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7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规划 被引量:1
1
作者 李欣 程常剑 +3 位作者 李新宇 赵伟杰 李阳 郭攀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0,共10页
为应对可再生能源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给传统电力系统规划和调度带来的巨大挑战,提出考虑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reversible solid oxide cell,RSOC)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规划模型。首先,构建RSOC和含热储的热电联产耦合模型,将该模型引入... 为应对可再生能源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给传统电力系统规划和调度带来的巨大挑战,提出考虑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reversible solid oxide cell,RSOC)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规划模型。首先,构建RSOC和含热储的热电联产耦合模型,将该模型引入到以风力光伏为主要机组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其次,以年总成本最低为目标函数构建两阶段规划模型,对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进行优化;最后,以西北部某商业园区为例进行算例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和经济性,并且能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可逆固体氧化物电池 热电联产 两阶段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荷协同的热电联产机组负荷优化分配
2
作者 李杰 胡勇 +4 位作者 张语珊 邓丹 梁璐 曾德良 刘吉臻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5,共10页
热电厂传统供热方式能源利用效率低,为深度挖掘热电联产机组节能潜力,提出一种综合考虑热负荷侧和热源侧的热电联产机组源荷协同负荷优化分配模型。在负荷侧考虑气象扰动建立了修正的室外温度-热负荷预测模型,热源侧建立了热电联产机组... 热电厂传统供热方式能源利用效率低,为深度挖掘热电联产机组节能潜力,提出一种综合考虑热负荷侧和热源侧的热电联产机组源荷协同负荷优化分配模型。在负荷侧考虑气象扰动建立了修正的室外温度-热负荷预测模型,热源侧建立了热电联产机组能效变工况模型;以全部供热机组发电煤耗率最低为目标构建源-荷协同的多机组优化调度模型;最后在由6台热电联产机组和2组加热器组成的热网供热场景开展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基于热负荷预测值的源荷协同热电联产机组负荷优化分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供热期内机组总煤耗量,相比传统分配方法,典型尖峰供暖期1天内热电厂煤耗量可以减少214.56 t。所提负荷优化分配方法有助于提高热电厂运行经济性,具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热负荷预测 源荷协同 黏菌算法 负荷优化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氢-热P2P交易的分布式智能电网低碳优化运行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杰 贾宏杰 +3 位作者 靳小龙 穆云飞 李敬如 胡诗尧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0-51,共12页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并挖掘系统碳减排潜力,文中针对多微网综合能源系统(IES)的分布式智能电网(DSG)展开研究,提出基于电-氢-热端对端(P2P)交易的分布式智能电网低碳优化运行方法。首先,建立电制氢(P2H)、燃气掺氢热电联产机组等多种... 为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并挖掘系统碳减排潜力,文中针对多微网综合能源系统(IES)的分布式智能电网(DSG)展开研究,提出基于电-氢-热端对端(P2P)交易的分布式智能电网低碳优化运行方法。首先,建立电制氢(P2H)、燃气掺氢热电联产机组等多种氢能利用模式,提出考虑氢能多元利用的多微网IES电-氢-热P2P交易框架及定价模型。其次,考虑单一微网的电-氢-热多元耦合约束及不同微网间电-氢-热多能互济,兼顾经济性及环保性,提出基于电-氢-热P2P交易的混氢天然气分布式智能电网低碳优化模型。然后,提出基于次梯度法的分布式优化算法求解该P2P问题,从而保护各微网的隐私。所提方法设计了动态电、氢、热P2P价格,将传统的电力共享模式拓展为DSG电-氢-热多元协同共享模式。最后,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有效促进电能、氢能及热能协同共享,并降低多微网IES总运行成本及总碳排放量,从而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分布式智能电网的低碳经济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氢能 分布式智能电网 微网 综合能源系统 混氢天然气 低碳优化 端对端交易 电-氢-热交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区间宽度广义预测控制的供热机组灵活协调控制策略
4
作者 王玮 谢欣言 +2 位作者 蔚伟 胡勇 曾德良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73-5184,I0020,共13页
充分利用热网蓄热实施供热抽汽调节是提升供热机组(cogeneration,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调节性能的有效方案,为克服供热抽汽调节对机组热负荷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变区间广义预测... 充分利用热网蓄热实施供热抽汽调节是提升供热机组(cogeneration,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调节性能的有效方案,为克服供热抽汽调节对机组热负荷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变区间广义预测控制的供热机组灵活协调控制策略,该策略通过引入热负荷柔性区间控制,实现了基于电负荷快速响应和热负荷自适应恢复的电热协同优化。首先,通过模型仿真数据建立了直流炉供热机组的受控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controlled 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CARIMA)模型;进一步,引入了双曲正切函数,设计了基于机组电热负荷的动态区间优化函数,并采用粒子群算法寻优确定被控量权重系数,构建了基于热负荷柔性区间控制的滚动优化目标;采用带遗忘因子的递推最小二乘法算法进行预测模型在线辨识实现反馈校正,与所设计的滚动优化目标,协调配合求取最优控制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在保障热负荷供应的同时,使机组AGC综合指标提升了62%,满足电网的调峰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热机组(CHP) 广义预测控制 变区间宽度 灵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会约束目标规划的电热联合系统协调调度研究
5
作者 李志伟 胡文昊 +3 位作者 董沛毅 周靖仁 丛志涵 赵书强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0,共10页
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的背景下,为提高系统风电消纳能力,首先分析热电联产机组的电热运行特性,将热电联产机组侧加装储热装置和电锅炉进行电热解耦,扩大热电联产机组运行可行域的范围。其次,考虑风电不确定性出力和负荷不确... 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的背景下,为提高系统风电消纳能力,首先分析热电联产机组的电热运行特性,将热电联产机组侧加装储热装置和电锅炉进行电热解耦,扩大热电联产机组运行可行域的范围。其次,考虑风电不确定性出力和负荷不确定性需求,建立基于机会约束的电热联合优化调度模型,设置系统运行的正负备用容量约束为机会约束。借助目标规划对多目标模型进行转化求解,建立基于机会约束目标规划的电热联合系统协调调度模型。最后,利用算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对储热装置以及电锅炉在消纳风电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热协调调度 机会约束规划 机会约束目标规划 储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电转气碳捕集协同热电联供运行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策略
6
作者 张彬桥 冉远航 张磊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1,共11页
为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探索可再生能源低碳高效利用刻不容缓。热电联产机组以热定电的工作模式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提出了挑战。为此,提出电转气,碳捕集系统,分布式电源和热电联产机组协同运行框架并分析其耦合特性。构建... 为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探索可再生能源低碳高效利用刻不容缓。热电联产机组以热定电的工作模式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提出了挑战。为此,提出电转气,碳捕集系统,分布式电源和热电联产机组协同运行框架并分析其耦合特性。构建以该框架为基础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并建立用户需求响应模型。随后,以综合能源系统侧为上层优化模型主体,用户侧为下层优化模型主体提出基于主从博弈的双层优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算例表明,所提模型及策略不但能够有效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减少热电联供机组的碳排放,还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成本和用户的购能成本,提高了用户的用能效益和系统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碳捕集 需求响应 可再生能源消纳 双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冗余策略的冷热电联供系统配置优化
7
作者 韩中合 张家辉 张翰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6-1125,1143,共11页
为了协调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可靠性和综合性能,在完全冗余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热备用冗余策略。同时,针对该策略设计了系统的灵活运行模式,并优化了运行和备用设备的数量配置。以5个代表性城市的商业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优化模型来评估... 为了协调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可靠性和综合性能,在完全冗余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热备用冗余策略。同时,针对该策略设计了系统的灵活运行模式,并优化了运行和备用设备的数量配置。以5个代表性城市的商业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优化模型来评估不同冗余策略下系统的可靠性、经济性、能效性和环境性,并与无冗余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无冗余系统的经济指标因设备故障而显著降低,成为综合性能下降的主要原因;完全冗余策略下,系统的可用性高达99.61%,但综合性能最差;热备用冗余策略下,可靠性和综合性能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此时北京地区系统可靠性最高,但综合性能仅为8.43%,而昆明地区系统可靠性最低,但综合性能高达25.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电联供系统 冗余策略 可靠性 综合性能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异质户型差异与聚合构成的采暖负荷群主从博弈策略
8
作者 杨茂 王金鑫 +3 位作者 房国忠 朱一丹 王宇鑫 苏欣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58-66,共9页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源侧调节能力逐渐劣化,挖掘负荷侧调节潜力使其参与需求响应成为提升电网调节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以居民分散式电采暖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建筑热力学理论,构建电采暖房间温变功率动态模型。其次,挖掘用户...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源侧调节能力逐渐劣化,挖掘负荷侧调节潜力使其参与需求响应成为提升电网调节能力的重要途径。首先,以居民分散式电采暖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建筑热力学理论,构建电采暖房间温变功率动态模型。其次,挖掘用户户型差异以及聚合户型占比对采暖负荷群调节能力的影响,建立考虑异质户型差异与聚合构成的采暖负荷群精细化聚合模型,并以可调控电量为指标量化采暖负荷群调节潜力。然后,构建一种由负荷聚合商(LA)为主导者、集群用户为跟随者的主从博弈模型,将量化的负荷群可调控电量作为柔性资源应用于博弈模型中,从而参与需求响应。博弈模型的上层建立LA定价模型以制定系统内电能调度计划与最优采暖电价;下层建立集群用户支付成本模型,依据采暖电价确定用户自身采暖计划。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博弈模型能够充分激发异质户型差异用户的需求响应潜力,实现LA与用户的经济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分散式电采暖 热力学理论 负荷聚合商 需求响应 主从博弈 异质户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泵联合远红外后程干燥茭白及其复水特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吴坤霖 刘瑞玲 +6 位作者 房祥军 王冠楠 牛犇 陈慧芝 陈杭君 吴伟杰 郜海燕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919,共11页
为探究茭白热泵联合远红外后程干燥工艺及其对茭白复水后水分迁移特性的影响,分析了茭白在不同热泵温度和热泵联合远红外后程干燥下的干燥特性,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对干燥茭白进行弛豫特性分析,测定复水率,并利用成像技术研究... 为探究茭白热泵联合远红外后程干燥工艺及其对茭白复水后水分迁移特性的影响,分析了茭白在不同热泵温度和热泵联合远红外后程干燥下的干燥特性,利用低场核磁共振(LF-NMR)技术对干燥茭白进行弛豫特性分析,测定复水率,并利用成像技术研究干燥后的复水能力。结果表明:在不同热泵温度下,茭白干基含水率随干燥时间的延长而快速下降,处理温度越高,干燥速率的最高点越大;热泵温度为60℃时,茭白的复水性好于其他处理温度。在60℃热泵干燥30 min后,启用热泵(60℃)联合不同远红外辐射强度(0、400、800 W)进行后程干燥处理,随着干燥时间延长,自由水的流动性逐渐降低;干燥结束时,60℃、60℃+400 W、60℃+800 W处理组T 23对应的弛豫峰消失,自由水完全去除。复水茭白的主要水分状态是不易流动水,集中在茭白外部。60℃+400 W热泵联合远红外后程干燥制成的干燥茭白其复水水分信号明显强于其他处理组,与60℃单一热泵处理相比,其复水能力更强,并且干燥所需时间更短。总体上,热泵联合远红外后程干燥能显著提升茭白干的复水效率,LF-NMR技术可精准解析干燥过程中水分动态迁移规律,为果蔬联合干燥工艺优化提供无损检测方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茭白 热泵联合远红外干燥 低场核磁共振 水分分布 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热电联供型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电-热-冷云储能优化配置 被引量:1
10
作者 粟世玮 王相 +3 位作者 李咸善 胡钰焓 熊炜 李欣 《南方电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8,共15页
随着用户从消费者向产消者转型,越来越多用户有了储电、储热、蓄冷的需求,然而储能的高成本成为了用户侧储能的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云储能模式与冷热电联供型(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CCHP)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进行结合,... 随着用户从消费者向产消者转型,越来越多用户有了储电、储热、蓄冷的需求,然而储能的高成本成为了用户侧储能的阻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云储能模式与冷热电联供型(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CCHP)区域综合能源系统进行结合,提出了冷热电联供型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电/热/冷云储能优化配置模型。首先,构建冷热电联供型区域综合能源系统的结构,并分析其输入、输出转化关系;然后对用户以及云储能提供商的充放能行为进行分析,分别从两主体的角度建立两阶段储能优化配置模型,第一阶段以用户总成本最小为目标对用户储能需求进行优化,第二阶段则在云储能提供商整合用户需求后,以云储能提供商成本最小为目标进行储能配置优化。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云储能模式在储能配置中应用的优势,并对比分析了系统中有无蓄冷以及碳排放因素对储能优化配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热电联供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 云储能 储能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及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余热回收系统模拟与优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乔焱 姜文全 +3 位作者 杨帆 李洋 赵泽铭 陈红伟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4791-4799,I0022,共10页
针对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余热回收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由二氧化碳动力循环和有机朗肯循环组合的可捕集CO_(2)的冷热电联供系统。采用Aspen HYSYS软件对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分流比x、热源出口温度T_(32)... 针对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和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余热回收问题,该文提出一种由二氧化碳动力循环和有机朗肯循环组合的可捕集CO_(2)的冷热电联供系统。采用Aspen HYSYS软件对系统进行模拟,分析分流比x、热源出口温度T_(32)和压缩机出口压力P_(36)对系统净输出功、热效率、(火用)效率和平均单位成本的影响,结合设备分析明确系统用能情况,并以3个参数为决策变量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减小x和P_(36)有利于提升系统的净输出功、热效率和(火用)效率并降低平均单位成本,降低T_(32)有利于增加系统净输出功并提高(火用)效率,降低系统的热效率和平均单位成本;系统用能主要分布在热交换设备中,减小冷源和热源的入口温差有利于降低(火用)损;系统热效率、(火用)效率和平均单位成本无法同时取得理想最优解,实际最优解的热效率、(火用)效率和平均单位成本分别为61.03%、54.08%和34.50美元/GJ,年度净现值和折旧回收期限分别为6.68×10^(6)美元和2.84年。该系统能够回收冷能和热能发电,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冷热电联供 二氧化碳 朗肯循环 (火用)效率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电联产的产品碳足迹量化与评价
12
作者 刘含笑 单思珂 +6 位作者 方建 林青阳 于立元 方倪 刘小伟 刘忠 陆诗建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233-4240,共8页
针对热电联产生命周期碳足迹结果的分配方式,对基于热电比、基于供热比、基于固定比例和基于单独生产效率的分配方式进行了原理上的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实例进行了碳足迹评估,对四种分配方法在热电联产碳足迹实际评估中的效果进行了对比... 针对热电联产生命周期碳足迹结果的分配方式,对基于热电比、基于供热比、基于固定比例和基于单独生产效率的分配方式进行了原理上的介绍和分析,并结合实例进行了碳足迹评估,对四种分配方法在热电联产碳足迹实际评估中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热电比的分配方式在碳足迹结果分配上较为偏向电力,基于固定比例的分配方式则较为偏向热力。基于供热比和基于单独生产效率的分配方式对热电分配有较好的分配效果,基于供热比的分配方法是我国法定的对组织碳进行热电分配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推广基础,基于单独生产效率的分配方法虽然分配效果较好,但需要确定本土化缺省值。对案例进一步分析可得:本案例的机组供热比在0.6~0.7时碳足迹最低,热电联产机组在运行时供热比在一定范围可以保证低碳足迹,这个范围在机组的最低煤耗指标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生命周期 碳足迹 热电厂 碳排放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FDA-LSTM风电预测的煤电机组跟踪新能源联合供热
13
作者 陈思沛 王赫 +2 位作者 安宏 李新利 杨国田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7,共9页
为实现热电联产机组供暖季的低碳经济运行,构建了融合风电预测的煤电机组跟踪新能源联合供热优化调度模型。首先提出一种融合函数型数据分析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预测模型,对风电机组出力进行预测;其次建立热电联产机组跟踪新能源联合供... 为实现热电联产机组供暖季的低碳经济运行,构建了融合风电预测的煤电机组跟踪新能源联合供热优化调度模型。首先提出一种融合函数型数据分析与长短期记忆网络的预测模型,对风电机组出力进行预测;其次建立热电联产机组跟踪新能源联合供热系统模型,探究供暖季风能全部消纳前提下的风机最佳容量配置;最后以联合供热系统上网稳定性和供能侧经济收益为性能指标,以机组爬坡率、风机出力不确定性、整个供暖季供热平衡等为约束条件,建立热电联产机组跟踪新能源联合供热系统优化调度模型,仿真结果表明了联合供热系统中新能源最优容量配置的经济性和优化调度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机组 新能源 风电预测 联合供热 优化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文化基因算法的热电联产系统灵活性改造及优化调度
14
作者 王黎明 刘颖明 +2 位作者 庞新富 王晓东 王瀚博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0-419,共10页
针对中国“三北”地区供暖季热电联产系统“以热定电”工作模式下的弃风限电问题,对系统的灵活性进行改造,通过在系统中引入分时电价和热舒适度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增设储热罐和电锅炉进一步解除热-电耦合,并提出一种考虑需求侧响应和热... 针对中国“三北”地区供暖季热电联产系统“以热定电”工作模式下的弃风限电问题,对系统的灵活性进行改造,通过在系统中引入分时电价和热舒适度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增设储热罐和电锅炉进一步解除热-电耦合,并提出一种考虑需求侧响应和热-电解耦元件的优化调度方法。该方法采用多目标分层序列法处理调度目标,包括调度解质量、经济性和风电消纳能力,并设计一种基于改进文化基因算法的求解方法,利用自适应交叉概率和变异概率以及基于邻域交换的模拟退火策略,提高算法的收敛性和寻优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提高热电联产系统运行经济性和风电利用率,且热-电解耦装置的效果优于需求侧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消纳 热电联产电厂 需求侧响应 改进文化基因算法 优化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热电负荷不匹配的数据中心余热补偿系统调控策略
15
作者 张虹 郑广宇 +2 位作者 娄娟 王超 李罡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56-165,共10页
热电联产机组作为传统供暖系统的主要热源,采用以电定热的方式运行时系统会出现热电负荷不匹配的问题。因此,提出一种计及热电负荷不匹配的数据中心余热补偿系统调控策略。首先,对数据负载的时间可转移特性进行分析,构建含不确定性的数... 热电联产机组作为传统供暖系统的主要热源,采用以电定热的方式运行时系统会出现热电负荷不匹配的问题。因此,提出一种计及热电负荷不匹配的数据中心余热补偿系统调控策略。首先,对数据负载的时间可转移特性进行分析,构建含不确定性的数据负载模型,并计算服务器运行功率。然后,根据数据中心服务器的电热特性以及社区用户的热负荷特性,建立以数据中心余热为热源的余热补偿系统工作模型,并采用管式模型预测控制策略对模型进行调控。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调控策略能够抑制数据负载不确定性影响,在保证供暖目标的同时有效提高了系统运行的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中心 余热补偿 热电负荷不匹配 热电联产机组 调控 模型预测控制 数据负载 不确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抽汽热电联产机组的负荷优化分配方法
16
作者 李梦辉 郭琳琳 +3 位作者 刘磊 潘同洋 姚坤 万杰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3-307,共5页
热电联产机组间的负荷分配方式对机组的整体运行经济性影响非常大,当前针对多台热电联产机组间的负荷优化分配研究较多。虽然现有成果已涉及了不同容量或类型的机组及不同的供汽方式等复杂运行边界条件,但未同时考虑具有多个抽汽点的多... 热电联产机组间的负荷分配方式对机组的整体运行经济性影响非常大,当前针对多台热电联产机组间的负荷优化分配研究较多。虽然现有成果已涉及了不同容量或类型的机组及不同的供汽方式等复杂运行边界条件,但未同时考虑具有多个抽汽点的多台热电联产机组联合供汽运行模式。针对该问题,对热电联产机组进行热力特性分析,获取不同抽汽点对系统热耗的影响规律;以热电联供系统的整体热耗率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多台热电联产机组在多级抽汽工况下的热耗率计算模型,并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寻优,获得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负荷优化分配方案。以典型两机三级热电联供系统为算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较优化前的负荷分配方案,单机运行工况下的机组热耗率降低了1.3%左右,双机联合运行工况下的系统整体热耗率降低了2.8%左右;该负荷优化分配方法符合电厂的运行规程,可对机组运行进行辅助决策支持,从而有效降低热电联供系统的整体运行热耗率、提升其运行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机组 多级抽汽 经济运行 遗传算法 负荷优化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灵活调节的压缩二氧化碳储能热电联供系统及其热力学分析
17
作者 许文盼 赵攀 +2 位作者 马宁 周哲浩 刘艾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5-87,共13页
为解决现有压缩CO_(2)储能系统热电联供灵活性差和储气装置节流损失大的问题,基于液压原理,提出了一种地面存储的恒压CO_(2)储气装置,采用CO_(2)热泵与压缩CO_(2)储能系统相耦合的方式,构建了可灵活调节的压缩CO_(2)储能热电联供系统。... 为解决现有压缩CO_(2)储能系统热电联供灵活性差和储气装置节流损失大的问题,基于液压原理,提出了一种地面存储的恒压CO_(2)储气装置,采用CO_(2)热泵与压缩CO_(2)储能系统相耦合的方式,构建了可灵活调节的压缩CO_(2)储能热电联供系统。通过关键部件热力学模型和系统性能评价指标的建立,探究了不同运行模式下关键参数变化对系统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独立运行模式下,热泵子系统性能系数随环境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储能子系统透平最佳进口温度随着压缩机进口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大,在CO_(2)拟临界区增速较快,储能子系统充放电效率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效率最低值在拟临界区起点附近;与现有压缩气体储能热电联供系统相比,所提系统最佳充放电效率提高9.35%,性能系数范围由0.79~1.58改善至0.99~2.01。研究结果证明了所提出的压缩CO_(2)储能热电联供系统具有高效和灵活供能的特点,为实现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和推动乡村低碳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缩CO_(2)储能 CO_(2)热泵 热力学性能 热电联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风浪联合发电系统的混合储能控制策略
18
作者 朱轩毅 黄宣睿 肖曦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2,共9页
针对应用混合储能平抑风浪联合发电系统功率波动的典型场景,采用二阶低通滤波法对超级电容器与锂电池功率进行初步分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包括功率修正与能量管理模块的新型功率分配控制拓扑。其中,功率修正模块主要从稳定直流母线... 针对应用混合储能平抑风浪联合发电系统功率波动的典型场景,采用二阶低通滤波法对超级电容器与锂电池功率进行初步分配,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包括功率修正与能量管理模块的新型功率分配控制拓扑。其中,功率修正模块主要从稳定直流母线电压、补偿储能内阻损耗与功率限幅需求出发,动态调整混合储能系统的功率分配初值以提升储能稳定运行能力;能量管理模块采用一种可免于荷电状态(SOC)滞留的变滤波时间常数法,通过设置能量缓冲区来避免超级电容器过充过放。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仿真模型,结果验证所设计控制策略的技术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功率分配 能量管理 荷电状态 风浪联合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荷不确定性的油田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方法
19
作者 彭程 赵雪峰 +2 位作者 邓炜瀚 孟岚 徐建军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16,I0008,共17页
为促进“双碳”目标下油田区域低碳转型,考虑热电联产(CHP)、碳捕集与封存(CCS)和光电储加热炉(PTSF),提出机组协同运行的油田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方法。优化源侧运行架构,利用CCS和PTSF耦合单元,建立双重解耦的油田综合能源系统(OIES... 为促进“双碳”目标下油田区域低碳转型,考虑热电联产(CHP)、碳捕集与封存(CCS)和光电储加热炉(PTSF),提出机组协同运行的油田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方法。优化源侧运行架构,利用CCS和PTSF耦合单元,建立双重解耦的油田综合能源系统(OIES)低碳经济调度模型;利用信息间隙决策理论(IGDT),量化分析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和油田电热负荷用能的随机性,建立风险规避型OIES模型;通过算例仿真分析,验证OIES鲁棒调度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应用基于源荷不确定性的油田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方法,系统碳排放量可有效降低75.11%,实现系统内部碳循环;风、光利用率分别提升至96.20%和95.78%,有效提高新能源上网空间和消纳率。该优化调度方法可为油田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运行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综合能源系统 热电联产 碳捕集与封存 光电储加热炉 源荷不确定性 信息间隙决策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变预测控制的直流炉供热机组电热协调变负荷策略
20
作者 张小科 韩崇尚 +3 位作者 郝倚燃 王建波 张少锋 胡怀中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9,共11页
“双碳”背景下要求直流炉供热机组具备快速变负荷能力。对此,提出一种基于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linear time-varying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LTV-MPC)的电热协调变负荷策略,可同时利用锅炉蓄热和热网蓄热以提高变负荷速率。首先,... “双碳”背景下要求直流炉供热机组具备快速变负荷能力。对此,提出一种基于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linear time-varying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LTV-MPC)的电热协调变负荷策略,可同时利用锅炉蓄热和热网蓄热以提高变负荷速率。首先,对热负荷信号偏差进行积分从而建立等效热负荷模型,并将其作为预测模型的被控量之一;然后,以负荷快速跟踪、机组运行稳定以及供热及时补偿作为MPC滚动优化的目标,进而在线求解每个时刻的最优控制律并作用于机组,此外,显式处理了机组运行约束,确保供热抽汽流量变化不会影响低压缸运行稳定性;最后,基于某350 MW机组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策略能够实现对5%Pe/min变负荷指令的精准跟踪,且相较于基于PID的电热协调变负荷策略,热负荷恢复时间缩短26%。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策略在提升供热机组快速变负荷能力方面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炉供热机组 电热协调 快速变负荷 热负荷补偿 时变模型预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