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否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基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
1
作者 张志新 李国乾 宋玉苗 《西南金融》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83,共16页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绿色发展赋予了新动能,明晰数字基础设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SBM-GML模型分别测算了数字基...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绿色发展赋予了新动能,明晰数字基础设施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之间的关系,对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和SBM-GML模型分别测算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GTFP水平,并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门槛效应模型等方法多维度实证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对农业GTFP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提高农业GTFP;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提高农业绿色技术效率进而提高农业GTFP,还可以通过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带动城乡市场对接间接提高农业GTFP;进一步地将农村人力资本设定为门槛变量,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GTFP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趋势;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GTFP的提升效应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市场化水平高、环境规制力度强的地区更加明显。鉴于此,应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驱动农业绿色发展;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深化城乡市场对接;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强化人才支撑作用;聚焦区域差异特性,因地制宜制定配套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 农业绿色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 数字普惠金融 城乡对接 农村人力资本 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的内涵界定与构建路径
2
作者 白永秀 闫雪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9,共12页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却鲜有文献将山域经济及其独特的产业体系从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剥离出来、辨清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生态保护是山域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本文以秦岭山域产业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秦岭资源禀赋和...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却鲜有文献将山域经济及其独特的产业体系从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剥离出来、辨清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生态保护是山域产业发展的根本遵循,本文以秦岭山域产业体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秦岭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提出秦岭应构建以文化产业为灵魂、以生态旅游产业为载体、以生态产业为本色、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的“文旅生农”一体化协同推进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融合、智能、安全的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通过文化产业大众化、旅游产业生态化、生态资源产业化、农业产业特色化以及“文旅生农”一体化,稳步构建秦岭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将秦岭大保护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相结合,切实推进秦岭大保护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行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绿色可持续发展 现代化山域绿色产业体系 “文旅生农”一体化 资源禀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农业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研究
3
作者 谢颖妮 《农业工程》 2025年第2期168-172,共5页
构建陕西省农业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11—2021年陕西省农业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度,并对其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1年陕西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 构建陕西省农业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11—2021年陕西省农业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度,并对其发展水平及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2021年陕西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都呈现上下波动的上升态势,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状态比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稳定,两者的协调发展总体处于波动式上升趋势,协调发展阶段从严重失调类型发展到比较协调类型,但协调发展度仍然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服务业 现代农业 熵权法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林果产业发展浅析
4
作者 马海丽 吴刚 +2 位作者 卓玛 殷春 马文杰 《落叶果树》 2025年第2期59-62,共4页
酒泉林果种植面积占河西走廊林果种植面积的68%左右,对酒泉市的敦煌市林果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机遇进行分析,从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副林带的设计、林果生产用地的预留、新型经营主体的引进和培育、林果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集成等方面... 酒泉林果种植面积占河西走廊林果种植面积的68%左右,对酒泉市的敦煌市林果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和机遇进行分析,从高标准农田防护林副林带的设计、林果生产用地的预留、新型经营主体的引进和培育、林果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集成等方面提出林果产业发展建议及对策,为河西走廊地区林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生产 林果产业发展 建议及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及障碍因素
5
作者 马莉 张琳媛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239-246,共8页
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12—2022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的发... 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2012—2022年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运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于农业经济,二者区域差异性明显;在时间分异上,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从濒临失调向初级协调转变,在空间分异上,二者耦合协调度呈现南高北低的格局;影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是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从业人员及主要农产品产量。鉴于此,提出促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因地制宜推进发展,促进二者协调;先进地市辐射带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扩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城镇公共服务能力;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业经济 耦合协调发展 障碍因素 时空分异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影响的实证检验 被引量:3
6
作者 邱书钦 潘晓 刘松竹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85,共6页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文章利用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实证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文章利用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实证分析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提升,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依然成立。城乡融合和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乡村建设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获得的数字红利比东部地区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融合 产业结构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实证 被引量:1
7
作者 秦德智 陈婷婷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6,共6页
文章在理论阐述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的基础上,以中国30个省份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动态SYS-GMM、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效应和机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可显著地、... 文章在理论阐述新质生产力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关系的基础上,以中国30个省份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动态SYS-GMM、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效应和机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可显著地、持续地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要素配置效率、产业结构升级和公共服务均衡是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机制;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效应受到农村产业融合的正向调节。因此,应积极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逐步提升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有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从多个渠道助力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新并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要素效率测度及时空演化特征 被引量:1
8
作者 安博文 许培源 +1 位作者 马建安 王燕利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4,共10页
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三新并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伟大创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三新并举视作投入要素、高质量发展作为产出成果,采用SBM模型测度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并运用类方差分解、Mora... 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三新并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又一伟大创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将三新并举视作投入要素、高质量发展作为产出成果,采用SBM模型测度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并运用类方差分解、Moran指数和收敛模型等方法考察其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2006~2022年三新并举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效果愈发明显,其中,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三新并举全要素效率的空间差异呈现发散趋势,四大板块的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空间集聚效应促使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的全要素效率呈现收敛态势;三新子要素全要素效率的集聚重心偏向东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城镇化的全要素效率分别表现为南强北弱和北强南弱,新型工业化全要素效率历经南强北弱到北强南弱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新并举 新质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全要素效率 中国式现代化 SB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攻坚任务和战略谋划 被引量:4
9
作者 芦千文 《重庆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45,共20页
新时代新征程需要以深化农村改革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谋划新发展阶段深化农村改革,需要聚焦应对中长期农业农村现代化挑战,满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需求,推动粮食安全战略适时转向食物安全战略,增强要素优先投入的内源... 新时代新征程需要以深化农村改革开创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谋划新发展阶段深化农村改革,需要聚焦应对中长期农业农村现代化挑战,满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需求,推动粮食安全战略适时转向食物安全战略,增强要素优先投入的内源动力,重塑乡村产业融入经济循环的升级路径,创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体系,建立匹配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的治理架构。短期内,聚焦完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体制机制,以“一主线两支柱一融合”为深化农村改革战略布局,探索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制度体系。一是统筹发挥土地生产要素和兜底保障功能,健全农村土地权利分置和权能配置制度,推进城乡土地要素市场有效衔接,探索保障农民在城乡“两栖”流动的制度机制;二是健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制度,增强农业强国中国特色与共同特征的内在联系;三是探索中国特色农村现代化方案,建立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全面发展、内生型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治理赋能的推进机制;四是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坚持科学的改革方法论,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全面振兴 深化农村改革 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新质生产力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江苏数字茶园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代升飞 李园莉 +3 位作者 汤茶琴 郑旭雅 倪盼 沈晓冉 《中国茶叶》 2025年第3期76-82,88,共8页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江苏数字茶园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对其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及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了江苏数字茶园建设的现状...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江苏数字茶园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对其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及其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了江苏数字茶园建设的现状、挑战与机遇,进而提出了江苏数字茶园“智慧茶园”“生态茶园”“文化茶园”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并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文章提出了优化江苏数字茶园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数字农业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数字茶园 发展模式 江苏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与实现路径
11
作者 崔华滨 王鹏程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163,共12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建设数字乡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农业、农村、农民三维视角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系统阐释数字乡村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明确了城乡融合发展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建设数字乡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基于农业、农村、农民三维视角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系统阐释数字乡村建设如何通过促进产业融合、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民共同富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并揭示其现实基础、现实问题及实现路径。当前,我国在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主要表现在稳步提升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涌现的数字乡村经济新业态、有序高效的城乡要素流动新格局、愈加完善的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但也面临城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城乡要素协同作用尚未发挥、数字技能和专业人才缺失、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薄弱等现实问题。对此,应加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强化数字经济与乡村资本融合,促进城乡要素协同发展;推进数字技能重塑与人才反哺,创新城乡人才引育模式;推动乡村数字化治理水平提升,夯实城乡融合治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城乡融合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城乡高质量融合
12
作者 田沛 张小军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0,共6页
文章以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考察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并检验了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中介作用,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 文章以2011—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考察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并检验了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中介作用,以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赋能城乡高质量融合;异质性分析发现,在“胡焕庸线”东侧地区,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机制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可通过农业产业链现代化赋能城乡高质量融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在新质生产力对城乡高质量融合的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高质量融合 新质生产力 全国统一大市场 农业产业链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阶段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1
13
作者 仇相芹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期6-10,17,共6页
智慧农业是“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攻方向,是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农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智慧农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人才储备和资金支持相对不足、技术装备研发和落地不够... 智慧农业是“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攻方向,是新发展阶段推动实现农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智慧农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人才储备和资金支持相对不足、技术装备研发和落地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为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第一,需要筑牢智慧农业发展的信息化基础,推进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要加大资金支持和人才储备力度;第三,推进智慧农业核心技术的研发;第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完善服务体系;第五,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阶段 智慧农业 农业信息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 城乡协同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州市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14
作者 张延龙 王志强 +1 位作者 施秀娟 栾俊洁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3期16-22,共7页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3~2022年滨州市以及2016、2019、2022年滨州市下辖7个县域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显示:滨州市...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擎,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3~2022年滨州市以及2016、2019、2022年滨州市下辖7个县域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显示:滨州市“两化”双系统多年间均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两个子系统的协调度表现为持续上升的趋势,从濒临失调逐步转化为优良协调;滨州市“两化”的协调发展呈现不均衡特点,黄河以南,以北表现不同的发展格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反映出差异化的现象。基于此,更加需要全面强化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避免出现薄弱县的现象,以促进滨州市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耦合协调 滨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
15
作者 徐婕 王磊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1551-1558,共8页
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可以有效地促进乡村振兴,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地区经济和收入增长,以及生态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和理论,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2—2020年浙江省、安徽省和重庆市132个县域农业和旅游业耦合协... 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可以有效地促进乡村振兴,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地区经济和收入增长,以及生态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和理论,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2—2020年浙江省、安徽省和重庆市132个县域农业和旅游业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大部分县域耦合度处于优质协调阶段,说明农旅产业之间的密切度程度很高;大部分县域从过渡协调区向中度协调区转变,说明虽然农业和旅游业关系密切,发展态势好,但是融合水平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旅融合发展提出时间还不长,各地区融合发展之路还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旅融合 耦合协调度 产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 被引量:1
16
作者 苗壮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4期81-84,共4页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旧有城乡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城乡融合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分类施策...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旧有城乡发展模式的影响下,城乡融合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规律、分类施策和集约高效的总要求,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县域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并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加以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效促进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提供关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 乡村全面振兴 以人为本 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17
作者 努尔孜巴·阿布都塞拉木 安瓦尔·买买提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85-189,共5页
以新疆为研究区,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相对发展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入探究2010—2022年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10—2022年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 以新疆为研究区,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相对发展度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深入探究2010—2022年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2010—2022年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虽有起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新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对发展度从2010年的2.9983下降至2022年的0.6240,协调特征由2010年的新型城镇化滞后型转变为2018年的同步发展型再转变为2019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滞后型;耦合协调度从2010年的0.4894上升至2022年的0.8458,耦合协调类型由2010年的濒临失调型转变为2022年的良好耦合型,整体向良性互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都市农业发展
18
作者 杜名扬 白春明 王柟 《蔬菜》 2025年第4期1-11,共11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都市农业是城镇及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类型,具备科技创新、消费升级、要素集聚、产业配套等多重资源优势,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着较大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文从提升农业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都市农业是城镇及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类型,具备科技创新、消费升级、要素集聚、产业配套等多重资源优势,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着较大的示范引领作用。本文从提升农业竞争力、拓展新功能新业态、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工农互促与城乡融合的角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意义;梳理了都市农业新质生产力以高素质劳动者、新技术劳动资料、多样化劳动对象三要素优化组合为核心的内涵,以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组织变革、要素流动推动都市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升级和城乡协同发展提效的路径;总结了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食品加工园区、产业融合示范园区等为代表的培育都市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载体;最后,提出了深挖市场需求、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支持政策方面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都市农业 农业农村现代化 都市农业园区 科技创新 产业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现代农业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19
作者 陈萍萍 李富宁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3期255-259,共5页
综述了广西农业在农产品多样性、产业链优化、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成就,指出了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在分析现代农业与绿色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后,还借鉴了浙江平湖、重庆璧山、广西兴安等地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总结了农业... 综述了广西农业在农产品多样性、产业链优化、产业融合等方面的成就,指出了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在分析现代农业与绿色发展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后,还借鉴了浙江平湖、重庆璧山、广西兴安等地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并总结了农业绿色发展的3种模式。为了进一步增强广西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并实现绿色转型,提出了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构建绿色农业产业链、完善政策与制度保障、加强绿色品牌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策略,以促进广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案例分析 现代农业产业 机遇 生态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现代审视
20
作者 李沫霖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3期180-183,188,共5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然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较低、城乡发展差距显著、乡村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三农”领域资源聚集不足、精神文明建设相对弱...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然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较低、城乡发展差距显著、乡村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三农”领域资源聚集不足、精神文明建设相对弱化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尽快破解。因此,应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城乡融合新道路,加快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快构建乡村资源聚集新格局,加快推动乡村精神文化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 城乡发展 推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