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制备变压器油的工艺研究
1
作者 曹雪萍 单贤根 +3 位作者 解品红 王洪学 高山松 段晓军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5,共8页
为延伸煤直接液化产品的产业链、提高煤直接液化产业附加值和经济性,以神华鄂尔多斯直接液化工厂生产的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为原料,通过加氢精制反应—加氢异构反应—蒸馏切割的工艺路线制备变压器油。其中,一段加氢精制实验采用RNC-2... 为延伸煤直接液化产品的产业链、提高煤直接液化产业附加值和经济性,以神华鄂尔多斯直接液化工厂生产的煤直接液化加氢稳定油为原料,通过加氢精制反应—加氢异构反应—蒸馏切割的工艺路线制备变压器油。其中,一段加氢精制实验采用RNC-2为催化剂,在300 mL连续加氢装置上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不同体积空速(volume hourly space velocity,VHSV)对加氢产品油性质及芳烃饱和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升高或体积空速降低,反应氢耗和气产率均增大;同时,各芳烃转化率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体积空速的增大而降低,且多环芳烃转化率>双环芳烃转化率>单环芳烃转化率。以一段加氢精制产品油为原料,采用THDW-5为催化剂,在30 mL连续加氢装置上开展二段加氢异构反应,反应压力为15 MPa、反应温度为350℃、体积空速为1.2/h时,加氢产品油物性数据表明:经二段加氢异构反应后,产品油的倾点明显降低,由-12℃降低至-45℃;硫、氮元素含量均小于1 mg/L。最后,对二段加氢产品进行实沸点切割得到280℃~295℃馏分,其物性分析结果显示该馏分可用作I-30℃变压器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加氢稳定油 变压器油 催化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分子筛催化剂对煤直接液化油加氢改质反应的性能研究
2
作者 李慧萍 单贤根 《煤炭转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80,共8页
为了研究USY分子筛与β分子筛的协同作用对煤直接液化油的加氢改质效果,制备了系列USY与β分子筛不同混合比例的复合分子筛加氢改质催化剂,即采用USY与β分子筛与拟薄水铝石混捏、焙烧和浸渍后获得的负载型NiW/U-β催化剂。同时以煤直... 为了研究USY分子筛与β分子筛的协同作用对煤直接液化油的加氢改质效果,制备了系列USY与β分子筛不同混合比例的复合分子筛加氢改质催化剂,即采用USY与β分子筛与拟薄水铝石混捏、焙烧和浸渍后获得的负载型NiW/U-β催化剂。同时以煤直接液化油为原料,采用固定床微反装置对上述催化剂进行了加氢改质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中USY和β分子筛混合比例的改变影响催化剂的酸性质、孔道结构和加氢性能,进而影响其对煤直接液化油的选择性开环效果以及柴油收率和选择性。在反应温度为360℃、反应压力为13 MPa、体积空速为2.5/h、氢油比(体积比)为800的实验条件下,加氢评价结果显示,NiW/Uβ-1(m(USY)∶m(β)∶m(Al_(2)O_(3))=25∶2∶73)催化剂对原料中>260℃馏分具有适宜的转化率,产品中柴油收率较高,145℃~260℃馏分选择性较好,分别为45.63%,86.20%和83.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分子筛 催化剂 煤直接液化油 多环烷烃 选择性开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表征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轻油中环烷烃
3
作者 李群花 王洪学 +1 位作者 单贤根 白雪梅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44-851,共8页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GC×GC-TOF MS)建立了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轻油中环烷烃分子结构的表征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谱库检索、标准物质对照、保留指数、谱图解析、标准质谱图对照、全二维谱图特征分析以及提取化合物特征... 基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GC×GC-TOF MS)建立了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轻油中环烷烃分子结构的表征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谱库检索、标准物质对照、保留指数、谱图解析、标准质谱图对照、全二维谱图特征分析以及提取化合物特征离子等多种定性手段,对TOF MS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轻油中主要含有链烷烃类、一环烷烃类、二环烷烃类、烷基苯类和一环烷基苯类等5种族类化合物;环烷烃主要以一环烷烃和二环烷烃为主,一环烷烃主要为带侧链的C1~C5环戊烷、C1~C4环己烷和C1环庚烷;二环烷烃主要为六元环串联或并联一个五元环、两个并联的六元环以及两个串联的五元环;从相对含量(质谱峰面积百分比)上看,一环烷烃中C8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二环烷烃中C9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加氢改质轻油 全二维气相色谱 飞行时间质谱 分子识别 环烷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生物质共热解非催化协同效应特征及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钮志远 刘桂建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6-295,共10页
对近年来煤-生物质共热解研究中判定是否发生协同效应及协同效应发生强度的4个指标,即温度范围、热重曲线、表观活化能及热解产物的产率及组成进行总结,并概括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对煤-生物质共热解非催化协同效... 对近年来煤-生物质共热解研究中判定是否发生协同效应及协同效应发生强度的4个指标,即温度范围、热重曲线、表观活化能及热解产物的产率及组成进行总结,并概括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对煤-生物质共热解非催化协同效应的影响,对煤-生物质共热解非催化协同效应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简要评述。最后提出未来煤-生物质共热解非催化协同效应特征和机理研究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燃料油 煤液化 共热解 非催化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质油组成与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
5
作者 刘磊 靳立军 +2 位作者 钟梅 代正华 刘洋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2,共9页
新疆低阶煤和重质油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煤油共液化工业前景,但重质油自身流动性差,极大地限制了煤油共液化的发展。为认识重质油组成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选取5种性质差异明显的重质油和2种工业循环溶剂油,探究其与上湾煤形成... 新疆低阶煤和重质油资源丰富,具有广阔的煤油共液化工业前景,但重质油自身流动性差,极大地限制了煤油共液化的发展。为认识重质油组成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选取5种性质差异明显的重质油和2种工业循环溶剂油,探究其与上湾煤形成的油煤浆流变性能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预加氢调控减压渣油的组成结构,分析重质油组成、结构与流变性能,获得重质油组成结构对油煤浆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重质油本身是牛顿流体,加入煤粉后转变为假塑性流体,呈现剪切稀化特征;重质油中胶质和沥青质组分含量越高,形成油煤浆的黏度越高,体系内部的触变结构越丰富,非牛顿流体特征越明显。减压渣油稠油预加氢后,形成油煤浆的黏度显著降低,其中,380℃下预加氢2 h后制成的油煤浆黏度在135℃时降至451 mPa·s,同时油煤浆的触变特性也明显减弱。预加氢促使减压渣油中的长链断裂为短链烃,胶质和沥青质组分转化为饱和分与芳香分,从而抑制胶团的生成,降低油煤浆黏度。其中,380℃下预加氢2 h后胶质含量较未处理减少约21%,重均分子量降至1594 Da,芳香环β位的H含量增加约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油共液化 油煤浆 黏温特性 触变特性 预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液化沥青离心脱灰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赵鹏 黄澎 刘敏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9,共8页
利用煤液化沥青制备高端炭材料是目前煤直接液化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该过程实现的关键在于煤液化沥青的高效深度脱灰。以焦化洗油和神华煤液化沥青在热萃取釜中制备的热萃取液为研究对象,借助旋转黏度仪考察了1∶1,4∶1,6∶1三种剂渣比... 利用煤液化沥青制备高端炭材料是目前煤直接液化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该过程实现的关键在于煤液化沥青的高效深度脱灰。以焦化洗油和神华煤液化沥青在热萃取釜中制备的热萃取液为研究对象,借助旋转黏度仪考察了1∶1,4∶1,6∶1三种剂渣比(焦化洗油与神华煤液化沥青的质量比)体系黏度随温度(20℃,40℃,60℃,80℃,100℃)的变化规律,探究了影响煤液化沥青灰分脱除和上层离心液收率的离心转速(1000 r/min,1500 r/min,2000 r/min,2500 r/min,3000 r/min,3500 r/min,4000 r/min)、剂渣比(1∶1,2∶1,3∶1,4∶1,5∶1,6∶1)和离心时间(5 min,10 min,15 min,20 min,25 min)三大行为因素,解析了神华煤液化沥青中灰分在焦化洗油混合体系中的粒度分布和形貌特征。结果表明:焦化洗油和神华煤液化沥青混合体系呈现出明显的高黏温正比特性,升高温度可显著减小不同剂渣比体系之间的黏度差异,焦化洗油和神华煤液化沥青萃取体系离心脱灰最佳工作参数为剂渣比4∶1、离心转速3000 r/min、离心时间15 min,此条件下灰分可降至0.06%,上层离心液收率可达75%。离心分离后灰分分布均匀,微观形貌呈现出不规则的锯齿层状堆叠特征,在焦化洗油和神华煤液化沥青混合体系中呈纳米级粒径分布是其不能深度脱除的根源,因此,可开发新型液相重力涡流、静电分离、沉降助剂法等技术并与离心技术相耦合,以期满足下游高端炭材料制备技术的指标要求,为煤炭直接液化技术规模化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沥青 焦化洗油 离心 脱灰 行为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生产高压屏蔽泵密封油的探索与工业实践
7
作者 逯波 杜强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6-71,共6页
介绍了煤直接液化工艺中以重减压瓦斯油和加氢稳定高温溶剂作为基础油,生产高压屏蔽泵密封油的相关研究及工业实践。分别比对煤直接液化轻油、液化重油及加氢稳定装置高温溶剂油、中温溶剂油作为密封油基础油的可行性,采用煤液化减压塔... 介绍了煤直接液化工艺中以重减压瓦斯油和加氢稳定高温溶剂作为基础油,生产高压屏蔽泵密封油的相关研究及工业实践。分别比对煤直接液化轻油、液化重油及加氢稳定装置高温溶剂油、中温溶剂油作为密封油基础油的可行性,采用煤液化减压塔侧二线油和高温溶剂油作为基础油进行配比。通过优化煤液化工艺流程,将减压重瓦斯油与高温溶剂油分别按照质量比1∶1.93和1∶1.50进行调合,可以生产出满足质量指标要求的高压屏蔽泵密封油产品。煤直接液化装置每个生产周期按使用密封油2600 t计,用自产密封油产品替代外购密封油可节约成本约2444万元/a,说明煤液化装置高压屏蔽泵使用自产密封油的经济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高压屏蔽泵 密封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煤浆黏温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韩文煜 常鸿雁 +1 位作者 张德祥 高晋生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54,共4页
在煤直接液化中 ,煤浆黏度变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艺性问题 ,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研究了在常压、2 0 0℃以下三种煤与四氢化萘制成煤浆的黏温变化 .研究发现 :随温度的增加 ,三种煤样的黏度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 ,其黏度值都在 1 60... 在煤直接液化中 ,煤浆黏度变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艺性问题 ,至今尚未得到充分研究 .研究了在常压、2 0 0℃以下三种煤与四氢化萘制成煤浆的黏温变化 .研究发现 :随温度的增加 ,三种煤样的黏度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 ,其黏度值都在 1 60℃时达到最低 ,1 60℃~ 2 0 0℃黏度迅速增加 .煤的溶胀及溶出物是升温过程中煤浆黏度变化趋势的主要影响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煤浆 黏温特性 溶胀 液化 四氢化萘 直接液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低温条件下油煤浆黏度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郝丽芳 王永刚 +1 位作者 孙秀英 熊楚安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31,共4页
在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油煤浆的黏度变化是工艺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进行了常压低温条件下影响油煤浆黏度变化的实验研究,分析了溶剂、煤粒度、煤油比以及外力因素如剪切速率、温度和溶胀等条件对煤浆黏度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煤浆的... 在煤直接液化过程中,油煤浆的黏度变化是工艺设计的重要参数之一.进行了常压低温条件下影响油煤浆黏度变化的实验研究,分析了溶剂、煤粒度、煤油比以及外力因素如剪切速率、温度和溶胀等条件对煤浆黏度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煤浆的黏度随溶剂黏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煤颗粒粒度增大而减小,随煤油比增大而升高.煤浆的表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表现出一定的剪切稀化性,煤颗粒在溶剂中发生溶胀,煤浆体系的黏度由于溶胀而增大.温度对浆体的黏度影响较大,黏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数学回归,建立了一定温度范围内黏度随温度变化的定量关系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液化 油煤浆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华煤直接液化残渣中重质油组分的分子结构 被引量:53
10
作者 谷小会 周铭 史士东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6-80,共5页
对0.1t/d煤直接液化连续实验装置中获取的神华煤液化残渣的重质油组分进行分子结构的研究,通过元素分析、分子量的测定等常规方法的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裂解色谱质谱等物理仪器方法的分析,得到了重质油组分的... 对0.1t/d煤直接液化连续实验装置中获取的神华煤液化残渣的重质油组分进行分子结构的研究,通过元素分析、分子量的测定等常规方法的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裂解色谱质谱等物理仪器方法的分析,得到了重质油组分的平均分子量为339,平均分子式为C25H31O0.2N0.26,主要结构是2~3环的芳香烃,其中有些已部分饱和成环烷烃,芳香环及饱和环上存在烷基取代基,取代基的链长不一,平均为9~10个碳,以及含有少量氧和氮原子处在环上形成杂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华煤 直接液化 残渣 重质油组分 分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残渣的热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李军 杨建丽 刘振宇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5-390,共6页
利用热重、固定床热解和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煤直接液化残渣的热解特性及热解产物分布、组成和性质,考察了热解回收油品的适用条件。结果表明,450℃~500℃下神华煤液化残渣(SHR)和胜利煤液化残渣(SLR)热解油产率分别约为32%和20%,450... 利用热重、固定床热解和红外光谱技术研究煤直接液化残渣的热解特性及热解产物分布、组成和性质,考察了热解回收油品的适用条件。结果表明,450℃~500℃下神华煤液化残渣(SHR)和胜利煤液化残渣(SLR)热解油产率分别约为32%和20%,450℃后升高温度对油产率影响不大,但会使热解油中沥青烯(A)含量增加。SHR的热解油主要是己烷可溶物组分(HS),与SHR中HS结构相似。但SLR的热解油中A组分含量接近50%。SHR中的HS组分在热解时的聚合并不明显;而SLR中的HS组分在热解过程中伴随明显的聚合,导致热解油中含有大量的沥青烯。在400℃~500℃,两种残渣中A均有向热解油转化的趋势,而且SLR中A组分表现出了较大的逸出能力。但从热解产物组成分布分析,A的逸出还是少量的,一部分分解产生油品,一部分与前沥青烯和四氢呋喃不溶物(THFIS)一起形成了半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残渣 热解 热解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残渣焦CO_2气化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楚希杰 李文 +2 位作者 李保庆 陈皓侃 白宗庆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46-150,共5页
比较了流化床条件下神华煤及其直接液化残渣焦在CO2气氛中的气化反应性,考察了添加液化催化剂、脱除矿物质以及脱除重质油对煤直接液化残渣气化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残渣焦的气化反应性比原煤焦好,残渣焦在1 000℃和1 100℃的气化... 比较了流化床条件下神华煤及其直接液化残渣焦在CO2气氛中的气化反应性,考察了添加液化催化剂、脱除矿物质以及脱除重质油对煤直接液化残渣气化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残渣焦的气化反应性比原煤焦好,残渣焦在1 000℃和1 100℃的气化反应性指数为0.135和0.290,而原煤焦的则为0.118和0.200。脱灰后残渣焦气化反应性低于脱灰后的煤焦,说明直接液化反应后剩余的难液化物质的气化反应性低于煤焦;未经脱灰处理的残渣焦气化反应性高于煤焦,反映了液化过程中富集的矿物质及铁系催化剂的催化气化活性。脱除残渣中的重质油会降低残渣焦的气化反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残渣气化 气化反应性 矿物质 重质油 液化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煤浆中溶剂的黏度与油煤浆黏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李克健 赵鹏 +1 位作者 史士东 郑建国 《洁净煤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6-38,共3页
安庆芳烃萃取油是理想的煤液化起始溶剂的原料,常压,100℃以下用德国Haake旋转黏度仪测定了不同加氢次数安庆芳烃萃取油的黏度,神华煤液化循环溶剂的黏度及其相对应的干煤浓度为45%的煤浆黏度变化,提供了油煤浆中溶剂的黏度与油煤浆黏... 安庆芳烃萃取油是理想的煤液化起始溶剂的原料,常压,100℃以下用德国Haake旋转黏度仪测定了不同加氢次数安庆芳烃萃取油的黏度,神华煤液化循环溶剂的黏度及其相对应的干煤浓度为45%的煤浆黏度变化,提供了油煤浆中溶剂的黏度与油煤浆黏度关系的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液化 油煤浆 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烟煤的液化及液化油的组成特征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朱继升 Lawrence P.Norcio +6 位作者 Edwin L.Kugler Dady B.Dadyburjor YANG Jian-li LIU Zhen-yu 杨建丽 刘振宇 钟炳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4-218,共5页
在 40 0℃、30min、7MPa冷氢压条件下两种煤液化结果表明 ,兖州煤比DECS 6 (美国煤 )煤更容易液化或共液化 ,这可能与兖州煤硫含量比较高有关 ,但DECS 6煤的油收率要高于兖州煤 ,表明EDCS 6煤容易裂解生成小分子化合物。同种煤液化油的... 在 40 0℃、30min、7MPa冷氢压条件下两种煤液化结果表明 ,兖州煤比DECS 6 (美国煤 )煤更容易液化或共液化 ,这可能与兖州煤硫含量比较高有关 ,但DECS 6煤的油收率要高于兖州煤 ,表明EDCS 6煤容易裂解生成小分子化合物。同种煤液化油的沸点分布特征基本一致。UV(紫外光谱 )特征表明 ,液化油中单环芳烃主要为烷基取代苯类化合物 ,二环芳烃组分主要是烷基取代萘类化合物 ,三环芳烃主要为渺位缩合的菲类化合物 ,四环芳烃主要为芘、屈艹 类化合物 ,五环芳烃以苯并芘类化合物为主 ,而极性化合物可归属为含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 沸点分布 族组成 烟煤 液化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催化裂化重质产物部分替代煤液化循环溶剂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赵鹏 朱肖曼 +2 位作者 张晓静 李文博 毛学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22-1526,共5页
研究了催化裂化油浆(催化裂化回炼油)和循环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在0.5 L卧式震荡高压釜中与新疆黑山烟煤配制油煤浆的反应过程,探讨了该油煤浆体系的成浆性,考察了不同添加量以及催化裂化油浆中的固体催化剂对煤液化效果的影响,并与没... 研究了催化裂化油浆(催化裂化回炼油)和循环溶剂组成的混合溶剂,在0.5 L卧式震荡高压釜中与新疆黑山烟煤配制油煤浆的反应过程,探讨了该油煤浆体系的成浆性,考察了不同添加量以及催化裂化油浆中的固体催化剂对煤液化效果的影响,并与没有油浆掺混时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试验范围内的油煤浆成浆性良好,满足泵送要求,催化裂化油浆(催化裂化回炼油)的适量添加可以促进煤炭转化,催化裂化油浆中的催化剂对液化效果没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液化 循环溶剂 催化裂化油浆 煤油共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直接液化油航空煤油馏分的性质与组分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李军芳 赵学社 +2 位作者 李文博 石智杰 李伟林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9-31,共3页
以煤直接液化油航空煤油馏分为原料,对其进行理化性质、硫/氮化合物分布、烃类组成分布及酚油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煤直接液化油航空煤油馏分部分指标不符合3号喷气燃料规范要求,如密度偏大、热值偏低、酸值偏高、硫/氮含量偏高和芳烃... 以煤直接液化油航空煤油馏分为原料,对其进行理化性质、硫/氮化合物分布、烃类组成分布及酚油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煤直接液化油航空煤油馏分部分指标不符合3号喷气燃料规范要求,如密度偏大、热值偏低、酸值偏高、硫/氮含量偏高和芳烃含量高,但煤直接液化油航空煤油馏分又具有高闪点、低冰点和富含环烷烃等突出优点.煤直接液化油航空煤油馏分的上述特性将使其通过加氢精制的方法获得合格的大比重喷气燃料.实验通过碱洗酸提方法富集酚,测得煤直接液化油航空煤油馏分中酚油约占26%左右,低级酚含量约占总酚量的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液化油 航空煤油馏分 性质分析 加氢精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惰质组分五彩湾煤直接液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马凤云 郭靖 +2 位作者 玛.伊.拜克诺夫 周岐雄 周剑林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26,共5页
以新疆五彩湾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煤质和热解分析,考察了溶煤比、反应时间、氢初压和反应温度对其加氢液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五彩湾煤惰质组含量高达81.5%,镜质组最大反射率达到0.73%,挥发分低于37%,H/C仅为0.59,但在氢初压仅为6... 以新疆五彩湾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煤质和热解分析,考察了溶煤比、反应时间、氢初压和反应温度对其加氢液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尽管五彩湾煤惰质组含量高达81.5%,镜质组最大反射率达到0.73%,挥发分低于37%,H/C仅为0.59,但在氢初压仅为6.0MPa,溶煤比1.75和反应时间60min条件下,其最佳液化温度为450℃,油产率和转化率分别达到55.20%和76.76%,仍然具有良好的液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彩湾煤 惰质组 反射率 加氢液化 油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艺条件对煤液化油中酚类化合物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毛学锋 李文博 +3 位作者 高振楠 谷小会 杜淑凤 史士东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30,共5页
煤炭直接液化油中含有种类丰富且数量可观的酚类化合物,研究影响酚类含量和组成的因素,对于深入研究煤液化产物中酚类化合物的生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考察了煤液化过程中反应温度、催化剂及添加高分油三种工艺条件对煤... 煤炭直接液化油中含有种类丰富且数量可观的酚类化合物,研究影响酚类含量和组成的因素,对于深入研究煤液化产物中酚类化合物的生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考察了煤液化过程中反应温度、催化剂及添加高分油三种工艺条件对煤液化油(41℃-220℃)中酚类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和催化剂加入都能增加煤液化油中总粗酚产率,而添加高分油方式则不太明显;另外,升高反应温度和添加高分油两种方式可以促进高级酚类中间体发生裂解、脱烷基及脱羟基等二次反应向生成分子量更小、结构更简单的低级酚类进行转化,而通过催化剂的加入可以抑制部分高级酚类向低级酚类的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直接液化油 生成机理 高级酚 酚类中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油共炼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被引量:12
19
作者 金嘉璐 史士东 吴春来 《洁净煤技术》 CAS 1996年第1期25-27,共3页
介绍了煤油共炼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开发状况,以及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进行的探索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煤油共炼与煤的直接液化相比,具有转化率,油收率较高和氢耗量、生产成本较低的显著优点,初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表明,在中国建设... 介绍了煤油共炼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开发状况,以及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进行的探索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煤油共炼与煤的直接液化相比,具有转化率,油收率较高和氢耗量、生产成本较低的显著优点,初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表明,在中国建设年处理1Mt的共炼厂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油共炼 煤炭液化 渣油 重油 混炼 煤焦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助剂改性FeOOH及其煤直接液化催化活性 被引量:11
20
作者 谢晶 卢晗锋 +2 位作者 陈银飞 高山松 王洪学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892-1899,共8页
采用共沉淀法分别引入Si、Al、La、Ca、Mg、Zr、Cu、Ni和Co 9种助剂元素对Fe OOH催化剂改性,借助BET、XRD、SEM手段表征各助剂对催化剂微观结构、晶相和形貌的影响,在0.5 L高压釜内测试各催化剂对神东煤的直接液化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引... 采用共沉淀法分别引入Si、Al、La、Ca、Mg、Zr、Cu、Ni和Co 9种助剂元素对Fe OOH催化剂改性,借助BET、XRD、SEM手段表征各助剂对催化剂微观结构、晶相和形貌的影响,在0.5 L高压釜内测试各催化剂对神东煤的直接液化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引入Si、Al、Ca、Zr、Ni、Co能改善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分散度,分别提高煤液化油收率0.7-2.7个百分点;Ni和Co为最优助剂,Mg没有促进作用,Cu、La降低了油收率。研究表明,Al、Ca、Zr是通过结构支撑改善催化剂的织构性质,促进生成易于转化为活性相的小晶粒γ-Fe OOH,Ni、Co主要起到电子型助剂作用,通过强化对氢气的活化,促进煤的转化,提高油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直接液化 FeOOH催化剂 改性 助剂 共沉淀 油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