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经》经学训诂模式的汉宋之别
1
作者 白如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1,共10页
“疏解语言障碍”(训)和“阐发义理思想”(理)是经学训诂的两大功能要素。以《毛传》为代表的《诗经》汉学将义理阐发融于字词训释之中,属于“训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则多将字词训释中的义理说解功能向... “疏解语言障碍”(训)和“阐发义理思想”(理)是经学训诂的两大功能要素。以《毛传》为代表的《诗经》汉学将义理阐发融于字词训释之中,属于“训理合一”模式;而以朱熹《诗集传》为代表的《诗经》宋学则多将字词训释中的义理说解功能向外疏解,交由其他模块承担,属于“训理分离”模式。究其内因,文本语境与文化语境的不同突显选择是重要影响因素。清儒沿着具有分析性特征的“训理分离”模式走向更远,为章太炎“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学训诂 《诗经》学 汉宋差异 “训理合一” “训理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嘉道之际的汉宋之争与汉宋兼采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帆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4-131,共8页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汉、宋两学关系问题是一重要问题,到清代嘉庆、道光之时尤为引人注目。围绕这一问题,时人聚讼纷纭,其中以江藩、方东树在各自著作中所表达的针锋相对的理念及其所引发的学术风波最具影响力。这固然标志着所谓“汉...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汉、宋两学关系问题是一重要问题,到清代嘉庆、道光之时尤为引人注目。围绕这一问题,时人聚讼纷纭,其中以江藩、方东树在各自著作中所表达的针锋相对的理念及其所引发的学术风波最具影响力。这固然标志着所谓“汉宋之争”已达高潮,同时它也说明这一时期学术格局有所变化,即汉学虽仍居主导,但宋学的空间已越来越大。宋学空间的得以扩大,与当时学界存在的汉宋调和、汉宋兼采之风密不可分,汉学家与宋学家之间既相互贬抑,又彼此调和,兼采对方之长为己所用。这一切,预示着学术嬗变的契机已显现,学术演进将有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宋之争 汉宋兼采 江藩 方东树 阮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学与经学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9
3
作者 李学勤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5-12,共8页
分析了国学概念的内涵及其产生时间,对当前“国学热”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精辟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核心则是经学,并认为经学的成立时间非常早,六经在先秦早就成立,孔子删述六经,经和经学早就存在。对汉代古文、今文... 分析了国学概念的内涵及其产生时间,对当前“国学热”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精辟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儒学的核心则是经学,并认为经学的成立时间非常早,六经在先秦早就成立,孔子删述六经,经和经学早就存在。对汉代古文、今文、经学、谶讳之学、魏晋南北朝隋唐的义疏之学以及宋代的经学、清代经学等都提出了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经学 汉学 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愈颠覆“子夏作《序》”与宋代《诗》学格局的确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毓庆 唐婷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127,共7页
韩愈颠覆"子夏作《序》",挑战汉唐以来《诗序》研究的权威,其目的在于重建儒学,构建新的经典文化承传系统。这一创举不仅是《诗序》研究的大转折,也启发了宋代《诗》学,对于宋代《诗》学"尊序"和"反序"... 韩愈颠覆"子夏作《序》",挑战汉唐以来《诗序》研究的权威,其目的在于重建儒学,构建新的经典文化承传系统。这一创举不仅是《诗序》研究的大转折,也启发了宋代《诗》学,对于宋代《诗》学"尊序"和"反序"两大格局的确立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汉、宋诗学过渡不容忽视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诗序》 唐宋《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宋楚辞研究的历史转型——以《楚辞章句》、《楚辞补注》、《楚辞集注》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光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8-122,共5页
《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分别作为汉代和宋代楚辞研究的成功之作,典型地体现了汉、宋思想文化加之于楚辞学的各种影响,以及由这些影响导致的汉、宋楚辞学研究的历史转型:阐释目的由外向经世到内省治心的转变;文本注释... 《楚辞章句》、《楚辞补注》和《楚辞集注》分别作为汉代和宋代楚辞研究的成功之作,典型地体现了汉、宋思想文化加之于楚辞学的各种影响,以及由这些影响导致的汉、宋楚辞学研究的历史转型:阐释目的由外向经世到内省治心的转变;文本注释由偏重训诂到阐发义理的转变;研究视角由经学原则到文学观照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宋 楚辞学 历史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清代汉学对史学思想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记录 《河南社会科学》 2004年第6期86-88,共3页
清代,汉学对史学有重要影响。汉学对宋明理学空疏学风的批评,导致了史学领域重考证、轻议论的治史风格的形成。经学上反对空言义理、主张训诂明而义理明,与史学上反对横生议论、主张史实真而是非见的观点在思维模式上是相同的。汉学治... 清代,汉学对史学有重要影响。汉学对宋明理学空疏学风的批评,导致了史学领域重考证、轻议论的治史风格的形成。经学上反对空言义理、主张训诂明而义理明,与史学上反对横生议论、主张史实真而是非见的观点在思维模式上是相同的。汉学治经的方法被运用到史学上,丰富了治史方法,使史家克服了以往依靠个人的学识主观先验地凭事理推测、鉴别史料方法的局限,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程序,对于史学的客观化起了推动作用。在历史编纂学上,史家反对宋儒所重视的《春秋》笔法和正统论,也是受了汉学的影响,折射出宋清间史学由重阐发向重事实的转变。由于受汉学的影响,乾嘉时期的史家在解释历史发展时,已很少再执著于“天理”、“心性”这种纲常名分标准来评价历史事物。当然,汉学过分强调考证辨伪为“实”、分析评论为“虚”,也严重限制了史家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汉学 宋学 史学思想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钱大昕的经学批评
7
作者 王记录 孙新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83,共5页
乾嘉时期,钱大昕对汉学、宋学和清代学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论。在治经的理念和方法上,钱大昕推崇汉学,以汉儒治经的方法为标准衡评后世学术,具有汉学家的立场,但同时又力戒今古文门户,尽量以持平之心审视学术发展。对于宋学,钱大昕从... 乾嘉时期,钱大昕对汉学、宋学和清代学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论。在治经的理念和方法上,钱大昕推崇汉学,以汉儒治经的方法为标准衡评后世学术,具有汉学家的立场,但同时又力戒今古文门户,尽量以持平之心审视学术发展。对于宋学,钱大昕从工具和思想两个层面上进行了评论和驳难,剖析宋儒所倡导的“性”、“理”、“道”等范畴,给以新的解释,并以日常伦理来批评理学的思辨,有误读宋儒的地方。他总结出清学崇尚古学、实事求是、重视经史、经世致用的特点,同时又批评了清儒过分尊经泥古的弊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大昕 经学批评 汉学 宋学 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钱大昕的宋学观
8
作者 王记录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8-142,共5页
作为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都进行了分析,在“性即理”的问题上,钱大昕同意宋儒把理看成纯粹至善的道德标准,但不同意“天即理”之说。他反对把“理”玄学化,反对宋儒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探求“孝悌”。他把宋儒... 作为乾嘉时期著名汉学家,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都进行了分析,在“性即理”的问题上,钱大昕同意宋儒把理看成纯粹至善的道德标准,但不同意“天即理”之说。他反对把“理”玄学化,反对宋儒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探求“孝悌”。他把宋儒宇宙本体的“道”解释成孟子的道德伦理,并试图把宋儒所有的哲理思辨的思想都落实成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他对《宋史.道学传》枉自尊崇道学的现象进行了批判,从史书体例的角度揭示学术发展的脉络,主张在正史中以“儒学传”统领一切,反对在编纂学术史时有意轩轾,强分门户,掩盖学术发展的真实面目。尽管钱大昕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范畴提出质疑,但他对朱熹、王阳明正心诚意、主敬立诚的思想又十分推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大昕 宋学 汉学 《宋史·道学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昏简《诗》与西汉早期鲁诗传授 被引量:5
9
作者 于浩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114-122,共9页
海昏侯墓出土汉简《诗经》,其小雅、大雅篇次与熹平石经鲁诗篇次完全吻合,训诂也与《尔雅》关系密切,当属于鲁诗。海昏简《诗》为随文释训之体,训诂简明疏通,符合《汉书》中记载的申公以《诗》为训诂以教、无传、疑者则阙弗传等特点,应... 海昏侯墓出土汉简《诗经》,其小雅、大雅篇次与熹平石经鲁诗篇次完全吻合,训诂也与《尔雅》关系密切,当属于鲁诗。海昏简《诗》为随文释训之体,训诂简明疏通,符合《汉书》中记载的申公以《诗》为训诂以教、无传、疑者则阙弗传等特点,应是申公的《诗》学著作。王式严守申公之学,不自润色,故海昏简《诗》最有可能是王式传承下来,并用于教育、劝谏刘贺的文本。汉宣帝、元帝时期,西汉经学发生变化,家学纷立,章句之学兴起,学者多对师说进行增益、发明和演绎,拘守师说的解释方式渐不为人所重,是这部西汉早期《诗》学文本未能传世的原因。而海昏简《诗》的出土使这一文本重现于世,其价值不言而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昏侯 汉代 《诗经》 鲁诗 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永、方苞京师之会的书写与汉宋之争 被引量:2
10
作者 任雪山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1-39,共9页
乾隆五年,江永尝至京师,与方苞论学三礼,此事后世书写不断,成为清学史上一大公案。汉学家们称方苞为学自负,大折服于江永;桐城派人则认为双方皆畅然满意。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方苞本人未有相关记载,而江永视之为人生大事。对各方观... 乾隆五年,江永尝至京师,与方苞论学三礼,此事后世书写不断,成为清学史上一大公案。汉学家们称方苞为学自负,大折服于江永;桐城派人则认为双方皆畅然满意。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方苞本人未有相关记载,而江永视之为人生大事。对各方观点影响最大者为戴震,其褒汉贬宋之意,或可视为清学史上汉宋之争的滥觞。正是通过持续的历史书写,江永、方苞京师之会彰显出恒久的学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苞 江永 三礼学 汉学家 桐城派 汉宋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公羊学与汉宋学的互动
11
作者 鲍有为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22-30,共9页
公羊学在清代的兴起与演变,许多学者已经有所论述,然而在清代被汉学、宋学观念所围绕的思想史中,公羊学与汉学、宋学之间的互动非常复杂,其中既有相融,亦有排斥,在公羊学的演变中,汉学与宋学的特色都在公羊学的诠释当中留下了不可磨灭... 公羊学在清代的兴起与演变,许多学者已经有所论述,然而在清代被汉学、宋学观念所围绕的思想史中,公羊学与汉学、宋学之间的互动非常复杂,其中既有相融,亦有排斥,在公羊学的演变中,汉学与宋学的特色都在公羊学的诠释当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并最终在经世致用的大潮中殊途同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羊学 汉学 宋学 经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昶与姚鼐及桐城派关系考论
12
作者 陈露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5期135-142,共8页
王昶是乾嘉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姚鼐相交五十余年,二人一直互相推重,彼此爱敬。然而,王昶晚年却因刊落姚鼐为其文集而作的《述庵文钞序》招致姚鼐的不满。推究王昶刊落序言之举,并非出自汉宋之争的立场选择,而是致力于融通汉、宋的... 王昶是乾嘉汉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姚鼐相交五十余年,二人一直互相推重,彼此爱敬。然而,王昶晚年却因刊落姚鼐为其文集而作的《述庵文钞序》招致姚鼐的不满。推究王昶刊落序言之举,并非出自汉宋之争的立场选择,而是致力于融通汉、宋的“通儒”与“古文家”冲突的结果。除姚鼐外,王昶和桐城派其他古文家也关联密切,在学缘上,他更与桐城派渊源深厚。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体现出乾嘉时期汉、宋之间的交流和渗透,是乾嘉文坛复杂文学生态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昶 姚鼐 桐城派 汉宋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