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3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的毛竹林光合特性及笋产量
1
作者 吴文秀 宋才玲 +6 位作者 万桂平 黄怡 邓智文 陈清专 荣俊冬 陈礼光 郑郁善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1-68,共8页
为探究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的笋用毛竹林光适应机制,在福建省西南部漳平市新桥镇高美村选取5种连续经营时间(4、5、6、7、8 a)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笋用林,以传统经营模式(CK)为对照展开研究,分析不同经营时间的毛竹林光合特性、... 为探究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的笋用毛竹林光适应机制,在福建省西南部漳平市新桥镇高美村选取5种连续经营时间(4、5、6、7、8 a)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笋用林,以传统经营模式(CK)为对照展开研究,分析不同经营时间的毛竹林光合特性、SPAD值及笋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5种经营时间的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相比于传统经营模式,毛竹叶片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提升速率更高,胞间CO_(2)摩尔分数(C_(i))的下降减缓;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有效提高了毛竹对光的利用能力,最大净光合速率、光饱和点、表观量子效率、暗呼吸速率显著提升,光补偿点降低;毛竹叶片SPAD值在不同经营时间差异不大,均值都在40以上,传统经营模式的SPAD值最小;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笋产量,其中,以连续经营6 a的毛竹林最优;最佳经营时间在4~7 a,连续经营8 a毛竹光合能力下降,需要及时砍伐老竹,留养新竹。综上所述,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提高了毛竹的光合特性和生产效率,在毛竹林经营模式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实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长周期母竹留养模式 光合特性 笋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备方法对高节竹笋头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理化与功能特性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吴鸿亿 黄玲冬 +3 位作者 刘奇 朱秋昊 彭道成 赵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8-266,共9页
该研究以高节竹笋头为原料,采用超声-微波法、超声-酶法、微波-酶法、超声-微波联合酶法4种方法制备了笋头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评价了不同提取方法对SDF理化性质和功能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方法制备的... 该研究以高节竹笋头为原料,采用超声-微波法、超声-酶法、微波-酶法、超声-微波联合酶法4种方法制备了笋头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评价了不同提取方法对SDF理化性质和功能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4种方法制备的SDF均属于天然纤维素Ⅰ型。不同提取方法对SDF中官能团的组成没有影响,但对理化性质和降血糖血脂活性有显著影响。超声-微波联合酶法制备的SDF具有更疏松多孔的结构,并表现出最高的持水力[(1.39±0.06)g/g]、持油力[(3.87±0.20)g/g]、膨胀力[(21.76±1.05)mL/g]、溶解性[(86.69±0.62)%],增强了对胆固醇、胆酸盐的吸附能力以及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胰脂肪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物理法联合生物法是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的较好方法,其中超声-微波联合酶法最佳。该研究结果可为竹笋在功能性食品开发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节竹笋头 可溶性膳食纤维 理化性质 结构表征 功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粪有机肥配施生物炭提高雷竹林土壤肥力和竹笋产量品质
3
作者 赵建诚 杨振亚 +1 位作者 王波 倪惠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8-469,共12页
【目的】研究有机肥配施条件下,不同用量生物炭对雷竹林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竹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雷竹林科学高效经营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在浙江湖州市的雷竹林进行。以单施鸡粪有机肥22500 kg/hm^(2)作为对照小区... 【目的】研究有机肥配施条件下,不同用量生物炭对雷竹林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竹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雷竹林科学高效经营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在浙江湖州市的雷竹林进行。以单施鸡粪有机肥22500 kg/hm^(2)作为对照小区(CK),在此基础上设置3个生物炭施用水平,分别为1500 kg/hm^(2)(T_(1))、3000 kg/hm^(2)(T_(2))和4500 kg/hm^(2)(T_(3)),生物炭分别于2022和2023年6月随耕作翻入20~25 cm深的土层中。2024年2月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记录竹笋产量,分析竹笋蛋白质和黄酮含量。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土壤性质对竹笋产量和品质变异的贡献,计算不同处理的综合得分。【结果】与不施生物炭的CK相比,T_(2)和T_(3)处理显著提高了雷竹林0—2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度、pH值、有机碳(SOC)、全磷(TP)、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碱解氮(A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含量,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土壤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0—40 cm土层土壤过氧化氢酶(CAT)、蔗糖酶(SC)活性,并分别显著提升竹笋产量17.76%和67.87%。与CK相比,T_(1)、T_(2)和T_(3)处理竹笋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了7.42%~7.79%,总黄酮含量提高了10.12%~20.13%,纤维素含量降低了3.6%~11.23%,提升了竹笋营养品质,改善了其适口性。相关分析表明,与土壤总孔隙度、pH值与有效磷含量显著正相关的竹笋产量和品质指标最多,土壤通气度、过氧化氢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也分别与产量和品质指标显著相关,分别是影响竹笋产量、营养品质以及适口性的主要因素。4个处理的综合评价得分为:CK(0.257)<T_(1)(0.443)<T_(2)(0.513)<T_(3)(0.716)。【结论】鸡粪有机肥年配施3000~4500 kg/hm^(2)的生物炭,可显著提高雷竹林0—2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通气度、pH值和有效氮磷钾养分含量,及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从而显著提高竹笋产量、营养品质,改善竹笋适口性。本试验条件下,从雷竹林土壤质量、竹笋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综合来看,配施生物炭4500 kg/hm^(2)对竹林增产增效的效果最佳,但生物炭的最佳持续投入量还有待进一步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生物炭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竹笋产量 竹笋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部位低温处理对雷竹笋芽休眠解除的影响
4
作者 王文辉 和武宇恒 +3 位作者 徐子骞 何锦琦 桂仁意 邓世鑫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23,共12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低温处理对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笋芽休眠的影响,揭示笋芽休眠解除的生物学机制及感应低温的主要部位。【方法】以2年生雷竹盆栽苗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1和2022年10月至翌年3月设置T1 (地上、地下部分18℃)...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低温处理对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笋芽休眠的影响,揭示笋芽休眠解除的生物学机制及感应低温的主要部位。【方法】以2年生雷竹盆栽苗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21和2022年10月至翌年3月设置T1 (地上、地下部分18℃),T2 (地上部分18℃,地下部分自然低温),T3 (地上部分自然低温,地下部分18℃),T4 (地上、地下部分自然低温)共4种温度处理。观测笋芽母竹之间的维管束连接状态、淀粉和蛋白质分布及笋芽细胞的增殖情况,测定笋芽的可溶性糖、淀粉、脱落酸、赤霉素质量分数和抗氧化酶活性,明确不同部位的低温处理对雷竹笋芽休眠解除的影响。【结果】在雷竹笋芽休眠解除过程中,与T1处理相比,T2、T3和T4处理显著增加了笋芽的可溶性糖质量分数(P<0.05),显著降低了笋芽的淀粉质量分数(P<0.05)。根据淀粉切片观察和质量分数拟合,T4处理休眠解除的时间最早,其次为T2和T3处理,2个处理解除时间相同,分别比T1处理提前了37和29 d。T2、T3、T4处理笋芽的脱落酸(ABA)质量分数在120 d时的下降幅度分别是T1处理的1.68、2.18和3.40倍。T2、T3和T4处理笋芽的赤霉素(GA3)质量分数在80 d时分别比T1处理高17.55%、3.27%和10.91%,且T2、T3、T4处理笋芽的GA3/ABA在120 d时的增量分别是T1处理的1.11、3.46、2.67倍;T3处理的笋芽导管和茎尖分生组织均在1月观察到水分运输恢复和细胞增殖的信号,而T1、T2和T4处理则分别在3、2和3月才能观察到此现象。【结论】低温处理尤其是地下部分低温可以促进雷竹休眠笋芽中淀粉水解为可溶性糖,并通过降低ABA质量分数、提高GA3质量分数、增强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笋芽维管束的连通和分生组织细.胞的快速分裂增殖等来影响雷竹笋芽休眠的解除。综合分析认为:在笋芽休眠期间雷竹对低温的感知部位主要为地下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笋芽 感温部位 休眠解除 生理变化 组织观察 雷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竹林袋控释肥的养分释放特性及对竹笋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周迪萱 桂仁意 +2 位作者 雷吉 吴斌 邓世鑫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3-382,共10页
【目的】袋控释肥具有通过生物可降解材料包裹肥料并控制养分释放的特点。研究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袋控释肥使用效果,以减少肥料损失,提高养分利用率,进而提高雷竹笋产量。【方法】在研究区随机选取12块雷竹林试验小区,设置... 【目的】袋控释肥具有通过生物可降解材料包裹肥料并控制养分释放的特点。研究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袋控释肥使用效果,以减少肥料损失,提高养分利用率,进而提高雷竹笋产量。【方法】在研究区随机选取12块雷竹林试验小区,设置袋控释肥与撒施复合肥、穴施复合肥和不施肥(对照)等4种处理,重复3次,并通过测定不同处理下氨挥发、径流液与渗漏液中氮磷钾质量分数、袋控释肥外观与质量等指标,分析不同处理在养分流失、肥料利用率、笋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袋控释肥能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以及径流渗漏损失的养分,其中袋控释肥处理的累积氨挥发量比撒施复合肥、穴施复合肥处理分别降低了35.5%、40.5%。袋控释肥相比撒施复合肥和穴施复合肥土壤渗漏液中全氮、全磷、全钾分别减少了33.9%~40.9%、41.3%~45.1%、36.7%~39.7%;袋控释肥相比撒施肥和穴施复合肥土壤径流液中全氮、全磷分别减少了22.8%~29.2%、36.4%~44.3%。且袋控释肥在雷竹林中的肥效期为5.0个月,肥料完全释放的时间为6.5个月,袋控释肥施用前期的释放速度较慢,在施肥后第2~3月时释放速率达到最大。袋控释肥处理氮磷钾的表观利用率均大于撒施复合肥处理,其中氮的表观利用率提高了27.7%,是撒施复合肥处理的2.9倍。袋控释肥处理的笋产量达14.74 t·hm^(-2),分别比对照、撒施复合肥处理提高了62.1%和25.8%。【结论】袋控释肥能有效地提高雷竹林笋产量和肥料的利用率,同时降低养分流失和对环境的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袋控施肥 肥料利用率 养分流失 竹笋产量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对实心竹竹笋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谭斐 陈双林 +3 位作者 凡莉莉 郭子武 江秀琴 胡瑞财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4-661,共8页
氮素是竹林经营输入的主要养分元素,目前关于氮素对实心竹竹笋品质的影响尚不清楚。以尿素(N-46%)为肥种,设置3个氮添加水平处理[N_(1)(20 g·株^(-1))、N_(2)(40 g·株^(-1))和N_(3)(60 g·株^(-1))],以不施肥为对照(CK),... 氮素是竹林经营输入的主要养分元素,目前关于氮素对实心竹竹笋品质的影响尚不清楚。以尿素(N-46%)为肥种,设置3个氮添加水平处理[N_(1)(20 g·株^(-1))、N_(2)(40 g·株^(-1))和N_(3)(60 g·株^(-1))],以不施肥为对照(CK),测定实心竹竹笋的生长、营养和食味品质相关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实心竹竹笋在不同氮添加处理下的品质变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氮添加量的增大,实心竹竹笋外观品质变化不明显,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显著提高。竹笋营养品质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先稳定后上升,N_(3)处理较CK分别提高25.54%、13.97%和57.47%;维生素C、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持续升高,N_(3)处理分别较CK显著提高20.77%、24.44%和15.39%(P<0.05)。食味品质中糖酸比不断增大,氮添加处理均显著大于CK,其中,N_(3)处理较CK显著提高21.41%(P<0.05),而单宁和草酸占比则相反,N_(3)处理较CK显著减小11.84%。氨基酸总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及占比均先降低后升高,芳香类氨基酸含量持续升高,甜味氨基酸含量和占比均呈倒“N”形变化,苦味氨基酸占比和芳香类氨基酸占比均呈“N”形变化,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表明,氮添加处理有利于实心竹竹笋营养和食味品质的显著提升,其中N_(3)处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心竹 氮素 竹笋 生长性状 营养品质 食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盖措施对雷竹林竹笋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祖星兰 施建敏 +4 位作者 查东平 王芷萱 成院 黎祖尧 申展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6-194,206,共10页
【目的】探索不同林地覆盖措施对雷竹林竹笋形态的影响,为确定促进雷竹笋增高增粗生长的高效覆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用2种发热物质(枯饼、麦灰)和3种谷壳覆盖厚度(15、25、35 cm)来覆盖雷竹林。测量不同时期、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 【目的】探索不同林地覆盖措施对雷竹林竹笋形态的影响,为确定促进雷竹笋增高增粗生长的高效覆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用2种发热物质(枯饼、麦灰)和3种谷壳覆盖厚度(15、25、35 cm)来覆盖雷竹林。测量不同时期、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温度和笋长、笋径,再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其差异性,分析它们与土壤温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使用枯饼、麦灰及不同厚度谷壳覆盖雷竹笋用林,土壤温度均在10℃以上。前4周土壤温度呈上升趋势,第5周开始温度逐渐下降,第13周(翌年2月底)温度达到最低(10.2℃),之后随着气温的上升土壤温度也开始上升。同一种发热物质覆盖时,覆盖厚度越厚土壤温度越高。不同覆盖厚度对竹笋长的增高有显著影响。随着谷壳覆盖厚度变大,笋长变长,当覆盖35 cm谷壳时笋长最长(33.79 cm)。不同发热物质覆盖对笋长的增高有显著影响。使用麦灰作为发热物质时,更有利于竹笋增高。发热物质和谷壳覆盖厚度对雷竹笋径的增粗无显著性影响。笋长和温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43;笋径与温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笋长对土壤温度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响应关系(P<0.05);35 cm谷壳覆盖的土壤温度与笋长的线性回归关系优于15 cm。【结论】笋用林覆盖期间,不同覆盖措施对雷竹林竹笋形态有不同影响。采用“麦灰+35 cm谷壳”覆盖可以有效实现竹笋增高生长,提高笋用林产量和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林 覆盖措施 竹笋长度 竹笋直径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楠竹笋及其附属物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与比较研究
8
作者 潘年琼 吴宸印 +2 位作者 杨淇蘥 杨迺嘉 杜成兴 《中国果菜》 2024年第11期18-24,共7页
为明确楠竹笋及其附属物中的挥发性物质,本试验借助GC-MS技术测定了笋肉、嫩笋壳、老笋壳三个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并开展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从3个部位中共分离鉴定出31种化合物,嫩笋壳中化合物种类最多,高达24种;其次是老笋壳(16种),... 为明确楠竹笋及其附属物中的挥发性物质,本试验借助GC-MS技术测定了笋肉、嫩笋壳、老笋壳三个部位的挥发性成分,并开展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从3个部位中共分离鉴定出31种化合物,嫩笋壳中化合物种类最多,高达24种;其次是老笋壳(16种),笋肉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最少,仅为12种。根据官能团的不同进行分类,老笋壳共含有醇、醛、酸、酮、烷、烯、酯7个大类挥发性化合物,而笋肉和嫩笋壳中不含有烯类挥发性化合物;三个部位中相对含量最多的均为酯类成分,分别占挥发性成分的29.36%、62.50%、18.86%。烯类化合物仅在老笋壳中检出,且仅有诱虫烯一种,含量高达15.277%,是老笋壳中含量第二多的物质;通过聚类分析发现有7种共有的化合物,分别为2,3-辛二酮、2-己醇、己酸、正二十一烷、正己醛、棕榈酸甲酯、棕榈酸乙酯,而由内至外三个部位独属的化合物分别有2、11、4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楠竹笋 挥发性成分 竹笋附属物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笋用毛竹林培育技术初探 被引量:2
9
作者 宁新卿 邓志明 +1 位作者 黄雪龙 杜小东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11期45-47,共3页
从立地选择、竹林结构调整、深翻垦复、增施肥料、水分管理、适时挖笋、留笋养竹、覆盖催笋等方面总结了高产笋用毛竹林培育技术,并比较了几种处理模式对毛竹林出笋量和出笋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处理模式优劣顺序为:深翻垦复+覆盖... 从立地选择、竹林结构调整、深翻垦复、增施肥料、水分管理、适时挖笋、留笋养竹、覆盖催笋等方面总结了高产笋用毛竹林培育技术,并比较了几种处理模式对毛竹林出笋量和出笋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处理模式优劣顺序为:深翻垦复+覆盖谷糠+深施羊粪>深翻垦复+笋用复合肥+深施羊粪>深翻垦复+深施羊粪>深翻垦复+覆盖草木灰+深施羊粪。其中,最优模式冬笋产量可达1.13 t/hm^(2),春笋数量可达1575个/hm^(2),出笋初期和盛期分别提前16 d和8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笋用林 高产 覆盖催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毛竹笋混合发酵对梅干菜主要功能性物质及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仁杰 卞方圆 +1 位作者 黄志远 伊奎鑫 《竹子学报》 2024年第1期11-18,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发酵方式对梅干菜主要营养成分及功能性物质含量的影响,为梅干菜制作工艺的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毛竹笋芥菜混合发酵及芥菜单独发酵2种发酵方式制作梅干菜,然后测定分析2种梅干菜和新鲜芥菜的蛋白质、可... 【目的】探究不同发酵方式对梅干菜主要营养成分及功能性物质含量的影响,为梅干菜制作工艺的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毛竹笋芥菜混合发酵及芥菜单独发酵2种发酵方式制作梅干菜,然后测定分析2种梅干菜和新鲜芥菜的蛋白质、可溶性糖及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以及矿物质元素和功能性物质等指标。【结果】混合发酵梅干菜的钙、铁、镁及钾等矿物质元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单独发酵梅干菜,其中铁和镁含量同时显著低于新鲜芥菜,仅磷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单独发酵梅干菜和新鲜芥菜,表明混合发酵对梅干菜矿物质元素含量的影响小于单独发酵。相对于新鲜芥菜,混合发酵梅干菜的膳食纤维及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少量减少,而单独发酵梅干菜的可溶性糖、膳食纤维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含量均显著降低。此外,发酵方式的不同显著影响了功能性物质含量的变化,其中混合发酵对梅干菜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等抗氧化功能性物质含量有显著提升。【结论】总体而言,发酵方式的不同显著影响了梅干菜的矿物质元素、主要营养成分和功能性物质的含量。相比而言,混合发酵方式具有更好的提高梅干菜营养成分和抗氧化物质含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笋 梅干菜 混合发酵 维生素 矿物质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于小农户家庭的不同毛竹笋干加工工艺比较研究
11
作者 王豪 虞如坤 +6 位作者 陆志敏 张波 陈刚 沈波 宋谢清 王建军 陆云峰 《竹子学报》 2024年第3期40-45,共6页
【目的】针对传统小农户家庭毛竹笋干加工产品参差不齐等问题,以浙江宁波区域为例,探索优化小农户家庭毛竹笋干加工工艺技术。【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置了采收时间、煮制时长、晒干时长的三因素试验处理9个,测定分析不同处理下... 【目的】针对传统小农户家庭毛竹笋干加工产品参差不齐等问题,以浙江宁波区域为例,探索优化小农户家庭毛竹笋干加工工艺技术。【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置了采收时间、煮制时长、晒干时长的三因素试验处理9个,测定分析不同处理下毛竹笋干产品的含水率、复水比、色泽以及感官指标的差异。【结果】毛竹笋干晒干时长越长,笋干的含水率越低,复水性越好,同时其颜色越深,但亮度较低;感官品质最好的为A1B3C3处理,即4月5日采收,煮制2.0 h,晒干7 d;相关性分析发现笋干含水率和香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说明笋干的含水率越低,香味越好。【结论】小农户家庭加工毛竹笋干在采收时宜做到“采早采嫩”,且可适当延长煮制和晒干时间,提高笋干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采收时间 笋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笋竹两用林培育管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左毅文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2期74-77,共4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毛竹产量、保证毛竹品质,本文结合研究区实际,从林地选择及复垦,林分构建,科学施肥、水分管理、根部覆盖、钩梢管理、林间道修建和地下竹鞭调控、采伐及留竹等毛竹林的管理,采笋时间及规格、采笋方法,有害生物预防、治理... 为了进一步提高毛竹产量、保证毛竹品质,本文结合研究区实际,从林地选择及复垦,林分构建,科学施肥、水分管理、根部覆盖、钩梢管理、林间道修建和地下竹鞭调控、采伐及留竹等毛竹林的管理,采笋时间及规格、采笋方法,有害生物预防、治理等多个方面,对毛竹的笋竹两用林培育技术进行分析,为毛竹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笋竹两用林 品种培育 竹林培育 管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笋期定位施肥对早园竹退笋的影响
13
作者 冯小虎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4期42-45,共4页
退笋直接影响竹林的成竹数量,进而影响竹林生产力,是竹林抚育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北京地区以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为对象,采用定位施肥技术(于竹林出笋期,在竹笋周围多次施用速效液体肥料),研究了施肥对退笋率、成... 退笋直接影响竹林的成竹数量,进而影响竹林生产力,是竹林抚育管理中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北京地区以早园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为对象,采用定位施肥技术(于竹林出笋期,在竹笋周围多次施用速效液体肥料),研究了施肥对退笋率、成竹胸径及退笋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组的退笋率为41.3%,比对照下降14.6个百分点,二者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随着出笋期的延后,退笋率逐渐升高,但施肥组退笋率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3)施肥能够极显著的增大出笋末期的成竹胸径,较对照提高52.3%;4)施肥对于退笋高度无明显影响。试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退笋的营养假说,对竹林抚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园竹 定位施肥 退笋率 出笋期 生长规律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方式下毛竹笋发酵过程中质地变化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李梅 卜孟军 +7 位作者 崔洋 龚佳 肖梅 吴月 苏曼文 胡永正 李明元 丁文武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8-144,共7页
为了评价发酵对毛竹笋食用品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下毛竹笋在发酵过程中其质构、微观结构和色泽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下,毛竹笋的硬度、脆性、凝聚性等质构特性显著下降,不同发酵方式对硬度、脆性、凝聚性等影响较大,... 为了评价发酵对毛竹笋食用品质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处理方式下毛竹笋在发酵过程中其质构、微观结构和色泽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下,毛竹笋的硬度、脆性、凝聚性等质构特性显著下降,不同发酵方式对硬度、脆性、凝聚性等影响较大,而对弹性和回复性的影响不明显;4种处理方式中,以漂烫乳酸菌发酵竹笋保鲜效果最好,以该法保藏63 d之后,毛竹笋硬度、脆性、凝聚性、咀嚼性、弹性和回复性分别为:67.87 N,77.68 N,0.302,6.61 N,0.345,0.511,损失相对较小;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竹笋的微观结构发现,毛竹笋在发酵之后,其薄壁细胞组织出现明显的皱缩,细胞间隙增加;其中漂烫乳酸菌发酵竹笋样品细胞结构保持较为完整;经过不同处理以后,毛竹笋色泽变化较明显,总色差ΔE>2,其中漂烫乳酸菌发酵竹笋样品色差最小为8.71,具有较好的护色效果;综合评价发现,漂烫乳酸菌发酵较其他3种方式更能有效保持毛竹笋的质构特性,护色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笋 不同处理方式 发酵 质构 微观结构 色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竹笋采后生理及其贮藏技术研究 被引量:34
15
作者 顾青 朱睦元 +1 位作者 王向阳 潘建伟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9-174,共6页
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研究了雷竹笋的采后生理变化和保鲜技术 .结果表明 ,臭氧 (O3 )、0 .3%VC+ 0 .5 %柠檬酸、0 .0 5 %多菌灵处理对雷竹笋均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采后雷竹笋经 O3 处理、4℃下贮藏可显著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和丙二醛的生... 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研究了雷竹笋的采后生理变化和保鲜技术 .结果表明 ,臭氧 (O3 )、0 .3%VC+ 0 .5 %柠檬酸、0 .0 5 %多菌灵处理对雷竹笋均有较好的保鲜效果 .采后雷竹笋经 O3 处理、4℃下贮藏可显著抑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和丙二醛的生成 ,降低呼吸强度 ,延长保鲜期 2 5 d以上 .而对照的试样由于微生物的侵染不到 10 d就腐败变质 .另外 ,O3 处理结合气调包装能有效降低竹笋总糖的消耗 ,减缓纤维化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笋 臭氧 采后生理 贮藏技术 呼吸强度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笋用林高效益经营技术及其传播效果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金爱武 傅秋华 +3 位作者 方伟 邱永华 翁益明 陈鸣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4-258,共5页
以毛竹笋用林配方施肥等为核心技术在浙江省遂昌县进行试验示范,并构建了与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相一致的综合配套的经营技术包;应用参与式技术推广模式,通过建立毛竹高效经营试验示范基地等方式,开展技术推广。经3a实施,遂昌县竹业经营效... 以毛竹笋用林配方施肥等为核心技术在浙江省遂昌县进行试验示范,并构建了与当地社会经济条件相一致的综合配套的经营技术包;应用参与式技术推广模式,通过建立毛竹高效经营试验示范基地等方式,开展技术推广。经3a实施,遂昌县竹业经营效益大幅度提高,达到了高效经营示范的效果;竹林高效经营技术普及面从1999年的7 0%提高到2002年84 6%,技术传播起到了良好效果,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林 毛竹 笋用林 可持续发展 参与式 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成竹过程中内源激素动态变化 被引量:20
17
作者 方楷 杨光耀 +3 位作者 杨清培 黄俊宝 施建敏 于芬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7-1111,共5页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笋期和展叶期毛竹6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竹笋的生长,ZT、GA3的含量均不断增加。各器官按ZT含量高低排列的顺序为:蔸根(5.66μg/g,鲜质量)>笋体、笋基和笋蔸(1.83~2.20μg/g)>箨片...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笋期和展叶期毛竹6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竹笋的生长,ZT、GA3的含量均不断增加。各器官按ZT含量高低排列的顺序为:蔸根(5.66μg/g,鲜质量)>笋体、笋基和笋蔸(1.83~2.20μg/g)>箨片和笋尖(分别仅为0.77、0.96μg/g)。箨片、笋体、笋基、笋蔸、蔸根的GA3含量介于22.40~28.09μg/g,明显高于笋尖含量(仅14.67μg/g)。展叶期毛竹含ZT、6-BA、2-ip、GA3、ABA和IBA,但IBA在竹叶和竹秆中未检出。竹叶的内源激素含量最高,其次为竹枝、竹根和竹秆,而竹蔸的含量最低。竹秆的内源激素含量呈向基性降低,其中,ZT、2-ip和6-BA的含量在梢部大幅下降,中部—梢部的变化不明显。而ABA的含量最低,且各位置间的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内源激素 笋期 展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竹引种后地下鞭生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张卓文 汤景明 +1 位作者 熊艳平 曾纪双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7-80,共4页
雷竹引种后地下鞭生长发育实地调查结果表明 :雷竹地下鞭生长发育和分布存在空间规律性变化。鞭龄及土层深度对鞭长的影响显著。鞭龄对壮芽数及出笋芽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竹鞭节位第 6~ 2 0节段上出笋最多 ,竹鞭节位对出笋芽数的影响... 雷竹引种后地下鞭生长发育实地调查结果表明 :雷竹地下鞭生长发育和分布存在空间规律性变化。鞭龄及土层深度对鞭长的影响显著。鞭龄对壮芽数及出笋芽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竹鞭节位第 6~ 2 0节段上出笋最多 ,竹鞭节位对出笋芽数的影响达显著性水平。竹鞭生长方向以顺坡向下的最多。跳鞭露出地面的部分 ,竹鞭直径细小且节密 ,无发笋现象 ,应及时覆土。母竹地径与竹鞭直径 ,及竹眉高直径与竹笋地径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应适当地挖掘鞭梢以促进分岔鞭数目 ,同时竹鞭长度以 1~ 2m为宜。松土、除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食用笋 鞭侧芽 竹鞭 引种 地下鞭 生长规律 林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音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唐红 刘玮 +3 位作者 黄滔 蒋利媛 黄程前 黄文韬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7-31,共5页
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圣音竹出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圣音竹发笋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历期30 d,明显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阶段;2014年总发笋53支,3个发笋时期的发笋数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退笋率... 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圣音竹出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圣音竹发笋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历期30 d,明显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阶段;2014年总发笋53支,3个发笋时期的发笋数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退笋率为15.09%,在发笋初期和盛期的萌发笋退笋原因主要是人为机械损伤,发笋末期萌发笋的退笋原因是营养供应不足;发笋初期、盛期和末期的萌发笋竹笋—幼竹高生长过程均呈"S"型生长曲线,符合"慢—快—慢"生长规律,相应的Logistic方程都很好的拟合了各个时期萌发笋幼竹的平均高生长数据,发笋初期和盛期萌发笋在幼竹高生长历期和株高方面均优于发笋末期萌发笋,留笋养竹时选择初期和盛期的萌发笋为宜;发笋盛期的圣音竹竹笋在生长快速期时,昼夜生长呈现一定节律,且昼夜总平均生长量达16.48 cm,白天生长量是夜间生长量的1.2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音竹 发笋 退笋 幼竹高生长 LOGISTIC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林密度和施肥种类对幕阜山区毛竹笋产量和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胡文杰 庞宏东 +4 位作者 胡兴宜 黄发新 杨佳伟 徐丽君 龚苗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2-42,共11页
【目的】研究竹林密度、施肥种类等经营措施对毛竹笋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影响竹笋品质的主要因素,为幕阜山区毛竹笋用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置3种竹林密度(2100~2550、2700~3150、3300... 【目的】研究竹林密度、施肥种类等经营措施对毛竹笋产量、品质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影响竹笋品质的主要因素,为幕阜山区毛竹笋用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置3种竹林密度(2100~2550、2700~3150、3300~3750株·hm^(-2))和3种施肥种类(复合肥、有机肥、配施肥)的9种组合处理,以未经营过且研究期间未进行密度调控和施肥的自然竹林为对照,分析毛竹笋的产量差异和品质特征变化;基于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不同经营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利用冗余分析,探索竹笋品质与土壤理化性质和竹林密度的关系。【结果】1)在研究的竹林密度范围内,毛竹笋产量随密度减小而增大,在密度2100~2550株·hm^(-2)时产量最高;施肥种类对竹笋产量有显著影响,施用复合肥时产量最高,施用有机肥时产量最低。2)施肥种类对竹笋营养品质影响较明显,施用有机肥时竹笋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施用配施肥时竹笋蛋白质含量最高;竹笋草酸含量和单宁含量随竹林密度减小而减小,低密度经营可使竹笋食味品质更佳。3)采取竹林经营措施后,土壤密度减小,同时也加剧土壤酸化,仅在施用有机肥时土壤pH值未显著降低;竹林密度调控对土壤全氮、全钾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可提高土壤的水解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各施肥种类均可显著提高土壤的水解氮和有效磷含量。4)土壤理化性质随竹林密度降低而改善;施用配施肥后的土壤理化性质最好,其次为有机肥;除“3300~3750株·hm^(-2)+复合肥”外,其他组合经营措施均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其中以“2100~2550株·hm^(-2)+配施肥”、“2100~2550株·hm^(-2)+有机肥”和“3300~3750株·hm^(-2)+配施肥”处理的效果最好。5)土壤理化性质和竹林密度能较好解释竹笋的品质特征,其对竹笋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的解释量分别达74.7%和69.1%,其中土壤pH值是影响营养品质的主要因素,竹林密度是影响食味品质的主要因素。【结论】采用“2100~2550株·hm^(-2)+复合肥”可较好提高竹笋产量。采用低密度经营,施用有机肥或配施肥,同时调节土壤pH值,不仅可较好提升竹笋的营养品质和食味品质,还利于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竹笋 产量 品质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