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桉树林皆伐改造树种配置模式综合评价
1
作者 赵晴 张姣 +3 位作者 贺利平 余传 周江乐 陶玉柱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1期94-104,共11页
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研究以深圳市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桉树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皆伐改造3 a的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乡土树种配置模式下的林木个体生长特征、生物多样性特征、土壤理化特征以及森林生态系统... 为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研究以深圳市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桉树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皆伐改造3 a的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乡土树种配置模式下的林木个体生长特征、生物多样性特征、土壤理化特征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差异;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树种配置模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林木个体生长特征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配置模式的平均胸径介于(3.4±0.2)~(8.7±0.7)cm之间,平均树高介于(4.4±0.2)~(8.8±0.5)m之间。不同模式下的生物多样性差异表明,不同树种对物种入侵的竞争响应不同。不同模式下土壤理化特征存在一定差异;不同树种配置模式下森林碳储量介于122.01~211.28 t·hm^(-2)之间,均以土壤层碳储量含量最高,其次是植被层。主成分分析提取了6个主成分,可反映阔叶混交林改造模式94.9%的变异性。综合评价得分表明,在该地区对桉树林进行皆伐改造时,优化的树种组合模式为:(1)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荷木Schima superba+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台湾相思A.confusa+山乌桕Triadica cochinchinensis;(2)台湾相思+樟Camphora officinarum+大叶相思+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3)大叶相思+荷木+鸭脚木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山乌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皆伐改造 树种配置模式 综合评价 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Z3型空气捻接器应用实践
2
作者 严绒飞 《纺织器材》 2025年第1期43-45,共3页
为了提高纱线捻接质量,以DZ3型空气捻接器为例,介绍其工作原理及衡量捻接质量的4个指标,即捻接失败率、电清捻接粗节和细节的100 km切疵数、捻接强力和捻接外观;从调整捻接工艺参数、做好空气捻接器维护工作及关注捻接指标等方面,提出... 为了提高纱线捻接质量,以DZ3型空气捻接器为例,介绍其工作原理及衡量捻接质量的4个指标,即捻接失败率、电清捻接粗节和细节的100 km切疵数、捻接强力和捻接外观;从调整捻接工艺参数、做好空气捻接器维护工作及关注捻接指标等方面,提出稳定捻接质量的措施,并针对不同种类纱线结构特点进行捻接工艺参数优选试验。指出:用好空气捻接器是保障纱线捻接质量的关键;捻接工艺参数设置对捻接质量、络筒效率影响较大,应根据原料、纺纱品种、车间温湿度变化等及时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捻接器 加捻 退捻 电清 捻接失败率 切疵 捻接强力 捻接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枝强度对杉木人工林无节材形成及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阮颖超 苏比·热西塔洪 +6 位作者 林熙 李明 范少辉 冯随起 陈志云 马祥庆 何宗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59,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修枝强度对杉木无节材形成及质量的影响,为确定杉木大径级无节良材培育的合理修枝强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4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修枝强度试验(每年修枝至树干直径6、8、10和12 cm,直至树干修... 【目的】研究不同修枝强度对杉木无节材形成及质量的影响,为确定杉木大径级无节良材培育的合理修枝强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4年生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修枝强度试验(每年修枝至树干直径6、8、10和12 cm,直至树干修枝净高度达7 m时停止修枝,未修枝木为对照)。在修枝22年后,调查林木生长情况;选取各修枝强度的平均标准木共计30株并砍倒,截取7 m以下树干运回实验室,测定树干饱满度;然后采用锯板法、旋切法切割树干,测定节疤的数量、长径和短径,并统计无节材积比例、无节单板数量比例和节疤体积比例。【结果】胸径和单株材积均有随修枝强度增加而显著下降的趋势,但修枝强度对树高无显著影响;修枝强度6 cm的胸径显著小于其余处理,单株材积显著小于修枝强度10 cm、12 cm和对照(CK);修枝强度8 cm的胸径显著小于修枝强度10 cm和12 cm,单株材积显著小于修枝强度12 cm。在1.3~4.0 m木段,修枝强度6 cm的饱满度显著高于修枝强度10 cm和12 cm;在4~7 m木段,修枝强度8 cm的饱满度显著高于修枝强度10 cm。锯板法的测定结果表明,节疤数量呈随修枝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趋势,节疤长径和短径均随修枝强度增加而降低,修枝强度6 cm的节疤短径显著小于其余处理。旋切法的测定结果表明,节疤的数量、长径和短径均呈随修枝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趋势。无节材积比例和无节单板数量比例均有随修枝强度增加显著提高的趋势,节疤体积比例有随修枝强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趋势。4个强度修枝的无节材积比例均显著提高(至少51.1%),无节单板数量比例均显著提高(至少33.25%)。锯板法和旋切法的测定结果一致表明,修枝强度6 cm和8 cm的节疤分布更少更小且无节材比例提升效果更明显,修枝效果排序为修枝强度6 cm>8 cm>10 cm>12 cm>CK。【结论】修枝强度的确定取决于经营目标。若要追求更大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生长但对木材质量要求不高时,可选择修枝强度10 cm和12 cm;若要追求更大的树干饱满度、无节材积比例和无节单板数量比例,以及更低的节疤体积比例和更少及更小的节疤的数量、长径和短径,但对生长量要求不高时,可选择修枝强度6 cm和8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修枝强度 无节材 旋切法 锯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皆伐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72
4
作者 杨玉盛 陈光水 +4 位作者 王小国 谢锦升 董彬 李震 高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4-590,共7页
应用密闭室碱吸收法对杉木人工林皆伐后的土壤呼吸及各分室呼吸进行为期1年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林皆伐后前4个月土壤呼吸显著高于对照(未伐地)的,皆伐6个月后则显著低于对照的,但伐后1年内的平均土壤呼吸则与对照的无显著差异。皆伐... 应用密闭室碱吸收法对杉木人工林皆伐后的土壤呼吸及各分室呼吸进行为期1年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林皆伐后前4个月土壤呼吸显著高于对照(未伐地)的,皆伐6个月后则显著低于对照的,但伐后1年内的平均土壤呼吸则与对照的无显著差异。皆伐地枯枝落叶层呼吸和矿质土壤呼吸分别在伐后的5个月和6个月内显著高于对照的,但此后则与对照的无显著差异。皆伐地根系呼吸除在伐后当月显著高于对照的外,第3个月迅速降低至消失。皆伐地土壤呼吸、枯枝落叶层呼吸和矿质土壤呼吸最大值出现时间均较对照的有所提前。伐后1年内皆伐地枯枝落叶层呼吸、矿质土壤呼吸和根系呼吸占土壤呼吸的比例分别为34·5%、63·9%和1·6%,而对照的则分别为23·4%、50·1%和26·5%。双因素关系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共同解释皆伐和对照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54%和90%。皆伐地土壤呼吸及各分室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低于对照的,但对土壤湿度的敏感性则高于对照的。皆伐地土壤呼吸、矿质土壤呼吸和枯枝落叶层呼吸的Q10分别为1·42、1·53和1·34,而对照的土壤呼吸、矿质土壤呼吸、枯枝落叶层呼吸和根系呼吸的Q10则分别为2·42、1·81、2·40和4·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皆伐 土壤呼吸 杉木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尖峰岭热带林乔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分布格局 被引量:23
5
作者 吴裕鹏 许涵 +3 位作者 李意德 骆土寿 陈德祥 林明献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23,共8页
沿海南尖峰岭林区海拔梯度设立164块25m×25m样地,分析乔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森林采伐对这种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尖峰岭物种丰富,164块625m2样地共记录植株65144个,分属84科253属596种;原始林的物... 沿海南尖峰岭林区海拔梯度设立164块25m×25m样地,分析乔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同时分析森林采伐对这种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尖峰岭物种丰富,164块625m2样地共记录植株65144个,分属84科253属596种;原始林的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呈现双峰型的分布格局,主要受尖峰岭地区水热、光照、群落特性等因素控制;径级择伐后森林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波动上升;皆伐后森林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梯度剧烈波动;原始林的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增高而缓慢上升;径级择伐森林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首先随海拔增高而平缓上升,海拔800m处最高,之后缓慢下降;皆伐林中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增高先上升,海拔680m处达到一个峰值,然后下降,海拔850m处又开始继续上升;和原始林相比较,径级择伐森林总体而言沿海拔梯度的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有所上升,而皆伐森林的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海拔梯度 径级择伐 皆伐 尖峰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烧和保留采伐剩余物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3
6
作者 吴君君 杨智杰 +4 位作者 刘小飞 陈朝琪 黄永梅 万菁娟 王小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3-211,共9页
采用室内培养法,比较分析了福建三明地区米槠次生林皆伐后火烧、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影响,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土壤初始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关系。结果表明,火烧、保留采伐剩余物处... 采用室内培养法,比较分析了福建三明地区米槠次生林皆伐后火烧、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影响,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土壤初始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关系。结果表明,火烧、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6个月和18个月后,火烧处理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下降了6.0%和1.9%,保留采伐物处理土壤表层有机碳增加了15.6%和25.0%。两次培养中,火烧处理各土层累积矿化量显著低于对照和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火烧6个月后,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各土层累积矿化量显著低于对照,18个月后10~20和20~40 cm土层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火烧18个月后,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各土层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1年前的累积矿化量,分别高57.0%、112.0%和49.9%;火烧和对照处理前后两次培养各土层累积矿化量变化并无明显规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土壤初始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呈显著地线性相关关系(p〈0.05)。营林活动初期,皆伐后保留采伐剩余物措施较火烧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库,对土壤肥力及后期林木生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皆伐 火烧 采伐剩余物 有机碳 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林采伐迹地连栽和撂荒对林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2
7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1 位作者 秦国宣 项文化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5-71,共7页
研究湖南会同连栽第2代杉木人工纯林和撂荒对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和30~60cm土层中,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且腐殖质碳、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研究湖南会同连栽第2代杉木人工纯林和撂荒对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土壤养分与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30cm和30~60cm土层中,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普遍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且腐殖质碳、有效磷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全磷含量在0~30cm土层中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0~30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1),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P<0.05),30~60cm土层中,撂荒地过氧化氢酶、蔗糖酶活性也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地(P<0.05),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也高于连栽杉木人工林地,但差异不显著(P>0.05)。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养分含量之间均呈较好的正相关,而且与水解氮、速效磷、腐殖质碳的相关性高于其与有机质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在林地土壤质量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脲酶、蔗糖酶和磷酸酶可作为林地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撂荒具有更好地恢复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的能力,对维持杉木人工林地持续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会同 杉木人工林 采伐迹地 连栽 撂荒 土壤养分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中林区不同森林采伐方式对林火的长期影响模拟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宏伟 胡远满 +3 位作者 常禹 布仁仓 李月辉 刘淼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3-19,共7页
采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模拟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在无采伐和皆伐、二次渐伐和择伐共4种预案下300年内森林可燃物与林火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采伐降低了森林细可燃物的载量,但不同采伐方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采伐增加了粗可燃物的载... 采用空间直观景观模型(LANDIS)模拟大兴安岭呼中林区在无采伐和皆伐、二次渐伐和择伐共4种预案下300年内森林可燃物与林火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采伐降低了森林细可燃物的载量,但不同采伐方式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采伐增加了粗可燃物的载量,皆伐方式增加最明显;采伐导致了林火面积和火烧频率的增加,增加了森林的起火可能性,择伐方式下森林的起火可能性最低;采伐提高了森林的火险等级,择伐方式下森林的火险等级最低。因此,建议森林管理者在采伐量一定的条件下采用择伐方式,降低人类采伐活动和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干扰,进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方式 林火 空间直观景观模型 皆伐 渐伐 择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地美洲黑杨人工林皆伐对地表甲烷通量的短期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高升华 张旭东 +5 位作者 汤玉喜 张蕊 唐洁 张雷 申贵仓 魏远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3,共7页
2011年4—7月,利用静态箱-快速甲烷分析仪(FMA)法,在岳阳市君山区长江外滩美洲黑杨人工成熟林对比观测皆伐区和未采伐区地表甲烷通量,结合同步观测的土壤温度、湿度和植被结构因子,分析皆伐对试验区地表甲烷汇功能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 2011年4—7月,利用静态箱-快速甲烷分析仪(FMA)法,在岳阳市君山区长江外滩美洲黑杨人工成熟林对比观测皆伐区和未采伐区地表甲烷通量,结合同步观测的土壤温度、湿度和植被结构因子,分析皆伐对试验区地表甲烷汇功能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 滩地美洲黑杨人工林土壤在未遭遇水淹年份( 2011) 生长旺季为甲烷的汇; 2 次观测显示,皆伐区的甲烷吸收速率均显著( P<0.001和P<0.05) 低于未采伐区,分别仅为未采伐区的29%和22% ,且皆伐改变了甲烷通量的日变化规律; 皆伐导致土壤温度、湿度和植被结构等环境因子发生的变化共同导致了皆伐区甲烷汇功能的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通量 皆伐 美洲黑杨人工林 快速甲烷分析仪 静态箱 长江滩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皆伐方式对小兴安岭低质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辉 董希斌 姜帆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32-38,共7页
针对小兴安岭低质林分,采用不同的皆伐方式,利用LI-8100碳通量自动监测系统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低质林分土壤呼吸进行观测,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皆伐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和不同皆伐方式的土壤呼吸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 针对小兴安岭低质林分,采用不同的皆伐方式,利用LI-8100碳通量自动监测系统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对低质林分土壤呼吸进行观测,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皆伐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和不同皆伐方式的土壤呼吸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试验区土壤呼吸夏季最大,冬季最低,春季和秋季因土壤温度和湿度差异不大使土壤呼吸相差较小;对于水平带同一条皆伐带,土壤呼吸并无显著性差异,并且不同的带宽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也不显著;垂直带随海拔升高土壤呼吸呈现波动性,总体趋势随海拔升高土壤呼吸逐渐降低,但是差距较小;水平带、垂直带和林窗的年土壤呼吸量分别为1.184,1.426,1.179kgCO2.m-2a-1,垂直带最高,水平带次之,林窗最低。影响垂直带土壤呼吸的关键因素是土壤温度,林窗则是土壤湿度,而水平带土壤温度和湿度的条件则介于垂直带和林窗之间。这说明在不同的皆伐方式条件下,影响土壤呼吸的关键因素并不完全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质林 土壤呼吸 皆伐方式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皆伐对不同坡度及结构的林分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正雄 周新年 +2 位作者 陈玉凤 高山 林海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93-700,共8页
选择人工林伐区3种不同坡度和4种不同结构林分的林地作为试验地,研究分析各种林地皆伐作业前后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皆伐后除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2项指标增大外,其余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均下降。土壤持水性能变差,孔隙度减... 选择人工林伐区3种不同坡度和4种不同结构林分的林地作为试验地,研究分析各种林地皆伐作业前后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皆伐后除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2项指标增大外,其余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均下降。土壤持水性能变差,孔隙度减小,养分含量降低,且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幅度与林地坡度大小及林分结构有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皆伐对不同坡度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30°的林地、23°的林地和16°的林地;皆伐对不同结构林分林地土壤理化性状的干扰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短轮伐期阔叶林(尾叶桉纯林)林地、杉阔混交林林地、马杉混交林林地和杉木纯林林地。从有利于环境保护,减少采伐作业对不同坡度和不同结构林分林地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皆伐 林分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干扰程度 主成分分析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皆伐对短轮伐期尾叶桉林地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正雄 周新年 +2 位作者 高山 林必辉 李勤良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1-113,共3页
定量分析皆伐对短轮伐期尾叶桉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皆伐后土壤容重增大0 02g·cm-3,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增大1 89%,最大持水量下降2 15%,总孔隙度减小2 25%;土壤养分含量普遍下降,其中土壤主要养分如有机质、全N、... 定量分析皆伐对短轮伐期尾叶桉人工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皆伐后土壤容重增大0 02g·cm-3,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增大1 89%,最大持水量下降2 15%,总孔隙度减小2 25%;土壤养分含量普遍下降,其中土壤主要养分如有机质、全N、水解性N、全P、速效P、全K、速效K等含量分别下降13 19g·kg-1、0 26g·kg-1、1 60mg·kg-1、0 13g·kg-1、5 12mg·kg-1、0 49g·kg-1和3 11mg·kg-1;从森林生态采运角度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皆伐 尾叶桉 林地 人工林 土壤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阔混交人工林皆伐前后植物种类组成变化 被引量:8
13
作者 张正雄 周新年 +3 位作者 郑世群 丘进渊 李勤良 陈玉凤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通过对皆伐作业前后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地植被变化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皆伐后一部分植物消失(衰退种)、一部分植物增加(侵入种),但优势植物基本保留下来(保留种),这主要是由于迹地清理方式采用带堆法的缘故.皆伐后灌木层种数减少,草本层... 通过对皆伐作业前后杉阔混交人工林林地植被变化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皆伐后一部分植物消失(衰退种)、一部分植物增加(侵入种),但优势植物基本保留下来(保留种),这主要是由于迹地清理方式采用带堆法的缘故.皆伐后灌木层种数减少,草本层种数增加,且皆伐对灌木层植物的干扰影响比草本层的大.因此,为了减小皆伐对林地生态环境(植被和水土流失)的负面影响,使皆伐后林地植被能尽快恢复,建议皆伐后迹地清理方式采用沿等高线分布的带堆法,避免采用火烧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皆伐 杉阔混交人工林 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人工林、皆伐迹地及农田土壤碳及肥力的差异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文杰 张文天 +2 位作者 安静 王慧梅 祖元刚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9-88,共10页
采集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皆伐迹地和农田不同深度土壤进行分析,以便确定森林皆伐、农田化过程中土壤碳及肥力变化及其垂直剖面差异。结果表明:1)4个地点林地0~20cm土层有机碳储量平均为93.0t·hm^-2,显著高于农田57%和皆... 采集东北地区落叶松人工林、皆伐迹地和农田不同深度土壤进行分析,以便确定森林皆伐、农田化过程中土壤碳及肥力变化及其垂直剖面差异。结果表明:1)4个地点林地0~20cm土层有机碳储量平均为93.0t·hm^-2,显著高于农田57%和皆伐地24%,而深层(20~80cm)农田土壤有碳储量均值大多高于林地和皆伐迹地(P〈0.05),但是后二者差异大多不显著;无机碳较有机碳低3个数量级,且与有机碳变化趋势相反,但对土壤碳收支影响较小。2)农田0~20cm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储量分别较林地低52%和65%(P〈0.05),较皆伐迹地低30%和86%(P〈0.05),但深层呈农田高于林地与皆伐迹地的趋势;农田0~20em土壤全钾储量高于林地39%(P〈0.05),深层差异呈变小趋势;不同土层及不同处理方式之间土壤全磷储量均未产生显著变化。3)农田0~20cm土壤密度显著高于林地(27%)(P〈0.05)和皆伐迹地(15%)(P〈0.05),但是深层差异不显著;不同土层林地、皆伐迹地和农田土壤pH值和电导率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合来看,不同处理对土壤的影响表层大于深层且差异明显,多数指标在农田、林地、皆伐迹地间变化趋势表层与深层不同甚至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 人工林 皆伐迹地 农田 土壤碳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皆伐与刀耕火种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动态恢复机制 被引量:4
15
作者 冯广 李俊清 +4 位作者 臧润国 艾训儒 姚兰 朱江 丁易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10,共10页
【目的】皆伐与刀耕火种是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人为干扰方式。本研究旨在比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两种干扰后群落的动态恢复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以期为森林植被保育和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依托不同干扰后恢复20... 【目的】皆伐与刀耕火种是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人为干扰方式。本研究旨在比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两种干扰后群落的动态恢复特征并分析其形成机制,以期为森林植被保育和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参考。【方法】依托不同干扰后恢复20与40年群落内所设立的98个样地,在径级划分的基础上对群落基本特征采用物种多度格局、物种组成、稀疏化丰富度及多度进行描述,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上述特征在不同恢复群落间的差异性。【结果】不同恢复群落的多度与稀疏化丰富度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在中、小径级植被当中,皆伐后恢复20年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弃耕地恢复20年群落;不同恢复过程中植被多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弃耕地恢复过程具有更明显的多度变化,且在不同径级中均达到显著水平。虽然不同恢复的20~40年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异性均达到极显著(P <0.001),但小径级植被较能反映这种变异,同时也能反映物种生态对策的转变。此外,弃耕地恢复过程中上述特征更明显。物种多度格局关系显示,弃耕地恢复群落的优势种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地位,而采伐恢复过程中物种间的多度差异明显减小。【结论】皆伐后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能在短期内展现较高的恢复速率,而弃耕地恢复则在短期受阻后才体现出该特点。这可能与干扰对生物与非生物资源的影响程度有关,表明刀耕火种对群落恢复的影响深远。此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经历干扰后物种组成的恢复缓慢,但具有一定的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落恢复 皆伐 刀耕火种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物种组成 植被多样性 物种多度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分结构人工林皆伐后不同土层温度的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正雄 赖灵基 陈玉凤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2013年第4期39-43,共5页
在福建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种林分结构人工林伐区进行试验,研究皆伐作业及不同迹地清理方式(火烧法、带堆法、散铺法)对林地表层(0~20 cm)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皆伐后的林地表层土壤温度明显高于皆伐前,且温度变化大小与林分结构... 在福建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种林分结构人工林伐区进行试验,研究皆伐作业及不同迹地清理方式(火烧法、带堆法、散铺法)对林地表层(0~20 cm)土壤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皆伐后的林地表层土壤温度明显高于皆伐前,且温度变化大小与林分结构类型及迹地清理方式有关。针叶树(马杉混交林)林地的土壤温度变化大于阔叶树(桉树)林地;不同迹地清理方式对林地表层土壤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其从大到小依次为火烧法>带堆法>散铺法。表层土壤(0~5 cm土层)温度受影响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大,不同类型土壤温度变化的差异逐渐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土壤温度 迹地清理方式 皆伐 林分结构 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森林皆伐迹地和四川嵩草草甸土壤及其草本群落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卫生 吴宁 +1 位作者 包维楷 干友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77-779,788,共4页
通过样方调查,取样地上地下生物量,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川西北森林皆伐迹地和四川嵩草草甸土壤及其草本群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①森林皆伐迹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孔隙度、全氮、全磷、全钾和铵态氮高于四川嵩草草甸土壤,硝态氮和... 通过样方调查,取样地上地下生物量,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川西北森林皆伐迹地和四川嵩草草甸土壤及其草本群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①森林皆伐迹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孔隙度、全氮、全磷、全钾和铵态氮高于四川嵩草草甸土壤,硝态氮和容重低于四川嵩草草甸土壤。四川嵩草草甸土壤劣于皆伐迹地,其自然恢复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②森林皆伐迹地的草本群落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种,主要植物是禾本科与杂类草;四川嵩草草甸以莎草科植物为优势种,主要植物是莎草科与杂类草。皆伐迹地的草本群落高度、物种数、Margalef指数和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高于四川嵩草草甸,但密度与物种均匀度低于四川嵩草草甸,皆伐迹地的草本群落不是一个稳定的群落。森林皆伐迹地草本群落与四川嵩草草甸的生物量没有不同。减轻放牧压或进行封育,四川嵩草草甸植被是能够恢复到以禾本科牧草为主的优良草地的。③森林皆伐迹地与四川嵩草草甸草本植物群落优势层片的植物种类不同,群落外貌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皆伐迹地 四川嵩草草甸 土壤 草本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锐齿栎林及其皆伐迹地休眠季土壤呼吸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夏国威 康晋 +2 位作者 周威 张宋智 康永祥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8,共8页
2011-11—2012-03,利用Li-6400系统测量锐齿栎林及其皆伐迹地土壤呼吸速率,研究锐齿栎林及其皆伐迹地休眠季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月变化和温湿度对土壤呼吸变化的影响,并估算休眠季锐齿栎林和皆伐迹地的土壤碳通量。结果表明:除2012年2... 2011-11—2012-03,利用Li-6400系统测量锐齿栎林及其皆伐迹地土壤呼吸速率,研究锐齿栎林及其皆伐迹地休眠季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月变化和温湿度对土壤呼吸变化的影响,并估算休眠季锐齿栎林和皆伐迹地的土壤碳通量。结果表明:除2012年2月外,皆伐迹地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林地;休眠季皆伐迹地和对照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均值分别为0.45和0.60μmolCO2·m-2s-1,差异显著(P<0.05);无论是单因素模型还是双因素模型,其拟合方程的决定系数均表现为对照林地高于皆伐迹地;在土壤呼吸双因素模型中,5和10 cm深处土壤温湿度分别解释了皆伐迹地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的81.5%和82.0%,解释了对照林地的92.8%和89.0%;休眠季皆伐迹地和对照林地土壤碳通量分别为86.4和106.8 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锐齿栎 皆伐迹地 休眠季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土壤体积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皆伐对林地径流水化学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鼎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5-27,共3页
杉木人工林皆伐前后径流水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皆伐后引起林地土壤养分大量流失。皆伐后2年内土壤N素、P素、盐基离子(K^+,Na^+,Ca^(2+),Mg^(2+))和可溶性盐分的流失增量分别为20.54kg/hm^2、0.817kg/hm^2、42.67kg/hm^2和7... 杉木人工林皆伐前后径流水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皆伐后引起林地土壤养分大量流失。皆伐后2年内土壤N素、P素、盐基离子(K^+,Na^+,Ca^(2+),Mg^(2+))和可溶性盐分的流失增量分别为20.54kg/hm^2、0.817kg/hm^2、42.67kg/hm^2和774.44kg/hm^2,表明杉木人工林具有一定的调节、富集和保持土壤养分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皆伐 径流 水化学 林地径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材加工剩余物再利用产业的发展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齐明霞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68-69,75,共3页
木材加工产业在林业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10年来,我国木材加工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我国木材加工业产值突破1.28万亿元。木材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伴随产生了大量的木材加工剩余物,如何科学、高效利用木材加工剩余物,成为促进... 木材加工产业在林业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10年来,我国木材加工产业蓬勃发展,2018年,我国木材加工业产值突破1.28万亿元。木材加工产业的快速发展,伴随产生了大量的木材加工剩余物,如何科学、高效利用木材加工剩余物,成为促进我国木材加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概述了木材加工剩余物利用现状,指出了木材加工剩余物再利用中存在的政策标准执行参差不齐,回收利用体系亟待完善,木材回收利用水平较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木材加工剩余物再利用收益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材加工剩余物 人造板 再利用 天然林 商业性采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