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8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银与溴代阻燃剂对绿藻的联合毒性效应
1
作者 沈洪艳 刘爱真 +4 位作者 刘锌 边永欢 王聪 任红威 杨雷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2-818,共7页
新型抗菌剂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 AgNP)与溴代阻燃剂(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BFRs)被大量生产和应用,并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环境中,因此,需要探究AgNP与溴代阻燃剂对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以斜生栅藻为受试生物,测... 新型抗菌剂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 AgNP)与溴代阻燃剂(Brominated Flame Retardants, BFRs)被大量生产和应用,并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水环境中,因此,需要探究AgNP与溴代阻燃剂对水生生物的联合毒性效应。研究以斜生栅藻为受试生物,测定AgNP和3种BFRs单一及二元混合体系对斜生栅藻生长、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水平、光合色素水平的影响,并应用独立作用(Independent Action, IA)模型分析其联合毒性类型。结果显示,3种BFRs比AgNP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更大,两类受试物的单一及二元混合体系均对斜生栅藻产生了“低促高抑”的Hormesis效应。Hormesis效应的产生与受试物诱导的藻细胞内ROS水平变化密切相关,即ROS水平的适度升高会促进斜生栅藻生长,ROS水平显著升高则会抑制斜生栅藻生长。BFRs和AgNP构成的二元混合体系在低浓度下的联合毒性作用模式表现为协同作用。随着混合体系浓度升高,AgNP和四溴双酚A联合毒性作用模式转变为拮抗作用,表明两者共存时其毒性效应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抵消作用。BFRs和AgNP均能引发藻类的Hormesis效应,且在真实水环境的暴露浓度范围内均能导致藻类水华的形成。研究可为AgNP和BFRs在环境中可能产生的联合暴露风险评估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纳米银 溴代阻燃剂 斜生栅藻 HORMESIS 联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淡水流域砷的水生生物基准与生态风险评估
2
作者 宋朝霞 谷立坤 +1 位作者 李晓琪 李孟瑶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59-2466,共8页
为了深入探究我国淡水流域砷的水生生物基准,为砷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砷的生态和健康毒理效应及关键因子的综合分析,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对我国淡水生态系统中砷的短期和长期水质基准进行推算,并对砷污染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 为了深入探究我国淡水流域砷的水生生物基准,为砷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砷的生态和健康毒理效应及关键因子的综合分析,采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对我国淡水生态系统中砷的短期和长期水质基准进行推算,并对砷污染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估。基于大型溞、鲫鱼、青萍等6门8科9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数据,推导出砷的淡水生物短期水质基准为43.25μg/L,基于大型溞、鲤鱼、青萍、河蚌等5门9科10种水生生物的慢性毒性数据,推导出砷的淡水生物长期水质基准为3.53μg/L。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我国西北诸河流域砷的生态风险系数最高,而第二松花江流域砷的风险系数最低,其余大多数淡水流域中砷对水生生物的风险相对较低。然而,鉴于全国淡水流域砷浓度数据的局限性,这些基准值难以全面反映各流域的实际情况,因此需要特别关注风险系数较高的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淡水水生生物 水质基准 急慢性毒性 生态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空间相关性的MSCNN LSTM Attention能见度预测模型
3
作者 王小建 苏彤 +6 位作者 马飞 林智婕 白元旦 郭庆元 魏俊涛 黄凯 徐玉凤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2-1632,共11页
准确预测能见度对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方法在能见度预测时对影响因素空间相关性考虑不足导致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研究构建了一种考虑空间相关性的能见度预测模型。利用一维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Multi-Scale Convoluti... 准确预测能见度对保障交通运输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方法在能见度预测时对影响因素空间相关性考虑不足导致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研究构建了一种考虑空间相关性的能见度预测模型。利用一维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Multi-Scal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MSCNN)提取能见度以预测各影响因素下不同精细度的空间特征,并将其进行线性融合得到多因素空间特征,实现对能见度预测影响因素的空间特征提取;利用Attention机制加强对关键信息关注的优势以对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Short Term Memory Neural Network, LSTM)方法进行改进,进而增强模型对重要时序信息关注的能力和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实现在考虑影响因素空间相关性下对能见度的预测。以2021—2023年西安市逐时气象数据和污染物数据为试验数据,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R2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价。试验结果显示,研究模型MAE下降26.3%~39.1%,RMSE下降25%~40%,R2提升3.7%~16.4%,能见度预测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能见度预测 空间相关性 一维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R模型在青海省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4
作者 李小玲 刘逸瑞 +1 位作者 王成 保长佩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57-766,共10页
为了对青海省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并认识青海省生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为生态工作提供相应方向和措施,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青海省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为了对青海省的生态安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分析并认识青海省生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而为生态工作提供相应方向和措施,研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构建青海省生态安全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分析青海省生态安全的状况,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青海省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1)青海省生态安全指数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等级逐年上升至较安全等级。(2)从关联度来看,在子系统中,状态子系统占主要地位。在各评价指标中,影响青海省生态安全的因素主要集中于经济和环境维度。(3)从障碍度来看,目前阻碍青海省生态安全发展的障碍因子主要为造林面积、治理废气项目完成投资、二氧化硫排放量等要素。在2005—2020年,青海省生态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但仍有提升空间。政府需积极落实政策,发展绿色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生态安全 综合指数法 灰色协调度法 障碍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侵蚀因素驱动下公路施工期生态安全模型构建方法
5
作者 方留杨 贾志文 +2 位作者 吴昊 王恒威 杨昌浩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3-2036,共14页
公路施工扰动导致区域土壤侵蚀加重,生态安全风险上升。针对当前公路施工中土壤侵蚀导致的生态风险定量化评价方法研究不足问题,开展土壤侵蚀因素驱动下公路施工期生态安全模型构建方法研究。选取影响土壤侵蚀的降水、植被覆盖等自然因... 公路施工扰动导致区域土壤侵蚀加重,生态安全风险上升。针对当前公路施工中土壤侵蚀导致的生态风险定量化评价方法研究不足问题,开展土壤侵蚀因素驱动下公路施工期生态安全模型构建方法研究。选取影响土壤侵蚀的降水、植被覆盖等自然因素,施工扰动和人工活动强度等人工因素,以潜在经济损失和保护区等级等作为受体重要性指标建立模型,并创新提出结合地理探测器与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对模型指标进行优化和赋权。以滇西南地区某公路施工区域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利用地理探测器与AHP结合,在保证关键指标的前提下对指标进行筛选,优化指标数量,指标数量减少约30%。筛选后关键指标权重上升,生态风险探测灵敏度上升,同时模型赋权工作量减少,效率提高约60%。本文方法可为公路施工期因土壤侵蚀引发的生态安全风险评价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土壤侵蚀 生态安全模型 地理探测器 公路施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动态:环渤海地区的实证研究
6
作者 刘沁萍 戚梦豪 田洪阵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8-356,共9页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挑战。现有研究未能动态评价环渤海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和未来趋势。研究基于1 km×1 km网格尺度,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元胞自动...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环渤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挑战。现有研究未能动态评价环渤海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现状和未来趋势。研究基于1 km×1 km网格尺度,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Cellular Automata-Markov,CA-Markov)模型,评价与预测2010—2035年环渤海地区土地生态安全时空动态。结果显示:在研究期间,环渤海地区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土地生态安全状况经历“先降后升”趋势,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格局。2010—2020年,土地生态安全的安全级占比分别为24.33%、21.73%以及23.15%。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土地利用程度和人为干扰指数是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关键驱动因素,对应的年均解释力q分别为0.977、0.966、0.938、0.912和0.896。交互因子探测结果显示,人类干扰指数、土地利用程度、建设用地比例3个变量的交互作用最强,均超过0.87。随着环境保护政策的加强,环渤海地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在未来将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土地生态安全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元胞自动机-马尔科夫模型 环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有机磷阻燃剂对蓝藻的Hormesis效应及机制探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沈洪艳 彭煜祺 +4 位作者 杨雷 李燕 刘雪薇 孙昊宇 唐量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9-818,共10页
为探究有机磷阻燃剂(Organophosphate Flame Retardants,OPFRs)对蓝藻的毒性效应,以铜绿微囊藻为蓝藻受试模型,测定典型OPFRs{烷基OPFRs磷酸三乙酯(Triethyl Phosphate,TEP)和氯代OPFRs磷酸三(2-氯乙基)酯[Tris(2-Chloroethyl)Phosphate... 为探究有机磷阻燃剂(Organophosphate Flame Retardants,OPFRs)对蓝藻的毒性效应,以铜绿微囊藻为蓝藻受试模型,测定典型OPFRs{烷基OPFRs磷酸三乙酯(Triethyl Phosphate,TEP)和氯代OPFRs磷酸三(2-氯乙基)酯[Tris(2-Chloroethyl)Phosphate,TCEP]}对蓝藻生长及光合色素、氧化应激、细胞膜疏水性等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TEP与TCEP均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产生了低质量浓度促进、高质量浓度抑制的Hormesis效应,促进生长的质量浓度分别为6.80×10^(-4)~1.53×10^(-1)mg/L和5.87×10^(-5)~1.54×10^(-1)mg/L。相关生理指标变化显示,低质量浓度OPFRs通过提高光合色素的合成及调控活性氧的适当增加可刺激蓝藻增殖;相反,高质量浓度OPFRs则阻碍光合作用,对藻细胞产生氧化胁迫,进而改变细胞膜疏水性致使细胞膜受损,最终导致蓝藻大量死亡。研究结果表明,OPFRs能引发蓝藻生长的Hormesis效应,且氯代OPFRs比烷基OPFRs具有更明显的生物效应,在一定暴露质量浓度内具有促进蓝藻水华形成的潜在环境风险。研究可为OPFRs水生毒性和相应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有机磷阻燃剂 铜绿微囊藻 Hormesis效应 光合作用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荆芥凋落物腐解液的化感效应及根边缘细胞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煜 何胜利 +1 位作者 张红 马丹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80-3290,共11页
为深入探讨入侵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的化感作用机制,以土荆芥入侵地广泛种植的农作物玉米(Zea mays L.)、大豆[Glycine max(L.)Merr.]、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为受体,采用纯琼脂悬空气培养法和根... 为深入探讨入侵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的化感作用机制,以土荆芥入侵地广泛种植的农作物玉米(Zea mays L.)、大豆[Glycine max(L.)Merr.]、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L.)Gaertn.]为受体,采用纯琼脂悬空气培养法和根边缘细胞(Root Border Cells,RBCs)移除试验,研究土荆芥凋落物腐解物对受体RBCs的作用,以及RBCs存在与否条件下对受体作物幼根长度、根冠果胶甲基酯酶(Pectinmethyl Esterase,PME)活性的影响,并用化感效应指数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土荆芥茎和叶腐解液对3种受体植物幼根生长均具有抑制作用,其化感效应指数依次为苦荞麦(0.295)、大豆(0.239)、玉米(0.163),对本地种(苦荞麦、大豆)的化感效应大于外来种(玉米);叶腐解物的化感抑制作用普遍强于茎腐解物;腐解时间越短,腐解物化感抑制效应越强。3种作物的RBCs数量与PME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当处理时间延长或腐解天数减少时,高浓度处理组的PME活性减弱,RBCs数量下降,死亡率上升,根长变短;移除RBCs后,根生长受抑制程度加剧。其中,玉米和苦荞麦在去除RBCs及处理12 h时部分处理组的PME活性增加,RBCs数量与根长变化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在受到土荆芥腐解物化感胁迫早期,作物可通过应激反应增加PME合成提高其活性,并释放较多的RBCs以保护幼根生长。当胁迫超过一定阈值后PME合成减少,RBCs数量降低且死亡率增加,根的生长受到抑制,但大豆存在不同的响应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土荆芥 凋落物分解 化感作用 根边缘细胞 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协同效应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火根 胡霜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43-2054,共12页
探究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路径,可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西省为例,构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维度的协同发展关系,测度与评价2008—2020年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现状,并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农业生产... 探究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路径,可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西省为例,构建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3个维度的协同发展关系,测度与评价2008—2020年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现状,并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消费习惯、政策支持5种策略下的7种情景模式对2021—2030年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在2008—2020年,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先降后升,总体趋势向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效果显著。在维持现有情景模式下,在2021—2030年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能够进一步提升,7种情景模式均能有效促进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在各要素独立作用下,调减耕地复种指数、提高化肥利用率对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与单要素发展相比,多要素协同发展对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促进效果更大。为了使江西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朝着有序方向发展,未来应构建区域多要素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全过程全方位绿色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农业绿色发展 系统动力学 协同效应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演化博弈视角下的AI决策与人类决策——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可能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红霞 谢灿 田水承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17-4926,共10页
随着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探讨如何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变得十分迫切。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研究探讨了AI决策系统与人类决策系统在促进可... 随着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探讨如何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变得十分迫切。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研究探讨了AI决策系统与人类决策系统在促进可持续发展中作为决策者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通过采用演化博弈论框架并结合前景理论和心理账户理论,研究设计了一系列参数以模拟人类作为非理性决策者的行为。研究结果显示,AI在决策效率和逻辑推理方面表现优越,但人类在考虑道德和整体状况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此外,研究进一步探索了将AI与人类决策结合使用的协同潜力,发现企业使用AI决策配合政府的人类决策,比单独使用AI或人类决策时更有助于实现绿色协同发展。研究认为结合AI的技术优势和人类的洞察力,是有效应对环境挑战和推动可持续增长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科学 可持续发展 前景理论 心理账户理论 演化博弈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铁矿纳米晶吸附水中砷的晶面依赖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婷 高捷 +3 位作者 杨钦羽 徐海涛 杨唯甜 赵佐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43-3250,共8页
赤铁矿会影响地下水砷的迁移转化,探索赤铁矿对As(Ⅲ)吸附的晶面依赖性对理解地下水As(Ⅲ)迁移转化和吸附去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制备3种不同晶面暴露的赤铁矿纳米晶并用于水中As(Ⅲ)的去除,在室温条件下,当As(Ⅲ)初始质量浓度为1 mg/L... 赤铁矿会影响地下水砷的迁移转化,探索赤铁矿对As(Ⅲ)吸附的晶面依赖性对理解地下水As(Ⅲ)迁移转化和吸附去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制备3种不同晶面暴露的赤铁矿纳米晶并用于水中As(Ⅲ)的去除,在室温条件下,当As(Ⅲ)初始质量浓度为1 mg/L、原始pH值为6.10、吸附剂质量浓度为0.20 g/L时,赤铁矿纳米棒(Hematite Nanoplates,HNRs)在吸附平衡时对As(Ⅲ)的去除率最高为73.95%,吸附容量为8.23 mg/g,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模型,As(Ⅲ)在赤铁矿表面形成了单层吸附。不同晶面暴露赤铁矿纳米晶在pH值为6时对As(Ⅲ)的去除率最高,尤其是HNRs,可达到81.67%;HNRs去除水中As(Ⅲ)受共存离子F^(-)和PO_(4)^(3-);的静电吸附、络合效应影响较大。As(Ⅲ)通过在赤铁矿纳米晶表面形成As(Ⅲ)—OH、Fe(Ⅲ)—O—As(Ⅲ)进行去除,As(Ⅲ)能优先吸附在{110}晶面上并在赤铁矿表面形成Fe(Ⅲ)—O—As(Ⅲ)络合物。研究为赤铁矿对地下水中As(Ⅲ)迁移和吸附的晶面依赖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赤铁矿 三价砷 晶面依赖性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松花江流域城市洪灾韧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家福 张柏豪 +3 位作者 祝悦 张震禹 孔祥力 张硕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870-4880,共11页
探究城市洪灾韧性与生态服务价值之间耦合协调关系,对城市防洪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PSR)结合客观权重赋权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 探究城市洪灾韧性与生态服务价值之间耦合协调关系,对城市防洪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吉林省松花江流域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PSR)结合客观权重赋权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计算吉林省松花江流域城市洪灾韧性并探究其时空分布;采用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中水土保持量与水源涵养量,并在县区尺度上对其进行冷热点分析及变化趋势分析;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市洪灾韧性与两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结果显示:2010—2022年吉林省松花江流域城市洪涝韧性呈西低东高的分布特征,整体韧性由一般提升为较高水平;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异质性显著,热点区域分布于植被覆盖度较高的东部与南部,冷点区域分布于西部与北部,研究区中部生态系统服务下降,南部及西北部生态系统服务提升;城市洪灾韧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协调性一般,其中城市洪灾韧性与水土保持量耦合协调性轻微失调,与水源涵养量初级协调,且均有继续下降的风险,生态系统服务的下降已开始制约城市洪灾韧性的提高,需及时采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吉林省松花江流域 城市洪灾韧性 生态系统服务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纳米线SERS快速高灵敏检测水中痕量Hg2+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百利 周维 +6 位作者 李茂婷 李成 银美茜 杨柳 袁小燕 杨友慧 徐习斌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408-2421,共14页
水中痕量重金属汞离子(Hg^(2+))对人类健康会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快速高灵敏检测水中痕量Hg^(2+)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运用银纳米线(silver nanowires, AgNWs)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 水中痕量重金属汞离子(Hg^(2+))对人类健康会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快速高灵敏检测水中痕量Hg^(2+)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为实现这一目标,研究运用银纳米线(silver nanowires, AgNWs)作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基底来快速高灵敏检测水中痕量Hg^(2+)。用旋涂法制备了均匀分布的AgNWs基SERS基底,并用罗丹明6G(Rhodamine 6G,R6G)作为拉曼信标分子,以间接检测水中痕量Hg^(2+)。通过研究SERS活性、稳定性、重现性、选择性、AgNWs直径及pH值对其SERS活性的影响,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FDTD)模拟了AgNWs表面电场分布情况。结果显示,AgNWs基SERS基底具有良好的活性、优异的信号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SERS活性随着直径的增大而增强,对Hg^(2+)的检测限(Detection Of Limit, LOD)达10-11mol/L,远低于美国环境保护署(The 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的饮用水Hg^(2+)浓度标准(10-8mol/L)。在低浓度范围内,SERS特征峰强度(R^(2)=0.9919)有良好的线性关系。FDTD模拟结果为试验结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可为水中检测痕量Hg^(2+)提供新策略,在环境监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 银纳米线(AgNWs) 罗丹明6G 汞离子 时域有限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和氧化物纳米颗粒对细菌毒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大力 郁建桥 +3 位作者 高雅 朱丽华 林志芬 尹大强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0,共6页
阐述了纳米颗粒的组分、尺寸、形状和表面电荷等性质与毒性的关系,介绍了纳米颗粒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毒性差异,指出了分散介质、暴露方式等毒性试验条件对纳米颗粒细菌毒性的影响,讨论了纳米颗粒对细菌毒性的可能机制,如氧... 阐述了纳米颗粒的组分、尺寸、形状和表面电荷等性质与毒性的关系,介绍了纳米颗粒对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毒性差异,指出了分散介质、暴露方式等毒性试验条件对纳米颗粒细菌毒性的影响,讨论了纳米颗粒对细菌毒性的可能机制,如氧化损伤、破坏细胞壁、作用于蛋白和核酸以及释放出金属离子等。针对目前纳米毒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的现状,提出了建立纳米材料的毒性评价方法,加强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开展对毒性机制的研究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纳米颗粒 细菌 影响因素 毒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山杉406对富营养化水体营养物质去除效能的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华建峰 莫海波 +2 位作者 於朝广 徐建华 殷云龙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9-104,共6页
采用室内盆栽方式研究中山杉406(Taxodium‘Zhongshanshan406’)在5 cm与10 cm两种淹水水平下对轻度、中度、重度富营养化水体营养物质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中山杉406在3种水体中生长良好,其对N的吸收量显著高于自来水的对照处理。中... 采用室内盆栽方式研究中山杉406(Taxodium‘Zhongshanshan406’)在5 cm与10 cm两种淹水水平下对轻度、中度、重度富营养化水体营养物质的去除效能。结果表明,中山杉406在3种水体中生长良好,其对N的吸收量显著高于自来水的对照处理。中山杉对水体N、CODMn的去除率随着取样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且40 d时,3种水体中山杉处理的TN与CODMn去除率显著高于各自未种植物的空白处理,其中在轻度富营养化水体分别高出53%、7%,在中度富营养化水体分别高出10%、9%,在重度富营养化水体分别高出8%、16%。除中度富营养化水体10 cm淹水水平外,其余水体中山杉处理的TN质量浓度均低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II类水质的标准限值(0.5 mg/L)。中山杉406的P含量在自来水的对照处理与3种富营养化水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同样,种植中山杉406并没有显著影响3种富营养化水体P的去除率。可见,中山杉406对3种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水体的N等营养物质有较强的去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中山杉406 富营养化水体 营养物质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污染指标分类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7
16
作者 许真 何江涛 +1 位作者 马文洁 曾颖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42-347,共6页
近年来随着污染的加剧,地下水中检出的污染指标种类不断增加。原有的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未对天然劣质指标进行突出考虑,对指标性质差异性也未考虑,已不适用。在综合分析了地下水污染评价的各种方法后,考虑天然状态下地下水水质差异巨大... 近年来随着污染的加剧,地下水中检出的污染指标种类不断增加。原有的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未对天然劣质指标进行突出考虑,对指标性质差异性也未考虑,已不适用。在综合分析了地下水污染评价的各种方法后,考虑天然状态下地下水水质差异巨大,天然劣质指标的参评容易使评价结果出现偏差,对天然劣质指标进行单独考虑。另外,判别组分信息,分别对天然组分与人工组分进行评价,最后采用指标分类的污染综合评价方法对地下水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将其运用到淮河流域某地区地下水污染评价中,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某地区地下水中总硬度、铁、锰、氟化物、苯并(a)芘5项指标为劣质指标。研究区感官性状与一般化学指标以Ⅰ级、Ⅱ级为主,Ⅳ级中污染、Ⅴ级重污染水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西部的城区;毒理学指标以3级为主,其次为4、5级。评价结果简单明了,物理意义明确,对比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提出的地下水污染指标分类综合评价方法对劣质指标进行了考虑,有效解决了评价结果偏差、夸大污染程度与范围、不同性质指标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综合体现了地下水污染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地下水污染 综合评价 指标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性质土壤中锑对小麦根伸长的毒性阈值及预测模型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淑婷 孙在金 +3 位作者 林祥龙 薛文娟 张乃明 侯红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80-385,共6页
针对土壤中锑污染毒性阈值研究较少的现状,参考ISO11269-1根伸长毒性测试标准方法,采集7种不同性质的土壤,利用TableC urve2D软件拟合剂量-效应关系,得到锑对小麦根伸长的毒性阈值(EC10和EC20)及其预测模型。当外源锑质量比增加时,7... 针对土壤中锑污染毒性阈值研究较少的现状,参考ISO11269-1根伸长毒性测试标准方法,采集7种不同性质的土壤,利用TableC urve2D软件拟合剂量-效应关系,得到锑对小麦根伸长的毒性阈值(EC10和EC20)及其预测模型。当外源锑质量比增加时,7种土壤中小麦的相对根长均减小。毒性阈值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表明,毒性阈值EC10和EC20与土壤p H值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总铁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得出,土壤p H值和土壤总铁质量分数可以解释90%的毒性阈值的变异。EC10和EC20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值在2倍范围内。研究表明,在不同性质土壤中锑对小麦的毒性阈值有显著差异,土壤p H值、总铁质量分数与小麦的毒性阈值间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所得回归模型可较好地预测锑对小麦的毒性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小麦 土壤性质 毒性阈值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钢渣颗粒吸附去除废水中磷的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于建 梁文艳 +2 位作者 汪丽 冯壮壮 曹敬灿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71,共6页
利用酸、碱、盐、水及煅烧等对钢渣颗粒进行改性,研究改性方法、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对钢渣吸附除磷的影响,并通过表面特征分析、吸附动力学试验和吸附等温试验研究优选改性钢渣和未改性钢渣吸附除磷的特征。结果表明,粒径为0.9~2m... 利用酸、碱、盐、水及煅烧等对钢渣颗粒进行改性,研究改性方法、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对钢渣吸附除磷的影响,并通过表面特征分析、吸附动力学试验和吸附等温试验研究优选改性钢渣和未改性钢渣吸附除磷的特征。结果表明,粒径为0.9~2mm的钢渣经过3mol/L NaOH浸泡24h和800℃煅烧1h改性后对磷的吸附效果最佳,最大吸附量可达13.39mg/g,比未改性钢渣提高了60.75%。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分析可知,钢渣经碱改性后表面变粗糙,吸附孔径变小,比表面积和孔容变大。准一级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未改性钢渣对磷的吸附过程,碱改性钢渣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则符合Elovich模型。未改性和碱改性钢渣对磷的吸附过程均可用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较好地拟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改性 钢渣颗粒 磷酸盐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菹草衰亡腐烂对水质持续性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杨文斌 王国祥 王刚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0-92,共3页
为研究菹草衰亡残体对水质的持续影响,在铺有10 cm厚底泥的A、B、C、D、E 5个实验桶内添加生物量分别为4 kg/m^2、3 kg/m^2、2kg/m^2、0.8 kg/m^2、0 kg/m^2的处于衰老期的菹草,跟踪监测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试验开始第10~16 d,... 为研究菹草衰亡残体对水质的持续影响,在铺有10 cm厚底泥的A、B、C、D、E 5个实验桶内添加生物量分别为4 kg/m^2、3 kg/m^2、2kg/m^2、0.8 kg/m^2、0 kg/m^2的处于衰老期的菹草,跟踪监测水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试验开始第10~16 d,各实验桶水体TN、TP、COD_(Mn)都达到峰值,溶解氧(DO)达到谷值,随后TN、TP、COD_(Mn)快速下降,45 d后主要水质指标都明显改善,表明菹草衰亡腐烂对水体的影响时间较短;2)试验后期,A桶内的TN、TP明显高于对照,其他桶与对照差异不大,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生物量大于3 kg/m^2的菹草残体腐烂分解会对水体产生比较严重的氮磷污染,生物量小于2 kg/m^2时,其死亡残体腐烂分解对水体营养盐增加较少;3)试验后期A、B、C桶的COD_(Mn)仍然超过Ⅳ类水标准,表明有机质降解比较慢;4)试验后期,除对照外,各实验桶的DO小于5.0 mg/L(Ⅳ类水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菹草 腐烂 二次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雨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王丽红 孙静雯 +1 位作者 王雯 周青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75-780,共6页
随着近年全球酸雨污染程度加重,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光合作用既是植物生物量和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理过程,因此研究酸雨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意义重大。综述了近年有关... 随着近年全球酸雨污染程度加重,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光合作用既是植物生物量和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理过程,因此研究酸雨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意义重大。综述了近年有关酸雨对植物叶片形态结构、叶绿体微结构、不同生态型、生活型和不同生育期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以及不同酸雨组成与复合污染对植物净光合速率影响的相关报道;并从气孔参数、光合色素、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体微结构等方面分析酸雨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酸雨对植物光合作用器官叶片的影响由外向内递进,由结构向功能延伸;酸雨对植物的胁迫效果存在生态型与生活型差异;在作物不同生育阶段,酸雨对孕穗期影响最为明显;不同成分酸雨对植物影响存在差异,且硝酸型或混合型酸雨对植物的影响大于硫酸型酸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酸雨 植物 光合作用 形态结构 净光合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