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颞浅筋膜脂肪瓣在晚期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评价
1
作者 杨娇艳 吉澳梅 +5 位作者 蒋砚青 章智宇 史亚伟 徐荣耀 张平 江宏兵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0,共7页
目的:探讨颞浅筋膜脂肪瓣在晚期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8例(21侧)晚期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关节盘切除... 目的:探讨颞浅筋膜脂肪瓣在晚期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7月—2023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8例(21侧)晚期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关节盘切除同期应用颞浅筋膜脂肪瓣进行修复,分析术前和术后3个月以上开口度、疼痛值、关节功能自主评价,通过影像学测量评估关节间隙的改变。结果:18例患者中,女17例,男1例,平均年龄(42.22±16.90)岁,关节盘穿孔12侧,占比57.14%;术前开口度为(24.00±7.94)mm,术后开口度为(34.83±4.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显示,术前大张口VAS值为50(25,75)分,术后为0(0,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进食VAS值为50(0,75)分,术后为0(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关节功能自我评价为(58.06±7.50)分,术后自我评价为(81.67±7.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影像学测量分析显示术后关节前、上、后间隙较术前有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浅筋膜脂肪瓣置换破损穿孔的关节盘可改善开口度、缓解疼痛,并且能有效稳定维持关节间隙,是治疗晚期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的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 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颞浅筋膜脂肪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盘形态学特征及盘髁角度对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保守治疗效果的初步评价
2
作者 宋佳璐 肖琦钦 岑啸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6-415,共10页
目的评估治疗前关节盘形态学特征及盘髁角度对前伸再定位咬合板(ARS)治疗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DwR)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1例ADDwR患者,分析ARS治疗前后核磁共振成像影像资料及Helkimo指数,评估治疗前患者关节盘长... 目的评估治疗前关节盘形态学特征及盘髁角度对前伸再定位咬合板(ARS)治疗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DDwR)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1例ADDwR患者,分析ARS治疗前后核磁共振成像影像资料及Helkimo指数,评估治疗前患者关节盘长度、厚度、形态分类对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关节盘形态学特征、盘髁角度及临床症状的影响。结果经ARS治疗,所有ADDwR患者主观症状指数(Ai)和临床症状指数(Di)下降,关节盘长度增加,厚度降低。其中轻微前移位者或1型关节盘者Ai降至0且Di下降最明显,轻度前移位者(至8.65 mm±1.79 mm)或5型关节盘者(至10.71 mm±2.62 mm)长度增长最明显,轻微前移位者关节盘厚度降低最明显(至3.08 mm±0.51 mm)。结论ARS治疗效果与关节盘移位程度及形态特征相关,为临床治疗决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伸再定位咬合板 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关节盘 核磁共振成像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分析
3
作者 刘冲 王波元 +2 位作者 姜洋 宋艾倬 李明贺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0-777,共8页
目的:从临床和影像学角度综合评估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TMJDA)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ADDWoR)的疗效,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术式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1例行TMJDA的ADDWoR患者,共涉及25侧颞下颌关节(TMJ)。测定所有患者术前、术... 目的:从临床和影像学角度综合评估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TMJDA)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ADDWoR)的疗效,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术式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21例行TMJDA的ADDWoR患者,共涉及25侧颞下颌关节(TMJ)。测定所有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内的最大开口度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计算Helkimo指数中的临床症状指数(Di)。制定术后并发症和满意度调查表,患者自我评价疗效,并评估其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最大开口度均明显增加(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最大开口度明显增加(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VAS均明显降低(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VAS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Di 0和DiⅠ患者百分率均明显增加(P<0.05),DiⅡ和DiⅢ患者百分率均明显减少(P<0.05),提示手术后TMJ功能有明显改善。21例ADDWoR患者中,满意者14例(66.67%),基本满意者7例(33.33%)。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关节盘长度明显增加(P<0.01),髁突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所有移位关节盘均复位;在共25侧关节中,23侧(92%)疗效评价为“优”,2侧(8%)疗效评价为“良”。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后面神经损伤、局部脱发、术区凹陷、涎瘘和味觉-出汗综合征;3例患者共计3侧关节于术后24 h内出现了耳前区麻木的症状,术后6个月随访时患者麻木症状消失。结论:TMJDA用于治疗ADDWoR能够稳定复位关节盘,可明显改善患者开口度及疼痛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盘锚固术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磁共振成像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髁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例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自然转归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特征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闫森 乔永明 段亮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8,共7页
目的 了解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自然病程的临床、影像学变化及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37例(45侧),男性4例,女性33例,平... 目的 了解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自然病程的临床、影像学变化及不同年龄段的差异性。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37例(45侧),男性4例,女性33例,平均年龄23.5岁,平均病程14.4个月。收集初诊及复诊时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资料,测量关节盘的长度和厚度、关节盘前移角度、髁突高度,使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临床及影像学的变化。结果 37例(45侧)患者复诊与初诊相比较:3例3侧自愈为可复性盘前移位;48.4%患者自觉张口受限未缓解或加重;58.3%患者张口疼痛无改善;54.5%咀嚼疼痛无改善;33.3%患者面部偏斜呈现加重趋势,仅1例缓解。关节盘前移角度从初诊时61.63°增长至67.81°,关节盘长度从8.20 mm缩短至7.27 mm,髁突高度从23.17 mm降为22.76 mm,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吸收比例上升。青少年组与成人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关节软硬组织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自然病程中,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不能完全缓解;不同年龄段患者都会出现关节盘前移程度逐渐增大,关节盘长度逐渐缩短,发生折叠变形,髁突出现吸收,继发面部偏斜、下颌后缩等继发畸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次疗法加被动张口训练治疗慢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被引量:7
5
作者 储嘉琪 张银凯 +2 位作者 胡勤刚 韩方凯 周小陆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5期535-537,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腔封闭、灌洗和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即3次注射疗法)结合术后被动张口训练在治疗慢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中的作用。方法:将252例慢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150例,予以行3次注... 目的:探讨关节腔封闭、灌洗和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即3次注射疗法)结合术后被动张口训练在治疗慢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中的作用。方法:将252例慢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150例,予以行3次注射疗法,术后配合被动张口训练;对照组的102例患者仅行3次注射疗法而不进行被动张口训练。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81.3%,对照组有效率为42.2%,经统计学检验: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关节腔内3次注射疗法结合被动张口训练在慢性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关节腔内注射 被动张口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的口面肌功能训练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冬叶 陈莺 +4 位作者 黄紫娴 曹丽华 刘晓刚 余晓曼 何一青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3-75,共3页
目的提高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训练组33例。两组均行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口面肌功能训练,连续3个月后评... 目的提高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治疗效果。方法将64例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训练组33例。两组均行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训练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口面肌功能训练,连续3个月后评价效果。结果干预后训练组疼痛评分及最大张口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1);干预后两组负性情绪均达到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行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患者,增加口面肌功能训练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和增加张口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 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疼痛 张口度 透明质酸钠 关节腔注射 口面肌功能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下腔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俊杰 牟鸿 +3 位作者 张东升 龙星 王庆华 付秀兰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30-32,35,共4页
目的研究经关节下腔治疗颞下颌关节(TMJ)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DDw/o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单侧TMJADDw/oR患者56例,随机分为关节上腔组和下腔组,以治疗前作对照,经关节内灌洗、注射玻璃酸钠后行手法复位并佩戴密歇根... 目的研究经关节下腔治疗颞下颌关节(TMJ)不可复性盘前移位(ADDw/o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的单侧TMJADDw/oR患者56例,随机分为关节上腔组和下腔组,以治疗前作对照,经关节内灌洗、注射玻璃酸钠后行手法复位并佩戴密歇根(Michigan)稳定性咬合板2个月,复诊记录摩擦指数并评价其疗效。结果关节上腔和下腔治疗组开口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P<0.01),摩擦指数值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下腔治疗组开口改善度较上腔治疗组增加明显(P<0.05),而摩擦指数值又明显小于上腔治疗组(P<0.05)。结论TMJADDw/oR的关节下腔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上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下腔 颞下颌关节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对关节腔灌洗治疗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韩扬 傅开元 +1 位作者 陈慧敏 李婧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9-632,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腔灌洗后加糖皮质激素注射对治疗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短期、长期疗效以及髁突骨质影像改变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90例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分为对照组(44例)和试验组(46例),对照组在关节腔灌洗后只... 目的探讨关节腔灌洗后加糖皮质激素注射对治疗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短期、长期疗效以及髁突骨质影像改变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原则将90例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分为对照组(44例)和试验组(46例),对照组在关节腔灌洗后只注入生理盐水,试验组在关节腔灌洗后注入生理盐水与醋酸曲安奈德的混合液。治疗后3~4周(短期)和6个月(长期)复查,采用疼痛自评视觉模拟尺和Fricton颞下颌关节指数评价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髁突骨质的改变。对有疼痛主诉的患者同时记录治疗后1周每天睡前疼痛分值。结果 1)治疗后1周,试验组疼痛减轻更显著(P〈0.05)。2)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体征和疼痛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2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改善症状和体征,但2组之间各项指标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3)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的髁突骨质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除炎症疼痛明显者外,关节腔灌洗治疗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不必再加激素注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 关节腔灌洗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稳定咬合板厚度对可复性前移位患者颞下颌关节应力分布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鄢梨 王为 邱嘉旋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0-286,共7页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比较双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可复性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ADDwR)患者在佩戴两种不同厚度稳定性咬合板后紧咬时TMJ应力分布改变。方法根据患者CT、MRI影像数据...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比较双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可复性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ADDwR)患者在佩戴两种不同厚度稳定性咬合板后紧咬时TMJ应力分布改变。方法根据患者CT、MRI影像数据,依次构建ADDwR患者牙尖交错位(工况1)与戴3、5 mm稳定咬合板咬合(工况2、3)时共3个TMJ有限元模型。分别给予3种工况中的下颌骨施加最大肌力60 s,之后对各工况中关节窝和髁突软骨表面、关节盘表面及双板区的最大等效应力进行评估。结果各工况左侧TMJ内各结构等效应力均大于右侧。戴3 mm咬合板后,双侧关节盘均未发生复位,关节盘应力仍旧集中在后带及双板区,双侧关节软骨表面应力显著增加;戴5 mm咬合板后,右侧关节盘复位,关节盘最大应力位于中间带,关节软骨和双板区等效应力降低约40%,左侧关节盘未复位,关节窝软骨和双板区等效应力下降约6%。结论ADDwR患者佩戴不同厚度咬合板,TMJ内应力及其分布模式均发生改变;5 mm稳定性咬合板可以减小ADDwR患者关节窝软骨及双板区表面应力,关节盘复位有利于缓解ADDwR患者TMJ应力。临床为ADDwR患者选择稳定性咬合板治疗时,在保证舒适前提下,较厚的咬合板可以获得更有利的应力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咬合板 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颞下颌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质酸钠注射治疗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CBCT影像学评价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菁 郭艳莉 +1 位作者 刘坚 龙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2-687,共6页
目的:对比治疗前后CBCT影像,观察透明质酸钠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后髁突位置及形态变化。方法:对40例患者进行3次透明质酸钠关节上腔注射治疗。通过治疗前、治疗后3、9、12个月CBCT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检查,从髁突位置形态... 目的:对比治疗前后CBCT影像,观察透明质酸钠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后髁突位置及形态变化。方法:对40例患者进行3次透明质酸钠关节上腔注射治疗。通过治疗前、治疗后3、9、12个月CBCT影像学检查及临床检查,从髁突位置形态变化、疼痛度(VAS)、最大开口度(MMO)、Fricton指数观察透明质酸钠对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治疗效果。结果:CBCT显示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伴骨关节病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9、12个月比较,髁突骨质有明显改建,骨面变得平整光滑,骨赘减小(P=0.026,P=0.001),部分单纯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治疗后9个月髁突可以向前移动(P=0.038);治疗后患者MMO增大,VAS减小(P〈0.05),Fricton指数降低。治疗后3~12个月Fricton指数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CBCT显示透明质酸钠可促进已破坏髁突表面骨质改建,但不能使后移位的髁突回到关节窝中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 透明质酸钠 锥形束CT(CB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