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安徽省十种水稻主栽品种对褐飞虱的抗性鉴定
1
作者 许明 李大邦 +3 位作者 林璐璐 谢明惠 肖青青 陈浩梁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70-74,80,共6页
采用经过改良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和成株期鉴定法,对安徽省内主栽的10个水稻品种的褐飞虱抗性进行了鉴定。苗期鉴定结果表明,在测试的10个品种中,高感褐飞虱9级的品种7个,感褐飞虱7级的品种3个。成株期的鉴定结果与苗期... 采用经过改良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标准苗期集团筛选法和成株期鉴定法,对安徽省内主栽的10个水稻品种的褐飞虱抗性进行了鉴定。苗期鉴定结果表明,在测试的10个品种中,高感褐飞虱9级的品种7个,感褐飞虱7级的品种3个。成株期的鉴定结果与苗期存在一定的差异,10个品种中,有6个品种的成株期抗性等级鉴定高于苗期,其余4个品种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主栽品种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BPH) 抗性鉴定 抗性等级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空急流对中国褐飞虱重大北迁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3
2
作者 包云轩 谢杰 +2 位作者 向勇 徐希燕 刘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5773-5782,共10页
低空急流是褐飞虱远距离迁飞的理想空中通道之一,为了揭示低空急流对褐飞虱北迁的动力作用机制,在全面分析2007年中国褐飞虱虫情资料的基础上,筛选出典型个例,结合相应的气象背景资料,对低空急流在褐飞虱北迁中的动力影响进行了系统的... 低空急流是褐飞虱远距离迁飞的理想空中通道之一,为了揭示低空急流对褐飞虱北迁的动力作用机制,在全面分析2007年中国褐飞虱虫情资料的基础上,筛选出典型个例,结合相应的气象背景资料,对低空急流在褐飞虱北迁中的动力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1)低空急流作为一种大尺度天气系统,对2007年中国褐飞虱的重大北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虫源输送和降虫上;(2)低空急流的时空分布和强度变化对褐飞虱降虫时段、降虫范围、降虫量多少和主降虫区位置的选择有重要的影响;(3)逆推轨迹计算的结果显示:迁入主降区的褐飞虱是由低空急流输送的,这与其动力作用相吻合;(4)低空急流中的下沉气流对降虫区分布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低空急流 北迁 特征参数 迁飞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2009年秋季回迁的雷达监测及轨迹分析 被引量:16
3
作者 齐会会 张云慧 +2 位作者 程登发 韩二宾 孙京瑞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56-1264,共9页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研究其迁飞、扩散规律,为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4月27日至10月11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兴安雷达站内利用毫米波扫描昆虫...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研究其迁飞、扩散规律,为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09年4月27日至10月11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兴安雷达站内利用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对褐飞虱的迁飞过程进行长期观测,高空探照灯诱虫器及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诱虫器分别用来诱捕高空及地面的褐飞虱,对高空探照灯诱到的褐飞虱雌成虫随机挑选30头进行卵巢解剖,并结合大区环流和利用Hysplit_4模型进行轨迹分析,研究了褐飞虱的秋季回迁过程和虫源。结果表明:褐飞虱秋季回迁高峰期出现在9月28日至10月7日,高峰日为10月1日,高峰日内雷达回波主要在600~1100m范围内聚集成层,高空探照灯诱虫器内褐飞虱的数量达到了13620头;卵巢发育级别以1~2级为主。轨迹分析显示:本次回迁的褐飞虱主要来自湖南衡阳和永州等地,随东北气流向广西柳州、南宁和崇左等方向迁飞。轨迹推断与褐飞虱实发虫情基本吻合,通过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确定了褐飞虱秋季回迁的高度,为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早期投入到预测预报的实践中奠定了基础,对我国褐飞虱早期预警体系的建立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毫米波扫描昆虫雷达 迁飞 回迁 轨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空间重构与神经网络融合预测模型及其在害虫测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马飞 许晓风 +1 位作者 张夕林 程遐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297-1301,共5页
针对混沌时间序列 ,建立了相空间重构和 BP神经网络融合预测模型。经实例验证 ,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预测精度 ,避免了一般混沌预测要求较长时间序列的缺陷 。
关键词 相空间重构 神经网络融合 预测模型 害虫测报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在适应抗性水稻品种“IR26”过程中的氨基酸含量变化 被引量:6
5
作者 徐红星 吕仲贤 +2 位作者 陈建明 郑许松 俞晓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925-928,共4页
本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在适应抗性水稻品种"IR26"过程中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R26"植株的叶鞘和伤流液中氨基酸总量分别比感虫水稻品种"TN1"植株的低3.78%和3.05%。除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外... 本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在适应抗性水稻品种"IR26"过程中体内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R26"植株的叶鞘和伤流液中氨基酸总量分别比感虫水稻品种"TN1"植株的低3.78%和3.05%。除苯丙氨酸和赖氨酸外,褐飞虱在"IR26"上取食第2代时体内其他氨基酸含量均升高,从第3代开始下降。饲养在"TN1"上的褐飞虱转移到"IR26"上取食后,其蜜露中氨基酸除天冬氨酸、谷氨酸和胱氨酸外,其他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上升。而在"IR26"上取食3代的褐飞虱转移到"TN1"上取食,其蜜露中的苏氨酸、缬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和甘氨酸含量下降,但氨基酸总量相差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抗性品种 适应性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两种生物型体内能源物质及有关酶类的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肖英方 张存政 +1 位作者 顾正远 刘贤进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3期176-179,共4页
采用室内繁殖的褐飞虱生物型Ⅰ与生物型Ⅱ的 5龄若虫和刚羽化的雌性成虫 ,研究其体内的能源物质含量以及解毒酶体系 (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 )和保护酶体系 (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的活性。结果显示 :①褐飞虱生物... 采用室内繁殖的褐飞虱生物型Ⅰ与生物型Ⅱ的 5龄若虫和刚羽化的雌性成虫 ,研究其体内的能源物质含量以及解毒酶体系 (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 )和保护酶体系 (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的活性。结果显示 :①褐飞虱生物型Ⅰ体内糖元含量显著高于生物型Ⅱ (P <0 0 5 ) ,总脂没有差异 ;②生物型Ⅰ的羧酸酯酶活性比生物型Ⅱ低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则无明显差异 ;③生物型Ⅰ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比生物型Ⅱ低 (P <0 0 5 ) ,且随虫龄的增大而增高 ,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随虫龄增大而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生物型 能源物质 解毒酶 保护酶 水稻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田间致害型监测 被引量:5
7
作者 吕亮 陈其志 +2 位作者 张舒 杨小林 常向前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67-1368,共2页
对田间褐飞虱主害代的混合种群进行了致害性的测定。结果表明,2008年田间褐飞虱致害类型发生了较大变化,由原来以生物Ⅰ、Ⅱ型混合发生向强致害性的生物Ⅲ型转变,且生物Ⅲ型个体所占比例较高。
关键词 褐飞虱 致害型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抗药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8
作者 蔡海林 柏连阳 +1 位作者 周小毛 黄灿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58-61,共4页
阐述了褐飞虱对各类药剂的抗性水平,抗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治理策略。
关键词 褐飞虱 抗药性 抗性机理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低温胁迫对中国褐飞虱年内初始迁入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包云轩 苍薪竹 +4 位作者 杨诗俊 陈粲 谢晓金 陆明红 刘万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519-7533,共15页
为了揭示大气低温胁迫对中国褐飞虱年内初始迁入的影响,更好地预警来自境外的褐飞虱早期迁入,通过统计2000—2017年中国华南、西南两个稻区褐飞虱年内的始见期和首次迁入峰日,逆推其迁飞轨迹和虫源区,分析大气温度场对迁飞过程产生的作... 为了揭示大气低温胁迫对中国褐飞虱年内初始迁入的影响,更好地预警来自境外的褐飞虱早期迁入,通过统计2000—2017年中国华南、西南两个稻区褐飞虱年内的始见期和首次迁入峰日,逆推其迁飞轨迹和虫源区,分析大气温度场对迁飞过程产生的作用,比较了褐飞虱在我国不同稻区、不同年内初始迁入期受大气低温胁迫产生的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近年来褐飞虱初始迁入中国的时间提前,初始迁入华南稻区的时间比西南稻区早,华南稻区始见期提早可能与褐飞虱种群越冬北界北移有关。(2)西南稻区褐飞虱年内初始迁入的境外虫源主要来自缅甸,华南稻区年内初始迁入的境外虫源主要来自越南和老挝的中北部。(3)对盛行迁飞层的温场分布研究表明,在褐飞虱年内初始迁入过程中低温屏障发生的概率约为54.4%,迁入当晚降虫地的平均低温强度为13.45℃,平均降温幅度为1.88℃。其中低温胁迫在华南稻区表现更为显著(发生概率为58.3%,平均强度为13.18℃),在始见期表现得更明显(发生概率为70.6%,平均强度为12.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初始迁入 轨迹模拟 虫源地 低温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体内细菌群落的PCR-DGGE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红星 郑许松 +4 位作者 杨亚军 王新 傅强 叶恭银 吕仲贤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7-222,共6页
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分析了褐飞虱体内细菌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褐飞虱1龄~5龄若虫体内细菌的菌群结构随其生长发育而异,而羽化后的成虫与1龄若虫的菌群结构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根据 ... 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分析了褐飞虱体内细菌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褐飞虱1龄~5龄若虫体内细菌的菌群结构随其生长发育而异,而羽化后的成虫与1龄若虫的菌群结构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根据 DGGE 聚类分析结果,9个地理种群褐飞虱体内细菌可分为3类,菲律宾单独一组,泰国与我国的海南、云南和浙江种群为一组,越南与我国的广西、湖南和江西种群为一组。取食感虫品种的 TN1种群褐飞虱体内细菌的群落结构相似,与取食抗虫品种的ASD7种群和Mudgo种群之间具有较明显的差异,但取食不同抗虫水稻品种的褐飞虱还未能得到有效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褐飞虱 菌群结构 地理种群 致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分离受水稻抗性调控的褐飞虱基因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之帆 陈永勤 +1 位作者 李春华 蒋思婧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059-1067,共9页
为分离受水稻抗性调控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基因,以取食感虫水稻台中1号和高抗水稻B5的2叶1芯秧苗24h的褐飞虱4龄若虫为起始材料,采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两个群体间的正反向差减cDNA文库。通过斑点杂交从差减文库中筛选代表... 为分离受水稻抗性调控的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基因,以取食感虫水稻台中1号和高抗水稻B5的2叶1芯秧苗24h的褐飞虱4龄若虫为起始材料,采用抑制差减杂交技术构建了两个群体间的正反向差减cDNA文库。通过斑点杂交从差减文库中筛选代表受水稻抗性调控的基因的cDNA克隆,进行测序和功能分析,挑选具功能的基因进行Northern杂交验证。结果表明,通过斑点杂交筛选到的98个阳性克隆代表92个互不重复的单基因,其中25个与动物的已知蛋白基因存在较高的同源性。Northern杂交表明,这25个基因有11个表达上调,8个表达下调,提示它们可能在褐飞虱适应抗性水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克隆上述新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及进一步研究其在褐飞虱与水稻互作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水稻品种抗性 抑制差减杂交(SSH) 斑点杂交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胁迫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取食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碧球 黄所生 +3 位作者 黄凤宽 陈燕 凌炎 龙丽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2-45,共4页
为探讨淹水胁迫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在抗该生物型水稻品种取食量的影响,采用蜜露量测定法测定经不同淹水胁迫处理后,水稻植株上褐飞虱不同生物型雌成虫个体分泌的蜜露量。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对褐飞虱不同生... 为探讨淹水胁迫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生物型Ⅱ和孟加拉型在抗该生物型水稻品种取食量的影响,采用蜜露量测定法测定经不同淹水胁迫处理后,水稻植株上褐飞虱不同生物型雌成虫个体分泌的蜜露量。结果表明:淹水胁迫对褐飞虱不同生物型在抗该型品种上取食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以褐飞虱生物型Ⅱ雌成虫在ASD7上的取食量受淹水胁迫影响最大;褐飞虱生物型Ⅱ在IR36、IR42上的取食量及孟加拉型在IR56、RNR3070、OM997-6和ARC5833上的取食量受淹水胁迫影响较大;褐飞虱生物型Ⅱ在OM997-6上的取食量及褐飞虱2种生物型在RP1976-18-6-4-2和ARC5984上的取食量受淹水胁迫影响较小;褐飞虱生物型Ⅱ在桂引901及褐飞虱2种生物型在高抗品种RHT、Ptb33和570011上的取食量均不受淹水胁迫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生物型 取食量 水稻抗虫品种 淹水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不同品种(系)对褐稻虱抗性的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贝亚维 顾秀慧 高春先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13-17,共5页
本研究就20多个水稻品种(系)对褐稻虱的取食、产卵、生存、生育和生态等方面抗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褐稻虱在抗虫品种(系)嘉23、丙620、浙丽1号和浙丽2号上的取食量显著小于感虫品种秀水48。在抗虫品种嘉23上的存活率为28.43%,在秀... 本研究就20多个水稻品种(系)对褐稻虱的取食、产卵、生存、生育和生态等方面抗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褐稻虱在抗虫品种(系)嘉23、丙620、浙丽1号和浙丽2号上的取食量显著小于感虫品种秀水48。在抗虫品种嘉23上的存活率为28.43%,在秀水48上高达100%。初孵至羽化的历期在秀水48上平均为13.6天,羽化期5天,而在嘉23上则分别为16.53天和9天。在秀水48上的产卵量显著高于在抗虫品种(系)浙丽2号、嘉23、丙620和嘉25—2。褐稻虱在抗虫品种丙620上的田间种群密度显著低于秀水48,若虫高峰期延迟1周,峰度平缓。其雌成虫在感虫品种(系)上的相对产卵量也显著高于抗虫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品种 褐稻虱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呋虫胺对水稻褐飞虱的敏感性试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建华 阳任峰 +2 位作者 杨迎青 兰波 李湘民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10期89-91,共3页
为明确20%呋虫胺SG(护瑞)对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的田间防效以及施用剂量,采用笼罩法进行稻苗叶面喷雾,调查药后2~7 d 20%呋虫胺可溶粒剂(SG)对褐飞虱的防效。结果表明,20%呋虫胺SG在施用制剂量为60~600 g/hm^2时,其防... 为明确20%呋虫胺SG(护瑞)对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的田间防效以及施用剂量,采用笼罩法进行稻苗叶面喷雾,调查药后2~7 d 20%呋虫胺可溶粒剂(SG)对褐飞虱的防效。结果表明,20%呋虫胺SG在施用制剂量为60~600 g/hm^2时,其防效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WG)60~120 g/hm^2基本相当,优于50%吡蚜酮SG 300~600 g/hm^2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WP)300~600 g/hm^2的防效。田间施用20%呋虫胺SG推荐剂量为60 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呋虫胺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 笼罩试验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褐飞虱三种生物型间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被引量:1
15
作者 吕亮 陈其志 +2 位作者 张舒 荆胜利 何光存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852-4855,共4页
以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生物型1、2、3为研究对象,从昆虫外观形态及在不同寄主品种上的栖息率、产卵量、若虫存活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褐飞虱生物型1、2、3在外观形态上无明显差异,但在对寄主水稻品种的... 以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生物型1、2、3为研究对象,从昆虫外观形态及在不同寄主品种上的栖息率、产卵量、若虫存活率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褐飞虱生物型1、2、3在外观形态上无明显差异,但在对寄主水稻品种的偏好性(栖息率、产卵量和若虫存活率)等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为进一步的遗传差异研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 生物型 栖息率 产卵量 若虫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植物次生物质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模拟 被引量:1
16
作者 钟平生 梁广文 曾玲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67-772,共6页
为探讨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种群生态控制的作用机理,应用状态空间方程和作用因子添加分析法,研究植物次生物质不同组合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本研究以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乙醇提取物、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乙醇... 为探讨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种群生态控制的作用机理,应用状态空间方程和作用因子添加分析法,研究植物次生物质不同组合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本研究以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乙醇提取物、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乙醇提取物与现代苦楝Melia azedarach油的不同组合,作用于褐稻虱种群;根据不同虫期的调查数据,拟合出控制矩阵中各分块矩阵的元素值,并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单独施用薇甘菊乙醇提取物(1gDW/100mL)、飞机草乙醇提取物(1gDW/100mL)、现代苦楝油(200倍)各1次,能显著降低褐稻虱种群数量,然而种群趋势指数I(population trend index)仍在1.00以上,即下代褐稻虱种群仍呈增长趋势,联合添加其中2种或3种能持续控制褐稻虱下代种群的增长。同时,植物次生物质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成虫产卵的忌避作用,尤其是在本田种群建立的初期,由于其显著的忌避作用,降低田间卵量,使其种群数量明显降低,可有效地控制其为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稻虱 植物次生物质 作用因子添加法 模拟 薇甘菊 飞机草 苦楝 乙醇提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51kDa亚基cDNA片段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之帆 何光存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611-613,617,共4页
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是动物体内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的第一个酶,克隆水稻害虫褐飞虱的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基因,及研究其在褐飞虱与水稻互作中的表达变化,将为科学防治褐飞虱提供新的线索。利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克隆了褐飞... 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是动物体内呼吸链电子传递系统的第一个酶,克隆水稻害虫褐飞虱的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基因,及研究其在褐飞虱与水稻互作中的表达变化,将为科学防治褐飞虱提供新的线索。利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克隆了褐飞虱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51 kDa亚基基因的cDNA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使用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了该基因对两种不同抗性水稻的分子反应。分子杂交结果表明,在取食抗性水稻品种B5后,褐飞虱的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51 kDa亚基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取食感虫水稻TN1后,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RT—PCR NADH泛醌氧化还原酶51 kDa亚基基因 Northern杂交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水稻褐飞虱研究的文献计量及热点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玉冲 冯锐 +2 位作者 郭辉 陈灿 温国泉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0期5-9,14,共6页
利用文献数据库,客观分析国内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研究现状,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58—2019年国内发表的水稻褐飞虱研究文献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①褐飞虱研究从200... 利用文献数据库,客观分析国内水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研究现状,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58—2019年国内发表的水稻褐飞虱研究文献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表明,①褐飞虱研究从2004年以后进入大幅增长阶段,每年发文量均超过100篇;②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有水稻品种、翅型、生物型和抗药性等;③近10年来,RNA干扰(RNAi)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也频繁出现在褐飞虱研究文献中;④在褐飞虱研究领域,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黄凤宽和中国水稻研究所的傅强发文量最大,各发表褐飞虱研究论文94篇;⑤《昆虫知识》《昆虫学报》《植物保护》《浙江农业科学》和《中国水稻科学》等期刊是发表该研究领域论文的主要期刊,每个刊物的褐飞虱论文载文量均在100篇以上。随着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推进,水稻抗虫育种已受到科研人员的重视,特别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方法已在水稻抗褐飞虱育种中大量使用;RNAi技术既是昆虫功能基因组研究的有力工具,又是水稻抗虫新策略的首选,已成为褐飞虱研究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 研究热点 文献计量 高频关键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体饲喂模式的褐飞虱取食行为监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常菊花 《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6期1374-1377,1382,共5页
采用刺探电位图(EPG)技术监测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对人工取食液的取食行为,参考褐飞虱取食水稻的EPG波形,对褐飞虱取食Parafilm膜下液体状物质的EPG波形进行解析,发现褐飞虱在液体饲喂模型中产生5种典型波形,分别为非... 采用刺探电位图(EPG)技术监测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对人工取食液的取食行为,参考褐飞虱取食水稻的EPG波形,对褐飞虱取食Parafilm膜下液体状物质的EPG波形进行解析,发现褐飞虱在液体饲喂模型中产生5种典型波形,分别为非刺探波形(np波)、口针刺入波形(P波)、口针在液体中移动波形(M波)、主动抽吸波形(I波)和口针在液体中的未知波形(X波)。采用饲喂模式分析褐飞虱取食不同浓度蔗糖溶液的刺吸行为,发现褐飞虱对2.50%-20.00%浓度范围的蔗糖溶液吸食时间较长,尤其是5.00%和20.00%蔗糖组的褐飞虱有一半左右的记录时间处于主动吸食状态。蔗糖溶液在用于褐飞虱EPG监测的液体饲喂模式时,推荐5.00%-20.00%作为候选人工取食液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 液体饲喂模式 蔗糖 取食行为 刺探电位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飞虱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测序及表达分析
20
作者 杨之帆 何光存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99-102,共4页
谷胱苷肽转移酶是昆虫体内重要的解毒酶系之一,研究水稻害虫褐飞虱的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在褐飞虱与水稻互作中的表达变化,可为有效防治褐飞虱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利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克隆了褐飞虱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编... 谷胱苷肽转移酶是昆虫体内重要的解毒酶系之一,研究水稻害虫褐飞虱的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在褐飞虱与水稻互作中的表达变化,可为有效防治褐飞虱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利用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克隆了褐飞虱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编码区的cDNA片段,并使用Northern杂交技术检测了该基因对两种不同抗性水稻的分子反应。结果表明,所克隆到的cDNA片段长度为201bp,该片段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来自大劣按蚊、细小按蚊、冈比亚按蚊、果蝇和木瓜果实蝇的谷胱苷肽转移酶的片段存在高度同源性。Northern杂交显示,在褐飞虱取食抗性水稻后,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但褐飞虱取食感虫水稻TN1后,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飞虱 RT—PCR 谷胱苷肽转移酶基因 Northern杂交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