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6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luorescent coordination polymers based on anthracene-and pyrene-derivative ligands
1
作者 XI Jiming TENG Yukang +1 位作者 ZHANG Rui LU Zhenzhong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7-854,共8页
We report five coordination polymers(CPs)based on fluorescent ligands[1,6-di(1H-imidazol-1-yl)pyrene(dip),9,10-di(1H-imidazol-1-yl)anthracene(dia)]and anionic ligands[cyclohexane-1,4-dicarboxylic acid(H_(2)cda),campho... We report five coordination polymers(CPs)based on fluorescent ligands[1,6-di(1H-imidazol-1-yl)pyrene(dip),9,10-di(1H-imidazol-1-yl)anthracene(dia)]and anionic ligands[cyclohexane-1,4-dicarboxylic acid(H_(2)cda),camphoric acid(H_(2)cpa)].In[Cd(dip)(cda)]·4H_(2)O}_(n)(1),the Cd^(2+)ions,acting as tetrahedral nodes,are linked by dipand cda^(2-)ligands with four Cd^(2+)ions into five-fold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 array of topology of dia.In{[Cd(dip)(cpa)]·4H_(2)O}_(n)(2),the Cd^(2+)ions,acting as a 4-connector,are linked by cpa^(2-)and dip ligands into a 3D framework ofcds topology.In{[Ni(dia)_(2)Cl_(2)]·DMF}_(n)(3),the Ni^(2+)ion is linked by four dia ligands into a layer structure,and 1Dchannels of a cross-section of 1.35 nm×0.96 nm are formed.In{[Cd(dia)_(2)(H_(2)O)_(2)](NO_(3))_(2)·2DMSO}n(4),the dia ligandsconnected Cd^(2+)ions into a 2D layer,and 1D channels are formed between adjacent layers with a cross-section of0.87 nm×0.43 nm.In[Zn(dip)Cl_(2)]_(n)(5),the Zn^(2+)ion is linked by dip ligands into an infinite 1D chain.The infrared,thermal gravimetric,and fluorescent emission data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for these coordination polymers.CCDC:2356055,1;2440075,2;2356057,3;2356057,4;235605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rdination polymer anthracene derivatives pyrene derivatives FLUORESC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ordination polymers based on anthracene-and pyrene-derived ligands:Crystal structure,fluorescent property,and framework isomerization
2
作者 HU Youbo LI Donggang +2 位作者 SUN Changhua LU Zhenzhong GU Songjun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81-1688,共8页
Six coordination polymers based on 9,10-di(pyridine-4-yl)-anthracene(DPA)and 1,6-di(1H-imidazol-1-yl)pyrene(DIP)were obtained by solvothermal reactions.{[Zn(DPA)Cl_(2)]·DMF·2H_(2)O}n(1)and{[Zn_(1.5)(DPA)_(1.... Six coordination polymers based on 9,10-di(pyridine-4-yl)-anthracene(DPA)and 1,6-di(1H-imidazol-1-yl)pyrene(DIP)were obtained by solvothermal reactions.{[Zn(DPA)Cl_(2)]·DMF·2H_(2)O}n(1)and{[Zn_(1.5)(DPA)_(1.5)Cl_(3)]·5H_(2)O}n(2)are framework isomers,which both contain zigzag chains formed by DPA,Zn^(2+),and Cl-.The zigzag chains in 1 are further assembled by C—H…Cl interactions into layers,and these layers exhibit two different orientations,displaying a rare 2D to 3D interpenetration mode.The zigzag chains in 2 are parallelly arranged.{[Zn_(3)(DPA)_(3)Br_(6)]·2DMF·_(1.5)H_(2)O}n(3)is isostructural to 2.3 was obtained using ZnBr_(2)instead of ZnCl_(2).[M(DPA)(formate)_(2)(H_(2)O)_(2)]n[M=Co(4),Cu(5)]are isostructural,contain chain structures formed by DPA,Cu^(2+)/Co^(2+),and for-mate ions,which were formed in situ in the solvothermal reaction.{[Zn(DIP)_(2)Cl]ClO_(4)}n(6)contains a layer structure formed by DIP and Zn^(2+).Free DPA and DIP ligands exhibited high fluorescence at room temperature,and coordina-tion polymers 3 and 6 displayed enhanced fluorescent emis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ordination polymer anthracene derivatives pyrene derivatives fluorescence framework isomer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AC生长机制下的蒽转化苯并芘机理研究
3
作者 张韦 马珍珠 +3 位作者 陈朝辉 李泽宏 宁硕 毕克刚 《内燃机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7,共9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和过渡态理论(TST),利用苯基加成环化(PAC)机制,对内燃机缸内的苯并芘生成历程进行探索.结果表明:蒽自由边和锯齿边与苯基的入口反应均表现出无能垒、高放热和速率快的特点.分析各路径限速步速率可知,蒽自由边C1...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和过渡态理论(TST),利用苯基加成环化(PAC)机制,对内燃机缸内的苯并芘生成历程进行探索.结果表明:蒽自由边和锯齿边与苯基的入口反应均表现出无能垒、高放热和速率快的特点.分析各路径限速步速率可知,蒽自由边C1位点比锯齿边C2位更易生成苯并芘,最优反应路径限速步能垒仅为176.2 kJ/mol,反应速率为3.7×10^(9) s^(-1).锯齿边C2位的两条主路径限速步为五元环转化成六元环的异构化反应,能垒分别高达417.2 kJ/mol和421.7 kJ/mol,反应速率分别为8.7×10^(4) s^(-1)和5.8×10^(4) s^(-1).此外,芳香环上H迁移反应的难度高于脂肪链上H迁移.该研究提供了苯并芘的PAC生成机理,这为构建苯并芘的化学动力学模型提供理论依据,对预测内燃机缸内的苯并芘生成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苯基加成环化 苯并芘 密度泛函理论 过渡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微塑料和菲对土壤理化性质及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
4
作者 曲自超 赵保卫 +2 位作者 邓爱琴 张印 李颖泉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85-2398,共14页
微塑料因其广泛的环境污染和潜在的健康风险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土壤中微塑料及与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的信息很少.本研究以两种粒径(10μm、1 mm)的原始和老化(60 d)聚乙烯微塑料(PE)及100 mg·kg-1菲(PHE)为... 微塑料因其广泛的环境污染和潜在的健康风险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土壤中微塑料及与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的信息很少.本研究以两种粒径(10μm、1 mm)的原始和老化(60 d)聚乙烯微塑料(PE)及100 mg·kg-1菲(PHE)为污染物,采用黑麦草盆栽试验,探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黑麦草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单一PHE处理使得土壤pH显著提高(8.9%)而使土壤CEC显著下降(33.8%),单一PE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CEC,不同粒径PE对土壤pH、EC、SOM的影响不同,PE-PHE复合污染在提高土壤pH与降低土壤CEC方面具有叠加效应.单一PHE处理降低了土壤酶的活性,而单一PE处理提高了其活性,其中老化PE对酶活性的提升作用较弱,而PE-PHE复合污染产生拮抗作用,抑制了PE污染造成的酶活性的提升.单一PHE处理使黑麦草株高显著增加(9.0%)而使其鲜重显著下降(8.5%),单一PE处理使得植物生长受到抑制,PE-PHE复合污染产生拮抗作用,相对降低了单一污染对植物生长的抑制程度.1 mm粒径PE对植株MDA含量有明显提升作用,PE-PHE复合污染协同加剧了对黑麦草的氧化损伤.单一PHE处理显著降低了黑麦草茎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21.4%、13.2%),单一PE处理显著提高黑麦草茎叶CAT活性与SOD活性而降低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PE-PHE复合污染协同抑制了黑麦草POD的活性,PE减轻了PHE对CAT活性与SOD活性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不仅对评估微塑料和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的环境效应具有意义,也为发展植物修复策略和制定有效的环境管理政策提供了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微塑料 黑麦草 土壤性质 植物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蒽基长链分子太阳能热燃料的光致储能与放热性能研究
5
作者 李崇华 徐兴堂 +2 位作者 荆洁颖 冯杰 李文英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9-91,共13页
蒽作为煤焦油中一种高附加值基础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煤焦油中蒽为原料,基于蒽的光致二聚/解聚反应,通过化学反应成功制备了两种不同烷基链长度的蒽基分子太阳能热(MOST)燃料(ANT-1、ANT-2),研究了其光致储能和放热性能,以... 蒽作为煤焦油中一种高附加值基础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煤焦油中蒽为原料,基于蒽的光致二聚/解聚反应,通过化学反应成功制备了两种不同烷基链长度的蒽基分子太阳能热(MOST)燃料(ANT-1、ANT-2),研究了其光致储能和放热性能,以实现其高值化和多元化利用。采用FT-IR、^(1)H NMR和HRMS对蒽基长链MOST燃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热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蒽基长链MOST燃料的光致二聚/解聚性能、储能密度以及放热性能。结果表明,与蒽及其衍生物的储能密度(20~30 kJ/mol)相比,ANT-2二聚体的储能密度可提升至89.6 kJ/mol,存储半衰期也可延长至60.96 d,并且其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循环稳定性。此外,ANT-2二聚体薄膜在紫外光触发下释放的热量可使自身温度升高5.4℃,在智能温控领域有一定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太阳能热燃料 光致二聚/解聚 分子储能 可控放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菲对C57BL/6J雌鼠肝脏组织的损伤研究
6
作者 张乃凡 鲁英 储海燕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08-414,共7页
目的:探究菲(Phe)暴露对雌鼠肝脏组织的损伤。方法:40只C57BL/6J雌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5μL/g玉米油),Phe染毒低、中、高剂量组(依次分别为60、600、6000μg/kg),每组10只。连续灌胃染毒3周。采用尾尖采血测雌鼠空腹血糖(FPG)... 目的:探究菲(Phe)暴露对雌鼠肝脏组织的损伤。方法:40只C57BL/6J雌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5μL/g玉米油),Phe染毒低、中、高剂量组(依次分别为60、600、6000μg/kg),每组10只。连续灌胃染毒3周。采用尾尖采血测雌鼠空腹血糖(FPG)。染毒结束,麻醉后摘取肝脏称重。比色法检测雌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谷草转氨酶(AST)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同时对雌鼠肝脏组织进行形态学苏木精-伊红染色、ROS荧光染色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中、高剂量Phe染毒组雌鼠血清A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低、中、高剂量组血清TG与TC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FPG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HD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中剂量组LDL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病理切片显示,染毒组雌鼠肝细胞肿胀,部分肝细胞出现灶状坏死。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低、中、高剂量组荧光强度增强。透射电镜结果显示,随着Phe染毒剂量的增加,雌鼠肝细胞内线粒体损伤加重、线粒体自噬增多、自噬溶酶体数量增加。结论:Phe暴露可造成雌鼠糖脂代谢紊乱及肝脏组织发生病理改变,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肝脏组织损伤进一步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组织 氧化损伤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Ⅵ)/PS联用工艺降解菲的性能和机理
7
作者 景康健 李亚男 +3 位作者 王乐心 王建伟 王嘉琪 张国凯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8-655,共8页
【目的】研究Fe(Ⅵ)/PS联用工艺氧化降解菲。【方法】通过荧光检测、GC-MS等方法,考察Fe(Ⅵ)氧化时间、pH以及氧化剂投加量对菲降解效果的影响,探究联用工艺反应机制,推测目标物反应路径。【结果】结果表明,当pH为7,n(Fe(Ⅵ))∶n(PS)∶n... 【目的】研究Fe(Ⅵ)/PS联用工艺氧化降解菲。【方法】通过荧光检测、GC-MS等方法,考察Fe(Ⅵ)氧化时间、pH以及氧化剂投加量对菲降解效果的影响,探究联用工艺反应机制,推测目标物反应路径。【结果】结果表明,当pH为7,n(Fe(Ⅵ))∶n(PS)∶n(PHE)=2∶2∶1时,在Fe(Ⅵ)反应300 s时加入PS,去除浓度为6μmol·L^(-1)的菲,效率可达83.37%。联用工艺中前期Fe(Ⅵ)高效降解菲,后期利用Fe(Ⅵ)还原的铁物质有效激活PS,生成SO_(4)^(-)·与HO·继续氧化降解有机物,发挥了单一氧化法各自的优势。菲在高价态铁、SO_(4)^(-)·与HO·等活性物的作用下,主要经9,10菲醌与2,3菲醌两种路径逐步被氧化、羟基化、键裂解、加氢而降解,有效实现了菲的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Ⅵ) 过硫酸盐 降解机制 产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增溶典型疏水性有机污染物性能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柏伟 石佳月 刘世宾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1-842,共12页
水溶性低是限制疏水性有机污染物修复的主要因素之一.表面活性剂常用于增强其水溶性,但表面活性剂筛选与综合评价仍不完善.本文选取10种表面活性剂,综合评价了其对菲、氯苯、正十六烷的增溶性能及无机盐、助剂的影响.结果表明,皂素对菲... 水溶性低是限制疏水性有机污染物修复的主要因素之一.表面活性剂常用于增强其水溶性,但表面活性剂筛选与综合评价仍不完善.本文选取10种表面活性剂,综合评价了其对菲、氯苯、正十六烷的增溶性能及无机盐、助剂的影响.结果表明,皂素对菲的增溶效果最佳,添加1 mg·L^(-1) NaCl或0.5 mol·L^(-1)1,2-丙二醇的强化效果最显著(+1282%).吐温80对氯苯的增溶效果最佳,1 mg·L^(-1) NaCl强化吐温80对氯苯的增溶效果最强,达到了3.33倍,而1,2-丙二醇却起到了抑制作用,表明二者形成的微乳体系产生了拮抗作用.鼠李糖脂对正十六烷具有最佳增溶性能,且0.1 mol·L^(-1)1,2-丙二醇强化鼠李糖脂增溶正十六烷的效果最明显,约为15.65倍,而NaCl却产生抑制作用.通过综合评价,确定了增溶典型疏水性有机污染物的最优表面活性剂,为其绿色高效疏水性有机污染物去除方法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增溶作用 氯苯 正十六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膦蒽基Au(Ⅰ)和Ir(Ⅲ)配合物的光化学反应特性与发光行为调控
9
作者 王旭宇 谢欣然 曹登科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13-1522,共10页
合成了膦蒽配体1,8-双(二苯基磷)蒽(Hbdpa)及其配合物[Au(Hbdpa)_(2)]PF_(6)(1)和[Ir(tpy)(bdpa)](PF_(6))_(2)(2),其中tpy=2,2'∶6',2″-三联吡啶。在光照作用下,这些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Hbdpa-2O、[Au(Hbdpa-O)_(2)]PF_... 合成了膦蒽配体1,8-双(二苯基磷)蒽(Hbdpa)及其配合物[Au(Hbdpa)_(2)]PF_(6)(1)和[Ir(tpy)(bdpa)](PF_(6))_(2)(2),其中tpy=2,2'∶6',2″-三联吡啶。在光照作用下,这些化合物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Hbdpa-2O、[Au(Hbdpa-O)_(2)]PF_(6)(1-O)和[Ir(tpy)(bdpa-OH)](PF_(6))_(2)(2-OH)。通过核磁、质谱和单晶X射线衍射表征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讨论了化合物Hbdpa及其配合物1和2的光化学反应特性以及相关的发光行为调控。研究结果表明,Au(Ⅰ)和Ir(Ⅲ)的配位显著提高了配体Hbdpa的光反应活性。化合物2是首例能发生蒽基去芳构化反应的铱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膦蒽配体 Au(Ⅰ)配合物 Ir(Ⅲ)配合物 光化学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菲复合污染对分蘖期水稻根系生理特性和污染物积累的影响
10
作者 宋欣录 范书红 +4 位作者 武桄旗 展梦琪 侯倩 李明月 徐艳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1-529,共9页
土壤污染中经常存在重金属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情况,污染物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严重危害作物生产安全。为探究复合污染对作物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菲、铜和铜-菲复合污染下分蘖期水稻生理生化特性和根系中铜与菲的积累特征。结... 土壤污染中经常存在重金属与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情况,污染物通过根系进入植物体内,严重危害作物生产安全。为探究复合污染对作物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菲、铜和铜-菲复合污染下分蘖期水稻生理生化特性和根系中铜与菲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复合污染下水稻的电解质渗透率较菲污染处理高出16.08百分点;污染处理的水稻根系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P<0.05)降低,但复合污染与单一污染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复合污染下水稻根内与根际的菲含量分别为0.59 mg·kg^(-1)和6.51 mg·kg^(-1),显著(P<0.05)高于菲污染处理(0.01 mg·kg^(-1)和3.63 mg·kg^(-1));水稻根系的铜含量为48.28~74.18 mg·kg^(-1),复合污染与单一污染处理的铜含量无显著差异。综上,铜-菲复合污染并未加强对水稻抗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但显著增加了水稻根系与根际土壤中的菲含量,加重菲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迁移转化 复合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碱蓬根际多功能菌株的筛选与功能分析
11
作者 郝兆亮 邹春景 +3 位作者 宋繁永 李天元 王加宁 傅晓文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56-1763,共8页
以黄河三角洲野生灰绿碱蓬(Suaeda glauca)根际土壤样品为试验材料,富集和分离出能够代谢菲(Phenan-threne,Phe)的碱蓬根际细菌,通过分析菌株的溶磷能力和在不同盐度下降解Phe的性能,筛选出兼具植物促生和耐盐能力的高效Phe降解菌,盆栽... 以黄河三角洲野生灰绿碱蓬(Suaeda glauca)根际土壤样品为试验材料,富集和分离出能够代谢菲(Phenan-threne,Phe)的碱蓬根际细菌,通过分析菌株的溶磷能力和在不同盐度下降解Phe的性能,筛选出兼具植物促生和耐盐能力的高效Phe降解菌,盆栽实验检验该菌对碱蓬生长的实际促生效果和土壤中Phe的降解能力。结果显示,以Phe为唯一碳源初筛获得的25株Phe降解菌中,有3株菌能够同时溶解有机磷和无机磷,将这3株菌分别接种于添加了不同浓度NaCl的含Phe培养基中,7天后菌株sg-517能够在添加3%NaCl的盐环境中实现32.48%的Phe降解率,证明该菌为兼具促生和耐盐性能的Phe降解菌;向Phe污染土壤中接种菌株sg-517,利用盆栽实验证实了该菌株能够同时提高碱蓬幼苗的生长指标和土壤中Phe的去除效率,实现了提高碱蓬植株抗逆性和促进Phe代谢/吸收的双重效果;利用16S rDNA和BLAST分析,菌株sg-517鉴定为羽扇豆布鲁氏菌(Brucella lupini)。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获取多功能微生物资源和促进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的开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蓬 多环芳烃 降解菌 促生 耐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W/介孔Y型分子筛催化剂上菲加氢裂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唐忠利 张满 +3 位作者 陈嘉诺 王希涛 张东辉 李文彬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为了实现对煤焦油中副产物多环芳烃菲的有效利用,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介孔Y型分子筛负载金属Ni、W催化剂,利用XRD、H2-TPR、BET、SEM-EDS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催化剂上菲加氢裂化性能,探讨了反应过程... 为了实现对煤焦油中副产物多环芳烃菲的有效利用,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介孔Y型分子筛负载金属Ni、W催化剂,利用XRD、H2-TPR、BET、SEM-EDS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分析,并在固定床反应器中考察催化剂上菲加氢裂化性能,探讨了反应过程中空速、气液比、温度、压力对催化剂积碳率、菲的转化率、液体收率及产物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加空速和气液比会降低催化剂的积碳率,过高的反应温度会导致催化剂快速地积碳失活.通过定时采样对裂解产物分析得到菲在催化剂上的裂解率变化情况,同时也能反映出催化剂的稳定性.对反应过程条件优化得到的最优条件为:空速6 h^(-1),气液比750,温度400℃,压力6.5 MPa.此时,菲的裂解率可以稳定在99%以上,同时催化剂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在4 h内未出现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Y型分子筛 催化剂 加氢裂化 产物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蒽核深蓝光材料的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能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越华 邢龙江 +7 位作者 聂飞 陈文铖 穆英啸 彭少洪 何念 孙宇曦 曾庆明 霍延平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9-279,共11页
以蒽作为三线态‐三线态湮灭(TTA)型蓝光材料的基元,通过在蒽的9和10位分别引入弱给电子基团二苯并噻吩和弱吸电子基团苯氰,设计合成了两个给体‐受体型深蓝光TTA材料4‐(10‐(二苯并[b,d]噻吩‐4‐基)蒽‐9‐基)苯腈(2)和4‐(10‐(二苯... 以蒽作为三线态‐三线态湮灭(TTA)型蓝光材料的基元,通过在蒽的9和10位分别引入弱给电子基团二苯并噻吩和弱吸电子基团苯氰,设计合成了两个给体‐受体型深蓝光TTA材料4‐(10‐(二苯并[b,d]噻吩‐4‐基)蒽‐9‐基)苯腈(2)和4‐(10‐(二苯并[b,d]噻吩‐2‐基)蒽‐9‐基)苯腈(3),并对它们的热稳定性、电化学性质、光物理性质及电致发光性质进行了系统表征。在纯膜状态下,两个化合物的光致发光峰分别位于445 nm和451 nm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分别为40.2%和57.9%。基于化合物2和3的非掺杂器件的电致发光峰分别位于448 nm和458 nm处,实现了深蓝光发射。两个器件获得了较好的发光效率,其最大电流效率分别为4.2 cd·A^(-1)和6.9 cd·A^(-1),最大功率效率分别为2.3 lm·W^(-1)和3.6 lm·W^(-1),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为3.8%和5.6%。即使在1 000 cd·m^(-2)亮度下,两个器件的外量子效率依然保持在3.7%和5.4%,表现出极低的效率滚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苯并噻吩 苯氰 深蓝光TTA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铅电极改性及电催化降解焦化废水中蒽 被引量:4
14
作者 章丽萍 袁合霞 +4 位作者 安逸云 王晶 段梦楠 雷文波 王丽芳 《矿业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6-294,共9页
为了研究电催化对焦化废水中污染物的降解效果,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Ti/PbO_(2)、Ti/PANI/PbO_(2)和Ti/PANI/PbO_(2)-Ce三种电极,对电极进行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表征、电化学性能测试、产羟基自由基(·OH)能力测试和加速寿命测试。结... 为了研究电催化对焦化废水中污染物的降解效果,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Ti/PbO_(2)、Ti/PANI/PbO_(2)和Ti/PANI/PbO_(2)-Ce三种电极,对电极进行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表征、电化学性能测试、产羟基自由基(·OH)能力测试和加速寿命测试。结果表明,经聚苯胺(PANI)和铈(Ce)改性的Ti/PANI/PbO_(2)-Ce电极具有更好的表面形貌和更高的催化活性,能产生更多的·OH,析氧电位为1.83 V,加速寿命时间为720 min。采用Ti/PANI/PbO_(2)-Ce电极降解焦化废水中的蒽,考察了主要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得到蒽的最佳降解条件为电压14 V,板间距1.0 cm,电解质浓度0.35 mol/L,反应时间120 min,pH值10。Ti/PANI/PbO_(2)-Ce电极显示了良好的电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氧化 聚苯胺 羟基自由基 焦化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金属Ni d电荷密度对Ni_(2)P/Al_(2)O_(3)催化剂菲加氢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荆洁颖 李泽 +1 位作者 赵泽敏 张雨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2-113,共12页
高温煤焦油中菲含量高,将菲深度加氢饱和得到全氢菲,可提升菲利用率,且全氢菲密度大,热值高,可作为喷气燃料理想组分。然而,在菲加氢反应过程中菲与中间加氢产物的竞争吸附不利于菲在催化剂上吸附活化,且对称八氢菲进一步加氢是菲加氢... 高温煤焦油中菲含量高,将菲深度加氢饱和得到全氢菲,可提升菲利用率,且全氢菲密度大,热值高,可作为喷气燃料理想组分。然而,在菲加氢反应过程中菲与中间加氢产物的竞争吸附不利于菲在催化剂上吸附活化,且对称八氢菲进一步加氢是菲加氢饱和过程的速控步骤,其吸附活化困难不易解决,催化剂活性难以满足加氢需求。根据稠环芳烃与过渡金属间π络合吸附机理,在反应物吸附活化过程中,稠环芳烃分子和活性金属分别充当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故Ni基催化剂中活性金属Ni处于缺电子状态时利于生成全氢菲,但关于Ni缺电子量及其电子结构如何影响催化剂菲、对称八氢菲加氢性能的原因需进一步探究。此外,基于负载型Ni_(2)P催化剂稳定性高、耐硫、耐氮性强等优势,采用次磷酸盐歧化法通过调变P/Ni物质的量比制备具有不同Ni d电荷密度的Ni2P/Al_(2)O_(3)催化剂,考察Ni d电荷密度对菲、对称八氢菲吸附和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320℃、5 MPa、空速1 309 h-1反应条件下,Ni-2.5P/Al_(2)O_(3)催化剂转换频率fTO最高(44.64×10^(-3)s^(-1))。通过吸附活化熵描述菲、对称八氢菲与催化剂表面间相互作用强度,发现菲、对称八氢菲在不同Ni-xP/Al_(2)O_(3)催化剂表面吸附强度不同。通过定量计算Ni d电荷密度,明确了Ni2P/Al_(2)O_(3)催化剂用于菲加氢反应时适宜Ni d电荷密度约-0.24 e,对称八氢菲加氢反应适宜的Ni d电荷密度约-0.05 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氢饱和 Ni_(2)P/Al_(2)O_(3)催化剂 d电荷密度 全氢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多孔生物炭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菲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高帆 徐文卓 +4 位作者 卫昊明 晏再生 尤佳 江和龙 黄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1-271,共11页
以生活中常见的丝瓜络为原材料,在氮气保护和不同温度(600、700、800、900℃)的条件下热解制备了三维多孔丝瓜络生物炭(LSBC600、LSBC700、LSBC800、LSBC900)。表征了丝瓜络生物炭的理化性质,通过动力学吸附实验和等温线吸附实验研究了... 以生活中常见的丝瓜络为原材料,在氮气保护和不同温度(600、700、800、900℃)的条件下热解制备了三维多孔丝瓜络生物炭(LSBC600、LSBC700、LSBC800、LSBC900)。表征了丝瓜络生物炭的理化性质,通过动力学吸附实验和等温线吸附实验研究了不同热解温度条件下制备的丝瓜络生物炭对菲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和吸附等温线特征,探讨了可能的吸附机理,评估三维多孔生物炭对菲的去除能力,为水生态系统保护和饮用水安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热解温度会影响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组成,进而影响其芳香性。丝瓜络生物炭呈现多管束堆叠的三维多孔结构,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挥发性物质减少,丝瓜络生物炭的表面变得粗糙,比表面积增大,芳香结构增加;LSBC900的比表面积达到了467 m^(2)·g^(-1)。吸附动力学结果说明,丝瓜络生物炭对菲的吸附是复杂和多阶段的,主导吸附速率的是液膜扩散过程,其次是颗粒内扩散过程。在600-900℃范围内,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丝瓜络生物炭对菲的平衡吸附量升高,吸附速率加快。吸附等温线结果说明,热解温度升高可以提高丝瓜络生物炭对菲的吸附容量。根据Langmuir等温线模型,在吸附动力学实验(ρ_(0)=5.00 mg·L^(-1))中,LSBC900的平衡吸附量为16.3 mg·g^(-1),初始吸附速率为9.60 mg·L^(-1)·min^(-1),最大吸附量达到了26.0 mg·g^(-1),超过了大部分已报道的材料。菲在丝瓜络生物炭上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过程(ΔG<0),疏水相互作用和π–π电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可能是菲在丝瓜络生物炭上吸附的主要机制。这些发现证明三维多孔丝瓜络生物炭是有效和可行的,可用于水体中有机微污染物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三维多孔生物炭 吸附 吸附机理 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蒽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降解特性初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倬漪 姜昕 +2 位作者 马鸣超 曹凤明 王佳馨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8-208,共11页
多环芳烃(PAHs)是土壤中最常见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蒽作为其典型代表,常被用作降解PAHs的模型化合物和检测PAHs污染的指示物。采集北京郊区受污染土样,通过驯化和富集,分离出185株具有蒽降解潜力的菌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 多环芳烃(PAHs)是土壤中最常见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蒽作为其典型代表,常被用作降解PAHs的模型化合物和检测PAHs污染的指示物。采集北京郊区受污染土样,通过驯化和富集,分离出185株具有蒽降解潜力的菌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菌株的蒽降解效率,筛选获得一株可高效降解蒽的菌株R4004-2。经菌落形态观察、16S rRNA和gyrB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基因组框架图ANI、DDH和dDDH值分析,确定R4004-2为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菌株R4004-2以蒽为唯一碳源,对蒽的降解率可达82.3%,在肉汤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最快。在蒽含量为0.25 mg/kg的污染土壤中,施氏假单胞菌R4004-2可以有效定殖,具有修复污染土壤的潜力。基于转录组以及代谢组结果,施氏假单胞菌R4004-2通过双加氧酶进行对蒽的第一步氧化,后续分别通过蒽醌的氧化以及1-羟基-2-萘甲酸酯的分解两个途径完成对蒽的降解,初步解析了其降解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菌 降解机制 组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MS技术的江西特产中药茶芎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郑鹏 黄敏 +5 位作者 张金莲 郑郁清 商杰 郭静英 刘明贵 徐葱茏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2,共11页
茶芎是江西省九江地区的特产中药材之一,其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故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对茶芎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及鉴定。采用Titank C_(18)(100 mm×2.1 mm,1.8μm)色谱柱,以乙腈... 茶芎是江西省九江地区的特产中药材之一,其药效物质基础尚不明确,故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UPLC-Q-TOF-MS/MS)对茶芎的化学成分进行快速分析及鉴定。采用Titank C_(18)(100 mm×2.1 mm,1.8μm)色谱柱,以乙腈-0.1%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进样量为3μL;选择电喷雾离子源分别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扫描分析,通过保留时间、精确相对分子质量和二级质谱裂解碎片,对所得成分的主要色谱峰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茶芎中共鉴定出72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苯酞类成分33个,有机酸类成分32个,生物碱类成分5个,其他类成分2个。该研究建立的UPLC-Q-TOF-MS/MS方法可以快速准确且较全面地分析鉴定茶芎中的化学成分,可为其质量控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芎 UPLC-Q-TOF-MS/MS 苯酞类 有机酸类 生物碱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矿景天对重金属-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有机污染物消减及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官国庆 黄紫琳 +1 位作者 江龙飞 罗春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31-1943,共13页
土壤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问题较为普遍,重金属超积累植物可通过吸收积累重金属至植株内,从而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但这类植物对复合污染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尚不清楚,尤其是根际微生物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仍然未知。基于此,探... 土壤重金属-有机物复合污染问题较为普遍,重金属超积累植物可通过吸收积累重金属至植株内,从而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但这类植物对复合污染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尚不清楚,尤其是根际微生物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仍然未知。基于此,探讨了镉-菲(Cadmium-Phenanthrene,Cd-PHE)复合污染土壤中,不同质量分数Cd处理下伴矿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对土壤中PHE生物消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对不同质量分数的土壤Cd影响下PHE的降解率、微生物群落组成、PHE潜在降解菌组成以及丰度进行分析,发现Cd会抑制PHE的降解,Cd添加量为10 mg·kg^(−1)时种植伴矿景天与不种植处理PHE的降解率分别降低了25.6%和13.3%。而伴矿景天在土壤Cd质量分数较低时则能显著促进Cd-PHE复合污染土壤中PHE的降解,其平均降解率较未种植物处理高出6.77%。同时提高了根际土壤中PHE潜在降解菌的丰度,其平均丰度较未种植处理高出0.538%。进一步结合SIP识别到的功能微生物分析发现,Cd的存在可通过降低以Micrococcaceae为代表的不耐受或具有低Cd耐受性的功能微生物的丰度,影响这类微生物对PHE的降解过程,从而不利于土壤中PHE的降解。而伴矿景天则能缓解Cd对PHE潜在降解菌的毒害,并通过在根际显著富集Micrococcaceae和Ellin6067等植物促生菌,提高这类特定PHE潜在降解菌的丰度,进而提高根际土壤中PHE降解菌的总丰度,促进土壤中PHE的降解。此外,通过DNA-SIP技术,还探查到Ellin6067、KD3-93、Flavisolibacter和Adhaeribacter为具有PHE潜在降解功能的微生物。该研究有望为耐重金属植物或重金属超积累植物在重金属-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修复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污染 伴矿景天 微生物群落 稳定同位素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微粒与菲对大型溞的联合毒性作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志远 卢海悦 +2 位作者 王晓凡 贾静 巩宁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4-334,共11页
为研究微塑料与多环芳烃联合暴露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本文以大型溞为受试生物,选用粒径范围为1~10μm的聚乙烯颗粒以及菲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聚乙烯颗粒与菲对大型溞的单独及联合毒性,通过6种方法(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混合... 为研究微塑料与多环芳烃联合暴露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本文以大型溞为受试生物,选用粒径范围为1~10μm的聚乙烯颗粒以及菲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聚乙烯颗粒与菲对大型溞的单独及联合毒性,通过6种方法(毒性单位法、相加指数法、混合毒性指数法、联合指数法、相似性参数法和等效线法)评价二者的联合毒性作用模式。结果表明,单独暴露48 h后,聚乙烯和菲对大型溞均有活动抑制作用,呈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EC 50分别为5.07 mg·L^(-1)和0.61 mg·L^(-1)。在联合暴露条件下,大型溞的活动抑制作用增强,6种评估方法均表明,聚乙烯微粒与菲对大型溞的联合毒性作用模式为协同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水生环境中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联合暴露对生物的影响,为微塑料的生态风险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大型溞 联合暴露 毒性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