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rtificial vegetation communities on excavated slopes at the Xiangjiaba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 被引量:3
1
作者 夏振尧 许文年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AS 2009年第2期75-81,共7页
This paper reports the investigation of artificial vegetation communities on excavated slopes in a construction perturbed area of the Xiangjiaba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 in the Jinsha River Basin, P. R. China. Belt... This paper reports the investigation of artificial vegetation communities on excavated slopes in a construction perturbed area of the Xiangjiaba hydroelectric power station in the Jinsha River Basin, P. R. China. Belt transect and random quadrats were used in sampling and recording the vegetation of the four selected plots on the slopes. The community of each plot was characterized based on the coverage, relative importance value, richness, diversity, evenness of species derived from the survey data. Problems of these communities were identified and corresponding regulation 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accelerate the positive succession process of the ecosystem.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rtificial vegetation restoration on the excavated slope has improv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ecological community artificial vegetation community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regulation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Spot/vegetation NDVI影像的大尺度神经网络分类 被引量:6
2
作者 巴雅尔 敖登高娃 +3 位作者 沈彦俊 朱林 Ryutar Toateishi 王一谋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27-431,共5页
以内蒙古地区Spot/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影像为基本信息源,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进行了大尺度神经网络分类实验研究.建立多年份高分辨影像数据库,通过G IS软件集成与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在全区范围选取了“纯净... 以内蒙古地区Spot/vegetation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影像为基本信息源,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进行了大尺度神经网络分类实验研究.建立多年份高分辨影像数据库,通过G IS软件集成与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方法,在全区范围选取了“纯净”样本数据,并辅助应用DTM数据和影像化多年气像观测数据,完成土地覆盖类型的BP人工神经网络分类.结果表明,G IS技术支持下,大面积区域尺度上spot/vegetation NDVI影像的BP神经网络分类可达到较高的分类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spot/vegetation NDVI 人工神经网络 遥感影像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植被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
3
作者 贾朋聚 刘亚敏 +2 位作者 刘玉民 陈胤好 侯明果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1,共9页
探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明确驱动桢楠生长的潜在立地因子,为桢楠幼林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永川国有林场8年生桢楠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试验,设置林下植被去除和自然保留两种处理,研... 探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幼林生长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明确驱动桢楠生长的潜在立地因子,为桢楠幼林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重庆市永川国有林场8年生桢楠人工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控制试验,设置林下植被去除和自然保留两种处理,研究林下植被去除对桢楠生长、光合生理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使用曼特尔检验分析土壤特性和桢楠生长关联性,应用随机森林模型确定影响桢楠生长的关键土壤因子,利用土壤质量指数量化土壤环境因子和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林下植被去除后,桢楠树高、地径、冠幅和叶面积显著增长,综合生长指数提高了169.23%,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光合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提升,土壤特性除有效磷、速效钾外均得到显著改善,土壤质量指数提高了107.10%。桢楠生长主要受土壤氮循环及其可利用性调控,脲酶和碱解氮是驱动桢楠生长的主要因子。林下植被去除能够通过提升土壤质量促进桢楠生长,建议在桢楠人工幼林管理时及时去除林下植被,以促进桢楠人工林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桢楠 林下植被去除 人工幼林 土壤特性 土壤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鲜蔬菜流通中的人工智能应用前景
4
作者 章德宾 项朝阳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1,共4页
因货架期短、鲜食偏好、小农户大市场、全国流通等诸多原因,我国生鲜蔬菜流通当前仍然存在价格波动频繁、种植户收入占比低、产业不稳定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与泛化,为蔬菜流通领域决策模式提供了变革可能;音频、视频、监控等多... 因货架期短、鲜食偏好、小农户大市场、全国流通等诸多原因,我国生鲜蔬菜流通当前仍然存在价格波动频繁、种植户收入占比低、产业不稳定等问题。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与泛化,为蔬菜流通领域决策模式提供了变革可能;音频、视频、监控等多模态数据在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流通环节有可能形成完全不同以往的、根本性变化的决策模式,从而促进蔬菜产业变革和水平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流通 多模态数据 人工智能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乌素沙地3种人工灌木林林下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林分因子的关系
5
作者 胡尔查 王铮 +3 位作者 李梓豪 宝虎 胡永宁 刘辰明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共7页
为探究不同人工灌木林林下植物群落的特征及其与林分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毛乌素沙地羊柴、沙柳和小叶锦鸡儿3种人工灌木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群落调查,分析不同人工林林下草本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盖度、地上生物量及其与灌木林林分因子的... 为探究不同人工灌木林林下植物群落的特征及其与林分因子的相互关系,以毛乌素沙地羊柴、沙柳和小叶锦鸡儿3种人工灌木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群落调查,分析不同人工林林下草本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盖度、地上生物量及其与灌木林林分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在3种人工灌木林样地中,共记录草本植物47种,隶属于15科38属,其中以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藜科的植物种类尤为丰富。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种数量从小到大依次为羊柴人工林<沙柳人工林<小叶锦鸡儿人工林,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明显高于1 a生植物,水分生态类型主要以旱生植物为主。林下草本层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不同人工林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小叶锦鸡儿灌木林林下的草本层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最高,而沙柳灌木林的物种多样性则相对较低。对毛乌素沙地3种典型人工灌木林林下草本群落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林分因子对林下草本群落的结构和特征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沙地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灌木林 林分因子 林下植被 群落特征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祁连山高寒区混作禾草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多样性
6
作者 刘皓栋 郑彦丽 +3 位作者 田启会 贾万臣 刘根新 曹文侠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8-226,共9页
【目的】解决高寒地区人工混播草地快速退化的现状,增强混作禾草地的稳定性。【方法】以东祁连山高寒10龄混作禾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植被特征的变化,包括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指数,结合灰色关联度评价挑选出最优混播方式。【结果】4... 【目的】解决高寒地区人工混播草地快速退化的现状,增强混作禾草地的稳定性。【方法】以东祁连山高寒10龄混作禾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植被特征的变化,包括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指数,结合灰色关联度评价挑选出最优混播方式。【结果】4种禾草混播草地的株高、总生物量高于3种禾草和5种禾草混播草地;5种禾草混播草地中杂草总生物量最高。【结论】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到无芒雀麦+青海冷地早熟禾+川草2号老芒麦3种禾草混播草地综合性状最佳。青海中华羊茅+本地垂穗披碱草+青海冷地早熟禾+青牧1号老芒麦+无芒雀麦5种禾草混播草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所有混播处理中均表现为最高,可作为恢复祁连山东段高寒区退化草地群落多样性的建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人工草地 混播种禾草 植被特征 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人工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以武川县为例
7
作者 吴叶礼 闵雪 +4 位作者 赛硕 杨之恒 邹旭 张英 丁国栋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3-878,共6页
本研究以农牧交错带4种典型人工植被(樟子松、油松、杨树、柠条锦鸡儿)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探讨农牧交错带典型人工植被群落0~10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柠条、杨树、樟子松和油... 本研究以农牧交错带4种典型人工植被(樟子松、油松、杨树、柠条锦鸡儿)为研究对象,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探讨农牧交错带典型人工植被群落0~10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1)草地、柠条、杨树、樟子松和油松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分别为7.72、7.16、4.16、15.59和15.84 g/kg,全氮(TN)含量分别为1.12、0.58、1.27、1.23和0.87 g/kg,全磷(TP)含量分别为0.24、0.20、0.31、0.14和0.25 g/kg,均低于我国表层土壤SOC、TN和TP平均水平,土壤肥力较低。(2)除杨树林外,各人工植被类型下土壤SOC含量均大于草地,表现为油松>樟子松>柠条>草地>杨树。杨树林的土壤TN和TP含量在各个土层深度均最高;油松在0~20 cm土层中的土壤TN含量大于草地;樟子松的土壤TN含量在50~100 cm土层中大于草地,柠条最低且始终低于草地。除杨树林外,其余人工植被的土壤TP含量均低于草地,油松林最低。各个土层中,不同人工植被的土壤C︰N和C︰P均大于草地,总体上均表现为油松>樟子松>柠条>杨树>草地;在0~20 cm土层中,只有杨树林地的N︰P大于草地,而在20~100cm中各植被的土壤N︰P比草地高。(3)本研究中的土壤C与N、P的相关性不显著,而土壤N与P呈极显著的正相关;SOC对C︰N和C︰P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表明土壤C︰N和C︰P主要受SOC调控;而N︰P只与TN呈显著正相关,表明N︰P主要受TN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人工植被 化学计量 N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高海拔工程扰动区人工植被恢复群落特征研究
8
作者 丁宝锋 李廷山 《交通节能与环保》 2024年第3期119-122,共4页
本文以青藏高原工程扰动区采用不同技术恢复的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植被进行调查,计算物种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分析不同技术恢复条件下人工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在生态修复区共出现了16科36属45种植物,其... 本文以青藏高原工程扰动区采用不同技术恢复的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植被进行调查,计算物种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数,分析不同技术恢复条件下人工植被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在生态修复区共出现了16科36属45种植物,其中菊科11属11种,禾本科8属9种,豆科4属5种和蓼科2属2种,其他植物为单属单种;(2)群落中垂穗披碱草、狗牙根的重要值表现最高;(3)三种生态修复技术中,采用客土喷播技术的植被多样性指数最高,且植被的平均株高、总密度和总盖度显著高于采用其他两种生态修复技术的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地区 工程扰动区 人工恢复植被 植物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的人工植被分布识别与重建效果评价
9
作者 何继 崔瑞豪 +3 位作者 李虎民 王磊 马飞 王培俊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2-152,共11页
人工植被重建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基础性工作,分析人工植被重建效果是评价生态修复质量的重要环节。以内蒙古蒙泰不连沟煤矿土地复垦示范区为主要研究区,采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进行数据采集,并应用3种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综... 人工植被重建是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的基础性工作,分析人工植被重建效果是评价生态修复质量的重要环节。以内蒙古蒙泰不连沟煤矿土地复垦示范区为主要研究区,采用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进行数据采集,并应用3种常见的机器学习算法,综合地物光谱、纹理的差异提取人工植被。在此基础上,选取植被生物量指标,分析研究区坡顶人工植被生长状况,并评价其植被重建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对机器学习分类方法进行超参数调优能够有效提升模型分类精度,超参数调优后随机森林分类模型分类精度最高,总体精度为82.11%,Kappa系数为0.77;使用随机森林模型获得的反演结果精度最高,其R^(2)为0.93,均方根误差为13.97。示范区坡顶的草本植被重建效果欠佳,有接近66.6%面积区域生物量等级处于0~50 g/m^(2)的范围;灌木重建效果较好,有接近61.4%面积区域生物量等级处于100~150 g/m^(2)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 人工植被重建 矿区土地复垦 超参数调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边坡植被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张海洋 《河南科技》 2024年第5期104-107,共4页
【目的】工程建设中产生大量的裸坡,需要对边坡进行植被恢复。探究植被对边坡土体的力学性质的影响,可为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研究区的根系和土体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并进行直剪试验。【结果】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的增加... 【目的】工程建设中产生大量的裸坡,需要对边坡进行植被恢复。探究植被对边坡土体的力学性质的影响,可为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研究区的根系和土体进行不同比例的混合,并进行直剪试验。【结果】结果表明: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土体的黏聚力呈现降低的趋势,根系能够明显增加土体的黏聚力,土体的内摩擦角也会有一定的提高,提高幅度小于黏聚力增加幅度。【结论】植被能够增强土体抗剪强度,生态护坡对边坡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边坡 植被效应 根-土复合体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联聚苯乙烯-植物联合护坡技术对黄土陡坡的控蚀效果
11
作者 姚忠劭 李明俐 +2 位作者 钟玉健 王徐 陈逸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3-129,共7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使黄土高原地区产生了许多高陡边坡,为了给黄土陡坡的修复及土壤侵蚀控制提供参考,基于野外原位小区观测及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分析了新型有机材料交联聚苯乙烯(CLPs)与植物联合护坡技术对黄土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基础设施建设使黄土高原地区产生了许多高陡边坡,为了给黄土陡坡的修复及土壤侵蚀控制提供参考,基于野外原位小区观测及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分析了新型有机材料交联聚苯乙烯(CLPs)与植物联合护坡技术对黄土陡坡的控蚀效果及机理等,结果表明:1)采用CLPs对黄土坡面进行处理后,在相同的降雨情况下,其径流深比裸露坡面的大、产沙量与裸露坡面的相当,即仅采用CLPs对黄土坡面进行处理基本无控蚀作用;2)采用CLPs-植物联合护坡技术的CLPs-草灌坡面与CLPs-草皮坡面,径流深远小于传统草灌坡面和鱼鳞坑植灌木坡面的,土壤侵蚀模数远远小于传统草灌坡面和鱼鳞坑植灌木坡面的,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仅为传统草灌坡面和鱼鳞坑植灌木坡面的0.9%~3.2%,即CLPs与植物联合对黄土坡面进行防护的控蚀效果显著;3)植被覆盖度为100%的CLPs-草灌联合修复坡面与无植被覆盖的CLPs护坡坡面相比,坡面径流的流速、雷诺数、弗劳德数、剪切力、功率显著减小,坡面阻力系数、糙率系数显著增大,这是CLPs-草灌联合护坡技术控蚀的水动力学机理;4)采用CLPs-植物联合护坡技术,可使黄土陡坡形成有效的土体加固体系、控蚀体系和保水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材料 交联聚苯乙烯 植物 护坡 土壤侵蚀 原位观测 人工模拟降雨试验 黄土陡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野菜资源人工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43
12
作者 赵恒田 王新华 +1 位作者 沈云霞 韩旭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00-302,305,共4页
针对目前我国野菜产品多以自然采集为主,掠夺式经营、开发现象严重,市场需求量大,野菜资源日趋枯竭等实际问题,阐述了人工栽培与繁殖野菜的意义、研发现状与进展,提出可持续开发利用野菜资源的途径。
关键词 野菜资源 人工栽培 繁殖 可持续开发利用 中国 采集 市场需求量 可持续发展 产品 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沙区植被人工修复与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杨洪晓 卢琦 +2 位作者 吴波 罗天祥 杨恒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49,共5页
以 195 8年以来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流沙治理实验为基础 ,研究了高寒沙区植被人工修复过程中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 :人工治理初期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_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不断增大 ,并逐渐达... 以 195 8年以来青海省沙珠玉治沙站流沙治理实验为基础 ,研究了高寒沙区植被人工修复过程中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 :人工治理初期沙地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_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不断增大 ,并逐渐达到最大值 ;但是随着恢复的继续进行 ,赖草会逐渐占据优势 ,上述三项指数降低。设置人工沙障后削弱了沙丘表面风沙活动对植物定居的不良影响 ,促进植物物种顺利定居并启动植被的恢复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区 植被恢复 人工修复 种子植物 物种多样性 优势种 群落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型”退化草地人工植被施肥试验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施建军 马玉寿 +2 位作者 董全民 王柳英 王彦龙 《草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2期25-31,共7页
采用四因素二次通用回归旋转设计,以产草量为标准对“黑土型”退化草地上人工植被的施肥时间和氮磷钾的用量进行2年定位试验,建立牧草产量函数模型。结果表明,单因素增产效应为施肥当年:氮肥〉磷肥〉钾肥〉施肥时间;第2年:氮肥〉... 采用四因素二次通用回归旋转设计,以产草量为标准对“黑土型”退化草地上人工植被的施肥时间和氮磷钾的用量进行2年定位试验,建立牧草产量函数模型。结果表明,单因素增产效应为施肥当年:氮肥〉磷肥〉钾肥〉施肥时间;第2年:氮肥〉磷肥〉施肥时间〉钾肥。确定“黑土型”退化草地上人工植被的施肥组合方案为施肥时间在分蘖~7月上甸、N:75~130kg/hm^2、P2O5:50.0~112.5kg/hm^2、少施或不施钾肥,可取得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为获得较高牧草产量,以每2年施肥1次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型” 退化草地 人工植被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矿区排土场不同坡向植被和土壤特征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金立群 李希来 +2 位作者 孙华方 张静 周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31-839,共9页
针对高寒矿区排土场人工植被恢复问题,选取青海江仓矿区南北2个排土场的4个坡面(南坡、北坡、东南坡与东坡)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坡向立地条件下植被与土壤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除幼苗高度外,不同坡向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生... 针对高寒矿区排土场人工植被恢复问题,选取青海江仓矿区南北2个排土场的4个坡面(南坡、北坡、东南坡与东坡)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坡向立地条件下植被与土壤的调查分析。结果显示:除幼苗高度外,不同坡向植被高度、盖度、地上生物量、生殖枝数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东南坡与南坡(阳坡)长势较好。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及pH在不同坡向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全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水量在不同坡向具有显著差异(P<0.05)。北坡土壤有机质含量比其他3个坡面平均高出127.95 g/kg(P<0.05),土壤含水量在北坡与东坡(阴坡)显著高于南坡与东南坡(P<0.05)。土壤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在东南坡显著高于其他3个坡面(P<0.05)。利用随机森林方法得出,土壤细菌数量、含水量、碱解氮含量、全磷含量、有机质含量及植被高度是影响露天煤矿排土场不同坡向立地条件下植被与土壤特性的主要因子。因此,为减小矿区排土场复绿过程中坡向不同带来的影响,在人工建植初期应加大东坡与北坡(阴坡)的种子播量,适时追施氮肥,并选择加厚无纺布(>50 g/m^2)覆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仓矿区 人工建植 坡向 植被特征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儿沟人工植被营造模式与快速建设研究 被引量:15
16
作者 薛智德 杨光 +1 位作者 梁一民 崔宏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0年第2期128-132,共5页
依据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及植物群落演替的原理 ,分析研究了燕儿沟植被类型、植物群落演替规律及土壤水分动态 ,认为燕儿沟以建立稀树灌草混交模式为主 ,提出并实施了 8个混交类型 ,采用抗旱营林技术 ,当年成活率高 。
关键词 人工植被 植物群落 营造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沙地植被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聂素梅 高丽 +1 位作者 闫志坚 王素娟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3-256,共4页
通过对库布齐沙地的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人工种植的沙打旺和塔落岩黄芪植被的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土壤蛋白酶、脲酶、转化酶活性比流动沙地增加6.73%-59.09%,固定沙地酶活性最大,其次为半固... 通过对库布齐沙地的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人工种植的沙打旺和塔落岩黄芪植被的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土壤蛋白酶、脲酶、转化酶活性比流动沙地增加6.73%-59.09%,固定沙地酶活性最大,其次为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活性最弱。多酚氧化酶在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比流动沙地均有所减少。人工植被的土壤蛋白酶、脲酶、多酚氧化酶和转化酶的活性比天然植被分别提高了23.41%,37.10%,7.96%和47.41%。土壤蛋白酶和转化酶在夏季活性最大,脲酶在秋季活性最大,多酚氧化酶在春季和冬季活性大。蛋白酶、脲酶和转化酶在土壤表层0-2 cm活性大,多酚氧化酶活性在0-20 cm土层范围内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齐沙地 天然植被 人工植被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不同地表类型降雨入渗产流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肖登攀 韩淑敏 +2 位作者 杨艳敏 马林 侯永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5-39,共5页
通过人工降雨来研究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典型地表类型下的降雨入渗产流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地表类型,地表产流特征不同。主要表现在:降低坡度主要推迟产流开始时间,而植被能够推迟整个径流过程;增加植被覆盖度和降低坡度能够明显降低产... 通过人工降雨来研究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典型地表类型下的降雨入渗产流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地表类型,地表产流特征不同。主要表现在:降低坡度主要推迟产流开始时间,而植被能够推迟整个径流过程;增加植被覆盖度和降低坡度能够明显降低产流量,延缓产流时间、降低径流速率;不同地表类型的地表径流速度与径流稳定前降雨历时具有明显的对数函数关系。在以0.64mm/min左右的降水强度持续80min后,斜坡径流小区不同地表类型径流系数大小顺序为:斜坡裸地>没有枯枝落叶的斜坡灌木>斜坡草地>有枯枝落叶的斜坡灌木。与裸地相比,后面3种地表类型的地表径流量分别减少了33.7%(8.3mm),49.2%(12.1mm)和75.2%(18.5mm)。(2)不同植被、枯枝落叶在降低地表产流量的同时也增加了深层土壤中的入渗量。斜坡裸地下渗到20cm以下的水量仅为降雨的6.0%,明显小于有植被条件下的23.3%~32.5%。灌木下的枯枝落叶能够增加土壤入渗量20%左右,土层20cm以下入渗量增加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径流 人工降雨 降雨分配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区高速公路边坡不同年代人工植被群落特征及其土壤特性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余海龙 顾卫 +1 位作者 江源 刘永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22-25,共4页
试验研究了呼集高速公路边坡建造人工植被后,在不同时间序列上土壤理化性状和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恢复动态,结果表明:土壤肥力随人工植被建立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表现为土壤黏粉粒、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的增加,以及土壤pH的下降,0~10c... 试验研究了呼集高速公路边坡建造人工植被后,在不同时间序列上土壤理化性状和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恢复动态,结果表明:土壤肥力随人工植被建立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恢复,表现为土壤黏粉粒、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的增加,以及土壤pH的下降,0~10cm表层土壤的恢复显著高于10~20cm土壤;随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善,侵入的草本植物数量、植被盖度增加,由简单的人工植被向复杂的灌草群落演替。但从群落物种组成看,公路边坡生态系统尚处于不稳定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植被 土壤性状 植物群落 植被盖度 恢复动态 高速公路边坡 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同时测定腌渍蔬菜中的10种合成色素 被引量:11
20
作者 郝鹏飞 徐琴 +4 位作者 吕宁 马云 牟志春 苏广坤 宫萍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64-67,共4页
建立对腌渍蔬菜中诱惑红、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偶氮玉红、柠檬黄、日落黄、专利蓝、亮蓝和靛蓝共10种人工合成色素同时测定的方法。样品经含有1%氨水的70%的乙醇提取,提取液经聚酰胺粉末吸附,无水乙醇-氨水-水解吸,通过XDB-C18柱分... 建立对腌渍蔬菜中诱惑红、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偶氮玉红、柠檬黄、日落黄、专利蓝、亮蓝和靛蓝共10种人工合成色素同时测定的方法。样品经含有1%氨水的70%的乙醇提取,提取液经聚酰胺粉末吸附,无水乙醇-氨水-水解吸,通过XDB-C18柱分离(250 mm×4.6 mm,5μm),甲醇-0.02 mol/L乙酸铵梯度洗脱,检测波长的范围为254 nm^700 nm。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1.1%~5.1%,回收率为85%~104%,检出限为0.10 mg/kg^0.62 mg/kg。该方法准确度高,分离效果好,结果稳定可靠,适用于腌渍蔬菜中多种人工合成色素的高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腌渍蔬菜 人工合成色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