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州城区夏季大气颗粒物数浓度谱分布特征 被引量:18
1
作者 韩冰雪 张国华 +3 位作者 毕新慧 王新明 盛国英 傅家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8-204,共7页
于2013年6月2日—7月15日,利用扫描迁移性粒谱仪(SMPS)对广州城区大气17-800 nm的粒子谱进行了连续观测,同时结合在线小时ρ(Pm^2.5)及气象数据,对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凝结核模态粒子、爱根核模态粒子、... 于2013年6月2日—7月15日,利用扫描迁移性粒谱仪(SMPS)对广州城区大气17-800 nm的粒子谱进行了连续观测,同时结合在线小时ρ(Pm^2.5)及气象数据,对颗粒物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凝结核模态粒子、爱根核模态粒子、积聚模态粒子的数浓度范围分别为68-7 687、1 009-47 724、238-14 781 cm^-3.平均数浓度谱及体积谱均呈单峰分布,峰值分别出现在50和300 nm左右.根据双模态对数正态分布模型对平均数浓度谱拟合的结果可知,爱根核模态粒子和积聚核模态粒子的几何平均粒径分别为48和144 nm.颗粒物数浓度及其谱分布日变化特征明显,在交通高峰及太阳辐射较强的时间段均出现峰值.在观测阶段,粒子增长现象频繁发生,推测大气光化学反应引起的气-粒转化是广州城区夏季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7月12—13日广州城区发生了一次典型的大气污染过程,ρ(Pm^2.5)由18μg/m^3增至112μg/m^3,能见度降至8 km.在该时间段,积聚模态粒子体积分数与ρ(Pm^2.5)变化一致,R^2(相关系数)达到了0.85.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污染气团主要来自于西南方向,在陆地停留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数浓度谱分布 日变化 污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济南地区雾霾天气过程大气物理量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崔雅琴 张佃国 +3 位作者 王洪 刘泉 张骞 张洪生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05-718,共14页
文中对比分析了2015年29个雾、霾及雾霾混合天气过程中,章丘探空站L波段探空雷达和山东省气象局院内德国14通道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温度资料。对观测数据实施了质量控制,检验了精度和可信度,统计分析了宏观物理参量特征和日变化规律。... 文中对比分析了2015年29个雾、霾及雾霾混合天气过程中,章丘探空站L波段探空雷达和山东省气象局院内德国14通道地基微波辐射计观测的温度资料。对观测数据实施了质量控制,检验了精度和可信度,统计分析了宏观物理参量特征和日变化规律。针对雾、霾及雾霾天气过程各选取了一个个例进行分析,分析了大气中PM2.5、PM10、SO2、NO2、O3、CO含量的变化情况,分析了相对湿度、液态水路径和综合水汽含量等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两种观测数据一致性较好,拟合优度高于0.97;贴地逆温层存在一定的季节变化,悬垂逆温层存在一定的差异,逆温层的变化、污染参量变化与雾霾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不同天气背景对大气物理参量有较大的影响,PM10、AQI(空气质量指数)和CO均在相同时间段出现峰值,有明显的起伏;CO峰值雾霾天气中尤为明显,由早到晚随时间峰值逐渐增大,雾天和霾天峰值较小,雾霾天气明显大于雾天或霾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量控制 日变化 大气物理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夏季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及来源机理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高健 王进 +3 位作者 程淑会 杨凌霄 王文兴 王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5期680-687,共8页
针对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2006年5月于济南市城区进行大约2周的观测.小于200nm的细颗粒物浓度达到10500个/cm3,超细颗粒物在PM2.5个数浓度中所占比例较大,达到95%.凝结核模态与埃根核模态颗粒物在相对清洁、高温度和低湿度大气环... 针对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2006年5月于济南市城区进行大约2周的观测.小于200nm的细颗粒物浓度达到10500个/cm3,超细颗粒物在PM2.5个数浓度中所占比例较大,达到95%.凝结核模态与埃根核模态颗粒物在相对清洁、高温度和低湿度大气环境下浓度较高,可能是由气态前体物在光化学作用下的均相成核作用及异相凝结浓缩作用推动的.颗粒物个数及相关污染物的浓度日夜变化研究表明:超细颗粒物的前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而粒径大于200nm的颗粒物可能来源于交通扬尘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个数浓度 粒径分布 成核过程 日夜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肥近地面折射率结构常数C_n^2分布特征及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翁宁泉 曾宗泳 +1 位作者 马成胜 肖黎明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423-428,共6页
本文通过对合肥郊区中科院安光所气象观测场1995年1~3月近地面层折射率结构常数C2n的统计分析,得到了C2n的日变化特征、概率分布等,同时对C2n和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关系作了讨论。
关键词 折射率结构常数 日变化 概率分布 大气光学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4种主要苹果树形光合能力差异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高照全 赵晨霞 +1 位作者 李志强 张显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53-859,共7页
光合作用是影响果树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果实的产量和品质主要取决于树冠内叶片的光合作用分布。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利用三维树冠光合耦合模型模拟比较我国4种主要苹果树形(小冠疏层形、疏散分层形、纺锤形和开心形)光合能力的三维分布和... 光合作用是影响果树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果实的产量和品质主要取决于树冠内叶片的光合作用分布。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利用三维树冠光合耦合模型模拟比较我国4种主要苹果树形(小冠疏层形、疏散分层形、纺锤形和开心形)光合能力的三维分布和日变化。试验于2010—2012年在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cv."Fuji")园进行,通过实测确定三维树冠内叶片和辐射分布,根据不同辐射下叶片最大光合速率经验公式计算叶片净光合速率(Pn)在三维树冠空间内的分布。结果表明,Pn的三维分布和相对辐射相似,在树冠上部变化平缓,在树冠内随辐射的降低而急剧减少;光合总量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叶面积密度。通过对4种主要苹果树形光合能力分析研究发现,当PAR=1 500μmol.m 2.s 1时,4种树形的Pn分别为:小冠疏层形6.72μmol.m 2.s 1、疏散分层形7.52μmol.m 2.s 1、纺锤形7.24μmol.m 2.s 1、开心形9.88μmol.m 2.s 1。不同树形日光合总量的差异主要与叶面积指数相关;在晴天,单位地面上4种树形的日光合总量分别为:小冠疏层形665.5 mmol.m 2.d 1、疏散分层形791.7 mmol.m 2.d 1、纺锤形752.6 mmol.m 2.d 1、开心形601.1 mmol.m 2.d 1。研究表明,4种苹果树形中开心形树冠Pn高,有利于提高果实品质;而其他3种树形的光合总量大,有利于提高果实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树形 叶面积密度 辐射 光合能力 三维分布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异常与地震的成组特征初步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戴勇 冯志生 +5 位作者 吴迎燕 姜楚峰 孙君嵩 章鑫 冯丽丽 李军辉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9-212,共14页
2019年8月10日-2021年4月28日我国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出现了一组57次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线状集中分布与短期原地重现异常,本文研究了其与之后发生的一组6次6级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发现:①整组重叠异常在时间上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4个... 2019年8月10日-2021年4月28日我国南北地震带及附近地区出现了一组57次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线状集中分布与短期原地重现异常,本文研究了其与之后发生的一组6次6级以上地震之间的关系,发现:①整组重叠异常在时间上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4个阶段的异常空间分布区域具有前后相邻、阶段相连的特征,以及整组异常首尾相连特征,且随时间的迁移有左旋迹象;②整组重叠异常的异常频次和异常面积随时间变化具有同步性,在第1~3阶段,异常累加频次和异常面积逐渐增大至最大值,然后在第4阶段衰减,组内6次地震中的5次,尤其是最大的玛多7.4级地震发生在异常累加频次和异常面积出现最大值之后的衰减期及之后;③地震可能发生在整组异常期间的任何时间,既可能发生在组内单次异常之后2年左右,也可能发生在组内单次异常之后的短期与临震阶段;④整组重叠异常空间分布具有带状特征,地震基本发生在重叠段分布带边缘,以及重叠段端部密集地区或附近。依据重叠异常发生机理,认为成组重叠异常分布带边缘地区是震前1~2年左右出现过“活动”的高导区与介质电性稳定的高阻区之间的电性结构梯度带,不同于相对稳定的电性结构梯度带,其具有重要的地震中期(1~2年左右)甚至短临前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日变化 感应电流 异常 带状 电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Ka波段云雷达对青藏高原三类重要天气系统云宏观参数日变化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武静雅 孙强 +3 位作者 毕永恒 田玉芳 王一楠 吕达仁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30-1040,共11页
青藏高原上空云宏观参数的日变化受大尺度环流、当地太阳辐射和地表过程的联合作用,对辐射收支、辐射传输及感热、潜热的分布等有重要影响。由于缺乏持续定量的观测,对各类天气系统云宏观参数日变化特征的了解还十分不足。多波段多大气... 青藏高原上空云宏观参数的日变化受大尺度环流、当地太阳辐射和地表过程的联合作用,对辐射收支、辐射传输及感热、潜热的分布等有重要影响。由于缺乏持续定量的观测,对各类天气系统云宏观参数日变化特征的了解还十分不足。多波段多大气成分主被动综合探测系统APSOS(Atmospheric Profiling Synthetic Observation System)的Ka波段云雷达是首部在青藏高原实现长期观测云的雷达。本文基于2019年全年APSOS的Ka波段云雷达资料,采用统计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研究了西风槽、切变线和低涡三类重要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有云频率、单层非降水云或者降水云非降水时段的云顶高度、云底高度和云厚日变化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得到了统计回归方程。主要结论有:(1)西风槽系统日均有云频率为56.9%,切变线系统为50.8%,低涡系统达73%。(2)尽管西风槽和切变线系统的成因不同,但两类系统云宏观参数的日变化趋势和主要谐波周期相似:日变化趋势基本为单峰单谷型,日出前最低,日落前最高。有云频率表现为日变化和半日变化,单层云云顶高度、云底高度和云厚主要表现为日变化。(3)低涡系统云宏观参数的日变化特征与前两类系统明显不同:日变化趋势表现为多峰多谷型,虽然有云频率和单层云云顶高度、云底高度主要谐波中均以日变化振幅最大,但频谱分布分散,云厚主要变化中振幅最大的是周期为4.8 h的波动。(4)得到了各系统有云频率、单层云云顶高度、云底高度和云厚日变化的统计回归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SOS(多波段多大气成分主被动综合探测系统) Ka波段云雷达 云宏观参数 日变化 西风槽 低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4株相邻木关系的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测度方法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惠刚盈 赵中华 +4 位作者 胡艳波 张岗岗 张弓乔 程世平 卢彦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8-26,共9页
【目的】深入剖析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四元分布的生态意义,构筑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综合评价指数,为制订有的放矢的森林结构调整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生物多样性概念,以参照树与其最近的4株相邻木组成的结构单元... 【目的】深入剖析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四元分布的生态意义,构筑基于相邻木关系的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综合评价指数,为制订有的放矢的森林结构调整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生物多样性概念,以参照树与其最近的4株相邻木组成的结构单元为对象,有机整合结构参数角尺度、混交度、大小比数和密集度的四元分布及结构单元树种数和林层数,运用遗传绝对距离公式、自然对数分别表达结构单元类型均匀性和丰富度,构造表达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测度指数,并运用长期定位监测样地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运用本研究提出的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指数(D_(FS))对处于不同气候带或不同起源的森林类型的空间结构多样性测度表明,锐齿栎天然林的D_(FS)值(0.854)与阔叶红松林的D_(FS)值(0.852)几乎相等,二者具有相似的空间结构多样性。侧柏人工林结构参数四元分布类型较多,高于锐齿栎天然林和红松阔叶林,但其空间结构多样性为3个林分类型中最低的(D_(FS)=0.382),主要原因是其垂直结构(D_(FSv)=0.369)和水平结构(D_(FSh)=0.562)多样性方面都比两类天然林低。结构单元中的平均树种数表现为天然林高于人工林,锐齿栎天然林为4.23,阔叶红松天然林为4.09,而侧柏人工林则为1.98,结构单元树种数能充分体现结构单元树种丰富程度。【结论】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四元分布、结构单元树种数和林层数3者的有机整合是构造有效的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指数的基石。基于生物多样性概念提出的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指数D_(FS),既是对结构参数四元分布合适的量化表达,也是对结构参数四元分布生态意义恰当的诠释,更是对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的科学综合评价,能够测度出不同林分类型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空间结构 结构参数N元分布 结构单元树种数 结构单元林层数 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春季沙尘暴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李岩瑛 张春燕 +3 位作者 张爱萍 杨吉萍 陈英 聂鑫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71-1185,共15页
沙尘暴是河西走廊春季最严重的灾害天气之一,弄清沙尘暴的大气边界层特征,是提高其预报预警水平和减轻危害的重要手段。应用河西走廊敦煌、酒泉、张掖、民勤等4个站2006—2016年春季逐日08时(北京时,下同)和20时高分辨率探空资料和地面... 沙尘暴是河西走廊春季最严重的灾害天气之一,弄清沙尘暴的大气边界层特征,是提高其预报预警水平和减轻危害的重要手段。应用河西走廊敦煌、酒泉、张掖、民勤等4个站2006—2016年春季逐日08时(北京时,下同)和20时高分辨率探空资料和地面风沙观测资料,探讨该地区不同站点从地面到高空5 km高度范围内沙尘强度、沙尘暴日变化和持续时间,以及不同环流形势下的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暴08时逆温强度在1.6℃·(100 m)^(-1)以上,相对湿度<40%干层厚度超过3 km,<30%干层厚度超过1.5 km且20时最大风速>13 m·s^(-1)。受海拔高度、地形和下垫面土壤性质影响,低层风场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山谷风效应显著;敦煌和民勤气温高,空气干燥,风速大且沙尘多;张掖受走廊狭管效应影响,风速较大。沙尘暴中敦煌低层以东南风到西南风为主,高层及其他站以偏西风到西北风为主。沙尘暴发生时边界层内气象条件日变化总体而言:上午干暖,下午冷湿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为17.6 m·s^(-1),出现在0.9 km高度;近地面夜间和上午为南风,下午为西风,夜间风速较小且空气干燥。沙尘暴持续时间长时,早晚气温低,持续时间5 h以下的08时大气干层较厚,达2.85 km;而5 h以上的20时大气干层较厚,达1.05 km。相对湿度≤30%时大气干层上午和夜间较厚,下午浅薄,温度露点差最小阈值为16~17℃,最大高度在2.85~3.00 km。不同沙尘暴环流形势下:脊型早上干冷风速大,0.75 km高度处风速最大达14.6 m·s^(-1);西风槽型下午湿冷风速大,0.9 km高度处风速最大达15.7 m·s^(-1);而西风气流型近地层冷干,风速小,但早上1.2~3.5 km高度和晚上2.4 km以上高层风速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结构特征 大气边界层 日变化和持续时间 环流形势 河西走廊 春季沙尘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大气信道可见光通信波长选择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旭 刘宏波 陈柯威 《重庆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7-112,共6页
针对海上可见光通信波长选择的问题,分析了影响海上可见光通信的背景光模型和大气湍流信道模型,分别得出了两者对可见光通信质量产生影响的关键因子。根据背景光模型公式与Gamma-Gamma大气湍流模型公式,计算推导出在强光背景和大气湍流... 针对海上可见光通信波长选择的问题,分析了影响海上可见光通信的背景光模型和大气湍流信道模型,分别得出了两者对可见光通信质量产生影响的关键因子。根据背景光模型公式与Gamma-Gamma大气湍流模型公式,计算推导出在强光背景和大气湍流同时影响下的可见光通信误码率。对3种条件下可见光通信系统进行了仿真,得出了在不同通信距离、折射率结构参数、视场角条件下,光源波长与误码率的相关关系。该关系的明确,为海上可见光通信光源波长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信道 Gamma-Gamma分布 强光背景 折射率结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