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9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相含煤盆地油页岩富集特征及对勘探开发的指示意义——以黑龙江省老黑山盆地为例
1
作者 徐银波 方石 +7 位作者 张培震 宋宇 毕彩芹 孙平昌 姚树青 李耀华 孙凡星 唐跃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48-2863,共16页
我国的小型陆相含煤盆地往往同时发育油页岩,这些共伴生的油页岩资源通常无法单独开发利用,为了促进这类油页岩资源的利用,以黑龙江省老黑山盆地油页岩为例,基于油页岩钻井资料和测试分析,开展了油页岩的富集与分布特征研究,并分析了两... 我国的小型陆相含煤盆地往往同时发育油页岩,这些共伴生的油页岩资源通常无法单独开发利用,为了促进这类油页岩资源的利用,以黑龙江省老黑山盆地油页岩为例,基于油页岩钻井资料和测试分析,开展了油页岩的富集与分布特征研究,并分析了两者对勘探开发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老黑山盆地油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总有机碳:16.05%~42.05%),为Ⅱ型干酪根,处于未成熟阶段,属于低灰分、高发热量、特低硫、中等品质油页岩,主要组成矿物为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主要组成元素为SiO_(2)和Al_(2)O_(3)。油页岩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背景下贫氧的半咸水环境,低湖泊生产力提供的内源有机质和稳定陆源输入携带的外源有机质共同组成了油页岩形成的物质基础。研究区油页岩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埋藏深度浅,其厚度和含油率具有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其中老黑山镇—永盛—九佛沟一带为油页岩主要富集区和有利目标区。N7油页岩与全区可采煤层8号煤层伴生发育,为开发有利层位。根据N7油页岩的含油率、厚度和埋深以及8号煤层的厚度进一步将有利目标区划分为Ⅰ~Ⅴ五类,其中Ⅰ类区的8号煤层和N7油页岩层厚度大,埋藏深度浅,油页岩含油率高,为最有利区。研究结果为老黑山盆地油页岩以及与煤伴生油页岩未来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白垩统 穆棱组 油页岩 陆相含煤盆地 老黑山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油气共生矿井油型气涌出危险性定量评价
2
作者 魏明尧 皇甫昊棋 +3 位作者 高康 陆春钦 蔚立元 付士根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7-75,共9页
为解决煤油气共生矿井面临的油型气涌出灾害,提出油型气涌出危险性定量评价技术。首先将煤层顶底板岩层稳定性作为评价油型气涌出的关键参数,并以电阻率水平分布均匀度来表征岩层稳定性,采用直流电法探究顶底板岩层电阻率分布特征,提出... 为解决煤油气共生矿井面临的油型气涌出灾害,提出油型气涌出危险性定量评价技术。首先将煤层顶底板岩层稳定性作为评价油型气涌出的关键参数,并以电阻率水平分布均匀度来表征岩层稳定性,采用直流电法探究顶底板岩层电阻率分布特征,提出基于岩层电阻率变异系数的岩层稳定性动态定量探测方法;同时,综合考虑地质结构的影响,辅以岩层采动破坏深度、力学参数、渗透性及断层构造等静态参数,并采用变权理论的层次分析法(AHP)定量计算出各因素对于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提出油型气涌出危险性的综合定量评价方法;最后定量评价黄陵矿区2个典型区域的油型气涌出危险性,其结果与现场实际油型气抽采钻孔的抽采量数据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油气共生矿井 油型气 涌出危险性 定量评价 地质构造 电阻率 电法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深层煤岩气地质工程一体化优快钻井关键技术及认识
3
作者 范宇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61,共6页
中国石油先后在准噶尔盆地彩南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和延川南区块实现高产煤岩气突破,展示了深层煤层气巨大的开发潜能。四川盆地龙潭组“超压、超饱和”煤岩气勘探潜力大,有望成为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新领域。NT1H井是四川... 中国石油先后在准噶尔盆地彩南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和延川南区块实现高产煤岩气突破,展示了深层煤层气巨大的开发潜能。四川盆地龙潭组“超压、超饱和”煤岩气勘探潜力大,有望成为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新领域。NT1H井是四川盆地第一口深层煤岩气水平井,钻井过程中面临井漏风险高、煤岩易失稳垮塌、薄储层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等技术难题。通过地质工程一体化协同研究,共同确定能够兼顾地质发现需求与工程风险控制的“双甜靶点”;采用“四开+备用膨胀管”井身结构拓展技术、近钻头地质探边、高效长寿命钻头与工具优选,油基钻井液等技术,顺利完成该井施工。取得的现场经验与认识可以为四川盆地煤岩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优化指导,后续井可以探索开展井身结构优化和水基钻井液先导试验,进一步降低煤岩气勘探开发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常规油气 深层煤岩气 龙潭组 探边工具 一趟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制油与矿物油作为工艺润滑基础油的摩擦学性能对比研究
4
作者 唐华杰 石新发 +2 位作者 姜伟 黄瑛 孙建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18-1429,共12页
为了对比研究煤制油和传统矿物油作为工艺润滑基础油的摩擦学性能及其与分子结构间的耦合机理,分别以异构烷烃煤制油和矿物油(传统白油)为基础油,采用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探究钢-铝接触模型下的磨损机理和润滑机理;同时,采用量子化学计... 为了对比研究煤制油和传统矿物油作为工艺润滑基础油的摩擦学性能及其与分子结构间的耦合机理,分别以异构烷烃煤制油和矿物油(传统白油)为基础油,采用万能摩擦磨损试验机探究钢-铝接触模型下的磨损机理和润滑机理;同时,采用量子化学计算研究煤制油和矿物油的电子结构分布特征、全局反应活性和局域反应活性,进而结合试验研究,揭示2种基础油润滑性能与分子结构间的耦合机理。结果表明,煤制油在钢-铝摩擦副表面的摩擦系数对载荷和转速条件的敏感性较低。载荷高于75 N且转速达到500 r/min时,煤制油润滑性能优于矿物油。煤制油分子前线轨道分布呈非对称性特征,最低未占有轨道(LUMO)分布受碳链长度影响较小且仅分布于含支链侧碳链末端,而最高占有轨道(HOMO)分布受碳链长度影响较大且主要分布于主链。矿物油分子前线轨道分布具有对称性特征,随着碳链长度增加,分子末端前线轨道分布消失。煤制油能够以任意配置方式吸附,而矿物油只能以平行方式吸附于金属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油 矿物油 磨损 润滑 量子化学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GC-TOF MS的煤液化产物油分子组成结构表征
5
作者 李奕菲 苏沿霏 +5 位作者 尹甜 姜浩强 许志明 张霖宙 史权 徐春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3-553,F0001,共12页
煤直接液化产物分子组成复杂,探究产物的详细分子组成对煤制油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煤液化油及其加氢过程产物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GC-TOF MS/FID)分子层次的组成和结构定性定量表征方... 煤直接液化产物分子组成复杂,探究产物的详细分子组成对煤制油工艺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了煤液化油及其加氢过程产物的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GC-TOF MS/FID)分子层次的组成和结构定性定量表征方法,揭示了煤液化加氢反应规律。GC×GC-TOF MS液化油分子组成表征技术通过分子极性在二维上的差异初步解决了一维色谱中多个化合物因保留时间相近共逸出的问题。煤液化油加氢后环烷烃含量增加,芳烃含量减少。在循环溶剂中主要通过三环、四环芳烃分子不同程度的氢化分子起到溶氢供氢的作用。另外,针对煤直接液化石脑油和柴油也建立了GC×GC-TOF MS/FID烃族组成表征,与直馏加氢汽柴油的族组成含量相比,煤直接液化产物中含有较多的环烷烃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油 加氢 化学分析 GC×GC-TOF MS 分子工程 定性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气浮对兰炭废水中乳化油脱除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杨晨宇 曲旋 +3 位作者 李伟伟 郝晓刚 李慧芳 张荣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47,共7页
利用CO_(2)气浮技术脱除兰炭废水中难处理的乳化油,探讨了气浮时间、CO_(2)流量、反应压力和反应温度对废水p H动态变化及乳化油脱除效率的影响规律,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建立了乳化油脱除率的预测模型。研究表明CO_... 利用CO_(2)气浮技术脱除兰炭废水中难处理的乳化油,探讨了气浮时间、CO_(2)流量、反应压力和反应温度对废水p H动态变化及乳化油脱除效率的影响规律,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建立了乳化油脱除率的预测模型。研究表明CO_(2)气浮脱除兰炭废水中乳化油的过程中,废水p H呈现先恒定后下降的趋势,废水p H由最初的8.64降到7.10左右。乳化油的脱除率与废水p H和气泡性质密切相关。在40~70℃温度范围内,不同因素对乳化油脱除率的影响顺序为:气浮时间>CO_(2)流量>反应压力,其中CO_(2)流量与气浮时间的交互作用最显著。响应面分析获得的优化参数为CO_(2)流量58.5 m L/min、反应压力0.4 MPa和气浮时间25 min,在此条件下兰炭废水中乳化油的脱除率达到83.19%,与模型预测值的偏差仅为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炭废水 乳化油 CO_(2)气浮 pH动态变化 响应面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气泡气浮技术用于去除煤矿矿井水乳化油的模拟试验研究
7
作者 王小强 程海涛 +6 位作者 崔圣达 彭梓鑫 张言滨 宋浩 郭远庆 赵传靓 杨利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3-199,共7页
针对煤矿矿井水中乳化油难以通过传统混凝沉淀有效处理的问题,设计开发了微气泡气浮系统,该系统结合微气泡的特殊物理性质和多相流泵的高效溶气能力,显著提高了对乳化油颗粒的捕获与分离效率。研究了溶气压力、气水比对微气泡粒径分布... 针对煤矿矿井水中乳化油难以通过传统混凝沉淀有效处理的问题,设计开发了微气泡气浮系统,该系统结合微气泡的特殊物理性质和多相流泵的高效溶气能力,显著提高了对乳化油颗粒的捕获与分离效率。研究了溶气压力、气水比对微气泡粒径分布以及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溶气压力、气水比、进水含盐量、含油量和药剂投加量对除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微气泡发生器运行在0.55 MPa溶气压力及6%气水比的条件下时,微气泡稳定性最佳,平均粒径低至9.24μm,除油率可达45.80%;在较高油浓度和较高含盐量的条件下该系统仍然保持40%的除油率;运用响应曲面法优化药剂投加组合,确定了PAC投加浓度为107.900 mg/L,阳离子PAM投加量为10.034 mg/L,复合破乳剂用量为90.000 mg/L的最佳投药比例,此时乳化油去除效率可以提升至94.52%。因此,微气泡气浮技术在处理高盐、高乳化油含量煤矿矿井水方面具有高效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油 煤矿矿井水 微气泡气浮 混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制备变压器油的工艺研究
8
作者 曹雪萍 单贤根 +3 位作者 解品红 王洪学 高山松 段晓军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5,共8页
为延伸煤直接液化产品的产业链、提高煤直接液化产业附加值和经济性,以神华鄂尔多斯直接液化工厂生产的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为原料,通过加氢精制反应—加氢异构反应—蒸馏切割的工艺路线制备变压器油。其中,一段加氢精制实验采用RNC-2... 为延伸煤直接液化产品的产业链、提高煤直接液化产业附加值和经济性,以神华鄂尔多斯直接液化工厂生产的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为原料,通过加氢精制反应—加氢异构反应—蒸馏切割的工艺路线制备变压器油。其中,一段加氢精制实验采用RNC-2为催化剂,在300 mL连续加氢装置上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不同体积空速(volume hourly space velocity,VHSV)对加氢产品油性质及芳烃饱和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升高或体积空速降低,反应氢耗和气产率均增大;同时,各芳烃转化率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体积空速的增大而降低,且多环芳烃转化率>双环芳烃转化率>单环芳烃转化率。以一段加氢精制产品油为原料,采用THDW-5为催化剂,在30 mL连续加氢装置上开展二段加氢异构反应,反应压力为15 MPa、反应温度为350℃、体积空速为1.2/h时,加氢产品油物性数据表明:经二段加氢异构反应后,产品油的倾点明显降低,由-12℃降低至-45℃;硫、氮元素含量均小于1 mg/L。最后,对二段加氢产品进行实沸点切割得到280℃~295℃馏分,其物性分析结果显示该馏分可用作I-30℃变压器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加氢稳定油 变压器油 催化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岩应力下富油煤原位热解行为模拟研究
9
作者 师庆民 杨小龙 +5 位作者 王双明 寇丙洋 王生全 石亚亚 杨甫 李久庆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15-3127,共13页
富油煤原位热解油气转化为提高国内油气自主保障和推动煤炭绿色低碳产业提供了新思路,原位地层条件约束下富油煤热解行为与常规地面热解不同,造成油气产出规律差异显著,但相关研究甚少。通过模拟不同覆岩应力下富油煤原位热解过程,利用... 富油煤原位热解油气转化为提高国内油气自主保障和推动煤炭绿色低碳产业提供了新思路,原位地层条件约束下富油煤热解行为与常规地面热解不同,造成油气产出规律差异显著,但相关研究甚少。通过模拟不同覆岩应力下富油煤原位热解过程,利用低温氮气吸附实验、X-射线衍射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地层应力对煤体热解宏观膨胀变形、微观孔隙结构演化和半焦分子结构的影响,探讨不同应力荷载对富油煤热解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应力荷载的增强,富油煤原位热解特性呈现出2个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低应力荷载阶段(0~10MPa),由于煤样缺乏有效的径向围限压力,导致轴向应力的增强不断压裂煤体,从而增强了孔隙连通性和热解流体释放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在对流过程中形成大孔,即>50μm热解大孔数量显著增多;另一方面降低了热解流体二次反应几率,进而提高焦油产率、促进煤分子结构有序化生长,表现为面网间距逐渐减小、堆砌度和延展度逐渐增大,镜质组随机反射率不断提高。然而,在高应力荷载阶段(>10MPa),煤体被不断压实、裂隙闭合,内部热解流体运移受到显著抑制,一方面在较弱对流下更易形成2~25μm相对较小孔隙;另一方面强化了热解流体的二次反应程度,从而使焦油产率降低、产气量和半焦产率提高,X-射线衍射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数据显示持续高压滞流造成煤基质膨胀变形不利于热解半焦芳香结构秩理化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油煤 原位热解 应力荷载 产物分布 油气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重分析的不同空间分布模式下富油煤与油页岩共热解研究
10
作者 曹虎生 肖建生 +5 位作者 杨甫 李长聪 马祖飞 朱占荣 吴雷 周军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116,共12页
富油煤是集煤、油、气属性于一体的高附加值煤炭资源,通过热解转化利用能够充分发挥其资源潜力。基于热重分析技术探究了富油煤与油页岩在不同空间分布模式下的共热解特性及其协同效应。通过将富油煤和油页岩设计为“煤下-岩上”,“煤上... 富油煤是集煤、油、气属性于一体的高附加值煤炭资源,通过热解转化利用能够充分发挥其资源潜力。基于热重分析技术探究了富油煤与油页岩在不同空间分布模式下的共热解特性及其协同效应。通过将富油煤和油页岩设计为“煤下-岩上”,“煤上-岩下”,“煤-岩共混”,“煤左-岩右”和“煤右-岩左”五种空间分布模式,系统分析了其对共热解失重特性、协同效应及活化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煤上-岩下”与“煤-岩共混”空间分布模式下共热解失重率和协同效应的评估指数十分接近,且达到最高的27.09%和27.08%、0.0359和0.0355。“煤上-岩下”空间分布模式下共热解主要阶段的失重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同时降低了共热解反应活化能,表明下层油页岩作为固体供氢体促进了上层富油煤中烃类挥发分的释放。本研究为富油煤与油页岩的协同高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提出了通过优化空间分布模式减少灰分影响的可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模式 共热解 热重分析 富油煤 油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制油项目碳排放核算方法现状与建议
11
作者 苏玲彦 周丽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96,134,共9页
发展煤制油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一项战略性举措,煤制油项目也是煤化工领域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双碳”背景下,确立合理的煤制油项目碳排放核算方法,获得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是将煤制油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 发展煤制油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一项战略性举措,煤制油项目也是煤化工领域主要的碳排放源之一。“双碳”背景下,确立合理的煤制油项目碳排放核算方法,获得准确的碳排放数据是将煤制油行业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全国碳市场”)的基础,也是企业制定碳减排方案和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ESG(环境、社会与治理)报告的基础。基于中国煤制油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开展煤制油项目碳排放核算的意义与价值,总结了煤制油项目碳排放核算方法的现状。在排放源、核算边界和产品产量统计的一致性方面,现有化工行业核算方法不能满足煤制油行业内单位产品排放强度可比性要求;在原材料消耗相关碳排放和热力碳排放等方面,核算数据不能满足预期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所需的质量要求。针对煤制油行业碳排放核算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6个方面改进建议,包括核算指南不再区分直接液化与间接液化工艺,探索联合主体履约模式,依情选择碳质量平衡与在线连续监测方法,基于低位发热量的产品折标加和处理方式,外供合成气等计为含碳输出物,以及采用净热力消耗量与默认热力碳排放因子的简化处理,以期为编制煤制油项目碳排放核算指南及相关技术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油 碳排放 核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东部沙三段煤成油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
12
作者 于雪峰 于福生 +1 位作者 郭强 黄双泉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34,共9页
针对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高含蜡原油成因与来源不明、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综合分析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成煤环境、煤系地层烃源岩指标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剖析源储配置与生烃潜力,明确了煤成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东部... 针对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高含蜡原油成因与来源不明、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等问题。通过综合分析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成煤环境、煤系地层烃源岩指标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剖析源储配置与生烃潜力,明确了煤成油成藏主控因素。研究表明: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为断—坳转换期,构造稳定背景下湖盆逐渐淤填,形成大面积的泛滥平原沉积;煤系地层稳定发育,煤系烃源岩富含壳质组与基质镜质体,具有较强的生油能力。聚煤中心煤系烃源岩厚度大、构造变形区裂缝输导体系发育、煤砂近距离直接配置是煤成油富集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东部凹陷沙三上亚段煤系地层能够生油,煤成油总资源量达0.8×108 t,带动了勘探发现,扩展了新的烃源岩层系,对于辽河坳陷乃至渤海湾盆地煤系地层的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油 生物标志物 主控因素 沙三上亚段 东部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中国能源形势和煤炭消费达峰时间的研判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宝东 滕霄云 +3 位作者 张帆 潘莹 门东坡 韩一杰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1,共9页
2024年我国经济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能源消费呈现总量趋稳、结构持续优化的特征。展望2025年,在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和经济增长韧性的支撑下,能源消费总量将保持增长,预计为61.4亿~62.3亿t标准煤(发电煤耗法),但受高基数效应与产... 2024年我国经济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能源消费呈现总量趋稳、结构持续优化的特征。展望2025年,在财政政策持续发力和经济增长韧性的支撑下,能源消费总量将保持增长,预计为61.4亿~62.3亿t标准煤(发电煤耗法),但受高基数效应与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增速略有放缓,预期在3.0%~4.5%之间。煤炭消费同比持平,如遇极端天气或高载能产品出口超预期等情况,可能略有增长,增速在1.5%左右。若无极端因素影响,煤炭消费有望在2025年进入峰值平台期,在“十五五”期间将维持这一峰值水平;石油消费总量基本持平或略降,石油消费或已达到峰值;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长,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化石能源生产方面,煤炭产量预计持平,但具有较强增长韧性,进口略降,但维持在5亿t左右的高位;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t以上,天然气供应增长6%左右。预计2025年我国用电量增速为5.5%~6.5%,全社会用电量将达10.4万亿~10.5万亿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形势 达峰 用电量 新能源装机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非化石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液化粗油及其轻重馏分的溶氢规律
14
作者 乔元 申寒飞 +4 位作者 晏燕 蒋涛 陈振涛 王建立 徐春明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9,共9页
针对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氢气溶解性能差且缺乏系统研究的现状,应用改进的氢气溶解度测量装置考察国家能源集团提供的煤直接液化粗油及其两个馏分的溶氢变化规律,采用氢气预热釜与管路伴热以降低达到热平衡前溶氢带来的实验误差。结果表明... 针对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氢气溶解性能差且缺乏系统研究的现状,应用改进的氢气溶解度测量装置考察国家能源集团提供的煤直接液化粗油及其两个馏分的溶氢变化规律,采用氢气预热釜与管路伴热以降低达到热平衡前溶氢带来的实验误差。结果表明:煤液化粗油及其两个馏分的溶氢性能均随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而逐渐增大,且随着温度的升高,压力对氢气溶解度的影响程度增大。相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煤液化粗油轻馏分的溶氢性能明显优于重馏分的溶氢性能。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以及高分辨质谱技术,获得油品的组成结构,结合轻重馏分的组成数据,推测稠环芳烃占优的组成结构是重馏分溶氢性能差的主要原因。两种烃类化合物配成的模型溶液体系充分验证,随着溶液中四环芳烃芘含量的增加,其在相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氢气溶解度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油 烃类组成 氢气溶解度 溶氢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同位素在土壤-植被-生态-环境中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5
作者 耿文达 季文兵 +5 位作者 刘冰权 叶桂琦 马旭东 侯青叶 余涛 杨忠芳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67-889,共23页
【研究目的】近几十年来,稳定碳同位素理论逐渐完善,并随着测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碳同位素分析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碳同位素示踪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土壤-植被-生态-环境研究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通过... 【研究目的】近几十年来,稳定碳同位素理论逐渐完善,并随着测试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碳同位素分析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碳同位素示踪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土壤-植被-生态-环境研究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碳同位素技术应用方面的文献,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的原理及实践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结果】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可有效识别煤、石油、天然气等天然有机物的成因来源。通过洞穴石笋、黄土沉积物、湖泊沉积物、树轮、海洋有孔虫、海相碳酸盐岩和冰芯等不同地质体中的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可以有效地反演全球气候变化。此外,碳稳定同位素还被用于示踪土壤有机碳碳地球化学循环,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无机碳汇源转化与碳库识别等问题。【结论】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石油-天然气领域、全球气候变化、表生系统有机碳循环和无机碳汇源等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未来随着仪器设备和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将日趋成熟与完善,碳同位素示踪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 煤-石油-天然气 全球变化 有机碳循环 无机碳汇源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镧/碳烟复合润滑添加剂的制备及摩擦学特性
16
作者 刘金雨 李靖 +1 位作者 黄越 刘天霞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2,共10页
中国稀土资源丰富,镧是重要的稀土元素,氢氧化镧具有制备方法经济环保和摩擦学性能良好的特性,在摩擦学领域有应用潜力。煤制油碳烟(Coal-to-oil soot,CS)的减摩抗磨效果有限,为探究氢氧化镧对于煤制油碳烟摩擦学性能提升的影响和润滑机... 中国稀土资源丰富,镧是重要的稀土元素,氢氧化镧具有制备方法经济环保和摩擦学性能良好的特性,在摩擦学领域有应用潜力。煤制油碳烟(Coal-to-oil soot,CS)的减摩抗磨效果有限,为探究氢氧化镧对于煤制油碳烟摩擦学性能提升的影响和润滑机理,本文采用水热法制备油胺改性氢氧化镧复合碳烟纳米材料(La(OH)_(3)/CS),用MRS-10F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来考察CS和La(OH)_(3)/CS作为液体石蜡(LP)润滑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借助一系列表征方法对CS、La(OH)_(3)/CS形貌、成份、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对磨痕表面进行SEM和XPS表征来分析摩擦学机理。结果表明,La(OH)_(3)/CS的减摩抗磨性能优于CS,在添加浓度为0.3 wt%时平均摩擦系数(Average friction coefficient,AFC)和平均磨斑直径(Average wear scar diameter,AWSD)均达到最小值,分别为0.0818和0.372 mm,相较LP的AFC和AWSD分别减小了33.1%和29.3%。在0.3 wt%添加浓度下,与CS相比,La(OH)_(3)/CS在低转速有着更好的减摩效果,AFC较LP降低39.9%,在高转速的工况下二者的抗磨减摩性能相差不大。摩擦机理分析表明:La(OH)_(3)/CS在摩擦过程中能在摩擦表面形成含有C、O、Fe的润滑保护膜,CS的类洋葱状碳在摩擦表面剥落,La(OH)_(3)纳米棒充当轴承,对摩擦表面起到滚动抛光作用,La(OH)_(3)/CS中的CS和La(OH)_(3)的协同作用提升了LP的摩擦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油碳烟 油胺 La(OH)_(3)/CS 添加剂 减摩抗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煤共炼残渣中多环芳烃的水体浸出特性研究
17
作者 原俊杰 张晓欠 +2 位作者 兰伟伟 康徐伟 黄勇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6-680,共5页
采用气相色谱技术,对油煤共炼副产物残渣的水浸出液中多环芳烃浓度进行检测,建立EPA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检测方法。考察浸取温度、浸取时间、样品量和pH值等条件对残渣中多环芳烃水体浸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多环芳烃浸出量影响... 采用气相色谱技术,对油煤共炼副产物残渣的水浸出液中多环芳烃浓度进行检测,建立EPA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检测方法。考察浸取温度、浸取时间、样品量和pH值等条件对残渣中多环芳烃水体浸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多环芳烃浸出量影响较大,酸性环境增强残渣中多环芳烃的析出。在浸取温度60℃、浸取时间2 h、pH值为3等条件下,水体浸出物中检测出12种多环芳烃,茚并[1,2,3-cd]芘浓度最高为0.70×10^(-3)mg/g,典型毒性致癌物苯并[a]芘浓度为0.52×10^(-3)mg/g。采用WILES提供的苯并[a]芘当量系数计算残渣水浸出液中多环芳烃浓度为2.37×10^(-3)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煤共炼 残渣 多环芳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分子筛催化剂对煤直接液化油加氢改质反应的性能研究
18
作者 李慧萍 单贤根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0,共8页
为了研究USY分子筛与β分子筛的协同作用对煤直接液化油的加氢改质效果,制备了系列USY与β分子筛不同混合比例的复合分子筛加氢改质催化剂,即采用USY与β分子筛与拟薄水铝石混捏、焙烧和浸渍后获得的负载型NiW/U-β催化剂。同时以煤直... 为了研究USY分子筛与β分子筛的协同作用对煤直接液化油的加氢改质效果,制备了系列USY与β分子筛不同混合比例的复合分子筛加氢改质催化剂,即采用USY与β分子筛与拟薄水铝石混捏、焙烧和浸渍后获得的负载型NiW/U-β催化剂。同时以煤直接液化油为原料,采用固定床微反装置对上述催化剂进行了加氢改质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中USY和β分子筛混合比例的改变影响催化剂的酸性质、孔道结构和加氢性能,进而影响其对煤直接液化油的选择性开环效果以及柴油收率和选择性。在反应温度为360℃、反应压力为13 MPa、体积空速为2.5/h、氢油比(体积比)为800的实验条件下,加氢评价结果显示,NiW/Uβ-1(m(USY)∶m(β)∶m(Al_(2)O_(3))=25∶2∶73)催化剂对原料中>260℃馏分具有适宜的转化率,产品中柴油收率较高,145℃~260℃馏分选择性较好,分别为45.63%,86.20%和83.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分子筛 催化剂 煤直接液化油 多环烷烃 选择性开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页岩与烟煤混合流化热解实验研究
19
作者 徐东菱 马跃 +7 位作者 龚露 马桂丽 王金可 郭丰志 王浩伦 李思佳 李术元 岳长涛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42-1753,共12页
采用自主设计的热重分析天平研究油页岩和烟煤混合快速热解过程,并结合SEM-EDS分析其半焦的形貌特点和元素组成。同时通过自制的固定流化床反应器探究油页岩和烟煤混合热解的产物分布规律。热重结果表明:混合快速热解过程中,油页岩占比2... 采用自主设计的热重分析天平研究油页岩和烟煤混合快速热解过程,并结合SEM-EDS分析其半焦的形貌特点和元素组成。同时通过自制的固定流化床反应器探究油页岩和烟煤混合热解的产物分布规律。热重结果表明:混合快速热解过程中,油页岩占比20%(质量)时,协同效应最明显,有机物热解过程中的最大热解速率增幅高达49.18%;半焦形貌同时呈现团块状孔隙结构和层状纹理结构,微区表面钠、铝、钙元素含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固定床热解过程进一步揭示了油页岩与烟煤的混合热解协同机理,油页岩中的无机矿物质可促进烟煤中的羧基脱出,显著降低混合热解油中的酚、醇、芳香烃含量,增加长链脂肪烃收率,提高油相收率并改善油品质量。同时油页岩中的活性H自由基提高了混合热解气相产物中的CH_(4)的轻烃收率,增大了热解气回收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烟煤 混合热解 热重分析 固定流化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溶性钼催化剂对煤/生物油共炼体系的加氢改质和抑焦性能研究
20
作者 张博远 杨露 +3 位作者 刘聪聪 付信忠 李国荣 杨腾飞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99,共6页
采用微波辅助合成制备一种油溶性钼基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煤与生物油的浆态床加氢共炼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催化剂硫化形成的高分散纳米MoS_(2)具有丰富边缘活性位点,在800μg/g加量下反应后干基无灰煤转化率为98.8%,液体产物收率达81.0%... 采用微波辅助合成制备一种油溶性钼基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煤与生物油的浆态床加氢共炼反应体系。结果表明,催化剂硫化形成的高分散纳米MoS_(2)具有丰富边缘活性位点,在800μg/g加量下反应后干基无灰煤转化率为98.8%,液体产物收率达81.0%,且O质量分数大幅降低至2.80%。油溶性钼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加氢饱和及加氢脱氧效果,促进了原料煤的氢解转化和生物油的加氢改质。固体产物的热解性质和微观形貌对比则进一步证实催化剂在反应体系中有显著的抑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催化剂 生物油 干基无灰煤转化率 加氢改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