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5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旱地苹果高质量发展措施
1
作者 孔来学 沈前伟 《果树资源学报》 2025年第2期60-62,共3页
山旱地发展苹果产业具有自然灾害轻、保墒性好、紫外线充分、昼夜温差大、所产苹果品质优良等特点,但山旱地大多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生产基础条件差、生产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山旱地苹果产业的发展。根据生... 山旱地发展苹果产业具有自然灾害轻、保墒性好、紫外线充分、昼夜温差大、所产苹果品质优良等特点,但山旱地大多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生产基础条件差、生产成本高、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山旱地苹果产业的发展。根据生产经验,从整地、根砧、品种、种植模式、树形、保墒、培肥地力、职业果农种植等方面论述了山旱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以促进山旱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山旱地苹果种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山旱地 高质量 发展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播湿出模式下不同灌溉量对农田土壤水盐动态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晨旭 马英杰 衡通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2,52,共8页
为了研究新疆克拉玛依棉花干播湿出模式下不同出苗水灌水量对土壤盐分动态和棉花生长的影响,于2022-2023年设定不同出苗水灌水处理(T1:825 m^(3)/hm^(2),T2:1200 m^(3)/hm^(2),T3:1425 m^(3)/hm^(2),CK:975 m^(3)/hm^(2)),对比分析了各... 为了研究新疆克拉玛依棉花干播湿出模式下不同出苗水灌水量对土壤盐分动态和棉花生长的影响,于2022-2023年设定不同出苗水灌水处理(T1:825 m^(3)/hm^(2),T2:1200 m^(3)/hm^(2),T3:1425 m^(3)/hm^(2),CK:975 m^(3)/hm^(2)),对比分析了各处理对土壤含盐量、脱盐率和棉花株高、茎粗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0~20 cm土层的脱盐率在2022年为30.86%,在2023年进一步提高至37.90%,2 a整体脱盐率达到43.52%,显著高于CK组的42.29%。在棉花生长指标方面,T2处理的棉花株高和茎粗在整个生育期内均表现优异,2023年吐絮期的株高最高,茎粗达到9.92 mm(比CK处理显著提高了5.37%)。在棉花产量方面,2022年和2023年T2处理的籽棉产量分别为5317.45和6539.94 kg/hm^(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此外,T2处理还在水分利用效率(IWUE)方面显示出最佳表现,2022年和2023年的IWUE分别为1.11和1.39 kg/m^(3),显著高于T1、T3和对照组。与其他处理相比,T2处理在棉花生长指标以及后期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当出苗时灌溉定额为T1时,棉花的株高、产量和收获密度均最低;当出苗水量等于T3时,棉花的产量及其生理指标随灌溉定额增加而降低。综合考虑各处理下的土壤水盐情况和棉花出苗及生长状况以及产量情况,T2为最佳出苗水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改良 棉田 干播湿出 棉花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水盐动态 生长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肥施用对旱地麦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
3
作者 张鹏飞 杨娜 +4 位作者 王珂 杨志国 王慧 王晓民 张建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01-1708,共8页
为探讨耕作措施和有机肥施用对旱地麦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本研究依托2007年布设的黄土高原旱地小麦耕作与施肥长期定位试验,采用Tiessen磷素分级方法,系统研究了深翻+化肥(T)、深翻+鸡粪+化肥(TM)、免耕+化肥(NT)和免耕+鸡粪+化肥(NTM) ... 为探讨耕作措施和有机肥施用对旱地麦田土壤磷组分的影响,本研究依托2007年布设的黄土高原旱地小麦耕作与施肥长期定位试验,采用Tiessen磷素分级方法,系统研究了深翻+化肥(T)、深翻+鸡粪+化肥(TM)、免耕+化肥(NT)和免耕+鸡粪+化肥(NTM) 4种农艺措施下麦田0~20 cm土层有效磷、全磷和磷组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 NT处理有效磷含量较T处理提高58.37%,有机肥处理(NTM和TM)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有机肥处理(NT和T),NTM处理的有效磷和全磷含量较TM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1.43%和43.41%。2)与T处理相比,NT、NTM和TM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0~20 cm土层活性无机磷组分NaHCO_(3)-Pi以及中活性无机磷组分NaOH-Pi含量,尤其以NTM和TM处理效果最好。3) NT处理的NaHCO_(3)-Po和NaOH-Po较T处理分别显著提高53.07%和55.56%,NTM处理的这2种组分含量较TM处理分别显著提高90.84%和60.31%,Residual-P NT处理较T以及NTM处理较TM分别提高12.90%和36.60%。4)长期定位试验地每年施入的磷肥在土壤中有盈余,残留的磷主要以NaHCO_(3)-Pi、D.HCl-Pi、NaHCO_(3)-Po和C.HCl-Po形态存在,免耕增施有机肥促进了稳定性磷(C.HClPo)向活性磷(NaHCO_(3)-P)和潜在活性磷(NaOH-P)的转化;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分析结果表明,NaHCO_(3)-Pi和NaOH-Pi是最有效的磷源,对小麦产量的提升贡献较大,NTM处理对这2种磷组分积累的促进效果最明显。综上免耕增施有机肥是发展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值得推广的农艺措施,同时在推广应用时需要考虑减少化学磷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 有机肥 土壤磷组分 土壤有效磷 全磷 黄土高原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漂盘苗机械化移栽适应性研究
4
作者 吴雪梅 管宜萱 +1 位作者 耿广东 张大斌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9-185,共7页
为了探索辣椒漂盘苗对机械化移栽的适应性,以贵州某辣椒基地所育适栽期辣椒漂盘苗和2ZB-2旱地吊杯鸭嘴式移栽机为测试对象,完成了辣椒苗形态特征参数测量、落苗基质损失及田间机械栽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辣椒苗的苗高、叶面展幅、... 为了探索辣椒漂盘苗对机械化移栽的适应性,以贵州某辣椒基地所育适栽期辣椒漂盘苗和2ZB-2旱地吊杯鸭嘴式移栽机为测试对象,完成了辣椒苗形态特征参数测量、落苗基质损失及田间机械栽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辣椒苗的苗高、叶面展幅、基质情况来看,所育漂盘苗基质饱满,且适于膜上移栽常用的鸭嘴式栽植器;漂盘苗基质含水率在56.4%~63.5%时,利于机械移栽的基质保持;田间机械移栽的栽植深度合格率、漏栽率、伤苗率分别为76.7%、2.4%、3.2%,满足指标要求;直立度合格率为88.7%,低于93%的指标下限。总体来说,辣椒漂盘苗与移栽机适应性较好,基本能达到贵州辣椒机械化栽植作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漂浮育苗 机械化移栽 旱地移栽机 栽植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湄公河典型区域旱雨季土地利用及土壤侵蚀差异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娜 张道熙 +4 位作者 韩东枫 陈小娟 邱娟 金瑶 龚昱田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3,共7页
以湄公河干流老挝沙湾拿吉至柬埔寨桔井段重要支流南蒙河、色丹河、色贡河、色桑河、斯雷博河及其左右岸缓冲区50 km范围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遥感和河网数据,对比植被覆盖度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区域内旱季(1-2月)、雨季(6-9月)土... 以湄公河干流老挝沙湾拿吉至柬埔寨桔井段重要支流南蒙河、色丹河、色贡河、色桑河、斯雷博河及其左右岸缓冲区50 km范围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遥感和河网数据,对比植被覆盖度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区域内旱季(1-2月)、雨季(6-9月)土地利用及土壤侵蚀变化。结果表明,季节性降雨导致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旱、雨季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河道沿岸水体动态变化;旱季水体面积较雨季净减少43 259 hm^(2),占总变化面积的93.8%;雨季至旱季耕地转化占总变化面积38.00%(17 514.44 hm^(2)),其次为灌木地(22.98%,10 590.54 hm^(2))和裸地(21.77%,10 033.32 hm^(2))。土地利用类型转化导致土壤侵蚀变化,旱、雨季土壤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区域变化不大;旱季以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增加为主,净增加面积分别为4 107 hm^(2)和5 864 hm^(2),分别占总变化面积的36.9%和52.7%;增加面积主要由无侵蚀类型发展而来,体现在旱季沿岸水体面积的大幅降低。建议在水土保持过程中,改传统稻田种植为耕作、轮作和培肥一体化的水保措施,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河岸带生态护坡建设与管理,降低自然洪水或人为工程对自然林地和植被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侵蚀 旱雨季 湄公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东旱地冬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
6
作者 杨虓 刘自成 夏先春 《寒旱农业科学》 2024年第6期522-526,共5页
为研究陇东特殊干旱气候条件下抗旱育种的进展与现状,选取近20 a陇东旱地选育的14个冬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以籽粒产量抗旱指数等为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指标,在旱棚进行全生育期干旱胁迫试验。结果表明,陇育4号和宁麦5号抗旱指数在1.100... 为研究陇东特殊干旱气候条件下抗旱育种的进展与现状,选取近20 a陇东旱地选育的14个冬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以籽粒产量抗旱指数等为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指标,在旱棚进行全生育期干旱胁迫试验。结果表明,陇育4号和宁麦5号抗旱指数在1.100~1.299范围内,抗旱级别为2级;陇育7号和陇鉴387抗旱指数在0.700~0.899范围内,抗旱级别为4级;其余10个材料抗旱指数在0.900~1.099范围内,抗旱级别为3级。抗旱性级别在2~3级的材料占85.7%。产量性状主因子分析发现,抗旱级别为2级的陇育4号和宁麦5号,在干旱胁迫下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无明显变化;抗旱级别为4级的陇育7号和陇鉴387,在干旱胁迫下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减幅较大;抗旱级别为3级的其余10个材料在干旱条件下,其产量性状三要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中只有一项发生变化,没有两项叠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东旱地 冬小麦 抗旱性 抗旱指数 产量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解地膜对旱地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武耀平 刘远超 +1 位作者 赵殿峰 王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52-54,71,共4页
[目的]明确降解地膜对旱地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厚度为0.010 mm普通聚乙烯地膜(T_(1))、厚度为0.008 mm的PPC降解地膜(T_(2))、厚度为0.007 mm的PPC降解地膜(T_(3))、裸地栽培(CK)4个处理,观测不同覆膜处理... [目的]明确降解地膜对旱地农田土壤水热状况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厚度为0.010 mm普通聚乙烯地膜(T_(1))、厚度为0.008 mm的PPC降解地膜(T_(2))、厚度为0.007 mm的PPC降解地膜(T_(3))、裸地栽培(CK)4个处理,观测不同覆膜处理对陕北旱地春玉米农田的土壤水分、温度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在0~25 cm土层中,覆膜处理较CK的土壤温度高1.9~5.0℃,且T_(1)处理的土壤温度最高;在0~100 cm土层中,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表现为T_(1)>T_(2)>T_(3)>CK,覆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较CK高10.7%~19.3%。T_(1)处理和T_(2)处理的千粒重分别较CK显著提高14.3%和7.4%(P<0.05),产量分别较CK显著提高19.1%和14.1%(P<0.05),且T_(2)处理的春玉米秃尖率最低。各处理的春玉米水分利用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T_(2)处理有助于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增加春玉米产量、提高品质,可作为陕北春玉米绿色高产栽培的适宜覆膜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地膜 旱地农田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春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假单胞杆菌拌种在旱地小麦种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8
作者 滕霄 阎旭东 +3 位作者 张海峰 曹培霞 卢相义 徐玉鹏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9期85-87,91,共4页
为探讨沧州地区旱地冬小麦种植中荧光假单胞杆菌拌种技术应用的可行性,以沧麦6005为试验材料开展田间比较试验,探究荧光假单胞杆菌拌种对旱地冬小麦生长、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荧光假单胞杆菌拌种可促进旱地冬小麦冬期前根... 为探讨沧州地区旱地冬小麦种植中荧光假单胞杆菌拌种技术应用的可行性,以沧麦6005为试验材料开展田间比较试验,探究荧光假单胞杆菌拌种对旱地冬小麦生长、产量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荧光假单胞杆菌拌种可促进旱地冬小麦冬期前根系发育,有效防治小麦纹枯病和茎基腐病等。用3000~6000 mL/hm^(2)荧光假单胞杆菌拌种300 kg/hm^(2),小麦产量较清水拌种(300 kg/hm^(2))增加31.68%~33.76%,增产效果优于4500 mL/hm^(2)噻虫·咪鲜胺拌种300 kg/hm^(2),投入产出比较高,经济效益较大。荧光假单胞杆菌拌种可提高旱地冬小麦的产量与经济效益,建议在以沧州生态类型区为代表的黑龙港东部旱地冬小麦种植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荧光假单胞杆菌 产量 经济效益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旱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与预测
9
作者 俞阳菜 王世航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9期124-128,共5页
研究土壤SOC的变化,对准确评价土壤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用嫩江实测数据对CENTURY模型进行验证,然后用该模型模拟和预测黑龙江表层(0~20cm)SO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40年来,黑龙江旱地SOC整体呈下降趋势,SOCD下降了2.42Mg C·h... 研究土壤SOC的变化,对准确评价土壤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用嫩江实测数据对CENTURY模型进行验证,然后用该模型模拟和预测黑龙江表层(0~20cm)SO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40年来,黑龙江旱地SOC整体呈下降趋势,SOCD下降了2.42Mg C·hm^(-2);SOC减少了29.78Tg;(2)1980年黑龙江90.77%的旱地SOCD都介于30~70Mg C·hm^(-2)之间,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东部、西部和西南部;2020年SOCD空间分布与1980年基本一致。但与1980相比,有50.05%的旱地面积的SOCD在减少,减少的有机碳大于增加的有机碳;40年间,丢碳(dSOCD<0)的旱地面积占76.8%,主要分布在黑龙江西部和东部;(3)模拟期间SOCD最大的一直是暗棕壤和草甸土,储量最高的是草甸土。(4)30年后,黑龙江SOC呈下降趋势,且下降的速率在减缓;2050年SOCD为48.42Mg C·hm^(-2),相比2020年减少了0.69Mg C·hm^(-2);2050年储量为595.59Tg,相比2020年减少了8.48Tg,未来30年黑龙江表现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CENTURY模型 旱地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生物炭与氮肥对棉田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10
作者 王佳 柳维扬 +4 位作者 郝兴明 张盛 何铎 张小功 周丽敏 《农学学报》 2024年第12期19-27,共9页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农田管理方式下极端脆弱区盐碱地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阐明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从而为减轻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电导率为9.35 mS/cm和pH 8.38的极端盐渍土壤进行室内培养试验。... 本研究旨在揭示不同农田管理方式下极端脆弱区盐碱地温室气体的排放规律,阐明其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从而为减轻气候变化影响下的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电导率为9.35 mS/cm和pH 8.38的极端盐渍土壤进行室内培养试验。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15、25、35℃)、施氮肥水平(0、120、240 kg N/hm^(2))以及生物炭施用量(0、5、10 t/hm^(2)),所有处理均控制在田间持水量60%,培养周期为45 d。研究结果表明,增温与施用氮肥显著提高了CO_(2)和N_(2)O的排放量,而短期施用生物炭能够降低N_(2)O的排放。具体来看:(1)在相同温度和生物炭条件下,氮肥的施用显著增加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当施氮量为120 kg N/hm^(2)时,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是对照的2.02倍和1.28倍;而当施氮肥量提高到240 kg N/hm^(2)时,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达到最大,分别是对照的2.22倍和1.64倍。(2)在相同温度和氮肥条件下,生物炭的施用显著降低了N_(2)O的排放。与未施用生物炭的对照相比,当生物炭施用量为5 t/hm^(2)时,N_(2)O的排放量减少了7%;而当生物炭施用量增至10 t/hm^(2)时,N_(2)O排放量进一步减少了13%。(3)温度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与15℃相比,25℃条件下的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11.34 g C/kg和39.69 mg N/kg;而在35℃条件下,CO_(2)和N_(2)O累积排放量最大,分别增加了48.17 g C/kg和69.69 mg N/kg。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在极端盐碱地农田管理中,合理的温度控制、氮肥施用策略以及生物炭的使用对于调控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温度 施肥 生物炭 温室气体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干物质累积分配、产量相对竞争 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波 许海涛 +4 位作者 冯晓曦 郭海斌 张军刚 王友华 孔子明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27-36,共10页
为充分利用光热水肥土资源,间作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力、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设置了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M4S6(4∶6)、M2S4(2∶4)、M4S4(4∶4),玉米单作(MCK)与大豆单作(SCK)5种种植模式,研究了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干... 为充分利用光热水肥土资源,间作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力、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设置了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M4S6(4∶6)、M2S4(2∶4)、M4S4(4∶4),玉米单作(MCK)与大豆单作(SCK)5种种植模式,研究了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干物质累积分配、产量相对竞争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间作处理玉米干物质累积均大于单作玉米,M4S6、M2S4大豆干物质累积高于单作大豆。间作处理营养干物质输出量均大于单作,玉米与大豆间作处理显著增加了营养干物质的输出量,呈现处理M2S4>M4S6>M4S4>CK,玉米与大豆间作其输出率低于贡献率,间作玉米的输出率低于大豆,而贡献率显著高于大豆。玉米间作处理雌穗分配比重显著大于单作处理,处理M4S6显著提高雌穗干物质分配比重,结荚期间作处理大豆干物质向豆荚分配比重低于单作处理,成熟期豆荚干物质分配比重显著升高,处理M4S6豆荚干物质分配比重最大。处理M2S4、M4S6、M4S4玉米产量分别为单作玉米MCK的70.81%、84.58%、66.33%,大豆产量分别为单作大豆SCK的9.89%、17.97%、14.18%,处理M4S4产量相对竞争优势极强,处理M4S6、M2S4比M4S4竞争优势显著减弱,处理M4S6、M2S4、M4S4的产量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处理M4S6产量土地当量比最大,其次是M2S4,处理M4S6、M2S4比M4S4产量土地当量比分别增加了19.42%、12.62%。处理M4S6、M2S4经济效益比单作玉米MCK分别增加了19.41%、15.75%,比单作大豆分别增加了113.01%、106.47%。整体上,相较其它间作处理,M4S6是最有益于挖掘玉米与大豆间作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干物质累积分配 相对竞争力 土地当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宁河干旱河谷耕地地形梯度分异及其变化驱动因素 被引量:2
12
作者 周建伟 吴华 +3 位作者 赵鑫永 许童 郭齐韵 李佳潼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8-248,共11页
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景观指数、地形梯度(海拔、坡度、坡向、地貌)分级和PLUS模型,探究1980—2018年安宁河流域耕地的时空分布、聚集和破碎情况、地形梯度分异及其变化的驱动机制,以期为干旱河谷地区耕地合理利用... 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采用核密度分析、景观指数、地形梯度(海拔、坡度、坡向、地貌)分级和PLUS模型,探究1980—2018年安宁河流域耕地的时空分布、聚集和破碎情况、地形梯度分异及其变化的驱动机制,以期为干旱河谷地区耕地合理利用和农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参考。结果表明:(1)耕地约占流域总面积的24%,集中分布于安宁河干流两岸的狭窄河谷地区;1980—2018年耕地持续减少,共减少61.77 km^(2),主要转出为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2)耕地呈“河谷密山地疏”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期内耕地空间聚集度波动下降,破碎化程度加剧。(3)流域内耕地分布具有显著垂直地带性(993~1879 m海拔,0~15°坡度,东、东南和南3个坡向,平原、丘陵和小起伏山地3个地貌类型为耕地分布的优势位),55.72%以上的耕地集中于平坦河谷平原带和中起伏山地的阳坡地带,这些区域耕地显著减少。(4)人口密度、GDP和距道路远近等经济条件因子,坡度、海拔和距水域远近等自然条件因子对耕地变化产生深远影响,其中人口密度的贡献度最高,达0.13。安宁河流域耕地具有显著地形梯度分异,在海拔、坡度和水域等自然条件制约下,受人口、GDP和交通等经济因素作用,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破碎化现象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地形分异 空间分布 驱动因素 干旱河谷 安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小麦覆盖栽培高产机理研究 被引量:58
13
作者 赵海祯 梁哲军 +3 位作者 齐宏立 王玉香 邵新胜 聂安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共4页
设置黑色液膜、白色液膜、普通地膜、小麦秸秆 4种覆盖物的旱地冬小麦覆盖栽培试验 ,研究覆盖对土壤环境及小麦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盖对土壤环境和小麦产量影响差异明显。与露地对照相比 ,4种覆盖处理除白色液膜外 ,小麦产量... 设置黑色液膜、白色液膜、普通地膜、小麦秸秆 4种覆盖物的旱地冬小麦覆盖栽培试验 ,研究覆盖对土壤环境及小麦产量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覆盖对土壤环境和小麦产量影响差异明显。与露地对照相比 ,4种覆盖处理除白色液膜外 ,小麦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普通地膜和黑色液膜影响最大 ,其次为小麦秸秆 ,白色液膜影响最小。旱地小麦覆盖栽培产量显著提高 ,是由于覆盖可以提高土层温度和土壤含水量 ,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改善土壤物理环境和促进小麦生产发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小麦 覆盖 水分 生产效率 土壤环境 光合速率 覆膜栽培 高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小麦地膜覆盖生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88
14
作者 温晓霞 韩思明 +2 位作者 赵风霞 廖允成 李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93-95,共3页
旱作小麦实行地膜覆盖栽培保水效应明显,其中以膜侧沟播聚水保墒效果最佳,越冬期和拔节期可分别提高土壤含水量2.1%和1.6%。冬小麦地膜覆盖增温效应主要表现在冬前,尤以播后一段时间最为明显,可增加有效积温160℃,膜上穴播优于膜侧沟... 旱作小麦实行地膜覆盖栽培保水效应明显,其中以膜侧沟播聚水保墒效果最佳,越冬期和拔节期可分别提高土壤含水量2.1%和1.6%。冬小麦地膜覆盖增温效应主要表现在冬前,尤以播后一段时间最为明显,可增加有效积温160℃,膜上穴播优于膜侧沟播,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地膜覆盖显著增多,其中膜侧沟播增加最多。地膜小麦生长好,产量高,可充分利用土壤养分,且膜侧沟播模式表现最佳,其全N累积量达166.5kg/hm^2,全P累积量达22.1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 地膜覆盖 生态效应 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豆科绿肥腐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研究 被引量:84
15
作者 赵娜 赵护兵 +4 位作者 鱼昌为 曹群虎 李敏 曹卫东 高亚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79-1187,共9页
采用田间埋袋法对长武怀豆、大豆和绿豆在土壤中长达287 d的养分释放状况进行了监测,旨在查明三种豆科绿肥分解及其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三种绿肥均表现为前期腐解快、后期腐解慢,高峰均出现在最初的1个月内。在残留率平稳的阶段,长... 采用田间埋袋法对长武怀豆、大豆和绿豆在土壤中长达287 d的养分释放状况进行了监测,旨在查明三种豆科绿肥分解及其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三种绿肥均表现为前期腐解快、后期腐解慢,高峰均出现在最初的1个月内。在残留率平稳的阶段,长武怀豆残留率显著高于大豆和绿豆。不同养分的释放有差异,氮、磷、钾在最初的21 d内快速释放,其中钾的释放最彻底,287 d后钾的残留率仅为3.2%~5.9%。钙的残留率最高,而且始终没有显著的变化,287 d后残留率仍为74.8%~89.8%。镁在前28 d矿化速率较快,残留率已降至30%左右。铜的释放有较明显的波浪起伏。铁在最初的21 d内有明显释放,随后变幅不大。锌的残留率在最初的49 d内呈下降趋势,49~175 d内变化不大,175 d后,三种绿肥锌残留率均显著降低。锰残留率的变化在起伏中呈下降趋势,至287d时,残留率降到了67.3%~74.1%,仅低于钙。三种绿肥养分释放状况的差异因养分种类而不同,氮、钙、铁、铜和锌的残留率在三种绿肥之间差异较大,钾和镁的残留率差异不显著。除了碳、氮、铜和锌外,其他养分残留率均表现为绿豆最低;除了碳、氮、铜和铁外,其他养分残留率均表现为大豆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科绿肥 养分释放 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小麦滴灌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41
16
作者 高杨 任志斌 +3 位作者 段瑞萍 庄维民 黄建国 王荣栋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1-284,共4页
【目的】新疆兵团农八师148团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北靠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荒漠绿洲灌溉农业,以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种植为主。土地资源丰富,作物生长期间光温资源充裕,但干旱少雨,农业生产靠灌溉,... 【目的】新疆兵团农八师148团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北靠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是荒漠绿洲灌溉农业,以棉花、小麦、玉米等作物种植为主。土地资源丰富,作物生长期间光温资源充裕,但干旱少雨,农业生产靠灌溉,水源不足,制约着生产发展。针对上述问题研究春小麦滴灌节水高产高效的栽培技术。【方法】利用现有棉花滴灌设施滴灌春小麦。【结果】2008年起,打破传统的地面灌水方法,创新小麦栽培滴灌模式。两年累计种植春小麦2 183.33 hm2。【结论】通过春小麦地面灌和滴灌种植对比,论述有关春小麦滴灌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总体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干旱地区 滴灌栽培 节水高产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作农田水肥耦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72
17
作者 于亚军 李军 +2 位作者 贾志宽 刘世新 李永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0-224,共5页
在查阅1970~2004年国内外大量旱作农田水肥耦合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对其中30篇进行了分析总结。综合评述了旱作农田水肥效应关系、水肥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不同水肥条件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施肥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 在查阅1970~2004年国内外大量旱作农田水肥耦合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重点对其中30篇进行了分析总结。综合评述了旱作农田水肥效应关系、水肥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不同水肥条件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施肥对农田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水肥耦合模型和研究方法等研究进展情况。指出今后水肥耦合研究应该加强施肥对农产品品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的研究,同时依据不同试验目的选用田间试验或模拟试验,注重构建通用性的水肥耦合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农区 水肥耦合模型 作物 生长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旱地长期施肥对小麦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56
18
作者 陈磊 郝明德 +1 位作者 张少民 樊虎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0-235,共6页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小麦子粒、秸杆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用化肥不但增产幅度大,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麦N、P、K养分浓度。单施氮、单施磷肥能增加小麦子粒和秸杆的N、P、K吸收量,氮磷肥配施增加... 通过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小麦子粒、秸杆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合理施用化肥不但增产幅度大,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小麦N、P、K养分浓度。单施氮、单施磷肥能增加小麦子粒和秸杆的N、P、K吸收量,氮磷肥配施增加效果显著,其子粒吸收N、P、K增加了153.2%、157.1%和162.4%。施有机肥能补充土壤中的N、P、K含量,增加小麦子粒中的养分含量,使品质有大幅度的提高。单施磷肥的土壤有机质、全P、速效P含量增加,土壤全N、速效N含量减少,N素亏缺。氮磷肥配施加剧了土壤K的亏缺。有机肥培肥作用显著,有机肥和氮、磷肥配施的土壤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和速效K分别增加了69.0%5、7.5%、54.8%、73.1%、830.5%和11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旱地 小麦 养分吸收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水平对旱地覆膜马铃薯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25
19
作者 何万春 何昌福 +4 位作者 邱慧珍 张文明 王亚飞 张春红 王蒂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75-182,共8页
针对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氮肥施用过量问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0、50、100、150、200、250 kg·hm^(-2),分别对应T1、T2、T3、T4、T5、T6处理)对旱地覆膜马铃薯"陇薯3号"的生育进程及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 针对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氮肥施用过量问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0、50、100、150、200、250 kg·hm^(-2),分别对应T1、T2、T3、T4、T5、T6处理)对旱地覆膜马铃薯"陇薯3号"的生育进程及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著推迟了马铃薯的生育进程,随施氮量的增加,马铃薯的生育期延后,各施氮处理的干重平衡期比不施氮肥的对照处理(T1)推迟了2~16 d;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马铃薯全株和块茎干物质快速积累的持续时间(Δt),随施氮量的增加,与T1相比,全株Δt增加了2~14 d,块茎Δt增加2~10 d;马铃薯整株和块茎干物质积累均表现出明显的"S"曲线特征。不同氮水平对成熟期马铃薯干物质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也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成熟期茎和叶所占干物质比例明显增加,块茎所占干物质比例呈单峰趋势变化;不同氮水平也显著影响马铃薯块茎产量,与对照处理(T1)相比,T2处理增产17.86%,T3、T4、T5和T6分别减产6.88%、21.06%、27.05%和38.63%,说明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马铃薯减产,其本质是马铃薯库源关系的失调(施氮量超过50 kg·hm^(-2)时)。在本试验条件下,当目标产量为1.65 t·667m-2时,50 kg·hm^(-2)为经济最佳施肥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水平 马铃薯 旱地覆膜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源库协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条件下小麦农田氨挥发损失的原位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王旭刚 郝明德 +1 位作者 陈磊 张少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4,共7页
采用密闭通气法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连作小麦的原位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小麦昼夜都有氨挥发损失,全天的氨挥发速率在小麦孕穗期为14.69±4.86 g/(hm2.d),灌浆期为18.84±4.09 g/(hm2.d),成熟期为20.91±3.28 g/(hm... 采用密闭通气法在长期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连作小麦的原位氨挥发损失。结果表明,小麦昼夜都有氨挥发损失,全天的氨挥发速率在小麦孕穗期为14.69±4.86 g/(hm2.d),灌浆期为18.84±4.09 g/(hm2.d),成熟期为20.91±3.28 g/(hm2.d);昼间的氨挥发损失随小麦生育期的推移迅速增大。单施N、P的氨挥发速率进入灌浆期后开始大幅度增加,单施M的氨挥发速率进入成熟期才大幅度增加。肥料配施可以明显增加小麦孕穗期昼间氨挥发损失速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小麦灌浆期和成熟期昼间氨挥发速率。作物夜间的氨挥发损失小于白天相同处理的氨挥发损失,占白天氨挥发损失平均速率的比例也因生育期而异,孕穗期57.34%±15.93%、灌浆期37.78%±17.84%、成熟期13.73%±11.19%。小麦生育期氨挥发损失与土壤养分含量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灌浆期降水对氨挥发的影响也因施用肥料的不同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长期试验 小麦 氨挥发 原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