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lloidal dispersions of graphene-like structures from different ranks of coals 被引量:5
1
作者 D.P.Savitskii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97-907,共11页
This paper focuses on preparation of colloidal solution of graphene-like structures from different ranks of coals: brown coal,bituminous coal,low-volatile bituminous coal,anthracite. It was found that brown coal therm... This paper focuses on preparation of colloidal solution of graphene-like structures from different ranks of coals: brown coal,bituminous coal,low-volatile bituminous coal,anthracite. It was found that brown coal thermo-oxidative destruction leads to formation of small d = 32 nm( V = 17%) and large d = 122 nm( V = 11%) fractions of nanoparticles. The thermo-oxidative destruction of bituminous coal leads to formation of nanoparticles d = 50 nm( V = 5.2%) and d = 164 nm( V = 16%). Thermooxidative destruction of low-volatile bituminous coal and anthracite leads to formation of nanoparticles,predominantly,d = 122-190 nm. Carbon nanostructures obtained from coal are negatively charged at pH= 2-12. Colloidal solution of carbon nanostructures at dispersed phase concentration 0. 01 mg/mL is stable for 1 month. Electron diffraction patterns and X-ray analysis of carbon nanostructures showed that nanostructure from brown coal is amorphous and nanostructure from anthracite is crystalline. Results of coal macromolecules modeling and graphene-like structures obtained from them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ene 一样结构 胶体的分散 粒子尺寸分发 electrokinetic 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组骨料对矸石胶结充填体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的影响
2
作者 夏文韬 杨科 +2 位作者 何祥 张连富 侯永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6-213,共8页
为探究矸石粒径对胶结充填体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的影响,在室内开展了三组不同矸石粒径(0~5 mm、5~10 mm、0~10 mm)充填体四个龄期单轴加载性能测试,系统分析了矸石粒径大小对充填体抗压强度、应力-应变曲线、声发射信号及破坏特征的影... 为探究矸石粒径对胶结充填体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的影响,在室内开展了三组不同矸石粒径(0~5 mm、5~10 mm、0~10 mm)充填体四个龄期单轴加载性能测试,系统分析了矸石粒径大小对充填体抗压强度、应力-应变曲线、声发射信号及破坏特征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矸石粒径范围的变化对应力-应变曲线没有明显的影响,即矸石充填体的变形破坏均经历了OA压密阶段、AB弹性阶段、BC塑性阶段、CD破坏阶段等四个阶段;当矸石最大粒径从5 mm增加到10 mm时,对充填体的早期抗压强度影响较小,对后期抗压强度具有明显的削弱作用。随着矸石最大粒径的增加,煤矸石充填体的裂纹数量显著增加,并且矸石充填体的破坏裂纹以剪切裂纹为主。不同粒径范围的矸石充填体均表现出剪切破坏的特征,但随着粒径增大,加载后试件完整性变差,粒径范围为5~10 mm的矸石充填体破坏后部分试件崩解出大量矸石散体,矸石细颗粒的存在能够提高矸石充填体的承载稳定性。研究结果有助于简化矿山充填矸石级配,对矿山矸石破碎工作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胶结充填体 粒径级配 声发射信号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气化细渣粒度−密度双变量分级分质特性研究
3
作者 石旭 刘丽丽 +3 位作者 初茉 顾苏钱 董建飞 刘彦妤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210,共9页
物理分选在煤气化细渣炭−灰分离中存在局限性,加强细渣组成结构性质的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提高炭−灰分离效率。针对典型GSP气流床煤气化细渣开展粒度−密度分级分质处理,通过烧失量分析、XRD矿物分析、SEM形貌分析和N_(2)气吸附等表征手段... 物理分选在煤气化细渣炭−灰分离中存在局限性,加强细渣组成结构性质的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提高炭−灰分离效率。针对典型GSP气流床煤气化细渣开展粒度−密度分级分质处理,通过烧失量分析、XRD矿物分析、SEM形貌分析和N_(2)气吸附等表征手段,系统研究了细渣分级分质组分的残炭分布规律、灰样的宏观形貌、颗粒微观形貌和孔隙结构等物理特征。结果表明,细渣中残炭主要为无定形炭和多孔炭;无定形炭约占细渣总量的8%~14%;多孔炭分布约占细渣总量的10%。各组分灰样宏观形貌与矿物成分对应关系为:灰样颜色深红−浅红−黑色,对应矿物组成为赤铁矿/含铁云母−钙长石/方石英−方铁矿,该结果为基于视觉特征对细渣矿物鉴别提供了依据。结合细渣分级分质组分的残炭含量、微观形貌和孔隙结构,溯源了细渣颗粒的产生历程,并将细渣中典型的颗粒群分为了3类:①无定形炭,主要集中在细粒级(0.074~0.25 mm)和低密度级(<1.9 g/cm^(3))中,炭−灰交织共存,比表面积居中;②多孔炭,集中在中粗粒级(0.074~0.25 mm)和中高密度级(1.9~2.3 g/cm^(3))中,内孔发达比表面积大;③熔渣颗粒,主要聚集在粗粒级(>0.25 mm)和高密度级(>2.5 g/cm^(3))中,比表面积最小。可针对2种残炭的物理特性开发不同分选回收方法,回收的无定形炭可作燃料补充,多孔炭宜作吸附材料,而熔渣颗粒可用于建材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细渣 粒度分级 密度分级 炭−灰分布 物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粒径及配比对沙化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4
作者 张俊杰 宋慧平 +3 位作者 冯政君 MUNKHBAT Bazarjaw 靳大鹏 魏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0-787,共8页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同时也可以作为沙化土壤改良的原料。从入渗、蒸发等水分特征探讨了不同粒径(<2 mm、<1 mm、<0.5 mm)和矸土比例(1∶1、2∶1、1∶2)的煤矸石对沙化土壤改良的影响,旨在确定优质煤矸石粒径和... 煤矸石是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同时也可以作为沙化土壤改良的原料。从入渗、蒸发等水分特征探讨了不同粒径(<2 mm、<1 mm、<0.5 mm)和矸土比例(1∶1、2∶1、1∶2)的煤矸石对沙化土壤改良的影响,旨在确定优质煤矸石粒径和矸土配比。结果表明,煤矸石的加入使混合土壤的质地由砂土变为砂质壤土。当煤矸石粒径减小时,水分入渗速率降低,而总孔隙度、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和累计蒸发量增大;但当煤矸石粒径一定时,随着煤矸石含量的增加,入渗速率增加,累计蒸发量减少。Kostiakov入渗模型更适合作为混合土壤的入渗模型。双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总孔隙度、饱和含水率和田间持水量等水分特征值方面,煤矸石粒径的影响更为显著,而在水分入渗蒸发方面,煤矸石矸土比例较粒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为黄河流域中游沿岸沙化土壤的改良提供理论支持,有望降低改良成本、提高修复效果,为煤矸石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土壤 煤矸石粒径 矸土比 水分入渗蒸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介浅槽分选机应用及研究进展
5
作者 叶贵川 于东皓 +3 位作者 董宪姝 孙玉金 付元鹏 吕宏广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3-182,共10页
为全面掌握重介浅槽分选机应用及研究进展,梳理了重介浅槽分选机在我国煤炭生产企业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其分选理论研究进展,详细概括了降低其分选粒度下限的研究进展,并汇总了常见问题及改造成效。结果表明:重介浅槽分选机在动力煤选煤... 为全面掌握重介浅槽分选机应用及研究进展,梳理了重介浅槽分选机在我国煤炭生产企业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其分选理论研究进展,详细概括了降低其分选粒度下限的研究进展,并汇总了常见问题及改造成效。结果表明:重介浅槽分选机在动力煤选煤厂中主要作为块煤(200~13 mm)的分选设备,在炼焦煤选煤厂或者井下分选工艺环节中则主要作为块煤(300~50 mm)的预排矸设备;重介浅槽分选理论研究聚焦于流场分布特征及颗粒运动行为的数值模拟,相应的试验研究和动力学分析较为缺乏,理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增强;降低重介浅槽分选机的粒度下限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目前的相关举措主要是操作参数改进和上升流系统改进,重介浅槽分选机结构参数与分选粒度下限的适配关系尚未探明;重介浅槽分选系统的智能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未来应着重发展煤、水、介、工艺参数的全面智能感知体系,优化悬浮液密度、上升流和水平流流量调控策略;上升流系统堵塞和排料系统故障是重介浅槽分选机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众多选煤厂在实践中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可为其他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介浅槽分选机 流场分布 预排矸 粒度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掺氨燃烧颗粒物生成特性
6
作者 梁兴 曲思建 +3 位作者 底一 崔名双 王圣烨 牛芳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8-331,共14页
煤粉掺氨燃烧作为一种新型的低碳燃烧策略,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但掺氨改变了煤粉的燃烧过程,燃煤颗粒物的生成特性也发生变化。论文基于平焰燃烧器,开展掺氨比和燃烧温度对颗粒物生成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通过ELPI(Electrical Low Pressure... 煤粉掺氨燃烧作为一种新型的低碳燃烧策略,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但掺氨改变了煤粉的燃烧过程,燃煤颗粒物的生成特性也发生变化。论文基于平焰燃烧器,开展掺氨比和燃烧温度对颗粒物生成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通过ELPI(Electrical Low Pressure Impactor)分级采集了燃烧器上方230 mm处的颗粒物,采用SEM-ED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等检测手段分析了颗粒物的质量粒径分布、微观形貌及元素分布,发现PM10呈双模态分布,不同模态的颗粒物因为生成机理的不同呈现显著差别,细模态颗粒物粒径范围为0.03~0.3μm,颗粒质量浓度在0.01~0.2 mg/m^(3),粗模态颗粒物的粒径范围为0.3~10μm,颗粒质量浓度在0.2~18 mg/m^(3);细模态颗粒物主要由烟气中无机物冷凝形成的絮状物组成,而粗模态颗粒物主要由氨煤掺烧后煤颗粒发生焦炭破碎形成,其形状为球形及类球型颗粒物;细模态颗粒物中富含Ca和Na,且Ca含量大于Na,而粗模态颗粒物主要由Si和Al组成,且Si含量大于Al;降低燃烧温度和增加掺氨比均使颗粒物浓度降低,原因是当燃烧温度降低,煤粉颗粒在燃烧过程中的升温速率放缓,挥发分释放速率变慢,煤粉颗粒不完全燃烧,煤颗粒的热应力和内部压力降低,而随着掺氨比增加,氨燃烧产生的水蒸气与高温焦炭颗粒发生水煤气反应,使得焦炭颗粒表面温度的变化速率降低,二者均降低了焦炭破碎的概率,最终使PM_(10)的生成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煤混燃 粒径分布 元素分布 微观形貌 焦炭破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试验与回归分析的巷道内喷雾降尘后煤尘粒度预测 被引量:1
7
作者 江丙友 章玉前 +3 位作者 余昌飞 计犇 王浩宇 刘壮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3-153,共11页
为探究影响喷雾降尘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喷雾降尘后煤尘粒度的作用规律,获得表征影响因素与喷雾降尘后煤尘的粒径参数间定量的数学模型。基于搭建的喷雾除尘综合实验平台,应用正交试验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喷雾架距尘源距离、巷道风速和喷... 为探究影响喷雾降尘效果的主要因素对喷雾降尘后煤尘粒度的作用规律,获得表征影响因素与喷雾降尘后煤尘的粒径参数间定量的数学模型。基于搭建的喷雾除尘综合实验平台,应用正交试验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喷雾架距尘源距离、巷道风速和喷嘴供水压力3个因素作用下喷雾降尘后煤尘特征粒径D_(90)的变化规律,并对25组试验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均方差决策法,确定了各影响因素在喷雾降尘后煤尘D_(90)中所占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结合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构建了基于加权的喷雾降尘后煤尘D_(90)多元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并将其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喷雾降尘后煤尘D_(90)随喷雾架距尘源距离的增加而降低,随风速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供水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全尘、呼尘降尘效率和D_(90)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喷雾降尘效果越好,喷雾降尘后煤尘D_(90)越大;基于加权的喷雾降尘后煤尘D_(90)预测模型准确性更高,误差较小,可准确表征喷雾降尘后煤尘D_(90)与喷雾架距尘源距离、巷道风速和喷嘴供水压力3个影响因素间的定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尘粒径分布 喷雾降尘效率 正交试验 回归分析 均方差决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度煤掺配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研究
8
作者 刘国斌 夏宝亮 +5 位作者 陆启均 郭林芳 李寒旭 李丽莉 武成利 焦发存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52-2357,共6页
通过对高灰熔融温度的两淮矿区煤(HN)和内蒙古低灰熔融温度煤(ER)分别筛分至>150μm,75~150μm,48~75μm和<48μm四个粒径区间,对不同粒径区间煤样的质量占比、灰分产率进行分析,利用XRF、XRD和热力学平衡计算研究不同粒径区间煤... 通过对高灰熔融温度的两淮矿区煤(HN)和内蒙古低灰熔融温度煤(ER)分别筛分至>150μm,75~150μm,48~75μm和<48μm四个粒径区间,对不同粒径区间煤样的质量占比、灰分产率进行分析,利用XRF、XRD和热力学平衡计算研究不同粒径区间煤样的灰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煤灰熔融过程中液相量随煤样粒径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粒度煤掺配对灰熔融特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HN煤的煤灰平均粒径随着煤的粒径增加而增大,粒径>48μm ER煤的煤灰平均粒径约为3μm;HN煤的灰分产量随着煤的粒径增加而增大,而ER煤则相反。不同粒径区间的HN和ER煤的灰化学组成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随煤粒径增大,HN和ER煤灰熔融特征温度(AFTs)分别呈现逐渐增加和减小趋势。不同粒径HN与ER煤相配后,配煤灰熔融温度介于两者之间,而当HN煤(<48μm)与ER煤(>150μm)相配后(质量比1∶1),煤灰中高熔点莫来石转化为低熔点钙长石,使得煤灰流动温度降低最低(13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煤 粒径分布 灰熔融特性 化学组成 矿物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CO-SAP对高寒矿区不同级配煤矸石水分与披碱草生长的影响
9
作者 孙智龙 杨建英 +7 位作者 史常青 李成 李睿杰 王小展 杨春艳 邓莫楠 杨欣蕊 李佳静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15-4927,共13页
煤矸石保水性差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提高煤矸石基质的保水性,以SOCO–SAP(高分子聚合物常用作保水材料,以下简称SAP)质量分数、容重、煤矸石粒径级配3个方面研究重构煤矸石基质水分及披碱草生长特性,筛选出适宜于高寒矿区... 煤矸石保水性差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障碍因子,为提高煤矸石基质的保水性,以SOCO–SAP(高分子聚合物常用作保水材料,以下简称SAP)质量分数、容重、煤矸石粒径级配3个方面研究重构煤矸石基质水分及披碱草生长特性,筛选出适宜于高寒矿区保水层重构的材料参数规格。结果表明:SAP的使用极显著地提高了煤矸石的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在容重和级配相同的条件下,其含量与SAP的使用量呈正相关;SAP可降低煤矸石的入渗速率,使用量越高,抑制水分入渗能力越强,在同一质量分数下,不同级配煤矸石的湿润锋到达土柱底部所用时间从短到长依次为偏砂<偏壤<偏黏;SAP质量分数为0.1%与0.2%时,不同级配煤矸石各深度体积含水率提升较小,但使用量为0.3%和0.4%作用效果明显,且2者无明显差异,表明SAP适量使用时,对煤矸石的水分运移效果最佳;随SAP使用量的提高,不同级配煤矸石基质所表现出的披碱草生物量为(偏壤>偏砂>偏黏),且在偏壤级配下,SAP使用量为0.3%时,生物量最大。因此,建议首选容重为1.3 g/cm^(3)、偏壤级配(2∶2∶2∶2∶2)、SAP质量分数为0.3%,来作为高寒矿区保水层构建的主要基质配比,其次是容重为1.3 g/cm^(3)、偏壤或偏砂级配、SAP使用量为0.3%或0.4%,这些配比基质保水性能较好,但植生性较前者较弱。该结果可为高寒无土矿区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同时为类似典型矿区土地复垦和固废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矿区 煤矸石 高吸水树脂 含水量 粒径级配 保水性 披碱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煤分级溢流颗粒粒度在线检测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豪智 马娇 +1 位作者 史长亮 王函露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1,59,共9页
对细粒煤分选中分级溢流颗粒粒度进行实时在线检测,进而调控分级参数,可减少溢流中粗颗粒含量,提高总精煤回收率。现有研究对溢流颗粒粒度的检测上限普遍在180μm左右,矿浆体积浓度上限为10%,无法满足粒度较粗、粒级较宽且体积浓度较高... 对细粒煤分选中分级溢流颗粒粒度进行实时在线检测,进而调控分级参数,可减少溢流中粗颗粒含量,提高总精煤回收率。现有研究对溢流颗粒粒度的检测上限普遍在180μm左右,矿浆体积浓度上限为10%,无法满足粒度较粗、粒级较宽且体积浓度较高的细粒煤分级旋流器溢流颗粒粒度检测要求。为提高煤颗粒粒度和矿浆体积浓度检测上限,开发了一套超声波在线颗粒粒度检测系统。基于超声波声衰减模型,构建了适用于煤颗粒粒度为44.5~600μm、矿浆体积浓度为0~40%的细粒煤分级现场工况的煤颗粒粒度检测模型。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建立了煤颗粒粒度分布预测模型,实现对细粒煤分级旋流器溢流矿浆粒度分布预测。基于煤颗粒粒度检测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超声波衰减值随煤颗粒粒度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随超声波频率和矿浆体积浓度增大而增大。分别使用超声波在线颗粒粒度检测系统和煤颗粒粒度分布预测模型对某矿水力分级旋流器溢流颗粒粒度(实际值为150.0,215.0,315.0μm)分布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检测系统测量值相对误差为10.87%,9.81%,8.48%,预测模型的预测值相对误差为9.27%,6.05%,6.92%,均实现了细粒煤分级溢流颗粒粒度的准确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洗选 细粒煤分选 水力分级 溢流颗粒粒度检测 煤颗粒粒度分布 超声波衰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煤矸石二次氧化指标气体产生规律研究
11
作者 张靖 李天宇 +3 位作者 李绪萍 任晓鹏 周琛鸿 李直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4-100,共7页
为了研究不同粒径二次氧化下煤矸石的自燃特性。采用程序升温-气相色谱实验系统,对自然风干的3种粒径煤矸石样品依次进行升温实验,得到指标气体CO,CH_(4),C_(2)H_(4),C_(2)H_(6)体积分数变化规律和煤矸石样品的耗氧速率,并与二次氧化煤... 为了研究不同粒径二次氧化下煤矸石的自燃特性。采用程序升温-气相色谱实验系统,对自然风干的3种粒径煤矸石样品依次进行升温实验,得到指标气体CO,CH_(4),C_(2)H_(4),C_(2)H_(6)体积分数变化规律和煤矸石样品的耗氧速率,并与二次氧化煤矸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氧化受粒径与升温次数的影响,在升温次数相同的条件下,煤矸石粒径越大,指标气体产生体积分数越小,耗氧速率越慢;在粒径相同的条件下,初次氧化耗氧速率和指标气体生成体积分数总是大于二次氧化。煤矸石二次氧化产生指标气体C_(2)H_(4)和C_(2)H_(6)初始生成温度较晚,CH_(4)初始温度较早,且体积分数低。二次氧化CO体积分数和耗氧速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长,说明二次氧化的煤矸石同样具备自燃的条件。研究结果可为控制矸石山二次自燃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粒径 程序升温实验 二次氧化 自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层路由注意力机制的煤粒粒度定量分析
12
作者 程德强 郑丽娟 +2 位作者 刘敬敬 寇旗旗 江鹤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7,共9页
煤粒粒度分布特征与煤中甲烷气体传播规律的分析密切相关。目前,基于图像分割的煤粒粒度分析方法已成为获取煤粒粒度的主流方案之一,但存在上下文信息丢失、煤粒特征融合不当造成煤粒漏分割和过分割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基... 煤粒粒度分布特征与煤中甲烷气体传播规律的分析密切相关。目前,基于图像分割的煤粒粒度分析方法已成为获取煤粒粒度的主流方案之一,但存在上下文信息丢失、煤粒特征融合不当造成煤粒漏分割和过分割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双层路由注意力机制(BRA)的煤粒粒度分析模型。在残差U型网络ResNet-UNet中嵌入BRA模块,得到B-ResUNet网络模型:为减少在煤粒分割过程中出现的漏分割问题,在ResNet-UNet网络的上采样前添加BRA模块,使网络根据上一层的特征调整当前特征层的重要性,增强特征的表达能力,提高长距离信息的传递能力;为减少在煤粒分割过程中出现的过分割问题,在ResNet-UNet网络的特征拼接模块后添加BRA模块,通过动态选择和聚合重要特征,实现更有效的特征融合。对分割出的煤粒进行特征信息提取,针对实验分析中采用的煤粒数据集的煤粒粒度与细胞大小相当,为精确表征煤粒粒度,采用等效圆粒径获取煤粒粒度及粒度分布。实验结果表明:①B-ResUNet网络模型的准确率、平均交并比、召回率较ResNet-UNet基础网络分别提高了0.6%,14.3%,35.9%,准确率达99.6%,平均交并比达92.6%,召回率达94.4%,B-ResUNet网络模型在煤样中具有较好的分割效果,能够检测出较为完整的颗粒结构。②在上采样前和特征拼接后均引入BRA模块时,网络对煤粒的边缘区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且对一些不太重要的区域减少了关注度,从而提高了网络的计算效率。③煤粒的粒度大小在1~2 mm内呈相对均衡的分布趋势,粒度在1~2 mm内的煤粒占比最大为99.04%,最小为90.59%,表明基于BRA的图像处理方法在粒度分析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粒粒度 粒度分布 双层路由注意力机制 图像处理 残差U型网络 语义分割 等效圆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岭土粒径对新疆煤积灰行为及烧结特性的影响
13
作者 陶丽 泮浩翔 +1 位作者 吕为智 于敦喜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5-751,共7页
针对燃烧新疆煤面临严重的沾污结渣问题,添加高岭土添加剂是缓解该问题的有效途径。结合沉降炉积灰实验和固定床烧结实验对不同粒径高岭土的防控性能与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岭土通过自身的稀释作用和与煤中矿物的交互作用两方面共... 针对燃烧新疆煤面临严重的沾污结渣问题,添加高岭土添加剂是缓解该问题的有效途径。结合沉降炉积灰实验和固定床烧结实验对不同粒径高岭土的防控性能与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岭土通过自身的稀释作用和与煤中矿物的交互作用两方面共同改变新疆煤的成灰特性,进而影响积灰行为与烧结特性;细高岭土虽然通过交互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碱性物质气相沉积,但添加剂自身的稀释作用导致成灰粒径较小,更易在初始阶段形成积灰;在两方面的综合作用下,细高岭土和粗高岭土对初始阶段积灰生长的防控效果相近;此外,添加细高岭土后更小的成灰粒径分布促进灰烧结程度的发展,不利于沉积物的吹灰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煤 高岭土 粒径分布 积灰行为 烧结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粒径结构对充填复垦重构土壤理化性质及农作物生理生态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8
14
作者 徐良骥 黄璨 +2 位作者 李青青 朱小美 刘曙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41-148,共8页
为了研究自然煤矸石充填复垦地和不同覆土厚度条件下不同颗粒级配煤矸石充填复垦地重构土壤理化性质及在其之上生长的玉米(Zea mays L.)的生理生态特性,以淮南创大“煤矸石充填复垦示范基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分区分层采集实验区范围... 为了研究自然煤矸石充填复垦地和不同覆土厚度条件下不同颗粒级配煤矸石充填复垦地重构土壤理化性质及在其之上生长的玉米(Zea mays L.)的生理生态特性,以淮南创大“煤矸石充填复垦示范基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分区分层采集实验区范围内土壤样品,检测并分析其主要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监测实验区内玉米各生理生态指标变化情况及其植株各部分的重金属含量,探究以不同颗粒级配煤矸石作为填充基质对其充填区域农作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分选后的煤矸石作为填充基质比自然状态下的煤矸石填充基质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性和透气性,尤其以70%-100%粒径为〈80 cm 的煤矸石作为填充基质的重构土壤培育的玉米,其各项生理生态指标均表现良好,说明该复垦方案更有利于玉米的生长.但两种以煤矸石作为主要填充基质的复垦方案都面临土壤中部分重金属含量超标和向植物体迁移的问题.如何降低重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减少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体内的迁移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颗粒级配煤矸石 充填复垦 玉米生理生态特性 重金属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破碎粒度分布规律的分形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郑克洪 杜长龙 邱冰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89-1094,共6页
为寻找煤矸破碎粒度的分布规律,根据分形理论建立了煤矸破碎粒度分布的分形表达式,并与威布尔分布比较,寻找煤矸破碎特性指数、破碎程度参数、分形维数与各影响参数的关系。首先对不同杆数的滚筒进行煤矸破碎试验,根据实验结果选择合适... 为寻找煤矸破碎粒度的分布规律,根据分形理论建立了煤矸破碎粒度分布的分形表达式,并与威布尔分布比较,寻找煤矸破碎特性指数、破碎程度参数、分形维数与各影响参数的关系。首先对不同杆数的滚筒进行煤矸破碎试验,根据实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杆数,并对参数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其次,对不同杆形的滚筒进行煤矸破碎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确定杆形对煤矸破碎粒度分布的影响;最后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煤矸进行破碎实验,研究不同硬度的煤矸对煤矸破碎粒度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杆数为6、杆形为三角杆的滚筒破碎效果最好。威布尔分布、分形分布均可表示煤矸破碎粒度的分布规律,但用分形分布表示煤矸破碎粒度的分布规律,能更好地表达煤矸破碎粒度的的分布规律,可以更好地指导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矸石 滚筒 粒度分布 分形维数 威布尔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过程中矿物质变化与颗粒物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刘小伟 徐明厚 +2 位作者 于敦喜 俞云 隋建才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104-108,共5页
该文利用沉降炉研究了燃煤过程中矿物质变化与可吸入颗粒物的生成特性.实验煤种为平顶山烟煤,煤粉粒径小于63um,燃烧温度分别为1100℃、1250℃和1400℃,炉内燃烧气氛分别是空气和[N2]:[O2]=1:1.燃烧生成的灰样采用低压撞击器(LPI)按不... 该文利用沉降炉研究了燃煤过程中矿物质变化与可吸入颗粒物的生成特性.实验煤种为平顶山烟煤,煤粉粒径小于63um,燃烧温度分别为1100℃、1250℃和1400℃,炉内燃烧气氛分别是空气和[N2]:[O2]=1:1.燃烧生成的灰样采用低压撞击器(LPI)按不同粒径大小从0.03~10μm分别采集,共分为13级.试验研究了颗粒物的排放浓度,颗粒粒径分布和元素构成.结果显示:排放的颗粒物粒径呈现双峰分布,峰值分别在0.1μm和4.3μm左右;随着燃烧温度的提高,PM10(10μm以下颗粒物)浓度增加很大;在[N2]:[O2]=1:1条件下燃烧与在空气条件下生成的PM10变化很大.文中分别对PM1.0(1.0μm以下颗粒物)和PM1.0+(1.0μm以上颗粒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XRF分析得知,峰值在0.1μm左右的颗粒其主要是硫酸盐类,SiO2和Al2O3在粒径为4.3μm左右的峰值中含量很大,表明后一个峰值主要是硅铝酸盐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能动力工程 燃煤 颗粒物 粒径分布 矿物质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粉磨对煤矸石-水泥体系颗粒群特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顾炳伟 王培铭 熊少波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A01期167-171,共5页
采用了煤矸石单独粉磨后取代水泥、煤矸石与水泥混合后共同粉磨(先混后磨)、煤矸石与水泥分别单独粉磨后混合(先磨后混)(三者均按w(煤矸石):w(水泥)=30:70的比例)3种不同的机械粉磨方式研究粉磨对煤矸石-水泥体系的颗粒群特征以及力学... 采用了煤矸石单独粉磨后取代水泥、煤矸石与水泥混合后共同粉磨(先混后磨)、煤矸石与水泥分别单独粉磨后混合(先磨后混)(三者均按w(煤矸石):w(水泥)=30:70的比例)3种不同的机械粉磨方式研究粉磨对煤矸石-水泥体系的颗粒群特征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单独粉磨掺入体系与煤矸石和水泥“先混后磨”,不同粉磨时间的混合体系的颗粒群具有相似的级配组合特征;煤矸石与水泥“先磨后混”形成的颗粒群特征不同于“先混后磨”;对于相同的粉磨时间,煤矸石与水泥“先混后磨”的粉磨制度优于“先磨后混”;不同的煤矸石-水泥体系的颗粒群特征对于体系的力学性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机械粉磨 颗粒群特征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矿区煤矸石风化物特性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22
18
作者 郑永红 张治国 +2 位作者 胡友彪 姚多喜 陈孝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8-24,共7页
以淮南矿区潘一矿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煤矸石风化物的理化特性、电镜扫描(SEM)、能谱(EDS)和总有机碳(TOC)含量分析,初步研究了煤矸石风化物有机碳分布和释放规律,以及煤矸石山堆积淋溶作用对周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 以淮南矿区潘一矿煤矸石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煤矸石风化物的理化特性、电镜扫描(SEM)、能谱(EDS)和总有机碳(TOC)含量分析,初步研究了煤矸石风化物有机碳分布和释放规律,以及煤矸石山堆积淋溶作用对周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山顶、山腰到山脚煤矸石风化物中的总有机碳(TOC)含量依次减小,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总有机碳(TOC)含量逐渐变大。煤矸石风化物中总有机碳含量与煤矸石风化物粒径大小呈正相关,与煤矸石风化物的风化程度成负相关。不同粒径煤矸石风化物淋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随着淋溶时间增大而减小,在96h淋滤液中溶解性有机碳含量趋于稳定,且值较为接近。距离山脚2~100m内,随着采样距离的增加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含量(DOC)呈减少趋势。在距离煤矸石山80-100m处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接近正常农田土壤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风化物 粒径 总有机碳 溶解性有机碳 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组合对煤矸石基充填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张庆松 李恒天 +1 位作者 李召峰 张健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3-80,共8页
为解决胶结充填成本高、煤矸石和低品质粉煤灰等固废堆存占用大量土地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在充分利用煤矿固体废弃物、满足工程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制备了煤矸石基充填材料。根据不同胶凝材料的水化特性,研究了高活性辅助胶凝材料和低活性... 为解决胶结充填成本高、煤矸石和低品质粉煤灰等固废堆存占用大量土地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在充分利用煤矿固体废弃物、满足工程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制备了煤矸石基充填材料。根据不同胶凝材料的水化特性,研究了高活性辅助胶凝材料和低活性辅助胶凝材料的颗粒级配。通过组分筛选、配比优化、性能测试分析,获得了材料抗压强度、泌水率和流动度3项性能指标;利用XRD、SEM和压汞研究了不同粒径组合对充填材料性能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水泥熟料30%、煤矸石40%、粉煤灰20%、脱硫石膏10%为最优配比,此时早期强度发展较快,3 d强度达到0.83 MPa,后期强度最高,28 d强度达到9.92 MPa;煤矸石粒径变化对材料性能起主要作用,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粒径变化起次要作用,并且存在最优的粒径组合,即煤矸石粒径0.075~0.106 mm、粉煤灰和脱硫石膏粒径0.053~0.075 mm的组合性能最优,材料的3 d抗压强度为0.78 MPa,28 d抗压强度达到12.1 MPa,流动度大于320mm,泌水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结充填材料 煤矸石 粒径组合 孔径分布 微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粉颗粒粒度分形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姜秀民 杨海平 +1 位作者 李彦 刘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4-418,共5页
采用英国Malvern公司的MAM5004型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了合山、晋城各4种不同粒径煤样的粒度分布.采用美国LECO公司的MAC-500型工业分析仪分别测得各煤样的固定碳及挥发分含量.根据实验数据研究了煤粉颗粒的分形特征及其煤粉粒度分布分形... 采用英国Malvern公司的MAM5004型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了合山、晋城各4种不同粒径煤样的粒度分布.采用美国LECO公司的MAC-500型工业分析仪分别测得各煤样的固定碳及挥发分含量.根据实验数据研究了煤粉颗粒的分形特征及其煤粉粒度分布分形维数与其固定碳及挥发分含量的关系,提出了基于考虑能量、环境、安全的煤粉燃烧锅炉的煤粉经济细度新概念.煤粉的分形维数可以反映煤粉的物理结构特性,并提供反映煤粉燃烧特性与炉内的燃烧状况的信息.煤粉颗粒的分形维数愈大,细度愈小,愈均匀,煤粉燃烧性能愈好,超细化煤粉燃烧技术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煤粉洁净高效燃烧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 颗粒分布 分形 经济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