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槟榔(ArecacatechuL.)的民族植物学 被引量:7
1
作者 陈重明 陈建国 +1 位作者 刘育衡 朱如彩 《植物资源与环境》 CSCD 1994年第1期36-41,共6页
本文从民族植物学的观点介绍了我国南方各省嚼槟榔的习俗、历史及演变,分析了这个习俗的形成原因及槟榔的药用价值。作者认为咀嚼槟榔有成瘾性,但是否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必须进一步研究。作者对这种习俗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 本文从民族植物学的观点介绍了我国南方各省嚼槟榔的习俗、历史及演变,分析了这个习俗的形成原因及槟榔的药用价值。作者认为咀嚼槟榔有成瘾性,但是否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损害,必须进一步研究。作者对这种习俗提出了几点看法和建议,对槟榔的开发利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植物学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progress i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polyphenols in Areca catechu L.
2
作者 ZHANG Hao PAN Fei-bing +2 位作者 MA Yun-feng ZHANG Dan-shen JING Yong-shuai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77-778,共2页
Betel nut is the dry and mature seed of Areca catechu L.,which is originated in Malaysia and cultivated in Yunnan,Hainan and Taiwan and other tropical areas of China.It is also known as big belly,binmen,olive seed,gre... Betel nut is the dry and mature seed of Areca catechu L.,which is originated in Malaysia and cultivated in Yunnan,Hainan and Taiwan and other tropical areas of China.It is also known as big belly,binmen,olive seed,green seed and so on.Betel nut is a dual-use resource for medicine and food,which was first contained in LI Dang′s Pharmaceutical Record.Betel nut tastes bitter,pungent,warm in nature,and belongs to the stomach and large intestine meridian.It contains a variety of chemical components such as alkaloids,phenolic compounds,polysaccharides,fatty acids,amino acids, flavonoids, minerals, terpenoids, and steroids.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promoting digestion, lowering blood pres sure, anti-depression, anti-oxidation,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parasites, antibacterial and other activities. The content of total phenols in fresh fruits of areca nut was 31.1%, mainly including catechin, isorhamnetin, chrysopanthoxanthin, luteolin, tannin and other polyphenols. The commonly used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polyphenols in areca are vanil lin titration potassium permanganate titration and potassium ferricyanide spectrophotometry. The main activities and mechanisms of areca polyphenols include: ① Antidepressant effect: polyphenols bind to monoamine oxidase type A (MAO-A) receptors that inhibit the production of neurotransmitters, thereby increasing the content of amine transmitters in the brain and playing a therapeutic effect on depression. ② Antioxidant effect: polyphenols contain multiple adjacent hydroxyl groups, which are easily oxidized and can effectively remove superoxide anion free radical, hydroxyl free radi cal, 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 showing good antioxidant activity. ③ Bacteriostatic effect: polyphenols can spe cifically bind to the surface of bacteria, thus achieving bacteriostatic effec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betel nut polyphenols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inhibitory effects on a variety of bacteria. ④ Inducing apoptosis of lymphocytes: polyphenols deplete the mercaptan in lymphocytes and make them unable to survive, thus inducing apoptosis of lymphocytes. ⑤ Anti-aging effect: polyphenols have the effect of anti-hyaluronidase and anti-elastase, so as to protect elastin fiber and pro mote collagen synthesis. ⑥ Anti-allergic effect: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polyphenols can reduce ovalbumin induced aller gic reactions. ⑦ Other functions: betel nut can freshen breath, eliminate bad breath, and resist the activity of cobra venom. At pres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on betel nut mainly focuses on arecoline and its carcinogenicity, mutagenicity, effects on reproductive function, addiction and toxicity to the nervous system, and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betel nut, especially on it. There is less research on phenolic ingredient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olyphenolic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betel nut, and fully excavates its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to provide a reasonable basis for the scientific use of betel nu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eca catechu POLYPHENOLS pharmacological action scientific util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抗(耐)黄叶病毒病种质资源调查与鉴定评价
3
作者 黄丽云 刘帆 +3 位作者 周焕起 朱辉 彭春霖 刘立云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95-2101,共7页
槟榔黄叶病毒病是由槟榔长线型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APV1)引起的一种致死性病害,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控措施。培育抗(耐)病品种是解决槟榔病理黄化的关键途径,而收集优异资源材料则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物质来源。本研究以海南槟榔... 槟榔黄叶病毒病是由槟榔长线型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APV1)引起的一种致死性病害,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控措施。培育抗(耐)病品种是解决槟榔病理黄化的关键途径,而收集优异资源材料则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物质来源。本研究以海南槟榔病理黄化三大重灾区(屯昌、琼海、万宁)为调查区域,系统开展资源收集、表型观测、病原检测及持续跟踪等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收集的200份槟榔资源材料中,100份抗(耐)病资源中有84份未检测出APV1,而100份感病资源中有92份检测出APV1,这一发现证实APV1与植株病理黄化表型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同时表明所筛选的抗(耐)病资源具有代表性。通过持续跟踪观察与关联分析,发现槟榔树龄与抗(耐)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成功筛选出一批具有抗(耐)病特性的槟榔种质资源,为后续抗病品种的培育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黄叶病毒病 种质资源 鉴定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茶提取物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幼龄仔猪结肠的保护作用
4
作者 李欢欢 余晨敏 +7 位作者 田晓榕 李瑞 李宗云 张焱焱 赵迪 王蕾 侯永清 吴涛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0-1369,共10页
【目的】以7日龄仔猪为研究对象,探究儿茶提取物(TCE)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幼龄仔猪结肠的保护效果及机制。【方法】将体重相近的18头幼龄仔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PEDV组和TCE+PEDV组,每组6头猪。试验周期11 d,0~3 d为适应期,4... 【目的】以7日龄仔猪为研究对象,探究儿茶提取物(TCE)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幼龄仔猪结肠的保护效果及机制。【方法】将体重相近的18头幼龄仔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PEDV组和TCE+PEDV组,每组6头猪。试验周期11 d,0~3 d为适应期,4~11 d为试验期。试验期对照组和PEDV组仔猪灌服人工奶,TCE+PEDV组仔猪灌服含有TCE(0.01 g/kg BW)的人工奶;试验第8天PEDV组及TCE+PEDV组仔猪灌服3 mL 10^(6) TCID _(50)/0.1 mL PEDV,对照组仔猪灌服3 mL DMEM培养基。试验第11天将所有仔猪麻醉后屠宰,采集仔猪结肠组织,测定TCE对PEDV感染仔猪结肠形态结构、抗氧化能力、炎性因子及离子通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EDV组仔猪结肠组织形态受损,隐窝深度显著增加(P<0.05);灌服TCE可有效缓解PEDV感染导致的仔猪结肠损伤,与PEDV组相比,TCE+PEDV组仔猪结肠隐窝深度显著变浅(P<0.05)。与对照组相比,PEDV感染组仔猪结肠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与PEDV组相比,TCE+PEDV组仔猪结肠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均无显著变化(P>0.05)。PEDV感染后可检测到仔猪结肠组织内PEDV M、N、S基因表达,且干扰素(IF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ISG 15、IRF 7,炎性因子基因IL-1β、IL-8、REG 3 G及离子通道相关基因AQP 10、APOB及MMP 13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IFN-β基因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与PEDV组相比,TCE+PEDV组仔猪结肠中PEDV M、N、S基因及ISG 15、IL-1β、IL-8、REG 3 G、IRF 7、APOB、MMP 9基因表达量均显著下调(P<0.05),IFN-β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结论】PEDV感染导致幼龄仔猪结肠组织黏膜损伤,灌服0.01 g/kg BW的TCE可缓解PEDV感染导致的结肠组织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儿茶提取物 结肠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种质资源主要农艺与品质性状综合评价
5
作者 张雨洁 郑馨 +3 位作者 王娜娜 黄丽云 叶剑秋 齐兰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1,共6页
为了解槟榔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特征,提高槟榔种质资源利用效率,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槟榔种质资源圃收集的150份槟榔种质资源的8个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鉴定评价。结... 为了解槟榔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特征,提高槟榔种质资源利用效率,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对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槟榔种质资源圃收集的150份槟榔种质资源的8个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8个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的变化范围为4.97~5.31,变异系数范围为9.60%~31.75%,多酚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相关性分析发现,多酚含量与果长、单果质量和粗纤维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86.457%,代表槟榔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分为4个类群。其中,Ⅱ类群多酚含量较高,Ⅲ类群果实最宽,节间长最短,筛选出10份矮秆、9份粗纤维含量低和6份多酚含量高的种质,可作为槟榔育种的优质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相关性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间座壳菌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超 王玉梓 +3 位作者 王照琪 陈代朋 郑丽 谢昌平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1期79-86,共8页
为明确引起槟榔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从海南省万宁市龙滚镇黄竹塘村附近槟榔(Areca catechu Linnaeus)种植基地采集的病害标本上通过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病原菌纯化后测定其致病性,通过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TEF1、CA... 为明确引起槟榔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从海南省万宁市龙滚镇黄竹塘村附近槟榔(Areca catechu Linnaeus)种植基地采集的病害标本上通过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病原菌纯化后测定其致病性,通过形态特征和多基因(ITS、TEF1、CAL、HIS和TUB)的系统发育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研究了该病原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引起该槟榔叶斑病的病原菌为云南间座壳菌(Dia⁃porthe yunnanensis),其最适生长条件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28℃和pH为6,且光照条件有利于其生长。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的病原菌致病机理、室内药剂筛选和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叶斑病 云南间座壳菌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省槟榔种植成本收益分析及产业发展建议
7
作者 申丹艳 邱苏晗 +1 位作者 林子情 刘东 《热带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58-63,共6页
槟榔作为海南省第二大热带经济作物,是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文章对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排名前8的市县种植及收益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天然橡胶和甘蔗两种经济作物的成本收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从总成本来看,槟榔种植成本低于甘蔗... 槟榔作为海南省第二大热带经济作物,是农户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文章对海南省槟榔种植面积排名前8的市县种植及收益情况进行调查,并与天然橡胶和甘蔗两种经济作物的成本收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从总成本来看,槟榔种植成本低于甘蔗、高于橡胶;从收益来看,槟榔销售价格和净利润明显高出橡胶和甘蔗。但是,海南省槟榔种植存在管理水平低,病虫害防治难度大,舆情与政策影响价格,产品种类少、附加值低,产业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偏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通过提高槟榔种植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槟榔黄化病等绿色防控水平,为槟榔生产提质增效;制定槟榔生产销售监管条例,稳定槟榔种植规模;推动槟榔深加工和药用价值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槟榔种植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等一系列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成本收益 产业发展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新害虫——双条拂粉蚧形态鉴定
8
作者 黄山春 袁雄峰 +2 位作者 覃伟权 唐庆华 宋薇薇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62-68,共7页
为保障槟榔的健康成长,对2018—2021年多次发现危害槟榔的一种粉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粉蚧为双条拂粉蚧Ferrisia virgata Cockerell,属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粉蚧科Pseudococcidae、拂粉蚧属Ferrisia,是一种分布范围广... 为保障槟榔的健康成长,对2018—2021年多次发现危害槟榔的一种粉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粉蚧为双条拂粉蚧Ferrisia virgata Cockerell,属半翅目Hemiptera、蚧总科Coccoidea、粉蚧科Pseudococcidae、拂粉蚧属Ferrisia,是一种分布范围广、寄主植物种类多且能传播多种植物病害的重要害虫。其主要特征为:(1)若虫有3龄,1龄若虫淡黄色,卵圆形,体长0.3~0.8 mm,体宽0.15~0.43 mm,触角6节;2龄若虫体淡黄色,长椭圆形,体长0.7~1.4 mm,休宽0.40~0.58 mm,触角为6节,体背有白色蜡粉和少量玻璃状细丝,背部中间有2条黑色竖纹;3龄若虫淡黄色或灰色,长椭圆形,体长0.95~3.70 mm,体宽为0.43~1.80 mm,触角7节,体背有白色蜡粉和少量玻璃状细丝,背部中间有2条黑色竖纹。雌虫体灰色,体长1.7~5.5 mm,体宽0.95~2.50 mm,体表覆盖白色蜡粉,背部具2条黑色竖纹,竖纹上方中间常被白色蜡粉带横向覆盖,尾部具2根粗蜡丝,长度约为体长的1/2;(2)雌虫触角8节,细长,第一节粗大,近似梯柱形,第3、8节长度较长,第4~7节长度较短。腹脐较大。刺孔群1对,位于臀瓣上,由2~6根附毛,2~4根粗锥刺及1群三格腺组成。多格腺分布于阴门周边,在腹部第6节分布数量较多,30个左右(8个以上),排成横列。放射刺管腺沿着体缘和背中线形成带状分布,放射刺管腺管口硬化区较多格腺宽,其上短毛位于硬化区内。文章介绍双条拂粉蚧的分类地位、分布、寄主植物、危害特点和传播途径,并详细描述了该虫各虫态特征及与其近似种的区别,为其形态鉴定和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双条拂粉蚧 发生危害 形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比施肥对槟榔幼苗肥料利用率及养分协同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降佳君 温欣宇 +4 位作者 辛晓栋 王玲 杨国斌 王朝弼 杨福孙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5-322,共8页
为了明确N、P、K肥对槟榔幼苗生长及营养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从而确定合理的槟榔幼苗施肥技术。以槟榔幼苗为对象,采用“3414”肥料配比田间盆栽试验,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槟榔幼苗营养吸收与分布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提高... 为了明确N、P、K肥对槟榔幼苗生长及营养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从而确定合理的槟榔幼苗施肥技术。以槟榔幼苗为对象,采用“3414”肥料配比田间盆栽试验,测定不同施肥处理对槟榔幼苗营养吸收与分布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提高了槟榔幼苗的生物量和肥料利用率;在氮磷钾平衡施肥时,氮肥和磷肥相对利用率达到最大;在不施磷肥,氮钾平衡施肥时,钾肥相对利用率达到最大;(2)槟榔幼苗地上部氮养分积累量是影响其生物量的主要因子,地下部磷养分积累量是影响其生物量的主要因子;(3)相关性分析与通径分析表明,氮与磷可协同促进槟榔幼苗生物量的增长,但会受到施钾量及钾肥相对利用率的制衡,3种元素协同促进植株生物量增长。因此氮肥和磷肥的相对利用率是槟榔幼苗施肥的关键指标。综上,氮磷钾配比施肥有利于槟榔幼苗的营养吸收和利用,以N∶P∶K=2∶2∶2(T6)配比施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氮磷钾施肥 肥料利用率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加工工序及贮藏过程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晓慧 朱珺玎 +2 位作者 李智 马朝阳 王洪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3-217,共5页
槟榔的加工过程对成品口感及健康有着较大影响,该文旨在探究槟榔加工、贮藏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针对槟榔加工工段,采用质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快速水分测定仪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仪器、方法测定质构特性、微观结构、纤维持水能力... 槟榔的加工过程对成品口感及健康有着较大影响,该文旨在探究槟榔加工、贮藏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针对槟榔加工工段,采用质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快速水分测定仪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仪器、方法测定质构特性、微观结构、纤维持水能力;同时测定了槟榔成品在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和风味物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加工过程中槟榔的质构指标变化呈现降低、升高和再降低的相似趋势;烤干工序对质构的整体影响最大,硬度平均值增大至18923.53 g,咀嚼性平均值增至13567.77 g,胶黏性平均值增至10466.56 g;槟榔纤维的持水性能在酶解之后有大幅提高,达(4.11±0.37)g/g,在干燥后达到最大[(4.79±0.35)g/g],且酶解会使槟榔的内部纤维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组合酶解的方法基本可决定最终产品持水性。槟榔的特征风味物质在贮存过程中会有一些波动,各成分21 d后会出现小幅减少;而水分含量在贮藏过程中14 d下降到20.58%,之后在21 d时小幅增加至21.48%。槟榔在加工和贮藏过程理化性质的改变具有一定规律,该研究对槟榔的科学加工、贮藏及降害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酶解 质构 加工工艺 贮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方法探讨槟榔抗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机制
11
作者 张晶 张佐妹 +4 位作者 于书仪 刘俊言 尹德辉 林昱欣 刘颖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290-1303,共14页
目的:研究槟榔(areca catechu L,AC)降血糖、兴奋中枢神经等作用,运用网络药理学等方法探究其治疗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和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s)的潜在作用。方法:本研究通过筛选数据库及文献得出AC... 目的:研究槟榔(areca catechu L,AC)降血糖、兴奋中枢神经等作用,运用网络药理学等方法探究其治疗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和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NDs)的潜在作用。方法:本研究通过筛选数据库及文献得出AC的主要活性成分和靶点基因;利用GeneCards等数据库获取与DM和NDs相关的疾病靶点基因。运用Rstudio对共有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信号通路(KEGG)富集分析,应用STRING11.5在线数据库构建共有靶点蛋白互作网络(PPI)。运用分子对接观察AC主要活性成分(配体)与核心靶点(受体)的结合能力。利用CCK8检测不同浓度槟榔碱对细胞活力的影响,以确定给药浓度。利用葡萄糖检测试剂盒检测槟榔碱对细胞外葡萄糖含量的影响,评价槟榔碱调节葡萄糖代谢改善DM的功效。结果: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AKT1、TP53、PPARG等因子和PI3K-Akt信号通路作为AC改善DM和NDs的核心靶点和通路。分子对接结果也显示AC的有效成分与DM和NDs的核心靶点有较高的结合能力。CCK8实验结果显示在给予槟榔碱0.5 mg/mL的浓度及刺激24 h后,细胞增殖能力最强(P<0.01)。0.5 mg/mL、1 mg/mL的槟榔碱浓度均增加了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P<0.01),且以0.5 mg/mL槟榔碱剂量的药效最好。结论:AC可能通过调节AKT1、TP53、PPARG等因子和PI3K-Akt信号通路来改善DM和NDs。且槟榔碱对细胞的增殖和葡萄糖代谢具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神经退行性疾病 糖尿病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林下养鹅模式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余慧霖 周华 +3 位作者 黄海 吴金群 陈海辉 余雪标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11-16,共6页
研究林下养鹅密度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可以为合理的林下养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林龄为12年的槟榔林为试验对象,于2021年开始设置不同的养鹅密度试验处理(CK、A1、A2、A3处理的套养鹅分别为0、2、4、6只/64 m^(2)),研究槟榔... 研究林下养鹅密度对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可以为合理的林下养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林龄为12年的槟榔林为试验对象,于2021年开始设置不同的养鹅密度试验处理(CK、A1、A2、A3处理的套养鹅分别为0、2、4、6只/64 m^(2)),研究槟榔林不同养鹅密度下的杂草数量、种类和多样性特征以及土壤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1)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鹅养殖区域林下杂草的数量、种类均有所降低;养殖密度的增加使杂草的Margalef、Shannon和Simpson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在养鹅6只/64 m^(2)(A3)时达到最低值,分别为0.08、0.13和0.09。(2)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鹅养殖活动区域土壤的pH和土壤有机质、氮、磷等养分整体呈现上升趋势:A2处理最大程度增加了土壤pH,高出对照4.58%;A3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是CK对照的1.40、1.38、1.68和1.37倍;A2处理下土壤碱解氮含量为153.89 mg/kg,是CK对照的1.99倍(p<0.05),A1处理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为56.50和77.11 mg/kg,显著高出CK对照25.32和33.86 mg/kg(p<0.05)。综上所述,随着槟榔林下养鹅密度的增加,鹅养殖活动区域内杂草数量、种类和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槟榔林下鹅群活动能够降低杂草丰富度,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养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林下养殖 土壤养分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槟榔切片机的设计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阳 陈致水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3615-3618,共4页
目前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切片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加工效率低下,产业得不到很好发展,究其原因是槟榔的果肉纤维与种子的连接层致密,分离很困难。设计了一台将槟榔果肉均匀切片,并尽可能保持种子完好,且能实现种子果肉与种子自动分离... 目前槟榔(Areca catechu L.)的切片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加工效率低下,产业得不到很好发展,究其原因是槟榔的果肉纤维与种子的连接层致密,分离很困难。设计了一台将槟榔果肉均匀切片,并尽可能保持种子完好,且能实现种子果肉与种子自动分离的切片机,重点分析了关键部件及其参数。槟榔切片机的成功应用可有效解决槟榔收获后的加工问题,提高中国槟榔主产区农民经济收入和种植槟榔的积极性,促进当地槟榔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Areca catechu L.) 切片机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仁对KM小鼠的急性毒性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书伟 王燕 +2 位作者 胡劲召 赵牧秋 史云峰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18期4532-4534,4543,共4页
为研究口服槟榔(Areca catechu Linnaeus)仁汁液的毒性,进行了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根据预试验确定正式试验给药剂量的范围,选用KM小鼠经口灌胃,一次给药,给药后连续观察7 d,记录小白鼠的中毒反应及死亡情况,采用寇氏法计算LD50及... 为研究口服槟榔(Areca catechu Linnaeus)仁汁液的毒性,进行了小鼠的经口急性毒性试验。根据预试验确定正式试验给药剂量的范围,选用KM小鼠经口灌胃,一次给药,给药后连续观察7 d,记录小白鼠的中毒反应及死亡情况,采用寇氏法计算LD50及LD50的95%可信限。结果表明,高剂量给药组小白鼠出现中毒反应并死亡,解剖后检查发现主要原因是胃肠和肺部的病变,测得槟榔仁汁液的LD50及LD50的95%可信限分别为12.425 g/(kg.bw)、10.610~14.551 g/(kg.bw),表明槟榔仁汁液可以被认为是实际无毒物质。槟榔仁原液干物质的LD50及LD50的95%可信限分别为1.349 g/(kg.bw)、1.152~1.580 g/(kg.bw),属于低毒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Areca catechu Linnaeus)仁 小鼠 急性毒性 半数致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槟榔产业发展报告及形势预测 被引量:15
15
作者 黄慧德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7年第1期31-39,共9页
槟榔(Areca catechu L.)为棕榈科(Palmaceae)槟榔属(Areca)常绿乔木,原生于马来半岛的热带雨林中,是一种典型的热带植物,主要分布于亚洲与美洲的热带地区,主要生产国家有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缅甸、巴基斯坦、马来西亚、
关键词 槟榔属 黄化病 形势预测 ARECA 屯昌县 catechu 保亭县 产业发展报告 琼中 乐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槟榔农业生产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符之学 刘立云 +1 位作者 李艳 黄丽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4期4229-4230,4292,共3页
槟榔被列为4大南药之首,前景广阔。该文概述了槟榔的产业概况,着重介绍了目前槟榔种植的品种及种苗生产、园地规划、园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槟榔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化建议,为槟榔产业的生产和发展奠定了... 槟榔被列为4大南药之首,前景广阔。该文概述了槟榔的产业概况,着重介绍了目前槟榔种植的品种及种苗生产、园地规划、园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槟榔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化建议,为槟榔产业的生产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Areca catechu L ) 农业生产 技术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地和果形对槟榔主要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明洋 卓小垒 +3 位作者 代佳妮 于靖 戚华沙 吴友根 《热带生物学报》 2020年第1期31-41,共11页
为了系统研究海南不同产地及果形槟榔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成熟槟榔青皮和种子的总生物碱和总黄酮含量,采用DPPH,ABTS和FRAP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采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 为了系统研究海南不同产地及果形槟榔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采用比色法测定成熟槟榔青皮和种子的总生物碱和总黄酮含量,采用DPPH,ABTS和FRAP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采用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成熟槟榔,其形态指标及抗氧化能力明显不同,TOPSIS综合排序显示白石岭4(BSL4)的抗氧化能力最强;果实越饱满的槟榔,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Areca catechu L.) 抗氧化能力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超声波提取槟榔原花青素工艺 被引量:95
18
作者 陈健 孙爱东 +1 位作者 高雪娟 潘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2-86,共5页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槟榔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试验因素与水平,根据中心组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槟榔干原花...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槟榔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取试验因素与水平,根据中心组合(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对各个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槟榔干原花青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600W、超声时间16min、料液比1:40(g/mL)、丙酮体积分数81%,在此条件下,测定花青素提取率最高达到3.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槟榔 原花青素 提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槟榔果实性状及其槟榔碱含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杜道林 王小英 +3 位作者 甘炳春 王有生 冯锦东 陈伟平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32-436,共5页
通过性状比较和差异显著性检验,从形态学与生物化学两个水平研究了海南5个常见槟榔栽培种之间果实性状变化及其槟榔碱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海南槟榔5个品种间果实性状都不同,其中以品种A、B、D的果实品质达到国家药典规定的一级标准... 通过性状比较和差异显著性检验,从形态学与生物化学两个水平研究了海南5个常见槟榔栽培种之间果实性状变化及其槟榔碱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海南槟榔5个品种间果实性状都不同,其中以品种A、B、D的果实品质达到国家药典规定的一级标准,品种C、E达到二级标准;(2)品种E的叶面积、产量(座果数×单果重)最大,通过差异显著性检验,表明植株的产量与叶面积呈正相关;(3)5个品种中以品种B的槟榔碱含量最大(0.4451%),其次为品种E、C、D、A。其中品种A与B、A与E、B与D、B与E之间差异显著;(4)长、短蒂花品种之间槟榔碱含量差异不显著;(5)槟榔碱含量与其果实性状之间无显著相关性;(6)槟榔碱含量与营养成分间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 果实性状 叶面积 海南槟榔 性状比较 座果数 单果重 槟榔碱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lin-Ciocalteus法测定槟榔中多酚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郑仕宏 张海德 +2 位作者 何双 周文化 李忠海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5-169,共5页
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研究了槟榔多酚的定量测定方法,并测定新鲜槟榔、槟榔烟果、槟榔籽中多酚含量.结果表明:槟榔多酚提取液在加入Folin-Ciocalteus显色剂2.0 mL、10%Na2CO3溶液10 mL,反应时间150 min、温度40℃的条件下进行反应... 采用Folin-Ciocalteu比色法研究了槟榔多酚的定量测定方法,并测定新鲜槟榔、槟榔烟果、槟榔籽中多酚含量.结果表明:槟榔多酚提取液在加入Folin-Ciocalteus显色剂2.0 mL、10%Na2CO3溶液10 mL,反应时间150 min、温度40℃的条件下进行反应,并于730 nm处测定其吸光值,多酚质量浓度在0-2.8 mg/L范围内与吸光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根据拟合的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槟榔多酚的定量测定,新鲜槟榔、槟榔烟果、槟榔籽中多酚含量分别为15.47±0.08 g/100 g、7.23±0.06 g/100 g、5.27±0.05 g/100 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工程 食品化学 槟榔 多酚 比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