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8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SMOTE-ENN结合改进动态集成选择算法构建DLBCL患者2年内复发预测模型
1
作者 张高源 赵瑞青 +9 位作者 张岩波 余红梅 周洁 乔宇 王俊霞 王雪嫚 于凯 郭玉娇 赵志强 罗艳虹 《中国卫生统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0-55,61,共7页
目的构建基于FIRE动态集成选择(frienemy indecision region dynamic ensemble selection,FIRE-DES)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两年内复发情况的预测模型,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决策... 目的构建基于FIRE动态集成选择(frienemy indecision region dynamic ensemble selection,FIRE-DES)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两年内复发情况的预测模型,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收集山西省某三甲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经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的498名患者信息,构建基于四种常见类别不平衡处理方法的FIRE-DES复发预测模型,并与传统的五种单一分类器与两种集成分类器进行比较。结果四种类别不平衡算法中SMOTE-ENN(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 and edited nearest neighbor)算法取得了最优分类性能,在此基础上采用DESP(dynamic ensemble selection performance)、KNORAU(K-nearest oracle union)和META-DES(meta-learning for dynamic ensemble selection)动态集成选择算法的分类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单一分类器以及集成分类器模型,基于FIRE改进的DESP、KNORAU和META-DES动态选择算法的分类效果在其基础上实现了进一步提升,且FIRE-META-DES取得了最优的分类性能(准确率=0.909,精确率=0.906,召回率=0.967,ROC曲线下面积=0.879,F1-Score=0.936,Brier Score=0.088)。结论针对DLBCL实际数据集,本文SMOTE-ENN+FIRE-META-DES的复发预测模型在性能上达到最优,可为DLBCL复发预测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复发预测 类别不平衡 动态集成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双向聚类重采样和随机森林构建DLBCL早期复发预测模型
2
作者 王俊霞 张岩波 +9 位作者 余红梅 曹红艳 周洁 乔宇 张高源 于凯 王雪嫚 郭玉娇 赵志强 罗艳虹 《中国卫生统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1,17,共6页
目的应用一种可以同时解决少数类和多数类类间和类内不平衡问题的类别不平衡处理方法,并将其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器结合实现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早期复发的预测,为DLBLC患者的... 目的应用一种可以同时解决少数类和多数类类间和类内不平衡问题的类别不平衡处理方法,并将其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器结合实现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早期复发的预测,为DLBLC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首先使用一种基于高斯混合模型双向聚类重采样的类别不平衡处理方法(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GMM)处理数据,并与随机过采样(random over sampling,ROS)、合成少数类过采样技术(synthetic minority over-sampling technique,SMOTE)、Borderline-1 SMOTE、Borderline-2 SMOTE、GMM上采样、GMM下采样、SMOTE+RUS、SMOTE+GMM和GMM+RUS进行比较,然后以RF作为分类器验证10种类别不平衡方法的性能,之后为验证RF的性能,在处理后的数据集上使用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decision tree,DT)作为对照,最后从区分度和校准度两方面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在本文所有模型中,采用GMM-GMM的RF模型取得了相对最优的分类性能(accuracy=0.79,AUC=0.87,sensitivity=0.71,specificity=0.87,G-means=0.79,MSE=0.21)。结论GMM-GMM优于其他传统的重采样方法,结合RF用于DLBCL患者早期复发的预测取得了相对较好的分类结果,可以很好地实现对DLBCL患者早期复发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别不平衡 高斯混合模型聚类重采样 随机森林 复发预测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线PET/CT显像骨髓^(18)F-FDG摄取模式预测DLBCL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媛 赵铭 +1 位作者 原凌 李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9-444,共6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前^(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中骨髓摄取模式对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骨髓活检、骨髓涂片、流式细胞分析和^(18)F...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前^(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中骨髓摄取模式对预测DLBCL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6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骨髓活检、骨髓涂片、流式细胞分析和^(18)F-FDG PET/CT扫描。以正常肝脏^(18)F-FDG摄取为标准,将患者骨髓摄取模式分为骨髓摄取局灶型增高(f PET+)、骨髓摄取弥漫型增高(d PET+)及骨髓摄取正常型(n PET)。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56例患者中,f PET+17例,d PET+28例,n PET 111例。临床诊断骨髓浸润阳性21例,阴性135例。复发进展62例,死亡1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Ⅲ/Ⅳ期、B症状、NCCN-IPI评分、乳酸脱氢酶、骨髓浸润及f PET+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有关(均P<0.05);Ann Arbor分期Ⅲ/Ⅳ期、NCCN-IPI评分、乳酸脱氢酶、骨髓浸润及f PET+与患者总生存期(OS)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III/IV期、乳酸脱氢酶和f PET+(均P<0.05)是PFS独立预测因子。在OS的多变量分析中没有独立预测因子。结论:DLBCL患者治疗前^(18)F-FDG显像中骨髓摄取模式对预后有预测价值,f PET+是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骨髓穿刺活检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扫描 18氟代脱氧葡萄糖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在原发性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翟长文 王纾宜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0-215,共6页
目的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原发性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onsillar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TDLBCL)内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EBV编码微小RNA(EBV encoded miRNA,EBERs)原位杂交(in ... 目的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原发性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onsillar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TDLBCL)内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EBV编码微小RNA(EBV encoded miRNA,EBERs)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和EBV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PCR检测EBV在PTDLBCL(n=81)和原发性非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nontonsillar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NTDLBCL)(n=42)、鼻腔NK/T细胞淋巴瘤(n=10)及慢性扁桃体炎(n=20)中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差异。结果 ISH结果显示,PTDLBCL中EBV的阳性率高于PNTDLBCL(t=5.603,P=0.018)。检测PTDLBCL中EBV,PCR阳性率显著高于ISH(t=11.139,P=0.001)。EBV阳性PTDLBCL者预后优于阴性者(t=5.683,P=0.017);与患者年龄、部位及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BV在PTDLBCL中高表达,其存在与患者预后正相关。检测PTDLBCL的EBV,LMP1PCR的敏感度高于EBERs ISH,而EBERs ISH的特异度高于LMP1P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EbV) 扁桃体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预后 PCR 原位杂交(I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PLD的CHOP方案用于高龄晚期DLBCL一线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9
5
作者 李志慧 邢朋涛 +2 位作者 张彦平 王羽 展新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44-748,共5页
目的:探讨含聚乙二醇多柔比星脂质体(PLD)的CHOP方案用于高龄晚期弥漫大B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DLBCL患者5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2组,各25例,25例接受标准CHOP治疗方案治疗(标... 目的:探讨含聚乙二醇多柔比星脂质体(PLD)的CHOP方案用于高龄晚期弥漫大B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DLBCL患者50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2组,各25例,25例接受标准CHOP治疗方案治疗(标准CHOP组),另25例患者接受含PLD的CHOP治疗方案治疗(PLD+CHOP组),其中PLD的剂量为30 mg/m2,其余药物的剂量采取标准CHOP方案中规定的剂量。随访患者18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生存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方案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6、12和18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8.0%、80.0%和76.0%,其中18个月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0%(P<0.05);观察组患者一般毒性反应如非血液学毒性、周围感觉神经病变和肺部感染、胃肠道反应和肝脏毒性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心脏毒性反应,如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房室传导阻滞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结论:含PLD的CHOP治疗方案(观察组)在治疗高龄晚期DLBCL患者的疗效确切,心脏毒性低,安全性较好,在临床治疗DLBCL的过程中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柔比星脂质体 CHOP方案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高龄患者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BCL患者CHOP或R-CHOP化疗前后中性粒细/淋巴细胞比值的变化及其对生存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敬东 韩效林 +1 位作者 杨翠 孙玲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186,共5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CHOP或R-CHOP方案化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及其对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NLR中位数的水平将其分为L组33例(NL...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CHOP或R-CHOP方案化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及其对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本院60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NLR中位数的水平将其分为L组33例(NLR<2.27)和H组27例(NLR≥2.27),比较两组行CHOP或R-CHOP方案化疗后的疗效及生存情况。结果:H组化疗后治疗总有效率(55.56%)明显低于L组(87.8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组化疗后1、2、3年累积生存率(70.37%、59.26%、37.04%)均明显低于L组(93.94%、87.88%、60.61%)(P<0.05)。化疗前外周血NLR≥2.27是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本组化疗前NLR≥2.27可能是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其水平偏高可能提示临床疗效欠佳,预后也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CHOP方案 R-CHOP方案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林剑扬 郑艳彬 +4 位作者 何鸿鸣 王杰松 杨瑜 陈道光 陈英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79-783,共5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福建省肿瘤医院均获随访的94例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CL-6、MYC、CD10及MUM-1蛋白的表达,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MYC和BCL-2基因的异常...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福建省肿瘤医院均获随访的94例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2、BCL-6、MYC、CD10及MUM-1蛋白的表达,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法分析MYC和BCL-2基因的异常;探究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94例患者中,BCL-2、BCL-6、MYC、CD10及MUM-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75.53%(71/94)、58.51%(55/94)、52.13%(49/94)、15.96%(15/94)、34.04%(32/94)。MYC基因异常检出率为20.93%(9/43),BCL-2基因异常检出率为44.00%(22/50),2种基因异常均为多拷贝;MYC与BCL-2基因同时异常者2例(2.13%)。94例患者3年中位生存时间为21.79(2-36)个月,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2.98%和64.89%。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ECOG评分≥2、国际预后指数(IPI)分级增加、BCL-6蛋白阳性表达、MYC和及BCL-2基因同时异常均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COX风险模型回归分析结果发现,IPI分级、ECOG评分及治疗方法均是影响患者预后效果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IPI分级、ECOG评分及治疗方法对DLBCL患者预后效果的影响较大,化疗联合放疗或手术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因素 bCL-2蛋白 MYC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24靶向PIK3CD影响DLBCL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谢瑜 谭琳 +1 位作者 李云涛 曾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78-1584,共7页
目的:探讨miR-224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细胞增殖和侵袭影响的潜在机制。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确诊的76例DLBCL初诊患者血液标本(DLBCL组)、41例健康体... 目的:探讨miR-224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细胞增殖和侵袭影响的潜在机制。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确诊的76例DLBCL初诊患者血液标本(DLBCL组)、41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正常对照组),以及人淋巴内皮细胞HLEC和DLBCL细胞系HBL1、OCI-LY10、OCI-LY8、OCI-LY19。使用RT-qPCR法检测miR-224和PIK3CD mRNA的表达水平。CCK-8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HBL1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HBL1细胞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224与PIK3CD的靶向关系。Western blot检测PIK3CD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iR-224在DLBCL患者血液中表达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过表达miR-224,HBL1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均显著降低(P<0.01)。PIK3CD是miR-224的靶基因,敲减PIK3CD能显著抑制HBL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P<0.01)。结论:miR-224在DLBCL进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miR-224靶向抑制PIK3CD可降低DLBCL细胞系HBL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miR-224 PIK3CD 细胞增殖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浸润伴染色体异常的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李香霖 关涛 +4 位作者 赵志强 刘小兰 王慧 苏丽萍 王列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66-1371,共6页
目的:探讨骨髓浸润伴染色体异常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染色体异常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诊断为骨髓浸润且具有完整染色体结果的88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其... 目的:探讨骨髓浸润伴染色体异常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染色体异常程度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诊断为骨髓浸润且具有完整染色体结果的88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分析,log-rank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8例患者中有31例检测出染色体异常(35.2%),其中复杂核型者15例(17.0%)。复杂核型患者BCL-2、BCL-6、C-MYC、Ki-67≥80%阳性检出率高,且多为双表达。生存分析发现复杂核型的DLBCL患者PFS和OS明显差于染色体正常及1-2条染色体异常患者。结论:骨髓浸润且染色体异常的DLBCL患者中,复杂核型患者的生存期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染色体异常 生存分析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于DLBCL/BL未分类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德亮 王彪 +1 位作者 朱远东 严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43-448,共6页
目的:分析介于DLBCL/BL未分类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16例DLBCL/BL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采用寿命表法进行总生存及无事件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组间生存比较,应... 目的:分析介于DLBCL/BL未分类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与预后。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16例DLBCL/BL患者的全部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采用寿命表法进行总生存及无事件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组间生存比较,应用Log-rank检验对年龄、性别、IPI评分、肿瘤分期、B症状、肿瘤细胞来源、KPS评分、DPL、β2微球蛋白水平、治疗前LDH水平、初治化疗方案强度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16例患者中出现淋巴结外侵犯的患者有15例,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1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50.0%;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为7个月,1年无事件生存率为43.8%。高强度化疗方案与CHOP或CHOP样方案治疗患者间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IPI评分在3分以上和治疗前LDH异常升高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LBCL/BL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生存期短,高强度化疗方案较CHOP或CHOP样方案更能改善患者生存,其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是IPI评分在3分以上及治疗前LDH异常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分类b细胞淋巴瘤 伯基特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TO及其抑制剂对DLBCL利妥昔单抗耐药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顾季炜 施梅 宋国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60-765,共6页
目的探讨脂肪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TO)及其抑制剂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利妥昔单抗耐药的影响。方法选取2种“双重打击”淋巴瘤衍生的细胞系,活化B细胞样(ABC型)OCI-LY8(LY8)和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OCI-LY18(LY18),采用梯度加药法... 目的探讨脂肪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TO)及其抑制剂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利妥昔单抗耐药的影响。方法选取2种“双重打击”淋巴瘤衍生的细胞系,活化B细胞样(ABC型)OCI-LY8(LY8)和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型)OCI-LY18(LY18),采用梯度加药法构建利妥昔单抗耐药细胞系(LY8R、LY18R);运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利妥昔单抗分别干扰亲本及耐药细胞后的细胞存活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AnnexinⅤ/PI双染法检测亲本及耐药细胞的凋亡率;RT-qRCR、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在耐药细胞株中去甲基化酶FTO的表达情况;在耐药细胞株中加入甲氯芬酸钠(MA)抑制FTO表达,用RT-qRCR和Western blot验证抑制情况,并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抑制耐药株中FTO后,c-Myc和CEBPA的表达情况。结果与亲本细胞比较,在利妥昔单抗耐药的细胞株中,去甲基化酶FTO、c-Myc表达均增加,CEBPA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耐药细胞株经MA处理后,FTO、c-Myc表达降低,CEBPA表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TO在耐药株中表达明显增高,MA可抑制DLBCL耐药细胞中FTO表达,可能对利妥昔单抗耐药的DLBCL患者有治疗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利妥昔单抗 脂肪量和肥胖相关蛋白 C-MY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苷诱导DLBCL细胞系OCI-LY8凋亡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瑜 朱明了 +2 位作者 何施燕 陈弘 陈佳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85-890,共6页
目的:探讨紫云英苷(astragalin)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系OCI-LY8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0~125μg/L的astragalin作用于OCI-LY8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 33342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别分析OCI-LY8细胞核型变化和凋亡... 目的:探讨紫云英苷(astragalin)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系OCI-LY8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0~125μg/L的astragalin作用于OCI-LY8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Hoechst 33342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别分析OCI-LY8细胞核型变化和凋亡率,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OCI-LY8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和JAK/STA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小鼠抑瘤实验观察紫云英苷对OCI-LY8细胞生长的作用。结果:紫云英苷可显著抑制OCI-LY8细胞活力,诱导其凋亡,促进p53、caspase-3和Bax的mRNA和蛋白病毒,抑制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JAK1、JAK2和STAT3的磷酸化水平。结论:紫云英苷可通过上调p53表达和影响JAK/STAT信号通路来诱导OCI-LY8细胞凋亡,在DLBCL治疗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苷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JAK/STAT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酸通过抑制NF-κB通路促进DLBCL细胞OCI-LY8凋亡 被引量:7
13
作者 胡施炜 楼恩哲 +3 位作者 王瑜 应佳豪 柯瑞君 陈佳玉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974-1980,共7页
目的:探讨大黄酸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OCI-LY8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通过MTS实验和小鼠抑瘤实验观察大黄酸对DLBCL细胞生长的作用;流式细胞术结合Hoechst 33342染色证实大黄酸对DLBCL细胞凋亡的影响;采... 目的:探讨大黄酸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OCI-LY8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究其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通过MTS实验和小鼠抑瘤实验观察大黄酸对DLBCL细胞生长的作用;流式细胞术结合Hoechst 33342染色证实大黄酸对DLBCL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qPCR和Western blot探究大黄酸对DLBCL细胞内相关基因转录和翻译的作用,分析其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体外和体内实验均证实大黄酸对DLBCL的发生和发展有抑制作用,它可抑制OCI-LY8细胞的活力,下调细胞内Rip2、Bcl-xL、NIK、NF-κB(p52和p65)和IκBα的mRNA和蛋白表达,促进caspase-3表达,诱导OCI-LY8细胞凋亡。结论:大黄酸通过影响DLBCL细胞OCI-LY8的NF-κB经典和非经典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抑制DLBCL的发生和发展,可作为DLBCL的潜在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酸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NF-Κb信号通路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CDOP方案治疗初治DLBCL伴预后不良因素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福利 施明亮 +1 位作者 吴希锋 亓久德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43-1148,共6页
目的:探讨R-CDOP方案对初治DLBCL伴预后不良因素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的初治DLBCL共94例临床资料。均给予患者R-CDOP方案治疗,统计疗效、生存获益及安全性指标,并根据临床特征进行总... 目的:探讨R-CDOP方案对初治DLBCL伴预后不良因素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的初治DLBCL共94例临床资料。均给予患者R-CDOP方案治疗,统计疗效、生存获益及安全性指标,并根据临床特征进行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分析。结果:94例患者经治疗后,CR共73例,PR共14例,SD2例,PD4例,ORR为92.55%;1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94.68%(89/94),85.11%(80/94),中位OS和PFS均未达到。不同年龄、Ann-Arbor分期、IPI评分、结外肿物数量、肿物直径、Ki-67、LDH水平及组织受累情况、患者累积OS率和PFS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外肿物0-1个和≥2个患者的1年OS率和PFS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肿物直径<7.5和≥7.5cm患者1年OS率和PFS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初治DLBCL伴预后不良因素患者采用R-CDOP方案治疗可有效改善早期疗效,延长生存时间,且安全性良好,但远期预后仍有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化疗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卡替尼增强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HLX01对非GCB型DLBCL耐药细胞株的杀伤效果 被引量:3
15
作者 申晗 高冠论 +3 位作者 许艳丽 张星 杜庆华 李庆山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19,共9页
目的:探索阿卡替尼(Aca)联合利妥昔单抗(RTX)生物类似药HLX01增强对耐RTX的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非GCB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杀伤效果的相关机制。方法:(1)采用RTX浓度梯度递增结合大剂量间断冲击的方法在体外构建耐RTX的人非... 目的:探索阿卡替尼(Aca)联合利妥昔单抗(RTX)生物类似药HLX01增强对耐RTX的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非GCB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株杀伤效果的相关机制。方法:(1)采用RTX浓度梯度递增结合大剂量间断冲击的方法在体外构建耐RTX的人非GCB型DLBCL细胞株NU-DUL-1-R。流式细胞术检测RTX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及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DCC)作用下耐药株和亲本株的死亡率,并检测亲本株和耐药株的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及表面抗原CD20、CD55和CD59表达。(2)用浓度为2.5、5、10、20、40和80μmol/L的单药Aca分别处理NU-DUL-1-R细胞48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抑制率,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再以20%新鲜正常人血清为补体来源,羧基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肿瘤细胞后建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肿瘤细胞(效靶比为5∶1)体系,采用7-氨基放线菌素D(7-AAD)流式染色检测Aca联合RTX处理NU-DUL-1-R细胞后CDC及ADCC效应诱导的细胞死亡率,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分析Th17细胞的比例。结果:(1)RTX对耐药株的CDC及ADCC效应均减弱;与亲本株相比,耐药株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周期分布改变,G1期细胞数目增加,S期细胞数目减少(P<0.05),CD20表达下调(P<0.05),但CD55及CD59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2)Aca对NU-DUL-1-R细胞的IC50为12.51μmol/L;Aca与RTX联用组对NU-DUL-1-R细胞的CDC及ADCC作用均强于单药组(P<0.05)。Aca处理后Th17细胞比例降低,IL-17的分泌减少;与单用RTX组相比,Aca与RTX联用后Th17细胞比例和IL-17分泌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耐RTX的人非GCB型DLBCL细胞株NU-DUL-1-R较亲本株生长速度减慢,细胞周期分布改变,表面CD20抗原表达减少;Aca增强了RTX生物类似药HLX01对非GCB型DLBCL耐药细胞株的杀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Aca减少IL-17的分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生物类似药 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阿卡替尼 TH17细胞 白细胞介素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MYC、BCL2、BCL6基因重排的DLBCL/HGBL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晶 何雅琪 +5 位作者 薛田 柏乾明 水若鸿 陆洪芬 李小秋 于宝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09-817,共9页
背景与目的:伴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high-grade B-cell lymphoma,DLBCL/HGBL)又称三重打击淋巴瘤(triple-hit lymphoma,THL),其发病率低且文献报道较少,人... 背景与目的:伴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high-grade B-cell lymphoma,DLBCL/HGBL)又称三重打击淋巴瘤(triple-hit lymphoma,THL),其发病率低且文献报道较少,人们对其缺乏充分认识。本研究旨在探讨TH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患者预后。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6年6月—2021年12月诊断的THL病例1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采用H-E染色观察其组织病理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其免疫表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法检测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采用EB病毒编码RNA(Epstein-Barr virus-encoded RNA,EBER)原位杂交法检测判断EB病毒的感染状态。结果:10例THL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54岁(43~80岁)。其中2例发生在淋巴结,6例发生在结外器官,其余2例结内外均受累。临床分期Ⅲ/Ⅳ期4例(40%),Ⅰ/Ⅱ期6例(60%)。40%(4/10)的患者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3分。50%(4/8)的患者有骨髓侵犯。2例(20%)有B症状。40%(4/10)的患者有乙肝病毒既往感染史。显微镜下观察5例呈非特指DLBCL(DLBCL,not otherwise specified,DLBCL-NOS)形态,2例兼具DLBCL与伯基特淋巴瘤特征,1例呈母细胞样形态,其余2例因组织挤压严重无法准确分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80%为生发中心B细胞(germinal center B-cell,GCB)型,20%为非GCB(non-GCB)型;78%(7/9)为MYC/BCL2双表达,BCL6阳性率为80%,Ki-67增殖指数均≥80%。FISH检测显示,10例均同时有MYC、BCL2和BCL6基因重排。EBER原位杂交均呈阴性。除1例手术切除病灶后未化疗外,9例均接受系统治疗。10例患者的总生存期为2.0~55.5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6.8个月。1年总生存率为68.6%,其中Ⅰ/Ⅱ期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100%,Ⅲ/Ⅳ期患者为25%。结论:THL好发于中老年人,以结外器官受累更常见,是一组形态学表现多样、以GCB型为主并常伴有MYC/BCL2双表达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本研究患者中临床分期Ⅰ/Ⅱ期占多数且预后较好,因此及早甄别THL对于及时干预、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 三重打击淋巴瘤 基因重排 临床病理学特征 免疫表型 生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D4抑制剂通过靶向BTK杀伤ABC-DLBCL细胞(英文)
17
作者 范志伟 吴圆圆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64-2174,共11页
目的:研究含布罗莫结构域蛋白4(BRD4)抑制剂JQ1和I-BET-762对活化B细胞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BC-DLBCL)的杀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BRD4抑制剂JQ1和I-BET-762及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依鲁替尼(ibrutinib)处理ABC-D... 目的:研究含布罗莫结构域蛋白4(BRD4)抑制剂JQ1和I-BET-762对活化B细胞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BC-DLBCL)的杀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BRD4抑制剂JQ1和I-BET-762及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依鲁替尼(ibrutinib)处理ABC-DLBCL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real-time PCR检测B细胞受体(BCR)/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BTK、磷脂酶Cγ(PLCγ)、LYN、SYK、白细胞介素6(IL-6)、蛋白激酶Cβ(PKCβ)、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易位蛋白1(MALT1)等分子及转录因子MYC和RELA的m 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TK、PLCγ、MYC和RELA的蛋白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ABC-DLBCL细胞系HBL-1和生发中心B细胞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GCB-DLBCL)细胞系Ly1中的BTK基因是否受超级增强子调控。结果:与Burkit淋巴瘤细胞系Raji和GCB-DLBCL细胞系BJAB相比,ABC-DLBCL细胞系HBL-1和Ly10对BRD4抑制剂JQ1更加敏感,JQ1能够抑制BCR/NFκB靶分子IL-6的表达。另一种BRD4抑制剂I-BET-762同样具有杀伤ABC-DLBCL细胞的作用。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JQ1和I-BET-762能明显抑制BCR/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BTK,而对其它分子影响较小。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BTK基因附近无超级增强子,但JQ1处理可显著抑制BRD4结合到BTK基因区。有意思的是,BRD4抑制剂对耐ibrutinib的SU-DHL-2细胞也具有较强的杀伤作用。结论:BRD4抑制剂通过抑制BTK对ABC-DLBCL细胞有显著杀伤作用,与BCR信号通路抑制剂联合应用效果更为显著。JQ1或可用于治疗耐BTK抑制剂ibrutinib的ABC-DL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b细胞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含布罗莫结构域蛋白4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 超级增强子 bCR/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感染DLBCL患者的分子机制及预后研究
18
作者 袁和锐 郭鹏翔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0-154,共5页
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概率呈上升趋势,且其病因复杂,治疗棘手,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回顾分析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 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的概率呈上升趋势,且其病因复杂,治疗棘手,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回顾分析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HBV感染致DLBCL发生、发展的机制及相关患者的临床预后情况,最终发现在基因组、转录组层面,HBV可能主要通过诱导BCL6、FOXO1、ZFP36L1等基因的改变,以及通过HBV的X蛋白激活各种调控基因,从而诱导淋巴细胞克隆性增生,最终形成淋巴瘤;而针对患者的临床预后评估,主要通过分析比较患者发病年龄、性别、脏器受累情况、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增殖指数(Ki-67)、bcl-2、bcl-6、炎症指标等因素,旨在为DLBCL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提出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HbX 基因突变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NA2在鉴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EBV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价值
19
作者 谢建兰 杨璐晶 +3 位作者 岳冰 郑媛媛 张燕林 周小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91-996,1003,共7页
目的比较EBNA2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EBV+DLBCL)和起源于免疫缺陷/免疫失调(immune deficiency/dysregulation,IDD)的EBV+DLB... 目的比较EBNA2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BV-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EBV+DLBCL)和起源于免疫缺陷/免疫失调(immune deficiency/dysregulation,IDD)的EBV+DLBCL[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表达情况和模式,以探索EBNA2在IM和EBV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潜在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6例IM、31例EBV+DLBCL和16例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回顾临床信息、免疫组化染色和EBER原位杂交检测来进一步明确诊断。所有样本完善EBNA2染色。评估EBER和EBNA2在同一区域的表达比例和强度。结果EBER在所有IM、EBV+DLBCL和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均呈阳性,而EBNA2的阳性率分别为95.65%、6.45%和100%。EBNA2阳性强度在IM中以弱阳性为主(71.73%)、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以强阳性为主(87.5%)、EBV+DLBCL以阴性为主(93.54%)。IM、EBV+DLBCL和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EBNA2/EBER的平均值分别为31%、3%和78%。IM中EBNA2阳性率和EBNA2/EBER平均值均明显高于EBV+DLBCL(P<0.001),但EBNA2/EBER平均值显著低于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P<0.001)。IM中EBNA2弱阳性率明显高于EBV+DLBCL(P<0.001),而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中EBNA2强阳性率高于IM(P<0.001)。结论EBNA2在IM中常呈阳性,且以弱阳性为主,此特征明显不同于EBV+DLBCL和IDD(移植后)相关EBV+DLBCL,提示EBNA2可作为鉴别三者的有效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移植 EbNA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的预后预测模型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0
作者 赵洁 姜言 +5 位作者 刘嘉榆 刘睿 厉嘉琪 黄方 万江波 郝思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9-795,共7页
目的:探索一种能更好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新的预测模型,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验证。方法:收集并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4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影响患者预后... 目的:探索一种能更好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新的预测模型,并对其临床价值进行验证。方法:收集并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134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新的预后预测模型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潜能。结果:本研究所建立的新模型中,基于患者初治年龄、白蛋白水平、Hans分型、AnnArbor分期、BCL2表达等情况预测PFS,较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具有更高的疾病进展风险的预测性能(AUC:0.788vs0.620,P<0.001);而基于患者初治年龄、白蛋白水平、LDH水平、BCL2与MUM1蛋白表达等预测OS,较IPI评分也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的预测性能(AUC:0.817vs0.624,P<0.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新的预后模型较IPI评分系统对DLBCL患者的生存具有更高的预后预测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免疫表型 预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