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7个匍匐翦股颖抗褐斑病的初步比较及生理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雅晰 孙建苗 +5 位作者 王逍冬 董康挺 刘畅 王丽宏 李会彬 孙鑫博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5,90,共9页
为筛选抗病匍匐翦股颖材料,本实验对立枯丝核菌接菌侵染后的7个匍匐翦股颖材料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其抗病性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受到病原菌入侵后,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SP)、过氧化氢(H_(2)O_(2))含量下降... 为筛选抗病匍匐翦股颖材料,本实验对立枯丝核菌接菌侵染后的7个匍匐翦股颖材料的生理指标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其抗病性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受到病原菌入侵后,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可溶性蛋白(SP)、过氧化氢(H_(2)O_(2))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游离脯氨酸(Pr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APX)含量上升。将这10个生理指标转化为4个主成分因子,计算出得分D值,评分最高的为‘光芒’。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各项生理指标表明:7个品种匍匐翦股颖的抗病性排序为光芒>A-1>007>A4>朝阳>宣言>佳美,为后续匍匐翦股颖抗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抗病新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匍匐翦股颖 褐斑病 生理响应 抗病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早熟禾不同品种对褐斑病抗性的差异 被引量:6
2
作者 董爱香 胡林 +2 位作者 赵美琦 张福锁 陈士吉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8-41,57,共5页
在田间条件下 ,1998- 2 0 0 1年研究 2 2个草地早熟禾品种褐斑病抗性的差异。结果表明 ,年度间病害发生程度差异显著 ,其中 2 0 0 1年发病较轻 ,1999年发病较重 ,1998和 2 0 0 0年发病程度相近。品种间抗病性存在一定差异 ,年度间表现... 在田间条件下 ,1998- 2 0 0 1年研究 2 2个草地早熟禾品种褐斑病抗性的差异。结果表明 ,年度间病害发生程度差异显著 ,其中 2 0 0 1年发病较轻 ,1999年发病较重 ,1998和 2 0 0 0年发病程度相近。品种间抗病性存在一定差异 ,年度间表现不一致 ,但具有相对稳定性。相对抗病的品种有 Am erica、Baronie、Impact、Odyssey和 Midnight;相对不抗病的有 VB5 6 4 9、Baron、Alene、Abbey、Nottingham和 SR2 1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褐斑病 抗病性 品种抗性 草坪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地区草坪草褐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生物防治 被引量:6
3
作者 孙淑琴 刘水芳 杨秀荣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58-162,共5页
以纯化的草坪褐斑病病原RH2 Rhizoctonia solani为试验菌株.对其生长的温度、pH值、碳源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针对目前化学药剂频繁使用的现状.对生产上经常使用的生防药剂进行室内筛选。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褐斑病菌生长适宜温... 以纯化的草坪褐斑病病原RH2 Rhizoctonia solani为试验菌株.对其生长的温度、pH值、碳源等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针对目前化学药剂频繁使用的现状.对生产上经常使用的生防药剂进行室内筛选。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褐斑病菌生长适宜温度约30℃。适宜pH值6.5~7.5.适宜碳源为蔗糖、可溶性淀粉或乳糖。室内7种生防药剂筛选表明:尼索和特立克的抑菌效果最好,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尼索1500倍处理防效为72.51%,特立克600倍防效为76.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褐斑病 生物学特性 生防药剂 室内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地区匍匐翦股颖褐斑病杀菌剂的田间防治效果 被引量:6
4
作者 孙晓燕 王兆龙 陈雅君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6期89-92,共4页
采用常规喷雾法,选择室内药剂筛选中抑菌效果较好的7种杀菌剂,对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果岭草坪褐斑病进行了发病前的预防和发病盛期的治疗2个阶段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百菌清与克露对匍匐翦股颖褐斑病发病的预防效果最好,... 采用常规喷雾法,选择室内药剂筛选中抑菌效果较好的7种杀菌剂,对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果岭草坪褐斑病进行了发病前的预防和发病盛期的治疗2个阶段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百菌清与克露对匍匐翦股颖褐斑病发病的预防效果最好,田间预防效果可分别高达99.3%和98.5%,腈菌唑、退菌特、金雷多米尔、杀毒矾的预防效果其次,丙环唑的预防效果最差(73.0%);在草坪发病盛期,丙环唑的防治效果最好,3次防治效果均稳定在86%以上,8月21日的防治效果甚至高达95.9%;百菌清的3次防治效果也都稳定在80%以上,显著高于克露、腈菌唑、杀毒矾、金雷多米尔、退菌特等药剂。上述结果表示预防匍匐翦股颖褐斑病的药剂应选择百菌清或克露,但对已发生褐斑病的翦股颖则宜选择丙环唑或百菌清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匍匐翦股颖 褐斑病 杀菌剂 预防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量与修剪高度对草地早熟禾褐斑病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肇庆 尹淑霞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03-1109,共7页
为探究施肥与修剪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草坪褐斑病病情的影响,在草地早熟禾草坪上设置不同的修剪高度(2.7,4.5 cm)和施肥量(年施氮量8,15,25 g·m^-2),观测不同处理小区草坪褐斑病的发病情况。在大田中进行了2年重复性试验,... 为探究施肥与修剪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草坪褐斑病病情的影响,在草地早熟禾草坪上设置不同的修剪高度(2.7,4.5 cm)和施肥量(年施氮量8,15,25 g·m^-2),观测不同处理小区草坪褐斑病的发病情况。在大田中进行了2年重复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低修剪处理草坪的发病率上升,高修剪处理草坪的发病率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修剪高度和施肥量之间互作明显。发病前低量施肥是较好的施肥方案;高修剪草坪比低修剪草坪具有更强的恢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褐斑病 施肥 修剪 互作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锦褐斑病病原菌鉴定及病害诊断 被引量:3
6
作者 吴石平 莫砚成 饶岸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期70-73,共4页
为了明确地锦褐斑病的病原,为该病的深入研究及防治提供理论支撑,采用单孢分离、柯赫氏法则并结合分子系统学方法,对地锦叶片褐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地锦褐斑病的病原菌为地锦叶点霉(Phyllosticta partricuspidatae);... 为了明确地锦褐斑病的病原,为该病的深入研究及防治提供理论支撑,采用单孢分离、柯赫氏法则并结合分子系统学方法,对地锦叶片褐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地锦褐斑病的病原菌为地锦叶点霉(Phyllosticta partricuspidatae);发病特征为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3~20mm,病部植物组织坏死,病斑正面中央浅褐色至黄褐色,边缘深褐色;散生或轮生小黑点(分生孢子器);病斑背面与正面色泽一致,也能产生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多个病斑融合形成大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锦 褐斑病 地锦叶点霉 病原菌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草坪褐斑病防治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平 柴艳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54-55,共2页
褐斑病为北方草坪常见病害 ,在了解其发病规律的前提下 ,选择最佳时期进行综合防治 ,控制病情蔓延 。
关键词 草坪 褐斑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早熟禾褐斑病菌主要生物学特性与致病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金月波 曲强 +2 位作者 魏雅冬 佟德利 孙军德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6-359,共4页
分离鉴定结果表明:草地早熟禾褐斑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该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5,修剪对病情指数没有明显影响。在30℃、相对湿度大于60%时,随着湿度的增加,病情指数明显升高,最高病情指数为80.90。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褐斑病 生物学特性 病情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早熟禾褐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贾春虹 江国铿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1-114,共4页
对北京地区早熟禾褐斑病分离到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进行了7个温度(12,16,20,24,28,32,36%)、两种光照条件(全黑暗和12h光暗交替)下的菌丝生长速率测定、菌核产生量比较,温度对发病的影响,10种杀菌剂... 对北京地区早熟禾褐斑病分离到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uhn)进行了7个温度(12,16,20,24,28,32,36%)、两种光照条件(全黑暗和12h光暗交替)下的菌丝生长速率测定、菌核产生量比较,温度对发病的影响,10种杀菌剂的抑菌试验和几种杀菌剂的Kt间药效试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4-32℃;12h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加快;32℃下菌核产生量显著多于其他温度;20-30℃下早熟禾发病严重。多菌灵、扑海因、坪安1号和多氧霉素等杀菌剂的抑菌效果好。田间药效试验表明,扑海因、井岗霉素、坪安1号和多菌灵对褐斑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褐斑病 早熟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真菌感染对高羊茅褐斑病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江淑平 王志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7期4345-4346,共2页
对高羊茅品种交战Ⅱ(CrossfireⅡ)和阿道比(Adobe)带菌和不带菌植株接种褐斑病病原菌,于接种后统计病情指数、发病率和抗性效果。结果表明,内生真菌能够提高高羊茅对褐斑病的抗性,抗性效果在30%以上。
关键词 内生真菌 高羊茅 褐斑病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早熟禾褐斑病的发生与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金月波 付文涛 孙军德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33-35,共3页
系统的总结了草地早熟禾褐斑病的寄主、病症、危害及主要病原物的特征。对国内外草地早熟禾褐斑病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褐斑病生物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草地早熟禾 褐斑病 生物防治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拿利海枣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12
作者 林秀香 罗金水 +2 位作者 王美盛 卢松茂 郑宴义 《西南林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7-60,共4页
加拿利海枣褐斑病病原菌为柯氏帚梗柱孢霉,该病会感染多种棕榈科植物,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每年3-11月病害均可发生,5—8月为发病高峰期。室内和盆栽小苗药剂试验表明:50%多菌灵WP、25%咪鲜胺EC和50%英纳WP3种杀菌剂有较好... 加拿利海枣褐斑病病原菌为柯氏帚梗柱孢霉,该病会感染多种棕榈科植物,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每年3-11月病害均可发生,5—8月为发病高峰期。室内和盆栽小苗药剂试验表明:50%多菌灵WP、25%咪鲜胺EC和50%英纳WP3种杀菌剂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盆栽小苗施药后预防效果可达100%,治疗效果平均可达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利海枣 棕榈科植物 褐斑病 发生规律 柯氏帚梗柱孢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坪草褐斑病菌次生代谢物的生物活性测定
13
作者 孙淑琴 刘水芳 杨秀荣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09年第2期75-77,共3页
以病原菌的致病因子为出发点,对病原菌次生代谢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的代谢产物能引起与病原相似的病斑,并且毒害作用大小与其致病力存在一定相关性。代谢产物对胚根伸长、胚芽生长均造成一定影响,抑制作用... 以病原菌的致病因子为出发点,对病原菌次生代谢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的代谢产物能引起与病原相似的病斑,并且毒害作用大小与其致病力存在一定相关性。代谢产物对胚根伸长、胚芽生长均造成一定影响,抑制作用可分别达到42.06%~91.20%、2.31%~18.79%,但对种子发芽率无太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褐斑病 次生代谢物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坪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鑫 梁春花 +1 位作者 屈海燕 段万强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56-,共1页
阐述了草坪褐斑病的症状、病原。
关键词 草坪 褐斑病 立枯丝核菌 发生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水杨酸对草地早熟禾抗褐斑病的诱导与抗病基因PR1和NPR1的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尉春雪 苏浩天 +3 位作者 张晓宇 何文菡 郑大柽 尹淑霞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249-1254,共6页
为了探究外源水杨酸(SA)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抗褐斑病的诱抗效果,本研究将草地早熟禾品种午夜(Midnight)分为3组,用0.05 mmol·L^(–1) SA和立枯丝核菌进行处理,测定草坪草发病率、病情指数,计算诱抗效果,同时检测相关抗病... 为了探究外源水杨酸(SA)对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抗褐斑病的诱抗效果,本研究将草地早熟禾品种午夜(Midnight)分为3组,用0.05 mmol·L^(–1) SA和立枯丝核菌进行处理,测定草坪草发病率、病情指数,计算诱抗效果,同时检测相关抗病基因PR1、NPR1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外源SA可以显著(P <0.05)降低草地早熟禾褐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对褐斑病的诱抗效果最高达53%。在喷施SA及接种后,抗病基因PR1和NPR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P <0.05)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SA 草地早熟禾 褐斑病 发病率 病情指数 诱抗效果 抗病基因PR1和NPR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斑病气象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海霞 刘荣堂 秦赓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71-76,共6页
在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草坪上利用气象数据和病害发生数据,建立褐斑病Rhizoctonia solani发生期预测模型Y=1/[1+e(5.179+0.346T-0.156RH)];褐斑病发病率预测模型x=36.057-2.65T+0.615RH;褐斑病病情指数预测模型y=26.39-1.872... 在匍匐翦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草坪上利用气象数据和病害发生数据,建立褐斑病Rhizoctonia solani发生期预测模型Y=1/[1+e(5.179+0.346T-0.156RH)];褐斑病发病率预测模型x=36.057-2.65T+0.615RH;褐斑病病情指数预测模型y=26.39-1.872T+0.394RH。病情指数与发病率之间相关性显著,得出二者的线性回归模型为y=0.67x-1.3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斑病 预测模型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源油料植物续随子褐斑病的发生及防治 被引量:4
17
作者 龚德勇 张燕 +2 位作者 欧珍贵 桑维钧 王晓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9589-9590,9645,共3页
[目的]研究续随子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方法]于2008~2009年在贵州兴义对续随子褐斑病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该病病害症状观察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续随子褐斑病的病原菌为假尾孢属(Pseudoc ercospora sp.)真菌引起,其... [目的]研究续随子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方法]于2008~2009年在贵州兴义对续随子褐斑病病菌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该病病害症状观察及田间药效试验。[结果]续随子褐斑病的病原菌为假尾孢属(Pseudoc ercospora sp.)真菌引起,其适宜生长温度为20~35℃,一般6~9月为发病高峰期,田间发病率达30%~60%。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代森锰锌、甲基硫菌灵等5种药剂进行叶面喷雾均有一定防治效果,相对防效为54.3%~82.5%,以代森锰锌的防治效果较好,噻菌铜的防治效果较差。[结论]该研究可为续随子高产优质栽培及褐斑病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续随子 褐斑病 发生规律 防治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孢木霉152-42诱导多年生黑麦草抗褐斑病的机理初探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若怡 王柏森 +2 位作者 董纯辛 牛启尘 尹淑霞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14-1321,共8页
为探究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诱导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抗褐斑病的机理,本研究以多年生黑麦草为材料,通过棘孢木霉和玉蜀黍丝核菌(Rhizoctonia zeae)平板对抗、盆栽多年生黑麦草木霉灌根诱导后接种玉蜀黍丝核菌,... 为探究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诱导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抗褐斑病的机理,本研究以多年生黑麦草为材料,通过棘孢木霉和玉蜀黍丝核菌(Rhizoctonia zeae)平板对抗、盆栽多年生黑麦草木霉灌根诱导后接种玉蜀黍丝核菌,检测棘孢木霉菌株152-42对玉蜀黍丝核菌引起的褐斑病的防治效果,分析其防病机理。结果表明:共培养7 d时棘孢木霉152-42对玉蜀黍丝核菌的抑制率达到100%;棘孢木霉152-42显著降低了盆栽多年生黑麦草褐斑病的发病率;相较于未经木霉诱导的染病叶片,木霉诱导处理的染病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抗病相关基因PR-1和PR-5的表达量显著提高。因此,棘孢木霉152-42不仅能显著抑制玉蜀黍丝核菌生长,而且可以诱导多年生黑麦草通过提高抗病相关酶活性,调控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等提高抗病性,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草坪病害生防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 玉蜀黍丝核菌 多年生黑麦草 生物防治 褐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对草坪褐斑病防治效果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春利 李喆 李阳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9期115-116,共2页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20%丙环唑微乳剂1 000、1 333 g/hm2,41.4%百菌清·丙环唑悬浮剂4 140、8 280、12 420 g/hm2,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200、300、400 g/hm28个处理对草坪褐斑病有良好的防效,第3次药后14天的防效分别为69.76%、73....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20%丙环唑微乳剂1 000、1 333 g/hm2,41.4%百菌清·丙环唑悬浮剂4 140、8 280、12 420 g/hm2,50%嘧菌酯水分散粒剂200、300、400 g/hm28个处理对草坪褐斑病有良好的防效,第3次药后14天的防效分别为69.76%、73.95%、69.37%、75.75%、79.70%、69.62%、74.16%、78.64%,在试验剂量内对草坪安全无药害,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褐斑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嘧菌酯·百菌清复配对草坪褐斑病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潘志孝 宋亚华 王梅芳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4年第1期48-50,共3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嘧菌酯、百菌清复配剂对草坪褐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嘧菌酯、百菌清(1∶5)复配剂对草坪褐斑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为0.134 2mg/kg。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百菌清480g/L悬浮...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嘧菌酯、百菌清复配剂对草坪褐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嘧菌酯、百菌清(1∶5)复配剂对草坪褐斑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为0.134 2mg/kg。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百菌清480g/L悬浮剂1 080~1 728g(a.i.)/hm2对草坪褐斑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达到83.44%~87.18%。药剂对草坪草安全,可以广泛用于草坪褐斑病的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嘧菌酯·百菌清 草坪褐斑病 室内毒力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