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汉油田中高温高矿化度油藏采油功能菌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徐峰 姚快 +5 位作者 曲瑞雪 牟莎莎 邓舒元 孙珊珊 佘跃惠 王正良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40,共7页
油藏中存在丰富的内源微生物,通过激活内源微生物,利用其生长繁殖的代谢产物与油藏原油的作用实现提高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因此,掌握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对于高效采油功能菌的筛选至关重要。利用二代测序... 油藏中存在丰富的内源微生物,通过激活内源微生物,利用其生长繁殖的代谢产物与油藏原油的作用实现提高稠油油藏原油采收率的目的。因此,掌握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多样性信息对于高效采油功能菌的筛选至关重要。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江汉油田普通稠油油藏的4个中高温高矿化度区块采出液中的细菌和古菌群落组成进行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种样品中古菌种类丰富,均高于细菌种类;在属水平上,细菌群落主要以Pseudomonas、Thauera、Halobacillus和Marinobacter为主,古菌群落主要以Halogeometricum、Methanobacterium和Methanothermobacter为主;4种样品中的内源微生物群落均具有降黏和脱氮的性能,表明江汉油田内源微生物具有降黏和脱氮的巨大潜力,可通过不同培养基富集筛选高效的采油功能菌,为其在提高江汉油田采收率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汉油田 内源微生物 微生物采油 采油功能菌 群落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可可脂的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2
作者 杨航 岳珂 +3 位作者 秘英静 张林尚 陈小军 毕艳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58,共7页
类可可脂(CBE)是一类重要的糖果用脂,可以经过物理复配或者酶法酯交换获得。近年来,微生物发酵法制备CBE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各种微生物产脂策略正在被应用,以提高CBE的产量,例如化学诱变或基因工程等。旨在为CBE的生产提供参考,从原料油... 类可可脂(CBE)是一类重要的糖果用脂,可以经过物理复配或者酶法酯交换获得。近年来,微生物发酵法制备CBE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各种微生物产脂策略正在被应用,以提高CBE的产量,例如化学诱变或基因工程等。旨在为CBE的生产提供参考,从原料油来源、制备方法研究现状两个方面分别综述了CBE的传统制备方法(物理复配和酶法酯交换)和新方法(微生物发酵)的研究及应用情况。微生物发酵法更符合绿色、健康、低碳的发展需求,能够为CBE的制备提供一种新思路,也有利于推进CBE的产业化应用,具有潜在发展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可可脂 原料油 产油微生物 发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降污固碳潜力
3
作者 宋佳宇 李昀照 +5 位作者 李兴春 付爱民 彭梓怡 李丹丹 任金蔓 陈春茂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102,共13页
为探究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降污固碳潜力,该研究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北部、西南部4个典型油气田企业在役井场为研究区域,结合16S r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不同油田表层土壤(0~20 cm)潜在降污、固碳微生... 为探究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降污固碳潜力,该研究选取中国东部、中部、西北部、西南部4个典型油气田企业在役井场为研究区域,结合16S rRNA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研究不同油田表层土壤(0~20 cm)潜在降污、固碳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及主要驱动环境因子,并针对降污、固碳相关代谢通路进行预测及功能注释。结果表明:(1)不同油田土壤全量养分及微生物生物量大致呈东部油田最高,西南部及西北部油田较为接近,中部油田最低的规律。(2)研究区土壤微生物优势菌为变形杆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拟杆菌门,酸杆菌门。(3)基于VPA、RDA分析结果推测,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RubisCO酶活性、总石油烃含量为影响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环境因子,其中,TPH(r^(2)=0.67、P=0.001)、MBC(r^(2)=0.36、P=0.0042)、MBN(r^(2)=0.74、P=0.003)和RubisCO酶活性(r^(2)=0.37、P=0.0041)均与微生物群落结构具有显著相关性。(4)KEGG数据库功能注释结果表明,不同油田污染土壤中与微生物固碳过程相关的代谢通路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与石油烃等有机物降解相关的代谢通路,且上述通路在不同油田间的相对丰度差异较小。研究结果为支撑新形势下石油石化行业减污增汇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污染 降污固碳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代谢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技术在生物柴油开发与应用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4
作者 宋安东 冯冲 +1 位作者 谢慧 陈伟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93-97,共5页
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的液体清洁燃料,具有优良的特性。当前生物柴油的原料主要来自动植物油脂,但其成本偏高。微生物油脂是无限再生的资源,发酵周期短,不受场地、季节、气候变化等的影响,易于工业化生产,开发潜力很大。文中从产油微生... 生物柴油是一种可再生的液体清洁燃料,具有优良的特性。当前生物柴油的原料主要来自动植物油脂,但其成本偏高。微生物油脂是无限再生的资源,发酵周期短,不受场地、季节、气候变化等的影响,易于工业化生产,开发潜力很大。文中从产油微生物的种类、代谢途径及生物柴油的工艺流程等方面介绍了生物柴油及其相关微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指出了微生物转化技术所带来的相应问题,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微生物油脂 产油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程海鹰 王修林 +2 位作者 徐登霆 马光东 汪卫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94,110,共5页
为了探讨在胜利油田沾3区块注入以玉米浆为主的营养物刺激内源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用MPN法对油藏内源微生物的群落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在模拟油藏条件下进行了内源微生物培养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腐生菌... 为了探讨在胜利油田沾3区块注入以玉米浆为主的营养物刺激内源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用MPN法对油藏内源微生物的群落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在模拟油藏条件下进行了内源微生物培养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腐生菌、烃类氧化菌、发酵菌等是油藏中存在的主要微生物群落;注入玉米浆可以有效刺激内源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产生表面活性剂和生物气,有利于驱油;硝酸铵可以有效抑制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向岩心注入0.4PV的营养物,玉米浆浓度10~20mL/L,并关闭培养10~20d后,采收率提高约8%。实验证明,利用内源微生物提高沾3区块采收率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浆 内源微生物 提高采收率 微生物群落 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内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41
6
作者 包木太 汪卫东 +4 位作者 王修林 孔祥平 李希明 冯时林 刘中云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2-386,361,共6页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按微生物来源分为外源微生物采油和内源微生物采油两大类。本文综述了通过注入营养剂和混气水激活油层内本源微生物的采油技术 ,该项技术的工艺较简单 ,在俄罗斯已进入较大规模的矿场应用试验。综述的论题包括 :绪言 ;... 微生物采油技术可按微生物来源分为外源微生物采油和内源微生物采油两大类。本文综述了通过注入营养剂和混气水激活油层内本源微生物的采油技术 ,该项技术的工艺较简单 ,在俄罗斯已进入较大规模的矿场应用试验。综述的论题包括 :绪言 ;基本原理 ;矿场试验及相关研究 ;矿场试验设计 ;矿场试验跟踪监测 ;对中国微生物采油技术发展的意义。图 1表 3参 4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油层微生物群落 激活 地下微生物过程 水驱油藏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 MEOR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沾3区块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的筛选、优化及效果评价 被引量:27
7
作者 高配科 马挺 +4 位作者 赵玲侠 李国强 曹美娜 王燕森 梁凤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2005-2012,共8页
采用最大可能数法(MPN)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解析胜利油田沾3区块注入水和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采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分析了油藏地层水的离子组成,从而确定了该区块实施内源微生物激活的基础背景资料... 采用最大可能数法(MPN)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解析胜利油田沾3区块注入水和产出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采用离子色谱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技术分析了油藏地层水的离子组成,从而确定了该区块实施内源微生物激活的基础背景资料。以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机理为基础,同时考虑在激活过程中抑制有害菌———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繁殖,确立了以激活前后水样中总菌浓的变化、硫酸盐还原菌数量变化和对原油的乳化效果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激活剂效果评价。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最陡爬坡实验逼近最大响应区域,并成功将Box-Benhnke中心组合实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应用到激活剂体系各因素的优化组合,最终得到玉米浆干粉0.33 g.(100 ml)-1、磷酸氢二铵0.312 g.(100 ml)-1和硝酸钠0.2 g.(100 ml)-1的激活配方,此时总菌浓达到1.57×108cells.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微生物 提高原油采收率 菌浓 乳化作用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取生物柴油的新型原料油源的探讨 被引量:8
8
作者 孟祥梅 张晓东 +1 位作者 陈雷 张杰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1-4,共4页
介绍了生物柴油的特点以及国内外制取生物柴油的原料油现状。对微生物油脂的结构、原材料及其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指出秸秆的预处理、水解方式的选择、糖液发酵、微生物油脂的转酯化是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路线... 介绍了生物柴油的特点以及国内外制取生物柴油的原料油现状。对微生物油脂的结构、原材料及其作为生物柴油原料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指出秸秆的预处理、水解方式的选择、糖液发酵、微生物油脂的转酯化是以生物质为原料制取生物柴油路线存在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脂肪酸甲酯 微生物油脂 木质纤维素 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水驱油藏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分布规律 被引量:13
9
作者 宋智勇 郝滨 +2 位作者 赵凤敏 高光军 汪卫东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50,8,共7页
根据胜利油田的油藏特点,在温度(55~91℃)、矿化度(3 000~20 000 mg/L)及渗透率((207~6 900)×10^(-3)μm^2)等油藏条件下,利用16S rDNA克隆测序技术研究了10个水驱油藏的内源微生物种群及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油藏内源微生物由种... 根据胜利油田的油藏特点,在温度(55~91℃)、矿化度(3 000~20 000 mg/L)及渗透率((207~6 900)×10^(-3)μm^2)等油藏条件下,利用16S rDNA克隆测序技术研究了10个水驱油藏的内源微生物种群及分布规律.结果显示,油藏内源微生物由种类丰富的细菌和古菌组成.其中,细菌以变形杆菌门为主(其中Gammaproteobacteria数量占总菌数的41.4%,Betaproteobacter记数量占总菌数的25.0%),共计114个属;另外,古菌共计14个属.整体上涵盖了烃降解、产生物表面活性物质、产甲烷等多种驱油功能微生物,其中,石油烃降解菌Achromobacter、Arcobacter几乎分布于所有研究区块.群落结构受到油藏温度、矿化度、渗透率、水驱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较高温度的油藏中古菌种类以及细菌中Thermu.s、Thermincola、Thermanaeromonas等嗜热菌含量均显著提升.其中:90℃油藏的嗜热细菌数量占总菌数的23%,并出现了极端嗜热古菌Geoglobus;矿化度10 000 mg/L以上的区块,耐盐菌数量占总菌数的30%左右,约为该矿化度以下油藏的2倍,而较高矿化度下的严格厌氧、反硝化等代谢形式未形成优势;油藏渗透率提高和水驱时间的延长会显著提高微生物多样性,种属数量增幅可达1倍以上.以上结果表明:研究的各水驱油藏普遍具有实施内源微生物驱油的生物基础;不同的油藏环境导致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微生物驱油的激活配方及注入工艺需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 内源微生物 微生物群落 群落结构 群落分布 水驱油藏 16S rDNA克隆测序技术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潍北油田昌74井微生物采油室内性能评价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马宝东 王其伟 +3 位作者 王红艳 涂文利 李素稳 韩仁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4-67,共4页
W3、G12、S11是为潍北油田昌74断块筛选的采油菌种。本文报道这几种菌在油藏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与昌74井原油的作用及岩心驱油结果:使原油含蜡量降低7%—11%,使界面张力降低10.7%—44.0%,使高碳数正构烷... W3、G12、S11是为潍北油田昌74断块筛选的采油菌种。本文报道这几种菌在油藏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与昌74井原油的作用及岩心驱油结果:使原油含蜡量降低7%—11%,使界面张力降低10.7%—44.0%,使高碳数正构烷烃含量下降,低碳数正构烷烃含量增多,产酸产气,提高岩心采收率8.2%—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 潍北油田 微生物采油 细菌采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菌发酵啤酒生产废水产微生物油脂和菌体蛋白的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冬梅 郭书贤 +2 位作者 梁跃辉 刘欢 张艳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8-112,117,共6页
为探索啤酒生产废水综合利用的方法和途径,采用液体发酵的方法,从7个酵母菌株中筛选出既能产微生物油脂和菌体蛋白,又能有效降解COD的菌株。考察了优良酵母菌株的发酵周期,并对其所产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和菌体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 为探索啤酒生产废水综合利用的方法和途径,采用液体发酵的方法,从7个酵母菌株中筛选出既能产微生物油脂和菌体蛋白,又能有效降解COD的菌株。考察了优良酵母菌株的发酵周期,并对其所产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和菌体蛋白的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菌株——Trichosporon porosum D02、1#菌株——斯达油脂酵母Lipomyces starkeyi 1809对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程度最高,6#和1#2个优良酵母菌株在发酵120 h时的油脂产量、菌体粗蛋白产量、COD降解率分别达到8.93 g/L、6.1 g/L、89.09%和4.62 g/L、4.42 g/L、81.47%。2个优良酵母菌株所产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均以C_(16)和C_(18)系为主,含量最高的为油酸(C_(18∶1))和棕榈酸(C_(16∶0)),不饱和脂肪酸指数(IUFA)分别达到80.33%和61.57%。除脯氨酸未检出外,2个优良酵母菌株菌体蛋白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8种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4.14%和44.23%,可完全充当动物蛋白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生产废水 产油脂酵母 微生物油脂 菌体蛋白 COD 脂肪酸组成 必需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重原油油藏微生物采油试验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英 梁凤来 +7 位作者 刁虎欣 刘如林 李牧 张浩 赵贲 李吉阳 郎宝山 陈巨明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8-181,共4页
辽河油田冷 43块油藏所产原油含胶质沥青质 37%~ 42 % ,含蜡 5 % ,粘度 9.6~ 43Pa·s(5 0℃ ) ,密度 0 .96 0~ 0 .975 g/cm3 ,已超出了国外某些标准规定的微生物采油适用范围。用优选的适应温度范围为 40~ 6 0℃的两种菌假单胞... 辽河油田冷 43块油藏所产原油含胶质沥青质 37%~ 42 % ,含蜡 5 % ,粘度 9.6~ 43Pa·s(5 0℃ ) ,密度 0 .96 0~ 0 .975 g/cm3 ,已超出了国外某些标准规定的微生物采油适用范围。用优选的适应温度范围为 40~ 6 0℃的两种菌假单胞菌 (Pseudomonassp .)LH 18和短杆菌 (Brevibacteriumsp .)LH 2 1的等量混合物、培养基 ,分别与该区块5口油井所产原油在 48℃摇床发酵 48小时 ,使原油粘度降低 2 6 %~ 6 5 % ,发酵液表面张力下降 10 %~ 19% ,pH值由中性变为弱酸性 ,表明在原油发酵过程中有表面活性物质和酸生成。在该区块蒸汽吞吐效果很差的同层位 5口井的近井地带注入营养液和混合菌液 ,共 7井次 ,单井一次注入菌液 0 .5~ 1.2t,注入后采用机械抽油。 5口井中有 3口井既增产油又减产水 ,1口井 (间开井 )连续生产。这 4口特重油井单井微生物吞吐试验获得成功。另 1口井产液量和产水量均大幅度上升 ,增产油量极微。同一层位的 5口井微生物采油效果相差很大 ,特别是微生物疏通出水层或通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试验 采油微生物 特重稠油油藏 混合菌种 辽河冷37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对采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登庆 郭辽原 +3 位作者 刘涛 段传慧 张君 宋智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4-117,127,共5页
影响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油藏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压力、温度、矿化度和pH值等。以葡萄糖为主要碳源,对河口采油厂沾3x24井产出水中的内源微生物进行高压(10 MPa)和常压下的静态激活试验,对培养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产生的低... 影响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油藏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压力、温度、矿化度和pH值等。以葡萄糖为主要碳源,对河口采油厂沾3x24井产出水中的内源微生物进行高压(10 MPa)和常压下的静态激活试验,对培养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产生的低分子有机酸及表面张力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微生物在不同压力下的生长代谢有较大的差异,压力不仅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的结构,而且影响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性和速度,以及整体群落的代谢方式;与高压相比,常压下微生物种类较多,丰度较高,代谢高峰提早14 d,变化周期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压力 采油微生物 生长代谢 群落结构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凝油油藏微生物驱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温静 肖传敏 +2 位作者 郭斐 王奎斌 马静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7-132,共6页
高凝油具有凝固点高、含蜡量高、析蜡温度高的特点,可能对近井地带产生冷伤害,降低油藏渗透率,影响渗流规律,并且制约了水驱转化学驱等提高采收率技术的试验效果。针对该问题,通过室内实验对辽河油田沈84-安12块地层流体中内源微生物进... 高凝油具有凝固点高、含蜡量高、析蜡温度高的特点,可能对近井地带产生冷伤害,降低油藏渗透率,影响渗流规律,并且制约了水驱转化学驱等提高采收率技术的试验效果。针对该问题,通过室内实验对辽河油田沈84-安12块地层流体中内源微生物进行分离与鉴别,提取了2种耐高温优势微生物菌种,优化了菌种地下激活体系,探究高凝油油藏微生物驱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微生物驱油体系具有降解高凝油蜡质组分作用,有效降低C 20以上长链饱和烃,降解率达到19%~33%,改善后原油凝固点降低2~6℃,较水驱可提高采收率9.0个百分点。该研究为解决高凝油油藏冷伤害、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驱 高凝油 提高采收率 内源微生物 沈84-安12块 激活剂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对岩石表面及地层流体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雷光伦 李希明 +1 位作者 陈月明 汪卫东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75,共5页
用测接触角的方法研究了 6株微生物菌与 3种不同性质岩石作用后的接触角变化 ,分析了接触角变化对岩石润湿性、水驱油毛管力、剩余油粘附功及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实验研究了微生物作用后原油烃组分、原油粘度和油水间界面张力的变化。研... 用测接触角的方法研究了 6株微生物菌与 3种不同性质岩石作用后的接触角变化 ,分析了接触角变化对岩石润湿性、水驱油毛管力、剩余油粘附功及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实验研究了微生物作用后原油烃组分、原油粘度和油水间界面张力的变化。研究表明 ,微生物作用可明显改变岩石表面润湿性 ,使接触角降低 ,接触角改变大小与微生物种类、作用时间、岩性有关 ;微生物作用可显著改变水驱油毛管力 ,减少剩余油粘附功 ,使剩余油易于剥落、聚集 ,加速其在毛细管中的流动 ;微生物作用可降低原油高碳链烃含量 ,降低原油粘度 ;微生物作用可增加水中有机酸含量 ,降低水的表面张力和油水间界面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岩石表面 地层流体 润湿性 毛管力 粘附力 界面张力 微生物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采油技术与油田化学剂 被引量:15
16
作者 汪卫东 宋永亭 陈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3-296,共4页
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和现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前景良好。本专论叙述了微生物采油与油田化学剂之间的关系 ,共分 6个部分 :①影响微生物采油的油田化学剂简介 ;②化学剂对微生物的不良作用 ,包括对微生物呼吸作用 ,蛋白质、核酸、结构大... 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和现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前景良好。本专论叙述了微生物采油与油田化学剂之间的关系 ,共分 6个部分 :①影响微生物采油的油田化学剂简介 ;②化学剂对微生物的不良作用 ,包括对微生物呼吸作用 ,蛋白质、核酸、结构大分子合成及细胞壁功能的直接影响和通过改变环境介质渗透压、氧化还原位 ,pH值对微生物生长的间接影响 ;③化学剂影响的评价 ,包括测定最低影响浓度、作用持续时间 ,并考虑化学剂在地层内的变化 ;④化学剂不利影响的消除 ,包括筛选具有抗某种化学剂的菌种 ,培育具有特定性能的菌种 ,如可用于聚合物驱后油田的可降解聚合物的菌种。⑤微生物采油需要的化学剂 :碳源、氮源、磷源等 ,利用内源微生物的驱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技术 油田化学剂 采油微生物 微生物生长 化学剂 菌种选育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油脂发酵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文娜 陈慧 彭宽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8-21,共4页
微生物油脂作为生物柴油重要原料,具有广阔发展前景。该文概述了主要产油微生物种类、微生物油脂生产特点,并从发酵培养基质、发酵模式等方面分析当前通过液体发酵法生产微生物油脂的技术现状,总结现有产油技术不足之处,提出加快微生物... 微生物油脂作为生物柴油重要原料,具有广阔发展前景。该文概述了主要产油微生物种类、微生物油脂生产特点,并从发酵培养基质、发酵模式等方面分析当前通过液体发酵法生产微生物油脂的技术现状,总结现有产油技术不足之处,提出加快微生物油脂开发与利用研究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油脂 产油微生物 生物柴油 液体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田开采中管道微生物腐蚀防护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18
18
作者 侯保荣 闫静 +6 位作者 王娅利 吴贵阳 管方 董续成 任麒静 裴莹莹 段继周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79,共9页
腐蚀是油气田管道设施运行中的关键共性科技问题。在油气田环境中,微生物腐蚀是油气田主要的腐蚀类型之一,也是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腐蚀控制难题。综述了目前油气田微生物腐蚀的研究认识现状、研究进展和当前的主要防腐蚀方法和控制技术... 腐蚀是油气田管道设施运行中的关键共性科技问题。在油气田环境中,微生物腐蚀是油气田主要的腐蚀类型之一,也是油气田开采过程中的腐蚀控制难题。综述了目前油气田微生物腐蚀的研究认识现状、研究进展和当前的主要防腐蚀方法和控制技术,分别介绍了腐蚀微生物群落、微生物腐蚀机理、腐蚀微生物检测和管道微生物腐蚀控制措施等,并针对油气田微生物腐蚀研究和防护控制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田管道 微生物腐蚀 腐蚀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检测 腐蚀控制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废水处理微生物的化学包埋法固定化工艺 被引量:12
19
作者 徐新阳 谷妮娜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329-1332,1353,共5页
针对含油废水的特点,从盘锦某沥青厂被稠油污染的土壤和该厂含油废水生化处理单元的活性污泥中,经过筛选、驯化实验,获得TA-11,TA-17,HA-9,HD-1 4株对油类物质具有高效降解去除能力的细菌.通过几种固定化工艺的比较,确定了采用改进的PVA... 针对含油废水的特点,从盘锦某沥青厂被稠油污染的土壤和该厂含油废水生化处理单元的活性污泥中,经过筛选、驯化实验,获得TA-11,TA-17,HA-9,HD-1 4株对油类物质具有高效降解去除能力的细菌.通过几种固定化工艺的比较,确定了采用改进的PVA-Na.Alg共固定工艺,确定了聚乙烯醇(PVA)10.5%,海藻酸钠(Na.Alg)0.5%,活性炭3%及微量生长素的凝胶剂组成.运行64 h的测试结果表明,4种菌株的固定化颗粒对含油污水中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62%,65%,68.5%和66.5%,明显高于游离菌对CODCr的去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废水 微生物 微生物固定化 化学需氧量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芦湖油田微生物防蜡技术 被引量:5
20
作者 曹怀山 谭云贤 +1 位作者 王磊 韦良霞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15,共4页
胜利大芦湖油田原油含蜡多,凝点高,油井井筒结蜡严重。根据油藏特性从胜利采油院微生物中心菌种库筛选出两种芽孢杆菌、一种假单胞菌,均为兼性厌氧菌,将三种菌以不同比例混合得到三个混合菌组F18-C、F18-D、F18-F,可耐盐40g/L,生长pH4... 胜利大芦湖油田原油含蜡多,凝点高,油井井筒结蜡严重。根据油藏特性从胜利采油院微生物中心菌种库筛选出两种芽孢杆菌、一种假单胞菌,均为兼性厌氧菌,将三种菌以不同比例混合得到三个混合菌组F18-C、F18-D、F18-F,可耐盐40g/L,生长pH4~9,生长温度30~90℃,适应含蜡10%~20%或大于20%,含沥青质10%~20%的原油,代谢脂肪酸、醇、二氧化碳。3种菌在隔氧条件下于60~65℃与4口井产出的原油、地层水一起培养7天后,原油降黏率和降凝幅度随油井而异,一般降黏率高于20%,最高超过55%,降凝幅度一般不小于5℃;与两口井原油作用后,菌液表面张力降低38.3%~34.1%;与菌液作用后的一口井的原油,碳数≥20的烷烃质量分数由0.22降至0.178。建立了一套油井微生物防蜡工艺,每隔20天从套管加入混合菌液200kg。2004年9月在5口井,2005年3月在9口井进行微生物防蜡试验均获得成功,2008年于60口井,2009年于98口井推广应用。2008年统计,60口井的洗井周期平均由32天延长至149天。含蜡量低(<10%)而含胶质沥青质高(>25%)的3口井,微生物防蜡效果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井 结蜡 井筒 混合菌 微生物防蜡 处理工艺 微生物原油相互作用 胜利大芦湖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