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兔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4
1
作者 吴波 卢正茂 +5 位作者 王尧 罗天航 薛绪潮 毕建威 康俊升 方国恩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454-457,共4页
本研究探讨兔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抽取兔骨髓细胞,用梯度密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以内皮细胞培养液培养,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流式细胞术以及内皮祖... 本研究探讨兔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方法。抽取兔骨髓细胞,用梯度密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以内皮细胞培养液培养,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试验、流式细胞术以及内皮祖细胞吞噬功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新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呈圆形,培养48小时后可见贴壁细胞呈集落样生长,细胞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分裂相明显,至培养第7天成片生长的细胞集落相互连接呈梭形的内皮样细胞。内皮祖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CD133(+),CD34(+),Ⅷ因子(++),KDR(++);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显示CD133的阳性率为(18.23±7.12)%,CD34的阳性率为(47.71±14.85)%,CD31的阳性率为(71.61±13.51)%,KDR的阳性率为(87.24±11.40)%。细胞吞噬功能鉴定说明超过80%的贴壁细胞都特异性地摄取了Dil-acLDL和FITC-UEA-1。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兔骨髓源的单个核细胞,在一定的诱导培养条件下能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祖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内皮祖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分离 细胞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孔法分离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 被引量:10
2
作者 王佐 童中艺 +4 位作者 周晓峰 姜志胜 唐朝克 宋砚明 田永凤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54-759,共6页
用一种杂交瘤皿,根据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colony-forming units,EPCs-CFUs)的形态特征和EPCs表面特异性标记物分离EPCs.取大鼠股骨、胫骨骨髓,将全骨髓接种在聚苯乙烯制作的杂交瘤皿上,培养4~7天后出... 用一种杂交瘤皿,根据内皮祖细胞集落形成单位(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colony-forming units,EPCs-CFUs)的形态特征和EPCs表面特异性标记物分离EPCs.取大鼠股骨、胫骨骨髓,将全骨髓接种在聚苯乙烯制作的杂交瘤皿上,培养4~7天后出现CFUs,将这些集落分别挑选出来后,取单个集落的部分细胞免疫荧光鉴定EPCs表面特异性标记物CD133/VEGFR-2.CD133/VEGFR-2双阳性即为EPCs-CFUs.与此对应的余下一部分继续传代增殖,流式细胞术鉴定CD133/VEGFR-2/CD34,并把此方法命名为微孔法.发现接种后第4天,显微镜下可见明显的CFUs.免疫荧光鉴定大约7%的CFUs为CD133+/VEGFR-2+,进一步传代培养,流式细胞术鉴定CD133+/VEGFR-2+/CD34+细胞纯度达70%以上.传代细胞可在体外形成血管样结构,并表达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vWF.结果表明通过微孔法能成功地从大鼠骨髓分离到EP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瘤皿 分离 大鼠骨髓 内皮祖细胞 微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速贴壁法分离兔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辛毅 刘小希 +6 位作者 赵伟 刘飒 李娜 许秀芳 黄益民 罗毅 张宏家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46-753,共8页
本研究探讨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兔骨髓中同时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抽取兔骨髓,应用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差速贴壁经纤连... 本研究探讨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兔骨髓中同时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和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的方法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抽取兔骨髓,应用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采用差速贴壁经纤连蛋白包被并结合EGM-2MV培养基分别扩增MSC和EPC。用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通过绘制生长曲线法、MTT法、DNA周期检测MSC和EPC的增殖能力及诱导分化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能力,并结合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SC免疫原型以鉴定MSC;细胞吞噬功能特异性地摄取Dil-ac-LDL及FITC-UEA-1,并结合CD133、VEGFR2/KDR、CD34免疫荧光鉴定EPC,并计算其纯度。结果表明,经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在早期贴壁细胞24 h换液时即可见明显集落形成,8 d后达80%融合,细胞呈均匀一致的长梭形排列;2次贴壁细胞经EGM-2MV培养基培养,第3天开始伸展,约8 d可融合近80%,细胞呈多角形,出现条索状结构;2种细胞台盼蓝法测定细胞传代成活率均在90%以上,传至第2代后,生长曲线均近似"S"形;MTT法检测显示,细胞生长d 3至d 5时光密度值变化较明显;MSC G0-G1期为(93.32±1.65)%、EPC G0-G1为(93.05±1.95)%,2种细胞DNA周期无明显差异;早期贴壁细胞FCM检测CD90、CD44阳性率为(99.7±1.12)%、(99.1±2.33)%;CD14、CD45、CD79a阳性率分别为(4.8±0.38)%、(6.8±0.49)%及(0.4±0.08)%,经体外诱导能够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分化,鉴定为MSC;2次贴壁细胞传至第2代经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阳性率(82.1±3.4)%,CD133、VEGFR2/KDR、CD34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4.2±3.2)%、(64.7±4.3)%及(43.5±1.5)%,鉴定为EPC。结论:应用密度梯度分离法结合差速贴壁筛选法可培养出高纯度的MSC,2次贴壁细胞经纤连蛋白预包被并结合EGM-2MV培养基体外诱导可培养出增殖能力较强的EPC,为组织工程学研究提供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速贴壁法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祖细胞 细胞培养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增效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VEGF、SDF-1表达 被引量:13
4
作者 杨彦 陈庆伟 +1 位作者 曹广煜 李桂琼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研究在丹参酮ⅡA的辅助下,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VEGF与SDF-1表达是否能增强,从而促进细胞归巢。方法: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 目的:研究在丹参酮ⅡA的辅助下,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VEGF与SDF-1表达是否能增强,从而促进细胞归巢。方法: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培养,并进行形态学、免疫学(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功能学(Dil-acLDL与FITC-UEA-1双荧光染色)鉴定。将鉴定为EPCs的细胞分为单纯EPCs组(对照组)、EPCs+丹参酮ⅡA组(加药组)。细胞培养第9d,Western blot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VEGF、SDF-1基因与蛋白表达。结果:EPCs+丹参酮IIA组VEGF、SDF-1基因与蛋白表达均高于EPCs组(p均<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上调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VEGF及SDF-1表达,从而可能在缺血环境中更好促进EPCs归巢,更有效促进血管修复与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内皮祖细胞 丹参酮ⅡA 归巢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9
5
作者 蒋晶晶 武晓泓 +3 位作者 刘翠萍 徐宽枫 茅晓东 刘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94-697,I0002,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小鼠骨髓中同时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和内皮祖细胞(EPC)的方法。方法:从小鼠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经差速贴壁结合专用血清或特殊培养基分别扩增MSC和EPC。以成骨、成脂诱导分化鉴定MSC,并以流式细胞术(F...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稳定的从小鼠骨髓中同时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MSC)和内皮祖细胞(EPC)的方法。方法:从小鼠骨髓分离单个核细胞,经差速贴壁结合专用血清或特殊培养基分别扩增MSC和EPC。以成骨、成脂诱导分化鉴定MSC,并以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SC纯度;以Dil-ac-LDL、FITC-UEA-1荧光双标,结合vWF、CD31免疫组化染色鉴定EPC,并计算其纯度。结果:早期贴壁细胞48h换液时即可见明显集落形成,1周后即达80%融合,传至第3代后经诱导能够向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FCM检测CD29、CD34、CD45、CD90阳性率分别为(93.86±1.12)%,(0.48±0.38)%,(1.89±1.49)%,(94.11±3.32)%;2次贴壁细胞经EGM-2MV专用培养基培养后,第3天开始伸展,第5天可见集落形成,约2周左右可融合近80%,传代后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阳性率(75.2±4.5)%,vWF、CD3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分别为(55.7±4.7)%和(52.5±3.6)%。结论:采用该方法可以同时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内皮祖细胞,效率高,稳定性和重复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祖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的培养和表面标志物鉴定 被引量:4
6
作者 杨栋 辛世杰 +6 位作者 李凤贺 王磊 汪颖厚 李悦 李晰 马文锋 张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63-1066,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EPC)的方法,并对EPC多种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小鼠骨髓源性单个核细胞,应用专门培养基EGM-2培养。观察不同时期细胞增殖情况;在培养7 d后行DIL-AC-LDL和FITC-UEA-... 目的建立一种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EPC)的方法,并对EPC多种表面标志物进行鉴定。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小鼠骨髓源性单个核细胞,应用专门培养基EGM-2培养。观察不同时期细胞增殖情况;在培养7 d后行DIL-AC-LDL和FITC-UEA-1双荧光染色鉴定及流式细胞检测;应用RT-PCR分析0,4,7 d时CD31、CD34、CD45、CD117、CD133、FLK-1、VE-Cad等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诱导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72 h后基本完成贴壁,8~9 d时贴壁70%~80%可进行传代,2~3周后呈典型的鹅卵石样外观。细胞培养7 d后DIL-AC-LDL和FITC-UEA-1双染色阳性细胞比例为(90.16±6.77)%,流式细胞检测PE-Flk-1、APC-CD133、FITC-CD34均阳性概率为(1.73±0.27)%。RT-PCR结果显示随时间推移CD34、CD117、CD133的表达量逐渐下降,而CD31、FLK-1、VE-Cad等内皮系标志物的表达逐渐增加。结论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定向诱导培养可获得较多数量的EPC,以流式细胞检测技术为主,结合细胞形态学和功能学对EPC进行鉴定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小鼠 骨髓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脂蛋白A损伤小鼠骨髓源性EPCs血管发生能力及其机制 被引量:4
7
作者 王仁 张凯 +8 位作者 李爽 童中艺 李国华 赵战芝 林小龙 赵岳 刘峰涛 王佐 姜志胜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57-765,共9页
改善血流、促进血管新生是缺血性外周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措施.由于载脂蛋白A(ApoA)与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具有75%~98%的结构同源性,因此,ApoA也可能通过类似Plg的方式抑制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增殖、... 改善血流、促进血管新生是缺血性外周血管疾病的重要治疗措施.由于载脂蛋白A(ApoA)与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具有75%~98%的结构同源性,因此,ApoA也可能通过类似Plg的方式抑制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增殖、黏附及迁移而影响血管发生的能力.本文研究ApoA对EPCs血管发生的影响及机制.为了编码人ApoA全长cDNA序列的pSG-5表达载体,转染COS-7细胞株后进行培养,收集培养液,免疫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ApoA蛋白;从转ApoA基因小鼠、野生型对照鼠及正常对照鼠骨髓分离培养EPCs,经ApoA处理后移植下肢缺血实验小鼠,于移植后第3、7、14天后观察ApoA对EPCs黏附、迁移及血管发生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ApoA能显著降低EPCs的黏附、迁移能力,Matrigel胶上,EPCs血管腔样结构严重破坏,体内实验揭示,EPCs归巢至ApoA转基因小鼠缺血组织血管周围的数量及毛细血管数量显著减少.结果表明,ApoA能损伤EPCs的黏附、迁移及归巢,最终损伤EPCs的血管发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载脂脂蛋白A 血管发生 骨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对动脉粥样硬化兔骨髓内皮祖细胞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李蕾 张怀勤 +2 位作者 尹娟 范旰 陈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54-1156,共3页
目的:研究黄芪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生长的影响,并探讨黄芪对冠心病临床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动脉粥样硬化组,体外分离培养EPCs,通过荧... 目的:研究黄芪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生长的影响,并探讨黄芪对冠心病临床治疗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动脉粥样硬化组,体外分离培养EPCs,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经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摄取试验和荆豆凝集素(FITC-UEA-I)和体外成血管试剂matrigel观察细胞成血管功能来鉴定EPCs,检测细胞黏附能力、迁移能力及增殖能力。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组兔冠状动脉可见斑块或脂纹;DiI-ac-LDL和FITC-UEA-I双染色阳性;培养6d的EPCs可见血管腔样的结构;动脉粥样硬化组EPCs的数量、黏附、迁移及增殖能力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黄芪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组兔骨髓EPCs的数量的增加及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并以20g/L最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黄芪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为促进EPCs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内皮祖细胞 黄芪 骨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二醇对骨髓内皮祖细胞部分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赵晓辉 黄岚 +5 位作者 尹扬光 周健 方玉强 朱光旭 陈剑飞 崔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43-345,共3页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体外培养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及增殖、迁移、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FITC-荆豆凝集素I、DiI-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荧光双染鉴定。单个核细胞培养... 目的观察雌二醇对体外培养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及增殖、迁移、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骨髓单个核细胞,FITC-荆豆凝集素I、DiI-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荧光双染鉴定。单个核细胞培养4天后进行实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雌二醇治疗组。雌二醇治疗组加入不同浓度雌二醇(分别为0.001、0.01、0.1μmol/L)培养48 h,然后分别采用四氮唑溴盐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来观察EPCs的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结果雌二醇剂量依赖性增加EPCs数量并显著改善了EPCs的黏附、迁移和增殖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雌二醇可增加培养EPCs的数量并改善EPCs部分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二醇 骨髓 细胞培养 内皮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不同年龄大鼠骨髓EPCs对损伤内膜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剑飞 黄岚 +6 位作者 武晓静 晋军 赵晓晖 赵谨红 刘兰 周健 于世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274-2275,共2页
目的:观察移植不同年龄大鼠骨髓EPCs对损伤血管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选取4月龄SD雄性大鼠30只,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均分成接受4月龄大鼠骨髓EPCs移植组、接受18月龄大鼠骨髓EPCs移植组和对照组。于接受移植后14d处死大鼠,颈动... 目的:观察移植不同年龄大鼠骨髓EPCs对损伤血管内膜增殖的影响。方法:选取4月龄SD雄性大鼠30只,建立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均分成接受4月龄大鼠骨髓EPCs移植组、接受18月龄大鼠骨髓EPCs移植组和对照组。于接受移植后14d处死大鼠,颈动脉切片观察不同年龄大鼠骨髓EPCs对损伤血管内膜增殖的影响。结果:接受EPCs移植的大鼠损伤内膜增殖少于非移植组,接受4月龄大鼠骨髓EPCs移植组较接受18月龄大鼠骨髓EPCs移植组内膜增殖也明显减轻。结论:外源性EPCs可减轻损伤血管内膜增殖,且供体年龄对EPCs功能有影响,随供体年龄增加,减弱损伤内膜增殖功能减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因素 内皮祖细胞 骨髓 血管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3
11
作者 魏来 赵强 +4 位作者 付晗 贾剑国 徐丹令 王克强 邹云增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04-407,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分离、培养并向内皮细胞方向诱导分化的方法和条件。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经差速贴壁后取二次贴壁细胞选择性诱导培养2W。以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法以及vWF、Flk-1免疫荧光...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分离、培养并向内皮细胞方向诱导分化的方法和条件。方法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经差速贴壁后取二次贴壁细胞选择性诱导培养2W。以Dil-ac-LDL、FITC-UEA-1双荧光染色法以及vWF、Flk-1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EPC;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EPC纯度;细胞培养液一氧化氮(NO)含量测定分析EPC功能。结果二次贴壁细胞经诱导培养后3d开始伸展,5d形成集落,7~10d增殖加速并出现条索状结构,2W大部分细胞呈多角形。Dil—ac—LDL、FITC-UEA-1双染.vWF及Flk-1免疫荧光染色阳性率均〉70%。FACS检测其中vWF阳性细胞占77.93%.Flk-1阳性细胞占81.50%。二次贴壁并经诱导培养的细胞培养液中NO含量明显高于普通培养的细胞.但低于成熟内皮细胞(P〈0.05)。结论大鼠骨髓富含EPC,体外诱导培养后可以表现出内皮细胞的部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内皮祖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猪角膜脱细胞基质为载体培养猫骨髓内皮祖细胞构建角膜后板层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邵春益 傅瑶 +2 位作者 陆雯娟 李瑾 范先群 《眼科新进展》 CAS 2008年第4期249-251,258,共4页
目的探讨以猪角膜脱细胞基质(cornea acellular matrix,CACM)为载体培养猫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体外构建角膜后板层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猫骨髓EPC,并用PKH26标记,观察标记效率。用10g.L-1Triton X-100... 目的探讨以猪角膜脱细胞基质(cornea acellular matrix,CACM)为载体培养猫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体外构建角膜后板层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猫骨髓EPC,并用PKH26标记,观察标记效率。用10g.L-1Triton X-100脱细胞,联合逐步切薄角膜、超净台中自然晾干法制备角膜脱细胞基质,行HE染色,Hoechst染核,电镜观察猪CACM的胶原排列和细胞脱除情况。将标记的EPC接种到猪CACM上,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培养的猫骨髓EPC形态上呈多边形,几乎全部EPC可以标记上PKH26,细胞膜呈现红色荧光,至少可维持1个月。制备的猪CACM可保持整齐的胶原排列,细胞完全脱除。EPC在CACM上呈单层生长,贴附较好。构建的组织工程角膜后板层与正常角膜相似。结论以猪CACM为载体培养猫骨髓EPC可体外构建组织工程角膜后板层,为进一步体内移植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内皮祖细胞 角膜 脱细胞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粥样硬化鼠骨髓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剑飞 黄岚 +4 位作者 晋军 武晓静 刘兰 崔斌 赵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013-1015,共3页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探讨EPCs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和非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各10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获取单个核细... 目的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数量和功能的改变,探讨EPCs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和非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各10例,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骨髓获取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培养板,培养7d后对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荆豆凝血素Ⅰ(FITC UEA I)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 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和黏附能力测定观察EPCs的迁移和黏附能力。结果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骨髓EPCs数量明显减少[EPCs/(视野×400):(27.2±3.3)与(43.0±12.2),P<0.01],且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骨髓EPCs的黏附和迁移能力明显受损。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可能与骨髓EPCs数量减少、迁移、黏附功能减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骨髓内皮祖细胞 数量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内皮细胞产生造血抑制因子 被引量:8
14
作者 程腊梅 王绮如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85-491,共7页
本研究探讨骨髓内皮细胞分泌的造血抑制因子在扩增造血祖细胞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收集无血清骨髓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 (BMEC CM) ,离心超滤 ,获得 >1 0kD和 <1 0kD的组分 ,以观察BMEC CM原液及其 >1 0kD和 <1 0k... 本研究探讨骨髓内皮细胞分泌的造血抑制因子在扩增造血祖细胞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收集无血清骨髓内皮细胞条件培养液 (BMEC CM) ,离心超滤 ,获得 >1 0kD和 <1 0kD的组分 ,以观察BMEC CM原液及其 >1 0kD和 <1 0kD组分对CFU GM及HPP CFC的增殖作用的影响 ;检测骨髓内皮细胞及BMEC CM中抑制因子的表达 ,用抗体中和实验检测BMEC CM中的抑制因子对造血集落的抑制活性 ;用膜杂交法检测抑制因子联合造血刺激因子扩增造血细胞时增殖与分化相关基因的改变。结果表明 :①BMEC CM ,>1 0kD及 <1 0kD组分分别加入集落培养体系 ,BMEC CM对CFU GM及HPP CFC的生成无明显影响 ,>1 0kD组分增加CFU GM及HPP CFC的生成 ,<1 0kD组分抑制CFU GM及HPP CFC的生成。②BMEC CM ,>1 0kD及 <1 0kD组分分别加入骨髓细胞液体培养体系培养 2 4小时后 ,BMEC CM组CFU GM明显减少 ,HPP CFC显著增加 ;>1 0kD组分组CFU GM明显增加 ,HPP CFC无显著改变 ;<1 0kD组分组CFU GM及HPP CFC均明显减少。③小鼠骨髓内皮细胞表达MIP 2 ,MIP 1α ,MSP ,TGF β,TNF α,IFN γ及Tβ4。BMEC CM中存在有MIP 2 ,MIP 1α ,MSP ,TGF β ,TNF α和Tβ4。④抗体中和实验结果表明在BMEC CM中的TGF β ,MSP ,MIP 1α,IFN γ和Tβ4有明显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扩增 造血祖细胞扩增 骨髓内皮细胞 造血抑制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 被引量:2
15
作者 方晓 王康康 +2 位作者 高维陆 张辉 尹宗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96-1699,共4页
取90gSPF级SD大鼠的双后肢骨髓,分别使用直接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内皮培养体系EGM-2培养基进行定向诱导分化7~14d获得大鼠内皮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细胞功能学鉴定内皮祖细胞,观察内皮祖细胞出现的时间... 取90gSPF级SD大鼠的双后肢骨髓,分别使用直接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用内皮培养体系EGM-2培养基进行定向诱导分化7~14d获得大鼠内皮祖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细胞功能学鉴定内皮祖细胞,观察内皮祖细胞出现的时间和数量,CCK-8法鉴定细胞的增殖能力。与密度梯度离心法相比,直接贴壁法在内皮祖细胞出现的时间、数量和增殖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相对于密度梯度离心法,直接贴壁法培养出的内皮祖细胞分化时间更短、数量更多且增殖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骨髓 直接贴壁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附子理中汤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骨髓干细胞鼻腔归巢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滕磊 董雪林 +3 位作者 张弢 袁波 蔡蔚然 忻耀杰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33,I0016,I0017,共6页
目的研究附子理中汤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内皮祖细胞(EPCs)归巢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复制变应性鼻炎的疾病模型,将12只模型大鼠分为治疗组(附子理中汤干预)和空白组,雌雄各半,每组6只。在模型建立后的7 d分别评价两... 目的研究附子理中汤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内皮祖细胞(EPCs)归巢的影响及意义。方法复制变应性鼻炎的疾病模型,将12只模型大鼠分为治疗组(附子理中汤干预)和空白组,雌雄各半,每组6只。在模型建立后的7 d分别评价两组的症状积分及鼻腔黏膜取材免疫荧光检测鼻腔黏膜MSCs和EPCs的阳性率。结果空白组0、7天的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后积分减少(P<0.05)。两组间同期比较,第0天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的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应性鼻炎造模成功后,骨髓MSCs和EPCs都能够从循环系统向鼻腔黏膜归巢,在鼻腔黏膜都有阳性表达。经χ2检验,治疗组在治疗后鼻腔黏膜的MSCs和EPCs阳性率均较空白组提高(P<0.05)。说明治疗组附子理中汤能有效改善变应性鼻炎大鼠的症状,且能促进变应性鼻炎大鼠的骨髓MSCs和EPCs向鼻腔归巢。结论骨髓MSCs和EPCs能够向变应性鼻炎的鼻腔黏膜归巢,而附子理中汤能够促进骨髓MSCs和EPCs的鼻腔归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内皮祖细胞 归巢 附子理中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血管内皮祖细胞的体外获取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泸平 杨玉齐 +4 位作者 范应中 杨帅平 张春英 张谦 王家祥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65-567,共3页
目的探讨如何获得高浓度的兔血管内皮祖细胞(EPC)。方法抽取兔双下肢骨髓,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传代,应用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bFGF联合诱导培养传代细胞,观察诱导前和诱导后第2代、3代细胞形态的变化... 目的探讨如何获得高浓度的兔血管内皮祖细胞(EPC)。方法抽取兔双下肢骨髓,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传代,应用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bFGF联合诱导培养传代细胞,观察诱导前和诱导后第2代、3代细胞形态的变化,并对培养所得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测CD34、CD133、CD31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培养细胞第2d出现簇状贴壁生长,第4d由圆形变成纺锤形,呈条索状排列。与诱导前相比,诱导后第2代细胞CD34、CD133和CD31阳性细胞率无明显变化,诱导后第3代细胞CD34细胞阳性率无明显改变,CD133细胞阳性率明显下降,CD31细胞阳性率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兔骨髓源的单个核细胞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诱导所得细胞具有EPC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单个核细胞 血管内皮祖细胞 分离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内皮前体细胞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骆益宙 秦叔逵 +3 位作者 王喜 钱建新 顾小强 王杰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了解骨髓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通过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EPCs,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FP质粒以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EPCs,并检测其表达;建立小鼠Lewis肿瘤移... 目的:了解骨髓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关系。方法:通过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EPCs,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GFP质粒以阳离子脂质体转染法将其导入EPCs,并检测其表达;建立小鼠Lewis肿瘤移植模型,回输基因修饰EPCs,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肿瘤新生血管局部GFP表达情况并计数。结果:pcDNA3.1/GFP真核表达载体转染EPCs后,EPCs表达GFP片断。部分GFP标记的EPCs在肿瘤新生血管定位,计数结果提示约14.0%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来源于EPCs。结论:骨髓来源的EPCs参与肿瘤新生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前体细胞 绿色荧光蛋白 血管生成 肿瘤 骨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源性血管内皮前体细胞与出生后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形成 被引量:3
19
作者 郑玮 杨向红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734-1738,共5页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exist in bone marrow, umbilical cord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 of adult mammals, including humans. Furthermore, the discovery of EPCs has led to the notion of adult vasculogenesi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 exist in bone marrow, umbilical cord blood and peripheral blood of adult mammals, including humans. Furthermore, the discovery of EPCs has led to the notion of adult vasculogenesis, in which bone marrow (BM)-derived EPCs home to and incorporate into sites of new blood vessel formation, where they differentiate into endothelial cell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postnatal vasculogenesis.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hat circulating BM-derived EPCs are involved in promoting physiologic and pathologic neovascularization, such as wound healing and tumor growth. They are of great clinical importance in pro- or anti-angiogenic therapie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内皮前体细胞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新生血管化 生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改善糖尿病小鼠骨髓内皮祖细胞动员障碍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董莉 徐标 +3 位作者 康丽娜 丁亮 陈琴 高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糖尿病小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动员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链脲霉素诱导C57BL/6雄鼠糖尿病,随机分为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组(胰岛素组)3组(各组n=32)。人组小鼠饲养2个月后行左侧股动脉... 目的:探讨胰岛素对糖尿病小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PC)动员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链脲霉素诱导C57BL/6雄鼠糖尿病,随机分为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组(胰岛素组)3组(各组n=32)。人组小鼠饲养2个月后行左侧股动脉高位结扎离断术造成急性单侧后肢缺血模型。胰岛素组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流式细胞术检测术后(0,1,3,7天,n=6~10)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干细胞因子受体/干细胞抗原-1/胎肝激酶-1阳性早期EPC比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及骨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间充质衍生因子let(SDF-1α)水平。免疫印迹法测定骨髓VEGF、蛋白激酶B、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酶谱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酶活性。结果:糖尿病组呈现缺血诱导的骨髓EPC动员障碍,动员高峰期其外周血早期EPC数量较非糖尿病组显著减少(P〈0.01);并伴随血浆及骨髓VEGF及SDF-1α释放减少(P〈0.01);骨髓VEGF蛋白表达受抑制、蛋白激酶B与内皮一氧化氮合酶磷酸化减弱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酶活性受损(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胰岛素组缺血术后骨髓EPC动员能力、VEGF及SDF-1α释放水平及骨髓蛋白激酶B/内皮一氧化氮合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信号通路活化水平较糖尿病组均明显提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改善糖尿病动物缺血诱导的骨髓EPC动员障碍,这种作用可能通过恢复受损的SDF-1α/VEGF信号通路活化而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动员 内皮祖细胞 骨髓 胰岛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