴美学习经历是其开展博物馆学教育的思想源头,民国时期社会教育事业的兴盛则为文华图专开展博物馆学教育营造了良好的外在环境。文华图专博物馆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滥觞期、发展期、衰退期三个阶段,文章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分析其特点,并给出历史评价:文华图专的博物馆学教育是中国博物馆学教育的起源,为中国博物馆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为中国博物馆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遗憾之处是未能实现博物馆学教育的体系化、建制化发展。民国时期,图书馆学和博物馆学在图书文物一体化收藏和社会教育发展等因素影响下,两个学科间形成了良好互动和交流。随着西学东渐的演进,两个学科在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同时也逐渐分野。在国家鼓励、支持、引导图档博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通过学科史研究加强学科间的对话交流,促进学科协调与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文华图专 博物馆学教育 博物馆学史 图书馆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上海木器家居业的分布格局及成因研究
11
作者 张唯一 曹汝平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7,共6页
本研究聚焦于民国时期上海木器家居业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旨在揭示该时期木器家居业的空间布局与生活方式、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上海市档案馆及图书馆的丰富资料,并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 本研究聚焦于民国时期上海木器家居业的分布格局及其形成原因,旨在揭示该时期木器家居业的空间布局与生活方式、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上海市档案馆及图书馆的丰富资料,并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核密度估计法、文献调查法,综合运用了历史学、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上海木器家居业的分布特征呈现为“大范围分散,小范围集聚”的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主要受到“民国时期上海城市空间的发展”“洋商的经营活动和策略”以及“家居市场与商业空间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器家居业 民国时期 海派家居 分布格局 形成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利兴农:民国时期雅安青衣渠灌溉工程建设研究
12
作者 庄涵 《古今农业》 2025年第2期54-66,22,共14页
水利事业建设关乎农业发展。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保障大后方稳定,南京国民政府明确提出加快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工作目标。雅安地区陇右河流域存在多处农田,旧时开展农业生产仅依靠自然降水及山涧溪水,故时常遭逢旱灾。为保障该地区正常农... 水利事业建设关乎农业发展。全面抗战爆发后,为保障大后方稳定,南京国民政府明确提出加快西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工作目标。雅安地区陇右河流域存在多处农田,旧时开展农业生产仅依靠自然降水及山涧溪水,故时常遭逢旱灾。为保障该地区正常农业生产,雅安地方政府作出建设青衣渠灌溉工程的决策。经过科学规划与艰难修筑,前后历时三年之久,该工程终于建成通水。该工程投入使用后,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发展,推动了当地农民思想转化,同时还为雅安地区电力事业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成为这一时期水利兴农的经典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水利兴农 雅安地区 青衣渠灌溉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贸驱动下汕头港市聚落的形成与形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潘莹 陈铄霓 施瑛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5-35,共11页
港市聚落是海岸带上因港而兴的典型商贸聚落,自古以来是海内外文化交流与商贸往来的重要桥梁。我国近代通商口岸汕头是粤东韩江流域的重要港市,其对国家贸易网络和潮汕城镇体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汕头港市聚落形态为研究对象,借助历... 港市聚落是海岸带上因港而兴的典型商贸聚落,自古以来是海内外文化交流与商贸往来的重要桥梁。我国近代通商口岸汕头是粤东韩江流域的重要港市,其对国家贸易网络和潮汕城镇体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以汕头港市聚落形态为研究对象,借助历史地图、经济史和地方志等相关资料,通过历史地图转译和建筑类型学等方法,梳理韩江三角洲港市群的演替规律和汕头的历史空间脉络,并着重探究以商贸为主导机制、通过自下而上的力量形成的民国初期的汕头港市聚落形态,从选址规律、空间结构和街巷体系等方面总结其形态特征,挖掘海港人居环境营建的智慧与多元文化价值,为港市聚落发展规划及遗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市聚落 聚落形态 汕头 民国初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名治理与更名政治 ——民国时期北京街巷地名的演变 被引量:4
14
作者 罗桂林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6,共13页
明清以来,北京的街巷地名基本上处于自主发展和多中心管理的状态中,既受到王朝政治和精英文化的影响,也为民间文化的发展保留了空间。进入民国以后,城市当局开始强化对街巷地名的“标准化”管理,同时又将地名管理与不动产登记相结合,形... 明清以来,北京的街巷地名基本上处于自主发展和多中心管理的状态中,既受到王朝政治和精英文化的影响,也为民间文化的发展保留了空间。进入民国以后,城市当局开始强化对街巷地名的“标准化”管理,同时又将地名管理与不动产登记相结合,形成精细治理城市空间的技术基础。城市当局还发动了对街巷地名的“雅化”、民族主义化和“地名革命”等运动,通过对街巷地名的政治化操作,将街头打造成意识形态展演的空间。但由于存在着各种限制性因素,城市当局对街巷地名的全盘整顿难以落到实处。民国时期北京街巷地名的演变,既展示了权力生产和行使的新方式,也反映出近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新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北京街巷 城市地名 地名治理 更名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资源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艳莉 柴瑜婧 李妍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5-71,共7页
民国时期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在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下,呈现出时间、空间及不同类型职业学校分布有所差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区分布不均衡但逐渐全面,集中于公立职业学校之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分布有所差异等。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资源分... 民国时期我国职业教育资源在国家政策等因素影响下,呈现出时间、空间及不同类型职业学校分布有所差异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地区分布不均衡但逐渐全面,集中于公立职业学校之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分布有所差异等。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资源分布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资源分布的基础,也为我国当前职业教育资源分布提供了相应镜鉴:承接分布传统,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合理分布;完善国家顶层设计,均衡职业教育资源分布;优化职业教育资源供给,形成优质资源共享;加强专项建设,提高薄弱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国内外职业教育资源协同共建,引进国外职业教育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职业教育 教育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建教合作政策的生成与转化——话语分析的视角
16
作者 陈鹏 胡永川 唐婉莹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0-99,共10页
建教合作政策是产教融合政策的前身之一,话语分析是解构它的准备、生产与消费谱系的可行方法。在话语准备中,民国时期的特殊社会语境赋予建教学校、行政运行、专业教学三组政策群以经济、政治、文化色彩。话语权势、话语秩序、话语立场... 建教合作政策是产教融合政策的前身之一,话语分析是解构它的准备、生产与消费谱系的可行方法。在话语准备中,民国时期的特殊社会语境赋予建教学校、行政运行、专业教学三组政策群以经济、政治、文化色彩。话语权势、话语秩序、话语立场的由民转官、由弱转强、由建议转命令三处语用转折显示了建教合作政策的话语生产节点。在政府、媒体、政策部门中,建教合作政策的话语消费表现为稳定性、演绎性、共时性3条互文逻辑。基于话语准备、话语生产、话语消费的维度展开对民国时期建教合作政策的析理与透视,除了能够厘清民国时期建教合作政策的诞生情况,还能讨论当下产教融合政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建教合作政策 话语分析 产教融合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体育参与对民族国家意识的建构——基于民国时期中国参与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的考察
17
作者 霍传颂 郝勤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69,共9页
20世纪初,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洪流的席卷下开启了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历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体育在清末民初传入中国之际即被引以为“救国强种”的有效途径,并与政治紧密结合。借助文献资料,运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于中国在20... 20世纪初,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洪流的席卷下开启了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历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体育在清末民初传入中国之际即被引以为“救国强种”的有效途径,并与政治紧密结合。借助文献资料,运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基于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的远东运动会及奥运会参与史,发现在民国时期通过国际体育参与,包括收回国人体育领导权、积极参与国际体育竞争等,强化了中国的独立自主意识,推动了民众参与国家政治议程,塑造了国民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并借助远东运动会和奥运会在争取国际合法权益、表达国家立场及输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等行动中推进了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外交进程,表达了参与国际事务、融入国际社会的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体育 民族国家 民间外交 民国体育 远东运动会 奥运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自行车与城市社会生活方式变迁研究(1927—1936)
18
作者 陈晋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9-190,共12页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西方消费品纷纷进入中国。西方先进的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后,不仅改变了旧式交通工具的主导地位,也带来了传统社会观念与消费风尚的悄然变化。随着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的逐渐完善,自行车作为城市... 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西方消费品纷纷进入中国。西方先进的新式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后,不仅改变了旧式交通工具的主导地位,也带来了传统社会观念与消费风尚的悄然变化。随着城市道路与交通设施的逐渐完善,自行车作为城市交通工具开始流行,不仅使人们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适、方便,而且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文化效应。那些有能力消费的社会阶层,把自行车当作日常生活的重要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自行车也被有限地投入公用,成为邮差等部门的交通工具,提高了工作效率。自行车的进口,也促使自行车民族工业的发展,尽管产品仿制的过程在外来自行车的冲击下依然艰难。西方器物的进口,产生的文化冲击效应是非常直接的,不仅仅是外在改变了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促进新行业的兴起,而且带来深层次的变化。这种消费品的供给,满足了经济发达城市市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影响。自行车可以视为一种物质文化符号,在传播过程中,自行车从奢侈品到逐渐融入日常百姓的社会生活之中,最后成了中国人特别喜爱的交通工具,是近代中国社会文化演变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自行车 近代交通 社会生活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领导层对和平共处的认识
19
作者 孙泽学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1-41,共11页
在两极对立的冷战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和平共处外交方针的指导下,至1956年,通过直接建交和谈判建交的方式,与2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还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外交实践,实现了与一些国家的和平共处。国家领导层从新中国成立... 在两极对立的冷战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和平共处外交方针的指导下,至1956年,通过直接建交和谈判建交的方式,与2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还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外交实践,实现了与一些国家的和平共处。国家领导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实践中认识到:和平共处是新中国外交的长期方针;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是和平共处的核心;制度自信是和平共处的底蕴;国家富强是和平共处的后盾;和平共处要有危机意识;坚持和平共处形式上的多样性、策略上的灵活性和方针上的求同存异;签订和平条约和建构制度机制是和平共处的保障。上述认识对当下坚持和谐共处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仍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家领导层 和平共处 外交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民初诗钟社团的地域分布
20
作者 李玉栓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1,共10页
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诗钟创作十分兴盛,并成立了相应的社团。诗钟由福建兴起后,北上北京,东进台湾地区,西入江苏,进而在全国乃至海外掀起社团活动热潮,山东、河南、湖北、浙江、广东以及东南亚各地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诗钟社团,呈现出“... 清代后期至民国初期诗钟创作十分兴盛,并成立了相应的社团。诗钟由福建兴起后,北上北京,东进台湾地区,西入江苏,进而在全国乃至海外掀起社团活动热潮,山东、河南、湖北、浙江、广东以及东南亚各地都出现了数量不等的诗钟社团,呈现出“全面覆盖,相对集中”的分布格局。考察诗钟社团的地域分布,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民初诗钟的传播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钟 社团 地域分布 传播路线 清末民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