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mbining ability and gene action studies for yield and fibre traits in Gossypium arboreum using Griffings numerical and Haymans graphical approach 被引量:1
1
作者 SUKRUTHA Bhimireddy RAJESWARI Sivakami +3 位作者 PREMALATHA N. BOOPATHI Narayana Manikanda THIRUKUMARAN K. MANIVANNAN A.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3年第3期141-156,共16页
Background For the purpose of utilising hybrid vigour to produce possible hybrids with a suitable level of stability,the knowledge of gene activity and combining ability is a crucial prerequisite before choosing desir... Background For the purpose of utilising hybrid vigour to produce possible hybrids with a suitable level of stability,the knowledge of gene activity and combining ability is a crucial prerequisite before choosing desirable parents.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with six parents crossed in full diallel fashion and generated 30 F1 hybrids.These hybrids were evaluated in two replications in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at Department of Cotton,TNAU for combining ability and gene action.Diallel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Griffing’s method-I(parents + F_(1) + reciprocals) and model-I and Hayman’s graphical approach by using INDOSTAT software.Results Analysis of variance for combining ability indicated that mean square values of GCA,SCA and reciprocals were highly significant for all the traits except for the uniformity index.RG763 and K12 showed highly positively significant GCA effects for most of the yield traits while PA838 and K12 for fibre quality traits,so they were found as best general combiners.PAIG379 × K12 and PDB29 × K12 for yield traits,and PDB29 × PA838,RG763 × PA838,and CNA1007 × RG763 cross combinations for fibre quality traits could be recommended for future breeding programms.Conclusion The results of both Griffing’s and Hayman’s approaches showed that non-additive gene action predominates as SCA variance was bigger than GCA variance,so heterosis breeding is thought to be a more fruitful option for enhancing GCA of many tra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 action combining ability Diallel analysis Hayman’s approach Griffing’s approach Vr-Wr graph Desi cott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bining ability studies in desi cotton(Gossypium arboreum L.)genotypes
2
作者 ALAGARSAMY Manivannan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CAS 2024年第4期361-371,共11页
Background Studies on genetic variation and combining ability are essential tools to employ the suitable breeding programme,particularly for hybrid production,to exploit the heterosis in cross-pollinated crops like co... Background Studies on genetic variation and combining ability are essential tools to employ the suitable breeding programme,particularly for hybrid production,to exploit the heterosis in cross-pollinated crops like cotton.Thus,combining ability studies in desi cotton(Gossypium arboreum L.)was carried out using 13 diverse parents through diallel mating design,evaluating 78 F,hybrids along with their parents,without reciprocals using Griffing's and Hayman's approaches.Results Genotypes H 509,AC 3265,AKH 496,and PBN 565 exhibited superior per se performance,indicating their potential use as parents in future breeding programs to develop superior hybrids.The 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effect of the genotypes revealed that AC 3097 and AKA 13-SP1 were good general combiners for most traits in this study.Genotypes PBS 1127-SP1,AKH 496,H 509,N11-54-31-32,and AKA 13-SP1 exhibited strong combining ability,contributing to a significant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SCA)effect in seven selected crosses(AC 3265×PBS1127-SP1,AKH 496×H 509,AKH 496×AC 3097,PBS 1127-SP1×N11-54-31-32,AC 3216×AKA 13-SP1,H 503×N11-54-31-32,and H 509×AKA 13-SP1)for yield improvement.These crosses showed positive heterosis in a positive direction.Conclusion From the present study,five genotypes(AC 3097,AKA 13-SP1,N11-54-31-32,AC 3265,and H 509)were identified as good general combiners for producing hybrids,and seven combinations showed a promising hybrid for future breeding progra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bining ability Desi cotton Diallel analysis Gene 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组合赋权和改进TOPSIS的绝缘纸老化状态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耿江海 祝建昊 +4 位作者 姚嘉欣 王平 汪鑫宇 高树国 俞华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为实现变压器绝缘纸老化状态的准确评估,提出一种基于组合赋权和改进TOPSIS的绝缘纸老化状态评估方法。首先,为克服单一特征量评估的不足,选取聚合度、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击穿电压和介质损耗因数作为老化特征量,建立绝缘纸老化状态... 为实现变压器绝缘纸老化状态的准确评估,提出一种基于组合赋权和改进TOPSIS的绝缘纸老化状态评估方法。首先,为克服单一特征量评估的不足,选取聚合度、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击穿电压和介质损耗因数作为老化特征量,建立绝缘纸老化状态评价体系;其次,利用组合赋权模型计算特征量的组合权重值;最后,提出一种改进TOPSIS模型,构建欧氏-灰色关联距离测度,利用改进TOPSIS模型计算贴近度,并设置贴近度区间对绝缘纸的老化状态进行分级评估。结果表明:基于组合赋权和改进TOPSIS的绝缘纸老化状态评估方法既考虑了专家主观经验赋权,又利用特征量数据自身特征进行了权重修正,赋权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弥补了传统TOPSIS模型的距离判据缺陷,使计算得到的贴近度更加合理;通过电-热-力联合老化试验实例验证了该评估方法能准确、有效地判断绝缘纸的老化状态,且通过设置贴近度区间可以实现老化状态的分级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缘纸 电-热-力-联合作用 组合赋权 改进TOPSIS 状态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浪联合作用下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的非线性耦合模型与TMD振动控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孔凡 陈玲霜 +2 位作者 郑达成 李书进 董华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共11页
海上浮式风机是捕获深远海风能的重要装置,是风能开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驳船型风机多采用二维低阶简化动力学模型和非线性最小二乘参数识别方法,建立高阶耦合动力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其动力特性。本文关注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的多体系... 海上浮式风机是捕获深远海风能的重要装置,是风能开发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驳船型风机多采用二维低阶简化动力学模型和非线性最小二乘参数识别方法,建立高阶耦合动力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其动力特性。本文关注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的多体系统,建立风浪联合作用下的16自由度耦合动力学模型,通过数值仿真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其中,利用修正的叶素动量理论计算叶片气动荷载,利用线性势流理论计算波浪荷载,采用准静态法计算系泊张力。此外,为减小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的结构振动,在考虑发电机转矩控制和叶片集体变桨控制的基础上,提出将双向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置于机舱中,并引入限位装置控制振子行程。随后,通过穷举法和遗传算法进行控制参数优化。仿真分析表明,本文所建模型可准确计算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的动力响应;双向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对结构振动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驳船型海上浮式风机 非线性耦合模型 双向TMD 风浪联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装备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的近海单桩风机疲劳损伤分析
5
作者 孔凡 穆拉提江•麦麦提 +2 位作者 孙香红 夏红兵 王恒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7,共10页
为研究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PTMD)在风浪联合作用下对海上单桩风机疲劳损伤的控制效果,以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5 MW基准单桩海上风机为研究对象,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风浪联合作用下单桩风机-PTMD系统的运动方程。考虑Kaima... 为研究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PTMD)在风浪联合作用下对海上单桩风机疲劳损伤的控制效果,以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5 MW基准单桩海上风机为研究对象,利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风浪联合作用下单桩风机-PTMD系统的运动方程。考虑Kaimal湍流谱模型和Jonswap波高谱,分别得到随机风速时程和波浪荷载时程,基于Palmgren-Miner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及雨流计数法,分析了单桩风机-PTMD系统的疲劳损伤。结果表明:最优碰撞参数以及调谐频率下的PTMD能够显著减轻风浪联合荷载作用下风机的疲劳损伤,PTMD质量块无需过大行程即可满足风机实际使用要求;即使在失谐情况下,PTMD仍具有较好的减轻风机疲劳损伤的作用;提出的PTMD技术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在海上风电场中广泛应用,提升海上单桩风机塔身的安全性和疲劳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单桩风机 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 风浪联合作用 疲劳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流作用下半潜式养殖平台水动力特性物理模型试验
6
作者 宋峥嵘 唐鸣夫 +4 位作者 胡性涛 刘俊斐 梅华东 郑振钧 杨传东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1,共9页
半潜式平台在无遮蔽海况下面临波流联合作用引发的系泊失效与运动失稳风险。针对可升降式养殖平台设计方案,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校核其在维修、漂浮、坐底三类典型工况下的水动力性能。试验采用1∶75缩尺模型,测量平台6自由度运动响应及系... 半潜式平台在无遮蔽海况下面临波流联合作用引发的系泊失效与运动失稳风险。针对可升降式养殖平台设计方案,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校核其在维修、漂浮、坐底三类典型工况下的水动力性能。试验采用1∶75缩尺模型,测量平台6自由度运动响应及系泊链张力动态特征。结果显示:维修和漂浮工况下,波流联合作用导致锚泊力达到最大,且不同荷载组合对平台运动的影响很小。波浪周期对锚泊力及纵摇影响显著,但对线位移影响较小。波流联合作用下,锚泊力和线位移随波周期增大而增加,而在纯浪作用下,这一趋势则相反。坐底工况下,平台具有富裕重力,抗滑和抗倾覆性能较强,运动量和锚泊力可忽略。对比了维修状态和漂浮状态的平台动力响应,在海流或波流联合作用下,增加吃水会增大锚泊力并加剧纵摇,同时限制线位移,而在纯浪作用下,增加吃水深度会减小运动响应和锚泊力。研究结果验证了6点系泊方案的稳定性和锚链强度均满足设计要求,为平台建设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潜式平台 规则波 物理模型试验 浪流联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泊点高度对半潜式养殖平台水动力和结构应力的影响
7
作者 张艳芳 郑振钧 +4 位作者 梅华东 胡性涛 王衍鑫 唐鸣夫 杨传东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0,共9页
系泊点高度的不同会显著影响养殖平台的水动力特性和结构应力,从而影响平台的稳定性。采用ANSYS研究了半潜式养殖平台在不同系泊点高度下的水动力和结构应力特征。结果显示:系泊点越高,平台运动响应越大,尤其是倾斜角度增大,对平台运维... 系泊点高度的不同会显著影响养殖平台的水动力特性和结构应力,从而影响平台的稳定性。采用ANSYS研究了半潜式养殖平台在不同系泊点高度下的水动力和结构应力特征。结果显示:系泊点越高,平台运动响应越大,尤其是倾斜角度增大,对平台运维及极端海况下的稳定性不利。最低系泊点P1的锚泊力和应力较大,但未超过限制值,且运动响应最小,有利于平台运营,被推荐为理想系泊点。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波浪周期和荷载方向对平台运动与受力的影响。仅波浪作用时,锚泊力与应力对波浪周期敏感性低,线位移和纵摇与波浪周期呈正相关关系。波流联合作用时变化趋势与纯浪作用相反。荷载方向0°时锚泊力最大,平台线位移最小。荷载方向15°和30°时,有2根锚链共同承力,锚泊力、纵摇和应力减小,线位移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半潜式养殖平台系泊高度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潜式养殖平台 系泊点 浪流联合作用 锚泊力 结构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水池的风浪流联合作用下半潜式海洋平台动力响应分析
8
作者 刘晖 朱兆琛 +1 位作者 巴宁 吉柏锋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217-225,共9页
为分析半潜式海洋平台在复杂深海环境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建立了能综合考虑风浪流等海洋环境荷载的三维数值水池,以南海工作水深为1100 m的某半潜式海洋平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平台在不同海况下的动力响应。先基于N-S(Navier-Stokes... 为分析半潜式海洋平台在复杂深海环境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建立了能综合考虑风浪流等海洋环境荷载的三维数值水池,以南海工作水深为1100 m的某半潜式海洋平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该平台在不同海况下的动力响应。先基于N-S(Navier-Stokes)方程和VOF(volume of fluid)多相流模型构建了数值水池,利用动网格技术实现流场与海洋平台网格的实时更新;再根据系泊缆刚度计算获得系泊力时程,在平台相应位置施加系泊力而实现系泊系统作用;最后将分析得到的海洋平台动力响应与基于ANSYS的AWQA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数值水池分析得到的平台纵荡和垂荡响应与基于AWQA软件分析结果较为接近;此外,数值水池的分析结果还展现了流场湍流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平台的横荡响应;而且,在百年一遇的海况下,数值水池计算的平台纵荡、垂荡和横荡响应最大位移幅值分别为26.0000 m、3.5553 m和0.3897 m。因此,采用数值水池方法能较好模拟海洋环境,可得到精度较高的动力响应,为半潜式海洋平台的结构设计奠定可靠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工程 半潜式海洋平台 数值水池 风浪流联合作用 动力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输入的近沿海地区典型双塔斜拉桥震-风联合作用下的风险分析
9
作者 徐艳 陈敏伟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1-1310,共10页
针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桥梁面临地震与强风联合作用的风险,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输入的大跨度斜拉桥风险评估方法。首先,通过对比多种Copula函数并采用AIC和BIC信息准则进行评估,选用Joe Copula函数建立了能够有效捕捉极端事件并发特性的震... 针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桥梁面临地震与强风联合作用的风险,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输入的大跨度斜拉桥风险评估方法。首先,通过对比多种Copula函数并采用AIC和BIC信息准则进行评估,选用Joe Copula函数建立了能够有效捕捉极端事件并发特性的震-风联合危险性模型;然后,采用SAP2000软件进行震-风联合作用下的易损性分析;最后,结合灾害危险性与构件易损性,计算桥梁发生破坏的年超越概率。以某主跨300 m双塔斜拉桥为例的计算结果表明,在震-风联合作用下,支座更易达到滑移状态,导致其峰值变形被显著放大,尤其是当PGA小于0.2g时,强风作用可使得支座峰值变形增加106%。震-风联合作用下斜拉桥支座各破坏状态的失效风险较地震单独作用时显著提升,最大增幅为289%。因此,近沿海地区斜拉桥支座的抗灾设计需充分考虑震-风联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地区 震-风联合作用 斜拉桥 易损性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L与T形PBL剪力键拉剪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文峰 占玉林 +2 位作者 李沿沿 吴浩铭 邵俊虎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208-3219,共12页
为明确钢-混凝土组合梁中T形PBL及传统PBL剪力键在拉剪联合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开展模型试验及有限元参数分析。首先,设计并进行2类剪力键的拉拔及拉剪联合作用模型试验,根据试件的破坏形态、荷载-位移关系等行为探究其失效机理及力学性... 为明确钢-混凝土组合梁中T形PBL及传统PBL剪力键在拉剪联合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开展模型试验及有限元参数分析。首先,设计并进行2类剪力键的拉拔及拉剪联合作用模型试验,根据试件的破坏形态、荷载-位移关系等行为探究其失效机理及力学性能差异;然后,采用试验结果验证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分析,探讨顶板宽度、开孔直径及混凝土强度对T形PBL剪力键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基于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基于圆形线模型的T形PBL剪力连接件拉剪极限承载力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T形PBL剪力键的顶板改变了传统PBL在拉力作用下的破坏模式,使抗拉拔承载力提升了105%,在同比例的拉拔荷载作用下的极限抗剪承载力提升了72%,但顶板宽度的变化对拉剪承载力的影响较小。拉剪承载力随孔直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这是由于孔直径的增加导致了T形PBL剪力键孔间钢板提前屈服。为充分发挥孔内混凝土榫的抗剪性能,需要保证足够的孔间距。拉剪承载力受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大,其与混凝土的强度基本呈线性关系。采用圆形线拉剪相关关系模型计算的结果与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建议在设计过程中使用该模型计算拉剪极限承载力。研究结果为新型T形PBL剪力连接件在桥梁结构中的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T形PBL剪力键 拉剪复合作用 有限元分析 极限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力作用下铝合金结构应力及强度研究
11
作者 何志全 邱慧慧 +2 位作者 孙瑀珩 郭玉杰 魏小辉 《机械强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0-151,共12页
飞机缝翼在服役过程中会受到热载荷和气动力的共同作用,并对结构的安全产生影响。以缝翼结构中广泛使用的典型铝合金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和有限元方法研究其在热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及结构强度。首先,为了探究温度对材料特性... 飞机缝翼在服役过程中会受到热载荷和气动力的共同作用,并对结构的安全产生影响。以缝翼结构中广泛使用的典型铝合金结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试验和有限元方法研究其在热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及结构强度。首先,为了探究温度对材料特性的影响,分别进行了4组不同温度状态下2024-T62矩形薄板的线性拉伸试验和开孔薄板的高温拉伸破坏试验,试验表明,高温环境对材料弹性模量有折减作用,并且在190℃环境下,试验件的承载强度下降了15%。因此,考虑温度对材料参数的折减作用可以建立更为精确地预估结构强度的模型。其次,针对铝合金零件及结构的热应力问题,分别以铝合金薄板和简化的缝翼结构为对象,进行热力共同作用下的试验和仿真,建立了一套热力共同作用下的建模方法及热应力测量的试验技术,铝合金薄板的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误差最大为10%;简化的缝翼结构热应力仿真与试验结果对比的趋势较好,最大误差为20%。此外,通过该试验还发现热应力对边界条件的设置尤为敏感,对于约束复杂的模型,需要扩大建模范围至边界条件稳定处才能模拟实际热应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温度依赖性 热力共同作用 热应力 结构强度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没食子酸及其衍生物对创伤弧菌的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12
作者 姜金珠 蔡延渠 +3 位作者 林卓诗 林粤圣 杨艾霖 陈钢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89-95,共7页
为研究没食子酸(GA)及其衍生物单用及与抗生素联用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 Vv)的体外抗菌活性和作用机理,本试验以Vv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GA及其衍生物和氟苯尼考(FF)等常用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析抗菌... 为研究没食子酸(GA)及其衍生物单用及与抗生素联用对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 Vv)的体外抗菌活性和作用机理,本试验以Vv为研究对象,采用微量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GA及其衍生物和氟苯尼考(FF)等常用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析抗菌活性强弱;棋盘法测定联合抑菌浓度指数(FIC),分析联合抗菌效果;生物化学法测定细菌胞外核酸、蛋白质含量,分析抗菌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GA及其衍生物对Vv的MIC为19.5~20000.0μg/mL,FF等抗生素的MIC为0.49~7.81μg/mL,不同药物联合的最佳FIC指数为0.19~0.50,表现为协同增效作用;在MIC单用的GA、FF及MIC联用的GA-FF组合作用6 h后,细菌胞外核酸、蛋白质含量均可显著提高(P<0.01),表现为细胞膜受损、通透性增加。综上所述,没食子酸及其衍生物在单独及联用抗生素使用时,均可对创伤弧菌表现出优良的抑制效果,作用机理与破坏细胞膜完整性有关,提示可作为水产养殖动物肠道保健的新饲料添加剂使用,实现“减抗、替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食子酸 衍生物 创伤弧菌 联合抗菌 抗菌活性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RNA疫苗的临床应用进展
13
作者 黄宇晗 黄胜林(综述) 方主亭(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13-419,共7页
肿瘤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疫苗作为新兴癌症免疫疗法,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取得技术突破,其通过精准抗原表达激活免疫应答,但RNA疫苗仍面临递送效率低及免疫原性不足等挑战。当前研究聚焦常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 肿瘤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疫苗作为新兴癌症免疫疗法,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期间取得技术突破,其通过精准抗原表达激活免疫应答,但RNA疫苗仍面临递送效率低及免疫原性不足等挑战。当前研究聚焦常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自扩增型mRNA和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疫苗设计,结合脂质纳米颗粒(lipid nanoparticle,LNP)及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优化递送效率。RNA疫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化疗及溶瘤病毒可展现良好疗效,但抗原筛选复杂性与储存稳定性仍制约临床应用。本文系统综述肿瘤RNA疫苗的最新临床应用进展,深入分析其技术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旨在为突破当前治疗困境提供理论依据和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RNA 疫苗 作用机制 递送方法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唑及氨基脲衍生物与氯离子作用于电沉积铜的研究
14
作者 王庆福 王丽娜 +2 位作者 樊斌锋 侯格格 王旭阳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本文利用自制的电镀装置对三种新型未知添加剂(NT、DT和HP-200)在铜电沉积过程中与Cl^(-)的作用及对铜箔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NT和DT与Cl^(-)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HP-200与Cl^(-)几乎无相互作用。在电沉积过程中促进铜箔表... 本文利用自制的电镀装置对三种新型未知添加剂(NT、DT和HP-200)在铜电沉积过程中与Cl^(-)的作用及对铜箔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NT和DT与Cl^(-)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而HP-200与Cl^(-)几乎无相互作用。在电沉积过程中促进铜箔表面的平整性方面,DT最佳,HP-200次之,NT最差。DT对铜箔物性指标呈现出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的影响,整体具有提高铜箔物性指标的效果,可使高温抗拉强度达到456.76 MPa,同时延伸率可达到5.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剂 电解铜箔 氯离子 共同作用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乘客跳跃行为下电梯水平振动分析
15
作者 李岩 张国卿 +1 位作者 付留杰 郭万金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3-118,共6页
随着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普及,对电梯提出更高要求以保证乘客的生命安全,电梯水平振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乘客的乘坐电梯时的安全与舒适性。通过研究电梯轿厢架-轿厢-导轨-滚动导靴耦合系统,提出一种乘客跳跃行为下电梯水平振动分析方法,... 随着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普及,对电梯提出更高要求以保证乘客的生命安全,电梯水平振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乘客的乘坐电梯时的安全与舒适性。通过研究电梯轿厢架-轿厢-导轨-滚动导靴耦合系统,提出一种乘客跳跃行为下电梯水平振动分析方法,开展导轨自身误差和乘客跳跃行为共同作用对电梯运行的影响分析。采用拉格朗日方程构建电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对乘客不同形式的跳跃行为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当乘客在轿厢内跳跃时,电梯轿厢的水平振动的加速度所对应最大峰峰值大于《电梯技术条件GB/T10058-2009》规定的最大峰峰值0.20m/s^(2),存在安全风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所测得的数据与仿真结果振动加速度的最大峰峰值分别为0.304、0.242和0.319m/s^(2),验证了所提出的乘客跳跃行为下电梯水平振动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所提方法可为电梯安全领域提供一种分析乘客行为对电梯水平振动影响的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梯振动 动力学分析 乘客跳跃 导轨误差 水平振动 共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中黄曲霉毒素B_(1)减毒技术应用研究进展
16
作者 马艳玲 邓颖瑶 +2 位作者 庄木园 谭光佑 刘阳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16-30,共15页
黄曲霉毒素B_(1)(AFB_(1))是一种由黄曲霉菌代谢产生的具有强致癌性的真菌毒素,对人畜健康和农业经济均构成重大影响。由于AFB_(1)的危害性极高,因此防控AFB_(1)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研究方向。该文综述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技术对A... 黄曲霉毒素B_(1)(AFB_(1))是一种由黄曲霉菌代谢产生的具有强致癌性的真菌毒素,对人畜健康和农业经济均构成重大影响。由于AFB_(1)的危害性极高,因此防控AFB_(1)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研究方向。该文综述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技术对AFB_(1)进行减毒的方法和措施,同时阐述不同减毒技术对AFB_(1)的降解机制。然而单一的减毒技术虽各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提出联合多种减毒技术的应用策略。联合应用减毒技术通过整合多种减毒技术的优势,能够有效克服单一减毒技术的局限性,可显著提高黄曲霉毒素B_(1)的减毒效率,同时降低降解产物的毒性,减少对粮食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实用价值。该文还对黄曲霉毒素减毒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AFB_(1)减毒技术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黄曲霉毒素B_(1) 物理减毒技术 化学减毒技术 生物减毒技术 联合应用减毒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simulation of hydrodynamic model of drum level wave action and sloshing
17
作者 曹晓华 曹小玲 +1 位作者 蒋绍坚 苏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IE EI CAS 2007年第6期814-819,共6页
In order to build the model of the drum level wave action and sloshing, based on the method of modularization modeling, the hydrodynamic model of drum level wave action and sloshing was developed, and dynamic simulati... In order to build the model of the drum level wave action and sloshing, based on the method of modularization modeling, the hydrodynamic model of drum level wave action and sloshing was developed, and dynamic simulation researches were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mode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drum level and drum length have functional relations with period of drum level wave action and sloshing. When the drum level decreases or drum length increases, the period of drum level wave action and sloshing increases, density of liquid and number of sub-module division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period of drum level wave action and sloshing. The model was validated by the analytical solution theory of liquid’s wave action and sloshing in cuboid container, and the 3D graphics of drum level wave action and sloshing was also obtained. The model can dynamically reflect the rules of wave action and sloshing of water in the container exac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dynamic model model of wave action and sloshing drum level combined cycle heat recover steam generator (HRSG) natural frequency/period analytical sol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悬链线拱联合结构的受力机理与力学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郝天之 李春华 +2 位作者 杨涛 龙夏毅 邓年春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102,共14页
早期拱桥已运营多年,缺乏有效的养护,且设计荷载等级偏低;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及车辆超载,其在活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已不能满足现代交通需求。为改善此类拱桥的受力性能,提出一种索-悬链线拱联合结构,在拱肋两侧对称设置索,使索和拱肋形成... 早期拱桥已运营多年,缺乏有效的养护,且设计荷载等级偏低;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及车辆超载,其在活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已不能满足现代交通需求。为改善此类拱桥的受力性能,提出一种索-悬链线拱联合结构,在拱肋两侧对称设置索,使索和拱肋形成新的受力体系,从而改变悬链线拱结构的传力路径,进而降低拱结构的内力。在索-拱联合结构图式下,基于弹性中心法对其力法方程进行简化,采用近似曲线积分方法推导了竖向移动荷载作用下拱肋的内力解析解,并借助ANSYS有限元软件验证解析解的准确性;分析了在车道荷载作用下索约束位置、拱轴系数、矢跨比和轴向刚度比等设计参数对拱结构的影响,揭示了索-拱联合结构的受力机理和内力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内力解析解与有限元结果的相对误差在1%以内;索的设置改变了拱结构弯矩影响线量值的正、负区间分布,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拱结构弯矩影响线的峰值,从而使拱结构的整体弯矩得到较大幅度的降低,弯矩分布更均匀;沿拱脚至拱顶,拱结构弯矩的降低幅度和轴力的增长幅度均逐渐减小;轴向刚度比从0.02增加至0.10,拱脚负弯矩的减小幅度呈非线性增大,最大降幅达63.7%;索力的增长幅度与其数值大小成反比,当索设置在距拱顶0.3L(L为拱跨经)时,索力可增至轴向刚度比为0.02时的1.9倍。矢跨比对拱结构内力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矢跨比越大拱结构的内力变化幅度越大;拱轴系数对拱结构内力的影响可以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拱联合作用 拱桥加固 悬链线拱 矢跨比 拱轴系数 内力影响线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波浪联合作用下考虑冲刷效应的跨海斜拉桥振动台试验研究
19
作者 李忠献 郑庆涛 +1 位作者 苏俊省 赵博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1-81,共11页
针对跨海桥梁服役期内可能遭受地震、波浪以及冲刷效应影响的问题,开展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考虑冲刷效应的跨海斜拉桥振动台试验,研究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冲刷效应对斜拉桥动力特性及关键截面动力响应(加速度、位移和应变)的影响规律... 针对跨海桥梁服役期内可能遭受地震、波浪以及冲刷效应影响的问题,开展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考虑冲刷效应的跨海斜拉桥振动台试验,研究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冲刷效应对斜拉桥动力特性及关键截面动力响应(加速度、位移和应变)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冲刷深度的增加,斜拉桥自振频率逐渐降低;冲刷深度的增加,降低了桥塔桩基础侧向约束,引起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桩顶动力响应明显增大,且增幅比其他位置更为显著;边墩墩顶加速度和相对位移均大于辅助墩墩顶,桥墩抗震设计时,应采用不同配筋率和不同的截面尺寸对边墩和辅助墩开展差异化设计;考虑冲刷效应明显增大了地震与波浪联合作用下塔底、边墩和辅助墩墩底等关键截面的应变,相较于无冲刷工况,大冲刷工况下塔底、边墩及辅助墩墩底应变分别增加39%、36%和42%,抗震设计时应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海斜拉桥 振动台试验 地震-波浪联合作用 冲刷效应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浪联合作用下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车-桥耦合振动仿真研究
20
作者 祝兵 员帅伟 +1 位作者 王浩宇 殷瑞涛 《桥梁建设》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1,共9页
为保证海洋环境下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对该类桥梁进行风-浪联合作用下的车-桥耦合振动仿真研究。以某公铁两用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为背景,采用ANSYS软件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 为保证海洋环境下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对该类桥梁进行风-浪联合作用下的车-桥耦合振动仿真研究。以某公铁两用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为背景,采用ANSYS软件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采用多体系统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列车动力学模型,利用重叠网格技术,模拟车-桥耦合系统在不同风速和车速下的气动荷载,采用FLOW-3D软件计算桥梁下部复合基础的规则波浪荷载,建立风-浪联合作用下的车-桥耦合振动模型,分析波高、风速和车速对车-桥耦合系统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风-浪-车-桥耦合系统中,列车各动力学指标均随波高增大而增大,桥梁跨中横向位移随波高增大而显著增大,而跨中竖向位移几乎不受影响;列车各动力学指标均随风速提高而显著增大,桥梁跨中竖向位移随风速提高而减小;列车各动力学指标均随车速增大而增大,桥梁跨中横向位移和横向加速度不随车速改变而显著变化,桥梁竖向位移和竖向加速度随车速提高而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 公路铁路两用桥 跨海桥梁 风-浪联合作用 车-桥耦合振动 重叠网格技术 气动荷载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