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6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环流化床多元固废粉煤灰基水泥胶砂固碳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燕伟 李驰 +1 位作者 邢渊浩 高瑜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9-105,共7页
为提高循环流化床(CFB)固体废弃物—“非常规”粉煤灰(CFB-FA)、炉渣(CFB-S)、脱硫石膏(CFB-FGD)利用率,减少水泥建材中的水泥用量,以CFB-FA、CFB-S、CFB-FGD复合并替代40%水泥制备循环流化床多元固废粉煤灰基水泥胶砂,基于碳化养护技... 为提高循环流化床(CFB)固体废弃物—“非常规”粉煤灰(CFB-FA)、炉渣(CFB-S)、脱硫石膏(CFB-FGD)利用率,减少水泥建材中的水泥用量,以CFB-FA、CFB-S、CFB-FGD复合并替代40%水泥制备循环流化床多元固废粉煤灰基水泥胶砂,基于碳化养护技术提升其力学性能,并分析固碳效果。结果表明:(1)三种材料以m(CFB-FA)∶m(CFB-S)∶m(CFB-FGD)=3∶2∶1复合并替代40%水泥制备的胶砂试件碳化养护7 d时的抗压强度为43.8 MPa,满足普通水泥胶砂标准养护28 d时的抗压强度要求;(2)对比循环流化床多元固废粉煤灰基水泥胶砂碳化前后物相组成及微观形貌发现,碳化28 d后试件表层和内部有大量CaCO_(3)生成;(3)计算分析得出其自然养护28 d后CO_(2)吸收量为21.8%,较普通水泥胶砂28 d自然碳化吸收量高约10%。该种循环流化床多元固废粉煤灰基水泥胶砂经碳化养护后不仅具备较高力学性能,而且自身固碳能力突出,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并发挥一定的“碳中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废利用 循环流化床(CFB) 粉煤灰基水泥胶砂 力学性能 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水体系内气体驱动液固逆流化床的颗粒流动特性
2
作者 马可颖 邵媛媛 祝京旭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1-609,共9页
气体驱动液固逆流化床是一种新型的逆流化床生物反应器,具有能耗低、颗粒磨损少、传质效率高等优点,在生物污水处理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为开发其在高盐废水中的应用,明确盐水浓度对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自行设计并搭建了一套中试... 气体驱动液固逆流化床是一种新型的逆流化床生物反应器,具有能耗低、颗粒磨损少、传质效率高等优点,在生物污水处理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为开发其在高盐废水中的应用,明确盐水浓度对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自行设计并搭建了一套中试规模的气体驱动液固逆流化床实验装置,通过实验观察与压降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颗粒的流动特性,包括床层的流型、流型转折速度、床层膨胀高度和固含率等.结果表明:随着气体表观速度的增加,颗粒床层经历了固定床区、过渡流化区、完全流化区和循环流化区4种流型,流型之间通过初始流化气速、最小完全流化气速、最小循环流化气速进行划分;相比于PE2.0颗粒,直径较大的PE4.0颗粒更难以流化;PE2.0和PE4.0颗粒的初始流化气速和最小完全流化气速皆随盐水浓度和颗粒装载量的增加而增加;PE2.0和PE4.0颗粒的最小循环气速同样随盐水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随颗粒装载量的增加,PE2.0颗粒的最小循环流化气速呈增加的趋势,而PE4.0颗粒的最小循环流化气速呈先下降后轻微上升的趋势.研究还发现,随着盐水浓度的增加,液固间密度差逐渐加大,颗粒流化越发困难,床层的膨胀高度随之下降,床层的平均固含率随之增加.以上所得的结果可为此类反应器的开发及工业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流化床 流型 最小完全流化气速 最小循环流化气速 床层膨胀高度 固含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塔文丘里段结构设计优化
3
作者 郁连 陈静 周冠文 《材料与冶金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4-102,共9页
以某钢铁厂烧结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塔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工业尺度的数理模型,探究了多种文丘里段结构方案对脱硫塔内气固分布和塔壁磨损的影响,并比较了各方案在不同烟气量负荷下均布流场的效果.结果表明:提出的3种优化结构方案均能改善... 以某钢铁厂烧结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塔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工业尺度的数理模型,探究了多种文丘里段结构方案对脱硫塔内气固分布和塔壁磨损的影响,并比较了各方案在不同烟气量负荷下均布流场的效果.结果表明:提出的3种优化结构方案均能改善塔内气流分布;文丘里段整体旋转30°并调整喉管管径的方案在均布气流方面表现最佳,而文丘里段整体旋转30°并在脱硫剂入口段增设导流板的方案在均布颗粒方面表现最佳,且塔壁磨损程度相对较轻;在烟气量负荷波动时,3种结构优化方案均能提高气固分布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循环流化床脱硫塔工程改造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烟气脱硫 气固流动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染污泥-煤粉混烧流化床锅炉内颗粒流化行为数值模拟研究
4
作者 郑小腾 陈星晨 +3 位作者 余焕伟 竺哲明 杜锡勇 许磊 《高技术通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4-226,共13页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omputation fluid 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CFD-DEM)对含有印染污泥和煤粉颗粒的埋管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对流化过程中颗粒的混合指数、速度分布、数量比、固含率分... 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omputation fluid 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CFD-DEM)对含有印染污泥和煤粉颗粒的埋管流化床内气固两相流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对流化过程中颗粒的混合指数、速度分布、数量比、固含率分布、平均动能分布进行了统计和讨论。实验结果表明,初始上污泥下煤粉填充时,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大,加剧了煤粉污泥颗粒的分离,过大的气流速度会出现局部完全分离现象。当气流速度达到3.0 m·s^(-1)时,床内煤粉污泥混合填充相较于分层填充时不易发生分离现象。改变流化床内2种颗粒数量的比例时,发现增加煤粉数量可以使污泥分布更加均匀,埋管上方颗粒的平均动能与下方相差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两相流 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 流化床 印染污泥 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负荷下生物质掺烧比例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仇杰 崔志刚 +3 位作者 王康 王圣 董月红 徐静馨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4-190,共7页
为了研究生物质在低负荷下循环流化床机组深度调峰中的应用潜力,本文结合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生物质掺混比例对CFB锅炉内部温度、压力、气体浓度及颗粒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生物质掺混比为10%、20%时,循环流化床密相区升温速... 为了研究生物质在低负荷下循环流化床机组深度调峰中的应用潜力,本文结合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生物质掺混比例对CFB锅炉内部温度、压力、气体浓度及颗粒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生物质掺混比为10%、20%时,循环流化床密相区升温速率提高2~8℃/min,但稳定温度随掺混比增加而降低。为深入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分别对3种工况进行数值计算后发现:掺烧比由0%提升至20%时,密相区压降由900 Pa减少至700 Pa;CO浓度由10%降低至5%;CO_(2)浓度从17%降低至12%;颗粒浓度降低了18%。相对地,稀相区各组分浓度出现增加,特别是颗粒浓度增加了达38%。表明生物质的掺入促使燃烧区域向炉膛中上部移动。这一发现证明了生物质掺烧能有效提高低负荷下炉内升温特性且满足“双碳”目标下的需求,为低负荷下电网调峰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生物质混烧 负荷响应速率 数值模拟 电网调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气固流态化实验平台的设计及应用
6
作者 贺娇 刘梦溪 +3 位作者 魏耀东 王江云 陈晓玲 赵敏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1,共4页
为开展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基于气固流态化专业实验分析,研制了一套循环流化床气固流态化实验平台。该平台包括多功能循环流化床实验装置和配套测量系统。实验装置主体由有机玻璃制成,分为颗粒内循环回路和颗粒外循环回路。通过改变... 为开展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基于气固流态化专业实验分析,研制了一套循环流化床气固流态化实验平台。该平台包括多功能循环流化床实验装置和配套测量系统。实验装置主体由有机玻璃制成,分为颗粒内循环回路和颗粒外循环回路。通过改变颗粒回路中的操作条件可观测流型转变和流化速度对床层压降的影响并进行颗粒循环回路压力测试、颗粒质量浓度分析等实验,同时测量系统可对实验过程中压力及颗粒浓度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本实验平台实验数据可为循环流化床故障诊断和工业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气固流态化 实验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固微型流化床反应分析仪的理想流型判据分析
7
作者 卢飞 鲁波娜 许光文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01-2213,共13页
微型流化床因具有气体返混小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在反应动力学测量等领域备受关注。获得流型随操作参数的变化规律,才能实现微型流化床理想流型的有效调控。采用双流体模型耦合考虑结构的相间曳力(又称多尺度CFD)模拟了一系列A类和B类... 微型流化床因具有气体返混小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在反应动力学测量等领域备受关注。获得流型随操作参数的变化规律,才能实现微型流化床理想流型的有效调控。采用双流体模型耦合考虑结构的相间曳力(又称多尺度CFD)模拟了一系列A类和B类颗粒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流化行为,结合颗粒浓度和气体停留时间分布(RTD)特征考察气速、床径和初始床高对气体返混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微型流化床在初始鼓泡到湍动流态化之间操作时,才逼近颗粒全混流和气体近似平推流的运动状态。进一步分析气体RTD曲线形状特征(如拖尾、多峰等),提出采用斜度S<0.6作为微型流化床平推流判据,弥补了原判据[满足方差σ_(t)^(2)<0.25且峰高E(t)h>1]的不足,为微型反应分析仪的流型调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微型流化床 平推流 停留时间分布 气体返混 多尺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光颗粒示踪技术在循环流态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8
作者 魏飞 金涌 +2 位作者 俞芷青 甘俊 汪展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230-235,共6页
1 引言 固体颗粒的停留时间分布(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简称RTD)在循环流态化研究中十分重要,它对于了解其两相流动特性、反应器的模拟计算和工程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流态化干燥过程及传热行为的研究也很重要。流化床中RTD的研... 1 引言 固体颗粒的停留时间分布(Residence Time Distribution简称RTD)在循环流态化研究中十分重要,它对于了解其两相流动特性、反应器的模拟计算和工程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流态化干燥过程及传热行为的研究也很重要。流化床中RTD的研究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发展了诸如染色颗粒、盐颗粒、磁性颗粒、放射性颗粒及热(冷)颗粒等众多的示踪方法,但是由于固体颗粒示踪本身存在着示踪剂的注入、在线检测、残留及示踪颗粒与床体物料一致性、示踪过程对床内流场的干扰等一系列技术上的困难,不但使实验操作繁琐,而且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重复性均不理想,特别是在颗粒运动速度较快的循环流化床中,其颗粒示踪的难度更大。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文参考了Jin Yong等和Yu Zhiqing及M.Kwauk在常规流化床中曾采用的磷光示踪方法,在循环流化床条件下进行了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磷光颗粒 示踪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试验与BP神经网络预测 被引量:22
9
作者 陈鸿伟 刘焕志 +3 位作者 李晓伟 高建强 危日光 史洋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2期25-29,共5页
双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装置稳定运行的关键是合理控制颗粒循环流率。在双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上就鼓泡床风速、提升管风速、静床高和物料平均粒径几方面因素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并建立了加入动量的BP神经网络... 双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装置稳定运行的关键是合理控制颗粒循环流率。在双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上就鼓泡床风速、提升管风速、静床高和物料平均粒径几方面因素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并建立了加入动量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双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进行了有效模拟并得到了预测结果。定义了平均偏离度来评价模型预测值相对于试验值的平均偏离情况,通过对比分析试验数据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表明测试样本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值相对于试验值偏差不超过0.8 kg·m-2·s-1,相对误差在±8%以内,平均偏离度仅为3.56%。结果表明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流化床 提升管 鼓泡床 颗粒循环流率 BP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回路循环流化床颗粒浓度及循环流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周星龙 程乐鸣 +3 位作者 张俊春 王勤辉 骆仲泱 岑可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4,共6页
在六回路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台上,采用差压法和积料法分别测定床内的颗粒浓度分布和物料循环流率,实验研究运行参数对颗粒浓度分布和循环流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六回路CFB颗粒浓度分布与单回路CFB相似,沿炉膛高度呈下浓上稀的分布,... 在六回路循环流化床冷态实验台上,采用差压法和积料法分别测定床内的颗粒浓度分布和物料循环流率,实验研究运行参数对颗粒浓度分布和循环流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六回路CFB颗粒浓度分布与单回路CFB相似,沿炉膛高度呈下浓上稀的分布,炉膛出口区的颗粒浓度和速度决定了物料循环流率。当空截面气速增加时,炉膛出口区的颗粒浓度和速度均增大,六回路的循环流率大幅度增加。当二次风率小于30%时,对颗粒浓度和循环流率影响不大。颗粒浓度和循环流率随静止床高增加而增加。颗粒粒径增大时,密相区颗粒浓度增加,稀相区颗粒浓度减小,循环流率减小。基于炉膛出口区颗粒浓度和颗粒速度计算的循环流率理论值与实验数据比较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六回路 颗粒浓度分布 循环流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流化床物料循环系统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方梦祥 施正展 +3 位作者 王树荣 余春江 骆仲泱 岑可法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57,61,共5页
设计了一种利用生物质气化生产民用煤气的双流化床物料循环系统 ,在小型试验台上就运行参数和结构尺寸对物料循环的影响进行了试验 ,提出了合理的运行参数。在试验基础上 ,建立了颗粒通过水平孔口的物料循环模型 。
关键词 双流化床 物料循环系统 试验 生物质气化 民用煤气 结构尺寸 运行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提升管中固体颗粒停留时间的分布 被引量:19
12
作者 魏飞 陈卫 +1 位作者 金涌 俞芷青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64-270,共7页
在内径140mm,高10m的循环流化床提升管中,采用磷光颗粒示踪法对床内固体颗粒的停留时间分布进行了测定。在气速1.5~9.0m/s,固体循环量10~140kg/m2s的范围内,实验测得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均有明显的双... 在内径140mm,高10m的循环流化床提升管中,采用磷光颗粒示踪法对床内固体颗粒的停留时间分布进行了测定。在气速1.5~9.0m/s,固体循环量10~140kg/m2s的范围内,实验测得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均有明显的双峰分布。这种双峰分布是由于提升管中弥散颗粒和颗粒团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提出的一维两组分扩散叠加模型可较好地描述提升管中固体的混合行为。考察了在实验条件下,操作条件对固体混合行为的影响。发现:气速及固含对颗粒的轴向Peclet数影响不大,提升管中颗粒的返混主要是由于颗粒团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提升管 停留时间分布 固体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床气固提升管中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 被引量:25
13
作者 黄卫星 易彬 +1 位作者 杨颖 潘永亮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8-41,共4页
以 16m高循环床提升管中气固两相流压力梯度的大量实验数据为基础 ,从能量耗散的观点分析研究了平均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特征及其操作条件的影响 ,并与相同条件下 6m高提升管中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增加颗粒循环量Gs... 以 16m高循环床提升管中气固两相流压力梯度的大量实验数据为基础 ,从能量耗散的观点分析研究了平均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特征及其操作条件的影响 ,并与相同条件下 6m高提升管中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增加颗粒循环量Gs 或减小表观气速Ug 时 ,由于单位质量颗粒加速和输送的能量减少 ,提升管各高度位置的颗粒浓度εs增大 ,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亦更不均匀 ;提升管高度对平均颗粒浓度及其轴向分布具有显著影响 ,提升管高度增加 ,提升管各高度截面上的平均颗粒浓度减小 ,颗粒浓度的轴向分布也更加均匀 ,给定表观气速对应的颗粒饱和夹带量也将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提升管 颗粒浓度 气固两相流 轴向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循环流化床换热器中固体颗粒分布 被引量:24
14
作者 姜峰 贾丽云 +1 位作者 刘明言 李修伦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22,共6页
利用CCD图像测量与数据处理系统对多管液固循环流化床换热器中的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下管箱中的分布板结构对固体粒子的体积分数分布、固体粒子的速度分布,以及液固两相流压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循环流化床换热器进口... 利用CCD图像测量与数据处理系统对多管液固循环流化床换热器中的两相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下管箱中的分布板结构对固体粒子的体积分数分布、固体粒子的速度分布,以及液固两相流压降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循环流化床换热器进口段安装适当结构的多孔板分布器,即多孔板的面积小于床层截面积,且床中心处的遮挡面积大于边缘处的遮挡面积,可以有效地提高固相速度的均匀程度,在较高流速下,能较好地改善固体颗粒在管束中的不均匀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固循环流化床 换热器 固体颗粒分布 粒子分布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飞灰含碳量问题 被引量:57
15
作者 吕俊复 张守玉 +5 位作者 刘青 张建胜 杨海瑞 岳光溪 沈解忠 于龙 《动力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0-174,共5页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飞灰含碳量问题近年来受到关注。对实际运行的多台燃烧各种燃料的220t/h锅炉的飞灰样品测定表明:飞灰的含碳量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分析了煤质、分离器及运行条件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飞灰含碳量问题近年来受到关注。对实际运行的多台燃烧各种燃料的220t/h锅炉的飞灰样品测定表明:飞灰的含碳量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分析了煤质、分离器及运行条件对飞灰含碳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中焦炭反应性逐渐下降;焦炭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爆裂、磨损、失活等行为与煤种有关,对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碳燃尽有很大影响。气固混和不均匀是导致较高的飞灰含碳量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循环流化床锅炉 飞灰含碳量:反应性 气固混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循环流化床掺烧城市生活垃圾过程中酸性气体排放 被引量:28
16
作者 董长青 金保升 +3 位作者 仲兆平 兰计香 李锋 黄亚继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2-37,共6页
在一燃煤循环流化床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掺烧城市生活垃圾实验 ,主要研究了掺烧过程中酸性气体 (NO、N2 O、HCl和SO2 )的排放。实验结果显示 :加入城市生活垃圾 (MSW )时 ,HCl排放量增加 ,NO和SO2 的排放量减少 ,N2 O随掺烧比R(MSW /Coal)... 在一燃煤循环流化床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掺烧城市生活垃圾实验 ,主要研究了掺烧过程中酸性气体 (NO、N2 O、HCl和SO2 )的排放。实验结果显示 :加入城市生活垃圾 (MSW )时 ,HCl排放量增加 ,NO和SO2 的排放量减少 ,N2 O随掺烧比R(MSW /Coal)增大先降低 ,随R进一步增大 ,N2 O排放浓度略有增加 ;当垃圾与煤掺烧比 (R)不变时 ,温度增加 ,NO排放量增加 ,N2 O排放减少 ,SO2 和HCl排放浓度基本不变。采用前向神经网络模型预测NO排放随混合燃料的变化 ,当隐层单元数为 9时 ,模拟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活垃圾过程 酸性气体排放 掺烧 燃煤循环流化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硫塔气固两相流场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45
17
作者 魏星 李伟力 +1 位作者 凡凤仙 袁竹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2-18,共7页
循环流化床脱硫塔是一种用于锅炉尾部烟气的干法脱硫技术。由于实际脱硫塔尺寸庞大,给实验研究带来困难且成本很高,该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多种方案进行比较,能够便利、深入地对塔内流场进行研究。并根据拟建的循环流化床脱硫塔实际... 循环流化床脱硫塔是一种用于锅炉尾部烟气的干法脱硫技术。由于实际脱硫塔尺寸庞大,给实验研究带来困难且成本很高,该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多种方案进行比较,能够便利、深入地对塔内流场进行研究。并根据拟建的循环流化床脱硫塔实际结构和运行参数,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塔内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模拟,发现和揭示了塔内流场所存在的不均匀性。为将塔内流场调节均匀,在所建立的数值模拟平台上对大量设想的调节方案进行了尝试、比较和筛选。最终结果表明,通过改变文丘里管直径、加装直导流板或弯曲导流板均可以将流场调节均匀,达到理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脱硫 气固两相流动 数值模拟 流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秆在循环流化床中燃烧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8
作者 金保升 孙志翱 +2 位作者 章名耀 刘仁平 张勇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9-104,共6页
该文介绍了长度为10—100mm棉秆与弱酸性床料的混合流化特性,主要研究流化风速和棉秆与床料不同配比对混合均匀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0—100mm棉秆与一定粒径分布的床料,质量配比为1-2%,流化数N〉3时,能较均匀地混合流化,但... 该文介绍了长度为10—100mm棉秆与弱酸性床料的混合流化特性,主要研究流化风速和棉秆与床料不同配比对混合均匀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0—100mm棉秆与一定粒径分布的床料,质量配比为1-2%,流化数N〉3时,能较均匀地混合流化,但流化数N〉7时,混合均匀度有所降低。棉秆与床料配比对混合均匀度也有影响,棉秆的质量配比越小,混合得越均匀,所以设计循环流化床锅炉时流化风速、静止床高要选择合理。在0.5MWCFB实验装置上研究了纯棉秆燃烧时,流化速度、二次风率和棉秆给料量对炉内温度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CFB实际运行参数,当流化速度为4-4.5m/s时,尽管此时混合均匀度有所降低,但并没有影响到密相区稳定燃烧,其温度能够维持在830-870℃。实验后放出的底渣没有出现烧结现象,基本保持原来的形貌,说明弱酸性床料能够适合棉秆循环流化床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棉秆 弱酸性床料 循环流化床 混合 炉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动气固流化床颗粒混合规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张勇 金保升 钟文琪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8-14,共7页
将改进的插板/隔板技术与快速摄像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对100mm×30mm×500mm喷动气固流化床内颗粒混合过程和混合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引用统计学中相对标准差这一混合指数,系统地考察了喷动气速和流化气速对颗粒混合行为的影... 将改进的插板/隔板技术与快速摄像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对100mm×30mm×500mm喷动气固流化床内颗粒混合过程和混合行为进行了研究。同时引用统计学中相对标准差这一混合指数,系统地考察了喷动气速和流化气速对颗粒混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混合随着时间的发展经历了3个连续阶段:宏观混合阶段、微观混合阶段和稳定混合阶段。在宏观混合阶段,对流混合占主导作用;在微观混合阶段,剪切混合也起了很大作用。增大喷动气速和流化气速均促使颗粒混合均匀,但过大的气速反而抑制了混合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由喷动气射流带动而形成的颗粒内循环是颗粒混合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混合 流化床 混合指数 对流混合 颗粒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提升管中团聚物颗粒浓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漆小波 曾涛 +2 位作者 黄卫星 祝京旭 石炎福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50,共5页
基于FCC和河沙颗粒的局部瞬时颗粒浓度时间序列,研究了循环床上行气固两相流中团聚物的颗粒浓度及其与时均颗粒浓度之间的关系。实验分析揭示出团聚物内部颗粒浓度与当地时均颗粒浓度不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且两种浓度在径向上亦具... 基于FCC和河沙颗粒的局部瞬时颗粒浓度时间序列,研究了循环床上行气固两相流中团聚物的颗粒浓度及其与时均颗粒浓度之间的关系。实验分析揭示出团聚物内部颗粒浓度与当地时均颗粒浓度不仅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且两种浓度在径向上亦具有相同的自相似分布特征,并由此给出了团聚物内部颗粒浓度与当地时均颗粒浓度相互关系的经验关联式,研究结果对描述气固上行两相流的结构形态和建立流动模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提升管 颗粒团聚物 颗粒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