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释“在所”
1
作者 于方圆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6-446,共11页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 汉译佛经中,经常见到“在所V”和“在所N”两种结构。“在所V”应分析为“在/所V”,可理解为“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在”表“任凭”,是“自在”的省缩;“在所N”应分析为“在所/N”,可理解为“任何N”,N一般为表方所的名词。“在所”的成词是在“在所V处”这一结构中完成的:汉语的“在所V处”原本是介词“在”与方所宾语组合,因常用来翻译梵语表方所的关系小句,获得了任指义,由于“所”字功能的变化,加之四字格和双音化影响,“在/所V处”发生了重新分析,成为“在所/V处”,“在所”就成为一个主要修饰方所成分、表任指的词。“在在”则是对原典语言仿译,“在”也是来自表方所的“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所 梵汉对勘 汉译佛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译佛典中的一类特殊句式:并列成分后置 被引量:3
2
作者 胡敕瑞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17-625,共9页
文章报道了汉译佛典中出现的一类特殊句式。在这一句式中有一个与连词组合的名词性成分置于全句末尾,这个后置的名词性成分和其前的某个名词性成分存在并列关系,文章把这种现象称作"并列成分后置"。这类后置的并列成分包括四... 文章报道了汉译佛典中出现的一类特殊句式。在这一句式中有一个与连词组合的名词性成分置于全句末尾,这个后置的名词性成分和其前的某个名词性成分存在并列关系,文章把这种现象称作"并列成分后置"。这类后置的并列成分包括四类,即"主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宾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兼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和"定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后置"。文中通过同经异译及其他例句详细讨论了这四类后置成分,并通过梵汉对勘对它们的成因作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语言接触 出格语法 同经异译 梵汉对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译佛经之“四大病”辨识 被引量:1
3
作者 郜林涛 黄仕文 黄仕荣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8-73,共6页
佛教医学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人文医学和生物医学思想理论及医疗实践经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而非独立的诊疗体系。在古印度“四大”哲学思想和佛教基本义理以及佛教医学“四大说”根本理论的指导下,以佛教所谓众生... 佛教医学博大精深,蕴含丰富的人文医学和生物医学思想理论及医疗实践经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而非独立的诊疗体系。在古印度“四大”哲学思想和佛教基本义理以及佛教医学“四大说”根本理论的指导下,以佛教所谓众生“四大病”为研究对象,以“四大”“四大病”“四大不调”为关键词,以汉译佛经为主要研究范围,参考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相关研究,针对性地研覆了“四大不调”之缘起,进而对相关“四大病”之病因病机、病相病处与疾病分类等相关内容加以相对系统的整理和诠释,冀期为该领域深入研究积累素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佛教医学 四大说 四大不调 四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汉译佛典之“譬喻”文体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小荣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5-73,共9页
在汉译佛典中,"譬喻"虽有多种含义,但作为一种重要而独立的叙事文体,其性质则相当于中土固有的寓言,且具有独特的文体表现:如从组织结构言,可分成原始例证型、独立完整型和变化复合型;从故事与寓意之间的对应关系看,则有一一... 在汉译佛典中,"譬喻"虽有多种含义,但作为一种重要而独立的叙事文体,其性质则相当于中土固有的寓言,且具有独特的文体表现:如从组织结构言,可分成原始例证型、独立完整型和变化复合型;从故事与寓意之间的对应关系看,则有一一对应、一多对应、多一对应、双重并列及多重对应等关系;从寓象与寓意关系的生成机制看,则主要表现为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关系联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典 譬喻 文体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语言特殊用法与语言接触——以汉译佛经中全称量化词“敢”之来源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龙国富 范晓露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中古汉译佛经中“敢”有表全称量化的特殊用法。关于其来源目前尚无定谳,有词汇沾染说,亦有月氏语影响说。本文发现是译师们将原典梵语中既表充分条件又表全称的yat kimcid……sa sarva句式翻译为“敢……皆”构式,产生全称量化用法。... 中古汉译佛经中“敢”有表全称量化的特殊用法。关于其来源目前尚无定谳,有词汇沾染说,亦有月氏语影响说。本文发现是译师们将原典梵语中既表充分条件又表全称的yat kimcid……sa sarva句式翻译为“敢……皆”构式,产生全称量化用法。“敢”吸收并承载了“敢……皆”构式的全称量化义。其产生动因是因充分条件义和全称量化义逻辑上相通,yat kimcid……sa sarva句式在梵文中有充分条件和全称二义,则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外来译者以为汉语“敢……皆”构式也可如此。语言特殊用法的产生在同质语言中往往受特殊语境及特殊句法结构影响,在异质语言中常常因语言接触导致,“敢”表全称量化用法很好地诠释了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中全称量化词“敢” 来源 异质语言 语言接触 梵汉对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经翻译与清末民初翻译活动比较初探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冬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12期12-16,共5页
在我国历史上的几次翻译高潮中,古代的佛经翻译和近代清末民初的翻译活动是规模比较大的两次,也是我国传统译论发展过程中最有影响的两个时期,在我国翻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这两次翻译活动的主体、客体、产生的译论、影响... 在我国历史上的几次翻译高潮中,古代的佛经翻译和近代清末民初的翻译活动是规模比较大的两次,也是我国传统译论发展过程中最有影响的两个时期,在我国翻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对这两次翻译活动的主体、客体、产生的译论、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对其共性与个性有更充分的了解,进而对我国传统译论进行一番梳理,也有助于现代译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经翻译 清末民初翻译 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迎来汉藏佛典翻译又一高峰——追念汉藏佛学研究的三位大师 被引量:1
7
作者 旺多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2期33-38,共6页
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的佛学研究掀开了新的一页,如同雨后春笋,呈茁壮滋长之势,这种风气,一直延续了四五十年。当时提倡、呼吁"人间佛教""人生佛教""人间净土",认为佛教不仅要关照遥远的"来世"... 20世纪初,中国学术界的佛学研究掀开了新的一页,如同雨后春笋,呈茁壮滋长之势,这种风气,一直延续了四五十年。当时提倡、呼吁"人间佛教""人生佛教""人间净土",认为佛教不仅要关照遥远的"来世"追求,更重要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立足今生今世,解决现实实际问题。出现了一批佛学界的仁人志士,掀起了一场佛教复兴运动,既推动了我国佛学研究,又呼吁整个社会关注和解决现世问题,包括个人、民族乃至国家的利益。文章试图展示那个年代陈寅恪、吕澂、法尊三位大师对汉藏佛学研究、汉藏佛经翻译的重大贡献,以求进一步关注、挖掘汉藏文化交流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汉藏佛典翻译 大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与古典文艺美学的不解之缘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占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年第8期6-9,41,共5页
中国传统翻译译论与古典文艺美学一脉相承,传统翻译译论不仅吸收了文艺美学的理论思想和原则,还借鉴文艺美学的研究方法。本文按照中国传统翻译译论演进过程和发展的轨迹,重点对佛经翻译思想、"信达雅"原则、"神似"... 中国传统翻译译论与古典文艺美学一脉相承,传统翻译译论不仅吸收了文艺美学的理论思想和原则,还借鉴文艺美学的研究方法。本文按照中国传统翻译译论演进过程和发展的轨迹,重点对佛经翻译思想、"信达雅"原则、"神似"和"化境"说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旨在证明中国传统译论与古典文艺美学有不解之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译论 佛经 信达雅 神似 化境 古典文艺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羊惩妒妇故事的佛道文化溯源
9
作者 王立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5期47-54,共8页
变羊故事发端于汉译佛经故事。羊崇拜中的文化观念是复杂多样的 ,其与方术、鬼灵仙怪等传统文化多种分支纠葛难分。母题利用变羊信仰教训妒妇 ,故事主流倾向被注入了男性强势文化导向。而故事前半部分暗示的男性性放荡 。
关键词 变羊故事 母题 性别文化 佛经故事 羊崇拜 佛教文化 仙道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佛典汉译与藏译之比较
10
作者 旺多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72-78,共7页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是我国境内由于地域和文化特征不同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两种佛教文化,而佛经翻译乃是贯穿于我国佛教发展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途径和文化再生的重要表现和标志。通过汉藏佛教传入的源头、传入方式、佛...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是我国境内由于地域和文化特征不同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两种佛教文化,而佛经翻译乃是贯穿于我国佛教发展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途径和文化再生的重要表现和标志。通过汉藏佛教传入的源头、传入方式、佛经翻译年代、翻译理论的探讨和比较,即显示了汉藏佛经翻译的异同,又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藏 佛经翻译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梵汉对勘的东汉译经中“V(O)已”结构研究
11
作者 孟奕辰 方一新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2-88,共7页
中古时期,汉译佛经语料中的“V(O)已”结构较为常见,前辈学者已有讨论,但仍有问题尚未解决。梵汉对勘发现,表先行动作完结的“已2”主要对应梵文的绝对分词;表非先行动作完成的“已2”对应梵文过去分词,认为“已2”是在语言接触的影响下... 中古时期,汉译佛经语料中的“V(O)已”结构较为常见,前辈学者已有讨论,但仍有问题尚未解决。梵汉对勘发现,表先行动作完结的“已2”主要对应梵文的绝对分词;表非先行动作完成的“已2”对应梵文过去分词,认为“已2”是在语言接触的影响下,在汉语本有的“已1”基础上扩展而来的,受到了语言外部接触和内部发展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译经 “V(O)已”结构 梵汉对勘 梵文绝对分词 梵文过去分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