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中不同类型再生稻品种产量与温光资源利用特征分析
1
作者 潘志军 吴小文 +9 位作者 吴晨阳 程驭 陈龙 张晓红 张进山 周兵 江波 张文静 车钊 宋贺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92-1501,共10页
为探究皖中地区不同类型再生稻的生长发育与温光资源利用特征,为再生稻品种选择和周年稻作模式搭配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早熟籼型常规稻、早熟籼型杂交稻、中熟籼型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4个类型的8个代表品种为供试材料,监测不同类型再生稻... 为探究皖中地区不同类型再生稻的生长发育与温光资源利用特征,为再生稻品种选择和周年稻作模式搭配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早熟籼型常规稻、早熟籼型杂交稻、中熟籼型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4个类型的8个代表品种为供试材料,监测不同类型再生稻的产量和全生育期气象要素情况。结果显示,中熟籼型杂交稻品种作再生稻时产量[(12.47±0.24)t·hm^(-2)]、光能生产效率[(0.40±0.01)g·MJ^(-1)]和有效积温(≥10℃)生产效率[(4.35±0.10)kg·hm^(-2)·℃^(-1)·d^(-1)]最高,可通过较高的日产量和适度较长的生育期促进高产形成。早熟籼型常规稻和早熟籼型杂交稻较中熟籼型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的再生季成熟期提前24~47 d,可用于后茬作物的温光资源更充裕。综上,选择中熟籼型杂交稻品种做再生稻时,温光资源利用效率和产量最高;选择早熟籼型常规稻和早熟籼型杂交稻作再生稻时,可搭配的轮作模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品种 产量 温光资源利用 轮作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瓜种质资源耐低温弱光性鉴定评价及筛选 被引量:4
2
作者 陈小央 柴亚倩 +3 位作者 董文其 许云飞 邱文敬 孙玉燕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1019-1024,共6页
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亟需选育出符合设施栽培的耐低温弱光丝瓜新品种,种质资源的耐低温弱光鉴定评价可为新品种选育奠定重要的材料基础。基于此,该研究利用智能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弱光环境,对192份丝瓜种质资源开展耐低温弱光性鉴定... 随着设施农业的不断发展,亟需选育出符合设施栽培的耐低温弱光丝瓜新品种,种质资源的耐低温弱光鉴定评价可为新品种选育奠定重要的材料基础。基于此,该研究利用智能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弱光环境,对192份丝瓜种质资源开展耐低温弱光性鉴定,通过冷害分级、冷害指数、相对电导率等指标开展鉴定评价。结果表明,192份丝瓜种质资源的冷害指数范围为35.00%~92.86%,平均冷害指数为61.98%,变异系数为19.50%;相对电导率范围为10.39%~82.00%,平均相对电导率为49.18%,变异系数为24.80%。结合冷害指数(≤45%)和相对电导率(≤30%),筛选出耐低温弱光的丝瓜种质资源11份。将192份种质资源的冷害指数(y)与相对电导率(x)进行相关性分析,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并获得线性方程y=0.892x+0.1811(R^(2)=0.8101)。研究结果可为丝瓜种质资源耐低温弱光鉴定评价及耐低温弱光新品种选育奠定重要的理论和材料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 种质资源 低温弱光 冷害指数 相对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东葡萄气候生产潜力及利用率研究
3
作者 陈小英 林巧灵 +1 位作者 阮翠冰 魏泽平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4期124-132,共9页
【目的】探明区域气候变化对葡萄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高效利用区域气候资源、优化葡萄产业布局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71-2020年闽东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资料、2000-2019年闽东葡萄面积、产量资料,采用作物生长动态统计模型法、... 【目的】探明区域气候变化对葡萄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为高效利用区域气候资源、优化葡萄产业布局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71-2020年闽东9个国家基本气象站气象资料、2000-2019年闽东葡萄面积、产量资料,采用作物生长动态统计模型法、线性趋势分析法、Manner-Kendall检验法等分析闽东葡萄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及气候资源利用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近50年闽东葡萄光合、光温、气候生产潜力分别为59 313.2 kg/hm^(2)、 37 965.1 kg/hm^(2)、 36 868.0 kg/hm2,气候倾向率分别为-87.7 kg/(hm^(2)·10a)、869.1 kg/(hm^(2)·10a)、1 046.7 kg/(hm^(2)·10a)。气候潜力于1999年发生突变后呈加速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东部沿海气候潜力高,西北部山区低,高低值中心分别在福安市和周宁县。气温、降水对生产潜力的削减幅度分别为33%~40%、2%~4%,温度订正系数平均为0.6,降水订正系数平均为1.0,气候生产潜力与温度、降水、日照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31、0.70;闽东气候资源利用率平均为46%,与单产、气候生产潜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55。【结论】闽东葡萄气候生产潜力东部沿海优于西北部山区,气温是对闽东葡萄气候生产潜力影响最大的因子,降水增多带来负效应。葡萄种植结构格局与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匹配较好,通过提高葡萄单产水平、加强葡萄园区小气候调节等措施,闽东葡萄气候生产潜力的利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光合生产潜力 光温生产潜力 气候生产潜力 气候资源利用率 闽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9年沈阳东陵区光温水资源特征与趋势变化 被引量:10
4
作者 刁军 董晓明 +1 位作者 刘凤芝 贺明慧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4期19634-19635,19698,共3页
选用1961~2009年沈阳东陵区光温水气象资料,分析其气候资源趋势变化,为当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近49年沈阳市东陵区光能资源呈下降减少趋势,辐射年总量趋势减少528MJ/m2,日照时数年总量趋势减少333 h。热量资源呈增加... 选用1961~2009年沈阳东陵区光温水气象资料,分析其气候资源趋势变化,为当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近49年沈阳市东陵区光能资源呈下降减少趋势,辐射年总量趋势减少528MJ/m2,日照时数年总量趋势减少333 h。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气温趋势升高1.04℃,活动积温趋势增加228℃。年降水量总趋势略有下降,降水资源各年代间变化较小,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温水 资源 倾向率 趋势变化 东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磺酸钠在水溶液中的分子构型拟合 被引量:3
5
作者 邱学青 钱勇 +1 位作者 郭运清 邓永红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7-82,共6页
通过过滤及凝胶渗透色谱分离提纯木质素磺酸钠(NaLS);利用静态光散射测定其绝对分子质量,并通过加盐的方法消除慢运动峰对测量的影响;采用动态光散射测定不同温度下NaLS分子的扩散系数.根据测定的扩散系数及绝对分子质量,使用Perrin公... 通过过滤及凝胶渗透色谱分离提纯木质素磺酸钠(NaLS);利用静态光散射测定其绝对分子质量,并通过加盐的方法消除慢运动峰对测量的影响;采用动态光散射测定不同温度下NaLS分子的扩散系数.根据测定的扩散系数及绝对分子质量,使用Perrin公式拟合计算不同温度下NaLS分子的椭球结构.结果表明:光散射法测得的NaLS分子的绝对分子质量大于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的相对分子质量,更接近于真实分子质量;温度升高,NaLS分子扩散系数增大,布朗运动加快;Pellin公式拟合显示不同温度下NaLS分子均为长短轴比7.5以上的接近碟状的扁平椭球结构,该结构随着温度升高变扁.此外,结合已有木质素磺酸盐的结构研究结果,建立了不同温度下NaLS分子的椭球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磺酸钠 分子构型 光散射 Perrin公式 椭球结构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果型西瓜耐低温弱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晓慧 赵卫星 +6 位作者 康利允 梁慎 常高正 李海伦 王慧颖 徐小利 高宁宁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9-45,共7页
探究小果型西瓜耐低温弱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小果型西瓜种质的利用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本试验利用筛选出的21对稳定、清晰且多态性高的SSR引物,对32份小果型西瓜材料进行扩增,共得到201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达74%。遗传多... 探究小果型西瓜耐低温弱光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小果型西瓜种质的利用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本试验利用筛选出的21对稳定、清晰且多态性高的SSR引物,对32份小果型西瓜材料进行扩增,共得到201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达74%。遗传多样性参数值Na、Ne、H和I分别为1.7556、1.3929、0.2366、0.3614。通过UPGMA聚类比较将32份小果型西瓜分为4大类,耐低温弱光小果型西瓜分布在Ⅰ、Ⅱ大类,不耐低温弱光小果型西瓜在4大类中均有分布,表明不耐低温弱光种质资源比耐低温弱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Cophentic相关性检验的遗传相似系数矩阵和UPGMA聚类结果矩阵间的相关系数(r值)为0.75,说明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联性,聚类结果准确。SSR分子标记能够较好地体现供试西瓜材料间的遗传关系,耐低温弱光种质间的亲缘关系较为接近,还需扩宽西瓜种质的遗传基础,引进新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耐低温弱光 种质资源 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江地区适宜机插再生稻品种筛选 被引量:4
7
作者 吴小文 潘志军 +7 位作者 吴晨阳 许有尊 周兵 张晓红 夏慧婷 程驭 尹玲 吴文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22期44-46,共3页
选取常规早籼稻、早熟籼型杂交稻和中熟籼型杂交稻代表品种4个,通过对参试品种实际产量、生育特征和光温资源利用水平等指标分析,筛选出沿江地区适宜机插再生稻品种,探究不同类型再生稻品种温光资源利用水平,为该生态区再生稻规模化示... 选取常规早籼稻、早熟籼型杂交稻和中熟籼型杂交稻代表品种4个,通过对参试品种实际产量、生育特征和光温资源利用水平等指标分析,筛选出沿江地区适宜机插再生稻品种,探究不同类型再生稻品种温光资源利用水平,为该生态区再生稻规模化示范推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组143、株两优120、陵两优7713和丰两优香1号均适宜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其中丰两优香1号年有效积温利用率和积温生产效率最高,丰两优香1号两季产量分别较中组143、株两优120和陵两优7713显著增产12.82%、19.90%和31.56%,但不同品种再生稻库源关系及稻米品质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机插 品种 产量 光温资源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亚热带山区水稻生态和丰产技术体系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义珍 彭嘉桂 +1 位作者 蔡金禄 陈维高 《福建农业学报》 CAS 1992年第1期1-8,共8页
福建山区地形起伏,气候土壤多样。依据温光资源的时空分布模式,划分为暖地、温地和凉地等3个气候层;依据地域空间分布及理化性状,划分为山坡黄泥田、山垄冷烂田和河边沙质田等3类中低产水田土壤。在生态分类基础上,研究总结出3个气候层... 福建山区地形起伏,气候土壤多样。依据温光资源的时空分布模式,划分为暖地、温地和凉地等3个气候层;依据地域空间分布及理化性状,划分为山坡黄泥田、山垄冷烂田和河边沙质田等3类中低产水田土壤。在生态分类基础上,研究总结出3个气候层水稻熟制、品种和生育期的布局模式,3类中低产土壤的改良培肥模式,以及杂交稻丰产栽培体系。这套技术大面积推广后,取得连年大幅度增产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山区 温光资源 水田土壤 丰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盘育苗中光温资源差异及其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邵文奇 钟平 +5 位作者 董玉兵 孙春梅 纪力 庄春 陈川 章安康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1-199,共9页
托盘育苗是一种露天式立体育苗方式,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测量并分析其上、中、下3个育苗层的光照强度和温度变化情况,探明其不同育苗层之间光温资源的差异,并以粳稻南粳9108和籼稻Y两优900为供试材料,比较不同育苗层所育秧苗的素质差异。... 托盘育苗是一种露天式立体育苗方式,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测量并分析其上、中、下3个育苗层的光照强度和温度变化情况,探明其不同育苗层之间光温资源的差异,并以粳稻南粳9108和籼稻Y两优900为供试材料,比较不同育苗层所育秧苗的素质差异。结果表明:各育苗层的光照强度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午间达到峰值,不同育苗层之间差异显著(P<0.05)。晴天时,3个育苗层的托盘水分温度、根系土壤温度、秧苗间温度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上层>中层>下层;在同一育苗层,托盘水分温度>根系土壤温度>秧苗间温度;阴天时,中层与下层的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从所育秧苗来看(以南粳9108为例),成苗率中层>上层>下层,上层秧苗相较于中层、下层秧苗,株高分别下降19.2%、19.6%,叶龄增大17.6%、29.0%,茎基宽增大14.8%、24.0%,叶片SPAD值、地上部干质量、根数、发根力等性状也显著提高(P<0.05),株高叶龄比K值降低,干物质积累增多,根系生长更好,秧苗整体素质最高;Y两优900表现与南粳9108相似。综上,上层的光温资源最优,所育秧苗也最为健壮;中下层次之,秧苗素质有弱化现象。可适当加大支架间与育苗层间距离,减少育苗层间光温资源差异,提高秧苗素质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插 立体 托盘育苗 温光资源 秧苗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河子荒漠绿洲农业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资源潜力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丁连军 吕新 李鲁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3期8-13,共6页
根据气候统计资料和4个气象站多年气象数据,分析了石河子地区光、热、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计算分析了该区主要作物的光合潜力、光温潜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光能资源丰富,高于长江中下游及同纬度其他地区;沙漠、戈壁... 根据气候统计资料和4个气象站多年气象数据,分析了石河子地区光、热、水、土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并计算分析了该区主要作物的光合潜力、光温潜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光能资源丰富,高于长江中下游及同纬度其他地区;沙漠、戈壁的增温效应使其热量资源高于国内同纬度其他地区。降水量虽小,作为灌溉农业的调节用水,可基本上满足生产需要。该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耕地质量差。其主要作物实际产量与光合潜力、光温潜力相差很大,具有较明显的增产潜力。对光温潜力分析表明,该区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是水,其次是温度。同时根据对石河子荒漠绿洲耕地资源潜力、宜农土地光热资源潜力和水资源潜力的分析,提出了自然资源优化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 增温效应 光热水土资源 空间分布 光合潜力 光温潜力 自然生产潜力 优化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四特”晚籼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卢华平 李兴华 +4 位作者 王欢 蔡星星 张盛 周强 周楠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20期16-20,共5页
为探究播期对“四特”晚籼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确定“四特”晚籼稻的适宜直播日期,设置5个播期,以4个“四特”晚籼稻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四特”晚籼稻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每穗... 为探究播期对“四特”晚籼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确定“四特”晚籼稻的适宜直播日期,设置5个播期,以4个“四特”晚籼稻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四特”晚籼稻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每穗总粒数随播期的推迟显著降低;除7月10日播种外,其他播期条件下均能安全齐穗;全生育期积温和日照时数及利用率均以6月20日播种最高,6月30日或7月5日播种最低。综合考虑播期对产量、温光资源利用、安全齐穗成熟等因素的影响,6月20日是“四特”晚籼稻直播的最佳播期,但考虑到腾茬、农事操作等因素,最迟直播播期为7月5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特”晚籼稻 播期 产量 温光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辣)椒耐低温弱光种质资源的筛选利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严立斌 孟雅宁 +1 位作者 张红肖 范妍芹 《蔬菜》 2019年第12期22-29,共8页
针对北方秋冬季节雾霾、连阴天气多,低温寡照的气候条件对甜(辣)椒日光温室冬季生产造成巨大障碍和危害等问题,以迅驰(耐低温弱光对照,CK1)、茄门(不耐低温弱光对照,CK2)为对照材料,对12份甜(辣)椒材料幼苗的SOD、CAT、MDA、脯氨酸、可... 针对北方秋冬季节雾霾、连阴天气多,低温寡照的气候条件对甜(辣)椒日光温室冬季生产造成巨大障碍和危害等问题,以迅驰(耐低温弱光对照,CK1)、茄门(不耐低温弱光对照,CK2)为对照材料,对12份甜(辣)椒材料幼苗的SOD、CAT、MDA、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与质膜透性等6个耐低温弱光生理指标的变化进行鉴定、分析;同时以北方日光温室为设施条件,在秋冬季节采用遮阳网、放风等措施人为创造低温寡照的环境条件,对该12份甜(辣)椒材料各项生物学性状指标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验室苗期低温弱光鉴定中,12个参试品种低温弱光耐受性由强到弱顺序为:冀研105、冀研108号、冀研20号、冀研16号、金皇冠、迅驰、L20、T49、L30、茄门、L12、富康;试验地低温寡照条件下,12个参试品种植株耐受性由强到弱顺序为:冀研105、冀研108号、冀研20号、迅驰、冀研16号、金皇冠、L20、T49、L30、L12、富康、茄门;综合室内外结果,筛选出耐低温弱光的推荐品种有冀研105、冀研108号、冀研20号、冀研16号、金皇冠和迅驰。利用实验室苗期低温弱光鉴定筛选与试验地低温寡照条件下甜(辣)椒植株耐受性鉴定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可快速、准确地筛选鉴定甜(辣)椒耐低温弱光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弱光 甜(辣)椒 种质资源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沿江-江南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永进 孔令聪 +5 位作者 许有尊 习敏 杜祥备 孙雪原 季雅岚 吴文革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8期31-33,36,共4页
安徽沿江—江南地区温光资源丰富,是安徽省的主要粮食生产地区之一。提高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对保障安徽省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针对该地区稻-麦生产中茬口安排不合理、品种选择不恰当、肥水管理不适宜等问题,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优化集成... 安徽沿江—江南地区温光资源丰富,是安徽省的主要粮食生产地区之一。提高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对保障安徽省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针对该地区稻-麦生产中茬口安排不合理、品种选择不恰当、肥水管理不适宜等问题,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优化集成了“沿江—江南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并成功示范应用。基于大面积生产上的应用实践,介绍了该技术模式的栽培调控途径和关键技术,以期为推动安徽稻麦周年全程机械化生产、提高安徽粮食产量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周年 高产高效 温光资源分配 栽培模式 沿江—江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长江下游不同类型晚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与水稻全育期温光资源配置间关系 被引量:26
14
作者 冯向前 殷敏 +8 位作者 王孟佳 马横宇 刘元辉 褚光 徐春梅 章秀福 王丹英 张运波 陈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597-2613,共17页
为研究晚稻品种在不同播期处理下的产量、生理特征及温光配置情况,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晚粳稻的品种类型及其适宜播期。以大面积推广的2个籼稻为对照、以7个常规粳稻和3个籼粳杂交稻为材料,在当地晚稻可用播种期内(6月中旬至7月上旬)... 为研究晚稻品种在不同播期处理下的产量、生理特征及温光配置情况,探索长江下游地区适宜晚粳稻的品种类型及其适宜播期。以大面积推广的2个籼稻为对照、以7个常规粳稻和3个籼粳杂交稻为材料,在当地晚稻可用播种期内(6月中旬至7月上旬)均匀设置播期[即0 d(Ⅰ)、+T d(Ⅱ)、+2T d(Ⅲ)、+3T d(Ⅳ)、+4T d(Ⅴ)],研究晚稻随播期的推迟在产量、生育期和干物质积累等生理特征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籼稻全生育期略有延长,主要源于灌浆期的延长;粳稻随播期推迟,其灌浆期亦有所延长,但由于营养生长期缩短幅度较大,导致全生育期略有缩短;不同晚稻品种类型间,随着播期的推迟,籼粳杂交稻和常规粳稻产量略有波动。其中常规粳稻在5个播期下产量[(8.0±0.5)t hm^(-2)]表现基本平稳,差异不显著;籼粳杂交稻先产量增加后降低,2019年和2020年分别在播期IV和播期Ⅲ达到峰值,最高为11.0 t hm^(-2)和9.1 t hm^(-2);籼稻品种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明显降低。同时,不同品种类型间产量差异随播期推迟逐渐增大,产量差从0.5 t hm^(-2)增大到5.1 t hm^(-2);播期变化对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各有不同。随着播期延迟,有效穗数有所增加,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不同程度降低,而千粒重无显著变化;不同播期下主成分分析表明:随着播期推迟,品种特征差异从库源协同性差异,逐渐演化为库源协同性叠加温光资源配置差异,再演变为后期低温耐性差异。综上所述,长江下游稻区晚籼稻应适当早播,充分利用前期温光资源,通过足穗达到高产。相对于籼稻,粳稻拥有较强的播期适应性。在前茬作物收获较晚的情况下,选择籼粳杂交稻品种更具产量保障,而选择最佳播期可使籼粳杂交稻产量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期 晚稻 产量 温光资源配置 水稻品种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河南省旱作麦区的气候生产潜力
15
作者 汪永钦 刘荣花 +1 位作者 蔡虹 杨海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0年第3期57-63,共7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我省气候特点及光、温、水等主要气候因子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估算了不同的旱作麦区在当地自然条件下,通过人们的努力可能达到的产量上限——334.9——885.7公斤/亩,向我们展示了我省旱麦的巨大增...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根据我省气候特点及光、温、水等主要气候因子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估算了不同的旱作麦区在当地自然条件下,通过人们的努力可能达到的产量上限——334.9——885.7公斤/亩,向我们展示了我省旱麦的巨大增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 作物生长 小麦 粮食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棉花生产农业气候资源及生产潜力评价
16
作者 吕新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S1期31-33,共3页
本文通过对新疆主要棉区的气候资源的分析,并与全国各主要棉区进行对比的结果表明,新疆各棉区的光资源优于内地棉区,光温潜力高,增产指数在100%-150%以上。但光热资源年际间变化大,个别年份尚显不足,加之其它因素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新疆主要棉区的气候资源的分析,并与全国各主要棉区进行对比的结果表明,新疆各棉区的光资源优于内地棉区,光温潜力高,增产指数在100%-150%以上。但光热资源年际间变化大,个别年份尚显不足,加之其它因素的影响,造成产量不稳定,难以发挥其光热资源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棉花 气候资源 光温潜力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日本鲭资源丰度分布与表温和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良明 李渊 +3 位作者 张然 田永军 张俊 林龙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9-38,共10页
西北太平洋公海区域为我国近年来重点开发的海域,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该海域的重要经济鱼种,本文初步探讨了该海域日本鲭渔场的形成机制。根据2015年4-6月春季航次和2016年6-7月夏季航次西北太平洋灯光围网船各站点的调查数据... 西北太平洋公海区域为我国近年来重点开发的海域,而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为该海域的重要经济鱼种,本文初步探讨了该海域日本鲭渔场的形成机制。根据2015年4-6月春季航次和2016年6-7月夏季航次西北太平洋灯光围网船各站点的调查数据,对日本鲭资源丰度分布与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ture,SST)、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春季日本鲭的站位平均渔获率为736.94 kg/h,高于夏季的498.87 kg/h。日本鲭渔场的分布范围随季节变化而略有差异,春季主要集中在40°N、151°E^153°E海域,夏季主要集中在41°N、154°E^160°E海域。春、夏两季渔场的SST范围有所差异,春季渔场SST范围为7~19℃,最适SST为11~15℃;夏季渔场SST范围为8~24℃,最适SST为8~12℃。分析了不同季节的5~50、50~100和5~100 m水温垂直梯度与站位平均渔获率的关系,表明不同季节渔场的水温垂直梯度差异明显,从50~100 m水温垂直梯度来看,春季日本鲭的站位平均渔获率在0.10~0.15℃/m组距内达最大;夏季,站位平均渔获率随水温垂直梯度增加而减少,在-0.05~0.00℃/m组距内达最大。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ΔT 50~100(50~100 m水温垂直梯度)是对日本鲭渔获率影响最显著的因子,关联度为0.991,纬度、经度和T 50等次之。同时分析了所选取的3个代表性站点的水温垂直结构,表明在50~100 m水深范围内有温跃层的站点渔获产量较高,因此,日本鲭渔获率的大小可能与50~100 m水深范围内温跃层的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灯光围网 日本鲭 资源丰度分布 表温 水温垂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对南方双季晚籼稻温光资源利用、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徐俊豪 解嘉鑫 +6 位作者 熊若愚 郭琳 谭雪明 曾勇军 石庆华 潘晓华 曾研华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5-120,共6页
调整播期可以改变水稻生长发育中的环境气候条件,对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调节水稻生育进程及提升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南方双季晚籼稻优质丰产与温光资源相适应的播种期,本研究选用万象优华占、象牙香珍和美香占2号等3个晚籼... 调整播期可以改变水稻生长发育中的环境气候条件,对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调节水稻生育进程及提升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为明确南方双季晚籼稻优质丰产与温光资源相适应的播种期,本研究选用万象优华占、象牙香珍和美香占2号等3个晚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6月10日、6月20日、6月30日共3个播期,研究播期对双季晚籼稻品种温光资源利用、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供试品种在不同生育阶段日均温度和有效积温、全生育期和齐穗至成熟期阶段的日照时数均呈递减趋势,而全生育期天数无明显变化;产量以6月20日播种的最高,早播(6月10日)会导致显著减产,而晚播(6月30日)虽然也会导致减产,但差异不显著;随播期推迟,晚籼稻品种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变优,但不利于改善食味品质,对营养品质无显著影响。在南方双季晚籼稻实际生产中,不建议早播,应根据品种不同进行适期播种或适当晚播,能使水稻更合理有效地利用温光资源,有利于协调水稻高产和品质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籼稻 播期 温光资源 生育期 产量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粳稻产量、生育时期及温光资源配置的生态性差异 被引量:19
19
作者 王孟佳 殷敏 +5 位作者 褚光 刘元辉 徐春梅 章秀福 王丹英 陈松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5-486,共12页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在长江中下游不同生态区产量表现、生育期及温光资源配置差异,为早籼-晚粳模式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浙江富阳(30.13°N,海拔41.7 m)和温州(28.52°N,...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双季晚粳稻在长江中下游不同生态区产量表现、生育期及温光资源配置差异,为早籼-晚粳模式在长江中下游稻区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浙江富阳(30.13°N,海拔41.7 m)和温州(28.52°N,海拔83 m)开展。选择生产上大面积应用品种,以高产籼稻(IR)为对照,设置常规粳稻(IJR)和籼粳杂交稻(IJHR)2个处理。比较不同生态区晚季温光条件下籼稻、常规粳稻和籼粳杂交稻在产量、生育特性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低纬度下粳型水稻品种干物质量、有效穗数及库容较高纬度均有所下降,导致产量降低2.4%~19.1%;但结实率和千粒重稳定或略有提高。同时,籼粳杂交稻产量在两地均最高,分别为8.8~10.3 t/hm2(富阳)和8.0~10.2 t/hm2(温州);2)供试品种生育时期因纬度不同而存在差异。与高纬度相比,低纬度的水稻营养生长期无显著差异,穗发育期有所缩短(4.2%~27.3%),而灌浆期显著缩短,其中籼稻、常规粳稻以及籼粳杂交稻分别缩短7.3%~11.9%、20.8%~41.9%以及23.1%~35%。3)不同生育阶段温光配置差异主要体现在灌浆期,平均温度低纬度要高于高纬度(籼稻提高0.4~2.4℃;常规粳稻2.3~3.5℃;籼粳杂交稻2.5~2.8℃);有效积温纬度间的差异随品种类型而异,其中籼稻无显著变化,常规粳稻和籼粳杂交稻分别降低24.7~126.4℃和25.7~107℃。4)主成分分析表明,纬度变化造成的温光资源积累差异(PC1和PC2)是主因(贡献度49%),也是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品种的温光敏感性(PC5,贡献度18%)以及品种的穗粒结构(PC3,贡献度14%)。【结论】与高纬相比,低纬粳型水稻产量降低主要源于生育期缩短(灌浆期为主),有效积温减少,库容降低。籼粳杂交稻在低纬度仍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可能源于其较强的穗粒优势。有鉴于此,重(大)穗型粳稻在长江中下游较低纬度双季晚稻种植可能更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粳稻 长江中下游 纬度 产量 生育时期 温光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中华 王宏富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1992年第4期339-341,共3页
本文在对全省玉米生产区光温资源及生产情况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范·费尔图依森介绍的Dewit公式,对玉米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省玉米生产光温潜力很大.春玉米一般均在880公斤/亩以上,最高产量可达1228.28公斤/亩。夏玉... 本文在对全省玉米生产区光温资源及生产情况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范·费尔图依森介绍的Dewit公式,对玉米生产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省玉米生产光温潜力很大.春玉米一般均在880公斤/亩以上,最高产量可达1228.28公斤/亩。夏玉米也在550公斤/亩以上,依此,作者提出了挖掘我省玉米生产潜力的综合措施。同时,也为玉米育种工作者培育适应不同区域玉米品种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生产潜力 光照 温度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