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VMD-Bayes-Lasso算法带误差补偿的火电厂NO_(x)浓度软测量
1
作者 金秀章 乔鹏 史德金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124,142,共9页
针对燃煤电厂中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脱硝系统入口NO_(x)浓度的测量传感器迟延大,不能准确反映其浓度的实时变化的问题,提出了利用Copula熵(Copula entropy,CE)筛选与入口NO_(x)浓度软测量相关的辅助变量... 针对燃煤电厂中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脱硝系统入口NO_(x)浓度的测量传感器迟延大,不能准确反映其浓度的实时变化的问题,提出了利用Copula熵(Copula entropy,CE)筛选与入口NO_(x)浓度软测量相关的辅助变量,利用变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将入口NO_(x)浓度分解为不同中心频率的子序列信号,建模充分拟合目标变量的数据特征。采用二级建模方法,第一级,将分解后得到的入口NO_(x)浓度子序列信号分别利用贝叶斯回归算法(Bayesian Regression,Bayes)进行训练并预测,叠加得到完整的预测结果,第二级,对训练中产生的验证集误差值利用Lasso算法建立误差预测模型,得到测试集预测误差的预测值,并与第一级模型得到完整预测结果叠加,实现误差补偿,提升模型预测精度。其中,Bayes及Lasso网络超参数利用天牛群算法进行自动寻优;仿真结果显示,VMD分解并带误差补偿模型对比未经VMD分解带误差补偿模型,Bayes及Lasso单一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最小,能够实现对入口NO_(x)浓度的准确软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口no_(x)浓度建模 变模态分解 误差修正 软测量 天牛群优化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负荷下循环流化床锅炉NO_(x)超低排放控制
2
作者 瞿丽莉 杨祖旺 +3 位作者 王毅斌 金立梅 吕钊敏 谭厚章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54-1362,共9页
针对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低负荷运行时NO_(x)难以达到超低排放标准的难题,提出增加上层二次风以实现分级送风,再优化播煤风、下层二次风及喷氨格栅结构的方法,并且将该方法应用于某350 MW机组。借助计算流体... 针对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低负荷运行时NO_(x)难以达到超低排放标准的难题,提出增加上层二次风以实现分级送风,再优化播煤风、下层二次风及喷氨格栅结构的方法,并且将该方法应用于某350 MW机组。借助计算流体力学和计算颗粒流体力学方法分别对单根落煤管、二次风喷口、尿素喷枪和全尺寸锅炉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优化播煤风管封堵裕量改善了煤颗粒的抛洒均匀性和空气分级效果;通过新增二次风层及减小二次风喷口角度进一步降低了NO_(x)排放量。全尺寸模拟结果显示,改造后的NO排放质量浓度由264 mg/m^(3)降低至162 mg/m^(3),降幅达到38.6%,并且燃烧中心上移,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升高;现场改造结果显示,机组在35%~100%锅炉负荷下均可在不对锅炉效率产生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实现NO_(x)超低排放,并且受益于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升高及喷枪改造,尿素耗量可节约4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锅炉 超低排放 no_(x) 空气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燃级参数对中心分级燃烧室 NO_(x)排放的影响规律研究
3
作者 王季成 林宇震 +3 位作者 韩猛 王瑜琢 韩啸 王建臣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针对中心分级燃烧室,通过高温高压实验研究了主燃级旋流数、出口轴向速度、套筒张角等主燃级结构参数和压力、温度、油气比、分级比等气动参数对NO_(x)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主燃级旋流数0.7头部方案的NO_(x)排放最少;随着主燃级出... 针对中心分级燃烧室,通过高温高压实验研究了主燃级旋流数、出口轴向速度、套筒张角等主燃级结构参数和压力、温度、油气比、分级比等气动参数对NO_(x)排放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主燃级旋流数0.7头部方案的NO_(x)排放最少;随着主燃级出口轴向速度的增大,NO_(x)的排放减少;在20°~30°范围内,随着主燃级套筒张角变大,NO_(x)的排放增多.主、预燃级同时工作时,主燃级旋流数0.9头部方案的主燃级NO_(x)的排放最少,主燃级出口轴向速度70 m/s头部方案的NO_(x)排放最少;在20°~30°范围内,随着主燃级套筒张角变大,NO_(x)的排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分级燃烧室 主燃级参数 高温高压实验 no_(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段式沉降炉内生物质与煤掺烧的NO_(x)生成规律
4
作者 侯岩 杨富鑫 +2 位作者 谭厚章 熊小鹤 陈发林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5-1324,共10页
生物质与煤耦合利用是燃煤机组降碳技术之一。生物质掺烧位置对耦合利用过程NO_(x)的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探究掺烧位置和温度对生物质与煤耦合时NO_(x)排放的影响,利用两段式沉降炉,分别对生物质从主燃区预混掺烧和燃尽区分... 生物质与煤耦合利用是燃煤机组降碳技术之一。生物质掺烧位置对耦合利用过程NO_(x)的排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探究掺烧位置和温度对生物质与煤耦合时NO_(x)排放的影响,利用两段式沉降炉,分别对生物质从主燃区预混掺烧和燃尽区分级掺烧时NO_(x)生成规律进行研究,并分析生物质从燃尽区分级掺烧时燃料N的迁移特性。结果表明:生物质从主燃区和燃尽区掺烧,NO_(x)排放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主燃区预混掺烧时,随掺烧比例从0增加到40%,任意温度的NO_(x)排放呈现出降低趋势;且随着燃尽风比例增加,在燃尽风比例为0.33时,NO_(x)排放最低。燃尽区分级掺烧时,在燃尽温度为1000℃时,随掺烧比例从0增加到40%,NO_(x)排放持续降低;而在燃尽温度为1200、1400℃时,NO_(x)排放在10%掺烧比例时最低。燃尽区分级掺烧时,燃料N向中间产物HCN和NH_(3)的转化存在显著差异。任意燃尽温度下,燃尽区掺烧时的燃料N向HCN的转化率随掺烧比例增加始终增加;而燃料N向NH3的转化在燃尽温度为1000℃时随掺烧比例增加而增加;在燃尽温度为1200、1400℃时,10%掺烧比例下NH3的转化率最高。燃尽区分级掺烧模式下,在主燃1200℃、燃尽1400℃时,燃尽区掺烧的燃料N有94%左右转化为了N_(2)和灰分N,大约5%转化为了NO_(x),而只有不到1%的燃料N转化为了HCN和NH_(3)。生物质与煤掺烧相比于纯煤燃烧可以降低燃料N向NO_(x)的转化,但随着掺烧比例的增加,燃料N向NO_(x)和灰分N的转化率增加,向N_(2)的转化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掺烧 两段式沉降炉 no_(x)排放 燃料氮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动态修正一维机理模型的CFB机组NO_(x)排放浓度预测方法
5
作者 王芳 马素霞 +1 位作者 田营 刘众元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16-3425,共10页
CFB机组NO_(x)排放浓度实时监测方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基于机理模型的NO_(x)排放浓度预测方法在某些不同于其建模条件的工况下,预测误差较大;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方法预测精度高,但缺乏物理意义,可解释性差。为此,提出一种CFB机组NO_(x)... CFB机组NO_(x)排放浓度实时监测方法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基于机理模型的NO_(x)排放浓度预测方法在某些不同于其建模条件的工况下,预测误差较大;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方法预测精度高,但缺乏物理意义,可解释性差。为此,提出一种CFB机组NO_(x)排放浓度预测融合模型,首先构建一维循环流化床整体半经验模型模拟炉内燃烧给出NO_(x)排放浓度初始预测值,其次基于长短期记忆人工神经网络构建误差校正模型,对初始预测值进行动态修正。以两台CFB机组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优于单一的一维半经验模型以及长短期记忆网络、BP神经网络等模型。机理与机器学习方法的结合使得融合模型既具备高的预测精度,又具有良好的可解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动态建模 测量 no_(x)排放浓度 LSTM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级SCR系统中N_(2)O和NO_(x)协调技术研究
6
作者 郭圣刚 杨福源 +1 位作者 孙楠楠 吕志华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2-240,共9页
双级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在后处理系统中设置前级SCR,可以有效降低冷启动时的NO_(x)排放,但铜基SCR在低温段产生较多N_(2)O,为了降低N_(2)O排放,前级SCR选用钒基SCR催化剂,下游位置选用铜基SCR催化剂,此方案既可降低低温下NO_(x)的... 双级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在后处理系统中设置前级SCR,可以有效降低冷启动时的NO_(x)排放,但铜基SCR在低温段产生较多N_(2)O,为了降低N_(2)O排放,前级SCR选用钒基SCR催化剂,下游位置选用铜基SCR催化剂,此方案既可降低低温下NO_(x)的排放,又可以控制N_(2)O的排放.通过AVL CruiseM仿真软件搭建钒基及铜基SCR催化剂模型,在模型中增加N_(2)O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研究了尿素喷射量及NO_(2)占比不同对NO_(x)及N_(2)O排放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前级SCR选用钒基SCR催化剂、下游选用铜基SCR催化剂方案,可以实现对NO_(x)及N_(2)O排放的协同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级选择性催化还原 no_(x)排放 N_(2)O排放 协调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2023年春运期间NO_(x)排放变化特征分析
7
作者 沈扬 周苗苗 +1 位作者 杨元元 李晓明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4期75-79,共5页
春运是我国春节前后人口大规模流动所导致的超负荷交通运输现象。基于区域大气污染排放反演系统优化反演的氮氧化物(NO_(x))排放数据,分析了2014-2023年我国春运期间各省(区、市)的NO_(x)排放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津、上海、山东、河... 春运是我国春节前后人口大规模流动所导致的超负荷交通运输现象。基于区域大气污染排放反演系统优化反演的氮氧化物(NO_(x))排放数据,分析了2014-2023年我国春运期间各省(区、市)的NO_(x)排放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津、上海、山东、河北、河南、江苏、辽宁七省(区、市)的NO_(x)排放长期位居前10,且地理分布集中于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其中,天津、河北、河南和山东的NO_(x)排放在2016年后呈现下降趋势,春节后时段降幅更为明显;上海NO_(x)排放波动较小,年际变化不显著;江苏和辽宁NO_(x)排放在2018年后轻微下降,且江苏节后NO_(x)排放降幅更大。此外,NO_(x)排放量前20省(区、市)整体变化趋势较前10名相对平缓。为春运期间NO_(x)污染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持,有助于优化区域大气治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运 氮氧化物 排放变化 长三角 环渤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策略在水泥窑炉煅烧NO_(x)浓度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延信 刘玄芝 +1 位作者 贺宁 姚艳飞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0-758,共9页
NO_(x)体积分数是反映水泥窑炉煅烧过程中氮排放的一个关键环保指标。水泥煅烧过程具有大噪声、大时滞和非线性等复杂特性。为了解决以上难点,提出基于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mementar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CEE... NO_(x)体积分数是反映水泥窑炉煅烧过程中氮排放的一个关键环保指标。水泥煅烧过程具有大噪声、大时滞和非线性等复杂特性。为了解决以上难点,提出基于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mementar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CEEMD)、熵原理的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MI)、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Max-Relevance and Min-Redundancy,mRMR)和天牛须搜索算法(Beetle Antennae Search,BAS)优化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PNN)的混合策略,并用于NO_(x)体积分数预测。首先,CEEMD和中值平均滤波用于处理大噪声。同时,利用熵原理的MI和mRMR进行时滞分析和变量选择,解决大时滞问题。其次,利用BAS提高多层前馈(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预测能力,并解决非线性工况问题。最后,将该策略进行工业应用。结果显示,在25900个工业测试样本中,两组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d Error,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分别仅为0.3024、0.2059和0.2153、0.2013。预测模型结果可指导水泥脱硝操作人员精准喷氨,减少NO_(x)排放并降低氨水用量和氨逃逸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no_(x)排放 互信息 互补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最大相关最小冗余 天牛须搜索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30 MW旋流对冲锅炉低负荷运行的低NO_(x)燃烧优化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文华 杨茉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3-300,共8页
以某热电厂一台330 MW旋流对冲燃煤锅炉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锅炉在150 MW低负荷运行、不同配风比下炉内的流动、传热及NO_(x)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当二次风配比和燃尽风率增大时,NO_(x)的生成趋势并不呈线性变化,而是存在一个... 以某热电厂一台330 MW旋流对冲燃煤锅炉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锅炉在150 MW低负荷运行、不同配风比下炉内的流动、传热及NO_(x)排放情况。结果表明,当二次风配比和燃尽风率增大时,NO_(x)的生成趋势并不呈线性变化,而是存在一个最低点,可得到一个NO_(x)排放值最低的最佳配风方式。为了验证该最佳工况的优化效果及实际运行的可行性,又将数值研究中的3个典型工况进行了现场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原运行工况相比,采用最佳配风方式的实际炉膛出口NO_(x)浓度下降20%,锅炉效率提高0.41%。该配风优化方案经济可行,为同类型工程问题提供了优化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对冲锅炉 数值模拟 燃烧优化 no_(x)排放 锅炉效率 实验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蜣螂优化-集成加权融合的NO_(x)浓度动态预测 被引量:2
10
作者 金秀章 畅晗 +1 位作者 赵大勇 赵术善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0-608,共9页
针对SCR入口NO_(x)浓度单一预测模型无法满足在不同工况下保持预测精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蜣螂优化(dung beetle optimizer,DBO)集成模型加权融合的预测SCR入口NO_(x)浓度的动态模型。首先使用CatBoost与LightGBM的混合模型在筛选辅... 针对SCR入口NO_(x)浓度单一预测模型无法满足在不同工况下保持预测精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蜣螂优化(dung beetle optimizer,DBO)集成模型加权融合的预测SCR入口NO_(x)浓度的动态模型。首先使用CatBoost与LightGBM的混合模型在筛选辅助变量的同时,求取辅助变量的迟延时间和阶次信息,并根据以上信息确定预测模型的输入变量;然后建立由LightGBM,XGBoost与CatBoost组成的集成模型,并使用蜣螂优化算法对预测结果进行加权融合;最后将DBO-集成加权融合动态预测模型与3种单模型和蜣螂算法优化2种模型加权融合的预测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证明DBO综合加权融合动态预测模型的评价指标优于其他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实时性和适应性,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工况下的NO_(x)浓度预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 no_(x)排放预测 蜣螂优化算法 CatBoost LightGBM xGBoost 集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MESim的柴油机SCR系统NO_(X)转化率仿真与验证 被引量:2
11
作者 高豪杰 温志松 +3 位作者 郑竹安 汪功校 潘军如 李家伟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4年第1期178-182,共5页
为研究车用柴油机SCR系统催化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利用AMESim软件建立SCR系统仿真模型,结合台架试验,分析了排气温度、NO_(2)/NO_(X)值以及排气流量对系统NO_(X)转化率的影响。将不同温度下SCR系统仿真输出的NO_(X)转化率数据进行了实... 为研究车用柴油机SCR系统催化转化效率的影响因素,利用AMESim软件建立SCR系统仿真模型,结合台架试验,分析了排气温度、NO_(2)/NO_(X)值以及排气流量对系统NO_(X)转化率的影响。将不同温度下SCR系统仿真输出的NO_(X)转化率数据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误差小于5%。仿真结果显示:SCR系统的NO_(X)转化率会随排气温度升高而明显增大,370~450℃为系统性能的最佳温度区间,NO_(X)转化率最大值均在88%以上。NO_(X)转化率随着NO_(2)/NO_(X)值的提高而增加,且当NO_(2)/NO_(X)值为55%~60%时达到峰值。当排气温度处于400~450℃之间时,NO_(X)转化率受排气流量影响较小,转化率稳定在90%左右。确定了SCR系统在发动机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工作性能,为后续的尿素喷射控制研究提供指导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SCR系统 催化转化 AMESIM仿真 排放控制 no_(x)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STM-SAFCN模型的生物质锅炉NO_(x)排放浓度预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德峰 刘明裕 +2 位作者 孙芷菲 王秀丽 李廉明 《高技术通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2-100,共9页
针对生物质锅炉燃烧过程的动态特性,提出一种改进的长短期记忆-自注意力机制全卷积神经网络(LSTM-SAFCN)模型用于预测NO_(x)排放浓度。首先利用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CEEMDAN)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消除数据噪声对NO_(x)排放浓... 针对生物质锅炉燃烧过程的动态特性,提出一种改进的长短期记忆-自注意力机制全卷积神经网络(LSTM-SAFCN)模型用于预测NO_(x)排放浓度。首先利用完全自适应噪声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法(CEEMDAN)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消除数据噪声对NO_(x)排放浓度预测的影响;其次融合自注意力机制与长短时记忆-全卷积神经网络(LSTM-FCN)进行特征提取与预测建模,该拓展方法能够同时兼顾时间序列数据的局部细节与长期趋势特征;最后,利用生物质热电联产系统的实际运行数据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锅炉 no_(x)排放浓度预测 经验模态分解 长短时记忆-全卷积神经网络(LSTM-FCN) 自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柴油机排气电加热NO_(x)排放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谢昱卓 刘庚非 +1 位作者 邬斌扬 苏万华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9-298,共10页
为解决重型柴油机在冷起动工况下的NO_(x)排放恶化问题,基于重型柴油机冷起动试验平台,自主设计了排气电加热系统,并研究了不同电加热功率对后处理后的NO_(x)排放和每度电可处理的NO_(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加热功率从2 kW升高至... 为解决重型柴油机在冷起动工况下的NO_(x)排放恶化问题,基于重型柴油机冷起动试验平台,自主设计了排气电加热系统,并研究了不同电加热功率对后处理后的NO_(x)排放和每度电可处理的NO_(x)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加热功率从2 kW升高至8 kW,NO_(x)排放逐渐降低,每度电可处理的NO_(x)排放逐渐升高;电加热功率固定为8 kW时,NO_(x)排放达到最低(140.3 mg/(kW·h)),相比原机减少了51.55%;电加热功率固定为2 kW时,每度电可处理的NO_(x)排放最多为1 900.8 mg.基于此,通过仿真进行排气电加热器控制策略的开发,控制策略引入NO_(x)转化效率和燃油消耗量作为判据,每度电可处理的NO_(x)排放增加了19.27%.此时,仅消耗0.21 kW·h电能,即可将后处理后的NO_(x)排放从274.76 mg/(kW·h)降低至231.42 mg/(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机 排气电加热系统 no_(x)排放 冷起动 no_(x)转化效率 燃油消耗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NO_(x)排放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吕立群 徐龙 +2 位作者 尹航 杨杨 葛蕴珊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1-160,共10页
利用PEMS对6辆典型国六重型柴油车开展实际道路排放测试,基于功基窗口法(中国和欧盟)、NTE法(美国EPA)和3B-MAW法(美国CARB)研究了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NO_(x)排放特性,探讨了不同分析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功基窗口法的NO_(x... 利用PEMS对6辆典型国六重型柴油车开展实际道路排放测试,基于功基窗口法(中国和欧盟)、NTE法(美国EPA)和3B-MAW法(美国CARB)研究了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NO_(x)排放特性,探讨了不同分析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结果表明:基于功基窗口法的NO_(x)排放结果符合中国和欧盟的监管要求,但基于NTE法和3B-MAW法的NO_(x)排放合规性具有不确定性。NO_(x)排放数据利用率低导致NTE法无法有效分析实际道路NO_(x)排放,3B-MAW法对NO_(x)排放分类管理值得借鉴。冷起动NO_(x)排放占PEMS试验的47.3%~80.7%,重型柴油车冷起动NO_(x)排放应被重视。然而目前中国、欧盟和美国的重型车实际道路NO_(x)排放分析方法均无法有效评估冷起动NO_(x)排放。因此,下阶段排放法规对冷起动NO_(x)排放的监管应当提出相应测试循环、分析方法和排放限值,切实降低重型柴油车NO_(x)实际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车 实际道路no_(x)排放 NTE法 功基窗口法 3B-MAW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柴油车NO_(x)排放因子与其浓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树成 张晓 +4 位作者 刘加昂 杨保华 纪少波 蒲雨新 崔焕星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5-553,共9页
重型柴油车排放的NO_(x)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受排放标准、排放控制技术水平、检测方法、驾驶工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当前较难整体评估在用重型柴油车的实际排放状况.本研究首先通过发动机排放台架试验及实际道路排放(PEMS)循... 重型柴油车排放的NO_(x)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大,受排放标准、排放控制技术水平、检测方法、驾驶工况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当前较难整体评估在用重型柴油车的实际排放状况.本研究首先通过发动机排放台架试验及实际道路排放(PEMS)循环试验,探究了重型柴油车NO_(x)排放因子与NO_(x)平均浓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研究了远程监控有效数据筛选规则,提出了一种基于NO_(x)日均浓度评估远程监控重型柴油车NO_(x)排放因子的方法.结果表明:重型柴油车发动机排放台架、PEMS循环试验的NO_(x)排放因子均与NO_(x)平均浓度呈较强相关性,相关系数(R^(2))为0.99.通过远程监控平台监测数据验证了重型柴油车的NO_(x)排放因子与NO_(x)日均浓度有一定相关性,R^(2)高于0.9(p<0.01).因此,可用重型柴油车排放的NO_(x)日均浓度来表征整车污染物排放情况.研究显示,安装远程终端的第五和第六排放阶段的重型柴油车,分别按照NO_(x)日均浓度低于200×10^(−6)和50×10^(−6)来判定排放稳定达标重型柴油车,按照NO_(x)日均浓度高于900×10^(−6)和500×10^(−6)来判定高排放重型柴油车,监管部门和车辆生产企业可利用该指标快速筛选排放稳定达标以及高排放重型柴油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x)排放因子 重型柴油车 相关性 远程监控平台 no_(x)日均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合建模方法循环流化床锅炉深度调峰NO_(x)排放预测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鹏新 高明明 +3 位作者 郭炯楠 于浩洋 黄中 周托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94,共10页
为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循环流化床锅炉大规模参与深度调峰运行,导致锅炉NO_(x)排放浓度波动范围大,控制效果不佳,难以满足污染物超低排放需求,因此对深度调峰NO_(x)排放浓度进行精准建模预测有重要意义。以即燃碳模型为基础,深... 为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循环流化床锅炉大规模参与深度调峰运行,导致锅炉NO_(x)排放浓度波动范围大,控制效果不佳,难以满足污染物超低排放需求,因此对深度调峰NO_(x)排放浓度进行精准建模预测有重要意义。以即燃碳模型为基础,深度剖析炉内NO_(x)生成和还原机理,建立炉内即燃碳燃烧模型、O2动态平衡模型、CO软测量模型、NO_(x)生成与还原模型,完成SNCR入口NO_(x)浓度机理计算;选取给煤量、床温、烟气温度及含氧量、一二次风量、尿素溶液流量作为NO_(x)排放浓度的输入变量,将SNCR入口NO_(x)浓度计算值作为拓展输入变量,对所有输入变量与NO_(x)排放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和迟延补偿,完成数据集重构;采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对重构数据集进行训练和预测,并将鲸鱼优化算法用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参数优化,建立循环流化床锅炉深度调峰NO_(x)排放浓度机理——数据混合预测模型。仿真验证表明混合预测模型不同工况下预测性能和泛化能力好,能够实现循环流化床锅炉变负荷时NO_(x)排放浓度的实时预测,相较其他预测模型的各项误差性能指标均显著提升,平均绝对误差δMAE达2.14 mg/m^(3),平均相对百分误差δMAPE达5.68%,决定系数R^(2)达0.902 1。混合预测模型能精准预测循环流化床锅炉深度调峰下NO_(x)排放浓度,为循环流化床锅炉超低排放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深度调峰 no_(x)排放浓度 迟延补偿 混合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级浓淡燃烧室内氨-氢-空气预混旋流燃烧过程的NO_(x)排放特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屈海俊 苟小龙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2,共11页
为了掌握燃气轮机两级浓淡燃烧室内氨-氢-空气预混旋流火焰的NO_(x)排放特性和影响NO_(x)生成的动力学机制,对氨-氢-空气预混旋流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反应流数值模拟并开展了燃烧反应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掺氢比为35%、压力为0.5 ... 为了掌握燃气轮机两级浓淡燃烧室内氨-氢-空气预混旋流火焰的NO_(x)排放特性和影响NO_(x)生成的动力学机制,对氨-氢-空气预混旋流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反应流数值模拟并开展了燃烧反应动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掺氢比为35%、压力为0.5 MPa且当量比为1.20的绝热燃烧工况下,NO_(x)排放可降至54×10^(-6)(15%O_(2)).H+O_(2)(+M)=HO_(2)(+M)是燃烧压力影响氨-氢燃料燃烧过程中NO_(x)排放的关键反应.燃烧压力的升高会促进NO与HO_(2)反应并转化为NO_(2).对于氨-氢混合燃料而言,过高的掺氢比(60%~80%)会导致NO_(x)排放显著升高,而根据壁面热损失程度的不同,适当的掺氢比(35%~55%)则有利于实现较低的NO_(x)排放(54×10^(-6)~86×10^(-6)(15%O_(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氢燃料 两级浓淡燃烧 旋流火焰 化学动力学 no_(x)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66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NO_(x)排放控制困难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文祥 晏海能 +3 位作者 孙志军 雷雨 薛宁 武晓峰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14,共6页
为解决某电厂超临界660 MW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满负荷运行NO_(x)排放较难控制、瞬时值易超过超低排放限值且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SNCR)脱硝系统氨耗量较大氨逃逸严重的问题,... 为解决某电厂超临界660 MW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锅炉满负荷运行NO_(x)排放较难控制、瞬时值易超过超低排放限值且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SNCR)脱硝系统氨耗量较大氨逃逸严重的问题,现场进行了NO_(x)原始排放、SNCR脱硝效率、CO质量浓度及底渣可燃物的试验,并进行了二次风量布置优化试验。研究发现:锅炉原始NO_(x)排放较低,满负荷运行时不超过120 mg/m^(3)(标准状态,下同);中低负荷时NO_(x)质量浓度低于50 mg/m^(3),但炉膛前后NO_(x)质量浓度偏差较大,烟气中的NO_(x)主要在炉膛前部产生。NO_(x)排放较难控制的原因是SNCR脱硝效率较低和炉膛给煤不均。6台分离器入口的SNCR脱硝效率均低于50.0%,其中B、C、E、F 4台分离器脱硝效率低于40.0%。此外,从原始NO_(x)生成来看,根据炉膛深度方向上床温分布、底渣可燃物质量分数和CO质量浓度变化可以确定,炉膛给煤不均也对满负荷NO_(x)排放控制影响显著。当前,电厂若不进行给煤系统改造暂无法实现给煤均匀,但可以通过调整炉膛深度方向二次风量配比降低原始NO_(x)生成,降幅可达9.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锅炉 no_(x)排放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 给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海拔下国Ⅵ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NO_(x)排放特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吉江林 郑永明 +3 位作者 李世峰 黄从魁 刘典云 何超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5-361,共7页
为了解不同海拔下国Ⅵ重型柴油车的NO_(x)排放特性,利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在4个不同海拔城市(襄阳、昆明、丽江和香格里拉)对国Ⅵ重型柴油车进行实际道路排放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NO_(x)排放呈现增加趋势,高海拔... 为了解不同海拔下国Ⅵ重型柴油车的NO_(x)排放特性,利用便携式排放测试系统(PEMS)在4个不同海拔城市(襄阳、昆明、丽江和香格里拉)对国Ⅵ重型柴油车进行实际道路排放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NO_(x)排放呈现增加趋势,高海拔下的平均NO_(x)排放速率是平原的4.65~20.58倍,NO_(x)综合排放因子是平原的2.80~13.75倍;不同载荷条件下香格里拉的NO_(x)综合排放因子是襄阳、昆明和丽江的1.27~13.75倍;市区路的NO_(x)排放因子是市郊路和高速路的1.05~6.49倍,且香格里拉市区路的排放因子超过400 mg/km;在Bin 11~Bin 14和Bin 21~Bin 28区间,随着机动车比功率(VSP)的升高,NO_(x)排放速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海拔下车辆从市区路到市郊路、市郊路到高速路行驶时,NO_(x)瞬时排放速率出现峰值;NO_(x)高排放区域集中在高转速、高扭矩区间;海拔与平均NO_(x)排放因子的决定系数为0.86,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no_(x)排放因子 国Ⅵ重型柴油车 实际道路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DPG的锅炉NO_(x)排放和屏式过热器超温的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赫阳 刘骁 +2 位作者 樊昱晨 刘欣 张超群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87-797,共11页
锅炉空气分级燃烧技术的使用虽降低了NO_(x)排放,但同时造成了炉内高温火焰上移,导致位于炉膛上部的屏式过热器吸热量增加和超温加剧,影响机组的安全运行.因此,锅炉亟需一个可对NO_(x)排放和屏式过热器超温进行协调优化的多目标控制策略... 锅炉空气分级燃烧技术的使用虽降低了NO_(x)排放,但同时造成了炉内高温火焰上移,导致位于炉膛上部的屏式过热器吸热量增加和超温加剧,影响机组的安全运行.因此,锅炉亟需一个可对NO_(x)排放和屏式过热器超温进行协调优化的多目标控制策略.针对目前基于机器学习的锅炉优化模型普遍局限于针对单一锅炉运行目标的优化,提出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锅炉多目标优化模型,包括预测模型和优化模型:预测模型采用深度神经网络构建锅炉运行参数与NO_(x)浓度和屏式过热器温度的非线性映射;优化模型采用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DDPG)算法训练策略网络,通过优化运行参数实现锅炉的多目标协同控制.对某600MW锅炉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锅炉配风和过热器减温水量等参数的调整,可实现NO_(x)排放和屏式过热器超温率的协同优化,NO_(x)排放平均降低22.6 mg/m^(3),屏式过热器超温率平均降低0.1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锅炉 no_(x)排放 屏式过热器 多目标优化 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