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2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双光源SO_(2)、NO和NO_(2)浓度检测研究
1
作者 笪耀东 石腾达 +4 位作者 王钊 常勇强 李冰倩 高杰 张云刚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40-2148,共9页
锅炉排放的SO_(2)和NO_(x)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巨大,准确检测其排放浓度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由于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已成为SO_(2)和NO_(x)排放检测的重要手段。便携式SO_(2)和NO_(x)检测设备常用氘灯... 锅炉排放的SO_(2)和NO_(x)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巨大,准确检测其排放浓度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紫外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由于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已成为SO_(2)和NO_(x)排放检测的重要手段。便携式SO_(2)和NO_(x)检测设备常用氘灯作为光源,但在其光谱范围(180~400 nm)内无法避免NO和NO_(2)的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检测准确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双光源SO_(2)、NO和NO_(2)浓度检测方法。通过组合高压氘灯和LED双光源扩展光源光谱范围,采用多项式拟合、小波滤波和最小二乘法对SO_(2)、NO、NO_(2)分别在295~305、220~230以及425~450 nm范围内的光谱数据进行浓度反演,并对SO_(2)和NO出现的高浓度线性偏差以及NO_(2)低浓度偏差进行线性度修正,实现了在宽浓度范围内单组分气体的高精度定量分析。最后,针对SO_(2)与NO在220~230 nm范围内的光谱重叠问题构建了混合气体光谱解算模型,实现了SO_(2)、NO与NO_(2)混合气体分别在0~1000、0~500及0~500 ppm范围的浓度检测。三种物质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0.394、0.30和0.78 ppm,相对不确定度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锅炉 二氧化硫 一氧化氮 二氧化氮 氘灯 LED 差分吸收光谱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situ photodeposition of co-catalyst Ni_(2)P on CdS for photocatalytic conversion of ethanol for synergistic hydrogen production
2
作者 LIU Yiming MIAO Jingjing +2 位作者 ZHANG Wanggang WEI Aili WANG Jian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29-1640,共12页
In this study,Ni_(2)P/CdS composites were constructed by depositing non-precious metal co-catalyst Ni_(2)P on a one-dimensional network of CdS using a simple in-situ photodeposition method.The prepared photocatalysts ... In this study,Ni_(2)P/CdS composites were constructed by depositing non-precious metal co-catalyst Ni_(2)P on a one-dimensional network of CdS using a simple in-situ photodeposition method.The prepared photocatalysts promoted the decomposition of ethanol into high-value-added products while generating hydrogen.The composite photoanodes loaded with the Ni_(2)P co-catalysts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ethanol conversion and hydrogen production in the visible light region,which was almost three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pure CdS.The main products of photocatalytic ethanol production are acetaldehyde(AA)and 2,3-butanediol(2,3-BDA).Compared with CdS,the selectivity of the composite photocatalysts for converting ethanol to acetaldehyd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62% to 78%).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repared photocatalysts confirmed that the loading of Ni_(2)P co-catalysts on CdS not only broadened the optical region of the catalysts for trapping light but also 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separation and transfer of charge carriers,whic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photocatalytic efficiency of ethanol conversion and hydrogen production in the catalysts.It has been proven through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testing that loading a Ni_(2)P co-catalyst on CdS is beneficial for the adsorption of hydroxyethyl radicals(*CH(OH)CH_(3)),thereby further improving the selectivity of acetaldehyde.This stud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ational design of composite catalyst structure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co-catalysts to improve catalyst performance,promote green chemistry,advocate a low-carbon society,and promo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catalysis Ni_(2)P/CdS ethanol conversion hydrogen prod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d金属掺杂MoS_(2)改善对NO_(2)传感性能的机理研究
3
作者 潘一翠 罗磊 +4 位作者 高鑫 付岳 牟芷瑶 朱洪强 冯庆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5-181,共7页
二硫化钼(MoS_(2))是一种热门的气体传感器材料.针对MoS_(2)与气体分子之间的弱相互作用问题,掺杂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本文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计算方法,对二氧化氮(NO_(2))分子在4d金属掺杂后的MoS_... 二硫化钼(MoS_(2))是一种热门的气体传感器材料.针对MoS_(2)与气体分子之间的弱相互作用问题,掺杂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本文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计算方法,对二氧化氮(NO_(2))分子在4d金属掺杂后的MoS_(2)表面上吸附的微观机制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d过渡金属元素掺杂有利于提高MoS_(2)吸附NO_(2)后的稳定性,且掺杂改变了材料表面的还原性,改善了其传感性能.掺入4d金属原子的材料禁带宽度显著减小,并且在费米能级附近形成了新的杂质峰,这大大提升了它的导电性.且掺杂原子的4d与5s轨道电子之间的协同作用会提升气体分子与材料之间的传感特性,这表明4d金属原子掺入MoS_(2)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NO_(2)传感器材料.本文的工作有助于寻求合适的化学掺杂的方法来提高MoS_(2)基气体传感器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 no_(2) 吸附 掺杂 第一性原理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9-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NO_(2)浓度变化的自然主控因子解析
4
作者 郭铭彬 龚建周 +1 位作者 王丽娟 王时宽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4-547,共14页
基于Sentinel-5P卫星提供的二氧化氮对流层柱浓度数据(NRTI/L3_NO_(2)),结合气象数据、NDVI和陆表温度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并辅以地理探测器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解析2019-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NO_(2... 基于Sentinel-5P卫星提供的二氧化氮对流层柱浓度数据(NRTI/L3_NO_(2)),结合气象数据、NDVI和陆表温度数据,采用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并辅以地理探测器与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解析2019-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NO_(2)柱浓度时空变化与自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1)年际变化上,2021年NO_(2)柱浓度达到峰值,2020年为最低,季节性变化上冬季浓度最高,夏季最低,空间分布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2)Sen年趋势分析表明,广佛交界、深圳西部、肇庆等地NO_(2)浓度上升,珠海、江门、中国澳门等地下降;Mann-Kendall检验显示,广州北部与肇庆为显著增长区;3)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风速、温度、湿度和气压是主要影响因子,降水和太阳辐射影响较弱;湿度与风速、湿度与温度的交互作用显著,非线性增强效应表现在气压、降水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中;4)GTWR模型分析显示,风速、温度和陆表温度对NO_(2)浓度存在正向影响,广佛与深圳尤为显著;气压、湿度与植被指数对其存在负向影响,江门与珠海更为明显;降水与太阳辐射的影响复杂,空间差异较大。该研究可为理解大湾区NO_(2)污染的时空变化及自然驱动机制提供参考,助力空气质量管理和污染控制策略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2)柱浓度 时空变化特征 谷歌地球引擎(GEE云平台) 影响因素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二聚体和氮共掺杂石墨烯(Gra)M_(2)N_(6)-Gra(M=Cr-Cu)的NO_(2)吸附特性理论研究
5
作者 张展博 余娇 +5 位作者 魏亚茹 张轩 靳鑫 张子音 杨保成 张雷雷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42,共8页
NO_(2)是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之一,设计和开发高效的气敏传感器对NO_(2)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不同过渡金属原子形成的金属二聚体和氮共掺杂石墨烯(Gra)M_(2)N_(6)-Gra(M=Cr-Cu)... NO_(2)是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之一,设计和开发高效的气敏传感器对NO_(2)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对不同过渡金属原子形成的金属二聚体和氮共掺杂石墨烯(Gra)M_(2)N_(6)-Gra(M=Cr-Cu)的NO_(2)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O_(2)分子与M_(2)N_(6)-Gra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化学吸附作用.其中,Ni_(2)N_(6)-Gra和Cu_(2)N_(6)-Gra体系具备较为适中的恢复时间(分别约为5秒和14分钟),这意味着这两个体系是开发新型NO_(2)气敏材料的潜在候选者.其它体系(M_(2)N_(6)-Gra,M=Cr-Co)强的吸附作用导致恢复时间过长,从而使得它们不适合作为NO_(2)气敏材料.这一研究不仅有望为设计和开发性能优异的新型NO_(2)气敏材料提供有益理论指导,还将有益于人们深入认识M_(2)N_(6)-Gra材料的NO_(2)电催化合成NO或NH 3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_(2)N_(6)-Gra no_(2)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钱悦 周媛 +4 位作者 陈燕玲 邓力琛 刘诚 王欢 钱宏超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54,共12页
本文利用臭氧监测仪(OMI)卫星传感器反演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与地面观测站点监测的NO_(2)质量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卫星反演的NO_(2)柱浓度与地面NO_(2)质量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能够反映地面真实的NO_(2)污染状况.再结合全省气... 本文利用臭氧监测仪(OMI)卫星传感器反演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与地面观测站点监测的NO_(2)质量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卫星反演的NO_(2)柱浓度与地面NO_(2)质量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能够反映地面真实的NO_(2)污染状况.再结合全省气象数据和NO_(x)排放量、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通过线性拟合、相关性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2005-2023年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3年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九江-南昌-新余一带,低值区主要位于赣南地区.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其中冬季NO_(2)污染区域和浓度最大,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小.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呈现较为明显的两个变化阶段,2005-2012年为增长阶段,年增长趋势率为0.36×10^(15)molec·cm^(−2)·a^(−1);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NO_(2)柱浓度为下降阶段,年下降趋势率为0.09×10^(15)molec·cm^(−2)·a^(−1).从月尺度上分析发现,气温和降雨量与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高温可以抑制NO_(2)柱浓度的升高,而降雨对NO_(2)柱浓度具有削减作用.从年尺度上发现,气象因素在年际变化上对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影响不显著前提下,江西省生产总值、人口数、煤炭消费总量和石油消费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对流层NO_(2)柱浓度不升反降,这表明了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强有力执行相关政策和法规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实现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2)柱浓度 江西省 OMI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掺杂二硫化钨基传感器对空气开关柜绝缘缺陷气体NO_(2)的气敏特性研究
7
作者 姚远 黄银阳 +3 位作者 刘立 顾键 周渠 曾文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81-1387,共7页
NO_(2)是空气开关柜绝缘缺陷最重要的特征气体之一,对其进行准确监测可有效评估空气开关柜的运行状态。针对传统WS_(2)基气体传感器检测NO_(2)气敏响应低、响应恢复速度慢、功耗高等问题,提出一种用金属(Ni和Pd)掺杂WS_(2)基气体传感器... NO_(2)是空气开关柜绝缘缺陷最重要的特征气体之一,对其进行准确监测可有效评估空气开关柜的运行状态。针对传统WS_(2)基气体传感器检测NO_(2)气敏响应低、响应恢复速度慢、功耗高等问题,提出一种用金属(Ni和Pd)掺杂WS_(2)基气体传感器检测空气开关柜绝缘缺陷气体NO_(2)的方法。利用水热法制备了WS_(2)、Ni-WS_(2)和Pd-WS_(2)三种气敏材料,制作了WS_(2)、Ni-WS_(2)和Pd-WS_(2)气体传感器并测试了其对NO_(2)的气敏特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探究了Ni-WS_(2)和Pd-WS_(2)单层的敏感机理。结果表明,两种金属掺杂分别在灵敏度和响应速度方面提升了本征WS_(2)传感器的气敏性能,其中Ni-WS_(2)传感器的气敏性能更好,对5×10^(-6)NO_(2)灵敏度约为本征传感器的3.08倍。通过对Ni-WS_(2)和Pd-WS_(2)单层的敏感机理探究,验证了金属掺杂WS_(2)对NO_(2)气体吸附性能提升的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开关柜 no_(2)传感检测 气敏特性 二硫化钨 气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气耦合燃气加热炉的NO_(x)和CO_(2)生成协同规律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钟布依 严祯荣 +3 位作者 朱水兴 杨银武 滕澜 廖飞龙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7-754,共8页
以某燃气加热炉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生物质气掺烧比下NO_(x)与CO_(2)生成协同规律。结果表明:与纯燃气燃烧相比,掺烧生物质气可降低炉膛火焰中心,炉膛烟温峰值和对流室出口烟温降低;当掺烧比为10%时,碳排放量减少25.3%,出口NO_(x)体... 以某燃气加热炉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生物质气掺烧比下NO_(x)与CO_(2)生成协同规律。结果表明:与纯燃气燃烧相比,掺烧生物质气可降低炉膛火焰中心,炉膛烟温峰值和对流室出口烟温降低;当掺烧比为10%时,碳排放量减少25.3%,出口NO_(x)体积分数降低67.1%;掺烧比超过10%后,出口NO_(x)生成量缓慢下降;掺烧比为5%~10%时,CO_(2)和NO_(x)生成量呈正向协同趋势;掺烧比为15%~30%时,CO_(2)和NO_(x)生成量呈负向协同趋势;为协同降低CO_(2)和NO_(x)的生成量,最佳掺烧比为10%,此时炉膛出口CO_(2)体积分数最低为2.30%,NO_(x)体积分数为49.8×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气加热炉 no_(x)与CO_(2)生成协同 耦合燃烧 生物质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级SCR系统中N_(2)O和NO_(x)协调技术研究
9
作者 郭圣刚 杨福源 +1 位作者 孙楠楠 吕志华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2-240,共9页
双级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在后处理系统中设置前级SCR,可以有效降低冷启动时的NO_(x)排放,但铜基SCR在低温段产生较多N_(2)O,为了降低N_(2)O排放,前级SCR选用钒基SCR催化剂,下游位置选用铜基SCR催化剂,此方案既可降低低温下NO_(x)的... 双级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在后处理系统中设置前级SCR,可以有效降低冷启动时的NO_(x)排放,但铜基SCR在低温段产生较多N_(2)O,为了降低N_(2)O排放,前级SCR选用钒基SCR催化剂,下游位置选用铜基SCR催化剂,此方案既可降低低温下NO_(x)的排放,又可以控制N_(2)O的排放.通过AVL CruiseM仿真软件搭建钒基及铜基SCR催化剂模型,在模型中增加N_(2)O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研究了尿素喷射量及NO_(2)占比不同对NO_(x)及N_(2)O排放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前级SCR选用钒基SCR催化剂、下游选用铜基SCR催化剂方案,可以实现对NO_(x)及N_(2)O排放的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级选择性催化还原 no_(x)排放 N_(2)O排放 协调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涂层的CuMnCeO_(x)催化剂协同脱除氯苯和NO_(x)研究
10
作者 魏琛 黄琼 +6 位作者 毛君杰 童熙 杨孜素 单佳鑫 杨波 李大伟 陶涛 《分子催化(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42,I0003,共11页
PM_(2.5)和O_(3)污染问题仍是当前大气污染控制中的重大难题,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氮氧化物(NO_(x))是这两类污染物的重要前驱体.因此,高效去除VOCs和NO_(x)已成为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策略.虽然去除VOCs和NH_(3)-SCR脱硝技术已广... PM_(2.5)和O_(3)污染问题仍是当前大气污染控制中的重大难题,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氮氧化物(NO_(x))是这两类污染物的重要前驱体.因此,高效去除VOCs和NO_(x)已成为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策略.虽然去除VOCs和NH_(3)-SCR脱硝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但协同脱除VOCs和NO_(x)仍面临挑战.本研究分别采用一步溶胶-凝胶法和两步溶胶-凝胶法合成制备了CuMnCeTiO_(x)/堇青石和CuMnCeO_(x)/TiO_(2)/堇青石催化剂协同脱除氯苯(CB)和NO_(x),考察了制备方法、TiO_(2)涂层以及活性组分负载量对催化剂催化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两步溶胶-凝胶法所制备的CuMnCeO_(x)/TiO_(2)/堇青石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酸性位点、表面氧种类及比表面积等,当TiO_(2)涂层和CuMnCeO_(x)活性组分负载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5%和19%时,其协同脱除效率最佳,其在230℃时CB和NO_(x)去除率均高于85%,协同脱除效率明显提升,而采用一步溶胶-凝胶法所制催化剂由于活性成分的聚集导致CB氧化和NO_(x)还原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和no_(x)协同脱除 催化氧化还原 催化剂 TiO_(2)涂层的CuMnCeO_(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S_(2)/MoO_(2)异质结构的高性能NO_(2)室温气体传感器
11
作者 陈雷庆 罗雅孜 《半导体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4-258,312,共6页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气体传感器因工作温度过高,在室温检测方面受到阻碍。近年来,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因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室温检测领域受到广泛关注。MoS_(2)作为TMD中的一种,因高比表面积、高电子迁移率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 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气体传感器因工作温度过高,在室温检测方面受到阻碍。近年来,过渡金属二硫化物(TMD)因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室温检测领域受到广泛关注。MoS_(2)作为TMD中的一种,因高比表面积、高电子迁移率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但本征MoS_(2)气体传感器响应较低。利用简单的溶剂热法及后续在不同氩气和氧气混合气氛中高温退火处理合成了MoS_(2)/MoO_(2)异质结构,并制备传感器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持续通入10 cm3/min氩气的传感器(M-10)对体积分数50×10^(-6)NO_(2)的响应从纯MoS_(2)传感器的1.72提升至19.69。与已有的MoS_(2)基气体传感器相比,该合成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较低、可进行室温检测和灵敏度高的优势,为室温下检测NO_(2)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传感器 MoS_(2)/MoO_(2)异质结构 室温 气体响应 no_(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2)S_(3)半导体纳米材料室温NO_(2)传感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杨永超 傅巍 +3 位作者 高云鹏 王大兴 皮倩倩 李涛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13,共5页
Bi_(2)S_(3)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成为理想的室温NO_(2)传感材料,如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可调节的能带结构等。Bi_(2)S_(3)属于Ⅴ-Ⅵ主族半导体,易于形成低维度纳米材料,如纳米线、纳米带、纳米片等,低维度纳米结构可提升其NO_(2)敏感... Bi_(2)S_(3)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其成为理想的室温NO_(2)传感材料,如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可调节的能带结构等。Bi_(2)S_(3)属于Ⅴ-Ⅵ主族半导体,易于形成低维度纳米材料,如纳米线、纳米带、纳米片等,低维度纳米结构可提升其NO_(2)敏感性能。本文结合Bi_(2)S_(3)及其异质结制备方法和结构特征,综述Bi_(2)S_(3)纳米材料在室温NO_(2)传感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2)S_(3) 室温 no_(2) 气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邯郸市NO_(2)浓度时空特征及潜在源分析
13
作者 汪庆 韩俊铎 +4 位作者 孙岩 罗景辉 孙少静 李旭力 齐天野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4-242,共9页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许多区域NO_(2)排放量显著增加,NO_(2)污染对生态环境、植被作物生长、人体健康都有负面影响.为了解邯郸市NO_(2)污染时空变化规律及污染来源,取2018—2021年各区县18个监测站点数据,采用反距离权重...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许多区域NO_(2)排放量显著增加,NO_(2)污染对生态环境、植被作物生长、人体健康都有负面影响.为了解邯郸市NO_(2)污染时空变化规律及污染来源,取2018—2021年各区县18个监测站点数据,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和小波分析法,分析了邯郸市NO_(2)浓度空间分布情况及时序特征,同时利用Meteoinfo中后向轨迹分析了邯郸市NO_(2)传输路径.结果表明,邯郸市2018—2021年NO_(2)浓度呈下降趋势,受人为源排放及气象因素影响,邯郸市NO_(2)污染主要集中在秋季的10月和11月和冬季的12月和1月,期间气象特征为低温低湿低风速高压强.邯郸市NO_(2)浓度在空间上呈集聚态势,市区平均浓度高于周边县域,高浓度地区集中在邯郸市西部和中部,东南部区县浓度较低,总体呈现西北地区高东南地区低的趋势.NO_(2)浓度除了季节性变化之外,还存在长期变化趋势.全年不同季节气流聚类分析中,冬季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轨迹最多,春季和夏季气流轨迹主要来自南方和东南方向,秋季气流轨迹主要来自河北北部,除冬季外来自河北南部气流轨迹占主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2)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小波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_(2)S_(3)微球室温NO_(2)传感性能研究
14
作者 姜晓龙 杨永超 +3 位作者 高云鹏 王大兴 皮倩倩 徐振忠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62,共4页
环境中低体积分数的NO_(2)气体将对人体产生较大危害,因此实现NO_(2)高灵敏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是主要的NO_(2)气体检测方法,但高的功耗难以满足物联网和可穿戴技术发展需求。Bi_(2)S_(3)材料具有窄的带隙结... 环境中低体积分数的NO_(2)气体将对人体产生较大危害,因此实现NO_(2)高灵敏检测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是主要的NO_(2)气体检测方法,但高的功耗难以满足物联网和可穿戴技术发展需求。Bi_(2)S_(3)材料具有窄的带隙结构和高的载流子迁移率,是理想的室温NO_(2)敏感材料。本文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Bi_(2)S_(3)微球,制得的Bi_(2)S_(3)传感器可实现(0.1~1)×10^(-6)体积分数的NO_(2)气体室温检测,对1×10^(-6)体积分数的NO_(2),检测灵敏度为1.66,响应/恢复时间为71/244 s,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复性和稳定性,在低体积分数NO_(2)室温检测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_(2)S_(3)微球 no_(2)传感器 室温 高灵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遥感的成都市NO_(2)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NO_(x)排放反演
15
作者 蹇良珍 何敏 +5 位作者 肖永昕 张宇阳 滕佳豪 李媛 何雨明 杨皓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32-1742,共11页
为研究成都市NO_(2)柱浓度时空演变特征及NO_(x)排放变化趋势,利用TROPOMI卫星观测数据,分析了NO_(2)柱浓度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结合风速数据,采用二维高斯函数反演各月份NO_(x)排放,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9-2023年... 为研究成都市NO_(2)柱浓度时空演变特征及NO_(x)排放变化趋势,利用TROPOMI卫星观测数据,分析了NO_(2)柱浓度的年际和季节性变化特征,结合风速数据,采用二维高斯函数反演各月份NO_(x)排放,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19-2023年成都市NO_(2)柱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率为8.4%,2020年NO_(2)柱浓度最高,2023年最低。NO_(2)柱浓度高值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以及二圈层的新都区、青白江区和龙泉驿区,呈由中心城区向四周扩散递减的趋势。冬季NO_(2)柱浓度最高,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小。②2019-2023年成都市NO_(x)平均排放强度分别为152.1、133.6、131.7、116.4、105.0 mol/s,反演结果与其他类似研究及MEIC清单具有较好的可比性。2019-2023年NO_(x)排放量年均下降率为9.0%,2020-2023年分别同比下降11.6%、1.8%、11.7%和10.4%,大气污染减排是NO_(x)持续下降的主要驱动因素,抵消了经济活动增长对NO_(x)排放的提升。③受移动源排放季节性变化、模型反演精度以及气象要素的影响,夏季NO_(x)排放量显著低于其他季节。2020年2月NO_(x)排放量同比下降60.4%,主要归因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尤其是机动车减排。2019-2023年秋冬季NO_(x)排放量总体下降34.2%,扣除疫情影响后,秋冬季NO_(x)排放量仍呈下降趋势。研究显示,2019-2023年成都市化石燃料消耗增长,但NO_(x)年排放量及秋冬季排放量显著下降,反映出近年来大气污染管控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市 no_(2)柱浓度 时空分布特征 排放反演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杂环NH硝化的N-NO_(2)型富氮含能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6
作者 薛梦馨 胡璐 《含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5-522,共18页
N-NO_(2)作为一种典型的含能取代基团,具有较高的作功能力,是典型炸药RDX、HMX、CL-20的能量来源。富氮杂环含能化合物因具有高生成焓、高密度、环境友好等特点而受到广泛的研究。由于富氮骨架NH位点亲电反应的活性不同和含能分子本身... N-NO_(2)作为一种典型的含能取代基团,具有较高的作功能力,是典型炸药RDX、HMX、CL-20的能量来源。富氮杂环含能化合物因具有高生成焓、高密度、环境友好等特点而受到广泛的研究。由于富氮骨架NH位点亲电反应的活性不同和含能分子本身亚稳态结构,引入N-NO_(2)存在较大困难。因此,通过总结各类富氮骨架N-NO_(2)的合成反应及其性能,对于合成新型有实际应用前景的含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按照富氮含能骨架进行分类,依次对咪唑类化合物、吡唑类化合物、三唑类化合物以及六元富氮含能杂环化合物的N-NO_(2)的合成、性能进行归纳总结,对杂环NH硝化的N-NO_(2)富氮含能化合物未来的发展潜力和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新型N-NO_(2)类含能材料的骨架设计、多官能团协同作用与合成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能材料 富氮杂环 杂环NH N-no_(2)基 硝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5P卫星反演京津冀地区近地面NO_(2)浓度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刚 徐彬仁 +3 位作者 徐炜达 程文晨 尹文君 王凌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3-1231,共9页
为充分利用卫星传感器在探索长时间、大范围区域内近地面二氧化氮(NO2)浓度时空变化规律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卫星近地面NO_(2)浓度预测的准确性,本研究以Sentinel-5P卫星TROPOMI传感器观测的对流层NO_(2)柱浓度为基础,提出一种融合多... 为充分利用卫星传感器在探索长时间、大范围区域内近地面二氧化氮(NO2)浓度时空变化规律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卫星近地面NO_(2)浓度预测的准确性,本研究以Sentinel-5P卫星TROPOMI传感器观测的对流层NO_(2)柱浓度为基础,提出一种融合多源地理要素的“自上而下”近地面NO_(2)浓度遥感估算方法,综合分析随机森林模型(RF)、极致梯度提升树模型(XGBoost)和轻型梯度提升树模型(LightGBM)的性能,基于3种树模型对2019−2020年京津冀地区近地面NO_(2)浓度进行反演,并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分别对3种模型在近地面NO_(2)浓度预测中的精度差异与稳定性进行了检验比较,利用拟合优度(R2)、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对模型进行精度评价,最终选取XGBoost以实现京津冀地区卫星近地面NO_(2)浓度的高效分析预测(R2=0.85,RMSE=6.61μg/m^(3),MAE=2.09μg/m^(3)),在此基础上,从季度、年份等时间尺度对近地面NO_(2)浓度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①由于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反弹带来的人类生产活动和出行活动的大量减少,2019年近地面NO_(2)浓度(13.96μg/m^(3))比2020年(13.04μg/m^(3))整体偏高。②近地面NO_(2)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春、夏两季由于大气扩散条件较好,近地面NO_(2)浓度相对较低,在冬季达到全年峰值。③基于SHAP值(沙普利加性解释法)方法对模型特征进行空间分析,并定量研究每个特征对模型的正负贡献程度,其中,对流层NO_(2)柱浓度对预测近地面NO_(2)浓度起到主要促进作用,大气边界层高度对预测近地面NO_(2)浓度起到抑制作用,另外太阳直射辐射、人口密度、地表温度及降水量等指标均对预测近地面NO_(2)浓度有明显影响。研究显示,XGBoost能够更加稳定和准确地预测卫星近地面NO_(2)浓度,为准确识别近地面NO_(2)浓度时空分布特征提供新的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现阶段NO_(2)地面监测稀疏的空间局限以及卫星对流层NO_(2)柱浓度代表性不足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2) TROPOMI 机器学习 XGBoost SHAP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氢燃烧的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及生成特性
18
作者 张韦 陈帅 +3 位作者 李泽宏 陈朝辉 周马益 马珍珠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40,48,共15页
依托反应路径分析法研究NO_(x)(NO、NO_(2)、N_(2)O)的生成和消耗,并构建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将NO_(x)机理与NH_(3)/H_(2)燃烧机理组合,利用元素标记法研究NH_(3)/H_(2)燃烧的燃料型N^(*)O_(x)和空气型NO_(x)生成特性。结果表明,组... 依托反应路径分析法研究NO_(x)(NO、NO_(2)、N_(2)O)的生成和消耗,并构建NO_(x)化学动力学机理。将NO_(x)机理与NH_(3)/H_(2)燃烧机理组合,利用元素标记法研究NH_(3)/H_(2)燃烧的燃料型N^(*)O_(x)和空气型NO_(x)生成特性。结果表明,组合机理能在较宽的当量比范围内准确预测点火延迟时间、层流燃烧速度及重要组分浓度。添加50%的H_(2)不会对NH_(3)的氧化路径产生显著影响,但H_(2)的加入可促进O、H、OH自由基大量生成,进一步促进NH_(3)的氧化,这也是导致燃料型N^(*)O、N^(*)O_(2),及空气型NO、NO_(2)、N_(2)O生成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由H_(2)参与燃烧生成的H自由基会促进燃料型N^(*)2O、燃料/空气混合型NN^(*)O的转化,从而降低此二者的最终生成量。此外,燃料型N^(*)O、N^(*)O_(2)、N^(*)2O在纯NH_(3)燃烧或50%掺H_(2)比的NH_(3)/H_(2)混合燃料燃烧所生成的NO、NO_(2)、N_(2)O中占主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_(3)/H_(2)燃烧 no no_(2) N_(2)O 化学反应机理 元素标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5P的长三角大气NO_(2)污染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曹念文 宋坤杰 方文圣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67-777,共11页
基于哨兵-5P(Sentinel-5 Precursor,Sentinel-5P)卫星反演的NO_(2)柱浓度数据,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结合自然因子和人为社会因子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大气NO_(2)柱浓度的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Sentinel-5P卫星反演... 基于哨兵-5P(Sentinel-5 Precursor,Sentinel-5P)卫星反演的NO_(2)柱浓度数据,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结合自然因子和人为社会因子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大气NO_(2)柱浓度的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Sentinel-5P卫星反演的NO_(2)柱浓度数据与地面观测站NO_(2)质量浓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59,p<0.01),可较为准确地反映长三角地区大气NO_(2)污染状况;(2)长三角的大气NO_(2)柱浓度呈现季节性的周期波动,呈“冬高夏低”变化趋势;(3)大气NO_(2)柱浓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整体上东北高,西南低,呈现出一条六安至台州,即“西北—东南”方向的NO_(2)柱浓度分界线,以及一个以环太湖城市群为中心的西南向“U形口”;(4)植被指数、高程、全社会用电量、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是长三角大气NO_(2)柱浓度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子,区域大气NO_(2)柱浓度受因子交互作用显著,高程及植被指数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q均在0.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no_(2)污染 长江三角洲 Google Earth Engine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_(1-x)Ce_(x)MnO_(3)-Ba/Al_(2)O_(3)催化剂对NO选择性生成NH_(3)的影响
20
作者 宋崇林 郑庆贺 +3 位作者 吕誉 崔立峰 李云强 吕刚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3-1061,共9页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降低内燃机碳排放,稀薄燃烧技术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技术不仅能提高发动机燃油热效率,还能有效降低CO_(2)排放.但是稀薄燃烧往往会伴随着大量氮氧化物的产生,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LNT-SCR耦合的NO_(x)净化技... 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降低内燃机碳排放,稀薄燃烧技术成为了当前重要的研究方向.该技术不仅能提高发动机燃油热效率,还能有效降低CO_(2)排放.但是稀薄燃烧往往会伴随着大量氮氧化物的产生,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LNT-SCR耦合的NO_(x)净化技术,此时LNT的作用是将排气中部分NO_(x)转化为NH_(3),为下游的SCR提供还原剂.基于此,制备了LNT催化剂,研究催化剂对NO选择性生成NH_(3)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a_(1-x)Ce_(x)MnO_(3)系列钙钛矿氧化物,并通过分步浸渍法得到了La_(1-x)Ce_(x)MnO_(3)-Ba/Al_(2)O_(3)负载型催化剂.利用XRD、H_(2)-TPR、NO-TPD等表征手段研究了钙钛矿氧化物的晶相结构,以及负载型催化剂的还原特性、NO_(x)吸附-脱附性能等物化性质,并且通过H_(2)选择性催化还原NO实验探究了催化剂掺杂Ce对NO转化成NH_(3)的影响.结果表明,Ce掺杂催化剂具有良好的NH_(3)产物选择性,并且显著提高了NO转化率.温度是NO转化和NH_(3)产物选择性生成的决定性因素,而H_(2)和NO体积比是NO转化和NH_(3)产物选择性生成的关键性因素.其中,La_(0.95)Ce_(0.05)MnO_(3)-Ba/Al_(2)O_(3)在低温下催化活性表现最佳,在350℃、H_(2)和NO体积比为5.0时NH_(3)产物选择性为65%,NO转化率为100%.此外,所制备的La_(1-x)Ce_(x)MnO_(3)都形成了钙钛矿型结构,而且Ce掺杂催化剂的大部分Ce离子可以进入到LaMnO_(3)结构中.在催化剂适量掺杂Ce后,H_(2)消耗总面积增大、还原峰的峰值温度降低,表明掺杂Ce改善了催化剂的还原特性;同时NO吸附和脱附面积增大,表明Ce掺杂改变了催化剂的NO_(x)吸附-脱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_(1-x)Ce_(x)Mno_(3)-Ba/Al_(2)O_(3)催化剂 H_(2)选择性催化还原no NH_(3)产物选择性 no转化率 晶相结构 还原特性 no_(x)吸附-脱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