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层黑土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和大豆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晓平 李文凤 +4 位作者 梁爱珍 申艳 方华军 Craig F.Drury 杨学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858-864,共7页
为探索免耕与常规耕作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2001年秋开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免耕、秋翻和垄作耕作方式下的不同轮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玉米和大豆的田间作业次数比垄作、秋翻的作业次数分别减少3~6次。不同... 为探索免耕与常规耕作下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2001年秋开始在吉林省德惠市中层黑土上进行免耕、秋翻和垄作耕作方式下的不同轮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玉米和大豆的田间作业次数比垄作、秋翻的作业次数分别减少3~6次。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直到2006年才逐渐显现出来,垄作玉米年均产量最高,为10136kg·hm^-2,比产量最低的免耕玉米连作高12.3%,但几种耕作方式间玉米和大豆年均产量均无显著差异。按农业生产成本排序,玉米为秋翻〉免耕〉垄作,大豆为秋翻〉垄作〉免耕。按经济效益排序,玉米为垄作轮作〉免耕轮作〉秋翻轮作〉免耕连作〉秋翻连作,大豆为免耕轮作〉垄作轮作〉秋翻轮作。除玉米连作外,免耕不会降低作物产量,其中免耕玉米-大豆轮作可获得与常规耕作相当的玉米产量和较高的大豆产量。从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来看,免耕处理在人工和农机上的生产费用比其他处理少,且免耕轮作的经济效益明显大于秋翻,但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和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连作 玉米-大豆轮作 产量 经济效益 免耕 常规耕作 黑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草田轮作模式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组成特征 被引量:30
2
作者 尹国丽 李亚娟 +3 位作者 张振粉 李小龙 张晓燕 师尚礼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42-1550,共9页
为研究不同草田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的组成特征,以5年紫花苜蓿-1年小麦(A5W1)、5年紫花苜蓿-1年玉米(A5C1)、5年紫花苜蓿-2年小麦(A5W2)和5年紫花苜蓿-2年玉米(A5C2)草田轮作模式为对象,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 为研究不同草田轮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的组成特征,以5年紫花苜蓿-1年小麦(A5W1)、5年紫花苜蓿-1年玉米(A5C1)、5年紫花苜蓿-2年小麦(A5W2)和5年紫花苜蓿-2年玉米(A5C2)草田轮作模式为对象,测定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此基础上,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子测序研究了4种轮作模式下耕层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轮作第2年各土壤养分含量较第1年显著下降。细菌组成研究结果显示,4种轮作模式下占优势的菌门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土壤细菌群落优势属以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以及奈瑟氏球菌属(Neisseria)为主。土壤细菌多样性以A5C2轮作处理最高,A5C1最低;聚类分析显示A5W1和A5C1的组成最接近,其次是A5C2,A5W2的组成与前两者相差较大。土壤养分含量与几种优势属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5 or P<0.01)。研究结果揭示了河西走廊灌溉区种植紫花苜蓿多年后轮作小麦和玉米改善土壤肥力和防治某些土传植物病害微生物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紫花苜蓿-小麦/玉米) 土壤微生物 土壤养分 细菌群落组成 河西走廊灌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3
3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2 位作者 毛任钊 王彦梅 孙宏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1-685,共5页
小麦适期播种不仅是达到全苗壮苗的关键,还有利于小麦健壮生长发育,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措施。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小麦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TPAR)、叶面积指数(LAI)、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IPAR)等的变化及播期对冬... 小麦适期播种不仅是达到全苗壮苗的关键,还有利于小麦健壮生长发育,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措施。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和播量条件下小麦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TPAR)、叶面积指数(LAI)、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IPAR)等的变化及播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和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随小麦播种时间的推迟而降低,小麦冠层底部的光合有效辐射随小麦播种时间的推迟而增大。小麦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6;冠层底部的光合有效辐射与叶面积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872。小麦产量虽然随播期的推迟呈递减趋势,但10月20日之前播种的小麦产量间无显著差异。因此,在冬小麦和夏玉米一年两熟区,可相应推迟小麦的播种时间,尽量延长上茬玉米的生长期,以实现两茬作物的均衡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播期 冠层底部光合有效辐射 冠层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 叶面积指数 小麦-玉米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山前平原农田生态系统氮通量与调控 被引量:15
4
作者 胡春胜 董文旭 +3 位作者 张玉铭 程一松 李晓欣 杨莉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7-1003,共7页
针对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研究农田常规施肥[400 kg(N).hm-2.a-1]条件下作物氮素吸收与损失通量过程,并根据各氮素输出通量特征开展管理调控。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系统氮输入总量为561-580 kg(N).hm-2... 针对华北太行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研究农田常规施肥[400 kg(N).hm-2.a-1]条件下作物氮素吸收与损失通量过程,并根据各氮素输出通量特征开展管理调控。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系统氮输入总量为561-580 kg(N).hm-2,输出量468-494 kg(N).hm-2,两季作物总盈余86-93 kg(N).hm-2,其中有机氮为24-36 kg.hm-2。氨挥发和NO3--N淋溶损失是该区域农田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氮肥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平均每年因氨挥发而造成的肥料氮损失量为60 kg(N).hm-2,NO3--N淋溶损失量为47-84kg(N).hm-2,两者占施肥总量的30%。每年因硝化-反硝化过程造成的肥料损失很小,仅为5.0-8.7 kg(N).hm-2。通过施肥后适时灌水、合理调控灌水时间与用量,以及利用秸秆还田与肥料混合施用等管理措施可改善氮素的迁移和转化规律,有效减少氨挥发和NO3--N淋溶损失,并结合缓/控释肥与精准施肥技术,充分利用土壤本身矿质氮素,可有效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与促进农业持续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山前平原 农田生态系统 小麦-玉米轮作 氮通量 氮素损失 灌溉 施肥 氮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玉两熟区农作模式分析及轮耕模式探讨 被引量:8
5
作者 胡立峰 李琳 +1 位作者 陈阜 高瑞波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3-246,共4页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以少/免耕为主体的耕作模式在麦/玉两熟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经过近15年的耕作栽培,少/免耕充分显示了它省时省工、高效环保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一系列弊端也日益显露。对宁晋县百户农民耕作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起,以少/免耕为主体的耕作模式在麦/玉两熟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经过近15年的耕作栽培,少/免耕充分显示了它省时省工、高效环保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一系列弊端也日益显露。对宁晋县百户农民耕作意愿调查的结果显示,在长期少/免耕后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有所下降,而应在免耕3~5年以后对土壤进行深耕翻。对比麦/玉种植模式与马铃薯/棉花套作的经济效益,以轮作实现轮耕是麦/玉两熟区耕作模式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免耕 麦/玉两熟区 轮作 轮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措施对宁南山区缓坡地土壤团聚体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雷金银 何进勤 +5 位作者 雷晓婷 周丽娜 余建军 纪立东 张慧 路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45-250,共6页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宁南山区缓坡耕地轮作体系土壤团聚体特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2015—2016年期间,开展了玉米-马铃薯轮作条件下传统平作(CK)、垄沟不覆膜(NH)、垄沟半覆膜(HP)和垄沟全覆膜(WP)4种不同耕作措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对宁南山区缓坡耕地轮作体系土壤团聚体特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在2015—2016年期间,开展了玉米-马铃薯轮作条件下传统平作(CK)、垄沟不覆膜(NH)、垄沟半覆膜(HP)和垄沟全覆膜(WP)4种不同耕作措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对表层0~20 cm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影响均较为显著,对20~40 cm土层影响不显著;CK、WP和HP处理下0~20 cm土层范围内均为>5 mm和2~5 mm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高,而NH处理下为1~2 mm和0.5~1 mm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高,分别为16.25%、13.38%。CK处理下>5 mm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占比为30.99%,显著高于其他三种耕作方式,而NH处理下1~2 mm、0.5~1 mm和0.25~0.5 mm的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种耕作方式。水稳性团聚体则表现为各处理>5 mm所占比例急剧下降。CK处理下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含量为1.96%。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在NH、HP和WP处理下表层0~20 cm和底层20~40 cm显著低于CK,土壤水稳性团聚体MWD和稳定率均高于CK。不同耕作措施表层0~20 cm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分形维数低于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由低到高的顺序均为:CK<HP<WP<NH,分别为2.65,2.66,2.67,2.69和2.80,2.85,2.86,2.87。团聚体分形维数与水稳性团聚体MWD和稳定率具有一致性。相对于CK,NH、HP和WP分别增加产量10.5%、13.3%和39.2%。由此可知,农田耕作措施通过改变地表微环境能够影响土壤团聚结构的组成及其稳定性。同时,NH在改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方面占优,但其增产作用并不突出,这种不同步性表明良好的土壤团聚体构建是长期持续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土壤团聚体 玉米-马铃薯轮作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冬闲绿肥轮作处理对玉米生长和产量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宁晓光 赵秋 +1 位作者 张新建 程文娟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6期33-36,共4页
为了明确绿肥植物的培肥效果,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毛苕(Vicia villosa Roth)、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 L.)、黑麦(Secale cereale L.)、冬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红三叶(Trifol... 为了明确绿肥植物的培肥效果,以‘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毛苕(Vicia villosa Roth)、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 L.)、黑麦(Secale cereale L.)、冬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和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以及二月兰+毛苕、黑麦+毛苕等9个冬闲绿肥植物还田处理对玉米株高、茎粗、总生物量、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以冬闲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冬闲处理相比,除黑麦、毛苕、二月兰+毛苕处理外,其他绿肥还田处理均可提高玉米株高,提高范围2.52%~4.84%;各绿肥还田处理均可提高玉米茎粗、总生物量(秸秆+籽粒)和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2.43%~33.01%,1.81%~18.98%,2.57%~15.12%,分别以二月兰+毛苕、二月兰+毛苕和黑麦处理增幅最大;二月兰、草木樨和黑麦+毛苕处理可提高玉米收获指数,其中以黑麦+毛苕处理收获指数最高。因不同处理对后茬作物——玉米的影响不同,故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实际用途选择适宜的冬闲绿肥进行轮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轮作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RAINMOD-NⅡ模拟冬季长期覆盖黑麦对地下排水及NO_3^--N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杜璇 冯浩 +1 位作者 Matthew J.Helmers 齐志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3-161,共9页
在玉米-大豆轮作系统中种植冬季覆盖作物黑麦有助于减小地下排水量和硝态氮(NO_3^--N)的流失量。该研究利用美国爱荷华州的试验数据校正和验证了DRAINMOD-N II模型在美国寒冷地区的适用性,并模拟长期(20 a)种植冬季覆盖作物黑麦对地下... 在玉米-大豆轮作系统中种植冬季覆盖作物黑麦有助于减小地下排水量和硝态氮(NO_3^--N)的流失量。该研究利用美国爱荷华州的试验数据校正和验证了DRAINMOD-N II模型在美国寒冷地区的适用性,并模拟长期(20 a)种植冬季覆盖作物黑麦对地下排水量和氮素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地下排水量和NO_3^--N流失量时,Nash-Sutcliffe模型效率系数(Nash-Sutcliffe efficiency,NSE)>0.65、百分比偏差(percent bias,PBIAS)在±25%之间、均方根误差与标准差比值(ratio of root mean square error to standard deviation,RSR)≤0.7均在误差范围内;模拟地下排水中NO_3^--N浓度时,NSE>0.50、PBIAS在±15%之间、RSR≤0.5均在误差范围内,说明模型模拟的效果好。长期种植冬季覆盖作物黑麦可降低排水量8.1%(2.5 cm),减小NO_3^--N流失量16.6%(6 kg/hm^2),NO_3^--N流量加权平均浓度下降了8.6%(1 mg/L,以N计),增加蒸散值5.9%,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拟合效果好,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水文和氮素运移模拟功能,可以模拟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地下水和氮素运移的长期影响,为优化农田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水 蒸散 玉米-大豆轮作系统 DRAINMON-N II 冬季覆盖作物黑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荒漠灌区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伟 孙建好 赵建华 《甘肃农业科技》 2012年第3期13-15,共3页
在河西荒漠灌区比较了小麦、玉米、大豆3种作物在连作、轮作、间作方式下的产量,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以小麦与玉米轮作最高,为6 839.3 kg/hm2,较连作增产23.6%;玉米产量以小麦与玉米间作(小倒茬)最高,为12 915.0 kg/hm2,较连作增产50.8%;... 在河西荒漠灌区比较了小麦、玉米、大豆3种作物在连作、轮作、间作方式下的产量,结果表明,小麦产量以小麦与玉米轮作最高,为6 839.3 kg/hm2,较连作增产23.6%;玉米产量以小麦与玉米间作(小倒茬)最高,为12 915.0 kg/hm2,较连作增产50.8%;蚕豆产量以玉米与蚕豆间作(连作)最高,为3 654.0 kg/hm2,增产率达5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大豆 玉米 连作 轮作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接茬轮作机械化生产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0
10
作者 刘继元 崔中凯 +1 位作者 马继春 焦伟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9-263,共5页
小麦玉米接茬轮作是黄淮海地区主要种植制度,加快其机械化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为此,针对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接茬轮作机械化生产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共性问题,分析了其农艺特点和主要障碍,在农机农艺融合、规范栽培模式、优化... 小麦玉米接茬轮作是黄淮海地区主要种植制度,加快其机械化生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为此,针对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接茬轮作机械化生产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共性问题,分析了其农艺特点和主要障碍,在农机农艺融合、规范栽培模式、优化机具配置、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和建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等方面,对两熟制栽培模式下农业机械化生产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从技术及政策层面提出了推进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机械化生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地区 两熟制 小麦玉米接茬轮作 机械化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绵单一号玉米制种亩产250公斤综合栽培措施的数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何钟碧 余成隆 王秀全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3年第4期610-614,共5页
本试验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玉米新组合绵单一号制种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进行了研究,筛选出制种亩产250公斤以上的优化栽培模式918个。制种亩产大于250公斤的优化栽培方案为:4月3日播种,亩栽3600—3800株,底肥:硫酸锌亩施... 本试验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玉米新组合绵单一号制种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进行了研究,筛选出制种亩产250公斤以上的优化栽培模式918个。制种亩产大于250公斤的优化栽培方案为:4月3日播种,亩栽3600—3800株,底肥:硫酸锌亩施1.46公斤、有机肥(腐熟堆肥)亩施1800公斤、碳铵亩施21.53公斤,过磷酸钙亩施76.25公斤,氯化钾亩施15.25公斤;追肥:苗肥亩施碳铵21.53公斤,秆肥亩施碳铵21.53公斤,攻穗肥亩施碳铵43.06公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 玉米 数学模型 绵单一号 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年生黑麦草与不同密度饲料玉米轮作对比试验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琼 罗宗礼 +1 位作者 白洪清 田志刚 《饲料博览》 2014年第10期40-42,共3页
为解决湘西地区湘西黄牛养殖中饲草短缺的问题,试验通过不同密度饲料玉米与一年生黑麦草轮作将试验分为5个处理组,即试验组1:45 000株·hm-2饲料玉米与一年生黑麦草轮作;对照组1:直播45 000株·hm-2饲料玉米;试验组2:60 000株&#... 为解决湘西地区湘西黄牛养殖中饲草短缺的问题,试验通过不同密度饲料玉米与一年生黑麦草轮作将试验分为5个处理组,即试验组1:45 000株·hm-2饲料玉米与一年生黑麦草轮作;对照组1:直播45 000株·hm-2饲料玉米;试验组2:60 000株·hm-2饲料玉米与一年生黑麦草轮作;对照组2:直播60 000株·hm-2饲料玉米;试验组3:75 000·hm-2饲料玉米与一年生黑麦草轮作;对照组3:直播75 000株·hm-2饲料玉米。结果发现,试验组2,即60000株·hm-2饲料玉米与一年生黑麦草轮作的播种模式在湘西地区最具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玉米 密度 轮作 一年生黑麦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