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1
作者 闵楠 艾空 +2 位作者 杨新宇 吴登鼎 胡军 《巴楚医学》 2025年第1期75-81,共7页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风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5月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行甲状腺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PTC合并HT的422例患者...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风险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5月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行甲状腺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PTC合并HT的4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PTC合并HT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将纳入患者按7∶3随机分割为模型训练集(n=295)和模型验证集(n=127),训练集分为无转移组(n=146)和转移组(n=1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钙化(OR=5.674,95%CI:1.294,24.892)、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升高(OR=6.013,95%CI:2.748,13.158)、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升高(OR=3.662,95%CI:1.780,7.534)、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升高(OR=1.019,95%CI:1.011,1.027)、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OR=2.594,95%CI:1.662,4.048)均为PTC合并HT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76,验证集AUC为0.866。校准曲线提示预测效率与实际情况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钙化、NLR升高、LMR升高、SII升高及TSH升高均是PTC合并HT患者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敏感度和特异性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桥本氏甲状腺炎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炎症因子 列线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2
作者 程剑峰 周琰 +1 位作者 汤铖 黄政坤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伴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CLNs)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江原医院收治的LLNM-PTC患者127例,根据其是否发生Cont-CLNs转... 目的探讨伴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CLNs)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江原医院收治的LLNM-PTC患者127例,根据其是否发生Cont-CLNs转移,分成转移组(n=68)和非转移组(n=59)。收集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回声、血流信号、有无微钙化、肿瘤数量、病变腺叶、结节性甲状腺囊肿、被膜侵犯、有无桥本甲状腺炎以及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气管前淋巴结与喉前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LNM-PTC患者发生Cont-CLNs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转移组男性、微钙化、多发性肿瘤、被膜侵犯占比分别为75.00%(51/68)、47.06%(32/68)、55.88%(38/68)、47.06%(32/68),高于非转移组的37.29%(22/59)、16.95%(10/59)、18.64%(11/59)、15.25%(9/59),且转移组肿瘤最大径大于非转移组(P<0.05)。转移组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气管前淋巴结、喉前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1.47%(35/68)、44.12%(30/68)、50.00%(34/68),高于非转移组的20.34%(12/59)、15.25%(9/59)、16.95%(1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肿瘤太大、微钙化、多发性肿瘤、被膜侵犯、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喉前淋巴结转移是患者发生Cont-CLNs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LNM-PTC患者发生Cont-CLNs转移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性别、肿瘤大小、微钙化、肿瘤数量、被膜侵犯以及患侧中央区、气管前、喉前的淋巴结转移,日后诊疗中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侧区淋巴结转移 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评估
3
作者 李晓青 刘昕 +4 位作者 徐艺泽 王若雪 郑冬 马策 安云恒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5期689-695,共7页
目的评估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前发生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CLNM)的准确度。方法选择经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0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89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7.1岁;结节大小1.0~2.6 cm,平均结节大小1.9... 目的评估多模态超声检查技术对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前发生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CLNM)的准确度。方法选择经手术治疗的甲状腺结节患者10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89例;年龄20~77岁,平均年龄47.1岁;结节大小1.0~2.6 cm,平均结节大小1.9 cm。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诊断为PTC,且术前均行多模态超声检测,包括常规二维超声、超声造影(CEUS)技术和微血流成像(MFI)检测技术。按照中央区域淋巴结有无转移,将患者分为非转移组与转移组,记录两组患者的病理特点和超声波特点,分析PTC患者中出现CLNM的独立风险因子。并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其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度,并对比了各种诊断模式来评估其准确度。结果经病理诊断,CLNM 43例(39.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二维超声下结节与被膜接触、结节直径≥0.8 cm、MFI模式下中央型血流分布模式、在CEUS模式下的结节与被膜的接触及向心性灌注等因素是导致CLNM的独立风险因子(P<0.05);多模态超声在预测CLNM风险的准确度显著优于单一的检测模式,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依次为76.7%、81.5%、80.2%,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FI、CEUS和二维超声相结合应用可以更加准确地预测PTC手术前颈部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 微血流成像 超声造影 多模态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的列线图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晓梅 李巧莉 +3 位作者 葛肖艳 石丽楠 康燕飞 李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3,41,共7页
目的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指标,构建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风险概率列线图。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2年3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及预... 目的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指标,构建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风险概率列线图。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2年3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及预防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单发CN0 PTC 359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CLNM阳性组116例与阴性组243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结节常规超声及CEUS指标,筛选出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比较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选取最佳预测模型构建风险概率列线图,分析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及临床适用性。结果性别、年龄、结节最大径、被膜侵犯及CEUS强化方式为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因素(P均<0.05),5个指标联合建立预测模型1的AUC为0.753,剔除CEUS指标建立预测模型2的AUC为0.704,两者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3,P=0.013)。选择预测模型1构建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概率列线图,模型的C-指数为0.753,校准曲线结果表明一致性良好,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表明阈值概率为10.7%~81.5%时,列线图模型可获得较好的净收益。结论性别、年龄、结节最大径、被膜侵犯及CEUS强化方式是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因素,以上指标联合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CLNM的发生概率,且CEUS指标可显著提高模型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乳头状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超声造影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及清扫意义
5
作者 刘经全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2期17-21,共5页
目的 分析影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及清扫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9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是否存在多发病灶、是否存在包膜侵犯、是否存在桥本甲状腺炎和中... 目的 分析影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及清扫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9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是否存在多发病灶、是否存在包膜侵犯、是否存在桥本甲状腺炎和中心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597例患者均行病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转移161例,占比26.97%;无转移436例,占比73.03%。年龄≤45岁236例,占比39.53%;>45岁361例,占比60.47%。肿瘤直径≤0.5 cm 322例,占比53.94%;>0.5 cm 275例,占比46.06%。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患者的年龄≤45岁占比57.14%、男性占比22.36%、肿瘤直径>0.5 cm占比62.73%、有包膜侵犯占比56.52%、多灶性占比38.51%均高于无转移患者的33.03%、13.76%、39.91%、42.89%、22.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转移和转移患者的有无桥本甲状腺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多灶性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多灶性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多因素 清扫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切除术后复发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彭文定 苗辉辉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2655-2658,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于我院接受甲状腺切除术并于1 y后随访复发的cN0期PTMC患者41例作为复发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行相同治疗,但1 y后随访未见复发的cN0... 目的:探讨影响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于我院接受甲状腺切除术并于1 y后随访复发的cN0期PTMC患者41例作为复发组。另选取同期于本院行相同治疗,但1 y后随访未见复发的cN0期PTMC患者71例作为未复发组。所有患者均行患侧甲状腺叶切除术±峡部切除+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促甲状腺素受体抗体(TgAb)水平。收集并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N0期PTMC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性别、年龄、最大肿瘤直径、术前血清TSH水平、TgAb阳性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BMI、是否多灶、是否被膜/腺外侵犯、TPOAb阳性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最大肿瘤直径、TSH水平、TgAb阳性均是cN0期PTMC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论:男性、年龄<45岁、最大肿瘤直径≥5 mm、术前血清TSH水平升高、TgAb阳性是cN0期PTMC切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TSH水平对cN0期PTMC切除术后复发有一定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0 PTMC 切除术后 复发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CT碘图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3
7
作者 赵雯 董珍林 +7 位作者 单海燕 柯腾飞 吴岩 唐小楠 赵子茜 胡兴月 赵仁杰 韩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07-1010,1023,共5页
目的通过双能CT碘图定量参数,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为临床手术方式的制订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云南省肿瘤医院行双能量CT扫描,病理证... 目的通过双能CT碘图定量参数,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为临床手术方式的制订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云南省肿瘤医院行双能量CT扫描,病理证实为PTC且同时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CLN)清扫术的患者。由放射医师分析CT图像,未检出颈部CLN转移者共120例。其中病理证实中央区OLM+76例、无转移(OLM-)44例,在碘图上测量动、静脉双期PTC癌灶的碘浓度(IC),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肿瘤-动脉碘浓度增强分数(TAIF),分析OLM+、OLM-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动静脉期PTC病灶在OLM+、OLM-组中,IC_(动脉期)、IC_(静脉期)、NIC_(动脉期)、NIC_(静脉期)分别为4.23±1.90、3.43±1.50,3.50±0.61、2.56±0.70,0.54±0.16、0.45±0.15,0.69±0.21、0.61±0.25;其中IC_(动脉期)、NIC_(动脉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14、3.860,P均<0.0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2、0.668;IC_(静脉期)、NIC_(静脉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LM+、OLM-组中PTC病灶的TAIF分别为0.32±0.19、0.07±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0,P<0.05),曲线下面积为0.839,当最佳临界值为0.185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7.3%、82.7%、82.3%。结论PTC病灶的TAIF预测颈部CLN隐匿性转移的准确度较高,可为是否行颈部CLN清扫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淋巴结转移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静 杨昕 王薇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593-596,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住的25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6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收住的252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252例PTMC患者中男女性别比1∶3.9,平均年龄(42.5±2.5)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1%。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侵犯包膜、病灶存在砂粒体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发病年龄、性别、有无桥本甲状腺炎、病灶中心纤维化、以乳头结构为主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mm、侵犯包膜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直径>5 mm、有包膜侵犯的PTMC患者较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建议冷冻诊断术中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徐余兴 帅剑锋 +4 位作者 汪会 汪晓明 鲁长文 高翔 孙康 《安徽医学》 2020年第12期1375-1378,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76例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中央区淋巴... 目的探讨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76例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组(32例),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组(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影像学资料(肿瘤位置、边界形态、是否钙化、纵横比)、病理资料(病灶数目、包膜侵犯、周围肌肉侵犯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过氧物酶抗体(ANTI-TPO)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水平]等指标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危险因素预测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年龄、肿瘤位置、术前TSH值以及是否多灶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预测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689、0.672、0.700,截点分别为0.85 cm、41.5岁、1.35 mIU/L。结论患者肿瘤最大径、术前TSH值、年龄、肿瘤位置、是否多灶是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可用于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0
作者 罗杰 耿成义 罗斌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0年第9期704-707,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9年3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9例,观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 目的:探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9年3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9例,观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收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肿瘤直径、原发病灶、形态、边界、包膜侵犯。结果: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9例,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6例,占31.28%;未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23例,占68.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形态和边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直径、多发病灶和包膜侵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诉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直径、多发病灶和包膜侵犯为影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受多因素影响,其中肿瘤直径、多发病灶和包膜侵犯为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单侧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RAF基因型及临床特征建立并验证cN0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思远 胡夏荣 谢楚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3年第2期106-110,共5页
目的:基于BRAF基因型及临床特征建立并验证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一区收治的296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完成手术... 目的:基于BRAF基因型及临床特征建立并验证cN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一区收治的296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完成手术的216例患者纳入建模组,用于分析影响因素及构建Logistic预测模型;2019年7月至12月完成手术的80例患者为验证组,用于验证Logistic模型。结果:BRAF突变、多灶性、肿瘤最大截面长径、甲状腺外浸润为cN0患者最终确诊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55岁是CLNM的保护因素(P均<0.05);在建模组中评估模型预测敏感性75.00%、特异性84.38%、准确性80.56%,在验证组中敏感性72.22%、特异性75.00%、准确性73.75%,模型预测效能良好。结论:基于BRAF基因型及临床特征构建的cN0 PTC CLNM预测模型可用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处理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中央区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mm以下甲状腺乳头状癌需否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探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晓晖 王勇 《浙江临床医学》 2013年第8期1144-1146,共3页
目的探讨直径5mm以下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需否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5mm以下PTMC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改良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178例患者中50例有中央区颈淋巴结转移,其中... 目的探讨直径5mm以下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需否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5mm以下PTMC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或改良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178例患者中50例有中央区颈淋巴结转移,其中4例同时伴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包膜侵犯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包膜未侵犯者,年龄、性别、多灶性、合并桥本病等临床因素和淋巴结转移无明显关系。结论肿瘤侵犯包膜与5mm以下P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包膜侵犯 淋巴结清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率的影响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谢楚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17年第24期216-218,共3页
目的探讨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为依据进行分组。观察组的100例患者进行预防性中央... 目的探讨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200例行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是否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为依据进行分组。观察组的100例患者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照组的100例患者不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是否伴有结节性甲状腺肿、是否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病理结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肿瘤侵犯包膜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随访,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术中实施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可降低术后病灶转移率和疾病复发率,且不会明显增加手术并发症,远期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甲状腺乳头状癌 复发率 远处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喉返神经附近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书政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9期231-233,共3页
目的研究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喉返神经附近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进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3年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目的研究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喉返神经附近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分析进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3年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116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临床特征和喉返神经附近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PTMC患者淋巴结转移和年龄、性别、腺外侵犯、特殊类型、双侧肿瘤以及多灶性相关(P <0.05),多因素分析PTMC患者淋巴结转移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双侧肿瘤、腺外侵犯、多灶性相关。结论 PTMC患者喉返神经附近发生淋巴结转移与其性别、年龄、双侧肿瘤、侵出腺叶、肿瘤大小、以及多灶性有关。高危因素PTMC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而无高危因素PTMC患者没有必要进行预防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甲状腺全切 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欣欣 梁雁 +3 位作者 陈铃 刘晓琳 刘桂连 林鸿国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7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行甲状腺癌手术且病理证实为PTC的113例患者。观察病灶最大径、形态、边缘、纵横比、内部回声、钙化、后... 目的探讨超声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于广东省中医院行甲状腺癌手术且病理证实为PTC的113例患者。观察病灶最大径、形态、边缘、纵横比、内部回声、钙化、后方回声、包膜侵犯、血流信号等超声特征;分析超声在PTC患者CLNM中的诊断价值。结果113例PTC患者术前超声提示CLNM 37例,病理结果显示CLNM 52例。术前超声诊断PTC患者CLNM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5%、91.8%、77.9%、86.5%和73.7%。有无CLNM患者结节最大径、微钙化、包膜侵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C结节最大径≥1.5 cm、包膜侵犯、微钙化的患者易发生颈部CLNM,术前应重视和规范颈部淋巴结的扫查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超声 中央区淋巴结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可术前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国慈 曾凤霞 +4 位作者 潘德润 冯晨雅 林志萍 文戈 陈卫国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5期643-647,共5页
目的 探讨临床、CT影像组学及融合模型等6个模型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 纳入103例PT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无CLNM组(n=50)和CLNM组(n=53),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及CT征象差异,按7∶3比... 目的 探讨临床、CT影像组学及融合模型等6个模型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 纳入103例PT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无CLNM组(n=50)和CLNM组(n=53),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及CT征象差异,按7∶3比例随机将各组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提取训练集CT影像组学的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平扫期(NP)模型、动脉期(AP)模型、静脉期(AP)模型、NP+AP+VP模型及融合模型。模型的效能的评价标准为AUC、敏感度及特异性。结果 两组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CT征象中,两组间病灶直径(P=0.001)及甲状腺包膜侵犯(P=0.02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NP模型、AP模型、VP模型及NP+AP+VP模型这4个组学模型中NP+AP+VP模型预测PTC患者发生CLNM的效能最佳。比较临床模型、NP+AP+VP模型及融合模型的预测效能,融合模型表现最佳,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具有最高的AUC、敏感度和特异性。结论 融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预测PTC患者发生CLNM的效能均最好,有望对术前评估PTC患者CLNM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早期预测系统构建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寅 姚永忠 许丹丹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1年第11期664-668,共5页
目的分析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hronic lymphocytic thyroiditis,CL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危险因素,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 目的分析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chronic lymphocytic thyroiditis,CL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is,CLNM)的危险因素,并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建立预测系统。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2020年12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PTC且合并CLT的患者429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CLNM发生的危险因素,分别建立CatBoost、XGBoost及LightGBM预测模型。结果年龄、肿瘤直径、病灶数目及腺外侵犯是合并CLT的PTC患者发生CLNM的预测因素(P<0.05)。训练集中,3种模型的AUC分别为0.884(95%CI 0.836-0.932)、0.811(95%CI 0.748-0.874)、0.816(95%CI 0.749-0.883),准确度分别为92.33%、83.67%、85.00%;测试集中,3种模型的AUC分别为0.852(95%CI 0.795-0.909)、0.803(95%CI 0.742-0.865)、0.795(95%CI 0.726-0.864),准确度分别为91.47%、80.62%、83.72%。结论基于机器学习建立的3种预测模型中,CatBoost模型的性能更优,在CLT合并PTC中预测CNM的发生具有更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乳头状 人工智能 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超声征象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灵川 陈斌 +1 位作者 朱张茜 徐琦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11期1673-1675,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超声征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195例PTC患者的超声影像与病理结果,根据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无转移组,比较两组PTC颈部中央...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超声征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195例PTC患者的超声影像与病理结果,根据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无转移组,比较两组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超声征象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两组PTC病灶的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病灶形态、PTC是否突向甲状腺包膜、病灶内是否存在微钙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PTC病灶突向甲状腺包膜为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TC超声征象可以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能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 超声征象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良 梁万明 罗晓勇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8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结果:200例PTM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70例,转移率为35.00%;经单因素分析,肿瘤大...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结果:200例PTMC患者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70例,转移率为35.00%;经单因素分析,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有无被膜侵犯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有无被膜侵犯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TMC患者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肿瘤侵犯被膜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必要时可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除,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申金付 李娟 +4 位作者 王卓群 冯双双 程玉芳 武林松 李科 《安徽医学》 2020年第12期1398-1401,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首次细胞学诊断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47例,术后病理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按是否伴有CLNM,分为淋巴结转移组(CLNM组,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在阜阳市人民医院首次细胞学诊断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47例,术后病理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按是否伴有CLNM,分为淋巴结转移组(CLNM组,45例)与淋巴结未转移组(nCLNM组,102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甲状腺功能实验室结果及甲状腺结节超声结果等,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结节的边缘、微钙化、纵横比、最大径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血清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甲状腺结节的质地、回声、孤立灶及T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4,95%CI:1.006~1.103)、性别(OR=6.499,95%CI:1.902~22.200)、TSH(OR=1.904,95%CI:1.395~2.598)、TGAb(OR=3.022,95%CI:1.005~9.084)、边缘(OR=11.483,95%CI:3.196~41.255)、纵横径比(OR=4.409,95%CI:1.508~12.890)及最大径(OR=1.894,95%CI:1.250~2.869)是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性别、TSH、TGAb、甲状腺结节边缘、纵横比及最大径可能是甲状腺乳头状癌CLNM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甲状腺彩超 甲状腺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