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2
1
作者 田养邑 马婷婷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8,共6页
高等教育是国家最宝贵的创新型资源,具有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优势。新质生产力彰显出全新生产驱动内力、生产全新要素和生产价值旨趣的新质态。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在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 高等教育是国家最宝贵的创新型资源,具有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优势。新质生产力彰显出全新生产驱动内力、生产全新要素和生产价值旨趣的新质态。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的在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的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只有立足新主体、新介质、新对象,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知识、技术和产业协同的最大优势,释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不竭动能。高等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是:创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机制,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调整学科结构,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潜在优势;加速人才培养,蓄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资本;创新产教融合格局,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扩大教育开放,拓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新质生产力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学科结构 产教融合 教育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下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困境审视及实践方略 被引量:1
2
作者 甘荔桔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1,72,共8页
围绕我国人才培养“五育并举”和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新任务、新目标,立足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剖析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并提出实践方略。研究认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 围绕我国人才培养“五育并举”和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新任务、新目标,立足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系统剖析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并提出实践方略。研究认为,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涵盖了环境革新目标驱动、权威保障规制引导、主体适应行为博弈3个方面,但目前仍存在多系统合作协调机制亟待完善、软硬件短板明显且发展后劲不足、基础教学环节任务落实保障缺乏有效支撑等现实困境。据此,提出实践方略:宏观环境政策引导,借助人才聚力推进系统联动;中观科技创新赋能,打造资源优化和均衡共享引擎;微观提升主体协同内驱力,促进新时代新任务贯彻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 学校体育 高质量发展 人才聚力 科技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模式与策略——基于三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视角
3
作者 李璐 高书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5,共13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是激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动力源效能和发挥“三位一体”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的关键。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网络”(CHANEST...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是激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动力源效能和发挥“三位一体”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功能的关键。融合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网络”(CHANEST)模型,揭示三大城市群在教育、科技、人才方面的领航优势与跨区域协同的互补特性,提出构建“优质引领示范区”“创新驱动试验区”“筑巢引凤磁力区”“数智赋能先行区”四区建设图景,为跨区域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促进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方案。建议通过设立国家级工作专班、建立跨区域多部门协作委员会、健全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完善宏观统筹体系,优化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战略性校际合作、科研激励评价等微观运行机制,协同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多维统筹和“看不见的手”的激活保障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 区域协同发展 CHANEST模型 高等教育布局优化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中小学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体系整体设计研究——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战略的视角
4
作者 顾建军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4,共10页
当今社会的科技创新正沿着领域内部的高度分化、领域之间的不断交叉和整体的系统集成三个“增长极”快速发展。加强大中小学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建设的一体化设计对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战略部署,建立更为完善、更适应现代... 当今社会的科技创新正沿着领域内部的高度分化、领域之间的不断交叉和整体的系统集成三个“增长极”快速发展。加强大中小学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建设的一体化设计对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战略部署,建立更为完善、更适应现代性和具有创新力的学科体系,培养学生辩证的学科意识和先进的学科理念及跨学科学习能力,夯实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教育基点和创生高等教育高点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大中小学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一体化设计必须秉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导向、坚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知识生产规律、关注学生学科学习的横向融通和纵向衔接。当前要重点解决一体化设计中基础教育跨学科课程优化、高等教育交叉学科发展深化、大中小学学科体系效能强化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跨学科 交叉学科 一体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样态与挑战 被引量:4
5
作者 郑永和 张登博 +1 位作者 苏洵 王一岩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1,共8页
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是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是数字化转型学科化发展的典型表征,也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旨在遵循科学教育学科逻辑,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命,结合科学教育探究性、实践性、... 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是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是数字化转型学科化发展的典型表征,也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旨在遵循科学教育学科逻辑,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使命,结合科学教育探究性、实践性、跨学科的特点,利用数字技术推动科学教育资源和工具的转型升级,助力科学教学、学习、评价样态的整体革新,以此为科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在实践层面主要体现为:优化数字化科学教育资源,创新科学教育实践场域;研发数字化科学教育工具,提升科学教育服务能力;优化数字化科学学习方式,促进学习质量显著提升;探索数字化科学教学模式,推动科学教学实践创新;开展数字化科学教育评价,助力科学教育评价转型。未来需要在理论体系创新、资源体系建设、教育工具研发、教师数字化教学胜任力提升等方面加以重视,以推动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落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教育数字化转型 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意蕴、机制与路径 被引量:3
6
作者 裴哲 张新宁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3,共8页
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将以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生产要素升级与生产方式变革,从而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是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将以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赋能生产要素升级与生产方式变革,从而支撑和引领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教育、科技、人才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良性循环链由“教育第一”的先导机制、“创新驱动”的引领机制、“价值共融”的转化机制、“互促反哺”的联动机制共同构成。目前,教育、科技、人才领域还存在诸多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只有不断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优化新质人才供给,重塑国家创新生态,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瓶颈,才能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以新型生产关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 良性循环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要素及其构建逻辑——基于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传记的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赵阔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2,共12页
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是多主体、跨机构、超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对62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传记分析发现,创新人才的涌现、成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教育制度、科技制度与人才制度等多维制度要素一体化推进、协同性发展、系统... 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是多主体、跨机构、超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对62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的传记分析发现,创新人才的涌现、成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教育制度、科技制度与人才制度等多维制度要素一体化推进、协同性发展、系统性支撑的结果。创新人才成长制度的构建逻辑是战略性与全球性、自主性与协同性、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一。创新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根本依循,这要求教育制度以服务创新人才终身学习为目标,科学制度遵循长期主义与渐进主义,人才制度充分保障人才自由流动、团队协作与跨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人才成长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制度要素 制度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教育-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基于数字化水平的中介效应
8
作者 樊艳翔 贺苗 +1 位作者 褚星波 贺灿飞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63,共20页
在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党和政府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而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其耦合协调发展对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 在当前全球化与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党和政府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而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要素,其耦合协调发展对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2010—2022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教育、科技、人才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权-TOPSIS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教育-科技-人才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测量,揭示教育-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具体论证的过程中,研究构建了教育-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并对教育-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度对数字化水平的作用机制、教育-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机制以及数字化水平的中介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教育-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度能够借助数字化水平实现提升,进而更有效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经测度研究发现,我国教育-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演变趋势,表明我国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的协调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进一步发现教育-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发展通过数字化水平提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发展水平异质性,这种空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说明我国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以上发现,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应积极推动教育体系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其次,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与激励,鼓励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再次,改善人才发展生态,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此外,推动数字化技术应用,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服务水平,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最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激发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引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教育-科技-人才耦合协调 数字化水平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9
作者 李立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1,共9页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连接点,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立足中国国情,遵循...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连接点,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需要立足中国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成为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心、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的有效机制。优化“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结构与区域布局,加快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使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和部分新型研究型大学早日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博士生教育 科技创新 “双一流”建设高校 新型研究型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研究型大学参与世界人才中心建设的时代诉求与关键路径
10
作者 钟云华 黄小宾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101,共11页
加快世界人才中心建设需要研究型大学的积极参与,这是知识生产驱动的现实需求、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全球人才博弈的内在需求。为响应这些时代诉求,我国研究型大学应立足教育流、科技流和人才流“关键三角”关系,以知识共享与创设... 加快世界人才中心建设需要研究型大学的积极参与,这是知识生产驱动的现实需求、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全球人才博弈的内在需求。为响应这些时代诉求,我国研究型大学应立足教育流、科技流和人才流“关键三角”关系,以知识共享与创设、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与输送等方式参与其中。但在实际参与过程中,研究型大学仍然面临着学科知识交融相对滞后与知识生产主体优势式微、科技创新输入与输出衔接过程不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集聚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等参与难题。为此,应通过重塑知识生产主体竞争优势、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优化拔尖创新人才作用基础等关键路径,进一步强化教育流、科技流和人才流之间的“三位一体”发展,助推研究型大学积极参与到我国世界人才中心建设浪潮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型大学 世界人才中心 教育科技人才 人才强国战略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下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
11
作者 赵心慧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2-76,共15页
基于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五维一体的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察了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2010—2020年... 基于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五维一体的新质生产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察了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2010—2020年,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呈递增态势,其中,产业创新成为占比最大的要素,而体制机制创新是降幅最大的要素;高等教育规模、质量和结构均显著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制分析表明,高等教育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劳动力流动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异质性分析发现,与中西部地区相比,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正向影响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因此,需要强化创新驱动战略顶层设计;以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新质生产力贡献高校力量;通过优化高等教育学科布局、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引导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 人力资本 教育科技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视角下西部高等教育布局优化分析
12
作者 李立国 田浩然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4,共12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背景下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既不是西部自身教育、科技、人才如何“内循环”的问题,更不是西部如何赶超东部的问题,实质上是通过优化西部高等教育布局助推全局意义上的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发展、促进全局创新发展的问...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背景下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既不是西部自身教育、科技、人才如何“内循环”的问题,更不是西部如何赶超东部的问题,实质上是通过优化西部高等教育布局助推全局意义上的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发展、促进全局创新发展的问题。基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视角审视西部高等教育振兴事业,可以破除将西部高等教育天然置于“被动受援”地位而形成的认知性锁定。西部高等教育需要通过优化布局,建立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并带动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提升对经济社会和创新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根据少子化、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先升后降等的人口形势变化,合理调节布局规模,建立适应人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格局,将西部的人口压力及生育潜力转化为人才红利;面向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高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类型和层次等布局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机制,为西部人才自主培养及续留创造条件,为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更强动能。西部内部不同地区需要在考虑自身资源禀赋、办学条件及能力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完善区域高等教育系统,构建与大国国情、战略全局和区域特色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发展体系,不断加大优质资源供给力度,差异化地实现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 西部高等教育 区域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背景下高教人才培养改革逻辑与路径 被引量:23
13
作者 李立国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0,共8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对世界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与高等教育内在关系的规律性把握,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使命与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逻辑从内涵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高教自身看待质量转向从科技人才战略和...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对世界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与高等教育内在关系的规律性把握,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使命与要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逻辑从内涵式发展到高质量发展,从高教自身看待质量转向从科技人才战略和经济社会需求认识高等教育培养质量,加快人才培养改革,服务和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改革路径是实现人才培养层次结构的上移,提高研究生培养规模与质量;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与优势学科建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构建与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 研究型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度研究———基于30个省级区域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永春 钱春琳 +1 位作者 钱昕怡 万安位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24,共13页
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2010—2020年30个省区市(港澳台和西藏除外)教育、科技、人才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三者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①教育、科技、人才各子系统的综合水平呈平稳增长态势,其中... 本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2010—2020年30个省区市(港澳台和西藏除外)教育、科技、人才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三者的耦合协调度。研究发现:①教育、科技、人才各子系统的综合水平呈平稳增长态势,其中人才增长态势最好,教育增长态势次之,且各子系统间的发展差距逐渐减小;②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值逐年上升,从轻度失调转变为濒临失调,但区域发展不均衡,整体尚未达到融合发展的较优状态;③耦合协调度在省际层面呈显著的全局和局部自相关,空间俱乐部趋同特征明显;④根据重要性程度,驱动教育、科技、人才耦合协调的因素依次包括经济条件、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政府调控水平、人口规模等,但存在区域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 耦合协调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车之鉴”对教育数字化的启迪 被引量:7
15
作者 李芒 余露瑶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0,17,共7页
出于对追赶世界一流的渴盼,近代中国长期不懈地关注器物文明。对这种历史实践的反思有助于教育数字化的健康发展。其一,明确教育数字化的指导理念,体用统一而中和,融洽共生而相互作用。教育数字化不应只关注表层的“用”,更应关注内核... 出于对追赶世界一流的渴盼,近代中国长期不懈地关注器物文明。对这种历史实践的反思有助于教育数字化的健康发展。其一,明确教育数字化的指导理念,体用统一而中和,融洽共生而相互作用。教育数字化不应只关注表层的“用”,更应关注内核的“体”,即教育技术文化的进步,由此才能触发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其二,应走出技术决定论和物本发展观的误区,认识到物只是发展条件,技术本无力承担变革教育的重任,人的开悟才是影响教育发展的核心因素;其三,教育数字化应树立物与人辩证统一的协调发展观,主要包括发展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统一、发展平衡与不平衡的统一以及发展短板与潜力的统一。借助上述的历史启迪,人们能够更为警醒地认识当前教育数字化面临的问题,以便有效地探索其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历史回顾 技术决定论 物本主义 协调发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逻辑与路径 被引量:6
16
作者 曾令奇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4期6-14,共9页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教育、科技、人才基于历史和现实需求在职业教育中实现功能协同,使职业院校从技能传授场所转变为综合性平台,助力职业教育融入国家战略,培养多元化高端人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教育、科技、人才基于历史和现实需求在职业教育中实现功能协同,使职业院校从技能传授场所转变为综合性平台,助力职业教育融入国家战略,培养多元化高端人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表现在工业革命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教育、科技、人才协同作用,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手段随时代变化;政策逻辑是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思路一脉相承且与时俱进,促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完善教育体系、加速科技转化、优化人才培养;现实逻辑即职业教育生态是应用型科技与技术技能人才的“孵化器”,人才生态是科技创新与职教改革的“驱动力”,科技生态是教学变革与人才培养的“催化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进路是:构建多元融通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教发展模式;在职业教育中传递科学技术,再生产科学技术,转化科技成果;培养前沿产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提升劳动力市场的技能适配性,促进学习者的生涯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职业教育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实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逻辑机理和传导路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陆敏 任潇洒 周雪含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2-41,共10页
本文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实融合和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数实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实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并且该结论在进行内生性... 本文基于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实融合和新质生产力的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数实融合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实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并且该结论在进行内生性问题处理和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实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呈现“东部>西部>东北>中部”的差异分布格局,并且人才越丰富的省(区、市),数实融合越能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创新在数实融合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数实融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和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实融合 新质生产力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创新 数字经济 实体经济 人才保障 区域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法治建设,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筑牢基石 被引量:3
18
作者 周洪宇 方皛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其一体化发展,基础在于加强法治建设。应立足中国实际,遵循法治规律,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聚焦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人民群...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统筹推进其一体化发展,基础在于加强法治建设。应立足中国实际,遵循法治规律,坚持顶层设计和法治实践相结合,聚焦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人民群众关切的重点问题,以及法律制度的空白点和冲突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大领域的法治建设,具体措施为:统筹推进教育法治建设,优先加快教育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科技法律体系,以专项立法助力新兴技术的重点突破;夯实人才领域法治基石,营造以人为本、开放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科技强国 人才强国 教育法治建设 科技法治建设 人才发展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职业教育与技术发展的内嵌、显生和统筹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红艳 连雅迪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21-25,共5页
从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来看,职业教育超前于技术并为技术进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技术介入职业教育并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载体和手段,二者呈现内嵌、显生、统筹关系。现代职业教育内嵌于技术迭代变革进程之中,体现为技术分工推动产教深度... 从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来看,职业教育超前于技术并为技术进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技术介入职业教育并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载体和手段,二者呈现内嵌、显生、统筹关系。现代职业教育内嵌于技术迭代变革进程之中,体现为技术分工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技术混合推动教育场景转换,技术集成推动教育资源集聚。现代职业教育是技术显性生成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作为技术经验的知识性总结、面向技术人才的融合性培养、服务科教融汇的学科群优化。技术与教育统筹与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之中,应当在现代职业知识图谱迁移中强化技术导向,在职业教育学科专业优化中强调统整思想,在职业教育贯通体系建设中强调技术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职业教育 技术发展 教育技术 技术经验 技术人才 技术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画像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芒 杨宇轩 段冬新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96,共7页
长期以来,教育技术学科深陷人才培养囹圄,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模糊、课程区分度差、体系设置庞杂、教学水平低下,致使学生既无较高理论水平,也不擅长使用工具,“硬”不行,“软”也不行,“理”更不行,毫无专业优势,不具备不可替代性,从而... 长期以来,教育技术学科深陷人才培养囹圄,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模糊、课程区分度差、体系设置庞杂、教学水平低下,致使学生既无较高理论水平,也不擅长使用工具,“硬”不行,“软”也不行,“理”更不行,毫无专业优势,不具备不可替代性,从而背离社会和学科需求。为解决人才培养诘难,必须关注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效能,必须回归教育技术学的人才本原,以明晰培养什么人。教育技术学专业鲜明的工具性特征要求学生采取双向度的发展策略,以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学科优势为特色,充分发挥个体专长,依个人旨趣进行相对分工,最终力求成长为教育技术“完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 人才画像 全面发展 相对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