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阐述中的话语创新——以《神圣家族》文学批评为中心
1
作者 刘永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4,共6页
“现实的人”最初是宗教批判和精神现象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很早也使用这个概念。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现实的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到《神圣家族》时已基本形成,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的文学批评中。《神圣家族》中,结合对欧... “现实的人”最初是宗教批判和精神现象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很早也使用这个概念。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现实的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到《神圣家族》时已基本形成,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的文学批评中。《神圣家族》中,结合对欧仁·苏《巴黎的秘密》的批评和对施里加《巴黎的秘密》评论的批判,马克思围绕着艺术主体是“现实的人”、如何表现“现实的人”和“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等的理论阐述,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重要命题和话语,如人物的真实性和逻辑性、环境的典型性、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矛盾等,为后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一系列新话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给我们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创新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现实的人 理论话语 《神圣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制义“代口气”语境中的虚字神情论及其文章学意义
2
作者 周明初 曾维权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7-132,159,共17页
在明清制义理论中,虚字往往被视为实现“代圣贤口气”文体要求的关键。制义认题遵循着由实字求“题理实义”、由虚字审“题情虚神”的基本思路,后者构成想象特定语境下圣贤的神态情感、说话语气乃至心理活动的主要手段。通过对题句中神... 在明清制义理论中,虚字往往被视为实现“代圣贤口气”文体要求的关键。制义认题遵循着由实字求“题理实义”、由虚字审“题情虚神”的基本思路,后者构成想象特定语境下圣贤的神态情感、说话语气乃至心理活动的主要手段。通过对题句中神情虚字采取相应的轻重缓急的不同吟咏方法,能够实现对圣贤神情口气的体验式模仿还原。在制义写作中,摹拟题句内神情虚字的明取口气法是摹肖圣贤口气的一种简便路径,同时也招致不少文家的批评,“虚字实做”等暗取口气法由此亦受推崇。具有内生属性的明清制义虚字神情理论,作为一种公共普通知识,对清代文章声气相关理论和明清古文虚字神情批评话语的形成亦具有基础性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义代口气 圣贤神情 虚字 古文声气论 虚字神情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变革问题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颜敏 陈海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6,共7页
在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方法论变革是一种重要的批评现象。1985年被称为“方法论年”,其形成是由多种力量推动的。其时,文学批评生态被改造,文学批评话语及话语体系有了新的建构。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变革在... 在新时期以来文学批评的发展进程中,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方法论变革是一种重要的批评现象。1985年被称为“方法论年”,其形成是由多种力量推动的。其时,文学批评生态被改造,文学批评话语及话语体系有了新的建构。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变革在根本意义上是新时期之初文学观念、文学批评理念变化的基本体现,它实现了批评方法从一元到多元的深刻变革,彰显出一种时代性的、难能可贵的理论品格,其与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协和一致,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体性等现代性价值诉求。这一变革有力地冲击了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模式,开启了新时期文学批评创新发展的新篇章,并为当下文学批评理论探索包括文学批评主体性建设、批评话语与话语体系的建构及文学批评学科意识的持续增强等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法论变革 新时期文学批评 创新发展 批评主体性 批评话语与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西建 尚琨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6,共8页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习近平对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做出的原创性贡献。这一理论创新不仅只是知识谱系的转换,而是代表了马...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创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也是习近平对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建设做出的原创性贡献。这一理论创新不仅只是知识谱系的转换,而是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的整体建构与创造。其内涵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创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文艺实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内在培植了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的精神沃土与根基;以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文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科学构建了一种具有中国风格和凸显现代价值蕴含的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谱系,继而从根本上促进和实现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范式转换,展现为一种思想“合力”的力量,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提供了一种完整系统的价值引领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文论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返《生死场》、女性主义批评与20世纪90年代知识氛围——重读刘禾《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5
作者 杨希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7,共9页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 刘禾的《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是《今天》杂志“重写文学史”运动的重要收获。但是,作为女性主义文本的《生死场》与萧红小说《生死场》之间的缝隙与错位,显示出刘禾以女性主义方法照亮被“民族国家文学”宰制的《生死场》时,有意无意地对这篇小说进行削足适履式的解读,从而压抑了小说自身更加丰富的意义可能性。刘禾对《生死场》的解读方式体现了女性主义批评方法在重新解读中国现代文学文本时可能产生的一些偏离和误区,这些偏离和误区可以看作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国知识范式转换的症候式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为合法性话语的文学批评》 《生死场》 女性主义批评 20世纪90年代知识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语用学的理论特征与范式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婉孜 刘风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3-146,共4页
语用学为文学分析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因为它突破了形式主义的观念,将文学语篇看作是动态的,是作者、读者和语境互动的产物。语用学与文学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拓宽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能够丰富文学研究的视角。文学语用学是一个较... 语用学为文学分析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因为它突破了形式主义的观念,将文学语篇看作是动态的,是作者、读者和语境互动的产物。语用学与文学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拓宽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能够丰富文学研究的视角。文学语用学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尚处于形成阶段,但是随着语用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文学研究势必会显示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篇 语用学 理论特征 取效行为 诗歌语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章”经国与“作者”自觉——《典论·论文》原文学批评的话语建构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岳林 杨洋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8-145,共8页
"文学自觉""文学不自觉"都不是曹丕清醒意识到的问题,今人以此批评曹丕的文学观,存在"以西律例""以今律古""碎片化"等问题。从建安时代的文学话语建构角度来说,《典论·论文》是... "文学自觉""文学不自觉"都不是曹丕清醒意识到的问题,今人以此批评曹丕的文学观,存在"以西律例""以今律古""碎片化"等问题。从建安时代的文学话语建构角度来说,《典论·论文》是以"文章经国"的视野,和"作者自觉"的论述为轴心进行的原文学批评话语建构,是建立在国家意识基础上的总体化的文学纲领。其"文气""文人""文章""文体"等概念及其建构的整体性批评都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原文学批评话语,体现了汉魏时期文学观生成过程的复杂性、含混性和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自觉 文章经国 作者自觉 原批评话语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语批评学:关于一种文艺批评新模式的思考 被引量:4
8
作者 黄念然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2-335,共4页
话语理论作为一种同人类文化活动或表意实践密切相关的当代理论形态,已经深深渗透到哲学思考、文学研究、历史叙述等各种活动中,成为一种应用前景极为广阔的理论形态。将话语理论导入文学批评学领域,有可能改变现有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 话语理论作为一种同人类文化活动或表意实践密切相关的当代理论形态,已经深深渗透到哲学思考、文学研究、历史叙述等各种活动中,成为一种应用前景极为广阔的理论形态。将话语理论导入文学批评学领域,有可能改变现有中国文学批评的现状,并进而确立一种关于文学批评的更具针对性、批判性、整合性的新的文学批评模式——话语批评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 话语理论 文艺批评 批评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与当代文学批评 被引量:4
9
作者 詹艾斌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4,共8页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关于总体性的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着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它的确立开辟了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新路向,为文学批评实践,也为整体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 唯物史观作为一种主要由马克思创立的关于总体性的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论,鲜明地体现着科学认识与价值取向的统一。它的确立开辟了文学研究、文学批评的新路向,为文学批评实践,也为整体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的历史思想、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真正的理论着眼点是人的发展,这与实现人的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在当下,我们需要从对唯物史观的完整、深刻理解出发,进行文学批评的理论建构和开展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活动,从而保证当代文学批评的应有品格与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当代文学批评 人的发展 文学批评理论建构 文学批评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的“守正创新”:理论、路径与任务 被引量:7
10
作者 段吉方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8-177,共10页
中国特色文艺评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艺评论上的主要建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文艺评论方面的成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提供了... 中国特色文艺评论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在文艺评论上的主要建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成果,体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在文艺评论方面的成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为中国特色文艺评论提供了哲学基础、实践导向与话语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构成了它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新时代语境下中国特色文艺评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坚守人民立场,在现实主义批评精神的坚守与再造中,实现文艺评论“守正创新”的目标与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习近平关于文艺问题系列论述 中国特色文艺评论 守正创新 人民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生文学批评”的话语权生成及其功能承载 被引量:4
11
作者 程海威 欧阳友权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6-152,共7页
互联网原生文学批评长期被学术界、批评界视作“不入流的事物”而选择性忽略,难以进入理论研究视野。但这种“网生文学批评”作为网络文学批评的“中间取向”却是互联网世界的主流批评,最能代表网民的主观好恶、审美趣味与价值倾向。它... 互联网原生文学批评长期被学术界、批评界视作“不入流的事物”而选择性忽略,难以进入理论研究视野。但这种“网生文学批评”作为网络文学批评的“中间取向”却是互联网世界的主流批评,最能代表网民的主观好恶、审美趣味与价值倾向。它以技术赋权带动文学批评主体转换,以脱冕言说替代传统批评的严肃论述,以网络审判重塑在线批评价值标准,在颠覆中分享了批评话语权。这种“人民的”、大众的后现代主义批评促进了草根批评与精英批评间的竞争互动,推动了小众性、个性化批评的兴起与多元化审美取向的共生发展。网生文学批评彰显了文学批评的真我立场、间性对话与锐利表达,促使文学批评向形而下评说、重经验判断、审美体验优先的方向转变。重建网络时代的批评秩序,应引导网生“新民间批评”融入当代文学理论与批评体系,不断走向规范化、健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网生文学批评” 话语权 “新民间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候解读”的理论谱系与文学归趋 被引量:4
12
作者 姚文放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8-128,共11页
从谱系学的角度着眼,阿尔都塞关于"症候解读"的创见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和拉康。弗洛伊德是从过失、梦以及神经病的症候之中解读出意义来。拉康借助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对于精神分析学进行重建,用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对弗洛伊... 从谱系学的角度着眼,阿尔都塞关于"症候解读"的创见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和拉康。弗洛伊德是从过失、梦以及神经病的症候之中解读出意义来。拉康借助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对于精神分析学进行重建,用科学的、系统的理论对弗洛伊德关于"症候是有意义的"思想进行重构。而这恰恰为阿尔都塞的"症候解读"奠定了理论基础。阿尔都塞是从黑格尔逻辑学的否定性形式中获得了方法,从弗洛伊德和拉康关于精神病心理机制的研究中找到了概念,从马克思《资本论》关于剩余价值的研究中发现了问题,从而铸成"症候解读"的理论。阿尔都塞将"症候解读"视为一种生产,它借助自身的证伪、校正功能倒逼和反推知识增长和理论跃迁。此后"症候解读"理论向文学归趋,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空间,马舍雷将之引向文学批评,而卡勒则进一步将之引向了文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候解读 理论谱系 文学归趋 艺术生产 文学批评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语言到话语——当代文学理论批评两度转向之学理逻辑探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辉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5期59-64,72,共7页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经历了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的两度转向。从学理逻辑上来看:语言学转向是向内转的重要动力,话语理论则是诱发其向外转的强大磁场。前者使得人们注重内部研究,强调文学的自律性;后者使人们再次瞩目于外部研究,重申文学...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经历了由外到内又由内到外的两度转向。从学理逻辑上来看:语言学转向是向内转的重要动力,话语理论则是诱发其向外转的强大磁场。前者使得人们注重内部研究,强调文学的自律性;后者使人们再次瞩目于外部研究,重申文学的他律性。两度转向后,文艺研究界开始注重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 语言学转向 话语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问题——近年来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讨论述评 被引量:6
14
作者 赖大仁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8-12,共5页
在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前沿性问题之一。本文对这一讨论的缘起、理论界关于西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内涵、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 在全球化背景下,关于当代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前沿性问题之一。本文对这一讨论的缘起、理论界关于西方现代性问题的理解,以及对我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内涵、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等问题的探讨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当今文学理论批评应当坚守的现代性立场阐发了自己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学理论批评 现代性 后现代性 现代性终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艺理论:“面向时代”的理论与批评——2014年文艺学学科热点扫描与前瞻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圣传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4-222,327-328,共9页
2014年文艺理论学科知识体现了鲜明的"面向时代"的本土性诉求,不仅在"中国问题""中国语境""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等知识脉络与学术研讨中凸显了鲜明的现实品格,还在"时代性""历史... 2014年文艺理论学科知识体现了鲜明的"面向时代"的本土性诉求,不仅在"中国问题""中国语境""中国学术话语建构"等知识脉络与学术研讨中凸显了鲜明的现实品格,还在"时代性""历史性""人民性"的召唤中体现了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价值诉求。媒介与文化研究的方兴未艾引发了关于文学理论边界、空间及其位置的新思考,"微时代"的微文化、微美学在扎根现实生活的反思批判中也彰显出文艺理论的先锋性与接地性。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代表的各种高层次重要学术会议的相继召开,则使得文艺学学科出现繁荣迹象,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的历史阶段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中国话语 微时代 文学批评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评议论主义视域下教育政策研究的双重逻辑 被引量:1
16
作者 祁占勇 王城 司晓宏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22,共7页
批评议论主义视域下教育政策研究的兴起是对教育政策背后的权力关系、教育政策话语的权力博弈以及教育政策过程的徇私偏向等问题的积极回应。从理论逻辑上来讲,批评议论主义视域下教育政策研究以有限理性桎梏下教育政策的议论生成为逻... 批评议论主义视域下教育政策研究的兴起是对教育政策背后的权力关系、教育政策话语的权力博弈以及教育政策过程的徇私偏向等问题的积极回应。从理论逻辑上来讲,批评议论主义视域下教育政策研究以有限理性桎梏下教育政策的议论生成为逻辑起点、以议论生成过程中教育政策的偏见揭露为逻辑主线和以实现人的自由与社会的民主为价值旨趣。从实践逻辑上来讲,教育政策研究者应从社会背景、研究者、教育政策过程、政策背后的社会偏见与人的自由等五个维度展开教育政策的批评议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政策研究范式 批评议论 理论逻辑 实践逻辑 议论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批评”:问题与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西建 谭诗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60,共9页
"政治批评"作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内涵及实践性的批评话语,它贯穿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影响了现代中国文论知识形态的创构,对建立当代具有公共性的文论"政治批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作... "政治批评"作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内涵及实践性的批评话语,它贯穿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的不同时期,也影响了现代中国文论知识形态的创构,对建立当代具有公共性的文论"政治批评"话语体系具有重要作用。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创立的是一种"元政治批评",它从哲学方面确立了"政治批评"的基本属性、价值功能及作为思想方法的特定内涵,具有理论指导的普遍性;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政治批评"既有伊格尔顿、詹姆逊等对马克思"元政治批评"的深化和丰富,也有拉墨在文化维度对"政治批评"的现实反思及探索,呈现出理论的多元性与开放性;在新时代社会文化语境下,如何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批评"的主导作用,总结中国文论的历史经验,吸收马克思"政治批评"的思想精髓及核心理念,对建立具有人类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及批评"话语体系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批评 原典性 文化维度 现代中国文论 话语体系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媒语境中文艺批评的话语反思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春林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7-100,共4页
学院批评的衰落与媒体批评的兴起,并没有必然联系。文艺批评的困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传播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学院批评不但不该责骂媒体批评,反而应该与媒体批评既分工又协作,共同致力于文艺批评的繁荣。文艺批评可以在文本形态、传播方... 学院批评的衰落与媒体批评的兴起,并没有必然联系。文艺批评的困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传播渠道不畅通的问题。学院批评不但不该责骂媒体批评,反而应该与媒体批评既分工又协作,共同致力于文艺批评的繁荣。文艺批评可以在文本形态、传播方式、切入支点、表述风格等四个方面来拓展话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反思 文艺批评 传媒语境 话语空间 学院批评 20世纪90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土话语资源: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宇 《河北学刊》 2003年第5期103-106,共4页
本文主要考察本土语境是如何制约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 ,规定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话语的发展路径 ,同时也探究“社会性别”
关键词 本土话语资源 女性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社会性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神品格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2
20
作者 时晓丽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9,共5页
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开放性、批判性和实践性是其独特的精神品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博大精深,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然而,这一精神品格始终没有改变,它既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鲜明标记,也是自身不断生长、... 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开放性、批判性和实践性是其独特的精神品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博大精深,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着,然而,这一精神品格始终没有改变,它既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鲜明标记,也是自身不断生长、壮大和充满活力的根本原因,更是我们建设当代文艺和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精神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开放性 批判性 实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