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旱区浅层土盐分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少丽 焦平金 +1 位作者 许迪 瞿兴业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23-628,共6页
以新疆农七师125团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69个点的2002—2008年表土层0~30 cm的盐分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其他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表土盐分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2年以后面上平均的表土盐分总体呈下降趋势,脱盐率为18%... 以新疆农七师125团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69个点的2002—2008年表土层0~30 cm的盐分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其他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表土盐分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2年以后面上平均的表土盐分总体呈下降趋势,脱盐率为18%.滴灌使用年限、土壤质地、土壤本底盐分状况和地下水埋深对表土盐分有一定影响,但在现有条件下均不及降雨量影响显著.不同土质表土盐分的变化特征,呈现出轻质土盐分波动幅度大于重质土、轻质土易于积盐和脱盐、重质土盐分变化则较为稳定的特征,而不同滴灌使用年限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和规律性.表土盐分变化与年降雨量之间关系密切,根据年降雨量与近期多年平均降雨量差值和次年表土盐分与当年表土盐分差值,建立了表土盐分与主要影响因素——年降雨量的关系,并提出保持表土盐分稳定的平衡降雨量为192 mm,以及根据当年降雨量与平衡降雨量的差值预测预报下年度盐分状况及水量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量 浅层土盐分 滴灌 地下水埋深 土壤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半干旱区集雨限灌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震 秦舒浩 +1 位作者 王蒂 张俊莲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6-49,共4页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集雨有限补偿灌溉对旱区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进行有限补充灌溉对旱作马铃薯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其经济系数也得到相应提高,与对照(不灌水)相比,补灌处理产量增幅在3.91%~21.21%之间,苗期补灌4...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集雨有限补偿灌溉对旱区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进行有限补充灌溉对旱作马铃薯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其经济系数也得到相应提高,与对照(不灌水)相比,补灌处理产量增幅在3.91%~21.21%之间,苗期补灌45 mm与90 mm对马铃薯产量的补偿效应显著;补灌马铃薯干物质积累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但花后干物质的分配运转,苗期补灌处理比对照移动量大,转换率高,有利于花后薯块营养物质的积累;薯块膨大期补灌45 mm和90 mm,在干物质积累和花后干物质转化方面均低于对照,增产效果也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马铃薯 集雨限灌 干物质积累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雨养农业区集雨补灌对马铃薯田水分运移的影响 被引量:14
3
作者 秦舒浩 张俊莲 +2 位作者 王蒂 刘震 申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79-182,共4页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集雨补灌对旱作马铃薯田水分运移规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马铃薯有效的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80 cm以上土层,苗期补灌45 m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且收获后不同土层中滞留的水分较少;在此基础上再增加补灌...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集雨补灌对旱作马铃薯田水分运移规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马铃薯有效的土壤水分主要分布在80 cm以上土层,苗期补灌45 mm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且收获后不同土层中滞留的水分较少;在此基础上再增加补灌量,马铃薯产量增加不显著,WUE显著降低。集雨补灌增加了马铃薯棵间蒸发量(E)和植株蒸腾量(T),90 mm高额补灌处理在前、中期棵间蒸发量较高,收获后80 cm以下深层贮水量显著高于45 mm及45 mm以下补灌处理。45 mm与90 mm补灌处理植株蒸腾量差异不显著,马铃薯生长后期,苗期补灌与薯块膨大期补灌植株蒸腾量差异亦不显著;苗期45 mm补灌处理蒸腾量与蒸发量比率(T/E)比较高,其综合用水效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马铃薯 集雨补灌 蒸发量 蒸腾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半干旱区小麦和玉米补灌效应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蔺海明 牛俊义 秦舒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80-86,共7页
对甘肃省中部半干旱区不同补灌条件下小麦、玉米的产量和水分效应以及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集雨补灌对旱地作物具有补偿或超补偿效应 ,能大幅度提高作物的产量水平。小麦在拔节 +孕穗期分次补灌 45 mm水、地膜玉米在大喇叭口... 对甘肃省中部半干旱区不同补灌条件下小麦、玉米的产量和水分效应以及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集雨补灌对旱地作物具有补偿或超补偿效应 ,能大幅度提高作物的产量水平。小麦在拔节 +孕穗期分次补灌 45 mm水、地膜玉米在大喇叭口期一次性补灌 60mm水增产效果较好 ,并且水分利用率较高。小麦不同时期补灌产量顺序为拔节 +孕穗期 >孕穗期 >拔节期 ,玉米不同时期补灌产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 >拔节 +大喇叭口期 >拔节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 ,小麦、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 ( P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雨补灌 小麦 玉米 产量 水分效应 生理特性 陇中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雨节灌对地膜春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邓国凯 张源沛 +2 位作者 王平武 李生祥 周会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91-94,共4页
在宁夏南部干旱山区的试验结果表明 ,集蓄雨水进行有限补充灌溉 ,可以显著提高地膜春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同时满足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和籽粒产量最大时所需的补充灌水量为 90 mm,满足灌水效率最高时所需补充灌水量为 60 mm。
关键词 滴灌 地膜春小麦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集雨灌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半干旱区马铃薯集雨限灌效应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秦舒浩 张俊莲 +2 位作者 王蒂 肖洪浪 蒲育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38-145,共8页
采用大田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集雨限灌对旱作马铃薯田蒸散量、灌水利用率、产量、产量性状及薯块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集雨限灌45mm条件下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增加灌水量,WUE降低;苗期限灌处理... 采用大田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集雨限灌对旱作马铃薯田蒸散量、灌水利用率、产量、产量性状及薯块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集雨限灌45mm条件下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增加灌水量,WUE降低;苗期限灌处理的WUE和灌水利用效率(IWUE)均高于薯块膨大期;苗期限灌45mm处理综合用水效率较高。限灌可提高旱作马铃薯产量、大薯率与中薯率,降低小薯率,苗期限灌有利于大薯率的提高,薯块膨大期限灌有利于中薯率的提高;限灌降低马铃薯单株结薯数,可提高单株薯产量;超过45mm后随限灌量的增加,产量增加不显著,绿薯率和烂薯率显著增加。限灌能降低马铃薯薯块淀粉含量,提高薯块蛋白质含量。苗期限灌45mm为半干旱区马铃薯最佳集雨限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雨限灌 旱作马铃薯 产量效应 水分效应 薯块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旱作农业区发展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可行性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杨启国 邱仲华 杨兴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2-115,共4页
从气候资源条件、关键技术、经济收益等方面 ,分析探讨了在甘肃旱作农业区发展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在甘肃旱作农业区发展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 ,光温条件具备 ,经济上也具有可行性 ,惟一制约因素——水分可用温室... 从气候资源条件、关键技术、经济收益等方面 ,分析探讨了在甘肃旱作农业区发展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可行性。结果表明 :在甘肃旱作农业区发展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生产 ,光温条件具备 ,经济上也具有可行性 ,惟一制约因素——水分可用温室集雨和滴灌节水相结合的方案来解决。进一步研究得出 ,在甘肃旱作农业区年降雨量 5 5 0 mm以上地区应用温室集雨可保证温室内种植蔬菜的水分供应 ,而年降雨量 5 5 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集雨 滴灌节水 旱作农业区 节能日光温室 蔬菜生产 甘肃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雨补灌对粮饲兼用玉米的产量及生理效应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牛俊义 秦舒浩 +1 位作者 蔺海明 徐作芈 《草业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38-42,共5页
试验结果表明 ,陇中旱地集雨补灌能明显提高粮饲兼用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 ,且对产量具有补偿效应 ,其效应大小为 :大喇叭口期 >大喇叭口期 +拔节期 >拔节期 ,高水补灌优于低水补灌。相关分析表明 ,补灌条件下粮饲兼用玉米增产 ,主... 试验结果表明 ,陇中旱地集雨补灌能明显提高粮饲兼用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 ,且对产量具有补偿效应 ,其效应大小为 :大喇叭口期 >大喇叭口期 +拔节期 >拔节期 ,高水补灌优于低水补灌。相关分析表明 ,补灌条件下粮饲兼用玉米增产 ,主要原因是增加了穗长和穗粗 ,提高了穗重和粒重 ,减小了秃顶 ;补灌改善了玉米叶片的生理活性 ,叶绿素含量提高 ,单叶光合速率增加 ;产量与叶绿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集雨补灌 玉米 产量 生理效应 粮食作物 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雨补灌春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灌浆特性 被引量:22
9
作者 秦舒浩 李玲玲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73-176,180,共5页
研究了集雨补灌条件下陇中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水分效应、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集雨补灌对旱地作物具有补偿或超补偿效应,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可提高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WUE)及灌水利用效率(IWUE)。孕穗期... 研究了集雨补灌条件下陇中半干旱区春小麦产量水分效应、开花后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集雨补灌对旱地作物具有补偿或超补偿效应,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可提高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WUE)及灌水利用效率(IWUE)。孕穗期补灌的WUE最高,而拔节期+孕穗期分期补灌的IWUE最高。经模拟,春小麦的叶、茎、鞘干物质积累动态不同于穗及全株。补灌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日生产量及相对生长率(RGR)均高于对照。在干物质运转分配方面,补灌小麦较之于对照表现为移动量大,转换率高。补灌延长了春小麦灌浆持续期及提高了平均灌浆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雨补灌 春小麦 分配率 运转率 灌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径流调控的集雨补灌苹果利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孟岩 高建恩 +3 位作者 杨世伟 梁改革 赵文君 韩浩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1-25,共5页
针对我国优质苹果主产区黄土高塬沟壑区苹果的产量和品质常受干旱与水土流失及不合理施肥因素的制约,通过在典型高塬沟壑区塬面的降雨径流收集补灌苹果的水肥耦合试验,分析集雨补灌苹果利用模式的配置指标。结果表明适宜于黄土高塬沟... 针对我国优质苹果主产区黄土高塬沟壑区苹果的产量和品质常受干旱与水土流失及不合理施肥因素的制约,通过在典型高塬沟壑区塬面的降雨径流收集补灌苹果的水肥耦合试验,分析集雨补灌苹果利用模式的配置指标。结果表明适宜于黄土高塬沟壑区的集雨补灌苹果利用模式指标参数可初步确定为:不同降水保证率年份收集全部径流所需修建固化土集流面面积为360~570m^2/hm^,配置水窖容积为107.44m^3/hm^2;补灌灌水定额57.75m^3/hm^2;补灌时间为萌芽期和果实膨大期;施肥纯量基准为0.2kg/株;肥料配比N:P:K为1:2:2,同时该模式产投比达到1.41,且能有效的减少地表径流量,防止水土流失。最后提出了此模式适宜应用和推广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塬沟壑区 降雨径流 水肥耦合 集雨补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作物-水模型的不同降雨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建民 周乾 +3 位作者 王占军 俞鸿千 季波 蒋齐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16,共9页
以不同降雨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为研究目标,以地下滴灌不同土壤含水量下限控制试验为基础,通过对不同降雨年型苜蓿生长、水分利用及产量指标的系统分析,建立产量-耗水量-水分生产效率的作物-水模型,推求各茬苜蓿最优耗水... 以不同降雨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为研究目标,以地下滴灌不同土壤含水量下限控制试验为基础,通过对不同降雨年型苜蓿生长、水分利用及产量指标的系统分析,建立产量-耗水量-水分生产效率的作物-水模型,推求各茬苜蓿最优耗水量,结合典型年降雨在苜蓿生产各茬内的分布特点,提出宁夏引黄灌区苜蓿草田不同降雨年型地下滴灌灌溉制度。结果表明:不同降雨年型下,地下滴灌苜蓿土壤含水量≥50田间持水率时,各茬株高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2段式变化过程;分枝数随收获茬次的延续逐步下降,茎叶比在丰水年型随灌溉定额增加而升高,在平水年型随收获茬次延续逐步下降;各处理干草产量在不同降雨年型均随收获茬次的延续逐步下降,且土壤含水量下限高于60田间持水率的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苜蓿草田各茬灌水量通过影响耗水量而影响苜蓿茎叶比、株高和分枝数,进而影响干草产量,并据此建立了苜蓿草田产量-耗水量-水分生产效率间的作物水模型,计算苜蓿草田各茬兼顾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最优耗水量,结合自然降雨分布特征,提出宁夏引黄灌区不同降雨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枯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5000 m^3/hm^2,灌水20次;平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4600 m^3/hm^2,灌水19次;丰水年苜蓿地下滴灌灌溉定额为4132 m^3/hm^2,灌水17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灌溉制度 地下滴灌 降雨年型 作物-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春小麦集雨补灌增产机制初探 被引量:10
12
作者 尹光华 蔺海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55-60,75,共7页
为查明集雨补灌对不同种植模式小麦的增产机理 ,于 1 998年在甘肃中部旱农区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少量灌水使沟播春小麦出苗率提高 ,小穗数及穗粒数增加 ;在植株生长的需水关键期补灌 ,小麦叶面积增大 ,叶绿素含量提高 ,地上部干... 为查明集雨补灌对不同种植模式小麦的增产机理 ,于 1 998年在甘肃中部旱农区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少量灌水使沟播春小麦出苗率提高 ,小穗数及穗粒数增加 ;在植株生长的需水关键期补灌 ,小麦叶面积增大 ,叶绿素含量提高 ,地上部干物质及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增加 ,有效小穗数及穗粒数增多 ,穗粒重及千粒重增大 ,最终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提高。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提高是旱田补灌作物增产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集雨补灌 增产机制 旱地农田 春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雨补灌冬小麦套作玉米复合群体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柴强 黄高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70-72,共3页
试验研究表明补充灌溉可加大复合群体冠层 大气温差。冬小麦和玉米套作全生育期叶片平均光合速率较单作分别提高 2 77%和 2 4 85 % ,且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键期补充灌溉可提高复合群体内相对湿度 ,进而提高光合速率和作物产量 ,实... 试验研究表明补充灌溉可加大复合群体冠层 大气温差。冬小麦和玉米套作全生育期叶片平均光合速率较单作分别提高 2 77%和 2 4 85 % ,且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键期补充灌溉可提高复合群体内相对湿度 ,进而提高光合速率和作物产量 ,实施适量分次补灌技术可挖掘组分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雨补灌 冬小麦 玉米 复合群体 套作 生理特性 生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半干旱区集雨补灌小麦玉米复合群体产量及水分效应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玲玲 秦舒浩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8-41,共4页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陇中半干旱区小麦/玉米复合群体集雨补灌的产量及水分效应。结果表明,复合系统的产量水平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因补灌而显著提高,小麦组分也取得明显的边行优势。根据对产量、WUE和灌水利用效率(IWUE)的综合分析,认为在... 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陇中半干旱区小麦/玉米复合群体集雨补灌的产量及水分效应。结果表明,复合系统的产量水平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因补灌而显著提高,小麦组分也取得明显的边行优势。根据对产量、WUE和灌水利用效率(IWUE)的综合分析,认为在小麦播前补3 mm水,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各补21 mm水,玉米抽雄期补45 mm水是该区最理想的补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雨补灌 小麦/玉米复合群体 产量和水分效应 陇中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新型简易滴灌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荣慧 陈建伟 +1 位作者 王延平 张生梅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8-101,共4页
针对陕北黄土丘陵区干旱少雨,土壤深层补水困难,致使造林成活率很低等问题,设计了新型简易滴灌系统,并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系统,可使本区旱坡地枣、杏等经济林木的成活率分别提高 52. 3%和 2. 2%;该系统采用深层滴灌,地表... 针对陕北黄土丘陵区干旱少雨,土壤深层补水困难,致使造林成活率很低等问题,设计了新型简易滴灌系统,并进行了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应用该系统,可使本区旱坡地枣、杏等经济林木的成活率分别提高 52. 3%和 2. 2%;该系统采用深层滴灌,地表不板结,蒸发损耗少,节水效果好,增产效果显著,枣、杏树滴灌较穴灌分别增产 43. 3%和 35. 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雨袋贮 集水包 旱地滴灌 结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塬沟壑区苹果园集雨节灌研究成果综述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怀有 赵安成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8-50,64,共4页
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实现滴灌水在时间、空间、灌水量、灌水方式等方面的优化配置,开展了苹果园集雨节灌研究。结果表明:在雨水集流场防渗新材料应用方面,甲基硅酸钠和硅烷偶联剂的集流效率较高,适宜于雨水集流面的处理;覆草、覆膜、清... 为了充分利用水资源,实现滴灌水在时间、空间、灌水量、灌水方式等方面的优化配置,开展了苹果园集雨节灌研究。结果表明:在雨水集流场防渗新材料应用方面,甲基硅酸钠和硅烷偶联剂的集流效率较高,适宜于雨水集流面的处理;覆草、覆膜、清耕3种处理方式下苹果园从萌芽到落叶耗水量为433.5~478.5mm,各物候期的耗水量差异很大;滴灌湿润土体与果树根系分布达到耦合状态,可以大大提高灌水的利用效率,滴灌时毛管应放置到树冠冠径的1/3~2/3的地面中间;在半固定式滴灌、固定式滴灌、渗灌、滴渗灌、涌泉灌5种果园微灌方式中,半固定式滴灌为果园微灌的较好形式;在高塬沟壑区旱作果园采用集雨肥水穴灌,可以有效贮存天然降雨,提高土壤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树 雨水集蓄 滴灌 耗水规律 微灌方式 节灌制度 节灌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中半干旱区集雨补灌条件下春小麦的灌浆特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秦舒浩 牛俊义 蔺海明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78-382,391,共6页
对陇中半干旱区春小麦在不同补灌条件下的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其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补灌条件下春小麦具有较大的库容、较高的平均灌浆速率和较长的叶功能或(灌浆持续期),而且随补灌量的增大,这种效果更加明显... 对陇中半干旱区春小麦在不同补灌条件下的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其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补灌条件下春小麦具有较大的库容、较高的平均灌浆速率和较长的叶功能或(灌浆持续期),而且随补灌量的增大,这种效果更加明显;等量水分分次补灌在试验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籽粒体积、灌浆持续则以及产量和产量性状均高于同量水一次性补灌。研究表明,春小麦最佳补灌时期为孕穗期,90mm水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分次施用具有较好的生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中 集雨补灌 春小麦 灌浆特性 Logistic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地膜覆盖及补灌对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郑立龙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7-51,共5页
以常规的平作栽培为对照,在不同覆盖方式,不同集雨补灌方式下研究了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有显著提高,与对照处理比较,全膜平作生物产量提高82.8%,经济产量提高108.7%,全膜垄作... 以常规的平作栽培为对照,在不同覆盖方式,不同集雨补灌方式下研究了玉米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对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有显著提高,与对照处理比较,全膜平作生物产量提高82.8%,经济产量提高108.7%,全膜垄作生物产量提高77.8%,经济产量提高99.0%。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补灌可提高玉米产量。大喇叭口期以前以玉米干物质积累以叶器官为主,吐丝期以后以穗部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玉米 地膜覆盖 集雨补灌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降水资源农业高效利用途径探讨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改兰 段建南 《湖南农业科学》 2009年第8期66-69,共4页
结合湖南省的降水、土壤、地域条件及农业生产特点,与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相对比,分析探讨了湖南省发展集雨补灌和推行农田降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包括降水就地入渗、田间微集水、农艺节水)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适应当地条件的降水资源农业... 结合湖南省的降水、土壤、地域条件及农业生产特点,与我国北方旱地农业相对比,分析探讨了湖南省发展集雨补灌和推行农田降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包括降水就地入渗、田间微集水、农艺节水)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了适应当地条件的降水资源农业高效利用的途径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资源 集雨补灌 田间微集水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农区不同种植模式作物最佳补灌时期和适宜补灌量研究 被引量:27
20
作者 尹光华 刘作新 +1 位作者 蔺海明 张志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85-90,共6页
对不同种植模式作物进行补灌的产量及水分效应研究表明 ,在自然降雨基础上补灌 45 mm和 90 mm水 ,各种植模式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较对照大幅度提高。初步确定出在作物生长前期降雨较多的丰水年 ,三种种植模式的适宜补灌定额为 90 mm... 对不同种植模式作物进行补灌的产量及水分效应研究表明 ,在自然降雨基础上补灌 45 mm和 90 mm水 ,各种植模式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较对照大幅度提高。初步确定出在作物生长前期降雨较多的丰水年 ,三种种植模式的适宜补灌定额为 90 mm。三种种植模式中作物的最佳补灌时期及适宜补灌量分别为 :单作小麦播前沟灌 8mm,孕穗期补灌 82mm;单作地膜玉米在大喇叭口期一次补灌 90 mm;带田小麦播前沟灌 4mm,拔节期和孕穗期各补灌 19mm,带田地膜玉米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各补灌 2 4 mm。该结论适宜于北方旱地农田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模式 最佳补灌时期 适宜补灌量 集雨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