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一代冠状动脉运动追踪冻结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质量
1
作者 安备 张卓璐 +4 位作者 刘卓 付玲 商旭 刘磊 程瑾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 目的观察新一代冠状动脉追踪冻结(NG SSF)技术用于改善不同心率(HR)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质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利用256排CT机于1个心动周期内采集的164例CCTA数据,管电压分别为80、100及120 kV,以智能心电门控技术判断HR并自动选择曝光期相:对HR≤65次/分者(低HR组)将曝光时间窗设在70%~80%R-R间期,65次/分<HR≤85次/分者(中等HR组)设在40%~80%R-R间期,HR>85次/分(高HR组)者设在40%~60%R-R间期;对3组图像分别以标准重建算法(STD)、第一代追踪冻结(SSF1)技术及NG SSF进行重建。以Likert量表对3种图像所示右冠状动脉(RCA)、左前降支(LAD)及左回旋支(LCX)各节段进行主观评分。结果低HR组NG SSF重建图像中的LAD中远段、RCA及LCX全段得分均高于STD,而NG SSF重建图像中的RCA中段及LAD远段得分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中等HR组NG SSF重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及SSF1重建图像(P均<0.05);高HR组NG SSF重建图像显示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TD,显示RCA近远段、LAD中远段及LCX全段的主观评分均高于SSF1重建图像(P均<0.05)。结论利用NG SSF技术能有效提升不同HR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CT血管成像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 追踪冻结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预置技术在腹壁下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胡梦婷 刘义军 +5 位作者 王诗耕 童小雨 范勇 张竞颐 程启烨 董德硕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3,共6页
目的:探讨自动预置(Auto-prescription)技术结合不同权重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在腹壁下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搜集于我院Revolution CT行腹壁下动脉CTA检查的患者80例,身体质量指数(BMI)≤29.00 kg/m^(2),随机分... 目的:探讨自动预置(Auto-prescription)技术结合不同权重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V)在腹壁下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搜集于我院Revolution CT行腹壁下动脉CTA检查的患者80例,身体质量指数(BMI)≤29.00 kg/m^(2),随机分为两组。A组(40例)采用常规120 kVp结合40%ASIR-V重建;B组(40例)采用Auto-prescription技术结合40%、60%、80%的ASIR-V重建,获得B1~B3三个亚组的图像。在各组轴面图像上测量髂外动脉及同层面腰大肌的CT值和SD值,计算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统计A、B两组的辐射剂量。由2位观察者采用盲法独立在各组VR和MIP图上对腹壁下深动脉及腹壁下浅动脉行3分制评分,图像噪声和伪影行5分制评分。结果:B组髂外动脉CT值与A组相比提升了24%(t=-4.094~-4.053,P<0.001)。B组内随着ASIR-V权重的提高,图像SNR、CNR逐渐升高(F=21.610、30.863,P<0.001)。B2和B3组的SNR、CNR均优于A组(t=-5.521~4.497,P<0.05)。2位观察者主观评价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74~0.947,P<0.05),图像噪声和伪影主观评分A组与B2、B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1~B3组图像在腹壁下深动脉穿支、穿出点显示、肌内走行和腹壁下浅动脉显示等方面的主观评分均优于A组,其中B2组得分最高。B组辐射剂量与A组相比平均降低了23.8%。结论:采用Auto-prescription技术结合60%ASIR-V算法能够显著优化腹壁下动脉的显示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壁下动脉 腹壁下浅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自动预置技术 迭代重建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尺寸空心透平叶片全流程尺寸测量研究
3
作者 胡童童 王江 +3 位作者 段方苗 帅三三 玄伟东 任忠鸣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92-98,共7页
为提高燃气轮机空心透平叶片制备合格率,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三维扫描技术、超声等无损检测技术对熔模铸造透平叶片过程中关键阶段展开尺寸测量,实现了陶瓷型芯-蜡模-模壳-叶片铸件的全过程尺寸检测。通过三维扫描测量结果对C... 为提高燃气轮机空心透平叶片制备合格率,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三维扫描技术、超声等无损检测技术对熔模铸造透平叶片过程中关键阶段展开尺寸测量,实现了陶瓷型芯-蜡模-模壳-叶片铸件的全过程尺寸检测。通过三维扫描测量结果对CT测量技术进行精度校准,结果表明,CT技术对陶瓷型芯、蜡模的检测精度可以满足测量精度要求,并将CT技术进一步应用于模壳尺寸的检测。此外,利用工业CT检测陶瓷型芯、蜡模、模壳内腔及壁厚尺寸精度的同时,可以实现对其内部裂纹及缩孔等缺陷的检测和评估。本研究建立的空心透平叶片制备全流程尺寸测量方法为保障空心透平叶片制备,提高大尺寸空心透平叶片精密铸造成品合格率提供了有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透平叶片 全流程尺寸测量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超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昆虫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4
作者 乔恒 沈杰 闫硕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97-708,共12页
昆虫作为地球上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昆虫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近十年来,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昆虫学研究。本文全面概述了国内外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昆虫学形态鉴定... 昆虫作为地球上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动物类群,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切相关,昆虫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近十年来,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昆虫学研究。本文全面概述了国内外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昆虫学形态鉴定、分子机制及害虫防治等领域的应用;从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RNA干扰、基因编辑、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识别、纳米技术、昆虫-微生物共生调控及嗅觉行为调控7个方面归纳介绍了本专辑论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这些技术大规模应用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展望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学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RNA干扰 基因编辑 智能识别 纳米技术 昆虫-微生物共生调控 嗅觉行为调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X-ray CT图像的沥青混合料车辙过程空隙分布评估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宇 王伟成 +3 位作者 方珑 刘晋周 肖传语 于斌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8-522,共15页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ray CT)技术作为一种无损测试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评估沥青混合料中的空隙结构和与空隙有关的病害。基于X-ray CT和图像处理技术,从细观结构层面探讨了车辙变形过程中沥青混合料的空隙...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ray CT)技术作为一种无损测试方法,已被广泛用于评估沥青混合料中的空隙结构和与空隙有关的病害。基于X-ray CT和图像处理技术,从细观结构层面探讨了车辙变形过程中沥青混合料的空隙结构特征。提出了体积等效球棍模型来表征空隙连通性的变化,用改进的环扇分割变异系数、位置偏心率和球度分别描述了空隙的分布和形状特征。结果表明,车辙对沥青混合料空隙结构的影响机制因混合料类型而异。与密级配沥青混凝土(AC-13)相比,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SMA-13)中的空隙更加不均匀和离散,尤其是那些体积小于0.01 mm^(3)的空隙。此外,SMA-13中的空隙连通性和分布更容易受到外部荷载的影响,其粗集料在变形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定向移动进而改变初始位置。尽管车辙变形同时增加了2种混合料中空隙的水平不均匀性,但AC-13的竖向不均匀性减少,而SMA-13的竖向不均匀性增加。加载使AC-13混合料的空隙几何形状变得复杂和分散,而SMA-13则相反,预示着与AC混合料相比,SMA混合料在加载1 h后仍保持抵抗车辙破坏的潜力。总体而言,沥青混合料中空隙的拓扑特征及其在车辙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响应主要取决于混合料的级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混合料 空隙 三维分布 连通性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车辙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成式投影插值的双域CBCT稀疏角度重建方法
6
作者 廖静怡 彭声旺 +1 位作者 王永波 边兆英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44-2054,共11页
目的为了解决稀疏角度CBCT重建的图像伪影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式投影插值的双域CBCT重建框架(DualSFR-Net)。方法提出的DualSFR-Net方法主要包含3个模块:生成式投影插值模块、域转换模块和图像恢复模块。生成式投影插值模块包... 目的为了解决稀疏角度CBCT重建的图像伪影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式投影插值的双域CBCT重建框架(DualSFR-Net)。方法提出的DualSFR-Net方法主要包含3个模块:生成式投影插值模块、域转换模块和图像恢复模块。生成式投影插值模块包括一个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稀疏投影插值网络(SPINet)和一个全角度投影恢复网络(FPRNet)。其中,SPINet针对稀疏角度投影数据进行投影插值合成全角度投影数据,FPRNet则是对合成全角度投影数据进一步修复。域转换模块引入重建和前投影算子实现双域网络的前向和梯度回传过程。图像恢复模块包含一个图像恢复网络FIRNet,对域转换后的图像进行微调以去除残留的伪影和噪声。结果在牙科CT数据集上进行的验证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提出的DualSFR-Net在稀疏采样协议下能够重建出高质量的CBCT图像;定量上,所提出DualSFR-Net方法在稀疏2倍和4倍协议下在PSNR指标上相对于现有同类最优方法分别提高了0.6615和0.7658,在SSIM指标上分别提高了0.0053和0.0134。结论本研究提出的基于生成式投影插值的双域CBCT稀疏角度重建方法DualSFR-Net能够有效地去除条纹伪影,改善图像质量,成功实现了对CBCT稀疏角度双域成像网络的高效联合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稀疏角度成像 双域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织角联锁变密度复合材料的面外压缩力学特性
7
作者 王遵钦 刘东炎 +1 位作者 王晓旭 张典堂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71,共9页
为研究变密度结构设计对三维机织角联锁复合材料面外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制备了三维机织角联锁不变密度复合材料、三维机织角联锁经纱变密度复合材料和三维机织角联锁纬纱变密度复合材料。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和X射线... 为研究变密度结构设计对三维机织角联锁复合材料面外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制备了三维机织角联锁不变密度复合材料、三维机织角联锁经纱变密度复合材料和三维机织角联锁纬纱变密度复合材料。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和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检测技术,对角联锁变密度复合材料的面外压缩力学行为、内部损伤量化和渐进损伤等进行了测试与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上疏下密角联锁纬纱变密度复合材料展现出优异的压缩性能,其压缩比强度比不变密度复合材料高3.40%;同时,上疏下密角联锁纬纱变密度复合材料损伤体积仅为11.64 mm 3,远低于不变密度复合材料的26.90 mm 3。进一步分析得到,不变密度复合材料压缩破坏以剪切失效为主,而上疏下密角联锁纬纱变密度复合材料则为基体开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联锁织物 碳/环氧复合材料 变密度结构设计 面外压缩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损伤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细观空隙特征与影响规律 被引量:30
8
作者 蒋玮 沙爱民 +1 位作者 肖晶晶 王振军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4,共8页
基于CT(computed tomography)、图像处理及重构技术和室内试验分析了多孔沥青混合料细观空隙特征的表征,研究了空隙率、粗细级配和公称最大粒径等对多孔沥青混合料细观特征的影响规律以及细观空隙特征同混合料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 基于CT(computed tomography)、图像处理及重构技术和室内试验分析了多孔沥青混合料细观空隙特征的表征,研究了空隙率、粗细级配和公称最大粒径等对多孔沥青混合料细观特征的影响规律以及细观空隙特征同混合料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多孔沥青混合料试件断面图像的空隙等效直径、空隙面积、空隙数量、空隙分形特征同混合料的材料组成与性能密切相关;对于空隙率相近的多孔沥青混合料,其细观空隙特征同混合料动稳定度、飞散损失和吸声系数峰值具有良好的回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多孔沥青混合料 空隙率 细观结构 断层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多层面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38
9
作者 张爱莲 聂永康 +3 位作者 黄辉 范志伟 李天文 杨立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24-326,373,共4页
目的 :分析影响多层面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材料和方法 :5 0例患者分为心率≤ 60次 /min和心率 >60次 /min 2组 ,进行多层面螺旋CT扫描。根据重建冠状动脉图像质量 ,分为能用于评价和不能用于评价两类。结果 :心率≤ 60次 ... 目的 :分析影响多层面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材料和方法 :5 0例患者分为心率≤ 60次 /min和心率 >60次 /min 2组 ,进行多层面螺旋CT扫描。根据重建冠状动脉图像质量 ,分为能用于评价和不能用于评价两类。结果 :心率≤ 60次 /min 2 2例 ,88支冠状动脉和心率 >60次 /min 2 8例 ,112支冠状动脉 ,不能评价的分别为 12 ( 14 % )支和 41( 3 7% )支。不能评价的 5 3支包括右冠状动脉 2 4( 4 5 % )支、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14 ( 2 6% )支、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9( 17% )支、左冠状动脉主干 6( 11% )支。不能评价的因素包括运动伪影、未完全屏气、心律不齐、相位窗和延迟时间不当。结论 :运动伪影是影响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面螺旋CT 冠状动脉成像 质量控制 影响因素 运动伪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技术优化 被引量:24
10
作者 于明川 张滨 +4 位作者 刘辉 李海波 高跃雪 樊文鑫 尚存海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89-1391,共3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最佳扫描技术。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对197例受检者行头颈联合CTA扫描,91例使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106例使用CTP-CTA联合扫描技术。结果CTP-CTA联合扫描技术较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能明...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头颈联合CTA扫描最佳扫描技术。方法使用64排螺旋CT对197例受检者行头颈联合CTA扫描,91例使用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106例使用CTP-CTA联合扫描技术。结果CTP-CTA联合扫描技术较造影剂浓度实时监控触发技术能明显节省造影剂用量,同层动静脉对比度较后者清楚,与CTP结合分析可以更为全面地掌握患者血供状况。结论CTP-CTA联合扫描技术对受检者的循环状况能有更为准确的认识,更能体现量身定制、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原则,有效避免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团注追踪触发技术 头颈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层CTA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对结直肠肿瘤诊治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3
11
作者 俞金龙 黄宗海 +2 位作者 崔春晖 黄淑馨 邹兆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85-1588,共4页
目的探讨64层CTA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在结肠肿瘤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Brilliance 64层CT对10例术后病理标本证实的结肠癌(8例)和结肠息肉(2例)进行容积扫描。Mimics软件用MC(Marching Cubes)算法对肠管进行面及用... 目的探讨64层CTA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在结肠肿瘤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Brilliance 64层CT对10例术后病理标本证实的结肠癌(8例)和结肠息肉(2例)进行容积扫描。Mimics软件用MC(Marching Cubes)算法对肠管进行面及用虚拟内镜法重建三维图像及基于CTA二维图像对大肠及周围结构等各种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分析病变部位、大小及形态,将影像结果与病理对照。结果 10例三维成像效果良好,图像诊断与病理符合率100%。虚拟内镜与CT仿真内镜显示基本一致。虚拟结肠镜结合多结构数字模型重建,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病变的准确定位,能准确反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及空间毗邻关系。结论虚拟结肠镜结合多结构数字模型重建,不仅无创、有效,更能准确反映病变定位及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及空间毗邻关系,清晰显示肠壁及肠外的转移情况,对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和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图像 血管造影 数字模型 虚拟技术 多层螺旋CT 虚拟内窥镜 结肠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神经同层显示技术对腰骶神经根变异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2
作者 吕喆 刘正 +2 位作者 杨帆 张滨 史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82-1086,共5页
目的:探讨CT神经同层显示技术对腰骶神经根变异(lumbosacral nerve root anomalies,LSNRA)的诊断价值。方法:顺序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5月在我院医学影像科因腰腿痛(除外腰椎术后、肿瘤或炎症引起疼痛者)而行腰椎CT检查的100例... 目的:探讨CT神经同层显示技术对腰骶神经根变异(lumbosacral nerve root anomalies,LSNRA)的诊断价值。方法:顺序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5月在我院医学影像科因腰腿痛(除外腰椎术后、肿瘤或炎症引起疼痛者)而行腰椎CT检查的100例患者,男54例,女46例,年龄27~88岁(65.0±15.6岁)。采用Philips(Ingenuity CT)64排螺旋CT机行常规腰椎容积扫描,同时进行常规图像重组和神经重组(重组双侧L2神经根至S2神经根),并分别观察腰骶神经根形态。变异的神经根按坎贝尔骨科手术学的标准分为6型。结果:97例图像显示满意。常规图像(轴位、冠状位、矢状位)与神经重组图像各发现LSNRA 3例和13例,显示率分别为3.09%和13.40%,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2)。在13例变异神经根中,Ⅱ型变异11例(84.62%),Ⅴ型变异2例(15.38%)。结论:CT神经同层显示技术可以完整、直观地显示神经根变异形态、走行及与相邻神经根的关系,是诊断LSNRA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变异 重建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后处理技术在经皮肺穿刺活检中的立体定位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孔源 褚玉静 +1 位作者 李林坤 张强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的立体定位与测量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随机从2013年1月~12月来我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中收集100例,随机分成两组,50例使用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立体定位法与...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经皮肺穿刺活检术中的立体定位与测量方法的可行性.方法:随机从2013年1月~12月来我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患者中收集100例,随机分成两组,50例使用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立体定位法与三维标测穿刺针作为研究组,50例使用传统CT横断面定位法与现有穿刺针作为对照组,总结穿刺次数,确诊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研究组的穿刺次数的均数为1.11±0.33次,穿刺诊断准确率98% (49/50),并发症发生率14% (7/50);对照组的穿刺次数均数为4.26±1.86次,穿刺诊断准确率64% (32/50),并发症发生率80% (40/5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图像后处理技术引导下的立体定位,定位更全面,穿刺更安全,在选择穿刺点与穿刺路径上更科学,提高了肺穿刺的确诊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广阔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后处理技术 穿刺 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扫描技术的土壤孔隙定量表达优化 被引量:21
14
作者 赵玥 韩巧玲 赵燕东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52-259,共8页
现有土壤孔隙量化方法主要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实现孔隙结构的辨识与分析,此类通用的图像处理软件或医学处理软件未考虑土壤内部物质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孔隙结构的细小和不规则性,从而导致孔隙分割精度低进而量化误差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 现有土壤孔隙量化方法主要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实现孔隙结构的辨识与分析,此类通用的图像处理软件或医学处理软件未考虑土壤内部物质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孔隙结构的细小和不规则性,从而导致孔隙分割精度低进而量化误差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针对土壤CT图像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孔隙量化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图像处理和量化分析两部分:选用自适应中值滤波算法去除噪声对孔隙边缘的影响,并采用迭代最佳阈值法与Canny边缘检测算子相结合的方法,准确识别出土壤孔隙结构及轮廓线;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定量研究土壤孔隙率、孔隙数目、分形维数、成圆率等几何指标,用以揭示孔隙结构的复杂性和不规则性,实现对土壤孔隙的量化分析。最后,以冻融循环作用下的土壤为应用对象验证该方法性能。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精确地定位孔隙轮廓,有效地分割孔隙结构,而且通过多种孔隙几何指标的量化可揭示出冻融循环作用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为孔隙几何特征和空间特征的量化表达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断层扫描图像 孔隙结构 图像处理技术 孔隙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在岛状皮瓣静脉危象抢救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熊兵 陈华德 +6 位作者 赖文 郑少逸 高辉 卞徽宁 刘族安 黄志锋 魏丽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82-1584,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应用皮瓣放血、按摩法等措施在抢救岛状皮瓣静脉危象临床效果的比较。方法 73例岛状皮瓣静脉危象,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47例(Ⅰ组),26例应用皮瓣放血、按摩法(Ⅱ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后监测活化部分凝... 目的探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应用皮瓣放血、按摩法等措施在抢救岛状皮瓣静脉危象临床效果的比较。方法 73例岛状皮瓣静脉危象,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47例(Ⅰ组),26例应用皮瓣放血、按摩法(Ⅱ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后监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活化凝血因子Ⅹ(Ⅹa),活化凝血因子Ⅱ(Ⅱa)活性。结果应用低分子肝素钙皮瓣成活率为(87.46±8.54)%明显高于应用对照组(34.37±6.43%),P<0.001;APTT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前后(0、2、4 h)明显延长(24.28±6.71、41.35±7.64、32.34±6.35),P<0.01;Ⅹa活性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前后(0、2、4 h)明显降低(152.4±30.7、65.8±24.4、83.4±18.4),P<0.01;Ⅱa活性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钙(0、2、4 h)为(155.70±31.61、143.20±24.75、143.4±23.35,P=NS,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钙抢救岛状皮瓣静脉危象,可大大提高皮瓣成活率,且没有对患者全身凝血功能造成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危象 低分子肝素钙 岛状皮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波CT技术在泸定桥东桥台内部结构探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6
作者 何发亮 李苍松 +2 位作者 谷明成 袁金泉 韦荃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1年第1期28-32,共5页
为配合国家文物局对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定桥病害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采用声波CT层析成像技术对东桥台内部结构进行了泸定桥东桥台的无损探测,为泸定桥东桥台裂缝病害原因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 为配合国家文物局对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定桥病害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采用声波CT层析成像技术对东桥台内部结构进行了泸定桥东桥台的无损探测,为泸定桥东桥台裂缝病害原因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病害整治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CT技术 桥台内部结构 无损检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外渗探测技术在MS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钟丽华 蒋连秀 +2 位作者 覃蕾 秦秀珍 冷贵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92-1093,共2页
进行64排MSCT检查或血管成像时,对比剂的注射速率要求更快,而这增加了血管外渗漏对比剂的发生率[1]。应用血管外渗漏探测技术,可有效避免对比剂血管外渗漏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血管外渗探测技术 对比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技术的复合沥青混凝土内部空隙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振军 沙爱民 +2 位作者 肖晶晶 蒋玮 王瑞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67-671,共5页
采用X射线断层扫描(CT)技术分析了相同集料级配条件下,不同水泥和乳化沥青结合料用量混凝土的1~10层位空隙数量、空隙尺寸和空隙率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其相关机理.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复合沥青混凝... 采用X射线断层扫描(CT)技术分析了相同集料级配条件下,不同水泥和乳化沥青结合料用量混凝土的1~10层位空隙数量、空隙尺寸和空隙率等指标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其相关机理.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复合沥青混凝土试件两端的空隙数量较多、尺寸大且空隙率较大,而中间部分则相反;复合沥青混凝土内部最大空隙率为10.1%;掺加水泥或采用适当添加量的乳化沥青,有利于降低混凝土的空隙率,当乳化沥青和水泥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0%和3.0%时,混凝土的空隙率最小,仅为3.9%,且其空隙分布不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沥青混凝土 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 结合料 空隙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体结构对次生硫化铜矿柱浸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尹升华 王雷鸣 +3 位作者 谢芳芳 陈勋 潘晨阳 艾纯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340-2348,共9页
堆体结构是影响堆内溶浸液分布均匀性和浸矿效果的关键。为探究不同堆体结构条件下次生硫化铜矿生物浸出规律,选取粗、细粒径两种矿石颗粒,开展多种筑堆方式的室内柱浸实验,为期60 d,有效模拟实际堆体的多种结构,并引入CT无损探测技术,... 堆体结构是影响堆内溶浸液分布均匀性和浸矿效果的关键。为探究不同堆体结构条件下次生硫化铜矿生物浸出规律,选取粗、细粒径两种矿石颗粒,开展多种筑堆方式的室内柱浸实验,为期60 d,有效模拟实际堆体的多种结构,并引入CT无损探测技术,分析不同堆体结构下孔隙特征,获取了细菌浓度、p H值、铜浸出率等变化规律,以及浸矿时间与铜浸出率的关系方程等。结果表明:不同堆体结构对于矿石浸出效果的影响程度不同,采用均一大粒径矿石筑堆时,矿石浸出效果最优;浸矿60 d后,铜浸出率达75.9%;当堆内含细颗粒层且其位于堆下部时,溶液下渗困难,矿石浸出效果较差,铜浸出率仅为59.5%;反之,细粒层位于上部时具有良好的分流作用,浸矿效果较优。浸矿后期,在泥质、石英等不反应物的物理沉积,硫、黄钾铁矾、硫化钙等反应产物化学胶结,胞外多聚物等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铜浸出率逐渐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硫化铜矿 堆体结构 柱浸 颗粒偏析 CT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256层螺旋CTA显示脾叶动脉与脾段动脉 被引量:3
20
作者 徐鹏 孙鸣 +2 位作者 刘凤先 张武 许传斌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033-2036,共4页
目的评价术前256层螺旋CTA显示对脾叶动脉及脾段动脉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于我院接受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资料,观察脾动脉终末端分型、脾叶动脉分型,测量脾动脉末端直径、脾上下叶动脉直径,评价CTA对脾叶、脾段动脉的显示能力。结... 目的评价术前256层螺旋CTA显示对脾叶动脉及脾段动脉的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于我院接受腹部增强扫描的患者资料,观察脾动脉终末端分型、脾叶动脉分型,测量脾动脉末端直径、脾上下叶动脉直径,评价CTA对脾叶、脾段动脉的显示能力。结果 200例脾动脉、脾叶动脉及脾段动脉均显示清晰。脾上下叶动脉直径、脾动脉末端直径在不同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青中年和老年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56层螺旋CTA能清晰、直观显示脾叶、脾段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可为外科手术前评估提供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脾叶动脉 腹腔镜检查 节段性脾切除术 后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