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含水率重组单元辊压树脂浸渍法制备重组木及其性能
1
作者 张亚梅 周云霞 +1 位作者 祝荣先 于文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7-176,共10页
【目的】重组木的传统施胶工艺存在劳动强度大,干燥耗能高,难以实现连续化生产等技术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辊压树脂浸渍法,直接对高含水率的重组单元进行施胶。通过系统地探究该方法对重组木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为生... 【目的】重组木的传统施胶工艺存在劳动强度大,干燥耗能高,难以实现连续化生产等技术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创新性地采用辊压树脂浸渍法,直接对高含水率的重组单元进行施胶。通过系统地探究该方法对重组木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为生产工艺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辊压树脂浸渍技术,直接对含水率为30%的杨木重组单元施加酚醛树脂,并通过调控压缩率和辊压次数优化施胶量控制工艺。利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表征胶液分布和微观形貌,通过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解析树脂与木材界面之间的化学作用机制。此外,采用煮沸–干燥–煮沸循环测试法评估重组木的耐水性能,并通过三点弯曲测试法评估其力学性能。【结果】辊压压力和辊压次数的增加可显著提升高含水率重组单元的施胶量。与传统吊笼式浸胶法制备的重组木相比,辊压树脂浸渍法制备的重组木的吸水厚度膨胀率和吸水宽度膨胀率分别降低了41.12%和21.04%,弹性模量(MOE)增大了10.57%。辊压压力促使重组单元中的细胞裂隙扩展,胶液在负压作用下渗透至细胞腔及细胞壁内部,并与纤维素发生交联。化学分析进一步证实,酚醛树脂填充了细胞间隙并形成了三维网状结构,从而抑制木材吸湿膨胀,提升密实度与结晶度。因此,该技术使得胶液在重组单元中的分布更加均匀,显著提高了重组木的耐水性能,抑制了木材细胞吸水后的回弹现象,减少了重组木表面的“跳丝”现象,提高了板材整体性能的均匀性。同时,渗透到细胞壁中的酚醛树脂增强了重组木的MOE。【结论】高含水率重组单元辊压树脂浸渍技术通过优化胶液分布与界面结合,显著提升了重组木的耐水性和MOE。同时,该技术省去了干燥工序,有效降低了能耗。这一技术突破为实现重组单元的疏解—浸渍—干燥连续化生产提供了可行路径,为重组木生产工艺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率重组单元 辊压树脂浸渍法 重组木 连续化生产 耐水性能 弹性模量(MO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胺改性13X分子筛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脱氯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新武 张娟 +2 位作者 宣守国 李继聪 周广林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0,共6页
以自制13X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浸渍法负载聚乙烯亚胺(PEI)对13X分子筛进行改性,制备了13X-PEI吸附剂,利用N2吸附-脱附、XRD、NH3-TPD、FTIR、Py-IR等方法对吸附剂进行表征,考察了13X-PEI吸附剂对未聚C5模拟油的吸附脱氯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以自制13X分子筛为载体,采用浸渍法负载聚乙烯亚胺(PEI)对13X分子筛进行改性,制备了13X-PEI吸附剂,利用N2吸附-脱附、XRD、NH3-TPD、FTIR、Py-IR等方法对吸附剂进行表征,考察了13X-PEI吸附剂对未聚C5模拟油的吸附脱氯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EI成功负载到13X分子筛的孔道内部,且没有破坏13X分子筛的微孔结构;13X-PEI吸附剂的总酸量增加、比表面积降低,吸附能力优于13X分子筛;在吸附温度30℃、体积空速1.0 h-1条件下,13X-PEI吸附剂的穿透时间为48 h,最大穿透吸附容量达28.8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X分子筛 浸渍法 吸附脱氯 2-氯戊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O/BiVO_(4)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还原溶液中六价铀的研究
3
作者 刘宸 李小燕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27-1033,共7页
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得到对可见光响应的CuO/BiVO_(4)异质结催化剂,该催化剂被应用于对溶液中U(Ⅵ)的光催化还原去除过程,并系统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 本文采用浸渍法制备得到对可见光响应的CuO/BiVO_(4)异质结催化剂,该催化剂被应用于对溶液中U(Ⅵ)的光催化还原去除过程,并系统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光催化性能的影响。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制备得到的样品进行了表征分析。以U(Ⅵ)溶液作为反应物,研究了溶液pH值和样品投加量对所制得样品的光催化还原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液pH值为5.5、光催化剂用量为0.8 g/L的条件下,CuO/BiVO_(4)异质结催化剂对溶液中U(Ⅵ)具有较高的催化还原去除率,在120 min后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4%。本研究旨在探索合成新型异质结催化剂材料以解决单相光催化材料光催化性能较低的问题,从而为光催化反应去除溶液中U(Ⅵ)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O/BiVO_(4) U(Ⅵ) 可见光响应 催化还原 浸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基复合氧化物催化CO氧化性能的研究
4
作者 张雨璇 尹贻朕 +2 位作者 贾智元 姜明明 龚志军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6,共8页
采用浸渍法以γ-Al_(2)O_(3)小球为载体,以Cu-Ce、Cu-Mn、Cu-Zr或Cu-Co为活性组分制备铜基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不同组分、掺杂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铜基复合氧化物催化CO氧化性能的影响,并使用BET、CO-TPR、SEM和XRD分析催化剂的表面... 采用浸渍法以γ-Al_(2)O_(3)小球为载体,以Cu-Ce、Cu-Mn、Cu-Zr或Cu-Co为活性组分制备铜基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不同组分、掺杂比、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铜基复合氧化物催化CO氧化性能的影响,并使用BET、CO-TPR、SEM和XRD分析催化剂的表面性能、还原能力、表面形貌以及物相组成等。结果表明,在最佳的掺杂比条件下,不同活性组分的铜基复合氧化物的催化活性高低顺序为:铜铈复合氧化物>铜锰复合氧化物>铜锆复合氧化物>铜钴复合氧化物,其中铜铈复合氧化物的性能最优,且最优的掺杂比为n(Cu)∶n(Ce)=1∶0.1。该催化剂在150~200℃时CO转化率达到80%以上,200℃以上时CO转化率保持在90%以上。表征结果显示,铜铈复合氧化物催化活性优异是由于活性组分分散均匀,且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孔隙结构以及较强的氧化还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基复合氧化物 CO催化氧化 浸渍法 γ-Al_(2)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铈负载钢渣臭氧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污染物去除效能
5
作者 张欣源 张帅 +2 位作者 张凤军 孙绍芳 王嘉斌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56-662,共7页
为了探讨浸渍-焙烧法制备铈负载钢渣臭氧催化剂过程中浸渍、焙烧条件对所制得催化剂的目标污染物环丙沙星、总有机碳去除效能的影响,基于钢渣比表面积较大且含有较多活性金属的特性,设计单因素试验解析所制得催化剂的环丙沙星、总有机... 为了探讨浸渍-焙烧法制备铈负载钢渣臭氧催化剂过程中浸渍、焙烧条件对所制得催化剂的目标污染物环丙沙星、总有机碳去除效能的影响,基于钢渣比表面积较大且含有较多活性金属的特性,设计单因素试验解析所制得催化剂的环丙沙星、总有机碳去除效能的影响因素,通过方差分析探讨所制得催化剂的总有机碳去除率对前驱液浓度、浸渍时间、焙烧温度、焙烧时间4个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 X射线衍射仪、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分析所制得催化剂的微观结构与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当前驱液中硝酸铈的浓度为0.20 mol/L、浸渍时间为4 h、焙烧温度为500℃、焙烧时间为4 h时,所制得催化剂的环丙沙星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7.79%;相对于未添加催化剂与添加钢渣催化剂,添加所制得催化剂时的总有机碳去除率为53.48%,焙烧温度对所制得催化剂的总有机碳去除率的影响最显著;相对于钢渣催化剂,所制得催化剂的表面具有较好的孔隙结构,氧化铈在钢渣中形成状态较好;铈元素以Ce^(3+)、 Ce^(4+)氧化还原对的形式负载于钢渣载体表面,所制得催化剂表面的羟基基团和羰基结构对臭氧分解产生羟基起到了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臭氧氧化 污染物去除效能 铈负载钢渣臭氧催化剂 浸渍-焙烧法 环丙沙星 总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Al_(2)O_(3)催化臭氧氧化深度处理造纸废水
6
作者 尹宝河 常淑斌 +3 位作者 战树岩 贾振睿 高涛 杜静轩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139,共9页
本研究首先以Al_(2)O_(3)为载体,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非均相催化剂Cu/Al_(2)O_(3),并对其进行表征;以天津某造纸厂废水为原料,开展了实验室规模的臭氧通入量(4、6、8和10 mg/min)、Cu/Al_(2)O_(3)用量(30、40、50和60 g/L)及循环水流... 本研究首先以Al_(2)O_(3)为载体,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非均相催化剂Cu/Al_(2)O_(3),并对其进行表征;以天津某造纸厂废水为原料,开展了实验室规模的臭氧通入量(4、6、8和10 mg/min)、Cu/Al_(2)O_(3)用量(30、40、50和60 g/L)及循环水流速(0、40、80和120 mL/min)对出水化学需氧量(COD)影响的测试;最终将Cu/Al_(2)O_(3)催化臭氧氧化工艺作为废水深度处理工艺,开展中试试验。结果表明,Cu可以通过浸渍-焙烧法负载在载体表面。在实验室测试中,当臭氧通入量为8 mg/min、Cu/Al_(2)O_(3)用量为50 g/L、循环水流速为120 mL/min时,废水COD_(Cr)从64.0 mg/L降至21.8 mg/L,COD_(Cr)去除率为65.9%。在中试试验中,当中试试验进水的COD_(Cr)在50.0~65.0 mg/L范围波动时,出水的COD_(Cr)均低于30 mg/L,COD_(Cr)去除率稳定在63.1%左右,出水COD符合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排放标准,表明制备的催化剂活性稳定,无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臭氧氧化 非均相催化剂 造纸废水 深度处理 浸渍-焙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植物水提液对松材线虫毒杀作用
7
作者 张育华 何子婷 +4 位作者 罗敦 钟先龙 李轲祎 孟丽华 胡平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3期423-429,共7页
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介导引起的松材线虫病给松林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而树干注射药剂的方法为松材线虫防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减缓松材线虫对现有的药剂产生抗药性,亟需开发新型防控药剂,其中植物源天然活性物质... 由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介导引起的松材线虫病给松林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而树干注射药剂的方法为松材线虫防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为减缓松材线虫对现有的药剂产生抗药性,亟需开发新型防控药剂,其中植物源天然活性物质对松材线虫具有良好的灭杀作用。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常见的5种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马缨丹(Lantana camara)、油茶(Camellia oleifera)、苦楝(Melia azedarach)和辣蓼(Polygonum hydropiper)]作为原料获得其水提液,并采用浸渍法探究其对松材线虫的毒杀作用,分析其对松材线虫活动能力和繁殖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5种植物水提液均对松材线虫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其中马缨丹在72 h处理时间和40 g·L^(-1)质量浓度下松材线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5.05%。马缨丹对松材线虫的活动能力的抑制性最强,苦楝对松材线虫的繁殖能力抑制性最强。研究结果表明马缨丹和苦楝可作为开发松材线虫绿色防控药剂的备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浸渍法 绿色防控 马缨丹 苦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模板孔径和烧结温度对SiC泡沫陶瓷结构和性能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凤春 刘笑 +5 位作者 陈桂锭 袁斌 刘宇杰 蒋维敏 韩强强 李旭勤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9-557,共9页
SiC泡沫陶瓷作为一种新型多孔材料,因其强度高、硬度高、耐腐蚀、耐高温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以SiC为主要原料,Al_(2)O_(3)为烧结助剂,采用有机模板浸渍法制备了SiC泡沫陶瓷,研究了有机... SiC泡沫陶瓷作为一种新型多孔材料,因其强度高、硬度高、耐腐蚀、耐高温等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冶金、石油化工、航空航天、生物医学等领域。以SiC为主要原料,Al_(2)O_(3)为烧结助剂,采用有机模板浸渍法制备了SiC泡沫陶瓷,研究了有机模板孔径和烧结温度对SiC泡沫陶瓷宏微观形貌、相组成、孔隙率及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有机模板孔径由35 ppi增至20 ppi,SiC泡沫陶瓷的孔隙率由48.3%升至75.6%,而抗压强度由1.94 MPa降至0.40 MPa。随着烧结温度由1350℃提高至1500℃,SiC泡沫陶瓷的孔隙率由78.7%降至68.3%,抗压强度先升后降。在1450℃制备的SiC泡沫陶瓷样品抗压强度最高(1.45 MPa),其孔隙率为71.6%,孔结构完整、颗粒堆积紧密,针眼孔洞、裂纹以及脆性方石英相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模板浸渍法 SIC 泡沫陶瓷 压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堇青石负载CuCo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甲苯性能
9
作者 刘文杰 张义 +2 位作者 孟杰 刘经伟 姚超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712,共6页
以堇青石蜂窝陶瓷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Co整体式催化剂,通过XRD、SEM、XPS和H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Cu^(2+)与Co^(2+)的质量比(Cu/Co质量比)、活性组分负载量、煅烧温度对其催化氧化甲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C... 以堇青石蜂窝陶瓷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CuCo整体式催化剂,通过XRD、SEM、XPS和H2-TP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Cu^(2+)与Co^(2+)的质量比(Cu/Co质量比)、活性组分负载量、煅烧温度对其催化氧化甲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Cu^(2+)取代Co^(2+)进入Co3O4形成Cu_(0.27)Co_(2.73)o_(4)尖晶石;整体式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Cu/Co质量比2∶1、活性组分负载量15%(w)、煅烧温度500℃;在空速为10000 h^(-1)、甲苯质量浓度为2000 mg/m^(3)的条件下,整体式催化剂催化氧化甲苯转化50%和90%时的温度分别为252℃和2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苯 催化氧化 浸渍法 整体式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贵金属催化剂Ni/AC选择性氢解木质素C-O键 被引量:1
10
作者 孟森 丁创驰 +2 位作者 任传清 杜全超 季建伟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1-269,共9页
用浸渍法制备了具有高活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Ni/AC,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高分辨扫描透射电镜(STEM)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催化剂、温度、时间、氢气压力等因素对苯基苯醚选择性裂解C-O键的影响。结果表明Ni/AC在木质素α-O-4... 用浸渍法制备了具有高活性的非贵金属催化剂Ni/AC,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高分辨扫描透射电镜(STEM)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催化剂、温度、时间、氢气压力等因素对苯基苯醚选择性裂解C-O键的影响。结果表明Ni/AC在木质素α-O-4模型化合物的氢解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获得了较高收率的甲苯和苯酚(>65.5%)。除此之外该催化剂在真实木质素的氢解反应中也展示出较好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Ni/AC 氢解 芳香化合物 浸渍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铈基整体式催化剂CO催化氧化性能及中试试验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泽浩 王延江 +4 位作者 佘雪峰 李晓海 葛志彬 李勇 韩美丹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6,共9页
以CuO-CeO_(2)为活性组分、莫来石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Cu-Ce整体式催化剂用于实际烧结烟气的CO催化氧化。在不同制备方式及反应条件下对催化性能进行测试,当活性组分同时浸渍,浸渍液浓度为2 mol/L,反应条件为180℃、4500 h^(-1)时,CO... 以CuO-CeO_(2)为活性组分、莫来石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Cu-Ce整体式催化剂用于实际烧结烟气的CO催化氧化。在不同制备方式及反应条件下对催化性能进行测试,当活性组分同时浸渍,浸渍液浓度为2 mol/L,反应条件为180℃、4500 h^(-1)时,CO的转化率达93%;经过200 h催化后,催化效率仍可超过90%。在180℃的反应温度下,催化剂在含SO_(2)和H_(2)O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稳定性,H_(2)O和SO_(2)能够明显抑制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且SO_(2)的抑制效果更明显。通入H_(2)O会覆盖催化剂表面的活性位点,抑制CO和O_(2)的吸附,导致催化效率降低。SO_(2)的引入导致催化剂表面积累了SO_(4)^(2-)物种,从而抑制CO催化氧化,导致催化剂不可逆失活。同时,批量制备1 m^(3)整体式催化剂用于烧结烟气CO净化中试试验,在持续720 h的中试试验中,进口烟气温度约为200~220℃,平均出口烟气温度约为240℃,CO催化效率大于70%(平均为73%),出口CO质量浓度约为1700 m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Ce整体式 浸渍法 烧结烟气 CO净化 中试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阶煤催化热解特性及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旭 刘萍 +2 位作者 李文军 张海永 苏倩倩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49-153,共5页
低阶煤储量大,煤化程度低,具有反应活性高、挥发分较多等特点,直接燃烧利用率低,污染大,难以充分发挥价值。前人对煤热解催化剂进行大量研究,但鲜见用白云石负载镍作为催化剂应用于低阶煤催化热解的研究。为了实现低阶煤分质高效利用,... 低阶煤储量大,煤化程度低,具有反应活性高、挥发分较多等特点,直接燃烧利用率低,污染大,难以充分发挥价值。前人对煤热解催化剂进行大量研究,但鲜见用白云石负载镍作为催化剂应用于低阶煤催化热解的研究。为了实现低阶煤分质高效利用,以内蒙古褐煤为研究对象,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白云石负载的镍基催化剂(Ni-白云石)并添加铜为助催化剂,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不同催化剂对内蒙古褐煤热解过程的影响,将制得的催化活性最好的催化剂进行电镜扫描,并且对制得的催化剂的活泼热解阶段进行动力学研究。研究表明:无催化剂条件下,煤样热解失重质量较少,热解转化率为14.67%;加入10%的白云石的原煤热解转化率为21.84%,比无催化剂原煤的热解转化率提高了6.17%;负载10%Ni后白云石催化原煤的热解转化率比白云石更高,可达28.14%,说明催化剂能促进煤热解行为,降低热解活化能,但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不一样,其中负载镍铜比1∶0.2的白云石催化剂对内蒙古褐煤热解的催化效果最好,Cu^(2+)过量会降低催化效果;扫描电镜下观察到金属离子Ni^(2+)和Cu^(2+)均匀地负载在白云石载体表面,白云石负载镍铜双金属后,催化剂的表面积和孔径均有所减小;建立催化热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并求解动力学参数,当没有加入催化剂时,煤样在300~500℃热解段的活化能为96.3546 kJ/mol;加入白云石后,煤样的活化能下降至80.2132 kJ/mol。可见白云石对煤热解具有一定的催化效果。白云石负载镍基催化剂使煤热解活化能大幅度降低,仅为28.7431 kJ/mol。不同催化剂能有效地降低煤热解活化能,对内蒙古褐煤的热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动力学分析结果与热重分析结果较好地吻合。因此,得出在活泼热分解阶段不同催化剂的催化效果为负载10%Ni/Cu(1∶0.2)-白云石>负载10%Ni-白云石>负载10%Ni/Cu(1∶0.5)-白云石>白云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褐煤 镍基催化剂 浸渍法 催化热解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释剂用量对铁硅铝软磁粉芯含浸强度的影响
13
作者 李梦冉 李睿卿 +4 位作者 张学斌 刘伟 张华 邹中秋 苏海林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01-7007,共7页
金属软磁粉芯生坯强度通常较低,在制造过程中需采用含浸树脂的方法提高强度。采用非活性稀释剂(四氯乙烯)和活性稀释剂636(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作为135环氧树脂/甲基四氢苯酐含浸体系的混合稀释剂,研究了四氯乙烯的用量对于铁硅... 金属软磁粉芯生坯强度通常较低,在制造过程中需采用含浸树脂的方法提高强度。采用非活性稀释剂(四氯乙烯)和活性稀释剂636(三羟甲基丙烷三缩水甘油醚)作为135环氧树脂/甲基四氢苯酐含浸体系的混合稀释剂,研究了四氯乙烯的用量对于铁硅铝软磁粉芯抗压强度的影响以及含浸工艺对铁硅铝软磁粉芯磁性能的影响。同时,结合实测抗压强度和孔隙率对复合材料抗压强度公式进行了修正,得出了金属软磁粉芯抗压强度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经含浸处理后,软磁粉芯的抗压强度显著提高,在树脂与稀释剂的质量比约为1∶2时达到最大值18.43 MPa,且磁性能与含浸之前的样品相比没有明显变化。这表明在该配比下,稀释剂可以和环氧树脂充分均匀混合,并且可以与固化剂更好地发生交联固化,从而有效提高环氧树脂的力学性能。对含浸工艺和软磁粉芯抗压强度计算公式的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软磁粉芯强度的量产工艺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软磁粉芯 含浸 抗压强度 四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植物源物质复配对异囊地蛛的驱避作用
14
作者 韦道奎 裴洲洋 +6 位作者 唐庆峰 李晨 张丽娜 朱启法 许大凤 王芳 周本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3期114-116,共3页
[目的]寻找烟田蜘蛛卵囊类异物防控新方法。[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法和滤纸药膜法研究3-甲基二十烷、桉油烯醇和野菊花精油3种植物源物质复配对异囊地蛛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3-甲基二十烷、桉油烯醇和野菊花精油3种植物源物质不同体积... [目的]寻找烟田蜘蛛卵囊类异物防控新方法。[方法]采用Y型嗅觉仪法和滤纸药膜法研究3-甲基二十烷、桉油烯醇和野菊花精油3种植物源物质复配对异囊地蛛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3-甲基二十烷、桉油烯醇和野菊花精油3种植物源物质不同体积比复配对异囊地蛛均具有很好的驱避作用,其中体积比8∶2∶3的驱避效果最好,达91.67%,且72 h内均有显著驱避效果。[结论]3-甲基二十烷、桉油烯醇和野菊花精油3种植物源物质复配作为高效植物源驱避剂防治烟田蜘蛛卵囊类异物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物质 异囊地蛛 Y型嗅觉仪 滤纸药膜法 驱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浸渍方式对氯化锌活化竹纤维活性炭理化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韦思远 刘宇 刘志高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3-188,193,共7页
为探究浸渍工艺对活性炭理化性质及性能的影响,以脱除木质素的竹纤维为原料,氯化锌为活化剂,通过真空浸渍、常温搅拌浸渍、物理混合浸渍3种不同的方式浸渍竹纤维,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备竹纤维基活性炭。通过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傅里叶... 为探究浸渍工艺对活性炭理化性质及性能的影响,以脱除木质素的竹纤维为原料,氯化锌为活化剂,通过真空浸渍、常温搅拌浸渍、物理混合浸渍3种不同的方式浸渍竹纤维,采用化学活化法制备竹纤维基活性炭。通过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对活性炭的孔隙结构、化学结构和晶体结构进行表征,并探讨不同浸渍方式制备的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常温搅拌浸渍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积最大,为2096.981m^(2)/g,物理混合浸渍制备的活性炭比表面积最小,为1788.566m^(2)/g;常温搅拌浸渍制备的活性炭微孔最多,真空浸渍制备的活性炭中孔最多;竹纤维活化后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基本分解,不同浸渍方式制备的活性炭官能团并无显著差异;活化后纤维晶型遭到破坏形成无序炭结构,3种浸渍方式制备的活性炭均具有部分石墨和无序石墨的特征。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3种活性炭均表现出明显的双电层电容特性及可逆性;不同电流密度条件下搅拌浸渍制备的活性炭比电容均最高,电流密度为0.2A/g时比电容达到257F/g;真空浸渍制备的活性炭电荷转移电阻更低,物理混合浸渍制备的活性炭具有更好的导电性;真空浸渍制备的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最好,对亚甲基蓝的平均吸附量为841.5mg/g,物理混合浸渍制备的活性炭吸附性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渍方式 活性炭 孔隙结构 电化学性能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江铁路珠江口隧道总体方案及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于勇 贺维国 李腾飞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1-108,共8页
新建深江铁路位于大湾区中心,是“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全国“八纵八横”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江口隧道作为新建深江铁路的控制性工程,周边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性多样,是目前我国埋置最深(矿山段最大埋深达115 m)、水压最大(... 新建深江铁路位于大湾区中心,是“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全国“八纵八横”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江口隧道作为新建深江铁路的控制性工程,周边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岩性多样,是目前我国埋置最深(矿山段最大埋深达115 m)、水压最大(盾构段最大水压1.06 MPa)的矿山与盾构组合工法海底隧道。该工程建设难度大、关键技术多,通过文献调研、理论研究、可行性分析,系统地对比分析南、北线位方案隧道平、纵、横断面的总体设计制约因素,结合不同工法的优势,提出矿山+盾构组合工法建设方案;提出了海洋腐蚀环境下盾构隧道管片的硅烷浸渍防腐技术;为不受制于盾构与矿山工程进度影响,采用“双壳”模式盾构机技术,实现了盾构机海底自主接收并同步原位拆解。该总体方案经济合理、风险可控,关键技术研究对策可确保隧道顺利安全建设,可为同类跨江越海隧道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海底隧道 组合工法 接缝防水 硅烷浸渍 海底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浸渍法制备堇青石质多孔陶瓷
17
作者 陈冬丽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0-1077,共8页
以攀西地区高岭土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氧化铝和氧化镁,采用有机泡沫浸渍法制备堇青石多孔陶瓷,研究有机泡沫预处理时间及浆料固含量对堇青石多孔陶瓷显微结构及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高岭土)∶m(Al_(2)O_(3))∶m(MgO)=66∶21∶1... 以攀西地区高岭土为主要原料,添加少量氧化铝和氧化镁,采用有机泡沫浸渍法制备堇青石多孔陶瓷,研究有机泡沫预处理时间及浆料固含量对堇青石多孔陶瓷显微结构及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高岭土)∶m(Al_(2)O_(3))∶m(MgO)=66∶21∶13、1250℃保温0.5 h条件下,制得的堇青石多孔陶瓷孔径为1.0~1.2 mm,显气孔率为75.42%~96.27%,抗压强度为0.23~1.78 MPa,透水系数为18.58~25.86 cm·s^(-1);当浆料固含量为40%(质量分数)时,对有机泡沫预处理(NaOH溶液浸泡)6 h,在1250℃保温0.5 h制得的堇青石多孔陶瓷透水系数及显气孔率分别为20.45 cm·s^(-1)和90.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堇青石 多孔陶瓷 浸渍法 透水系数 抗压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方法对Co基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丙烷脱氢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陈杰玉 谯雨 +3 位作者 克德尔叶·阿布都外力 胡佳婕 孙敏 刘清龙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3,共7页
以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为载体、Co为活性组分,分别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嫁接法和掺杂法制备了含Co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催化剂,利用XRD、SEM、N_(2)吸附-脱附、XPS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催化剂的丙烷脱氢制丙烯的催化活性。实... 以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为载体、Co为活性组分,分别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嫁接法和掺杂法制备了含Co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催化剂,利用XRD、SEM、N_(2)吸附-脱附、XPS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考察了催化剂的丙烷脱氢制丙烯的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嫁接法和掺杂法制备的催化剂中,活性组分Co的分散性更好,主要以Co^(2+)形式存在并与载体产生较强的相互作用;掺杂法合成过程简单,催化剂中树枝状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载体的结构保持更完整,催化剂表现出良好的丙烷脱氢活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体积浸渍法 嫁接法 掺杂法 丙烷脱氢 钴氧化物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O_(x)/h-S-1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硫醇氧化偶联合成二硫化物性能
19
作者 陈铮 杨婷 +4 位作者 厉晨豪 夏长久 彭欣欣 邢恩会 罗一斌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3-1222,共10页
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四丙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引入具有撑层扩孔作用的N-苯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多级孔分子筛h-S-1。通过浸渍法制备负载金属氧化物纳米簇的CoO_(x)/h-S-1复合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硫醇氧化偶... 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四丙基氢氧化铵为模板剂,引入具有撑层扩孔作用的N-苯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多级孔分子筛h-S-1。通过浸渍法制备负载金属氧化物纳米簇的CoO_(x)/h-S-1复合催化剂,并将其用于催化硫醇氧化偶联反应。XRD、BET、XPS、SEM、TEM等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MFI型拓扑结构,Co物种主要以Co_(3)O_(4)聚集体形式存在,在分子筛载体上分散良好,且CoO_(x)通过Co—O—Si键与分子筛存在较强相互作用。CoO_(x)/h-S-1对硫醇氧化偶联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在优化条件:Co负载量3%、催化剂用量50 mg、溶剂2 mL甲醇、在60℃下反应6 h,以辛硫醇为探针分子,转化率达91%,二硫化物选择性100%。该催化剂硫醇底物适用范围广,且对于不同硫醇之间的交叉偶联反应制备不对称二硫化物也有较好的催化效果。报道了一条绿色高效的硫醇氧化偶联路径,对工业上硫资源的高价值利用和含硫精细化学品的绿色制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醇 二硫化物 CoO_(x)/h-S-1 浸渍法 氧化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酯化反应 被引量:18
20
作者 魏作君 李艳 +3 位作者 李斐瑾 陈传杰 刘迎新 任其龙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52-1458,共7页
设计合成了1-甲基-3-丁烷磺酸咪唑硫酸氢盐([(n-Bu-SO3H)MI m][HSO4])、1-甲基-3-丁烷磺酸咪唑对甲苯磺酸盐([(n-Bu-SO3H)MI m][p-CH3C6H4SO3])和硫酸三乙胺([Et3NH][HSO4])3种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考察了其催化正己酸与乙醇酯化反应... 设计合成了1-甲基-3-丁烷磺酸咪唑硫酸氢盐([(n-Bu-SO3H)MI m][HSO4])、1-甲基-3-丁烷磺酸咪唑对甲苯磺酸盐([(n-Bu-SO3H)MI m][p-CH3C6H4SO3])和硫酸三乙胺([Et3NH][HSO4])3种Brnsted酸性离子液体,考察了其催化正己酸与乙醇酯化反应的活性,分别采用浸渍法和溶胶-凝胶法将活性最佳的离子液体[(n-Bu-SO3H)MI m][HSO4]固定在硅胶上,对固定化离子液体催化正己酸与乙醇酯化反应的性能及重复使用性能进行了比较,并采用1H NMR、元素分析和FTIR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浸渍法A、浸渍法B和溶胶-凝胶法固定的离子液体的负载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5.5%、20.5%和40.5%,催化正己酸与乙醇酯化反应所得正己酸乙酯的产率分别为75.3%、92.6%和92.6%。但浸渍法制备的固定化离子液体不稳定,重复使用4次(浸渍法A)和8次(浸渍法B)后离子液体负载量分别下降到3.0%和7.0%,正己酸乙酯产率分别降为24.2%和64.5%;而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固定化离子液体重复使用10次后,离子液体的负载量为39.0%,流失很少,正己酸乙酯产率依然高达92.7%。将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固定化离子液体进一步应用于其他脂肪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乙酯产率均在90.0%左右,表明采用溶胶-凝胶法是制备固定化离子液体催化剂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酸催化剂 固定化 酯化反应 浸渍法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