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综合改革视角下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
1
作者 顾建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0,共8页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主题。在当前形势下,科技发展越迅猛越要关注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发达时代需求更加迫切,加强教育综合改革、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强力...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主题。在当前形势下,科技发展越迅猛越要关注科技理性和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科技发达时代需求更加迫切,加强教育综合改革、建设教育强国需要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强力支撑。教育综合改革视角下,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高水平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质量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专业和课程结构、高效能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教育实施,以及高标准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战略属性。对此,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协同发展要处理好内部协同、之间协同和外部协同等关系,以发挥协同的倍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综合改革 科技教育 人文教育 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法治保障
2
作者 屈茂辉 郑剑锋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F0002,共12页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从理论逻辑而言,法治能够促进科技体制改革所需制度的形成和稳固,促使改革行为更具规范性和说服力;能够最大限度凝聚科技体制改革共识、纾...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推进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从理论逻辑而言,法治能够促进科技体制改革所需制度的形成和稳固,促使改革行为更具规范性和说服力;能够最大限度凝聚科技体制改革共识、纾解改革阻力,增强改革活动的通畅度;能够在“持法达变”的理念指引下动态化回应科技体制改革需求,以问题为导向,助推科技体制改革活动走深走实,凸显改革的实效性。当前,科技体制改革领域面临法律供给不足、改革成果的法治化确立迟滞、涉外科技法治建设有待强化等多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作为应对,需要协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传统领域和新兴领域的法治供给,提升法治手段及方式的时效性;及时通过法治方式稳固改革成果和经验,最大限度扩展改革成效,为未来的改革活动提供参照和指引;协同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强化涉外科技法治建设,为捍卫我国科技自主权提供有效的法治路径。总之,透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法治的良性互动,科技体制改革可以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改革目标任务的实现将更具可期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体制改革 法治保障 改革与法治 科技与法治 涉外科技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要义、技术突破与关键举措
3
作者 陈幸良 窦亚权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9-71,共13页
遵循“战略要义-技术突破-关键举措”逻辑主线,以“林下经济为什么要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做什么-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如何做”为分析框架,剖析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诠释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 遵循“战略要义-技术突破-关键举措”逻辑主线,以“林下经济为什么要高质量发展-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做什么-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如何做”为分析框架,剖析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诠释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区转型升级、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森林“四库”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等国家战略之间的关系。基于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价值和本质要求,明确未来应在林下种质资源保育与新种质创制、林下资源生态高效经营、林下产品精深加工利用等关键领域,突破林下食用菌保育促繁技术、濒危珍稀林源药材保育技术、重点种质资源挖掘利用技术、林菌仿野生栽培和抚育技术、林源药材多元生态种植技术、“森林+”全生命周期经营技术、活性成分绿色分离技术、大健康产品加工利用技术等重点方向。从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需求出发,以技术突破为基础,提出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以科技创新培育林下经济新质生产力,以制度激励会聚林下经济发展新要素,以产业融合激发林下经济发展新动能,以部门协调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新合力,以示范样板带动林下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经济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国有林区改革 大食物观 森林“四库” 乡村全面振兴 技术突破 关键举措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政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黄徐亮 徐海东 《财经论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8,共12页
以科技金融体制构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本文根据生产力理论和新质生产力内涵构建了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匹配2009-2021年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 以科技金融体制构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本文根据生产力理论和新质生产力内涵构建了中国城市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指数,匹配2009-2021年城市面板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法探讨了科技金融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实证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显著促进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机制可以概括为技术进步效应、技术效率提升效应和规模效率提升效应,即科技金融政策通过降低要素搜寻成本、优化投入产出效率、强化协同合作以及促进知识溢出,最终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升。进一步分析发现,科技金融政策的城市生产力发展效应存在明显的营商环境、资源错配和发展能级差异。应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准科技与金融的结合点,不断提升对新质生产力的服务质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政策 新质生产力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出场逻辑、内在动力和实践进路
5
作者 陈能军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80,共10页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关键路径,其动力体系和协同机制共同构成文化繁荣的立体框架。内在动力包括:一是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的战略引领,以系统性顶层设计强化政治定力与方向把控;二是数字技术驱动全链条革新,以智能化...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关键路径,其动力体系和协同机制共同构成文化繁荣的立体框架。内在动力包括:一是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的战略引领,以系统性顶层设计强化政治定力与方向把控;二是数字技术驱动全链条革新,以智能化手段重构文化生产传播体系;三是多方主体协同治理,构建共建共享的开放生态;四是科文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以科技创新赋能智力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需建立五大协同机制:一是人文精神与文化产业融合机制,推动价值创造与经济转化有机统一;二是文化创新与传统传承协同机制,实现文脉赓续与现代创造动态平衡;三是文化领域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协调机制,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四是供需双向互促机制,以优质内容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五是文化自主与国际传播共进机制,在坚守主体性中增强文明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文化体制机制 文化创新 深化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体制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现实挑战和实践路径
6
作者 敦志刚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1-128,共8页
在全球科技革命重构竞争格局背景下,科技体制改革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引擎。本研究系统解析科技体制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揭示其通过制度创新逻辑、生产关系逻辑、要素配置逻辑、技术创新逻辑和动态协... 在全球科技革命重构竞争格局背景下,科技体制改革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引擎。本研究系统解析科技体制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揭示其通过制度创新逻辑、生产关系逻辑、要素配置逻辑、技术创新逻辑和动态协同逻辑五维机制,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研究指出,当前科技体制改革面临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未充分释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真正确立、科技创新资源统筹配置碎片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深度不足、开放化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滞后5个方面的现实挑战。基于此,提出“五位一体”实践路径,即构建战略型举国体制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市场导向型要素配置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建立全国统一技术市场优化资源统筹效能、打造“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垂直创新体系、实施高水平开放战略深度参与全球创新协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体制改革 新质生产力 内在逻辑 现实挑战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鼓励到激励: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变革的内在逻辑——基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考察
7
作者 牟怡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共12页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群体和核心力量,国家在不同时期围绕其创新创业出台了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在规范意义上经历了兼职兼业、就业创业、创新创业三个演进阶段。这一演变过程集中反映了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从鼓励向激...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是推动科技创新的关键群体和核心力量,国家在不同时期围绕其创新创业出台了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在规范意义上经历了兼职兼业、就业创业、创新创业三个演进阶段。这一演变过程集中反映了国家创新创业政策从鼓励向激励深化的内在逻辑:在激励要素方面实现创新性耦合配置,在激励向度方面拓展多元化流动限度,在激励价值方面构造稳健性的增益与耗损。未来,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优化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政策逻辑从单位管理向创新创业深化,协调解决不同主体间的流动性冲突,从政策关系角度强化政策的系统性,增加多元政策路径间动态转换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政策 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政策变革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信息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改革探索
8
作者 马慧慧 王语新 +1 位作者 曹辉 屈春艳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9期123-126,共4页
随着新农科建设的推进,传统的信息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该文从新农科的内涵出发,结合信息时代对农科人才的新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一是拓展农业信息检索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新农科建设的推进,传统的信息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该文从新农科的内涵出发,结合信息时代对农科人才的新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一是拓展农业信息检索的广度和深度,引入农业数据库、智库等多元化信息源;二是强化科技论文与新农科使命的结合,引导学生聚焦“三农”问题、乡村振兴等选题;三是开展项目驱动和案例教学;四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行翻转课堂;五是健全过程化考核评价,重视科研实践和科研诚信教育。通过改革,使课程更加契合新农科人才培养需求,促进学生农业信息素养和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信息检索 科技论文写作 信息素养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 被引量:11
9
作者 周文 李吉良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4-46,共13页
新型举国体制是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制机制。目前学术界关于举国体制与新型举国体制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存在若干争议和认识误区,如:在制度属性上,认为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所特有;在适用场景上,存... 新型举国体制是当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制机制。目前学术界关于举国体制与新型举国体制的认识仍然不够充分,存在若干争议和认识误区,如:在制度属性上,认为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所特有;在适用场景上,存在“泛化”或“窄化”举国体制的倾向;在体制特点上,未能区分举国体制在重大目标任务中与现行体制机制的不同。在澄清误区的基础上,从“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条件与“关键核心技术”的新任务三个角度阐释举国体制从“传统”到“新型”并推动科技发展的逻辑演进,进一步明确新型举国体制有效运行的关键着力点是重视政府的创新作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强化领导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二是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三是完善创新体系,统筹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 关键核心技术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助力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困境及发展进路 被引量:9
10
作者 文丰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3-74,共12页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其目标指向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评价和测算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必须坚持“共同”和“富裕”的辩证统一,当前阶段要从经济发展状况、人民教育水平、人民健康状况、生活环境...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其目标指向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具有天然的契合性。评价和测算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必须坚持“共同”和“富裕”的辩证统一,当前阶段要从经济发展状况、人民教育水平、人民健康状况、生活环境质量、精神文明共享程度等方面进行考量。但现阶段以新质生产力助力共同富裕仍然存在着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区域发展差异有待弥合、精神文明建设与共享程度有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尚待增强、新质人才培育和储备不足等现实困境。因此,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增强新质要素投入,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加强数字技术多场景运用,厚植精神文明富裕程度;健全科技创新机制,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人才培养与引进机制,打造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 共同富裕 科技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的协调推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占斌 闫莉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8,共10页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跃迁,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辩证统一。东北地区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短板和弱项,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破解发展瓶颈,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好支撑。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跃迁,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辩证统一。东北地区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短板和弱项,发展新质生产力能够破解发展瓶颈,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好支撑。东北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聚力推动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同时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塑造新型生产关系,包括深化经济、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从顶层设计上支持东北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可设置新质生产力发展东北试验区、加强在东北的重大生产力布局、建立东北粮食特区以及推动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东北全面振兴 科技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用评价体系赋能科创企业融资发展研究——基于合肥市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实践 被引量:2
12
作者 许焱 杨晓光 +2 位作者 孔燕燕 韦青青 汤晨 《征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4-60,共7页
科创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重研发、轻资产等特点,重资产抵押的传统信贷投放模式难以有效对接科创企业融资需求,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合肥市作为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突出金融供给侧精准发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创企... 科创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重研发、轻资产等特点,重资产抵押的传统信贷投放模式难以有效对接科创企业融资需求,科创企业融资难问题较为突出。合肥市作为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突出金融供给侧精准发力,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科创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创新研发了科创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研值分”。通过归集科创企业各类信用信息,建立符合科创企业特征的评分方法,为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信用画像、有效增信提供支持,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促进科创企业融资。在科创企业信用评价实践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建议进一步优化核心数据指标归集、科创企业评价标准,创新应用场景拓展等,并加强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创企业 科创企业融资 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信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基础教育治理改革的价值指向、理念转向与行动路向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铭凯 朱沁馨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1期11-16,共6页
深化基础教育治理改革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题中之义,对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最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深化基础教育治理改革需要明确构建基于价值指向、理... 深化基础教育治理改革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题中之义,对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最终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深化基础教育治理改革需要明确构建基于价值指向、理念转向和行动路向的“三位一体”逻辑,系统回应治理走向何方、如何引领和何以推进的关键议题。具体而言,深化基础教育治理改革的价值指向在于坚守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彰显以治促改的过程性和实现优质均衡的持续性,与之相应要着力促成全过程一体化治理、撬动校家社共同体治理和全面激活技术治理效能的理念转向。深化基础教育治理改革的行动路向是通过德治引领、法治护佑和自治自觉的方式,重塑一种共治在场的治理新格局,进而达至善治目标,最终彰显高质量基础教育发展的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化改革 基础教育治理 系统观念 防治结合 协同联动 技术赋能 德治引领 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政分权的绿色技术创新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孙玉阳 薛程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7,共9页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明确财政分权在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等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了财政分权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明确财政分权在绿色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等多种数据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了财政分权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分权抑制了绿色技术创新。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和环境规制是财政分权抑制绿色技术创新的主要渠道;在低收入地区,财政分权抑制了绿色技术创新,而在中高收入地区,财政分权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本文为深化我国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分权 绿色技术创新 环境规制 财政科学技术支出 区域异质性 财政分权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新质生产力的赋能逻辑——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 被引量:7
15
作者 谢地 钟玲玲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3,共11页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大国竞争不断升级,发达经济体纷纷加大了产业政策实施力度,旨在促进前沿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抢占制高点。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发...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大国竞争不断升级,发达经济体纷纷加大了产业政策实施力度,旨在促进前沿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抢占制高点。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进一步推动制度、体制、机制系统集成式改革,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和市场赋能新质生产力不可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如何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不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亟须系统性研究。鉴于此,本文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3个方面来阐释市场有效与政府有为共同为新质生产力赋能的内在逻辑,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有为政府 有效市场 赋能逻辑 新型举国体制 科技自立自强 新型生产关系 体制机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产学研融合发展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16
作者 丁元竹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80-88,共9页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聚焦教育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一体改革。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加速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而加速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必须深化产学研融合,推进教育、科学、技术、人才体制的整体性、系统性改革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学研融合发展 科技创新 人才体制 科技体制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科技体制 改革逻辑与实践突破 被引量:3
17
作者 庄芹芹 王颖 韩龙艳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9-79,共11页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面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要求,要从宏观战略支撑、中观资源配置和微观激励机制方面,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当前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著。面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要求,要从宏观战略支撑、中观资源配置和微观激励机制方面,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当前我国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存在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大科技项目管理体系与科研规律不符、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顽疾与挑战。在深入剖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要以“需求导向”重塑科技治理体系,以“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以“新四抓”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具体措施包括完善中央科技委员会工作机制、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统筹科技投入、优化基础研究管理机制、推动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化协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体制改革 国家创新体系 新型举国体制 科技自立自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新型生产关系构建路径探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雅琦 张丽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19,共7页
在新质生产力孕育和形成的战略机遇期,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型生产关系,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从新型劳动组织方式、新型所有制形式、新型分配形式... 在新质生产力孕育和形成的战略机遇期,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新型生产关系,更好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从新型劳动组织方式、新型所有制形式、新型分配形式以及三者之间交互关系的维度明确界定新型生产关系的内涵,剖析其变革性、适应性和有效性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全面深化改革、新型生产关系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提出以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新型劳动组织方式加速形成、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新型所有制形式加速形成、以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型分配形式加速形成的战略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与科技体制改革 被引量:5
19
作者 胡莹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5-62,共8页
新质生产力既是一个发展命题,也是一个改革命题,呼唤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是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任务,旨在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 新质生产力既是一个发展命题,也是一个改革命题,呼唤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是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任务,旨在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藩篱,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改革科技创新的人才发展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形成新型生产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蒋永穆 叶紫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37,共12页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既是理论的引领,也是历史的经验,更是现实的需要。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关键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的方式破解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堵点卡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准方向,抓...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既是理论的引领,也是历史的经验,更是现实的需要。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关键在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的方式破解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堵点卡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准方向,抓好体制机制革新,形成促进科技核心要素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发挥劳动者主体能动作用、强化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下一步,要从加强顶层设计、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完善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着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生产关系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