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3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突散囊菌发酵对豫西‘西瓜红’薯叶酚类物质、酶活性及抗氧化性的影响
1
作者 易军鹏 高炎 +3 位作者 李欣 韩羽欣 刘文超 段续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9,共9页
为了红薯叶的高值化利用,采用冠突散囊菌对红薯叶进行固态发酵,并对发酵过程中红薯叶中的酚类物质含量、酶活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发酵处理,红薯叶中总酚和黄酮含量显著增加(P<0.05),并在第6 d时达到峰值,... 为了红薯叶的高值化利用,采用冠突散囊菌对红薯叶进行固态发酵,并对发酵过程中红薯叶中的酚类物质含量、酶活以及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发酵处理,红薯叶中总酚和黄酮含量显著增加(P<0.05),并在第6 d时达到峰值,分别为12.31和11.1 mg/g,是未发酵组薯叶的1.97和2.31倍。固态发酵期间,总酚含量与α-淀粉酶活性(R^(2)=0.749)、β-葡萄糖苷酶(R^(2)=0.844)、纤维素酶(R^(2)=0.674)、蛋白酶(R^(2)=0.772)及多酚氧化酶(R^(2)=0.822)的酶活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P<0.05)。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发酵并未改变红薯叶多酚的主要成分,除儿茶素外,其它多酚组分含量均显著提升(P<0.05)。冠突散囊菌发酵可显著增强红薯叶提取物的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P<0.05),且发酵6 d组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分别是未发酵组的2.46倍和2.19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红薯叶固态发酵过程中酚类物质含量的升高是多种酶协同作用的结果,没食子酸、槲皮素、对香豆酸等酚类物质的释放是抗氧化能力增强的主要原因。因此,冠突散囊菌固态发酵是提升红薯叶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活性的有效途径,最佳发酵时间为6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突散囊菌 红薯叶 酚类化合物 酶活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红茶复合饮料的研制
2
作者 王波 赵贵红 +3 位作者 刘建 郭心怡 张大虎 张东立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期23-26,共4页
以红茶与杜仲叶为原料,研制一款功能型复合饮料。以感官评价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杜仲红茶复合饮料的工艺配方进行优化,得到最佳配方为红茶提取液与杜仲提取液最佳体积比1∶3,白砂糖添加量7%,柠檬酸添加量0.04%,蜂蜜添加... 以红茶与杜仲叶为原料,研制一款功能型复合饮料。以感官评价为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杜仲红茶复合饮料的工艺配方进行优化,得到最佳配方为红茶提取液与杜仲提取液最佳体积比1∶3,白砂糖添加量7%,柠檬酸添加量0.04%,蜂蜜添加量0.9%。制作出的复合饮料色泽鲜亮,呈红褐色,具有杜仲叶和红茶的香气,酸甜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红茶 正交试验 复合饮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爆破对紫色杜仲叶片水提液抗氧化能力及香气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昀菲 孙志强 +4 位作者 杜庆鑫 王璐 杜兰英 王雁 刘攀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2-143,156,共13页
【目的】探究蒸汽爆破(汽爆)处理对杜仲叶片水提液抗氧化能力和香气组分的影响。【方法】以紫色杜仲品种‘华仲12’的叶片为试验材料,汽爆(压强0.45 MPa,稳压时间300 s)前设杀青后揉捻(A)、杀青(B)、萎凋后揉捻(C)和仅萎凋(D)4个处理,... 【目的】探究蒸汽爆破(汽爆)处理对杜仲叶片水提液抗氧化能力和香气组分的影响。【方法】以紫色杜仲品种‘华仲12’的叶片为试验材料,汽爆(压强0.45 MPa,稳压时间300 s)前设杀青后揉捻(A)、杀青(B)、萎凋后揉捻(C)和仅萎凋(D)4个处理,并设仅萎凋不汽爆对照(CK),分别测定各处理叶片水提取液的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自由基、2,2’-连氮基-双-(3-乙基苯并二氢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及总抗氧化能力(FRAP值),用HPLC测定原儿茶酸、绿原酸、京尼平苷酸、儿茶素、没食子酸甲酯、松脂醇二葡萄糖苷、车叶草苷含量,并分析上述所有指标的相关性,再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检测挥发性物质成分,比较汽爆表现最佳处理与对照的成分差异。【结果】杜仲叶片经杀青(B)处理再汽爆的效果最好,其水提取液活性成分含量和体外抗氧化能力较高,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为401.59和62.65 mg/g,较对照分别提高了62%和370%;该处理7种活性成分含量是对照的1.68~21.92倍。杜仲叶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2~6.0,2.0~12.0,1.25~40.00,1.25~40.00 g/L时,B处理提取物清除DPPH、ABTS^(+)、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IC_(50)值分别为0.814,1.956,0.977和16.029 g/L,其FRAP值在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30 g/L时达最高(1.126 mmol/g),较对照提高了40.4%。相关性分析表明,车叶草苷、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苷酸、绿原酸、儿茶素、没食子酸甲酯、原儿茶酸和总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显著相关。与对照相比,汽爆后表现最佳的B处理多出17种特有香气的挥发性化合物,包括特有香气物质苯甲醇(相对含量7.53%)、4-(2,6,6-三甲基-1,3-环己二烯-1-基)-3-丁烯-2-酮(相对含量0.68%)、α-异甲基紫罗酮(相对含量0.30%)和β-环柠檬醛(相对含量2.64%)。【结论】汽爆处理显著提高了紫色杜仲叶片水提液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能力,丰富了挥发性化合物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总多酚 总黄酮 香气组分 抗氧化能力 蒸汽爆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乙醇法提取杜仲叶总黄酮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1
4
作者 赵瑞红 王梦迪 +4 位作者 张康敏 李翊铭 王照翠 王珂琦 何金环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1-158,共8页
为优化超声波辅助乙醇法提取杜仲叶中总黄酮的工艺条件,研究测定了不同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超声功率以及超声时间条件下的杜仲叶总黄酮得率,获得最佳单因素条件分别为:乙醇体积分数60%,液料比为30∶1(mL/g),超声功率为540 W,超声时间... 为优化超声波辅助乙醇法提取杜仲叶中总黄酮的工艺条件,研究测定了不同液料比、乙醇体积分数、超声功率以及超声时间条件下的杜仲叶总黄酮得率,获得最佳单因素条件分别为:乙醇体积分数60%,液料比为30∶1(mL/g),超声功率为540 W,超声时间为30 min。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设计进一步优化提取条件。结果显示,液料比31.82∶1(mL/g)、乙醇体积分数59.84%、超声时间31.14 min、超声功率537.50 W的组合条件下,杜仲叶总黄酮的得率为5.213%;验证试验杜仲叶总黄酮得率实际为5.446%。研究表明,采用上述条件进行超声波辅助乙醇法提取杜仲叶总黄酮得率较高,优化的方法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总黄酮 超声波 乙醇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叶及其醇提冻干粉挥发性物质和关键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陈璐瑶 张志刚 +3 位作者 邢国良 王捷 姚玉军 吕兆林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2-280,共9页
为探究沙棘叶与经真空冷冻干燥得到的冻干粉挥发性物质和关键营养成分间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沙棘叶及其冻干粉的挥发性组分和氨基酸、可溶性糖构成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显示,沙棘叶中检测到64种挥发性... 为探究沙棘叶与经真空冷冻干燥得到的冻干粉挥发性物质和关键营养成分间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等技术对沙棘叶及其冻干粉的挥发性组分和氨基酸、可溶性糖构成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显示,沙棘叶中检测到64种挥发性化合物,冻干粉鉴定出60种,包含26种加工后新生成的物质。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s,OAV)与香气轮廓图的分析表明,沙棘叶具有较高的青香、水果香、甜香强度,而冻干粉表现出较高的花香、青香、脂香属性。此外,沙棘叶和冻干粉中均存在含量较高的13种氨基酸和3种可溶性糖,特别是亮氨酸、丙氨酸均与2-甲基-丁醛、糠醛等大多数挥发性化合物表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该结果可为后续沙棘叶速溶粉的风味研究以及开发推广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叶 真空冷冻干燥 速溶粉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IRS测定杜仲叶水分含量模型的建立
6
作者 陈博文 郭婉婷 +2 位作者 侯明丽 苏天翼 张强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06-110,共5页
为开发一种快速测定杜仲鲜叶水分含量的方法,试验收集75份杜仲鲜叶样品的水分含量和近红外光谱(NIRS)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基于NIRS的水分含量模型,比较多元散射校正法(MSC)、标准归一化法(SNV)、导数法、Savitzky-Golay平... 为开发一种快速测定杜仲鲜叶水分含量的方法,试验收集75份杜仲鲜叶样品的水分含量和近红外光谱(NIRS)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基于NIRS的水分含量模型,比较多元散射校正法(MSC)、标准归一化法(SNV)、导数法、Savitzky-Golay平滑滤波法和Norris导数滤波法等预处理方法,优化建模波段,选择主成分因子数,并通过验证集检验模型的准确度。结果表明:以SNV+Norris导数滤波+二阶导数作为预处理方法,使用6912.92~7447.74 cm^(-1)波段,主成分因子数为7建模,所建立的模型相关系数(R)为0.99478,均方根误差(RMSEC)为0.00322,预测校正均方差(RMSEP)为0.00910,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为0.0049。该模型能够准确、快速地测定杜仲鲜叶的水分含量,可用于杜仲的栽培和开发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杜仲叶 水分含量 准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烟叶热失重特性及分步热释放香味成分分析
7
作者 梁淼 刘语煊 +6 位作者 朱海波 苏曼 郑永杰 谢一飞 姜希 张峻松 朱远洋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9,共13页
为研究不同类型烟叶在不同热失重温度区间的失重特性和成分释放特征,以烤烟、雪茄烟及白肋烟为研究对象,利用热重分析法和自主搭建的程序控温加热平台耦连烟气捕集装置,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烟叶的热失重特性及分步加热条件下的热释放产物... 为研究不同类型烟叶在不同热失重温度区间的失重特性和成分释放特征,以烤烟、雪茄烟及白肋烟为研究对象,利用热重分析法和自主搭建的程序控温加热平台耦连烟气捕集装置,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烟叶的热失重特性及分步加热条件下的热释放产物。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烟叶的热失重过程均可分为4个阶段,但各样品的热失重特征参数有差异,烤烟在阶段Ⅱ的失重率和最大失重速率偏高,雪茄烟和白肋烟的初始分解温度偏高,而终止分解温度偏低。烤烟具有较低的综合热解指数[9.84×10^(-5)%/(min·℃^(2))]和残余质量(28.47%)。热解动力学分析表明,烤烟在阶段Ⅱ的活化能(E_(a))和指前因子(A)均高于雪茄烟和白肋烟,白肋烟在阶段Ⅲ的E_(a)值高于烤烟和雪茄烟,而雪茄烟在阶段Ⅳ的E_(a)值高于烤烟和白肋烟。分步加热条件下,不同类型烟叶均在热分解阶段Ⅲ表现出最高的失重速率,阶段Ⅱ的失重率表现为烤烟>雪茄烟>白肋烟,烤烟和雪茄烟在阶段Ⅲ的失重率明显高于白肋烟(34.60%)。不同类型烟叶在各加热阶段的热释放香味产物差异明显,香味物质释放总量表现为雪茄烟(13883.48μg/g)>白肋烟(11970.11μg/g)>烤烟(8753.42μg/g),其中阶段Ⅲ释放的香味物质含量分别占总含量的42.86%、48.68%和61.85%。综上,不同类型烟叶的热失重特性及分步热释放香味成分具有差异性,卷烟产品配方设计时应考虑烟叶原料类型及对应温度的热释放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 分步热解 热重分析 热解特性 香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叶醋发酵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8
作者 朱嘉杰 林捷 +4 位作者 刘军 李丽 凌生隆 江志聪 田要美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9-87,共9页
毛竹叶是一种亟待开发的新型食品原料,该研究以毛竹叶为原料,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毛竹叶醋(MBV)的制备工艺,并得出最优参数:发酵时间为9 d,酒精度为6.6%vol,醋酸菌接种量为5.8%。在此条件下,MBV的总酸含量和黄酮含量分别达到4.51 g/100 m... 毛竹叶是一种亟待开发的新型食品原料,该研究以毛竹叶为原料,通过响应面法优化了毛竹叶醋(MBV)的制备工艺,并得出最优参数:发酵时间为9 d,酒精度为6.6%vol,醋酸菌接种量为5.8%。在此条件下,MBV的总酸含量和黄酮含量分别达到4.51 g/100 mL和1.13 mg/mL。同时,该研究还探讨了澄清工艺,发现以2.5 g/L的硅藻土作为澄清剂可使醋的透光率达89.35%。在发酵过程中,总酸含量和氨基酸态氮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增加而上升,乳酸含量在发酵后期逐渐减少,而乙酸含量持续增加。此外,随着发酵的深入,醇类物质转化为酸类物质和酯类物质,为MBV增添了独特风味。与前体产品相比,毛竹叶醋在营养、滋味和风味上均有所提升。该研究不仅为毛竹叶的深加工提供了新思路,而且展示了毛竹叶醋作为一款兼具风味和调味功能的保健醋的潜力,对毛竹叶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叶 食醋 响应面法 有机酸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粉碎对杜仲叶功能成分溶出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袁梦琪 尹雅晴 +3 位作者 岳兰兰 苏慧 葛雨霞 董琪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8期1-5,共5页
以杜仲叶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超微粉碎,获得粗粉(60~100目)、细粉(100~200目)、超微粉(300目以上),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不同粉碎粒度杜仲叶粉中总黄酮和绿原酸的含量,研究超微粉碎对杜仲叶功能成分溶出的影响。... 以杜仲叶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超微粉碎,获得粗粉(60~100目)、细粉(100~200目)、超微粉(300目以上),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不同粉碎粒度杜仲叶粉中总黄酮和绿原酸的含量,研究超微粉碎对杜仲叶功能成分溶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杜仲叶粗粉、细粉和超微粉中总黄酮质量分数分别为30.93,40.58,44.77 mg/g,绿原酸质量浓度分别为168.230,232.426,287.552μg/mL,杜仲叶不同粒度中总黄酮和绿原酸的含量为超微粉>细粉>粗粉,超微粉较粗粉总黄酮提高了44.7%,绿原酸提高了70.9%。超微粉碎显著提高了杜仲叶粉体的功能成分溶出度,对杜仲叶功能成分的提取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超微粉碎 总黄酮 绿原酸 粒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长白山苔原典型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合成与分解的影响
10
作者 李宇 白云玉 +6 位作者 高翔 靳英华 许嘉巍 张思琪 彭博妍 杨雪婷 雷虹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7513-7526,共14页
近年来小叶章等草本植物入侵长白山灌木苔原,形成了牛皮杜鹃、牛皮杜鹃-小叶章混生、小叶章三种代表性植被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参与碳吸收与碳消耗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植物整体的碳供应状况以及抗逆性质。为了阐明植物的环境... 近年来小叶章等草本植物入侵长白山灌木苔原,形成了牛皮杜鹃、牛皮杜鹃-小叶章混生、小叶章三种代表性植被型。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参与碳吸收与碳消耗的重要指标,可以反映植物整体的碳供应状况以及抗逆性质。为了阐明植物的环境适应机制、实证氮沉降在植被变化中的作用,通过三个不同施氮水平的氮沉降模拟实验,比较长白山苔原三种植被型中牛皮杜鹃和小叶章地上部分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合成的差异及其凋落物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分解的差异。结果表明:(1)氮沉降驱动植物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器官特异性分配,牛皮杜鹃茎部淀粉、可溶性糖及总NSC含量随施氮量显著增加,而其叶片及小叶章茎叶中相应组分呈下降趋势,表明其茎部在氮富集条件下承担关键碳储存功能;(2)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有"类型依赖性"效应:三种凋落物分解速率排序为小叶章>混合>牛皮杜鹃;氮沉降通过缓解单一凋落物的氮限制(降低C/N比)加速其分解,但抑制混合凋落物分解。此外,氮沉降促进凋落物淀粉富集,同时抑制可溶性糖与NSC的释放,表明外源氮输入可能通过改变碳组分代谢优先级影响分解进程。研究从植物生理响应与分解动态协同视角阐明,氮沉降通过调控NSC分配模式与凋落物分解路径,深度介导苔原生态系统碳氮耦合循环,为预测全球氮富集背景下高寒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原带 氮沉降 建群种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地上茎叶 凋落物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良种杜仲叶主要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琦 杜庆鑫 +2 位作者 孟益德 杜兰英 刘攀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8-568,共11页
[目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在医疗、保健、食品及无抗养殖等领域有广泛用途。通过比较不同良种杜仲叶主要营养成分的差异及动态变化,筛选优质叶用杜仲良种资源,为杜仲叶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利用HPLC法和全自动氨基酸分... [目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叶在医疗、保健、食品及无抗养殖等领域有广泛用途。通过比较不同良种杜仲叶主要营养成分的差异及动态变化,筛选优质叶用杜仲良种资源,为杜仲叶的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利用HPLC法和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13个良种不同生长期杜仲叶9种重要活性成分和15种氨基酸组分的含量,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开展不同良种杜仲叶的营养评价。[结果]与槲皮素、桃叶珊瑚苷和京尼平苷酸相比,原儿茶酸、芦丁、绿原酸、紫云英苷、山奈酚以及松脂素二葡萄糖苷的含量在不同良种杜仲叶之间差异较大;不同良种同一活性成分含量的生长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3个良种杜仲叶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的比值(EAA/TAA)为0.40~0.45,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为0.66~0.82;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等5种氨基酸的动态变化趋势较为一致。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亮氨酸等9种组分的含量可作为杜仲叶营养价值的评判指标。[结论]13个良种杜仲叶的氨基酸组成和比例均达到理想蛋白质模式的标准。‘华仲10号’‘华仲24号’‘华仲13号’‘华仲30号’‘华仲12号’是优质的叶用杜仲良种资源,在规模化提取和利用杜仲叶黄酮类时应优先选用‘华仲12号’‘华仲24号’良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活性成分 氨基酸 动态变化 隶属函数 叶用良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叶黄酮纯化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兴变 陈震 +3 位作者 陈伟 苏娇娇 何珺 欧琴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23-1826,共4页
对杜仲叶总黄酮提取物及其4种单体进行纯化,并对其抗炎作用进行初步研究。含量65.19%总黄酮杜仲叶提取物通过液-质联用确定其活性组分,经95%乙醇萃取,萃取料液比为1 g∶10 mL,萃取次数为1次,得到80.35%总黄酮含量杜仲叶提取物,通过半制... 对杜仲叶总黄酮提取物及其4种单体进行纯化,并对其抗炎作用进行初步研究。含量65.19%总黄酮杜仲叶提取物通过液-质联用确定其活性组分,经95%乙醇萃取,萃取料液比为1 g∶10 mL,萃取次数为1次,得到80.35%总黄酮含量杜仲叶提取物,通过半制备液相色谱分离,得到槲皮素-3-O-桑布双糖苷、异槲皮苷、芦丁、紫云英苷4种单体黄酮化合物;经测定,4种杜仲叶单体黄酮化合物和杜仲叶18.14%总黄酮提取物及其78.78%总黄酮提取物均有一氧化氮致炎抗炎活性,其中含量为78.78%的总黄酮提取物抗炎活性最好,而单体化合物的一氧化氮生成抑制率为紫云英苷>芦丁>槲皮素-3-O-桑布双糖苷>异槲皮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黄酮提取物 黄酮纯化 抗炎活性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叶提取物对湖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侍世梅 王芳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20,共4页
文章旨在分析杜仲叶提取物对湖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将80只体重27.53 kg左右,健康状况良好的育肥湖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对照组湖羊参考《肉羊营养需要量(NY/T816-2021)》标准饲喂基础日粮... 文章旨在分析杜仲叶提取物对湖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将80只体重27.53 kg左右,健康状况良好的育肥湖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对照组湖羊参考《肉羊营养需要量(NY/T816-2021)》标准饲喂基础日粮,其余3组湖羊分别饲喂基础日粮+500、1000、1500 g/t杜仲叶提取物的试验日粮。预饲期7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基础日粮+1000 g/t杜仲叶提取物,湖羊末重显著提高8.56%(P<0.05);与对照组相比,基础日粮+1000、1500 g/t杜仲叶提取物,湖羊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29.25%、25.00%(P<0.05),湖羊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22.33%、20.94%(P<0.05)。(2)与对照组相比,基础日粮+500、1000、1500 g/t杜仲叶提取物均显著提高湖羊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含量(P<0.05),基础日粮+1000、1500 g/t杜仲叶提取物均显著降低湖羊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基础日粮+500、1000、1500 g/t杜仲叶提取物均显著提高湖羊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且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5),基础日粮+1000、1500 g/t杜仲叶提取物均显著提高了湖羊血清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结论:杜仲叶提取物能提高湖羊生长性能,改善血清生化及抗氧化指标,且基础日粮中杜仲叶提取物的适宜添加量为1000 g/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提取物 湖羊 生长性能 血清生化指标 抗氧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处理对上部白肋烟重要香味物质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吴键 赵路灿 +9 位作者 戴路 胡安福 夏倩 肖卫强 王骏 陈震 李林洪 夏骏 黄华 蒋健 《中国烟草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8,共9页
【目的】考察蒸汽处理对上部白肋烟重要香味物质的影响。【方法】利用动态水分吸附脱附仪,在95%相对湿度下,研究蒸汽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长对上部白肋烟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和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含... 【目的】考察蒸汽处理对上部白肋烟重要香味物质的影响。【方法】利用动态水分吸附脱附仪,在95%相对湿度下,研究蒸汽处理温度和处理时长对上部白肋烟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和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含量的影响,分析这4类重要香味物质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变化趋势。【结果】在实验范围内,提高处理温度或增加处理时长会使非酶棕色化反应、类胡萝卜素降解、西柏烷类降解三类产物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而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的含量则呈下降趋势。在60℃处理3h时,上部白肋烟这4类重要香味物质的总含量增加了12.53%,且香气和杂气等感官品质指标明显提高。【结论】蒸汽处理可作为一种有效调控上部白肋烟香味物质和感官品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部白肋烟 蒸汽处理 香味物质 处理时长 处理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怀菊花茎叶中聚炔类化合物对ox-LDL诱导的HUVECs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15
作者 王小兰 石静亚 +3 位作者 李孟 王滢清 郑晓珂 冯卫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42-1750,共9页
研究怀菊花茎叶中分离得到的聚炔类化合物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初步探讨作用机制。采用ox-LDL(200μg... 研究怀菊花茎叶中分离得到的聚炔类化合物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初步探讨作用机制。采用ox-LDL(200μg/mL)处理HUVECs细胞建立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同时给予聚炔类化合物1~10(100μg/mL)干预;通过CCK-8法检测细胞生存率,筛选出有细胞保护作用的目标化合物;采用目标化合物5和9(12.5、25、50、100μg/mL)干预细胞24 h,CCK-8检测细胞生存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率,酶联免疫(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细胞免疫印迹法(In-Cell Western)检测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transcription factor-κB,NF-κB)2p100/p52与NF-κBp65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Con)相比,模型组(ox-LDL)中的细胞生存率明显下降,细胞凋亡率、ROS生成,炎性因子IL-1β、IL-6及TNF-α明显升高(P<0.01);与ox-LDL组相比,聚炔类化合物5和9可以明显提高HUVECs细胞的生存率、降低细胞凋亡率、ROS生成率,炎性因子IL-1β、IL-6及TNF-α的分泌(P<0.05或P<0.01),下调NF-κB2 p100/p52、NF-κB p65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综上所述,怀菊花茎叶中聚炔苷类成分可以改善ox-LDL诱导的HUVECs细胞损伤与功能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NF-κB信号通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菊花茎叶 聚炔类化合物 HUVECS 凋亡与炎症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叶 红枣 枸杞复合饮料工艺配方的研究
16
作者 傅航 刘鑫雨 +1 位作者 贾娟 杨雯雯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4期53-57,共5页
以杜仲叶、红枣、枸杞为原料,辅以柠檬酸和木糖醇,优化和确定复合饮料工艺配方。以感官评分为考查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影响复合饮料的杜仲叶添加量、红枣添加量、枸杞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木糖醇添加量配方组合进行优化... 以杜仲叶、红枣、枸杞为原料,辅以柠檬酸和木糖醇,优化和确定复合饮料工艺配方。以感官评分为考查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影响复合饮料的杜仲叶添加量、红枣添加量、枸杞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木糖醇添加量配方组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杜仲叶浸提液添加量15%,枸杞浸提液添加量20%,红枣浸提液添加量15%,柠檬酸添加量0.1%,木糖醇添加量9%为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此复合配方饮料酸甜适中风味最佳,生产方法简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红枣 枸杞 复合饮料 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分析枸杞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
17
作者 曾桥 温谨瑞 +6 位作者 唐文洁 孙敏 李玉婷 毛浓武 施春阳 冯小龙 余郑绿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9-68,78,共11页
为了解枸杞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通过构建枸杞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样本GC-IMS指纹图谱,比... 为了解枸杞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分析加工过程中的挥发性成分的动态变化,通过构建枸杞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样本GC-IMS指纹图谱,比较不同阶段样本挥发性成分差异,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结果表明:枸杞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样本中共检测出95种挥发性成分,其中62种可明确定性,包括22种醛类、15种酮类、9种酯类、7种醇类、2种酸类、2种萜类、2种醚类和3种其他类.GC-IMS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原料(S0)、渥堆(S1)、汽蒸(S2)三个阶段样本和发花阶段样本(S3、S4)挥发性成分存在显著差异,经过发花处理,枸杞叶茯砖茶中部分呈苦杏仁味、青草气、刺激性酸味以及具有香辣、胡椒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醛、酮和酸等含量下降明显,而部分呈坚果味、果香、焦糖香的酯、醇、酮等含量逐步增加,从而有效改善了枸杞叶茯砖茶风味品质.PCA分析结果显示,S0、S1、S2三个加工阶段样本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小,S3和S4样本间以及二者与S0、S1和S2组间差异均较大,提示发花对于改善枸杞叶茯砖茶风味品质起主要作用.甲酸丁酯、异戊酸乙酯在S3样本,榛子酮、己酸丁酯、3-甲基-1-戊醇等在S4样本中相对含量明显较上述各成分在其他阶段高,这些成分可以作为识别枸杞叶茯砖茶不同发花阶段的潜在标记物.本研究为枸杞叶茯砖茶风味改善和品质调控提供了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叶 茯砖茶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挥发性成分 感官评审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杜仲叶茶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丽华 王子阳 +3 位作者 李顺峰 兰雪怡 赵光远 纵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4-199,共6页
为了研究不同杜仲叶茶的活性成分及抗氧化特性,以杜仲叶为原料,采用不同加工方式将杜仲叶制成绿茶、黑茶、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发酵茶和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发酵茶,对其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 为了研究不同杜仲叶茶的活性成分及抗氧化特性,以杜仲叶为原料,采用不同加工方式将杜仲叶制成绿茶、黑茶、植物乳植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发酵茶和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发酵茶,对其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并对两者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杜仲叶绿茶的活性成分含量最高,其总多糖含量、总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绿原酸含量分别为176.31 mg/g、1.25 mg/g、78.77 mg/g、75.51 mg/g;其抗氧化能力最佳,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分别为62.85%、36.04%、34.90。总多糖、绿原酸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显著相关(P<0.05),总黄酮、总多酚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极显著相关(P<0.01)。因此,总多酚是杜仲叶茶发挥抗氧化作用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茶 抗氧化 活性成分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究杜仲叶多糖的超声提取优化及透析纯化工艺与抗氧化性能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润平 李云萍 +2 位作者 路小彬 贺银菊 张宏福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87-95,共9页
为探索杜仲叶多糖的超声辅助水提工艺及其对自由基的体外抗氧化性能,文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BBD优化超声辅助水提杜仲叶多糖,且采用透析膜对多糖提取物进行透析纯化,最后研究了多糖提取物对羟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 为探索杜仲叶多糖的超声辅助水提工艺及其对自由基的体外抗氧化性能,文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BBD优化超声辅助水提杜仲叶多糖,且采用透析膜对多糖提取物进行透析纯化,最后研究了多糖提取物对羟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该超声辅助水提工艺在优化后的条件下,即液料比20 mL/g、夹层温度62℃、超声功率500 W、超声时间65 min时,测得的多糖提取率为2.66%,多糖提取物中多糖含量为23.21%,经过透析纯化后其多糖含量为58.75%;杜仲叶多糖对羟基和DPPH自由基都有较好的清除作用,但更有利于羟基自由基的清除;透析纯化处理不仅能改善多糖纯度,还可以提高多糖对羟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尤其在清除DPPH自由基时表现明显。该分离纯化工艺高效绿色,可直接用于杜仲叶多糖的提取,促进杜仲多糖在饲料、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开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 多糖 超声辅助 BBD 透析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叶多糖的提取、结构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梦培 王嵘 +3 位作者 李格 张李兵 纵伟 黄琳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40,共9页
【目的】探究微波辅助提取杜仲叶多糖的最佳条件,分析杜仲叶多糖的结构组成及抗氧化活性,为杜仲叶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以杜仲叶多糖得率为指标,m(杜仲叶粉/g)∶V(H_(2)O/mL)(以下简称质量体积比)、微波时间... 【目的】探究微波辅助提取杜仲叶多糖的最佳条件,分析杜仲叶多糖的结构组成及抗氧化活性,为杜仲叶综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法,以杜仲叶多糖得率为指标,m(杜仲叶粉/g)∶V(H_(2)O/mL)(以下简称质量体积比)、微波时间、水浴温度、微波功率为影响因素设计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杜仲叶多糖最佳提取条件。根据该条件提取6个品种杜仲叶(华仲1号、华仲5号、华仲12号、华仲13号、华仲15号、华仲24号)多糖,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红外光谱仪测定杜仲叶多糖结构组成,并通过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测定杜仲叶多糖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DPPH)自由基清除率表征其抗氧化活性。【结果】杜仲叶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是质量体积比1∶30,微波时间1.5 min,水浴温度40℃,微波功率230 W。在该条件下6个品种杜仲叶得率分别为华仲1号6.90%±0.04%、华仲5号6.47%±0.13%、华仲12号6.68%±0.11%、华仲13号6.53%±0.07%、华仲15号7.21%±0.02%和华仲24号7.64%±0.05%。在结构组成方面,单糖组成结果显示,6个品种杜仲叶多糖均由L-鼠李糖、D-阿拉伯糖、D-木糖、D-甘露糖、D-葡萄糖和D-半乳糖组成,其中D-葡萄糖和D-半乳糖含量最高,但其单糖组成比例存在差异;多糖红外光谱显示,不同杜仲叶多糖具有相似的多糖特征吸收峰。在抗氧化活性方面,6个品种杜仲叶多糖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顺序为华仲1号>华仲13号>华仲12号>华仲24号>华仲5号>华仲15号。【结论】微波辅助提取可以提高杜仲叶多糖得率,不同杜仲叶多糖均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且以华仲1号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叶多糖 微波辅助提取 结构分析 抗氧化活性 1 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