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exural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with high performance 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 被引量:5
1
作者 SIVA Chidambaram R PANKAJ Agarwal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2609-2622,共14页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flexural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RC)beams with 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FRCC)and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HFRCC)in t... This article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flexural performance of reinforced concrete(RC)beams with 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FRCC)and hybrid 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HFRCC)in the hinge portion.Beam specimens with moderate confinement were used in the study and tested under monotonic loading.Seven diverse types of FRCC including hybrid composites using fibers in different profiles and in different volumes are employed in this study.Companion specimens such as cylindrical specimens and prism specimens are also used to study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s employed.The moment?curvature,stiffness behavior,ductility,crack pattern and modified flexural damage ratio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of the employed hybrid composites.The experimental outputs demonstrate the improved post yield behavior with less rate of stiffness degradation and better damage tolerance capacity than conventional techniq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flexural behavior flexural damage rati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alysis model for damage of reinforced bars in RC beams under contact explosion
2
作者 Chaozhi Yang Zhengxiang Huang +2 位作者 Xin Jia Wei Shang Jian Zh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11期104-118,共15页
The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reinforced concrete(RC) beams primarily relies on internal reinforced bars.However, limited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se bars. To address this gap, this stu... The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reinforced concrete(RC) beams primarily relies on internal reinforced bars.However, limited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se bars. To address this gap, this study has established an analytical model using dimensional analysis for calculating the deformation of reinforced bars within RC beams subjected to contact explosion.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al data reveals that the model has a relative error of 5.22%, effectively reflecting the deformation of reinforced bars. Additionally, based on this model, the study found that while concrete does influence the deformation of reinforced bars, this influence can be disregarded in comparison to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bars themselve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have implications for calculating the residual load-bearing capacity of damaged RC beams, evaluating the extent of damage to RC beams after blast loading, and providing guidance for the blast-resistant design of RC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 Contact explosion Reinforced bar Damage analysis Residual load-bearing capac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WOA-LSTM算法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损伤识别 被引量:4
3
作者 范旭红 章立栋 +2 位作者 杨帆 李青 郁董凯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2,119,共9页
为准确识别桥梁结构的损伤程度,制作了桥梁的关键构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三点弯曲加载试验.收集了损伤破坏全过程的声发射(AE)信号,通过AE信号参数分析,将梁的损伤破坏过程划分为4个典型阶段.构建了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 为准确识别桥梁结构的损伤程度,制作了桥梁的关键构件——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三点弯曲加载试验.收集了损伤破坏全过程的声发射(AE)信号,通过AE信号参数分析,将梁的损伤破坏过程划分为4个典型阶段.构建了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模型,根据经验设置LSTM模型的超参数容易导致网络陷入局部最优而影响了分类结果,提出采用Sine混沌映射和自适应权重来改进鲸鱼优化算法(WOA),对LSTM进行超参数寻优.设计了IWOA-LSTM算法模型,训练识别试验梁各损伤阶段的AE信号特征参数.定型网络结构,并识别同种工况下其他梁的AE信号.结果表明:IWOA-LSTM算法模型识别准确率均超过或接近92%,相较于普通LSTM模型,IWOA-LSTM模型识别准确率提高了约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 声发射 损伤识别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改进的鲸鱼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凝土非均质性对RC梁冲击响应尺度效应的影响机制
4
作者 金浏 吴少雄 +2 位作者 张仁波 李健 杜修力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51-765,共15页
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结构在服役过程中常遭受冲击荷载作用,导致其动力响应十分复杂,往往难以预测。为了系统分析混凝土非均质性这一特征对几何相似RC梁冲击响应及尺度效应的影响,基于对照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均质RC梁(Homo... 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结构在服役过程中常遭受冲击荷载作用,导致其动力响应十分复杂,往往难以预测。为了系统分析混凝土非均质性这一特征对几何相似RC梁冲击响应及尺度效应的影响,基于对照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均质RC梁(Homogeneity,HMG)与两种非均质RC梁(Heterogeneity⁃Ⅰ,HTG⁃Ⅰ和Heterogeneity⁃Ⅱ,HTG⁃Ⅱ)模型。在冲击荷载作用下分别对比分析位移、冲击力及支反力响应,并进一步从损伤模式、挠度曲线及能量吸收角度探讨其尺度效应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非均质性这一特征是导致几何相似RC梁位移响应产生尺度效应的原因之一,但其对冲击力和支反力响应的影响较小。造成上述现象的内在机理可能是非均质性会引起不同的损伤路径,结合挠度曲线和能量吸收角度分析,进而发现非均质性增强了RC梁的局部响应。同时,冲击速度在3.6~7.4 m·s^(-1)内,冲击速度越大,位移响应的尺度效应会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梁 非均质性 尺度效应 冲击荷载 损伤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UHPC加固损伤梁抗弯性能参数分析与优化布设研究
5
作者 黄颖 王黎园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0,共9页
为优化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加固层布设并提升其性能,采用数值模拟及试验对比方法,分别利用无配筋UHPC、普通配筋UHPC、预应力UHPC加固损伤RC空心板梁,研究不同加固状态下梁体的受力性能及加固层厚度、长度、预应力对梁体加固效果的影... 为优化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加固层布设并提升其性能,采用数值模拟及试验对比方法,分别利用无配筋UHPC、普通配筋UHPC、预应力UHPC加固损伤RC空心板梁,研究不同加固状态下梁体的受力性能及加固层厚度、长度、预应力对梁体加固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配筋UHPC加固相比,预应力UHPC加固能改善梁体应力状态,有效地约束裂缝的发展,极大地提高被加固空心板梁的承载力和刚度,梁体的开裂载荷、屈服载荷和抗弯极限承载力均提升显著,加固防护更加高效耐久;对比分析加固层厚度、长度、预应力等参数变化,提出加固层优化建议。研究结果可为UHPC加固损伤梁体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 超高性能混凝土 混凝土损伤模型 加固技术 抗弯性能 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桁架混凝土梁弯剪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6
作者 张鹏程 郑少锋 +4 位作者 王权民 卫振海 林新强 廖金杰 陈平阳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7,共11页
通过在普通混凝土梁钢筋笼中加焊斜腹筋可以制成钢筋桁架来承担施工荷载,从而免设支架支撑。为研究钢筋桁架免支模施工是否会影响梁的后期受力性能,建立了钢筋桁架混凝土梁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精细有限元模型,分析对比其性能差异。结... 通过在普通混凝土梁钢筋笼中加焊斜腹筋可以制成钢筋桁架来承担施工荷载,从而免设支架支撑。为研究钢筋桁架免支模施工是否会影响梁的后期受力性能,建立了钢筋桁架混凝土梁与普通钢筋混凝土梁的精细有限元模型,分析对比其性能差异。结果表明:对于一般的简支梁,为免支模所增加的斜钢筋用量约为原梁钢筋总量的12%,施工阶段钢筋桁架可只承担其自重施工荷载,相应的受力钢筋最大强度应力比不大于0.2;钢筋桁架不改变梁受拉钢筋面积,建成后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提高,延性更好;斜截面受剪与设置弯起钢筋效果相同,可按照规范公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梁 钢筋桁架 斜腹筋 受弯性能 受剪性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锈蚀及疲劳损伤后钢筋混凝土梁寿命预测及敏感性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金伟良 余一凡 柏玉良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67,共8页
为了探究锈蚀和疲劳作用后钢筋混凝土梁的长期性能,基于试验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梁含初始损伤的长期性能计算模型.基于该模型建立了锈蚀及疲劳损伤后钢筋混凝土梁的极限状态方程,采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了梁长期性能的时变可靠度并进行了寿... 为了探究锈蚀和疲劳作用后钢筋混凝土梁的长期性能,基于试验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梁含初始损伤的长期性能计算模型.基于该模型建立了锈蚀及疲劳损伤后钢筋混凝土梁的极限状态方程,采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了梁长期性能的时变可靠度并进行了寿命预测,分析了设计参数和初始损伤对梁使用寿命的影响,研究了试验梁满足100 a使用寿命的临界服役条件.结果表明,锈蚀和疲劳作用会严重削弱钢筋混凝土梁的长期性能,仅含4%锈蚀率和15%疲劳损伤梁的长期性能难以满足服役要求.增加梁的截面高度和钢筋截面面积可以有效地提高梁的长期性能,增大梁的截面宽度只能改善初始损伤小的梁的长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钢筋混凝土梁 刚度计算模型 寿命预测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载荷作用下钢筋混凝土预应力T梁桥毁伤模式研究
8
作者 徐其鹏 唐泓 翟红波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53-259,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打击模式下钢筋混凝土预应力T梁桥的毁伤效应,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T梁桥的毁伤评估及打击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数值仿真研究某弹药装药空中爆炸、接触爆炸和内爆炸3种打击模式下,钢筋混凝土预应力T梁桥的毁伤效应。结果不... 目的研究不同打击模式下钢筋混凝土预应力T梁桥的毁伤效应,为钢筋混凝土预应力T梁桥的毁伤评估及打击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数值仿真研究某弹药装药空中爆炸、接触爆炸和内爆炸3种打击模式下,钢筋混凝土预应力T梁桥的毁伤效应。结果不同打击模式下钢筋混凝土预应力T梁桥的毁伤模式差异较大:空中爆炸和接触爆炸桥梁主要发生桥面破孔及塑性变形;内爆炸桥梁除桥面发生层裂破碎外,T梁腹板及横隔梁也发生外凸变形、混凝土崩塌破坏等。结论半密闭空间内爆炸T梁桥的毁伤效果要优于桥面接触爆炸和空中爆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梁桥 空中爆炸 接触爆炸 内爆炸 钢筋混凝土 毁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压炸药近爆作用下RC梁破坏特征和毁伤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举 张国凯 +4 位作者 王振 姚箭 李杰 于思远 纪玉国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4-874,共11页
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炸药,温压炸药的爆炸毁伤效应及毁伤机理有别于传统炸药。结合敞开空间温压炸药爆炸冲击波及热效应试验,研究温压炸药爆炸冲击波特征及传播规律,采用高速摄像技术和光纤多谱线测温技术分析爆炸火球演化特征及火球表... 作为一种高能量密度炸药,温压炸药的爆炸毁伤效应及毁伤机理有别于传统炸药。结合敞开空间温压炸药爆炸冲击波及热效应试验,研究温压炸药爆炸冲击波特征及传播规律,采用高速摄像技术和光纤多谱线测温技术分析爆炸火球演化特征及火球表面温度变化规律。为研究温压炸药爆炸荷载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毁伤效应,针对两种典型钢筋混凝土梁开展不同比例爆距下的爆炸试验,阐明两种钢筋混凝土梁在不同药量、不同爆距下的破坏特征和毁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相比TNT炸药,温压炸药爆炸冲击波具有超压峰值大、正压作用时间长及峰值衰减缓慢的特点,温压炸药爆炸最高温度达到2400 K,超过1000 K的高温持续时间超过160 ms,高冲量爆炸冲击及持续高温作用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到更大程度的毁伤破坏。结合药量对毁伤规律的影响,提出钢筋混凝土梁在温压炸药近区(0.20~0.75 m)爆炸荷载条件下基于比例爆距和药量的毁伤判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压炸药 钢筋混凝土梁 破坏特征 毁伤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荷载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毁伤判据研究 被引量:30
10
作者 汪维 刘瑞朝 +3 位作者 吴飚 李林 黄家蓉 王幸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421-1429,共9页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梁在爆炸波作用下的毁伤判据,对两种尺寸的钢筋混凝土梁在缩比条件下进行了不同爆炸距离作用和装药量下的试验研究。试验中以高层和框架结构中最常见的两种梁为研究对象,通过11次独立的爆炸试验,观测了钢筋混凝土梁在... 为研究钢筋混凝土梁在爆炸波作用下的毁伤判据,对两种尺寸的钢筋混凝土梁在缩比条件下进行了不同爆炸距离作用和装药量下的试验研究。试验中以高层和框架结构中最常见的两种梁为研究对象,通过11次独立的爆炸试验,观测了钢筋混凝土梁在不同装药量下的破坏模式和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钢筋混凝土梁在近区爆炸荷载作用下,在同一爆高下,随着装药量的增加,梁的破坏程度逐渐增加,破坏模式由迎爆面中心两侧少量混凝土脱落和背爆面少量断裂裂纹逐渐增加为迎爆面倒三角锥形式混凝土压碎弯曲破坏,背爆面出现三角锥裂纹和背爆面少量混凝土脱落破坏,最终迎爆面和背爆面三角锥破坏区域贯通形成中心区域压碎崩塌弯曲破坏;崩塌区域的尺寸随着装药量增加而逐渐增加。近区爆炸(以爆距0.5 m为例)作用下,试验钢筋混凝土梁的毁伤判据为:当比例爆高Z>0.4 m/kg1/3时,梁遭受到轻微破坏;当比例爆高0.3 m/kg1/3<Z<0.4 m/kg1/3时,梁遭受到中等破坏;当比例爆高0.28 m/kg1/3<Z<0.3 m/kg1/3时,混凝土梁遭受重度破坏;当比例爆高Z<0.28 m/kg1/3,梁遭受严重破坏。在近区爆炸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不仅依赖于爆炸比例距离,还与爆高有关,同一比例距离下爆高越大,梁试件的破坏越严重。研究结果可为工程应用及毁伤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器科学与技术 爆炸荷载 钢筋混凝土梁 破坏模式 毁伤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部开设圆孔钢筋混凝土梁的试验研究(Ⅱ) 被引量:14
11
作者 蔡健 李静 +2 位作者 邹扬帆 罗展泽 张学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01-105,共5页
通过构件试验结果讨论了腹部开设圆孔钢筋混凝土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孔侧加强腹筋的受力特点,孔侧混凝土的变形特点和斜截面承载力特点。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 加强腹筋 应变 斜截面承载力/圆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散电流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弯曲疲劳损伤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凯 陈梦成 +2 位作者 谢力 吴泉水 秦臻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88-93,共6页
采用超声波检测仪和基于超声波速自定义的损伤变量对杂散电流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弯曲疲劳损伤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定义的损伤变量对杂散电流与疲劳荷载共同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损伤发展状态较敏感,能够有效跟踪损伤不同发展... 采用超声波检测仪和基于超声波速自定义的损伤变量对杂散电流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弯曲疲劳损伤过程进行实时跟踪研究。结果表明:定义的损伤变量对杂散电流与疲劳荷载共同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损伤发展状态较敏感,能够有效跟踪损伤不同发展阶段。损伤变量跟踪显示:杂散电流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弯曲疲劳损伤过程,与一般大气环境下弯曲疲劳损伤过程类似,具有明显3阶段特性,即初始快速增加、稳定增加和临近破坏的急速增加;随杂散电流强度增大,钢筋混凝土疲劳损伤发展加快。疲劳断裂试件表明:杂散电流环境下混凝土梁弯曲疲劳损伤劣化进程加速,主要是由于杂散电流与氯离子一样会引发混凝土中钢筋发生电化学腐蚀,且与疲劳荷载构成损伤劣化耦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梁 杂散电流 疲劳荷载 损伤过程 超声波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带损伤钢筋混凝土T梁的抗弯性能试验 被引量:21
13
作者 王春生 高珊 +1 位作者 任腾先 徐岳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10年第3期94-101,共8页
为了研究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T梁在静载作用下的抗弯性能,对带损伤的2片混凝土T梁组合加固后进行了抗弯承载力试验,得到了构件破坏时的极限抗弯承载力以及受力特性,揭示了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T梁的弯曲破坏机理;建... 为了研究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T梁在静载作用下的抗弯性能,对带损伤的2片混凝土T梁组合加固后进行了抗弯承载力试验,得到了构件破坏时的极限抗弯承载力以及受力特性,揭示了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T梁的弯曲破坏机理;建立了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钢筋混凝土T梁的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非线性静力计算。结果表明:考虑材料非线性的静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采用塑性分析方法建立的试验梁极限抗弯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钢板-混凝土组合加固 钢筋混凝土T梁 抗弯承载力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境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疲劳损伤模型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梦成 王凯 +1 位作者 秦臻 谢力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6-100,共5页
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混凝土结构常处在杂散电流、氯离子与疲劳荷载共同作用下服役。针对这种典型服役条件下钢筋混凝土疲劳损伤行为,开展了30V杂散电流与3.5%氯离子多环境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研究。基于弯曲疲... 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混凝土结构常处在杂散电流、氯离子与疲劳荷载共同作用下服役。针对这种典型服役条件下钢筋混凝土疲劳损伤行为,开展了30V杂散电流与3.5%氯离子多环境腐蚀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梁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研究。基于弯曲疲劳模量退化,建立用于这种典型服役条件下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疲劳寿命预测和疲劳累积损伤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杂散电流和氯离子多环境腐蚀对钢筋混凝土梁疲劳损伤影响显著,且疲劳荷载越大影响越大。损伤过程分初始损伤、累积损伤和失效破坏等3个阶段,破坏时无征兆。本文所建立的非线性疲劳损伤模型可描述这一损伤演化趋势,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梁 杂散电流 氯离子 疲劳损伤 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梁冲击试验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7
15
作者 姜华 贺拴海 王君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140-145,共6页
采用弹塑性损伤帽盖模型对筋混凝土梁冲击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得到的碰撞力、梁体跨中挠度以及梁体破坏状况与实验情况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混凝土材料应变软化段、描述塑性体积的帽盖面、强度准则子午线形状、偏平面形... 采用弹塑性损伤帽盖模型对筋混凝土梁冲击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得到的碰撞力、梁体跨中挠度以及梁体破坏状况与实验情况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混凝土材料应变软化段、描述塑性体积的帽盖面、强度准则子午线形状、偏平面形状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模方式对冲击数值模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梁 冲击试验 数值模拟 弹塑性损伤帽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灾后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力学性能的计算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陆洲导 柴继锋 余江滔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26,共11页
为研究火灾后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力学性能,对已有试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计算火灾后构件力学性能简化算法.试验设置1根受火梁及1根对比梁,依据ISO834标准升温曲线对受火梁开展升温试验,静置后,进行受火梁及对比梁常温静载试验.根据... 为研究火灾后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力学性能,对已有试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计算火灾后构件力学性能简化算法.试验设置1根受火梁及1根对比梁,依据ISO834标准升温曲线对受火梁开展升温试验,静置后,进行受火梁及对比梁常温静载试验.根据实际升温曲线,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受火梁温度场进行计算,结合常温及火灾损伤后材料力学性能,分析出截面弯矩曲率关系,得出截面抗弯刚度,继而计算出受火连续梁及对比连续梁的弯矩及位移.结果表明:当截面受压区直接受火时,刚度及承载力都有较大降低,其中刚度下降更加显著,当截面受拉区直接受火时,刚度及承载力变化较小;受火梁与对比梁相比,梁弯矩明显更多地向加载点分配,最终导致梁出铰顺序不同,随着荷载增加,常温梁中支座先屈服,继而加载点截面屈服,而受火梁加载点截面先于中支座截面屈服.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同时对比分析了传统的计算连续梁的方法,表明其不适用于预测火灾后损伤的连续梁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灾 钢筋混凝土 连续梁 弯矩重分布 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幅循环载荷下纤维薄板增强钢筋砼梁的损伤行为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姚国文 黄培彦 +2 位作者 牛鹏志 赵琛 郑小红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25-27,共3页
以碳纤维薄板增强钢筋混凝土梁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常幅循环载荷作用下增强梁的弯曲试验研究 ,揭示其疲劳破坏机理 ,建立描述构件损伤、断裂过程的结构损伤累积模型。试验得到增强梁的疲劳寿命曲线以及跨中挠度、抗弯刚度的演化规律。提... 以碳纤维薄板增强钢筋混凝土梁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常幅循环载荷作用下增强梁的弯曲试验研究 ,揭示其疲劳破坏机理 ,建立描述构件损伤、断裂过程的结构损伤累积模型。试验得到增强梁的疲劳寿命曲线以及跨中挠度、抗弯刚度的演化规律。提出的由构件抗弯刚度表达的非线性结构疲劳损伤演化方程 ,描述包括混凝土开裂、碳纤维薄板与混凝土界面剥离等破坏模式在内的损伤、破坏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幅循环载荷 碳纤维薄板 钢筋混凝土梁 结构疲劳损伤 抗弯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冷却后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强度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王春华 程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65-74,共10页
本文对高温冷却后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抗弯能力的损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计算火烧后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剩余承载能力的方法。在混凝土和钢筋高温冷却后强度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11根以石灰岩为骨料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高温冷却后的破坏试... 本文对高温冷却后钢筋混凝土简支梁的抗弯能力的损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计算火烧后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剩余承载能力的方法。在混凝土和钢筋高温冷却后强度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11根以石灰岩为骨料的钢筋混凝土简支梁高温冷却后的破坏试验,并用分层法对火烧后梁的承载能力试作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钢筋混凝土 简支梁 强度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混简支梁加载损伤后耗能特征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卓 闫维明 +1 位作者 秦栋涛 刘昌鹏 《振动.测试与诊断》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6-70,共5页
将简支梁作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的结构简化模型,对其加载损伤后的振动耗能特征进行试验研究。通过静力加载试验模拟简支梁的损伤累积过程,通过突加荷载试验跟踪简支梁振动耗能特征随加载损伤等级的变化,深入分析了阻尼比随裂缝损伤状... 将简支梁作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的结构简化模型,对其加载损伤后的振动耗能特征进行试验研究。通过静力加载试验模拟简支梁的损伤累积过程,通过突加荷载试验跟踪简支梁振动耗能特征随加载损伤等级的变化,深入分析了阻尼比随裂缝损伤状态的变化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描述结构振动耗能特征的指标——相邻周期耗能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指标能够比较敏感地反映裂缝型损伤的程度变化,具有较好的噪声鲁棒性,可以作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的损伤检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 加载损伤 耗能特征 阻尼比 相邻周期耗能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梁非线性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利恒 周锡元 +1 位作者 阎维明 涂鸣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5-71,共7页
对钢筋混凝土梁非线性动力特性及其损伤程度之间关系做了试验研究。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动力特性通过对冲击振动位移反应信号的时频分析和共振试验获得。把时频分析和共振试验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通过分析得到合适的时频分析所用窗口宽度,... 对钢筋混凝土梁非线性动力特性及其损伤程度之间关系做了试验研究。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动力特性通过对冲击振动位移反应信号的时频分析和共振试验获得。把时频分析和共振试验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通过分析得到合适的时频分析所用窗口宽度,再结合时频分析方法,得到各级加载后混凝土梁的振幅与频率关系曲线。通过分析混凝土梁在各级损伤加载后的振幅与频率关系曲线族,总结了损伤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动力特性,并分析了用钢筋混凝土梁的非线性动力特性做损伤检测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频分析 非线性动力特性 损伤检测 钢筋混凝土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