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行比配置对间作花生叶绿素前体合成、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刘中杰 鲁俊田 +5 位作者 曲江波 郭奇 丰光 赵新华 于海秋 万书波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5-265,282,共12页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间作群体光环境的改变对不同生态位作物的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玉米花生4:2(M4P2)、4:4(M4P4)和4:8(M4P8)间作五个处理。结果表明,间...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间作群体光环境的改变对不同生态位作物的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玉米花生4:2(M4P2)、4:4(M4P4)和4:8(M4P8)间作五个处理。结果表明,间作改变了花生光合生理特性,降低了花生光合能力,花生叶绿素合成起始物ALA的合成受到抑制是叶绿素含量低的首要原因,ProtoⅨ向Mg-ProtoⅨ的转化效率降低,Pchlide向叶绿素a的转化受阻是叶绿素含量降低的关键位点。在M4P8模式下花生干物质积累量和荚果产量降低,但生育后期干物质分配比例更多向荚果转移,叶绿素a和叶绿素(a+b)含量升高,提高了对光能的利用效率,该模式间作系统产量和土地利用效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光合特性 叶绿素合成 行比配置 产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12木薯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性状及薯构型的影响
2
作者 黄洁 魏云霞 +2 位作者 何翠翠 韦卓文 张洁 《热带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6,共6页
为优化宜机化栽培模式,开展华南12木薯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性状及薯构型的影响研究,设宽窄行木薯的平地单作(T_(1))、平地间作花生(T_(2))、平地间作玉米(T_(3))、起垄单作(T_(4))、起垄间作花生(T_(5))、起垄间作玉米(T_(6))共6个处理,1... 为优化宜机化栽培模式,开展华南12木薯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性状及薯构型的影响研究,设宽窄行木薯的平地单作(T_(1))、平地间作花生(T_(2))、平地间作玉米(T_(3))、起垄单作(T_(4))、起垄间作花生(T_(5))、起垄间作玉米(T_(6))共6个处理,120 cm宽行内间作2行花生或玉米,60 cm窄行内不间作,调查木薯和间作作物的地上部农艺性状、产量及薯构型。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的鲜薯和粗淀粉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平地与起垄模式的单作鲜薯和粗淀粉产量相近;平地模式的间作比单作鲜薯减产3.7%~10.5%、粗淀粉减产8.5%~10.5%,而起垄模式的间作比单作鲜薯减产17.7%~20.7%、粗淀粉减产14.7%~19.3%。分析不同栽培模式的薯构型,在≤30.0 cm的窄行内侧(垄中)鲜薯重分布均≥99.5%,≤30.0 cm的窄行外侧(垄侧)鲜薯重分布均≥99.1%,≤25.0 cm层深内鲜薯重分布均≥99.8%。总之,60 cm窄行距的双行木薯在120 cm薯幅宽及25.0 cm层深范围内的鲜薯重分布≥99.0%,符合现行大垄双行木薯收获机最低作业要求(收获幅宽130 cm和薯深30 cm)。综合评估,推荐华南12木薯为宜机化品种,可平地间作,但不宜起垄间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花生 玉米 间作 薯构型 机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玉米间作对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曲春娟 姜晓静 +5 位作者 万书波 张正 杜龙 鞠倩 李晓 曲明静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7-175,共9页
为探明花生/玉米间作模式对农业重要害虫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发生危害的影响,通过在笼罩栽培池、网室及大田3个条件下的试验,研究两种金龟子对花生/玉米的寄主选择性,探讨花生/玉米间作对两种金龟子幼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暗黑鳃... 为探明花生/玉米间作模式对农业重要害虫暗黑鳃金龟和铜绿丽金龟发生危害的影响,通过在笼罩栽培池、网室及大田3个条件下的试验,研究两种金龟子对花生/玉米的寄主选择性,探讨花生/玉米间作对两种金龟子幼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暗黑鳃金龟对花生有明显的产卵选择偏好性,铜绿丽金龟对玉米有一定的产卵偏好性。花生单作区暗黑鳃金龟幼虫虫口密度是玉米单作区的3.55~6.59倍,而铜绿丽金龟幼虫虫口密度在两个单作区之间差异不显著;花生/玉米间作模式下,间作整体区域暗黑鳃金龟幼虫的平均虫口密度与花生单作区相比下降43.38%~70.84%,间作区花生带暗黑鳃金龟幼虫虫口密度与花生单作区相比下降33.55%~54.33%;铜绿丽金龟幼虫平均虫口密度与花生单作区和玉米单作区相比均略有变化但差异不显著。综上,花生/玉米间作种植模式可显著降低暗黑鳃金龟幼虫种群数量,但对铜绿丽金龟幼虫未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玉米间作 暗黑鳃金龟 铜绿丽金龟 寄主选择 虫口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玉米间作增加花生土壤微生物活性促进土壤有机碳固持
4
作者 李世文 卢居勐 +4 位作者 黄耿 沈一 孙波 张嵚 陈晏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1-810,共10页
间作种植模式是利用农田生物多样化增加土壤碳(C)固存的有效途径。为探究间作体系中邻近玉米的花生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SOC)固持的贡献,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玉米间作长期实验平台,设置两行花生两行玉米带状种植,利用生态测试... 间作种植模式是利用农田生物多样化增加土壤碳(C)固存的有效途径。为探究间作体系中邻近玉米的花生根际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SOC)固持的贡献,依托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花生/玉米间作长期实验平台,设置两行花生两行玉米带状种植,利用生态测试板(BIOLOG)和气相色谱等技术,分析玉米对邻近花生根际微生物C代谢能力的影响机制,解析微生物残体碳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远离玉米的花生,邻近玉米的花生根际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了19.0%,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提高了22%,根际微生物对酚酸类和氨基酸类的代谢能力分别提高了149.4%和16.1%;邻近玉米的花生根际土壤总氨基糖含量(TAS)相较于远离玉米的花生提高了6.45%,并提高了其细菌残体碳和真菌残体碳的含量,最终促使SOC提高了12.9%。研究表明邻近玉米没有改变花生根际土壤呼吸速率,而是降低花生根际SOC分解酶活性并增强根际微生物对更广泛有机碳组分的代谢能力,进而通过积累微生物残体碳(包括细菌和真菌残体碳)来提升根际SOC固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玉米间作 土壤呼吸速率 BIOLOG 氨基糖 微生物残体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玉米‖花生种间作用和间作优势的影响
5
作者 朱晨旭 郑宾 +7 位作者 王笑笑 汪江涛 孟维伟 刘涵 丁迪 刘领 付国占 焦念元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0-69,共10页
为明确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玉米花生间作(玉米‖花生)种间作用和间作优势的影响,本试验以环境CO_(2)浓度[(400±50)μmol·mol^(-1),a-CO_(2)]为对照,在两个磷水平[0 kg·hm^(-2)P_(2)O_(5)(P_(0))、180 kg·hm^(-2)P_... 为明确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玉米花生间作(玉米‖花生)种间作用和间作优势的影响,本试验以环境CO_(2)浓度[(400±50)μmol·mol^(-1),a-CO_(2)]为对照,在两个磷水平[0 kg·hm^(-2)P_(2)O_(5)(P_(0))、180 kg·hm^(-2)P_(2)O_(5)(P_(180))]下研究CO_(2)浓度升高[(700±50)μmol·mol^(-1),e-CO_(2)]对玉米‖花生种间相对竞争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和间作优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施磷条件下,与a-CO_(2)相比,e-CO_(2)处理能够提高间作玉米、花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促进干物质向玉米籽粒和花生荚果中转运,其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0.83%~48.68%和36.84%~51.18%,间作优势显著提高20.41%~102.73%;在两种CO_(2)浓度下,P_(180)对间作玉米、花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性状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间作玉米的穗粒数和间作花生的单株果重较P_(0)分别显著增加14.74%~42.64%和17.51%~51.61%,间作花生的种间相对侵占力和竞争比率分别提高13.79%~45.88%和4.17%~20.00%,间作优势增加5.17%~73.21%。综上,CO_(2)浓度升高和施用磷肥均能够协调玉米‖花生种间作用,促进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玉米籽粒和花生荚果中分配,改善产量性状,从而提高产量和间作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 CO_(2)浓度 干物质积累 种间竞争 间作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玉米Ⅱ花生模式对花生产量及氮和钙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赵婷婷 伊淼 +7 位作者 王建国 张佳蕾 刘珂珂 高华鑫 崔利 张正 郭峰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75-585,共11页
为明确不同的玉米||花生模式对花生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及氮、钙养分吸收的影响,探究最佳的间作模式,设置5种种植方式,即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玉米||花生行比3:4(IMP1)、3:6(IMP2)、6:8(IMP3)。2018-2019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间... 为明确不同的玉米||花生模式对花生干物质积累、产量形成及氮、钙养分吸收的影响,探究最佳的间作模式,设置5种种植方式,即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玉米||花生行比3:4(IMP1)、3:6(IMP2)、6:8(IMP3)。2018-2019两年试验结果表明:间作的玉米产量和花生产量均低于单作,但三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且IMP2最高。对于间作体系总产量而言,IMP1和IMP2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IMP3,较IMP3分别提高4.69%~4.70%和5.04%~5.97%。间作花生群体干物质、氮素和钙素积累量在花生结荚期后显著低于单作。在三种不同的间作模式中,IMP2的群体干物质、氮素和钙素积累量显著高于IMP1和IMP3模式,成熟期IMP2的花生群体干物质较IMP1、IMP3分别提高40.07%~47.16%和25.24%~25.72%;群体氮积累量分别提高33.63%~43.28%和26.58%~29.34%;群体钙积累量分别提高33.48%~49.06%和34.25%~38.97%。IMP2和IMP3的中垄(MR)花生群体干物质、氮素和钙素积累量均高于东垄(ER)和西垄(WR),但差异不显著。综合以上分析可得,玉米花生间作行比3:6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干物质积累 氮素积累量 钙素积累量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种植对花生根际微生态环境及其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衣婷婷 唐朝辉 +6 位作者 李庆凯 张正 王建国 张佳蕾 郭峰 崔利 万书波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0-78,85,共10页
花生连作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导致花生产量和品质下降。间作复合种植是缓解连作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生态的方法。为进一步探明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种植对花生根际微生态环境及花生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山东省莒县花生连作10年的地块,以... 花生连作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导致花生产量和品质下降。间作复合种植是缓解连作障碍的一种安全、有效、生态的方法。为进一步探明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种植对花生根际微生态环境及花生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山东省莒县花生连作10年的地块,以‘花育22’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以单一种植花生为对照,设置玉米、花生3∶4间作模式,研究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根际土壤氮磷钾养分及有机质含量、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荚果产量的影响;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究玉米根系分泌物和玉米根际微生物对连作花生生长和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调控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花生单一种植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换带种植显著增加花生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效钾含量,并显著增加花生根际土壤细菌Actinospica、Granulicel⁃la、Bryobacter、Chujaibacter的丰度,而Bradyrhizobium、Mesorhizobium的丰度显著降低;花生百果重显著增加41.8%,单株烂果数显著降低66.7%,荚果产量显著提高32.2%。室内模拟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玉米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均能增加连作花生根际土壤Actinospica的丰度,促进花生根系生长;玉米根系分泌物处理花生地上部干重显著增加24.1%,根系长度和根表面积仅增加7.2%和5.4%;玉米根际微生物处理花生地上部干重提高4.7%,根系长度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增加50.5%和47.4%。综上,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种植能够提高花生根际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减少烂果数,进而提高花生产量;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中玉米根系分泌物和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对连作花生土壤微生态环境的改善有重要作用,是缓解花生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连作花生 根际微生物 土壤氮磷钾养分 根系分泌物 连作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方法评价玉米−花生垄作间作和施磷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郁宁 马任甜 +1 位作者 寇太记 焦念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053-2062,共10页
【目的】探究玉米−花生垄作间作和施磷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优化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及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2022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田间试验,以玉米‘郑单958’和花生‘花育16... 【目的】探究玉米−花生垄作间作和施磷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为优化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体系及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0—2022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田间试验,以玉米‘郑单958’和花生‘花育16’为供试材料,设玉米−花生平作间作(FIC)和玉米−花生垄作间作(RIC)两种种植模式及P_(2)O_(5)0 kg/hm^(2)(P_(0))和180 kg/hm^(2)(P_(180))两个施磷水平。2022年10月夏季作物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采用干筛、湿筛和Le Bissonnais[慢速湿润(SW)、预湿后扰动(WS)、快速湿润(FW)]3种方法分析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结果】与玉米−花生平作间作(FIC)相比,玉米−花生垄作间作(RIC)处理土壤>0.25 mm粒径团聚体(R_(0.25))占比增加了0.2%~6.0%,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增加了1.1%~12.9%,几何平均直径(GMD)增加了2.8%~14.3%。与P_(0)相比,P_(180)处理土壤>0.25 mm粒径的团聚体(R_(0.25))占比增加了2.0%~13.3%,土壤团聚体MWD增加了4.2%~22.7%,GMD增加了8.3%~32.6%。各处理土壤团聚体MWD、GMD和R_(0.25)表现为P_(0)FIC<P_(0)RIC<P_(180)FIC<P_(180)RIC。Le Bissonnais法处理中,土壤团聚体MWD表现为SW>WS>FW。此外,干筛法测定的平均质量直径(MWD_(D))与SW法测定的平均质量直径(MWD_(SW))及WS法测定的平均质量直径(MWD_(WS))呈显著正相关(P<0.001),湿筛法测定的平均质量直径(MWD_(W))与FW法测定的平均质量直径(MWD_(FW))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玉米−花生垄作间作(RIC)较玉米−花生平作间作(FIC)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增强了团聚体的稳定性,且施磷进一步提高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垄作间作 Le Bissonnais法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花生‖鲜食玉米高值化生产技术
9
作者 南镇武 孟维伟 +5 位作者 张佳蕾 郭峰 王建国 刘柱 张正 万书波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8-523,共6页
在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鲜食玉米生育期短、鲜食花生提前收获的特点,创新发展了鲜食花生‖鲜食玉米高值化生产技术,该技术在黄淮地区可以实现鲜食花生‖鲜食玉米一年两季种植。本文通过分析该技术在适宜模式、品种和... 在玉米花生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鲜食玉米生育期短、鲜食花生提前收获的特点,创新发展了鲜食花生‖鲜食玉米高值化生产技术,该技术在黄淮地区可以实现鲜食花生‖鲜食玉米一年两季种植。本文通过分析该技术在适宜模式、品种和机械的选择以及抢墒播种、水肥管理、病虫草防控、旺长调控、收获与储运等环节的关键要点,及其主要优势和应用前景,以期为该技术在粮油主产区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花生 鲜食玉米 带状复合种植 高值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对玉米/花生间作农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10
作者 郁宁 马任甜 +2 位作者 寇太记 焦念元 高佳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13-2023,共11页
【目的】探讨施磷对玉米/花生间作农田土壤碳氮磷含量、储量、化学计量特征和产量的影响,为间作制度下的土壤养分管理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2022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试验处理由施磷(P_(18... 【目的】探讨施磷对玉米/花生间作农田土壤碳氮磷含量、储量、化学计量特征和产量的影响,为间作制度下的土壤养分管理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2022年,在河南科技大学试验农场进行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试验处理由施磷(P_(180),P_(2)O_(5) 180 kg/hm^(2))和不施磷(P_(0),P_(2)O_(5) 0 kg/hm^(2))两个磷水平,以及玉米单作(SM)、花生单作(SP)、玉米/花生间作(M/P) 3种种植方式组成。收获后,采样分析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碳氮磷含量、储量、化学计量特征,收获期测定作物产量。【结果】3个种植方式处理的土壤碳、氮、磷含量有一定差异,施用磷肥较不施磷肥处理分别提高了土壤碳、氮、磷含量14.2%、11.3%、67.8%;分别提高了土壤碳、氮、磷储量10.9%、8.0%、63.3%。间作(M/P处理)玉米、花生总产量较单作均显著提高11.7%~112.0%,且施磷后的提高效果高于不施磷(P<0.01)。花生单作(SP)的土壤C/N分别显著低于间作(M/P)和玉米单作(SM) 8.8%和8.6%;间作(M/P)较花生单作(SP)和玉米单作(SM)分别显著提高了土壤C/P10.8%和21.3%;间作(M/P)和花生单作(SP)较玉米单作(SM)分别显著提高了土壤N/P 14.4%和14.8%。与P_(0)相比,P_(180)显著降低了间作(M/P处理)土壤C/N 2.3%,分别显著降低了土壤C/P、N/P 31.6%、33.0%。施磷和种植方式对土壤碳氮磷含量、储量和化学计量特征以及作物产量产生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和C/N之间呈正相关,土壤碳氮磷含量、储量与C/P、N/P之间呈负相关。【结论】间作与施磷能提高养分供给与保储能力,改善土壤碳氮磷计量学特征,推广间作增施磷肥将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磷肥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40
11
作者 焦念元 宁堂原 +6 位作者 赵春 王芸 史忠强 侯连涛 付国占 江晓东 李增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17-923,共7页
以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为对照,研究了间作玉米花生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日变化以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玉米、花生叶绿素含量,其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中午达... 以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为对照,研究了间作玉米花生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日变化以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玉米、花生叶绿素含量,其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中午达到最大值;玉米南北行向种植东侧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上午间作明显大于单作,下午相反;间作明显提高了玉米阴天和晴天的光合速率,却明显降低了花生光合速率;在晴天,间作玉米花生的Fv/Fm、ΦPSⅡ日变化均呈倒抛物线,上午间作玉米明显大于单作的,下午相反,间作明显提高了花生的Fv/Fm,中午花生的ΦPSⅡ间作低于单作,上午和下午反之;阴天的Fv/Fm、ΦPSⅡ,间作玉米除中午小于外,上午和下午均大于单作玉米,间作花生全天均高于单作花生,说明玉米花生间作提高了花生对弱光的吸收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叶绿素含量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沙区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效率及间作优势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左元梅 李晓林 +1 位作者 曹一平 张福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658-664,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的玉米花生间作方式对作物铁的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间作方式Ⅰ (玉米∶花生的行数比例为 6∶10 )和间作方式Ⅱ (玉米∶花生∶玉米的行数比例为 3∶8∶3)对铁的吸收效率比单作分别增加了 6 8.72 ...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两种不同的玉米花生间作方式对作物铁的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间作方式Ⅰ (玉米∶花生的行数比例为 6∶10 )和间作方式Ⅱ (玉米∶花生∶玉米的行数比例为 3∶8∶3)对铁的吸收效率比单作分别增加了 6 8.72 %和 97.6 8% ;而铁的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降低了 2 3.2 6 %和 2 4 .0 9%。同时间作方式Ⅰ和间作方式Ⅱ的土地当量比分别为 1.18和 1.2 7(LER >1) ,说明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间作改善花生铁营养所表现的间作优势主要来自于作物对铁的吸收效率。作物对铁的利用效率为负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玉米 花生 间作 营养效率 影响因素 行数比例 田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46
13
作者 左元梅 李晓林 +2 位作者 王永歧 曹一平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153-159,共7页
采用根箱隔网盆栽方法模拟研究了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吸收利用铁营养的影响。用30μm尼龙网将聚氯乙烯制作的根箱分为根室和外室,模拟了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间作三种情况。结果表明,间作对花生的铁营养状况有很大的影响... 采用根箱隔网盆栽方法模拟研究了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吸收利用铁营养的影响。用30μm尼龙网将聚氯乙烯制作的根箱分为根室和外室,模拟了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间作三种情况。结果表明,间作对花生的铁营养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当花生与玉米间作时,花生地上部不表现缺铁现象;而花生单作则表现出严重的新叶缺铁黄化现象。间作花生新叶的全铁含量是单作的1.8倍,单作新叶活性铁含量仅是间作的47.2%,叶绿素含量是间作的25.3%。间作显著促进了花生对铁的吸收,使花生不同的部位的含铁量高于单作,从而提高了花生的光合速率;同时间作花生对铁的利用效率明显增加,花生子粒中铁的吸收量是单作的两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铁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例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37
14
作者 李美 孙智明 +6 位作者 李朦朦 于海秋 蒋春姬 赵新华 赵淑丽 王晓光 曹敏建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1-397,共7页
设置玉米和花生10:10间作(T1)、8:16间作(T2)和花生单作(CK1)、玉米单作(CK2)4个处理,在减轻花生田土壤风蚀程度的同时,研究不同间作比例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下花生主茎高、第一对侧枝长和第二对侧枝... 设置玉米和花生10:10间作(T1)、8:16间作(T2)和花生单作(CK1)、玉米单作(CK2)4个处理,在减轻花生田土壤风蚀程度的同时,研究不同间作比例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下花生主茎高、第一对侧枝长和第二对侧枝长均表现为T1>T2>CK1,单株叶面积为CK1>T2>T1,叶绿素a+b总量为CK1>T2>T1。花生的经济系数、单株总果数、出仁率和百仁重均表现为CK1>T2>T1,蛋白质含量为CK1>T2>T1,脂肪含量T1>T2>CK1;玉米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均表现为T2>T1>CK2;LER表现为T2>T1,差异显著。由试验结果可知,T2间作处理的花生生长发育及作物产量品质均优于T1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乙烯利和磷肥对玉米//花生间作氮吸收分配及间作优势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焦念元 汪江涛 +5 位作者 尹飞 马超 齐付国 刘领 付国占 李友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477-1484,共8页
【目的】在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喷施乙烯利明显降低玉米株高,提高花生和间作体系的产量,研究施用乙烯利和磷肥对玉米花生间作氮吸收分配和间作优势的影响,明确其调控机理,对实现玉米、花生间作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本... 【目的】在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中,喷施乙烯利明显降低玉米株高,提高花生和间作体系的产量,研究施用乙烯利和磷肥对玉米花生间作氮吸收分配和间作优势的影响,明确其调控机理,对实现玉米、花生间作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本试验于2012~2013年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场进行,设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间作和玉米//花生间作+喷施乙烯利4种种植方式,分别施磷和不施磷,共8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玉米、花生不同器官氮含量及氮积累量,讨论了喷施乙烯利和施磷对间作体系氮吸收间作优势的影响。【结果】与单作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茎、叶、籽粒的氮含量和氮积累量,促进了氮向籽粒的分配;提高了花生茎、叶、果仁的氮含量,但明显降低了花生氮积累量,不利于氮向果仁分配;与单作体系相比,间作体系的氮吸收间作优势为N 26.88~42.21 kg/hm^2。喷施乙烯利减少了玉米对花生的氮竞争比率,降低了间作玉米茎、叶、籽粒的氮含量和氮积累量,促进氮向籽粒的分配,并且还提高了间作花生茎、叶、果仁的氮含量和氮积累量,促进氮向果仁的分配,间作花生的氮吸收量提高23.67%~49.54%(P<0.05),间作体系氮吸收间作优势提高4.95%~54.65%。与不施磷相比,施磷提高了喷施乙烯利间作体系中玉米和花生吸氮量,分别提高19.49%~27.71%和34.26%~43.24%(P<0.05),氮吸收间作优势提高69.97%~162.57%(P<0.05)。【结论】施用磷肥可进一步提升喷施乙烯利在降低玉米对花生的氮竞争比率,促进玉米花生间作体系氮吸收及氮向籽粒中分配,提高氮吸收间作优势的作用,促进氮素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花生间作 乙烯利 磷肥 氮吸收 间作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性土壤上玉米/花生间作对花生根系形态变化和生理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左元梅 王贺 +2 位作者 李晓林 张福锁 曹一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58-563,共6页
应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石灰性土壤上玉米与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问作显著地改善了花生的铁营养状况。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改善作用与间作对花生根系形态和生理活性所产生的影响密切相关。间作不仅增加了花生的侧根数目、侧... 应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石灰性土壤上玉米与花生间作对花生铁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问作显著地改善了花生的铁营养状况。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改善作用与间作对花生根系形态和生理活性所产生的影响密切相关。间作不仅增加了花生的侧根数目、侧根长度、根毛数量,而且促使花生表皮形成丰富的转移细胞和根质膜还原Fe(Ⅲ)能力的提高;同时间作花生根际微生物数量少于单作花生,可能减少了对玉米根系分泌的植物铁载体(PS)和根表粘液层的分解,间作花生根表较厚的粘液层和根际丰富的PS-Fe^(31)促进了间作花生对根际土壤难溶性铁Fe(Ⅲ)的吸收和利用。间作花生的这些根系形态变化、生理变化在改善花生铁营养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花生 玉米 生理反应 石灰性土壤 根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作带型、宽窄行与密植对玉米和花生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原小燕 张云云 +6 位作者 符明联 陆建美 王建丽 罗金超 刘珏 赵凯琴 田正书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288-2293,共6页
【目的】探索适宜云南的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最佳种植模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间作带型、种植密度及宽窄行种植方式对单/间作体系玉米花生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相对于普通匀垄种植模式,宽窄行... 【目的】探索适宜云南的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最佳种植模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间作带型、种植密度及宽窄行种植方式对单/间作体系玉米花生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相对于普通匀垄种植模式,宽窄行种植均能提高单作玉米及花生产量,且对玉米产量促进效果更显著;玉米花生在不同的间作带型及不同的种植密度下,多数处理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合理的间作带型及适宜的种植密度是保证该间作优势的关键因素,其中玉米花生采用2∶4间作带型,玉米种植密度与单作相同(7. 69万株/hm2),宽行行距0. 9 m,窄行行距0. 4 m,间作优势最大;间作系统中的优势作物产量对总产量影响较大,不同间作带型及种植密度均能影响单/间作系统中玉米花生产量,且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更大,间作带型对花生产量影响更大,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花生在2∶4间作带型产量较高。【结论】本研究筛选出玉米花生间作系统最适种植模式为玉米花生采用2∶4间作带型,玉米种植密度与单作相同(7. 69万株/hm2),宽行行距0. 9 m,窄行行距0. 4 m,花生密度比单作适当降低,可获得较高复合产量,间作优势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种植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氮磷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5
18
作者 焦念元 宁堂原 +5 位作者 赵春 侯连涛 李增嘉 李友军 付国占 韩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06-712,共7页
2004—2005年在山东泰安研究了施氮量与种植方式对玉米和花生产量、生物量、氮磷吸收与利用以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氮、磷吸收量,但降低了花生产量和氮吸收量。2行玉米4行花生间... 2004—2005年在山东泰安研究了施氮量与种植方式对玉米和花生产量、生物量、氮磷吸收与利用以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氮、磷吸收量,但降低了花生产量和氮吸收量。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模式(2∶4间作模式)的产量、生物量、蛋白质产量、氮磷吸收量以及氮磷吸收利用效率均高于2行玉米8行花生间作模式(2∶8间作模式);2∶4间作模式的氮、磷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单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和蛋白质土地当量比(PLER)均大于1,土地利用率提高8%~17%,间作优势明显。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处理显著提高间作玉米产量,间作花生增产不显著,促进玉米-花生间作体系氮、磷积累,提高了氮、磷吸收总量及磷吸收利用效率,从而显著提高了间作体系的产量和蛋白质产量,间作优势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方式 施氮量 玉米-花生间作 氮吸收与利用 磷吸收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花生间作系统优势分析 被引量:41
19
作者 周苏玫 马淑琴 +1 位作者 李文 张石头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1期17-22,共6页
对2∶X型玉米花生间作系统的生态生理效应和综合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后系统内的生态环境改善,玉米群体内的光照强度增大,光分布合理,风速增大,CO2含量增加;花生群体内光照强度减弱,CO2含量和风速略有增加。间作后后玉... 对2∶X型玉米花生间作系统的生态生理效应和综合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间作后系统内的生态环境改善,玉米群体内的光照强度增大,光分布合理,风速增大,CO2含量增加;花生群体内光照强度减弱,CO2含量和风速略有增加。间作后后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性能提高,农艺性状改善;而花生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但随着花生行比的增加逐步得到改善。这种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迭加后的优势,以2∶6型和2∶8型表现较好。为发挥玉米的高产潜能,对产量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提出玉米花生间作以2∶6型为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生态因子 生理特征 综合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壤有效铁和花生铁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左元梅 李晓林 +2 位作者 张福锁 曹一平 王运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50-356,共7页
用30μm尼龙网将聚氯乙烯制作的根箱分为根室和外室,通过根箱试验模拟了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间作3种情况,研究了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壤铁的有效性和花生植株铁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花生根际、土体中有效铁含... 用30μm尼龙网将聚氯乙烯制作的根箱分为根室和外室,通过根箱试验模拟了玉米单作、花生单作、玉米/花生间作3种情况,研究了玉米/花生间作对土壤铁的有效性和花生植株铁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花生根际、土体中有效铁含量明显高于单作花生,其新叶中活性铁含量比单作花生高50%,其叶绿素含量比单作花生高4倍。间作明显改善了花生的缺铁黄化症状,提高了花生和玉米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花生 间作 土壤 有效铁 铁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