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2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锋与通俗的文体混用——论余华早期小说与类型小说的关系建构
1
作者 董外平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20世纪的先锋小说与类型小说建立了一种融合与创化的关系,这种关系建构成为先锋小说及其先锋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先锋小说的文体混用主要基于两个原则:一是直接借用类型小说的刺激元素,增加严肃文体不具备的表达效果;二是创造性转化类型... 20世纪的先锋小说与类型小说建立了一种融合与创化的关系,这种关系建构成为先锋小说及其先锋性的一个重要来源。先锋小说的文体混用主要基于两个原则:一是直接借用类型小说的刺激元素,增加严肃文体不具备的表达效果;二是创造性转化类型小说的世俗元素,转向严肃文体的深度模式。余华早期小说大量借用凶案、惊悚、侦探等类型元素,呈现了一种惊险、惶恐和迷失的城市现代性景观,表达了余华对现代城市复杂而幽深的内在体验。同时,余华又对逻辑推理、谜团设置、斗智斗法等类型元素进行了创化,在这个过程中,余华利用偶然、附魅、荒诞等非理性主义思想解构了类型小说的理性图式,理性主义的认知论被存在主义的本体论取代。在某种意义上,余华早期的文体混用之作既是一种特殊的先锋小说,又是一种新型的类型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先锋小说 类型小说 文体混用 现代城市体验 非理性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体制·方法:小说文体学断想
2
作者 王齐洲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30,共12页
中国古代有重视文体的传统,也诞生过有影响的文体学论著。小说因其文化地位低下,一直不受学界重视,故小说文体研究成果较少。要建构符合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实际的小说文体学,首先需要了解和认识传统小说观念,同时关注小说体制的历史变迁,... 中国古代有重视文体的传统,也诞生过有影响的文体学论著。小说因其文化地位低下,一直不受学界重视,故小说文体研究成果较少。要建构符合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实际的小说文体学,首先需要了解和认识传统小说观念,同时关注小说体制的历史变迁,采用正确而有效的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文体研究,才有可能达至建构小说文体学的目标。小说观念古今差别甚大,对小说文体学建构有决定性影响,需要认真加以辨析。体制则包含体裁、体式、体例和体类,体裁、体式是文体的显性形式,体例是文体的参考标准,而体类则是文体分类的基本依据。古人和今人已经取得的文体研究成果和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都应该成为当今进行古代小说文体研究和文体学建构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念 体制 方法 小说文体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看的人类:科幻电影创意视野下的逆向观察
3
作者 黄鸣奋 许哲敏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7,共11页
科幻电影对公众认识科技、展望未来具有深远影响。这类作品所运用的“逆向观察”主要是指将人类置于被观察者的位置进行构思,和人类处于观察者位置的正向观察相对而言。上述视角有助于理解人类在广袤宇宙和复杂生态中的地位,以及人类文... 科幻电影对公众认识科技、展望未来具有深远影响。这类作品所运用的“逆向观察”主要是指将人类置于被观察者的位置进行构思,和人类处于观察者位置的正向观察相对而言。上述视角有助于理解人类在广袤宇宙和复杂生态中的地位,以及人类文明的特殊性和局限性,并反思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逆向观察在社会意义上体现物种相倚,即通过假定人类之外的其他智慧生命的存在实现生态换位,设想人类在其他智慧生命的注视之下呈现自我,并构思其他智慧生命隐藏真形与人类互动的情节;在产品意义上体现物理相资,即假设人类从事观察时所运用的各种手段、所注意的各项内容、所促进的各种变化同样可能为其他智慧生命所运用、注意与促进;在运营意义上体现物势相通,即人类从事观察时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所选择的各种环境、所依托的各种机制同样可能为其他智慧生命所采用、选择与依托。物种相倚、物理相资、物势相通的理念将宇宙生态主义具体化了。关于人类被其他智慧生命所观察的场景设计,与人类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科幻电影所设定的逆向观察值得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 人类 科幻电影 逆向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律拟制解释的现状、问题及限缩
4
作者 苏永生 王煜东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0-199,共10页
中国现行法律拟制理论认为,将本来不符合所依照的条款规定的犯罪构成之行为规定为按照该条款定罪处罚的,均属于法律拟制,包括将此罪拟制为彼罪、将无罪拟制为有罪和将过失拟制为故意三种类型。将此罪拟制为彼罪的解释结论基本上符合刑... 中国现行法律拟制理论认为,将本来不符合所依照的条款规定的犯罪构成之行为规定为按照该条款定罪处罚的,均属于法律拟制,包括将此罪拟制为彼罪、将无罪拟制为有罪和将过失拟制为故意三种类型。将此罪拟制为彼罪的解释结论基本上符合刑法法理,将无罪拟制为有罪和将过失拟制为故意的解释结论虽然符合“依照”型条款的文义,但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刑法法理。导致解释结论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是,解释者在解释向度上企图穷尽刑法文义,在解释理念上奉行机械的法律至上主义,在解释立场上坚持“原教旨”意义上的形式解释论。在解释某种“依照”型规定是否属于法律拟制时,应当在该“依照”型规定的文义范围内根据刑法法理作出解释。由此出发,应当将刑法上的法律拟制限缩解释为将此罪拟制为彼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拟制 刑法法理 限缩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英国18世纪小说中乡村共同体的裂变
5
作者 王影君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7,共9页
英国社会在18世纪发生全方位现代转型,传统的乡村共同体也在发生时代的裂变。18世纪小说作为文学类型的新形式应势而起,展现出英国从乡村庄园经济向都市经济过度的变革图景和社会风貌。分析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到,乡村共同体不可逆的... 英国社会在18世纪发生全方位现代转型,传统的乡村共同体也在发生时代的裂变。18世纪小说作为文学类型的新形式应势而起,展现出英国从乡村庄园经济向都市经济过度的变革图景和社会风貌。分析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到,乡村共同体不可逆的裂变主要源于两种类型:外来客携带城市资本介入乡村共同体,导致乡村共同体边界的破裂,并与外部的都市力量产生分裂性融合;出走乡村共同体的离乡行为如远赴战场、迁徙伦敦、海外航行等,从内部分裂了共同体。这种裂变成为一种促发小说情节的结构主义因素,作家们以真实性为审美原则,塑造出一系列饱含人文智慧和人性自由的社会转型期的人物形象,成为田园牧歌末世时代来临前的最后吟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小说 乡村共同体 裂变 外来客 离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赛博科幻小说的身心与年龄
6
作者 王一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当代赛博科幻小说想象了赛博世界的持续发展及相关的新生命体等。与当代学界关注的“具身性”相对,赛博科幻小说通常都认可了身体与心灵的二元性,将身体视为心灵的“容器”。同时,通过对新的身心技术的设想,小说承认了数字化的意识数据... 当代赛博科幻小说想象了赛博世界的持续发展及相关的新生命体等。与当代学界关注的“具身性”相对,赛博科幻小说通常都认可了身体与心灵的二元性,将身体视为心灵的“容器”。同时,通过对新的身心技术的设想,小说承认了数字化的意识数据作为人类“心灵”的一种形态,并将持续性的身心分离与重组状态视为未来人类生活的一种常态。此外,除了想象技术对新时空领域的开发以及对人类身心的解放外,部分小说还反思了在这一背景下人类(或数字新生命)的身份问题,探讨了时常被忽略的重要论题——如非人数字生命的童年和成长、“加速社会”中技术的短周期升级换代对老年人带来的深刻影响等。赛博科幻小说促使人们以科幻的批判性想象为鉴,在人类探索物理现实与数字空间交融的“新现实”时,构想不会造就“有限的人”或“技术遗民”等未来新规范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博朋克 人工智能 科幻小说 具身性 人工生命 老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部分类与六朝小说的三种形态
7
作者 陈文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5,共10页
《隋书·经籍志》确立了史、子、集三种知识门类,六朝小说的三种形态可由此切入加以梳理。子部叙事由寓言向非寓言转化,注重日常细节的戏剧性和写实性,其代表作《世说新语》等在《隋书·经籍志》中归入子部小说类。“序鬼物奇... 《隋书·经籍志》确立了史、子、集三种知识门类,六朝小说的三种形态可由此切入加以梳理。子部叙事由寓言向非寓言转化,注重日常细节的戏剧性和写实性,其代表作《世说新语》等在《隋书·经籍志》中归入子部小说类。“序鬼物奇怪之事”的杂传与正史传记相对,依然讲求“实录”和简洁,却无意中纳入了大量虚构内容,“游心寓目”的宗旨更与正史异趣,其代表作《搜神记》等在《隋书·经籍志》中入史部杂传类,而在《新唐书·艺文志》中改入子部小说类。以集部的辞章改造杂史,热衷于虚构内容、女性形象和景物、场景的描写,其代表作《拾遗记》等在《隋书·经籍志》中入史部杂史类,而在《宋史·艺文志》中改入子部小说类。清代纪昀总纂《四库全书总目》,关于《世说新语》等的著录与《隋书·经籍志》一致,关于《搜神记》等的著录与《新唐书·艺文志》一致,关于《拾遗记》等的著录与《宋史·艺文志》一致,六朝小说的三种形态至此大体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部分类 六朝 子部小说 三种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思潮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建构
8
作者 王韬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2,共11页
我国学人对西方科学根本看法的转变是在近代,晚清学人在列强的枪炮下幡然醒觉,开始由“技”进于“道”地探查西方力量的奥秘;自晚清洋务运动以来,由敌人送来的厚礼——西方科学、技术——让学界意识到“崇文”传统的弊端,我国学界就此... 我国学人对西方科学根本看法的转变是在近代,晚清学人在列强的枪炮下幡然醒觉,开始由“技”进于“道”地探查西方力量的奥秘;自晚清洋务运动以来,由敌人送来的厚礼——西方科学、技术——让学界意识到“崇文”传统的弊端,我国学界就此步入了以科学否定文学的时期。文学在这一时期饱受訾抑;作为科学精神本质的纯粹理性,毋庸置疑地影响了我国近代文学理论及创作的审美立场,带来了“求真”准则。但当时“唯科学主义”机械论对待传统文学遗产的方式,反而不是理性认知,而是刻舟求剑;科学与文学之间出现了一条特别的纽带:科学小说。这种兼有科技专业知识和文学幻想的作品,在当时便有许多翻译与创作的实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进于“道” 科学否定文学 求“真”准则 科学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官叙事的跨语言、跨文化传递研究
9
作者 孙会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9,共12页
感性叙事与艺术感染力之间具有本质关联。感性认识的基础是感官体验,因此叙事往往落实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描写上。要将感染人的力量翻译出来,使译文读者或观众也能够对原作中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感同身受,感官体验的再... 感性叙事与艺术感染力之间具有本质关联。感性认识的基础是感官体验,因此叙事往往落实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描写上。要将感染人的力量翻译出来,使译文读者或观众也能够对原作中人物的感受和体验感同身受,感官体验的再现是关键。本文以陈染的小说《私人生活》英文翻译为例,结合具体例证,考察英文译文对于原文感官体验的呈现,分析《私人生活》这部女性主义小说中感性叙事的跨语言、跨文化再现效果,并探讨如何通过翻译以“文学”的方式将当代中国文学介绍给海外读者。研究发现,感官叙事在译文中有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体在场性的强弱以及作品的文学感染力,值得未来中国小说英译者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叙事 感官体验 《私人生活》英译本 中国当代小说外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四面体碳膜对2Cr3WMoV合金钢表面耐磨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李远洁 赵玉清 +1 位作者 王炎武 董乃强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为提高2Cr3WMoV合金钢的表面摩擦性能,利用磁控溅射沉积技术与过滤阴极真空电弧技术分别在未经过渗碳和渗碳热处理后的2Cr3WMoV合金结构钢试样表面制备TiN过渡层及非晶四面体碳的多层结构复合膜。采用球-盘摩擦磨损试验仪、三维形貌仪... 为提高2Cr3WMoV合金钢的表面摩擦性能,利用磁控溅射沉积技术与过滤阴极真空电弧技术分别在未经过渗碳和渗碳热处理后的2Cr3WMoV合金结构钢试样表面制备TiN过渡层及非晶四面体碳的多层结构复合膜。采用球-盘摩擦磨损试验仪、三维形貌仪、表面磨痕测量仪等对比分析不同合金结构钢试样镀膜前后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渗碳热处理工艺对2Cr3WMoV合金钢制备非晶四面体碳基多层复合膜后试样的摩擦磨损性能影响较大,在渗碳2Cr3WMoV试样表面制备多层复合膜结构后,表面摩擦因数由0.54降低到0.077,磨损率由3.03×10^(-9)cm^(3)/(N·m)降低到9.44×10^(-10)cm^(3)/(N·m)。由于表面渗碳及抛光工艺提升了合金试样的表面硬度,并降低表面粗糙度,从而使该试样制备非晶四面体碳基复合膜后具有最为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及膜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晶四面体碳膜 合金结构钢 表面渗碳处理 摩擦磨损性能 磁过滤阴极真空电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幻小说中人类基因增强的意象衍变与伦理审思
11
作者 赵秀红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8-42,共5页
生命伦理探微一直是科幻小说的经典主题,基因编辑技术及其潜在的机遇与选择是近年来科幻文学创作的主要着力点之一。科幻作品通过挖掘人类基因增强的意象衍变,预测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与潜在风险。其意象从设计、再造生命演进到增强生... 生命伦理探微一直是科幻小说的经典主题,基因编辑技术及其潜在的机遇与选择是近年来科幻文学创作的主要着力点之一。科幻作品通过挖掘人类基因增强的意象衍变,预测了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与潜在风险。其意象从设计、再造生命演进到增强生命,这种艺术书写是对“上帝造人”和“自然进化论”的颠覆,也是对人类自我认知的挑战,引发关于人类身份、尊严和安全的伦理审思。作品以文学审美方式反思基因增强的机遇与选择,强调以哲学智慧审慎规划引导,启发其向善性,规避其恶性,对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方向与路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增强 科幻小说 意象衍变 伦理审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幻想何以启迪现实:基于科幻电影的幻想媒介考察
12
作者 李鑫斓 许丽霞 周韧 《新闻与传播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49,共12页
科幻电影中出现了诸多充满幻想性的非现实媒介,媒介考古学将这类媒介称为“幻想媒介”。已有研究大多延续齐林斯基的研究路径,从幻想与现实的距离的角度归纳幻想媒介的类型。但幻想媒介考古学并非强调媒介物质性,而是重视技术想象和话... 科幻电影中出现了诸多充满幻想性的非现实媒介,媒介考古学将这类媒介称为“幻想媒介”。已有研究大多延续齐林斯基的研究路径,从幻想与现实的距离的角度归纳幻想媒介的类型。但幻想媒介考古学并非强调媒介物质性,而是重视技术想象和话语实践,目的是对媒介现实世界有所启发。因此,有必要跳脱出前人视角,从媒介、技术与人、社会之间的共生关系视角对幻想媒介进行归纳与分析。通过对科幻电影中的幻想媒介进行收集与归纳,可以将常见的幻想媒介分为奇观媒介、与他者交流的媒介、跨越时空的媒介、离身媒介、具身媒介以及丰裕媒介。幻想媒介并非纯粹的想象,而是介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媒介。作为与旧媒介、新媒介同等重要的第三种媒介类型,幻想媒介参与媒介之间的相互再媒介化关系。幻想媒介穿梭于过去与未来之间,将不同时间维度的既有媒介与媒介欲望相捏合,构筑不断交替、反复与融合的非线性媒介发展观。幻想媒介揭示了以往作为延伸的媒介观的不足,在想象与真实的互动之中,人、媒介与社会互为延伸,相互融合,走向共同发展的深度媒介化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想媒介 科幻电影 媒介考古学 深度媒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拓展非虚构写作的自然之维——蒋蓝的非虚构自然写作研究
13
作者 艾莲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6-226,228,共12页
最迟从散文《处暑》(2016)开始,四川作家蒋蓝从专擅文史的“名物写作”向关注天地的“自然写作”转变,并在《成都传》(2021)中锤炼出独特的“风物记”文体。蒋蓝为非虚构写作拓展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维度,他的非虚构自然写作既借鉴英美自... 最迟从散文《处暑》(2016)开始,四川作家蒋蓝从专擅文史的“名物写作”向关注天地的“自然写作”转变,并在《成都传》(2021)中锤炼出独特的“风物记”文体。蒋蓝为非虚构写作拓展了生机勃勃的自然维度,他的非虚构自然写作既借鉴英美自然书写,更在此基础上将其与中华博物文化传统、名物写作、物候书写进行有机嫁接,试图创造一种中国特色的非虚构文学样式。蒋蓝的非虚构自然写作也是当代非虚构写作发展探索的必然结果。在《人民文学》非虚构栏目以及最新的非虚构写作实践中,自然书写均是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界呼唤构建“中国非虚构写作话语体系”的语境下,非虚构写作中的“自然书写”应该得到重新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蓝 非虚构 自然写作 风物记 叙事性散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三新”要素的法律适用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雪琪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32,共12页
数据已成为新型劳动生产资料融入工业领域,并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要素。在数据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对象逐步演变为数据劳动主体、数据生产要素、数据产品及服务。数据要素赋能新... 数据已成为新型劳动生产资料融入工业领域,并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要素。在数据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劳动者、新劳动资料、新劳动对象逐步演变为数据劳动主体、数据生产要素、数据产品及服务。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三新”要素发展过程中,面临数据劳动主体法律地位待明确、数据要素技术标准难以联通、数据产品产权确认陷入争议的法律适用困境。基于权利能力理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数据分类分级原则、场景一致理论等,立足“模式+赋权”“标准+指南”“权利+利益”三位一体布局,化解法律规制的不足,并提出数据劳动主体资格登记及劳动赋权模式、数据要素技术标准联通路径、数据产品产权结构分置的确权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 新质生产力 法律拟制 技术标准 数据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科幻文学的美学表达、思想探索与现实图景--访谈雨果奖得主刘慈欣
15
作者 李浩 刘慈欣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1,共11页
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作家,刘慈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幻创作,亲身参与、见证了中国科幻文学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其对科幻文学的理解和思考对于中国当代科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次访谈主要围绕科幻文学与科... 作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科幻作家,刘慈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幻创作,亲身参与、见证了中国科幻文学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其对科幻文学的理解和思考对于中国当代科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此次访谈主要围绕科幻文学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幻文学的历史传统,中国科幻小说的美学表达、人文关怀、读者接受、产业发展,以及科幻文学研究的有效性等问题展开,目的在于借由刘慈欣对科幻的思考,帮助科幻创作者和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科幻文学这一文类,从而切实有效地推动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慈欣 科幻文学 科学技术 科幻美学 科幻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制造的主潮:中国网络文学类型文模式的生成及其商业化面向
16
作者 孙葳 乔焕江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5-194,共10页
类型文模式是中国网络文学在当下阶段的主要形式,尽管这一形式凝聚着网络时代大众作者-读者的共同劳动,但它并非网络文学自我生产的结果,而是已经内在于出版资本主义推动的文学商业化的历史,并成为资本主义向文学、文化领域扩张的新手... 类型文模式是中国网络文学在当下阶段的主要形式,尽管这一形式凝聚着网络时代大众作者-读者的共同劳动,但它并非网络文学自我生产的结果,而是已经内在于出版资本主义推动的文学商业化的历史,并成为资本主义向文学、文化领域扩张的新手段。从早期论坛和文学网站的实体书出版实践,到文学网站“起点模式”的确立,贯穿着连续性的文学商业化脉络。“起点模式”通过对文学活动的闭环运作和系统的抽象化,打造出中国网络文学生产的行业标准,确立了类型文生产模式,同时也使资本的积累逻辑正当化。对网络类型文主潮的认识,忽略文学商业化的连续性历史,就会失去网络文学研究的批判性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类型小说 资本 文学商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小说中的男性气概建构与性别叙事
17
作者 陈晨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1,共11页
性别特质是性别群体生理属性与社会意识的互织和共构,男性气概是男性特质的平移、延伸或扭曲化表达。明清小说性别叙事中隐含着构建男性气概的主观意图,现实与非现实女性成为凸显男性气概的重要媒介,而厌女倾向在相关叙事中也具有多样... 性别特质是性别群体生理属性与社会意识的互织和共构,男性气概是男性特质的平移、延伸或扭曲化表达。明清小说性别叙事中隐含着构建男性气概的主观意图,现实与非现实女性成为凸显男性气概的重要媒介,而厌女倾向在相关叙事中也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刚毅勇武是男性特质的重要范畴,但它在某些情境下容易向暴力方向演变,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从而引发道德失范行为。另外,男性群体的内部差异性使得明清小说中的男性气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而这与作者在何种领域通过对女性的他者化完成男性气概的重构关联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男性气概建构 性别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主义视阈下通用人工智能(AGI)实体私法主体资格证成
18
作者 王菁菁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30,共12页
伴随智能技术的迭代突破,通用人工智能(AGI)实体的出现与发展将深刻解构传统社会关系。前瞻性厘清AGI实体私法主体资格之正当性论题,是法学回应智能时代人机社会关系之问的题中之义。通过预设无人驾驶汽车侵权场景,可清晰透视AGI实体私... 伴随智能技术的迭代突破,通用人工智能(AGI)实体的出现与发展将深刻解构传统社会关系。前瞻性厘清AGI实体私法主体资格之正当性论题,是法学回应智能时代人机社会关系之问的题中之义。通过预设无人驾驶汽车侵权场景,可清晰透视AGI实体私法规制困境,进而揭示出技术革新背景下私法规制的失灵与乏力。现阶段,学界对AGI实体私法主体资格的探讨多囿于理性、欲望、工具三重维度的客体论范式,未能充分回应其在概念范畴、本体状态、价值目标及认知模式层面呈现的异质性特征。作为调适社会关系的规范载体,唯有将新型人机关系纳入私法规制范畴,方能有效实现技术要素效能释放与社会秩序稳定等核心功能。因此,基于理论更新与实践适用之考量,以功能主义法学理论为路径、以法律拟制为方法、以法律功能实现为动因,可达成AGI实体私法主体资格的工具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I实体 私法主体资格 功能主义 法律拟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青年的成长:“五四”与现代小说的诞生
19
作者 宋明炜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31,234,共13页
五四运动之后,反传统的文化立场明确进入了青春话语,而“新青年”的形象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的激进转折。以叶圣陶的《倪焕之》为中心,可以探讨新青年一代的成长经历如何构筑中国成长小说。通过对《新青年》杂志所建构的青春话语的历史研... 五四运动之后,反传统的文化立场明确进入了青春话语,而“新青年”的形象标志着中国青年运动的激进转折。以叶圣陶的《倪焕之》为中心,可以探讨新青年一代的成长经历如何构筑中国成长小说。通过对《新青年》杂志所建构的青春话语的历史研究,分析启蒙理想的文化表现,并阐释“新青年”作为启蒙文化的传递者,如何启发知识青年进行自我塑造。《倪焕之》以回顾的方式叙写新青年的个体发展心灵史,建立现代中国成长小说的经典情节,主人公逐渐投入现实行动,预期实现其崇高的理想,然而,这一情节却总是被打断,一系列的历史坎坷使青年的理想暗淡下去,陷入希望与幻灭的无限轮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青年 “五四” 《倪焕之》 现代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遮蔽/解蔽:论科技焦虑与科幻小说的关系
20
作者 赵思琪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10,共13页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科技焦虑。科幻小说作为一种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文学形式,与科技焦虑之间存在特殊的关联机制,然而学界对此的研究尚不充分。科技焦虑的本质是由“集置”引发的“可...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引发了人们前所未有的科技焦虑。科幻小说作为一种与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文学形式,与科技焦虑之间存在特殊的关联机制,然而学界对此的研究尚不充分。科技焦虑的本质是由“集置”引发的“可能性的纠缠”,即“集置”在为现实世界解蔽的同时,又以无穷的可能性遮蔽其本真。科幻小说呈现的往往是基于技术新奇推想出的一种“尚未存在的可能性”,通过对超现实世界的解蔽,实现一种可能性的具象化,从而回应现实世界的科技焦虑。科幻小说中的技术新奇是一种“技艺”的存在,既对超现实世界进行建构,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观照。科幻小说作为一种游离于遮蔽与解蔽之间的“关于可能性的艺术”,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对于科技焦虑的消解具有相对性与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焦虑 科幻小说 海德格尔 技术哲学 集置 遮蔽 解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