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4篇文章
< 1 2 5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Injection Characteristic to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GDI Injector Nozzle Hole
1
作者 Li Xinhai Wang Lu +1 位作者 Cheng Yong Shang Xianshang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41-548,共8页
The nozzle inner-flow characteristic of the“spray G”injector was studied by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simulation,and the sensitivity of cycle fuel mass to the conicity and entrance radius of the nozzle ho... The nozzle inner-flow characteristic of the“spray G”injector was studied by the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simulation,and the sensitivity of cycle fuel mass to the conicity and entrance radius of the nozzle hole were analyzed.Results show that the inner conicity of nozzle hole inhibits the development of cavitation phenomena,and increases the injection rate.While the outer conicity of nozzle hole promotes the diffusion of cavita-tion,leading to reductions of the liquid volume fraction of the nozzle outlet and the local flow resistance of the nozzle hole.The sensitivity of cycle fuel mass to inner-cone nozzle hole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outer-cone noz-zle,especially at the smaller hole conicity.The increase of injection pressure enhances the sensitivity of the injection characteristics to the nozzle hole structure,in which inner-cone nozzle has higher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than the outer-cone nozzle hole.However,the increase of injection pressure aggravates the offset of liquid jet to the nozzle axis of the outer-cone nozzle hole.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ner conicity of nozzle,the sensitivity of the injection characteristics to the entrance radius of the hole decreases.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outer conicity of nozzle hole,the sensitivity of the injection characteristics to the entrance radius of the hole incr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oline direct injection injector nozzle hole conicity nozzle hole entrance radius CAVIT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边界条件下电控喷油器球阀空化试验与数值计算
2
作者 陈萍 刘振明 +2 位作者 刘景斌 李丽婷 李梅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为探究电控喷油器球阀空化机理,首先设计搭建球阀动态可视化试验平台,进行了0.8MPa和15MPa条件下球阀动态可视化试验;然后,建立实际尺寸球阀三维几何模型,采用网格光顺和动态层铺方法进行了动网格划分和数值仿真计算,并利用可视化试验... 为探究电控喷油器球阀空化机理,首先设计搭建球阀动态可视化试验平台,进行了0.8MPa和15MPa条件下球阀动态可视化试验;然后,建立实际尺寸球阀三维几何模型,采用网格光顺和动态层铺方法进行了动网格划分和数值仿真计算,并利用可视化试验结果对数值模型进行了准确性和适用性验证;最后,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球阀开启、最大升程和关闭过程中,球阀关键区域纵截面上流体流速、速度矢量的分布情况,以及质量流量变化规律,为电控喷油器抑制空化改进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控喷油器 球阀 空化 动网格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的甲醇喷射器动作响应参数优化设计
3
作者 范立云 王广泽 +3 位作者 李美斯 礼博 董伟杰 李屿明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107,共11页
为提高甲醇喷射器的响应特性,基于AMEsim液力仿真平台搭建了甲醇喷射器的一维仿真模型,通过对控制柱塞直径、针阀弹簧预紧力、喷孔直径和进回油节流孔等结构参数的单因素分析,探究了结构参数对喷射器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响应面优... 为提高甲醇喷射器的响应特性,基于AMEsim液力仿真平台搭建了甲醇喷射器的一维仿真模型,通过对控制柱塞直径、针阀弹簧预紧力、喷孔直径和进回油节流孔等结构参数的单因素分析,探究了结构参数对喷射器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响应面优化方法,通过试验设计对参数及其交互作用结果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改变回油节流孔直径对喷射器开启响应的影响最为显著,改变进油节流孔直径对喷射器关闭响应的影响最为显著。在综合考虑了所有参数后,确定了最优参数配置:控制柱塞直径为8.8 mm,针阀弹簧预紧力为599.972 N,进油节流孔直径为0.31 mm,回油节流孔直径为0.55 mm,喷孔直径为0.86 mm。在这一参数配置下,甲醇喷射器的响应特性得到了显著提升,相比原始状态,优化设计后的开启响应时间缩短28.7%,关闭响应时间缩短2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 喷射器 结构参数 响应特性 方差分析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氧/气甲烷针栓式喷注器参数化仿真优化
4
作者 郁焕礼 唐潮儿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4,共11页
为研究气氧/气甲烷针栓式喷注器的燃烧性能,并讨论针栓式喷注器结构设计参数及推力室燃烧设计参数对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数值仿真等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氧化剂中心式针栓式喷注器的燃烧性能更高;较大针栓头部角度和较... 为研究气氧/气甲烷针栓式喷注器的燃烧性能,并讨论针栓式喷注器结构设计参数及推力室燃烧设计参数对燃烧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数值仿真等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氧化剂中心式针栓式喷注器的燃烧性能更高;较大针栓头部角度和较小中间套筒距离下燃烧性能更高;较小针栓头部半径可以明显起到冷却针栓头部的作用,但燃烧性能有一定损失;速度比在1.1左右时,燃烧性能较高,且针栓头部温度较低;氧气和甲烷的混合比在3左右时,燃烧性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推力发动机 数值仿真 针栓式喷注器 气气燃烧 气氧/气甲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流量异丁烷燃烧加热器高频不稳定燃烧抑制研究
5
作者 靳雨树 曾令国 +2 位作者 杨样 吕德润 朱超 《火箭推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5,共9页
∅3 m高温风洞采用空气/液氧/异丁烷三组元燃烧加热方式运行,针对所用大流量异丁烷燃烧加热器出现的高频不稳定燃烧现象,分析了激发维持机理,提出了喷注器物理结构分区、燃烧流强分区等不稳定燃烧抑制方案,在典型状态下开展了试验验证。... ∅3 m高温风洞采用空气/液氧/异丁烷三组元燃烧加热方式运行,针对所用大流量异丁烷燃烧加热器出现的高频不稳定燃烧现象,分析了激发维持机理,提出了喷注器物理结构分区、燃烧流强分区等不稳定燃烧抑制方案,在典型状态下开展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基于物理结构分区的肋片隔板方案时,室压振荡由20%降至11%,结构振动小幅降低,不稳定燃烧抑制效果有限;采用基于物理结构分区和燃烧流强分区组合的隔板喷嘴方案时,室压振荡由20%降至4%,结构振动明显降低,不稳定燃烧抑制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创新提出基于自有介质气膜冷却的隔板喷嘴方案,实现加热器典型试验状态下低燃烧脉动、低结构振动、300 s长时间安全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丁烷加热器 不稳定燃烧 隔板喷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分析气氧/气甲烷喷注器燃烧产物
6
作者 赵坦 孙瑞斌 +2 位作者 公绪滨 廉晓祥 方涛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145,共6页
目的开展气氧/气甲烷喷注器燃烧产物分析方法研究,评估喷注器喷注效率与发动机氧燃比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对取样系统和色谱条件的优化,实现了燃烧产物的冷却后取样收集,确定了双阀系统的气相色谱法对燃烧产物进行分离和检测。结果各组分... 目的开展气氧/气甲烷喷注器燃烧产物分析方法研究,评估喷注器喷注效率与发动机氧燃比优化设计。方法通过对取样系统和色谱条件的优化,实现了燃烧产物的冷却后取样收集,确定了双阀系统的气相色谱法对燃烧产物进行分离和检测。结果各组分分离情况良好,永久性气体和轻烃的仪器检出限(以摩尔分数计)分别为18.54×10^(−6)~82.32×10^(−6)和0.49×10^(−6)~5.15×10^(−6),冷态测量实验表明方法回收率在98.21%~101.00%之间,准确度高。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具有可靠性强、准确度高、检出限低等特点,能很好地应用到燃气测量实验的分析检测中,可以准确地确定燃烧产物的组成和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氧/气甲烷 喷注器 燃烧产物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红外自由电子激光束流注入器改进设计
7
作者 彭小钰 张浩然 +3 位作者 胡浩 胡桐宁 邓建军 冯光耀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9-78,共10页
基于正在运行的合肥红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注入器的指标要求,对注入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得到更适合红外振荡器型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电子束。基于前期电子枪栅网结构的优化结果,进一步改进设计,将现有6次次谐波聚束系统的前级增设一个新... 基于正在运行的合肥红外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注入器的指标要求,对注入器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得到更适合红外振荡器型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电子束。基于前期电子枪栅网结构的优化结果,进一步改进设计,将现有6次次谐波聚束系统的前级增设一个新的12次次谐波聚束腔,再结合改进的行波聚束结构对束团进行聚束和加速。在束流动力学优化过程中,首先设计次谐波聚束腔,扫描束流注入相位、行波聚束器相速度等参数,使得电子束在聚束阶段中达到100%捕获,能量提升至接近4.4 MeV。随后,通过装置原有的两个等梯度行波加速管,束流能量被提升至64 MeV。根据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实际应用需求,滤除高能散电子,对±1%束团能散的电子束进行统计,优化后核心束团的均方根纵向长度降低至3.1 ps,能散低于0.23 MeV,归一化横向发射度可以降低至9.8 mm·mrad,同时峰值流强达到270 A,为原有优化结果的2.7倍。优化后的注入器能够为光源的运行提供更高品质的电子束,有望驱动产生质量更为优异的红外辐射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自由电子激光 电子束 注入器 次谐波聚束腔 束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量比对气氧/煤油针栓喷注器燃烧特性影响
8
作者 徐天罡 杨宝娥 +1 位作者 杨岸龙 张波涛 《火箭推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动量比是针栓喷注器的无量纲设计参数,对喷注器的混合效果及燃烧特性影响显著。为研究局部动量比变化对径向槽式气氧/煤油针栓喷注器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使用数值仿真方法开展研究。仿真使用中心推进剂的偏转角模型作为煤油液滴的初始... 动量比是针栓喷注器的无量纲设计参数,对喷注器的混合效果及燃烧特性影响显著。为研究局部动量比变化对径向槽式气氧/煤油针栓喷注器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使用数值仿真方法开展研究。仿真使用中心推进剂的偏转角模型作为煤油液滴的初始喷射角,并采用包含详细化学反应机理的火焰面模型对针栓喷注器燃烧场进行详细仿真,在此基础上研究局部动量比对燃烧场及燃烧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燃烧室内存在中心回流区和燃烧室头部回流区;局部动量比约为1时燃烧效率达到最高;燃烧室内温度场沿燃烧室轴向呈带状分布,沿燃烧室周向呈高低相间的齿轮状分布;随着局部动量比从0.53变化到1.46,燃烧模式呈现单火焰到双火焰再回到单火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栓喷注器 局部动量比 回流区 燃烧效率 燃烧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液针栓式喷注器膜束流动状态对雾化锥角的影响
9
作者 赵凡 张海滨 +1 位作者 赵亮 白博峰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4-174,共11页
为揭示液-液针栓式喷注器膜束流动状态对雾化锥角的影响规律,本文通过精细设计喷注器结构与控制液束与液膜流动状态,采用可视化实验对针栓式喷注器喷注单元雾化锥角进行了测试分析。实验研究发现,除动量比之外,液束、液膜的流动状态(韦... 为揭示液-液针栓式喷注器膜束流动状态对雾化锥角的影响规律,本文通过精细设计喷注器结构与控制液束与液膜流动状态,采用可视化实验对针栓式喷注器喷注单元雾化锥角进行了测试分析。实验研究发现,除动量比之外,液束、液膜的流动状态(韦伯数)也对雾化锥角有较大影响。通过对实验结果分析,本文提出了表征液-液针栓喷注器液束/液膜撞击变形程度的函数模型,并将其作为修正因子对已有液-液针栓喷注单元雾化锥角预测模型进行了修正。在局部动量比0.55~5.13内,本文提出的雾化锥角修正模型的预测误差小于±5%(置信度91.46%),该模型实现了对液-液针栓喷注器喷注单元雾化锥角的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针栓喷注器 雾化锥角 动量比 撞击变形 韦伯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离心喷注器中的非稳态跨临界燃烧数值研究
10
作者 李钰航 刘亚洲 +2 位作者 胡海峰 吴宝元 周立新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192,共11页
为了加深对双离心喷注器中的推进剂跨临界燃烧过程的认识,采用扩散界面方法进行了大涡模拟研究,获得了喷注器近场的流动结构与火焰形态,对比了室压与几何结构对单喷嘴冷态流动的影响,分析了双离心喷注器低频振荡燃烧产生的机理。研究结... 为了加深对双离心喷注器中的推进剂跨临界燃烧过程的认识,采用扩散界面方法进行了大涡模拟研究,获得了喷注器近场的流动结构与火焰形态,对比了室压与几何结构对单喷嘴冷态流动的影响,分析了双离心喷注器低频振荡燃烧产生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喷嘴中心产生沿轴向朝内的压力梯度驱动了倒吸气流,倒吸气流存在是旋流腔产生气核的必要条件;当喷嘴旋流数增加时,旋流腔液膜厚度越小,液膜锥角越大,喷注器出口的倒吸气流的强度越大;在燃烧流场中,氧化剂液膜和燃料液膜之间存在狭长形火焰,端面后方回流区是火焰稳定的重要位置。数值计算复现了工程试车中出现的40 Hz量级的低频振荡燃烧,瞬时流场显示这是一种轴向往复的流体振荡现象。分析认为,内喷嘴液膜雾化、燃烧膨胀、倒吸气流等子过程可以形成闭环反馈逻辑,使得振荡可以自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双离心喷注器 跨临界流动 燃烧特性 低频振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油压力与夹角对汽油/柴油掺混燃料燃烧性能影响
11
作者 李腾飞 张光德 张吴喆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82,共5页
对汽油/柴油掺混燃料发动机,运用Converge软件建立仿真模型,研究改变不同的喷油压力、喷油夹角对汽油/柴油掺混燃料燃烧与排放的影响。喷油压力的提高会使燃烧相位略微提前,燃烧持续期缩短,放热率峰值升高,缸内峰值压力增加,NOx排放少... 对汽油/柴油掺混燃料发动机,运用Converge软件建立仿真模型,研究改变不同的喷油压力、喷油夹角对汽油/柴油掺混燃料燃烧与排放的影响。喷油压力的提高会使燃烧相位略微提前,燃烧持续期缩短,放热率峰值升高,缸内峰值压力增加,NOx排放少量增加。喷油夹角较小时,燃料容易在燃烧室凸台积聚,Soot排放较高,随着喷油夹角的增加,在146°时污染物排放显著减少。喷油夹角对柴油/汽油掺混燃料燃烧相位的影响大于喷油压力,在156°燃烧持续期比136°少了9.8°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油压力 喷油夹角 柴油/汽油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氧/甲烷同轴双离心喷嘴非定常燃烧特性研究
12
作者 孔维鹏 郑孟伟 +1 位作者 宫绍天 王晓丽 《推进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9-165,共7页
为研究液氧/甲烷同轴双离心喷嘴在超临界富燃条件下的动态燃烧特性,对单喷嘴燃烧室的燃烧流场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采用真实流体状态方程模拟超临界条件下推进剂的物性参数,湍流模型采用了应力混合涡模拟(Stress-Blended Eddy Simulat... 为研究液氧/甲烷同轴双离心喷嘴在超临界富燃条件下的动态燃烧特性,对单喷嘴燃烧室的燃烧流场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采用真实流体状态方程模拟超临界条件下推进剂的物性参数,湍流模型采用了应力混合涡模拟(Stress-Blended Eddy Simulation,SBES),化学反应采用了考虑5种组分的两步总包反应模型。仿真结果表明:SBES模型可以较好地捕捉液氧/甲烷同轴双离心喷嘴的动态火焰特性。氧喷嘴出口锐边处的回流效应对火焰稳定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监测点压力进行功率谱密度(Power Spectral Density,PSD)分析,识别出喷嘴振荡燃烧主要频率为8 125 Hz,次要频率为3 196 Hz。喷嘴振荡燃烧主要频率与氧喷嘴声学频率有关,而次要频率与氧喷嘴和甲烷喷嘴剪切层的涡脱落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火箭发动机 液氧/甲烷 同轴双离心喷嘴 燃烧稳定性 应力混合涡模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速中心引射器数值仿真与试验特性
13
作者 张赛强 徐万武 +2 位作者 李智严 梁涛 张一凡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0,共9页
与真空罐系统相比,超声速引射技术在化学激光器压力恢复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其中超声速中心引射器由于总压损失更小引射潜力更大。对超声速中心引射器流动特性分别进行了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带收缩型混合室的超声速中心引射... 与真空罐系统相比,超声速引射技术在化学激光器压力恢复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其中超声速中心引射器由于总压损失更小引射潜力更大。对超声速中心引射器流动特性分别进行了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带收缩型混合室的超声速中心引射器,尽管其更易达到工作状态,然而在固定引射系数且以维持较低盲腔压力条件下,前者并不优于等直型引射器。在变引射系数(固定二次流质量流率)条件下,混合室面积缩比每提高0.05,一次流质量流率约提高0.3 kg/s才能使其达到临界启动状态。超声速引射器在临界启动状态时整体引射性能达到最高。在抽盲腔能力方面,单级超声速中心型引射器明显强于其他类型引射器,最低可达1.3 k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速引射 中心引射器 压力恢复 收缩比 抽盲腔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直喷发动机凸轮驱动外开式喷射器流量特性研究
14
作者 金兆辉 申泽锐 +2 位作者 秦海璐 梁镇东 解方喜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5-104,共10页
为了探究氢直喷发动机凸轮驱动外开式喷射器的流量特性,该文自主研发了外开式氢气喷射器,搭建了定容燃烧弹光学试验平台与AMESim仿真平台,运用单因素分析法、田口法与方差分析,研究了供氢压力、背景压力、复位弹簧参数及挺柱活塞腔直径... 为了探究氢直喷发动机凸轮驱动外开式喷射器的流量特性,该文自主研发了外开式氢气喷射器,搭建了定容燃烧弹光学试验平台与AMESim仿真平台,运用单因素分析法、田口法与方差分析,研究了供氢压力、背景压力、复位弹簧参数及挺柱活塞腔直径对气门升程与喷射量的影响。试验表明:挺柱活塞腔直径(权重71.59%)和复位弹簧预紧力(权重17.23%)是影响气门升程的核心参数,挺柱活塞腔直径从13.9 mm增大到15.1 mm可使气门升程增幅达80.00%,复位弹簧预紧力从560 N增加到600 N可使气门升程减小18.80%;供氢压力(权重56.51%)和挺柱活塞腔直径(权重30.02%)对氢气喷射量起关键作用,并且供氢压力和背景压力直接影响氢气喷射量,复位弹簧参数和挺柱活塞腔直径通过调节气门升程的动态响应特性,间接控制氢气喷射量,为外开式氢气喷射器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直喷发动机 凸轮驱动 外开式喷射器 流量特性 田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超高压喷油嘴空化特性正交优化研究
15
作者 屈春叶 张乾 何小强 《现代制造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0,共10页
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流体仿真模拟研究了某内燃机超高压喷油嘴的空化特性及燃油雾化特性。在验证燃油流体网格的基础上,分析了喷孔直径、喷孔入口倒圆半径和喷孔夹角对燃油气相流场的影响,并研究了喷... 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流体仿真模拟研究了某内燃机超高压喷油嘴的空化特性及燃油雾化特性。在验证燃油流体网格的基础上,分析了喷孔直径、喷孔入口倒圆半径和喷孔夹角对燃油气相流场的影响,并研究了喷孔出口处的燃油平均气相分数及雾化效果。结果表明:喷孔直径、喷孔入口倒圆半径和喷孔夹角均显著影响燃油雾化特性。随着喷孔直径增加,空化现象从下侧向上侧转移,燃油平均气相分数先增加后减少;喷孔入口倒圆半径增加则空化强度和燃油平均气相分数降低,但流量性能提升;喷孔夹角增大使空化从下壁面向上壁面转移,燃油平均气相分数增加,雾化效果改善。通过正交仿真试验得到了优化后的参数组合,即喷孔直径为0.26 mm、喷孔入口倒圆半径为0.02 mm和喷孔夹角为90°,喷孔出口处燃油流量为189.3 mL/s,燃油平均气相分数为25.6%。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准确性,优化后的喷油嘴具有优良的雾化效果和流量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动力学 超高压 喷油嘴 空化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高压共轨式超磁致伸缩喷油器响应时间优化
16
作者 喻曹丰 胡逸凯 +2 位作者 段永勇 魏梓贤 王宁 《工程设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3-382,共10页
为提升高压共轨式喷油器的动态响应特性,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棒及液压换向机构,设计了一种高压共轨式超磁致伸缩喷油器。在简述该喷油器整体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考虑其驱动部分的磁滞非线性特征,基于Jiles-Atherton磁滞模型建立... 为提升高压共轨式喷油器的动态响应特性,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棒及液压换向机构,设计了一种高压共轨式超磁致伸缩喷油器。在简述该喷油器整体结构设计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考虑其驱动部分的磁滞非线性特征,基于Jiles-Atherton磁滞模型建立了其电-磁-机-液多场耦合模型。随后,搭建了完整的喷油器仿真模型,选取针阀信号作为喷油响应速度评价指标,确定了针阀弹簧预紧力的最优值。最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控制活塞直径、控制腔容积、进油孔直径和出油孔直径等参数,并基于拟合方程分析了优化后各参数对喷油器响应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相较于优化前,优化后针阀的开启延迟缩短了3.251%,开启时间缩短了1.364%,关闭延迟缩短了9.465%,关闭时间缩短了14.848%。研究表明,所采用的优化方法可有效提高针阀的响应速度,有助于提升高压共轨式喷油器的小油量喷油及多次喷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磁致伸缩 喷油器 Jiles-Atherton磁滞模型 响应面法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电磁驱动喷油器多模式喷射特性
17
作者 朱成君 魏代君 +1 位作者 王晓艳 董全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1-250,共10页
基于可控喷油规律的先进燃烧模式,探究了双电磁驱动喷油器不同喷射模式下的喷射特性.采用动量法搭建喷油器入口压力和喷油规律联合试验平台,通过设计双电磁阀(分别为NCV-1和NCV-2)的驱动电流时序控制形式塑造不同形状的喷油速率曲线,实... 基于可控喷油规律的先进燃烧模式,探究了双电磁驱动喷油器不同喷射模式下的喷射特性.采用动量法搭建喷油器入口压力和喷油规律联合试验平台,通过设计双电磁阀(分别为NCV-1和NCV-2)的驱动电流时序控制形式塑造不同形状的喷油速率曲线,实现了单阀矩形、双阀矩形、斜坡和靴形等多种喷射模式.结果表明:与双阀矩形喷射模式相比,单阀喷射模式的喷油始点延迟0.23 ms,喷油速率增长速度更小.斜坡模式的喷油速率曲线在NCV-2驱动前与单阀矩形模式基本重合,在NCV-2驱动后喷油速率迅速增大.此外,当NCV-1与NCV-2的驱动间隔为1 ms时,斜坡模式的喷油量较双阀矩形喷射模式减少了22%左右,且稳定喷射阶段的喷油速率波动明显更小.靴形模式的喷射延迟与双阀矩形模式近乎相同,在NCV-1驱动时刻与第2次驱动NCV-2间隔为1 ms时的喷油量可达到双阀矩形模式的82%以上,并且在减小稳定喷射阶段的喷油速率波动上更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喷油规律 双电磁驱动喷油器 驱动电流时序控制 多喷射模式 喷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用柴油机高压共轨喷油器故障分析及诊断方法
18
作者 李宝月 余永华 +3 位作者 叶剑平 曹炳鑫 尧阳烽 马炳杰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1-126,共6页
针对高压共轨喷油器故障诊断过程中存在的压力波特征识别困难、对诊断者专业要求较高以及缺乏故障机制分析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频域统计特征和支持向量机的故障诊断方法。通过AMESim构建目标机型的高压共轨系统模型,并通过试验完成对... 针对高压共轨喷油器故障诊断过程中存在的压力波特征识别困难、对诊断者专业要求较高以及缺乏故障机制分析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频域统计特征和支持向量机的故障诊断方法。通过AMESim构建目标机型的高压共轨系统模型,并通过试验完成对模型的标定和验证;仿真喷油器在不同故障状态下的轨压信号,结合3种不同故障程度的试验数据,分析不同轨压和脉宽下喷油速率、喷油量和喷油持续期的变化规律,并进行故障机制分析;最后,选取20个时域和频域特征,结合支持向量机完成故障分类识别。结果表明:喷孔堵塞、起阀压力降低及针阀磨损呈现差异化故障特征,基于20个时频特征+SVM的诊断模型多工况平均识别率均高于93.4%;而在100 MPa轨压、1 ms脉宽极端工况下,因特征区分度不足导致准确率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共轨喷油器 故障诊断 故障机制 时频域统计特征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的高性能HAN基单组元发动机喷注器
19
作者 徐丁欢 孙策 +2 位作者 董佳磊 党涵宇 陈鸿麟 《火箭推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3,共7页
为了满足HAN(硝酸羟铵)基单组元催化分解发动机对高性能喷注器的需求,开展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多圈多喷注孔高性能喷注器设计研究。以3D打印喷注器为对象进行传热特性仿真、流阻特性及热试性能试验研究,提出3D打印喷注器流阻计算沿程损失... 为了满足HAN(硝酸羟铵)基单组元催化分解发动机对高性能喷注器的需求,开展基于3D打印技术的多圈多喷注孔高性能喷注器设计研究。以3D打印喷注器为对象进行传热特性仿真、流阻特性及热试性能试验研究,提出3D打印喷注器流阻计算沿程损失修正系数。试验结果表明:3D打印喷注器流阻随化铣总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流阻降低速率逐渐减小;发动机可以实现常温可靠起动,高床载下分解效率达到0.992;发动机起动响应时间随着初始温度降低而增加,可通过控制最长间隔时间提高响应时间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喷注器 沿程损失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轨喷油器小油量喷射特性优化
20
作者 李春晖 吴小军 +2 位作者 杨贵春 张子威 王祺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8,42,共6页
针对某共轨喷油器小油量工况MAP单调性差,导致喷油稳定性差、油量控制精度低的问题,建立了喷油器AMESim仿真模型,对小油量工况下电磁阀和针阀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通过仿真结果分析得出喷油器小油量工况MAP单调性差的原因:针阀在电磁阀... 针对某共轨喷油器小油量工况MAP单调性差,导致喷油稳定性差、油量控制精度低的问题,建立了喷油器AMESim仿真模型,对小油量工况下电磁阀和针阀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通过仿真结果分析得出喷油器小油量工况MAP单调性差的原因:针阀在电磁阀处于完全碰撞状态前开启,随着控制脉宽增加,电磁阀依靠自身惯性与电磁铁碰撞,进而发生速度突变,导致电磁阀和针阀关闭延迟减小,循环喷油量随之下降。从缩短电磁阀开启时间和增大针阀开启延迟两方面对喷油器小油量MAP进行优化,最终选取增大针阀密封锥面直径的方案,在优化小油量喷射特性的同时缩短了标定工况的喷油持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轨喷油器 小油量工况 喷射特性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