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emical compositions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atmospheric PM_(10) in suburban area of Changsha, 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剑东 邓启红 +1 位作者 路婵 黄柏良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0年第3期509-515,共7页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articulate matters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 less than 10 μm (PM10) was conducted in the suburban area of Changsha, China. PM10 samples for 24 h collected with TEOM 1400a and ACCU system in...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articulate matters with aerodynamic diameter less than 10 μm (PM10) was conducted in the suburban area of Changsha, China. PM10 samples for 24 h collected with TEOM 1400a and ACCU system in July and October 2008 were chemically analyzed by the wavelength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WD-XRF). Source appointment was implemented by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bsolut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APCA) to identify the possible sources and to quantify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 sources to PM10. Results show that as the PM10 concentration is increased from (85.6±43.7) μg/m3 in July 2008 to (107.6±35.7) μg/m^3 in October 2008,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anthropogenic elements (P, S, C1, K, Mn, Ni, Cu, Zn, and Pb) are basically increased but concentrations of the natural elements (Na, Mg, Al, Si, Ca, Ti, and Fe) are essentially decreased. Six main sources of PM10 are identified in the suburban of Changsha, China: soil dust, secondary aerosols, domestic oil combustion, waste incineration, traffic emission, and industrial emission contribute 57.7%, 24.0%, 9.8%, 5.0%, 2.0%, and 1.5%, respectively. Soil dust and secondary aerosols are the two major sources of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in suburban area of Changsha, China, so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control these two particulate pollut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ticulate matters pm10 chemical composition receptor model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uburban particulate matters pm10 chemical composition receptor model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UBURB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3年江西省PM_(2.5)和O_(3)污染时空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姜磊 刘懿枢 杨元建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0-472,共13页
为深入探究江西省PM_(2.5)和O_(3)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分类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全省11个设区市2015−2023年的空气污染物与气象数据进行研究,旨在为江西省PM_(2.5)和O_(3)复合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科... 为深入探究江西省PM_(2.5)和O_(3)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分类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全省11个设区市2015−2023年的空气污染物与气象数据进行研究,旨在为江西省PM_(2.5)和O_(3)复合污染治理工作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①目前江西省的主要空气污染物已转变为PM_(2.5)和O_(3)。2015−2023年期间,江西省PM_(2.5)年均浓度先升后降,月变化呈“U”型,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O_(3)浓度呈波动上升趋势,月变化呈“M”型,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冬季<夏季<春季<秋季;PM_(2.5)-O_(3)复合污染日少,春季和秋季多发,主要集中在2015−2016年。PM_(2.5)和O_(3)单污染以及复合污染日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赣西北地区,PM_(2.5)和O_(3)年均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赣北和赣中西部地区。②截至2023年,各设区市PM_(2.5)年评价值已连续3年低于35μg/m^(3),O_(3)的年评价值维持在100~160μg/m^(3)之间。2022年受异常气候影响O_(3)浓度显著上升。除鹰潭市与抚州市之外的其他地区O_(3)各百分位浓度呈上升趋势。③PM_(2.5)浓度不高于35μg/m^(3)时,与O_(3)浓度呈正相关;处于35~75μg/m^(3)时,二者相关性减弱至负相关。④平均气温、降雨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长是影响江西省PM_(2.5)和O_(3)的主要气象因素。PM_(2.5)和O_(3)单污染以及复合污染分别多发于5~20、15~35、20~30℃区间内,也多发于相对湿度超过50%,或最大风速为2~3级时;降雨有助于降低PM_(2.5)和O_(3)浓度,长时间的日照有利于O_(3)的生成。研究显示,近年来江西省PM_(2.5)污染治理成效显著,但O_(3)污染形势严峻,且气象要素对空气污染的影响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大气颗粒物 臭氧 气象要素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ort-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hospital admission for stroke:a meta-analysis
3
作者 Wenbo Zhang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01期118-119,共2页
Objective Air pollution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roughout the world.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air pollution alone is responsible for over three million deaths each year.Large and grow... Objective Air pollution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hroughout the world.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air pollution alone is responsible for over three million deaths each year.Large and growing literature has explored whether short-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is associated with stroke,but results from prior studies have been inconsistent.To fill this gap,we assessed the evidence quantitatively from epidemiological time-series studies published worldwide and determined whether short-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matter(<2.5μm or<10μm)diameter[PM2.5 and PM10]wa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hospital admission for stroke(including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 pollu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particulate matter(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结合PMF模型解析珠三角PM_(2.5)来源研究
4
作者 苏涛 李婷婷 +4 位作者 陈多宏 田崇国 宗政 张干 李军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0-329,共10页
二次气溶胶是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最多的组分,客观识别其来源是PM_(2.5)源解析的难点,也是精确控制PM_(2.5)污染来源的关键。本研究在广东省鹤山超级大气监测站采集了76个PM_(2.5)样品,分析了其碳质组分(元素碳和有机碳)、水溶性离... 二次气溶胶是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最多的组分,客观识别其来源是PM_(2.5)源解析的难点,也是精确控制PM_(2.5)污染来源的关键。本研究在广东省鹤山超级大气监测站采集了76个PM_(2.5)样品,分析了其碳质组分(元素碳和有机碳)、水溶性离子(SO_(4)^(2-)、NH4^(+)、K^(+)、Ca^(2+)、Cl^(-)、Na^(+)、Mg^(2+)、NO_(2)^(-)和NO_(3)^(-))和金属元素(Fe、Cr、Cu、Mn、Ni、Pb、V、Zn、Cd、As)共20种化学组分,测定了7个PM_(2.5)代表样品的总碳(TC)放射性碳(^(14)C)。基于PM_(2.5)化学组分的PMF模型结果显示,生物质燃烧、海盐、土壤扬尘、轮船排放、工业过程、燃煤源和二次气溶胶分别贡献PM_(2.5)的18.98%、4.32%、13.85%、7.61%、14.08%、12.72%和30.03%。基于已发表的δ^(15)N(NO_(3)^(-))、δ^(18)O(NO_(3)^(-))结果,利用贝叶斯模型定量解析了NO_(3)^(-)的来源,并应用线型回归将PMF模型解析的二次气溶胶源再分配给一次颗粒源,结果显示,燃煤源(36.50%)、生物燃料源(29.35%)、土壤扬尘+海盐源(21.00%)和移动源(13.15%)是珠三角PM_(2.5)的主要来源。二次分配后PMF模型结果中TC的非化石源贡献与基于^(14)C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9%,说明PMF模型能很好地捕获PM_(2.5)主要贡献源,并且较准确地源解析珠三角的PM_(2.5),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污染防治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大气细颗粒物 pmF模型 ^(15)N ^(14)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典型地区气态氨分布及其对PM_(2.5)贡献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国锋 肖林海 +5 位作者 陈梓杰 张涛 钟庄敏 方晓丹 廖彤 陈多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796-4804,共9页
为探讨珠三角典型地区气态氮(NH_(3))对细颗粒物(PM_(2.5))的贡献,于2022年6月~2023年5月,在珠三角地区四个代表性城市选择了三个城市站点和一个郊区站点开展了NH_(3)的在线监测,并同步收集了水溶性离子、HNO_(3)、PM_(2.5)以及气象参... 为探讨珠三角典型地区气态氮(NH_(3))对细颗粒物(PM_(2.5))的贡献,于2022年6月~2023年5月,在珠三角地区四个代表性城市选择了三个城市站点和一个郊区站点开展了NH_(3)的在线监测,并同步收集了水溶性离子、HNO_(3)、PM_(2.5)以及气象参数等资料.此基础上分析了NH_(3)的浓度水平特征和日变化特征,进一步评估了NH_(3)对PM_(2.5)的潜在贡献.结果表明,公园前(GYQ)、梅华(MH)、东城(DC)和鹤山花果山(HGS)的NH_(3)年均值分别为(5.74±3.00),(4.70±2.41),(5.09±2.26)和(4.17±1.95)μg/m^(3),除GYQ外,其余三站点NH_(3)季节变化均表现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的趋势.NH_(3)浓度日变化规律与温度相近,与相对湿度相反.经由修正的气体比率(AdjGR)评估,四个站点均处于富氨的条件下.随着PM_(2.5)污染浓度的上升,AdjGR逐渐下降,同时氨转化率(NHR)逐渐升高.除此之外,四个站点NHR>0.5的情况均主要发生在温度<25℃和相对湿度<70%的气象条件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态氨 细颗粒物 气体比率 二次无机气溶胶 气粒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瓦里关本底站大气颗粒物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
6
作者 李宝鑫 任磊 +5 位作者 朱雨薇 王剑琼 刘鹏 李明 娄海萍 央金拉姆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57-1767,共11页
为研究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站大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了站点2019年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HYSPLIT模型、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对瓦里关本底站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 为研究全球大气本底站—瓦里关站大气颗粒物的变化特征和来源,分析了站点2019年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并结合HYSPLIT模型、聚类分析、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对瓦里关本底站不同季节的大气颗粒物传输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瓦里关本底站PM_(2.5)、PM_(10)年均值分别为(10.51±8.98)μg·m^(−3)、(28.11±26.47)μg·m^(−3),小于国家年均值一级标准和我国大部分区域本底站的研究结果;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在季节变化上呈现春季>冬季>夏季>秋季,PM_(2.5)/PM_(10)的比值夏季最高(0.58±0.20),春季最低(0.35±0.18),台站大气颗粒物水平受一定的人为排放和沙尘传输影响;大气颗粒物春季和冬季日变化不明显,夏季和秋季呈现“双峰双谷”,峰值分别出现在12时和20时,这与山谷风和东北方向上城市群污染传输有关;不同季节的大气传输路径较为一致,主要以西、西北方向上的中长距离和东、东北方向上的短距离输送为主;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潜在贡献源区分布在站点东至东北方向上的城市群和青海省海西自治州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大范围沙漠戈壁地区,最远还受到印度和尼泊尔的强源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大气本底站 大气颗粒物 季节变化 后向轨迹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β射线法的新型PM2.5自动监测系统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梁艳 张增福 +1 位作者 陈文亮 徐可欣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18-1422,共5页
近年来大颗粒物污染日趋严重,准确监测颗粒物PM2.5迫在眉睫。目前国外监测仪器已在国际上普遍使用,国内真正的知识产权产品比较少,产品的精度以及稳定性也有待提高。采用基于β射线法原理研制了PM2.5质量浓度在线监测系统,在仪器结构中... 近年来大颗粒物污染日趋严重,准确监测颗粒物PM2.5迫在眉睫。目前国外监测仪器已在国际上普遍使用,国内真正的知识产权产品比较少,产品的精度以及稳定性也有待提高。采用基于β射线法原理研制了PM2.5质量浓度在线监测系统,在仪器结构中提出采用原位检测的方法,并进行与标准称重法的比对实验来验证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两者测量数据的相关性为0.988。通过数据校正补偿后与监控站赛默飞仪器比对实时监测数据,日测量数据平均值相对偏差仅为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particulate matter(pm2.5) 在线监测 Β射线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大气颗粒物中5种电子烟油非法添加物质 被引量:1
8
作者 闻武 陈盼盼 +2 位作者 张婷婷 杨虹贤 陈捷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2,共5页
本研究利用大气颗粒物采样器对空气中颗粒物进行富集,采用湿磨法对样品进行处理,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MDMB-4en-PINACA,ADB-BUTINACA、5F-ADB、依托咪酯(Etomidate)和替来他明(Tiletamine)5种物质的内标定量检测方法。采用... 本研究利用大气颗粒物采样器对空气中颗粒物进行富集,采用湿磨法对样品进行处理,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MDMB-4en-PINACA,ADB-BUTINACA、5F-ADB、依托咪酯(Etomidate)和替来他明(Tiletamine)5种物质的内标定量检测方法。采用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以0.1%甲酸水和0.1%甲酸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通过多反应监测(MRM),在正离子模式下进行分析,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5种物质在0.05~50 ng/mL(依托咪酯和替来他明为0.1~5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方法检出限为0.02 ng/mL(依托咪酯和替来他明为0.05 ng/mL),定量限为0.05 ng/mL(依托咪酯和替来他明为0.1 ng/mL),在0.05、1.0、25.0 ng/mL(依托咪酯和替来他明为0.1、1.0、25.0 ng/mL)3个添加水平下的平均回收率为76.2%~112.4%,相对标准偏差(n=6)小于10%。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可用于同时检测大气颗粒物中的5种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非法药物 电子烟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窑PM_(2.5)排放特性及其PAHs风险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韦琳 唐海龙 +2 位作者 郭盈盈 邹正禹 刘阳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3-1118,共6页
采用荷电低压颗粒物撞击器(ELPI)、便携式PM2.5采样器和稀释系统,对国内3家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厂(5条生产线)的水泥窑(包括窑头和窑尾)进行现场采样,分析水泥窑排放PM2.5的质量浓度、粒数浓度及其中的多环芳烃(PAHs)浓度,对呼吸致癌风险... 采用荷电低压颗粒物撞击器(ELPI)、便携式PM2.5采样器和稀释系统,对国内3家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厂(5条生产线)的水泥窑(包括窑头和窑尾)进行现场采样,分析水泥窑排放PM2.5的质量浓度、粒数浓度及其中的多环芳烃(PAHs)浓度,对呼吸致癌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从粒数浓度分析,PM2.5中70%以上为PM0.33,这部分颗粒物主要是由气化凝结形成的.各采样点排放的PAHs主要以二环和三环的低环PAHs为主.第3个水泥厂窑头排放的PAHs含量最高,而且苯并[a]芘(BaP)超过国家所规定的8ng/m3标准限值,同时其呼吸致癌风险水平为4.46×10-4,高于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的上限,需要有效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水泥窑 多环芳烃 致癌风险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2.5)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和田绿洲大气降尘和PM_(10)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10
作者 张小啸 陈曦 +2 位作者 王自发 郭宇宏 李杰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54-462,共9页
通过分析2000-2012年新疆和田绿洲环境监测记录和气象观测数据,研究该地区大气降尘强度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变化特点,阐明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大气降尘强度在1 300~1 500 t·km-2·a-1水平上下波动变化,春、... 通过分析2000-2012年新疆和田绿洲环境监测记录和气象观测数据,研究该地区大气降尘强度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变化特点,阐明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大气降尘强度在1 300~1 500 t·km-2·a-1水平上下波动变化,春、夏两季受沙尘天气影响导致高降尘量,月平均强度均〉150 t·km-2;环境PM10年平均浓度在0.2~0.25 mg·mg-3之间变化,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沙尘暴期间颗粒物浓度快速上升,PM10浓度极值可达到2.52 mg·m-3;超过91%的空气污染日数是由大气颗粒物造成的。因此,颗粒物是和田绿洲区的首要空气污染物。降水量波动变化剧烈,年平均值〈50 mm·a-1,尽管和田绿洲春、夏两季降水量增加,但降水对抑制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湿清除作用极为有限。春、夏两季大风日数占全年大风天气总日数的84.7%以上,风蚀沙土在西北风作用下传输到绿洲区,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风蚀沙尘颗粒物是和田地区大气降尘和颗粒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大气环境 降尘 颗粒物 风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年秋季广州城区大气PM_(2.5)微观形貌和粒度分布 被引量:13
11
作者 冯茜丹 明彩兵 +2 位作者 刘晖 张远航 郑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13-1018,共6页
利用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加能谱仪(SEM-EDX)和图像数据分析技术对2011年秋季广州市中心大气PM2.5的微观形貌和粒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系统获得3种典型颗粒(矿物、烟尘集合体和燃煤飞灰)和其它未知颗粒的数量-粒度分布和体积-粒度分布数... 利用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加能谱仪(SEM-EDX)和图像数据分析技术对2011年秋季广州市中心大气PM2.5的微观形貌和粒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系统获得3种典型颗粒(矿物、烟尘集合体和燃煤飞灰)和其它未知颗粒的数量-粒度分布和体积-粒度分布数据.结果表明,PM2.5颗粒数量-粒度分布峰值落在0.1~0.2μm之间,属于积聚模态中含有气相反应产物的凝结亚模态.3种典型颗粒对PM2.5的数量和体积贡献均为矿物〉〉烟尘集合体〉飞灰.矿物主要分布在0.1~0.3μm范围内,所占数量百分比为41.97%,其中0.1~0.2μm范围内矿物占比高达26.42%,是影响PM2.5颗粒整体分布的主要因素.不同采样时段(上午、下午、晚上)和下雨前后PM2.5颗粒的粒度分布特征基本一致,但晚上和下雨后小于0.1μm的颗粒比例有明显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pm2.5 微观形貌 粒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雾过程对大气气溶胶PM_(10)中多环芳烃粒径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樊曙先 黄红丽 +4 位作者 顾凯华 李红双 朱彬 张红亮 范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75-2382,共8页
在雾天气高发期采集大气气溶胶可吸入粒子(PM10)分级样品,测定了这些样品中的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结果表明,雾区近地层大气中PM2.1(Dp<2.1μm)和PM9.0(Dp<9.0μm)的平均质量浓度明显增加,雾过程改变了PM2.1的昼、夜浓度变化特... 在雾天气高发期采集大气气溶胶可吸入粒子(PM10)分级样品,测定了这些样品中的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结果表明,雾区近地层大气中PM2.1(Dp<2.1μm)和PM9.0(Dp<9.0μm)的平均质量浓度明显增加,雾过程改变了PM2.1的昼、夜浓度变化特征;雾前、雾中与雾后大气气溶胶PM10中16种优控PAHs主要分布在比表面积较大的细粒子上,平均有83.04%PAHs分布在Dp<2.1μm的范围内,雾中1.1~2.1μm粒子的16种多环芳烃总浓度(∑16PAHs浓度)明显增加,Dp<0.65μm粒子的∑16PAHs浓度略有降低,说明雾过程对细粒子中∑16PAHs的浓度分布产生明显影响;雾前、雾中与雾后白天时间段,PM10分级粒子的∑16PAHs积聚模态分布出现较大差异,雾中积聚模态峰位置与雾前与雾后相比向较大粒径偏移;一次连续雾过程中,白天的∑16PAHs积聚模态峰位置随着雾的持续向大粒径方向偏移并停留在1.1~2.1μm;夜间的∑16PAHs积聚模态峰位置没有变化,均在1.1~2.1μm,说明PM10∑16PAHs的粒径分布受雾过程持续时间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雾过程 大气气溶胶 可吸入粒子(pm10)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年苏州地区PM_(2.5)和PM_(10)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29
13
作者 江瑶 汪婷 +4 位作者 沈利洪 严明良 周晨虹 黄建平 包云轩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为了探明苏州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收集2012年苏州、昆山和太仓三个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2.5、PM10等大气污染物观测资料及三站全自动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三站的PM2.5和PM10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气象条件对PM2.5和PM10的影响。结果... 为了探明苏州地区大气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收集2012年苏州、昆山和太仓三个大气环境监测站的PM2.5、PM10等大气污染物观测资料及三站全自动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三站的PM2.5和PM10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气象条件对PM2.5和PM10的影响。结果表明:(1)苏州市区PM2.5和PM10的年平均值分别是42.5和85.5μg/m3,周边地区的年平均值是62.0和111.5μg/m3;一年中苏州地区PM2.5和PM10的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2)一天中,苏州地区PM2.5和PM10的最大值出现在上午的8—9点。(3)降水、气温、风速、气压等气象条件对PM2.5和PM10高浓度污染变化有重要影响。降水对PM2.5和PM10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风则有较好的稀释扩散效应;PM2.5和PM10的浓度随气温的上升而升高;在高压状态下,PM2.5和PM10的浓度上升。(4)苏州站PM2.5/PM10的变化范围和平均值都低于昆山站和太仓站,且PM2.5/PM10日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可吸入颗粒物 气象条件 苏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矿物质PM10-2.5生物活性与生态毒性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董发勤 贺小春 +4 位作者 唐永金 王双明 李琼芳 邓建军 赵磊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18,共6页
介绍了构成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大气矿物质颗粒物PM10~2.5。通过分析PM对生物体内细胞的各种生化作用、自由基及尘载微生物毒性的研究,结合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阐述PM的危害机理。指出目前对PM2.5以及更细的颗粒物如纳米物质的生... 介绍了构成空气污染的最主要来源大气矿物质颗粒物PM10~2.5。通过分析PM对生物体内细胞的各种生化作用、自由基及尘载微生物毒性的研究,结合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阐述PM的危害机理。指出目前对PM2.5以及更细的颗粒物如纳米物质的生物活性与效应研究较少,未把PM自身特性的生物响应纳入研究内容,尚未建立细颗粒物对生物机体(如微生物和低等植物)危害的总体结果与评价;今后应从界面反应等多因子重点揭示其毒理学机理,以多学科对PM生物活性和生态毒性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pm) 矿物质 生物活性 生态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城区近地面PM_(10)/PM_(2.5)及重金属污染水平研究 被引量:34
15
作者 王京 王初 陈振楼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4-76,124,共4页
2009年在贵阳市地区内设点采样.共采集了145个大气样品,对近地面大气颗粒物PM10/PM2.5的污染状况及其所含重金属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贵阳市PM10/PM2.5的污染严重,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重金属元素分析中Pb和Zn的含量比较高,这些重金属元... 2009年在贵阳市地区内设点采样.共采集了145个大气样品,对近地面大气颗粒物PM10/PM2.5的污染状况及其所含重金属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贵阳市PM10/PM2.5的污染严重,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重金属元素分析中Pb和Zn的含量比较高,这些重金属元素更易于富集在细颗粒上,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潜在危险。最后文章提出了贵阳城区PM10/PM2.5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10 pm2.5 大气颗粒物载带的重金属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原城区PM_(2.5)重金属元素季节变化及形态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吕佳莉 李萌 +3 位作者 解静芳 邸志东 赵丽娟 刘瑞卿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6-131,共6页
为了研究太原城区PM_(2.5)重金属污染变化特征和存在形态,于2012年不同季节采用大流量PM_(2.5)采样器,对太原市坞城区PM_(2.5)进行采样。运用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Fernández连续提取等方法,在对PM_(2.5)中5种重金属含量水平进行... 为了研究太原城区PM_(2.5)重金属污染变化特征和存在形态,于2012年不同季节采用大流量PM_(2.5)采样器,对太原市坞城区PM_(2.5)进行采样。运用火焰/石墨炉原子吸收、Fernández连续提取等方法,在对PM_(2.5)中5种重金属含量水平进行分析测试的基础上,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因子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研究了其中Cd和Pb的不同化学形态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_(2.5)日均浓度高达216.71μg/m3,为PM_(2.5)国家二级标准日均限值的2.89倍。4个季节PM_(2.5)中5种重金属元素的浓度大小,均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规律:Zn>Pb>Cu>Cr>Cd,Pb、Cr、Cu冬季高于其他季节,Zn夏季最高,Cd无明显季节变化,燃煤和超重型工业结构特征是导致PM_(2.5)中Cr和Cu明显高于其它城市的主要原因。重金属的富集因子计算结果表明,Cd和Pb是太原市PM_(2.5)中的典型污染元素。冬季PM_(2.5)中Cd和Pb形态分析结果表明,Cd和Pb 3种形态F1、F2和F3占比之和分别为81%和68%,Cd的活性和潜在活性均大于Pb,因此,太原城区PM_(2.5)中Cd和Pb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市 气细颗粒物pm2.5 重金属 富集因子 形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气PM_(2.5)污染的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换气次数动态变化特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超 万亚丽 +4 位作者 陈紫光 蔺洁 王亚峰 吴玉琴 赵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85-293,共9页
为了动态评价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条件下室外PM_(2.5)污染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规律及其渗透通风特性,依据研究团队2013年9月到2014年8月基于建筑外窗缝隙渗透通风(建筑外门窗关闭、无机械通风)且室内无污染源条件下关于北京地区某临街办公建... 为了动态评价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条件下室外PM_(2.5)污染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规律及其渗透通风特性,依据研究团队2013年9月到2014年8月基于建筑外窗缝隙渗透通风(建筑外门窗关闭、无机械通风)且室内无污染源条件下关于北京地区某临街办公建筑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水平与室外气象参数(空气干球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的动态变化实时监测数据,结合质量平衡方程和数理统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大量实测数据反演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换气次数动态变化特性的评价模型,实测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建筑外窗结构特征和房间结构特征一定时(实测建筑穿透系数P为0.93±0.01、自然沉降率k为0.10±0.03),静稳天气时的建筑外窗缝隙通风换气次数平均值约为0.10 h-1,对应的室内外PM_(2.5)质量浓度比I/O约为0.43;微风天气时的平均值约为0.22h-1,对应的I/O约为0.56;和风天气时的平均值约为0.39 h-1,对应的I/O约为0.62.研究结果可为室内人群健康风险评估以及建筑室内通风净化系统优化设计与节能运行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细颗粒物(pm2.5) 建筑外窗缝隙通风动态变化特性 换气次数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K纳米LaMnO_3催化分解柴油机PM排放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闫亚洲 韩文赫 +3 位作者 张琳 蔡忆昔 王攀 郑荣耀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21,共5页
用K+取代纳米LaMnO3催化剂中20%的La3+,制备了纳米催化剂La0.8K0.2MnO3,利用SEM和BET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试验台架上研究了排气温度对催化分解碳烟排放的影响,利用SEM和EDS对La0.8K0.2MnO3催化分解前后的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 用K+取代纳米LaMnO3催化剂中20%的La3+,制备了纳米催化剂La0.8K0.2MnO3,利用SEM和BET方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试验台架上研究了排气温度对催化分解碳烟排放的影响,利用SEM和EDS对La0.8K0.2MnO3催化分解前后的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PM)样品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种催化剂均属于纳米级颗粒,La0.8K0.2MnO3催化分解碳烟效果较好;La0.8K0.2MnO3催化分解后,PM样品的粒径变小,排列更致密,C含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 颗粒 纳米催化剂 台架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4个功能区春冬季大气重污染期间PM_(10)和PM_(2.5)化学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艳菊 杨峥 +4 位作者 刘庆阳 亓学奎 张婷婷 王欣欣 朱明淏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1-646,共16页
选取北京4个功能区,包括西三环(交通带)、花园北路(商业区)、昌平农村(乡村)、麋鹿苑(郊区)作为研究对象,在2015年春冬季的4次重污染过程分别采集PM_(10)和PM_(2.5)样品,采用主成分分析解析采样期间PM_(10)和PM_(2.5)的污染来源,分析10... 选取北京4个功能区,包括西三环(交通带)、花园北路(商业区)、昌平农村(乡村)、麋鹿苑(郊区)作为研究对象,在2015年春冬季的4次重污染过程分别采集PM_(10)和PM_(2.5)样品,采用主成分分析解析采样期间PM_(10)和PM_(2.5)的污染来源,分析10种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元素碳(OC/EC)、16种多环芳烃(PAHs)以及7种重金属元素(Zn、Mn、Pb、Ni、Cu、Cr和As)的污染特征,结合气象条件和后向轨迹,探讨几次典型污染事件形成的气象影响因素及颗粒物化学成分差异。结果表明:采样期间,4月9日、15日的西三环,3月16—17日的花园北路,11月12—16日的昌平农村和3月28—29日的麋鹿苑日均PM_(10)和PM_(2.5)浓度分别大于200和100μg/m 3,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类功能区浓度限值,属于重污染天气。4个采样点颗粒物中主要污染物均为二次水溶性离子NO 3-、SO 42-及NH 4+和二次有机碳(SOC)。颗粒物中PAHs以4~6环为主,重金属元素以Zn和Mn为主。4个功能区采样点50%~95%水溶性离子、43%~93%的PAHs、44%~97%的7种重金属元素富集在PM_(2.5)中。不同功能区采样点颗粒物化学组分各有特点,西三环的NO 3-、花园北路的Cl-和NH 4+、昌平农村的NH 4+以及麋鹿苑的Ca2+浓度在总水溶性离子中占比较高;花园北路的PAHs、昌平农村的PAHs和Ni在颗粒物中占比较高。采样期间PM_(10)和PM_(2.5)污染主要来源于燃煤源、交通和二次源以及生物质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大气颗粒物 化学组分 污染特征 功能区 重污染天气 沙尘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城郊森林植被调控大气PM_(2.5)和PM_(10)的时空效应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轶浩 凯旋 +1 位作者 薛兰兰 谢双喜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78-1683,共6页
2014年8月—2015年7月,以重庆市空气质量发布系统唐家沱监测点(代表城区)为对照,在重庆铁山坪国家森林公园采用高精度手持式空气测定仪(CW-HAT200)定位监测了森林植被调控下的大气PM_(2.5)和PM_(10)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重庆城区大气PM_(... 2014年8月—2015年7月,以重庆市空气质量发布系统唐家沱监测点(代表城区)为对照,在重庆铁山坪国家森林公园采用高精度手持式空气测定仪(CW-HAT200)定位监测了森林植被调控下的大气PM_(2.5)和PM_(10)时空变化。结果表明:重庆城区大气PM_(2.5)和PM_(10)日变化均呈"双峰"规律,均分别在12:00、18:00达到峰值,季节变化呈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城郊森林植被(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调控下的大气颗粒物日变化基本呈"单峰"规律,均在9:00达到峰值,且下午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低于上午,季节变化则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城郊森林公园的大气PM_(2.5)和PM_(10)质量浓度均随距离增大而呈下降趋势,在5 km范围内削减强度分别达到22.30%和22.66%。总体上,城郊森林植被对大气颗粒物的削减、再分配功能作用明显,并受林分特征影响;在森林植被调控下,城郊森林公园大气颗粒物动态变化更趋平缓,并明显不同于城区。因此,若仅从大气颗粒物考虑,建议市民在夏季和秋季的13:00—17:00时间段前往城郊森林公园开展休闲游憩活动,且应选择处于公园核心区的削减大气颗粒物功能强的林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大气颗粒物 时空效应 调控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