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农田管理方式下极端脆弱区盐碱地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阐明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从而为减轻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电导率为9.35 mS/cm和pH 8.38的极端盐渍土壤进行室内培养试验。...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农田管理方式下极端脆弱区盐碱地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阐明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从而为减轻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电导率为9.35 mS/cm和pH 8.38的极端盐渍土壤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15、25、35℃)、施氮肥水平(0、120、240 kg N/hm^(2))以及生物炭施用量(0、5、10 t/hm^(2)),所有处理均控制在田间持水量60%,培养周期为45 d。研究结果表明,增温与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CO_(2)和N_(2)O的排放量,而短期施用生物炭能够降低N_(2)O的排放。具体来看:(1)在相同温度和生物炭条件下,氮肥的施用显著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当施氮量为120 kg N/hm^(2)时,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是对照的2.02倍和1.28倍;而当施氮肥量提高到240 kg N/hm^(2)时,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达到最大,分别是对照的2.22倍和1.64倍。(2)在相同温度和氮肥条件下,生物炭的施用显著降低了N_(2)O的排放。与未施用生物炭的对照相比,当生物炭施用量为5 t/hm^(2)时,N_(2)O的排放量减少了7%;而当生物炭施用量增至10 t/hm^(2)时,N_(2)O排放量进一步减少了13%。(3)温度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与15℃相比,25℃条件下的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11.34 g C/kg和39.69 mg N/kg;而在35℃条件下,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最大,分别增加了48.17 g C/kg和69.69 mg N/kg。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在极端盐碱地农田管理中,合理的温度控制、氮肥施用策略以及生物炭的使用对于调控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展开更多
文摘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农田管理方式下极端脆弱区盐碱地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阐明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从而为减轻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电导率为9.35 mS/cm和pH 8.38的极端盐渍土壤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15、25、35℃)、施氮肥水平(0、120、240 kg N/hm^(2))以及生物炭施用量(0、5、10 t/hm^(2)),所有处理均控制在田间持水量60%,培养周期为45 d。研究结果表明,增温与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CO_(2)和N_(2)O的排放量,而短期施用生物炭能够降低N_(2)O的排放。具体来看:(1)在相同温度和生物炭条件下,氮肥的施用显著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当施氮量为120 kg N/hm^(2)时,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是对照的2.02倍和1.28倍;而当施氮肥量提高到240 kg N/hm^(2)时,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达到最大,分别是对照的2.22倍和1.64倍。(2)在相同温度和氮肥条件下,生物炭的施用显著降低了N_(2)O的排放。与未施用生物炭的对照相比,当生物炭施用量为5 t/hm^(2)时,N_(2)O的排放量减少了7%;而当生物炭施用量增至10 t/hm^(2)时,N_(2)O排放量进一步减少了13%。(3)温度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与15℃相比,25℃条件下的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11.34 g C/kg和39.69 mg N/kg;而在35℃条件下,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最大,分别增加了48.17 g C/kg和69.69 mg N/kg。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在极端盐碱地农田管理中,合理的温度控制、氮肥施用策略以及生物炭的使用对于调控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