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1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rmo-Mechanical Analysis of Water-Cooled Gun Barrel During Burst Firing 被引量:1
1
作者 樊黎霞 胡志刚 赵建波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The thermo-mechanical stress and deformation of water-cooled gun barrel during burst firing are studied b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 The problem is modeled in two steps: 1) A transient heat transfer analysis is f... The thermo-mechanical stress and deformation of water-cooled gun barrel during burst firing are studied by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 The problem is modeled in two steps: 1) A transient heat transfer analysis is first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determine temperature evolution and to predict the residual temperatures during the burst firing event; 2) The thermo-mecha- nical stresses and deformation caused by both the residual temperature field and the gas pressure are then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idual temperature field tends to a steady state with the increasing of rounds. The residual temperature field has much effect on the gun barrel stress and deformation, especially on the assembly area between barrel and water jacket. The gage between the barrel and water jacket is the critical factor to the thermo- mechanical stress and deform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analysis will be very useful to develop the new strength design theory of the liquid-cooled gun barr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机械分析 武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fluence of structure and material on the vibration modal characteristics of novel combined flexible road wheel 被引量:2
2
作者 Yao-ji Deng You-qun Zhao +1 位作者 Fen Lin Li-guo Z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7期1179-1189,共11页
Aiming at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tracked vehicles,it is urgent to improve its mobility,passability and ride comfort,a new type of flexible road wheel with a“wheel-hinge-hub”combined structure is proposed in ... Aiming at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tracked vehicles,it is urgent to improve its mobility,passability and ride comfort,a new type of flexible road wheel with a“wheel-hinge-hub”combined structure is proposed in this study.The vibration mode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exible road wheel were studi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s.The superelasticity of rubber is obtained through uniaxial tensile experiment of the material and a detail three-dimensional nolinear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flexible road wheel is established through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BAQUS.The free vibration equation of the flexible road wheel is solved by Lanczos vector direct superposition method,and its predicted modes and natural frequencies a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results,which verifies the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established finite element model.On this basis,the effects of various key structural or material factors on the natural frequencies of the flexible road wheel are studied using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method.Besides,the vibration mod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exible road wheel are also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rigid road wheel.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vibration and noise reduction of flexible road whe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exible road wheel Orthogonal experimental design vibration modal Tracked vehicl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bration Analysis of Beams by Spline Finite Element
3
作者 杨浩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05-1012,共8页
In this paper,the splin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free vibration problems of beams.The cubic B-spline functions a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displacement field.The assembly of elements and the in... In this paper,the splin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s developed to investigate free vibration problems of beams.The cubic B-spline functions a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displacement field.The assembly of elements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boundary conditions follow the standard finite element procedure.The results under various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btained by the exact method and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It shows that the results are in excellent agreement with the analytical results and much more accurate than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especially for higher order m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bration analysis BEAM SPLINE finite element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静偏心时永磁发电机局部失磁下定子振动特性
4
作者 何玉灵 邢云 +5 位作者 付滋翔 代德瑞 徐明星 周福成 万书亭 李俊卿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6-116,共11页
通过理论推导、有限元计算和实验验证,分析了永磁同步发电机气隙静偏心故障、局部失磁故障以及复合故障前后的定子振动特性。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提出了一种新的发电机局部失磁模型,并综合考虑了气隙静偏心的影响。首先通过分析各工况... 通过理论推导、有限元计算和实验验证,分析了永磁同步发电机气隙静偏心故障、局部失磁故障以及复合故障前后的定子振动特性。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提出了一种新的发电机局部失磁模型,并综合考虑了气隙静偏心的影响。首先通过分析各工况下的气隙磁密,推导出定子所受单位面积磁拉力的表达式,然后在一台四对极永磁同步发电机上进行有限元仿真计算和实验验证,理论、仿真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定子振动只有偶数倍频成分,静偏心故障不会引入新频率成分,但会增大定子振动各频率幅值。发生局部失磁故障时,出现新的分数倍频成分(f/4、f/2、3f/4……),原有的偶数倍频幅值基本不变。复合故障下也出现分数倍频成分,且失磁程度一致时,偶数倍频幅值随着偏心故障的加剧而增大,分数倍频幅值基本不变。偏心程度一定时,随着局部失磁故障的加剧,偶数倍频幅值基本不变,分数倍频幅值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发电机 气隙静偏心 局部失磁 定子振动 有限元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沟-波阻板联合隔振体系的三维数值分析
5
作者 任康乐 曹小林 +1 位作者 刘佳 马强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6-261,共6页
为了弥补空沟隔振和波阻板隔振的缺陷,提出新型的空沟-波阻板联合隔振体系。结合完美匹配层吸收边界,利用COMSOL建立简谐荷载作用下在弹性半空间中设置空沟-波阻板隔振屏障的有限元模型,对空沟-波阻板联合隔振体系的隔振性能进行三维数... 为了弥补空沟隔振和波阻板隔振的缺陷,提出新型的空沟-波阻板联合隔振体系。结合完美匹配层吸收边界,利用COMSOL建立简谐荷载作用下在弹性半空间中设置空沟-波阻板隔振屏障的有限元模型,对空沟-波阻板联合隔振体系的隔振性能进行三维数值分析。通过数值算例分析空沟-波阻板联合隔振屏障的物性参数(地基与波阻板的模量比)、几何参数(空沟深度、波阻板深度、屏障长度和距振源的距离)以及载荷参数(振动波频率)等对其隔振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空沟-波阻板联合隔振屏障较单一的空沟屏障或波阻板屏障具有更优越的可设计性和隔振性能;空沟深度达到0.3 L_R时,隔振效果较好;波阻板深度、屏障宽度越大,隔振效果越好;当联合屏障的长度达到2.5 L_R时隔振效果较好;空沟-波阻板联合屏障更适用于近场主动隔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空沟-波阻板联合屏障 三维分析 有限单元法 隔振效果 主动隔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振动和磁力式重力场的多点力触觉再现系统
6
作者 陆熊 雷雄文 +2 位作者 章传龙 吴云龙 宋爱国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3-610,共8页
力触觉再现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人机交互的质量,拓宽人机交互的应用领域。针对现有力触觉再现往往仅提供单一力觉或触觉再现的局限性,以及面向人手灵巧操作的交互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振动触觉和磁力式重力场的多点力触觉再现系统。该... 力触觉再现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人机交互的质量,拓宽人机交互的应用领域。针对现有力触觉再现往往仅提供单一力觉或触觉再现的局限性,以及面向人手灵巧操作的交互需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振动触觉和磁力式重力场的多点力触觉再现系统。该系统由基于振子的触觉再现模块,电磁铁阵列重力场再现模块,人手位置检测模块,穿戴于操作者大拇指、食指、中指的3个指尖振动和重力感知模块组成。基于Ansys Maxwell有限元分析和实验验证,确定了以3×3的电磁铁阵列为基本单元的反向电流激励模式,进一步提出三维位置自适应的重力场激励算法,实现了7 cm×7 cm×20 cm范围内的振动触觉反馈和重力场感知。开展了6人参与的多模式物品抓取和放置实验。相对无力触觉反馈模式,提供振动和重力场力触觉反馈时的平均任务用时减少了44%,验证了本文设计的多点力触觉再现系统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点力触觉再现 振动触觉再现 磁力式重力场再现 物品抓取和放置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振动对馆藏大型石造像文物的影响评估与减振控制
7
作者 许卫晓 韩东霖 +2 位作者 于德湖 邱玉胜 邱玲玲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0-471,共12页
为了解决在实际施工活动中工程振动对馆藏石造像文物的潜在危胁,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建立了青岛市博物馆4尊大型石造像的有限元模型。对石造像有限元模型基底施加实测施工振动,通过有限元逐步增量动力时程分析,结合石造像抗拉强度本... 为了解决在实际施工活动中工程振动对馆藏石造像文物的潜在危胁,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建立了青岛市博物馆4尊大型石造像的有限元模型。对石造像有限元模型基底施加实测施工振动,通过有限元逐步增量动力时程分析,结合石造像抗拉强度本构关系、长期振动监测,得到合理的石造像文物振动安全阈值。提出大型石造像文物的数值建模方法,开展了修缮材料水硬性石灰抗拉强度试验。结果表明:4尊石造像的脖颈处、足部为振动敏感区域,可采用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右侧石佛造像因其体量及本构参数的不同,对工程振动最为敏感,建议工程振动安全阈值设为1.5 m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造像文物 工程振动 振动响应 文物保护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电悬臂梁结构参数对摩擦自激振动能量收集的影响
8
作者 朱瑞丹 刘方平 +1 位作者 何冬康 项载毓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2,共11页
针对滑动摩擦副普遍存在的摩擦自激振动问题,尝试通过安装压电悬臂梁振动能量收集器以实现摩擦自激振动能量的收集。基于CETR摩擦磨损试验机开展了摩擦自激振动能量收集试验,建立该试验装置的有限元模型及含压电悬臂梁振动能量收集器的... 针对滑动摩擦副普遍存在的摩擦自激振动问题,尝试通过安装压电悬臂梁振动能量收集器以实现摩擦自激振动能量的收集。基于CETR摩擦磨损试验机开展了摩擦自激振动能量收集试验,建立该试验装置的有限元模型及含压电悬臂梁振动能量收集器的5自由度数值模型,探讨了悬臂梁结构参数变化对压电陶瓷输出电压的影响。结果表明:设计的压电悬臂梁振动能量收集器可有效地将摩擦块∕摩擦盘滑动摩擦产生的摩擦自激振动能量转换为电能,而且悬臂梁质量和刚度等结构参数通过改变压电悬臂梁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变形能力以影响摩擦自激振动能量收集效果;悬臂梁质量和刚度较小时,压电悬臂梁振动能量收集器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使得压电陶瓷更好地将摩擦自激振动能量转换为电能;随着悬臂梁质量和刚度的增大,压电悬臂梁振动能量收集器的变形能力减弱,导致压电陶瓷输出电压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自激振动 压电悬臂梁 能量收集 有限元仿真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封装管壳随机振动失效分析及抗振优化
9
作者 龚宝明 张杰 李海龙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4,共8页
混合集成电路(HIC)在服役过程中,壳体长边焊缝内侧区域容易出现裂纹导致失效.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失效现象进行振动研究,通过仿真软件ABAQUS对大尺寸混合集成电路封装管壳进行模态和随机振动实验与仿真,确定器件的薄弱位置,通过有限元仿... 混合集成电路(HIC)在服役过程中,壳体长边焊缝内侧区域容易出现裂纹导致失效.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失效现象进行振动研究,通过仿真软件ABAQUS对大尺寸混合集成电路封装管壳进行模态和随机振动实验与仿真,确定器件的薄弱位置,通过有限元仿真和实验结合的方法确定随机激励作用下盖板的危险位置和危险共振频率.针对薄弱位置设计不同载荷下的正弦振动实验,通过振动实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式拟合得到材料的S-N曲线.分析危险位置的失效原因为由于随机振动的应力集中现象导致的振动疲劳失效,并针对失效原因设计减振方案对原模块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对危险位置进行减振加固,提升器件的抗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集成电路 随机振动 结构优化: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扭超声铣削刀柄设计及测试
10
作者 赵宇 李学伟 +1 位作者 舒盛荣 吴陈军 《应用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2-1231,共10页
现有的超声铣削刀柄结构尺寸较长,高速旋转时刀具容易产生有害的径向振动。为实现难加工材料的高质量铣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BT40刀柄能产生较大振幅且长度尺寸较小的纵扭超声振子。利用解析法设计了一种前盖板为指数型的纵振超声换能器... 现有的超声铣削刀柄结构尺寸较长,高速旋转时刀具容易产生有害的径向振动。为实现难加工材料的高质量铣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BT40刀柄能产生较大振幅且长度尺寸较小的纵扭超声振子。利用解析法设计了一种前盖板为指数型的纵振超声换能器,基于声波传递的反射原理在指数型变截面杆上开设4条螺旋槽,使纵向振动转换为纵扭复合振动。采用单因素法在有限元软件中分析螺旋槽槽宽、槽深和螺旋角对纵扭谐振效果的影响规律,选出最佳的螺旋槽参数组合。将纵扭超声换能器与BT40刀柄进行装配,构建纵扭超声刀柄模型并进行模态分析,谐振频率为22845 Hz。搭建实验平台对纵扭超声刀柄实物进行阻抗分析和振幅测试。结果显示其谐振频率为22152 Hz,与仿真值相差较小,刀柄输出最大纵向振幅为11.2μm,最大扭转振幅为4.3μm,扭纵比为0.38。纵扭超声刀柄性能满足大部分超声铣削的加工要求,也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扭复合振动 有限元分析 螺旋槽参数 纵扭超声刀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峡谷大跨度斜拉桥施工阶段抖振响应及抗风索减振措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捷 刘小波 +1 位作者 杨霄 张天翼 《世界桥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7,共9页
为研究山区峡谷大跨度斜拉桥在不同施工状态下的抖振响应特点,以及适用于该类桥梁的抗风索减振措施,以跨越深切峡谷的某大跨度斜拉桥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时域分析方法计算该桥在最大双悬臂施工状态、单悬臂中期施工状态和最大单悬臂施工... 为研究山区峡谷大跨度斜拉桥在不同施工状态下的抖振响应特点,以及适用于该类桥梁的抗风索减振措施,以跨越深切峡谷的某大跨度斜拉桥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时域分析方法计算该桥在最大双悬臂施工状态、单悬臂中期施工状态和最大单悬臂施工状态下的抖振响应,分析不同布置形式抗风索对抖振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主梁在最大双悬臂施工状态下梁端竖向抖振位移显著,主要由桥塔顺桥向弯曲引起;单悬臂中期施工状态结构整体刚度提升使得梁端竖向和塔顶顺桥向抖振位移明显降低;最大单悬臂施工状态主梁悬臂段最长,主梁抖振响应较单悬臂中期施工状态显著增大。一端与桥塔承台连接的传统抗风索可大幅降低最大双悬臂状态主梁的竖向抖振位移,最大减小率达55.3%,但对单悬臂施工状态桥梁抖振响应的抑制效果并不明显;当主桥处于最大单悬臂施工状态时,在两侧主梁悬臂端采用交叉连接方式布置的“软连接”抗风索可有效抑制主梁的竖向、横桥向和扭转抖振位移,且减振效果优于平行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山区峡谷 施工状态 抖振响应 抗风索 时域分析 减振措施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模数式伸缩缝振动噪声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瑞琪 宋晓东 +3 位作者 陈素华 丁如珍 费梁 戴世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6-194,共9页
模数式伸缩缝(Modular bridge expansion joints,MBEJs)作为一种常见的桥梁伸缩缝形式,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桥梁工程,其在解决通行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伸缩缝振动噪声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以MBEJs为研究对象,基于... 模数式伸缩缝(Modular bridge expansion joints,MBEJs)作为一种常见的桥梁伸缩缝形式,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桥梁工程,其在解决通行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伸缩缝振动噪声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以MBEJs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方法分析了伸缩缝的振动特性和噪声特性,研究了模数式伸缩缝一阶竖向模态的影响因素以及多阶振动模态的变化规律,同时在声学模拟软件中建立伸缩缝-空腔联合无限元模型,进行声学频响分析,并对伸缩缝空腔进行声模态分析,探讨伸缩缝噪声的产生和传播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伸缩缝的车致振动噪声是由伸缩缝竖向振动激励和空腔声模态激励共同耦合作用产生的,对伸缩缝下部空腔进行填塞与封闭可以降低伸缩缝噪声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数式伸缩缝 振动噪声 有限元分析 声学频响 声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口径折射式空间望远镜镜筒结构的优化设计
13
作者 黄志裕 朱俊青 +2 位作者 王永宪 黄炜祺 关英俊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3-303,共11页
针对大口径折射式空间望远镜的轻量化需求,采用拓扑优化与尺寸优化相结合的方法,在经验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对镜筒结构(Φ154 mm×190 mm)进行优化并重构新构型。首先,建立几何模型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拓扑优化,获得合理的结构模... 针对大口径折射式空间望远镜的轻量化需求,采用拓扑优化与尺寸优化相结合的方法,在经验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对镜筒结构(Φ154 mm×190 mm)进行优化并重构新构型。首先,建立几何模型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拓扑优化,获得合理的结构模型;随后,对其进行尺寸优化,确定最优结构参数。基于优化结果重构镜筒模型,并进行力学分析以验证其结构性能。静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在5℃均匀温升和轴向重力耦合工况下,大口径透镜的面形PV值最大为9.62 nm,RMS值最大为2.21 nm,满足PV<λ/10,RMS<λ/50(λ=632.8 nm)的设计要求。系统基频为2074 Hz,满足刚度要求;其镜筒质量从3.022 kg减重至1.053 kg,实现减重65.16%的轻量化效果;最后,通过整机试验测试,系统波像差为0.124λ,成像质量良好,满足空间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望远镜 镜筒结构 拓扑优化 尺寸优化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膛线结构变化对身管受力状况和内弹道性能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刘锦豪 周克栋 +4 位作者 张磊 陆野 盖钟雨 曲振森 辛春虹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90,共8页
为了降低身管坡膛处应力以提升火炮身管寿命,以某小口径火炮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火炮身管的矩形膛线,提出了3种圆切膛线结构,并建立了包含弹体、弹带和身管的弹炮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弹丸挤进及沿膛运动过程中身管坡膛处的受力状... 为了降低身管坡膛处应力以提升火炮身管寿命,以某小口径火炮为研究对象,针对该火炮身管的矩形膛线,提出了3种圆切膛线结构,并建立了包含弹体、弹带和身管的弹炮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在弹丸挤进及沿膛运动过程中身管坡膛处的受力状况,对比了矩形膛线身管和3种圆切膛线身管的最大膛压、弹丸初速、弹丸转速等内弹道性能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矩形膛线身管,3种圆切膛线身管坡膛处应力降低明显,其最大膛压与弹丸初速均变化很小,但是弹丸在挤进完成后的沿膛运动过程中均出现了丢转速现象,导致弹丸出膛转速与其理论转速相差较大。该研究结果可为该型火炮内膛结构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膛线结构 弹炮耦合 内弹道 有限元分析 身管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凹型负泊松比结构的静载与隔振分析
15
作者 杨延新 宋玉超 +3 位作者 池常宽 李国宾 董文雨 邢鹏飞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7-293,共7页
为进一步实现船舶绿色化和结构轻量化,根据泊松比力学关系式,在内六角型负泊松比结构基础上,在SolidWorks中通过中间内角的倒角操作,建立内凹型负泊松比结构。采用有限元法和压缩实验对泊松比和静载刚度进行分析,采用振动实验对内凹型... 为进一步实现船舶绿色化和结构轻量化,根据泊松比力学关系式,在内六角型负泊松比结构基础上,在SolidWorks中通过中间内角的倒角操作,建立内凹型负泊松比结构。采用有限元法和压缩实验对泊松比和静载刚度进行分析,采用振动实验对内凹型和内六角结构进行隔振性能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内六角结构,内凹型结构的静载刚度提升5.52%,在低于50 Hz的频域中内凹型结构具有更高的加速度振级落差和更低的力传递系数。同时,通过模态分析阐明内凹型结构由于共振而发生的隔振弱化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负泊松比 有限元分析 隔振 振级落差 力传递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考船布放回收系统动力相似分析与验证
16
作者 刘超 孙嘉徽 +2 位作者 高智敏 陈换过 陈荣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15,共6页
针对我国“向阳红”号科考船布放回收系统在振动、摇摆等环境应力下动态特性不明确的问题,开展布放回收系统相似模型分析验证工作。首先基于动力相似理论,推导布放回收系统缩比模型与原型结构的相似比例因子,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不同... 针对我国“向阳红”号科考船布放回收系统在振动、摇摆等环境应力下动态特性不明确的问题,开展布放回收系统相似模型分析验证工作。首先基于动力相似理论,推导布放回收系统缩比模型与原型结构的相似比例因子,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对不同工况下缩比模型进行动态特性分析,最后利用锤击模态法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缩比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出原模型动态特性及变化规律,可解决在布放回收系统上无法直接进行环境试验的难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动力相似理论 有限元分析 动态特性分析 布放回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高斯激励下产品振动响应有限元分析
17
作者 高金国 谢泽辰 +1 位作者 宋海燕 王立军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78-285,共8页
目的探究非高斯激励信号的峭度对产品振动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了3个标准激励谱、3个振动等级进行加速度信号采集,使用Hermite多项式法将采集的信号转化成具有相同PSD、不同峭度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应用有限元法对产品进行非高斯振动分析... 目的探究非高斯激励信号的峭度对产品振动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了3个标准激励谱、3个振动等级进行加速度信号采集,使用Hermite多项式法将采集的信号转化成具有相同PSD、不同峭度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应用有限元法对产品进行非高斯振动分析,探究不同峭度对产品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当振动激励为高斯激励时,产品振动响应近似服从高斯分布;在非高斯振动激励下,产品的响应峭度与激励峭度呈现线性增加的关系。以ISTA 3A谱0.563g振动等级激励为例,与高斯激励相比,5、9、13、17和21峭度激励下产品响应峭度值分别提升31.33%、93.44%、153.73%、212.65%和270.51%。在相同谱型、相同峭度激励下,产品的响应峭度随着激励振动等级的增加而增大,当振动激励峭度达到21时,ISTA3A谱、白噪声谱、GB/T谱激励下最高振动等级响应峭度分别为最低振动等级响应峭度的159.03%、151.36%、150.13%。结论在运输过程中,当振动激励信号为非高斯激励时,产品的振动响应峭度随着激励峭度的增大而呈现线性增长趋势,且产品的振动响应峭度与激励信号的振动等级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高斯 有限元分析 峭度 振动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航行器发动机振动传递控制仿真与试验研究
18
作者 王双立 贺佩韬 +2 位作者 耿小明 谢溪凌 张志谊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共5页
发动机振动经两侧支承结构传递到壳体表面,形成的振动声辐射使水下航行器易被探测。针对发动机振动传递控制问题,在有限空间内设计一种新型的主被动隔振支承,以替代传统的法兰支承。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振源-隔振支承-壳体耦合系统振动模... 发动机振动经两侧支承结构传递到壳体表面,形成的振动声辐射使水下航行器易被探测。针对发动机振动传递控制问题,在有限空间内设计一种新型的主被动隔振支承,以替代传统的法兰支承。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振源-隔振支承-壳体耦合系统振动模型,分析振源振动传递特性,并结合自适应控制算法进行控制效果仿真。构建振源-隔振支承-壳体试验系统,验证主被动支承结构对振动传递的控制效果。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主被动隔振支承可使10~500 Hz频带内壳体主要线谱最大衰减26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主被动隔振支承 自适应控制 振动传递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导体划切压电超声换能器径向振动特性分析
19
作者 封仕龙 刘磊 汪炜 《电加工与模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2,共7页
径向复合压电换能器安装于轴类部件时,换能器与夹紧部件会产生严重的机械耦合,因此提出一种新型弹性背衬结构,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弹性背衬对换能器振动特性的影响,并对换能器进行实际加工。结果表明,弹性背衬Z形弹性连接结构能起到很好... 径向复合压电换能器安装于轴类部件时,换能器与夹紧部件会产生严重的机械耦合,因此提出一种新型弹性背衬结构,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弹性背衬对换能器振动特性的影响,并对换能器进行实际加工。结果表明,弹性背衬Z形弹性连接结构能起到很好的隔振作用,但会降低换能器径向共振频率,由43 920 Hz降至34 715 Hz;增加Z形弹性连接悬臂梁的臂厚或减短悬臂梁的梁长能提高换能器径向共振频率;优化换能器结构,实现转矩和载荷的有效传递,使径向共振频率达到37 316 Hz;加工换能器后测得实际共振频率为36 602 Hz,与仿真结果吻合较好,但受限于装配工艺,换能器阻抗过高,使得换能器在20 V电压下难以达到理论的微米级振幅,实测振幅仅为0.2 μm,若加大激励电压,振幅会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电换能器 径向振动 弹性单元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微振平台的地震模拟试验及减震效应分析
20
作者 蔡振 刘文光 +1 位作者 张强 许浩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2-101,共10页
为满足在微振条件下高精度控制的需求,精密仪器通常放置在防微振平台上。然而地震发生时,仪器仍可能遭受重大损害。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减震装置,旨在加强防微振平台的抗震性能。本文建立了防微振平台-减震装置的动力分析模型,并推导其... 为满足在微振条件下高精度控制的需求,精密仪器通常放置在防微振平台上。然而地震发生时,仪器仍可能遭受重大损害。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减震装置,旨在加强防微振平台的抗震性能。本文建立了防微振平台-减震装置的动力分析模型,并推导其结构动力方程。为验证减震装置的有效性,设计并完成了防微振平台的地震模拟试验,并对平台加速度以及隔震层位移等响应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设有减震装置的平台顶部加速度响应显著减小。实验中,该装置不仅能够保持稳定的振动状态,而且具备出色的复位能力。最后,通过一个16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实际工程案例,利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了地震作用下精密仪器放置在不同楼层时的动力响应。结果显示,该装置在各楼层均具有出色的减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微振平台 减震装置 振动台试验 有限元分析 减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