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北地区麦后直播棉缩节胺用量研究
1
作者 陈科海 余志铭 +4 位作者 付永红 黄梅芳 彭亚博 荣义华 梅汉成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S1期50-54,57,共6页
为明确鄂北地区麦后直播棉缩节胺的最佳用量,于2022年、2023年分别设置6个缩节胺用量递增处理,以正常喷施缩节胺为对照,5叶期第1次喷施缩节胺,各处理用量分别为1.5 g/hm^(2)(CR1)、3.0 g/hm^(2)(CR2)、4.5 g/hm^(2)(CR3)、6.0 g/hm^(2)(... 为明确鄂北地区麦后直播棉缩节胺的最佳用量,于2022年、2023年分别设置6个缩节胺用量递增处理,以正常喷施缩节胺为对照,5叶期第1次喷施缩节胺,各处理用量分别为1.5 g/hm^(2)(CR1)、3.0 g/hm^(2)(CR2)、4.5 g/hm^(2)(CR3)、6.0 g/hm^(2)(CK)、7.5 g/hm^(2)(CR4)、9.0 g/hm^(2)(CR5),10叶期、15叶期每个处理的用量分别为第1次用量的2、4倍,打顶后每个处理的用量为前3次用量之和,分析了喷施缩节胺后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缩节胺用量能够显著抑制棉花株高、主茎节位数和倒四主茎节间距,但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两年试验中CR4的产量及农艺性状较优,因此鄂北地区麦后直播棉缩节胺适宜用量为5叶期7.5 g/hm^(2)、10叶期15.0 g/hm^(2)、15叶期30.0 g/hm^(2)、打顶后52.5 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后直播棉 缩节胺 株型 产量 纤维品质 鄂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气候因子对麦棉两熟棉花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韩迎春 王国平 +3 位作者 范正义 李亚兵 冯璐 毛树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185-3191,共7页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了麦棉两熟种植棉花生育期间主要气候因子与籽棉产量的关系。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结果表明,黄淮海棉区棉花产量在年度间的差异主要受积温的影响,4—10月份≥20℃积温与籽棉产量的关联系数0.4463...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了麦棉两熟种植棉花生育期间主要气候因子与籽棉产量的关系。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结果表明,黄淮海棉区棉花产量在年度间的差异主要受积温的影响,4—10月份≥20℃积温与籽棉产量的关联系数0.4463;其次为日照时数,关联系数0.4052,第三是降雨量,关联系数0.3133。在棉花生长的4—10月期间,以8月、9月的日照时数和8月份≥20℃的积温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关联系数分别达到0.7201、0.7116和0.7042。逐步回归分析法结果同样表明,积温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子,且为正效应;而降水量对产量的影响为负效应;得出的回归方程(P=0.0007598,R2=0.7477)可试用于黄淮棉区两熟籽棉产量的预测和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两熟 籽棉产量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与缩节胺配合对麦后直播夏棉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3
作者 马宗斌 李伶俐 +2 位作者 谢德意 房卫平 杨铁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4期94-97,共4页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3个N、P、K施肥水平配合2个缩节胺(DPC)用量对麦后直播夏棉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225kg/hm2、过磷酸钙450kg/hm2和氯化钾150kg/hm2配合喷施DPC90g/hm2,有利于提高夏棉叶片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P...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3个N、P、K施肥水平配合2个缩节胺(DPC)用量对麦后直播夏棉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225kg/hm2、过磷酸钙450kg/hm2和氯化钾150kg/hm2配合喷施DPC90g/hm2,有利于提高夏棉叶片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活性(Fv/Fo)、光合效率(Pn)和气孔导度(Gs),棉花群体光合速率(CAP)高,单株结铃多,优质铃增加,铃重大,比其他处理皮棉增产17.4%~3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缩节胺 麦后直播夏 棉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两熟制棉花绿色化轻简化机械化栽培 被引量:12
4
作者 郑曙峰 刘小玲 +4 位作者 王维 徐道青 阚画春 陈敏 李淑英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1-552,共12页
传统两熟制下的棉花生产存在种植模式和棉花栽培技术复杂、棉花生产周期长、机械化程度低、用工多、化肥农药投入多、植棉效益低等突出问题。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建立并应用了两熟制棉花绿色化(减肥减药)、轻简化(简化管理)、... 传统两熟制下的棉花生产存在种植模式和棉花栽培技术复杂、棉花生产周期长、机械化程度低、用工多、化肥农药投入多、植棉效益低等突出问题。经过近10年的研究和实践,我国建立并应用了两熟制棉花绿色化(减肥减药)、轻简化(简化管理)、机械化(机械代替人工)栽培技术。本文基于笔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两熟制棉花绿色化轻简化机械化栽培的基本概念、技术路线、关键技术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其技术核心内容是,通过一次性“机播”(机械免耕单粒精量播种代替棉苗移栽,种肥同播,不间苗,不补苗),全程“机管”(通过合理密植和全程株型和熟性调控,免整枝、免人工打顶)和一次性机械收获(通过综合调控建立集中成熟的群体结构),实现省工70%;采用早中熟棉花品种,合理增密,一次性侧深施用专用控释肥、无人机喷施叶面溶肥等技术省肥50%;通过利用抗虫棉品种的抗性,适期晚播缩短棉花生长期,采用食诱、性诱剂及生物农药、杀虫灯、无人机施药等防控病虫害,实现省药40%。与传统技术比,本技术大大减少了棉花生产用工,农业机械对人工的替代率达60%,化肥利用率提高11.2%以上,经济效益提高30%,减轻了因过量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造成的面源污染,为推进棉花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肥减药 机播机采 绿色化栽培 机械化栽培 两熟制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顶剂对麦后直播棉产量构成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晓飞 王卫军 +3 位作者 孙宝林 陈立昶 胡继超 崔小平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00-1109,共10页
为探讨棉花打顶剂在长江流域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早熟棉品种‘中棉所50’为材料,于2016-2017年在江苏省宿迁市开展打顶剂(DPC+)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打顶剂棉花株高和果枝数显著高于人工打顶、低于不打顶,而上部... 为探讨棉花打顶剂在长江流域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早熟棉品种‘中棉所50’为材料,于2016-2017年在江苏省宿迁市开展打顶剂(DPC+)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打顶剂棉花株高和果枝数显著高于人工打顶、低于不打顶,而上部果枝长度显著低于人工打顶和不打顶,株型更加紧凑、通风透光好。新生节间长度和新生果枝长度在不同剂量打顶剂处理下差异显著,而且随着打顶剂剂量增加长度逐渐变小,同时在人工打顶时间喷施打顶剂处理显著长于推迟5 d喷施打顶剂处理。单株成铃数基本表现为打顶剂处理高于人工打顶及不打顶处理,且人工打顶时间喷施打顶剂处理高于推迟5 d喷施打顶剂处理,单铃质量、衣分以打顶处理基本高于不打顶处理。连续2 a在人工打顶时间喷施打顶剂(DPC+) 1 125 mL·hm ^-2 条件下,实际籽棉产量、皮棉产量平均达3 994.20 kg·hm^-2 和1 464.10 kg·hm ^-2 ,比人工打顶条件下分别稳定增产0.9%和1.0%,且在此处理下,群体叶面积指数较为适宜(约4.0)、棉株功能叶叶绿素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顶剂 麦后直播棉 产量构成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茬直播棉适于机采的密度、化控技术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源 衡丽 +4 位作者 胡大鹏 张雷 花明明 陈德华 张祥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04-1311,共8页
为构建适合于长江流域机械化采收的麦茬直播棉群体,以特早熟品种国欣早11-1为材料,于2011—2012年进行密度与化控(喷施生长调节剂棉太金)试验,结果表明:在1 hm290 000~105 000株,苗期、盛蕾期、盛花期、盛铃期分别使用生长调节剂棉太金9... 为构建适合于长江流域机械化采收的麦茬直播棉群体,以特早熟品种国欣早11-1为材料,于2011—2012年进行密度与化控(喷施生长调节剂棉太金)试验,结果表明:在1 hm290 000~105 000株,苗期、盛蕾期、盛花期、盛铃期分别使用生长调节剂棉太金90 ml/hm2、180 ml/hm2、360 ml/hm2、540 ml/hm2条件下,籽棉产量高达3 551.3 kg/hm2以上。且在1 hm290 000株密度下,苗期使用生长调节剂棉太金90 ml/hm2,盛蕾期使用棉太金180ml/hm2,盛花期使用棉太金360 ml/hm2,盛铃期使用棉太金540 ml/hm2,株高(105.4cm)、果枝始节位高度(26.1cm)、果枝长度(17.4 cm)和单株果枝数(10.5台)等符合机械化采收对棉花株型要求。且在此处理下,棉株功能叶叶绿素含量较高,能实现于8月16日—9月20日集中成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茬直播棉 密度 化控 产量 株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期与打顶时间对麦(油)后直播短季棉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长琴 张国伟 +1 位作者 刘瑞显 倪万潮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25-532,共8页
【目的】探索播期与打顶时间对麦(油)后直播短季棉产量、产量特性及纤维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播期(月-日)(S_1,05-25;S_2,06-10)和打顶时间(月-日)(T_1,07-30;T_2,08-07;T_3,08-15)对长江流域下... 【目的】探索播期与打顶时间对麦(油)后直播短季棉产量、产量特性及纤维品质的影响。【方法】以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播期(月-日)(S_1,05-25;S_2,06-10)和打顶时间(月-日)(T_1,07-30;T_2,08-07;T_3,08-15)对长江流域下游植棉区麦(油)后直播短季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播期间,皮棉产量和霜前花率及铃数、铃重和衣分均以S_2条件下较低;果枝数和果节数以S_2条件下较低而成铃率以S_1较低。打顶时间间,皮棉产量和霜前花率随打顶时间推迟而降低;果枝数、果节数及节枝比随打顶时间推迟增加而成铃率降低。互作显示,皮棉产量与霜前花率均以S_1T_1处理较高;果枝数和果节数以S_1T_1、S_1T_2和S_1T_3处理较高,成铃率以S_2T_1和S_1T_1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果枝数、果节数、铃数显著正相关,但与节枝比、成铃率相关不显著。此外,播期间,以S_2条件下棉株下部和中部果枝成铃分布比例较高而上部较低;打顶时间间,下部和中部果枝成铃分布比例随打顶时间推迟降低而上部增加。就棉铃纤维品质而言,S_1T_1处理不同果枝部位棉铃的纤维长度、纤维比强度和中部马克隆值均较优。【结论】长江流域下游植棉区,麦(油)后直播短季棉于5月25日播种、7月底打顶有利于其高产、稳产和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油)后直播短季棉 播期和打顶时间 产量及其特性 纤维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麦(油)棉两熟的机采棉栽培技术 被引量:8
8
作者 秦鸿德 冯常辉 +4 位作者 张友昌 王孝刚 张教海 夏松波 别墅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24期4703-4704,4710,共3页
为了提高植棉效益,近年来在湖北省进行了大量的机采棉田间试验和示范,形成了一套麦(油)棉两熟的机采棉栽培技术。介绍了4种机采棉种植模式下适用于麦(油)棉两熟的机采棉栽培新技术。
关键词 机采棉 栽培技术 麦(油)棉两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陈建生 李文金 +4 位作者 武晓亮 张利民 牟小翎 任志红 张艳艳 《花生学报》 2013年第2期45-48,共4页
在泰安东平县彭集镇和宁阳县蔣集镇,以鲁花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的方法,探讨麦套与夏直播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泰安东平县彭集镇,花生在两种模式下无论在性状还是在产量上差异不显著,可... 在泰安东平县彭集镇和宁阳县蔣集镇,以鲁花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的方法,探讨麦套与夏直播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泰安东平县彭集镇,花生在两种模式下无论在性状还是在产量上差异不显著,可以用夏直播种植方式取代麦套模式,以适应当前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在宁阳县蔣集镇由于土壤地力及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花生产量及性状在麦套种植方式下表现较好,在该地区可以继续延续麦套种植模式,注意提高花生麦套机械化水平,尽量减少劳动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麦套与夏直播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后直播短季棉地膜覆盖效应试验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传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6252-6253,共2页
[目的]探索短季棉麦后直播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方法]以中棉所50为试材,通过覆膜与不覆膜对照2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地温、叶面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地膜覆盖后,土温显著增。地膜覆盖45 d,5、101、5 cm各土层增加积温... [目的]探索短季棉麦后直播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方法]以中棉所50为试材,通过覆膜与不覆膜对照2个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土壤水分、地温、叶面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地膜覆盖后,土温显著增。地膜覆盖45 d,5、101、5 cm各土层增加积温分别为123.74、105.75和87.5℃;土壤水分含量也有提高。与对照相比,地膜覆盖后麦后直播的短季棉苗期、蕾期的叶面积增长速度快,现蕾期早4 d,开花期早6 d,吐絮期早8-10 d,株高高3.1 cm,单株叶片多2.2个,果枝增加1.3个,蕾增加2.7个,霜前花率提高11.15%,比对照增产33.2%。[结论]短季棉麦后直播地膜覆盖可以明显增加单株铃数、单铃量、霜前花,显著提高皮棉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季棉 麦后直播 地膜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复种玉米两撒直播模式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新月 《山西农业科学》 2002年第2期19-21,共3页
对小麦复种玉米模式在晋南麦区乃至黄淮麦区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通过比较小麦复种玉米两撒直播与常规栽培模式产量的差异 ,分析了两撒直播模式的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在目前生产水平下 ,该模式不仅实现了简化、高效、满负荷栽培 ,而... 对小麦复种玉米模式在晋南麦区乃至黄淮麦区的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通过比较小麦复种玉米两撒直播与常规栽培模式产量的差异 ,分析了两撒直播模式的增产效果及经济效益。在目前生产水平下 ,该模式不仅实现了简化、高效、满负荷栽培 ,而且是一种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复种玉米 两撒直播模式 晋南麦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北棉区麦后直播棉开花成铃动态与最佳成铃期
12
作者 付永红 梅汉成 +3 位作者 刘克钊 黄梅芳 彭亚博 龚泽丹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第24期31-35,共5页
通过田间挂花试验,分析鄂北棉区麦后直播棉开花成铃动态和最佳成铃期。结果表明,鄂北棉区麦后直播棉开花期为7月25日至9月17日,成铃期为7月25日至9月11日,成铃高峰期为7月30日至9月2日,开花成铃始期、高峰期视当年气候提早或推迟;开花... 通过田间挂花试验,分析鄂北棉区麦后直播棉开花成铃动态和最佳成铃期。结果表明,鄂北棉区麦后直播棉开花期为7月25日至9月17日,成铃期为7月25日至9月11日,成铃高峰期为7月30日至9月2日,开花成铃始期、高峰期视当年气候提早或推迟;开花前中期成铃率高,上桃快,日成铃最大时期较日开花最大时期提早10~15 d。鄂北棉区麦后直播棉最佳成铃期为7月25日至8月28日,此期所成的伏桃和早秋桃,其铃重、衣分变幅较小,纤维品质符合纺织工业要求,是鄂北棉区麦后直播棉产量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后直播棉 开花期 最佳成铃期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种植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3
作者 苑严伟 白圣贺 +4 位作者 牛康 周利明 赵博 伟利国 刘立晶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共11页
作为棉花产业发展的基础环节,棉花种植机械化是制约棉花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实现棉花种植机械化是棉花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质增效、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棉花产业全程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研究重点。该文总结了中国棉花... 作为棉花产业发展的基础环节,棉花种植机械化是制约棉花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实现棉花种植机械化是棉花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质增效、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棉花产业全程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研究重点。该文总结了中国棉花种植现状和特点,阐述了国内外典型棉花种植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现状,重点剖析了棉花育苗移栽和直播2种主要种植技术与装备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结合精准农业背景和棉花产业生产发展要求,归纳了现有棉花种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建议,以期为棉花种植机械化技术研究与装备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农业机械 种植 棉花 机械化 育苗移栽 直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采棉模式下麦棉两熟配置方式对作物产量和棉花早熟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国平 刘连涛 +6 位作者 雷亚平 冯璐 张永江 王占彪 李小飞 李亚兵 李存东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30-442,共13页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模式下麦棉配置方式对麦棉产量和棉花早熟性的影响,为麦棉配置方式下的全程机械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76 cm机采棉标准行距的麦棉两熟制下,在河南安阳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2017/2018和2018/2019年...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棉区机采模式下麦棉配置方式对麦棉产量和棉花早熟性的影响,为麦棉配置方式下的全程机械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76 cm机采棉标准行距的麦棉两熟制下,在河南安阳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2017/2018和2018/2019年度),采用中棉所79和中棉所50,设置W2C1(2行小麦1行棉花)、W3C1(3行小麦1行棉花)和W6C2(6行小麦2行棉花)3种麦棉配置方式,比较和分析了小麦和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小麦边行效应,以及棉花生物量,伏前桃、伏桃、秋桃比例,霜前花率和纤维品质主要指标等。【结果】W3C1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W2C1和W6C2,分别高16.2%~43.3%和28.4%~52.3%;有效穗数分别高出29.2%~47.5%和34.9%~53.6%,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但W3C1小麦边行与内行的产量(2019年)、单位面积有效穗数(2018年)等指标的差异均显著低于W6C2。不同配置方式间棉花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2年试验中,中棉所50的籽棉产量和收获指数在3种配置方式间均无显著差异,但中棉所79在W3C1下收获指数低于W6C2和W2C1。W3C1配置下,中棉所50较中棉所79节枝比低,生殖生长快,伏桃占比高,壳铃比低,收获指数高,霜前花率高出38.7~54.2百分点;该配置的土地当量比达1.689~1.697,显著高于其他配置方式。【结论】黄河流域麦棉两熟模式下采用W3C1配置与短季棉中棉所50搭配,麦棉系统的土地当量比高,棉花霜前花率高,小麦群体一致性好,增产显著;该配置方式有助于提高麦棉机械化管理水平和种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棉两熟 机采棉行距 麦棉配置方式 产量 早熟性 土地当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释氮肥对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景丽 李亚兵 +6 位作者 胡大鹏 周明园 梁潘潘 吴慧敏 张祥 陈源 陈德华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51,共10页
【目的】研究缓释氮肥运筹对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2016―2017年以短季棉品种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小麦后直播的种植方式,设3个缓释肥氮素用量:45、90和135 kg·hm-2,2个施用时期分别为2叶期和4叶期。以常... 【目的】研究缓释氮肥运筹对小麦后直播棉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2016―2017年以短季棉品种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小麦后直播的种植方式,设3个缓释肥氮素用量:45、90和135 kg·hm-2,2个施用时期分别为2叶期和4叶期。以常规氮肥尿素(纯氮90 kg·hm-2,CK1)和不施肥为对照(CK2)。【结果】缓释肥氮素90 kg·hm-2,并于2叶、4叶期施用产量较高,其中2017年籽棉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分别达4198.7和4037.8 kg·hm-2,比对照CK2分别高517.2和356.3 kg·hm-2,干物质积累量也表现为缓释肥氮素用量90 kg·hm-2于2叶、4叶期施用较高,其中2017年分别达到14090.5 kg·hm-2、13564.5 kg·hm-2,分别比对照CK2高12.6%和8.4%。氮素积累量表现相似的结果。氮素利用效率结果进一步表明,2叶期施缓释肥氮素用量45 kg·hm-2的处理氮素回收利用率(NARE)、氮素农学利用率(NAE)及氮素生理利用率(NPE)都最高,2叶期施缓释肥氮素用量90 kg·hm-2的处理其次,如2017年2叶期施缓释肥氮用量45 kg·hm-2处理的上述3个氮素利用效率分别为75.62%、23.68%、77.26%,施缓释肥氮素用量90 kg·hm-2处理则分别为60.9%、19.9%、46.6%,而对照CK2仅为53.79%、14.12%、40.91%。【结论】小麦后直播棉在2叶期一次性施用缓释肥氮素用量90 kg·hm-2能显著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促进群体干物质生产并实现高产,同时达到轻简高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后直播棉 缓释氮肥 肥料运筹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重化控技术对小麦后直播棉花成铃时空分布的调控 被引量:5
16
作者 韦陈华 邓国强 +7 位作者 颜超 董振杰 耿吉嘉 宋美珍 张西岭 陈德华 张祥 陈源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22-1026,共5页
以特早熟棉花品种国欣12-1为材料,在江苏省扬州市小麦后直播方式下探讨高密度(1 hm^2120 000~150 000株)配合重化控技术(缩节胺施用量240~480 g/hm^2)对棉花集中成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hm^2150 000株密度下配合使用240 g/hm^2缩节... 以特早熟棉花品种国欣12-1为材料,在江苏省扬州市小麦后直播方式下探讨高密度(1 hm^2120 000~150 000株)配合重化控技术(缩节胺施用量240~480 g/hm^2)对棉花集中成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 hm^2150 000株密度下配合使用240 g/hm^2缩节胺可获得较高籽棉产量,2016年、2017年分别达到3 415.5 kg/hm^2、4 416.3kg/hm^2。在此处理组合下实现棉铃在7月20日至8月30日集中成铃,且成铃部位在棉株顶部向下50 cm内。因此,高密度配合适宜化控技术可实现小麦后直播方式下集中成铃于棉株中上部,从而为机械化采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小麦后直播 集中成铃 密度 化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增效缩节胺化学封顶技术研究 被引量:21
17
作者 于可可 杜明伟 +7 位作者 张祥 朱烨倩 李水清 陈舫 羿国香 李亚兵 田晓莉 李召虎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6-94,共9页
【目的】明确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应用增效缩节胺(25%DPC水剂,简称DPC+)进行化学封顶的可行性。【方法】于2015―2017年在江苏大丰、安徽宿松和湖北武汉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人工打顶为对照,研究化学封顶时期(人工打顶... 【目的】明确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应用增效缩节胺(25%DPC水剂,简称DPC+)进行化学封顶的可行性。【方法】于2015―2017年在江苏大丰、安徽宿松和湖北武汉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人工打顶为对照,研究化学封顶时期(人工打顶同期、人工打顶后5 d)和封顶剂DPC+剂量(750,1 125,1 500 m L·hm^-2)对麦(油)后直播棉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与人工打顶相比,DPC+化学封顶处理的株高和果枝数增加(最多分别增加21.6 cm和4.8个),中部和上部果枝(尤其是上部果枝)缩短,除个别点次外果节数不受影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化学封顶处理的产量多与人工打顶相当,低剂量DPC+处理的产量在降水量大的年份有一定程度下降,化学封顶时期对产量影响较小。【结论】应用DPC+对长江流域麦(油)后直播棉进行化学封顶有较好的可行性,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技术参数、建立稳发稳长的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麦(油)后直播棉 化学封顶 农艺性状 产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与棉太金化控对小麦后直播棉成铃及相关生理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媛媛 林远 +4 位作者 刘晓飞 蔡泽洲 陈媛 张祥 陈德华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2-560,共9页
【目的】研究密度、棉太金(质量分数27.5%胺鲜·甲哌钅翁)化控对小麦后直播棉功能叶生理特征、成铃特征的影响。【方法】研究于2011―2012年在扬州大学进行,以特早熟品种国欣早11-1为材料,小麦收获后直播种植。以密度和棉太金化控... 【目的】研究密度、棉太金(质量分数27.5%胺鲜·甲哌钅翁)化控对小麦后直播棉功能叶生理特征、成铃特征的影响。【方法】研究于2011―2012年在扬州大学进行,以特早熟品种国欣早11-1为材料,小麦收获后直播种植。以密度和棉太金化控为试验因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结果】当密度为10.5万株·hm-2、棉太金用量为1170 mL·hm-2时,群体成铃最多,且8月31日前成铃数也高。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7月15日、7月30日、8月15日棉株功能叶的SPAD值、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与8月31日的成铃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的开口向下抛物线关系。表明棉株叶片保持适宜的碳氮生理活性有利于优质桃的形成。【结论】长江流域小麦后直播棉采用高密度(10.5万株·hm-2)种植并结合棉太金化控(1170 mL·hm-2),有利于形成优质铃,且叶片碳氮生理活性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后直播棉 种植密度 棉太金 生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铃期特早熟棉花新品种石早3号的选育 被引量:3
19
作者 眭书祥 朱青竹 +5 位作者 赵丽芬 李增书 张艳丽 王虎 董章辉 赵媛 《河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3期73-76,共4页
石早3号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以含有瑟伯氏棉血统的SGK321为母本、以含有亚洲棉血统的矮早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特早熟棉花新品种,实现了棉花品种早熟性的重要突破。该品种全生育期109 d左右;铃期45 d左右,较一般陆地棉品种... 石早3号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以含有瑟伯氏棉血统的SGK321为母本、以含有亚洲棉血统的矮早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选育而成的特早熟棉花新品种,实现了棉花品种早熟性的重要突破。该品种全生育期109 d左右;铃期45 d左右,较一般陆地棉品种短15 d左右。在冀中南棉区可实现麦后直播种植。2005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棉2014013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特早熟品种 石早3号 品种选育 短铃期 麦后直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和施氮量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范向阳 梅金安 +3 位作者 翟中兵 刘诗晴 刘铖 梅少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86-2189,共4页
以鄂杂棉2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总果节、单铃重、单株成铃数、成铃率下降,现蕾果节位升高,群体总铃数增加,伏桃比例上升。在施氮量225 kg... 以鄂杂棉2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氮量对麦后直播棉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总果节、单铃重、单株成铃数、成铃率下降,现蕾果节位升高,群体总铃数增加,伏桃比例上升。在施氮量225 kg/hm2条件下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增加;施氮量300kg/hm2条件下,产量先随密度增加而增加,达一定密度后产量反而下降。施氮量225 kg/hm2条件下以60000株/hm2产量最高,施氮量300 kg/hm2条件下以52 500株/hm2的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密度 施氮量 麦后直播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