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2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ptimization for flexible mechanism with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nd advanced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春宜 宋鲁凯 +2 位作者 费成巍 郝广平 刘令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8期2001-2007,共7页
To improve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ptimization(RBDO) of flexible mechanis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advanced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method(PSO-AERSM) was proposed by integr... To improve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ptimization(RBDO) of flexible mechanism,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advanced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method(PSO-AERSM) was proposed by integrating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 algorithm and advanced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method(AERSM). Firstly, the AERSM was developed and its mathematic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d the PSO algorithm was investigated. And then the RBDO model of flexible mechanism was presented based on AERSM and PSO. Finally, regarding cross-sectional area as design variable, the reliability optimization of flexible mechanism was implemented subject to reliability degree and uncertainties based on the proposed approach. The optimiz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cross-section sizes obviously reduce by 22.96 mm^2 while keeping reliability degre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method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ERSM holds high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while keeping computational precision for the RBDO of flexible mechanism, and PSO algorithm minimizes the response of the objective function. The efforts of this work provide a useful sight for the reliability optimization of flexible mechanism, and enrich and develop the reliability theory as we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ptimization flexible robot manipulator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dvanced extremum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vanced median method for timing jitter compensation 被引量:2
2
作者 Wang Chen Zhu Jiangmiao +2 位作者 Jan Verspecht Liu Mingliang Li Yang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72-476,共5页
Timing jitter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on the accuracy of time domain precision measurement. Timing jitter compensation is one of the problems people concern. Because of the flaws of median method, PD... Timing jitter is one of the 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on the accuracy of time domain precision measurement. Timing jitter compensation is one of the problems people concern. Because of the flaws of median method, PDF deconvolution method and synthetic method, we put forward a new method for timing jitter compensation, which is called advanced median method. The theory of the advanced median method based on 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 is analyzed, and the process of the advanced median method i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show that compared with other methods, the new method could compensate timing jitter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时抖动补偿 中值方法 时域 精密测量 仿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VANCE IN THE PREPARATION OF ENANTIOMERICALLY PURE 1,1'-BI-2-NAPHTHOLS BY BORON CHEMICAL METHOD
3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89-189,共1页
关键词 BI-2-NAPHTHOLS BY BORON CHEMICAL method advancE IN THE PREPARATION OF ENANTIOMERICALLY PURE 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天然气压差发电参数优化
4
作者 张朋岗 杨冬磊 +3 位作者 程曦 骆兴龙 李玮 李有江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0,共9页
目的解决压差发电装置发电功率低的问题,优化工艺参数。方法①通过常规㶲及高级㶲分析法发现透平膨胀机可避免外源㶲损占比达42%,表明装置自身的运行参数设置不合理,导致了高㶲损。②采用响应面法分析和优化运行参数,以进出口压力比、进口... 目的解决压差发电装置发电功率低的问题,优化工艺参数。方法①通过常规㶲及高级㶲分析法发现透平膨胀机可避免外源㶲损占比达42%,表明装置自身的运行参数设置不合理,导致了高㶲损。②采用响应面法分析和优化运行参数,以进出口压力比、进口温度、天然气体积流量作为因素变量,以发电功率、总㶲损作为响应值,设计13组试验。结果进出口压力比和天然气体积流量间的交互作用对发电功率的影响最显著,进出口压力比和天然气体积流量的交互作用、进口温度和天然气体积流量的交互作用对总㶲损的影响显著。据此,提出通过提高进出口压力比、天然气体积流量和降低进口温度的方式来进行参数优化的策略。根据优化后的工艺参数调整现场参数:进出口压力比为1.38、进口温度为30.7℃、天然气体积流量为11×10^(4)m^(3)/h,此时,发电功率达到625.3 kW,总㶲损降低了180.9 kW,其中,透平膨胀机㶲效率增至72.3%,可避免的外源㶲损减少了104.4 kW。此外,装置的年经济效益增加了114.5万元,CO_(2)的年排放量减少了1109.5 t。结论针对各类复杂的天然气处理工艺,可使用高级㶲分析与响应面分析的组合优化法。首先,利用高级㶲分析量化工艺改进的潜力;若可避免外源㶲损占比较大,则再采用响应面法进一步进行参数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压差发电 高级㶲分析 交互作用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文分析及超前探测的隧道涌水量预测
5
作者 张晓宇 赵晓彦 +4 位作者 杜世回 赵文 田振宇 李其帅 杨青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8-81,104,共5页
研究目的:隧道的裂隙涌水往往集中于洞身断裂带、裂隙带、岩性分界、土石界面、沟谷两侧等特殊地段,由于集中出水段落的难以确定,隧道涌水量预测与施工开挖揭示往往差异较大。针对施工期间隧道洞身集中出水段水量预测问题,首先充分利用... 研究目的:隧道的裂隙涌水往往集中于洞身断裂带、裂隙带、岩性分界、土石界面、沟谷两侧等特殊地段,由于集中出水段落的难以确定,隧道涌水量预测与施工开挖揭示往往差异较大。针对施工期间隧道洞身集中出水段水量预测问题,首先充分利用弹性波反射法、瞬变电磁获取的物性差异实现掌子面前方60~100m范围内的富水段落及特征的确定,在分析评价隧道地下水位、水压等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应用地下水动力学法开展掌子面前方100m隧道涌水量预测。研究结论:(1)以某砂板岩隧道通过区域逆断层为例,通过水文地质分析确定了逆断层下盘及核部存在集中出水风险,该段地下水位埋深460m,以中等富水为主,反演渗透系数为0.1~0.3m/d;(2)依据弹性波反射法和瞬变电磁确定掌子面前方27m范围内为集中出水段落;(3)采用大岛志洋、古德曼等理论公式对掌子面前方27 m最大涌水量进行预测,预测最大涌水量为4017~4724 m^(3)/d,实际开挖总水量在3480~5280 m^(3)/d之间波动;(4)相关计算成果可为隧道突涌水处置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超前探测 弹性波反射法 瞬变电磁 集中出水段 涌水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柴油喷入正丁醇-空气预混合气内的着火及反应区扩展特性研究
6
作者 张磊 赵潇楠 陈宁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6-296,共11页
基于生物柴油真实组分构建其燃烧反应机理,并与正丁醇燃烧反应机理整合,获得了一个包括218个组分和856个反应的联合燃烧反应机理,用于模拟研究两种燃料组合应用于内燃机先进燃烧方式的基本特征.利用实验数据对所得联合反应机理进行了验... 基于生物柴油真实组分构建其燃烧反应机理,并与正丁醇燃烧反应机理整合,获得了一个包括218个组分和856个反应的联合燃烧反应机理,用于模拟研究两种燃料组合应用于内燃机先进燃烧方式的基本特征.利用实验数据对所得联合反应机理进行了验证并将其与大涡模拟模型进行整合,用于模拟研究生物柴油喷入正丁醇-空气预混合气的着火及燃烧过程.基于恒定容积燃烧室的实验数据,对所得燃烧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利用改进后的燃烧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预混氧气浓度、缸内初始温度等参数对着火及反应区扩展特性的影响,并且获得了碳烟、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柴油 先进燃烧方式 正丁醇 着火及反应区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直流电法偶极-偶极超前探测装置模拟及其应用
7
作者 岳建华 滕小振 +3 位作者 习丹阳 张河瑞 吴晓康 鲁凯亮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4-571,共8页
煤矿井下直流电法超前探测是探查掘进工作面前方含导水构造的主要方法之一,现场实际应用时多采用基于球壳理论发展出来的三极超前探测装置,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该装置的探测精度与分辨率产生了质疑,且该装置井下施工时需布置无穷远电极,进... 煤矿井下直流电法超前探测是探查掘进工作面前方含导水构造的主要方法之一,现场实际应用时多采用基于球壳理论发展出来的三极超前探测装置,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该装置的探测精度与分辨率产生了质疑,且该装置井下施工时需布置无穷远电极,进而造成施工效率低和成本高等问题。为提高直流电法超前探测精度和现场施工效率,提出了矿井直流电法偶极-偶极超前探测装置,通过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实测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偶极-偶极装置的探测能力进行研究。首先,建立全空间地电模型对直流偶极子源的电场分布特征进行正演模拟,证明了该方法在直流电法超前探测中的可靠性与可行性。然后,通过设置均匀全空间地电模型和含不同形状低阻异常体的地电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单极-偶极与偶极-偶极装置的超前探测效果及对低阻异常体的响应特征。最后,通过现场试验,获得了掘进巷道工作面前方的电性响应特征,采用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工作面前方5~45 m内有一处低阻异常,经钻探验证该异常属实。结果表明:采用矿井直流电法偶极-偶极超前探测装置可以有效地探查掘进工作面前方的低阻异常体,且该方法探测精度和施工效率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直流电法 超前探测 偶极-偶极装置 数值模拟 响应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震波超前地质预报及其应用效果
8
作者 蔡盛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3-202,共10页
【目的】针对传统隧道地震反射波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受限于二维观测系统几何局限导致的异常体空间定位偏差问题,建立基于实际隧道几何结构的三维地震波超前预报方法。【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验证”技术路径,解决了三维探... 【目的】针对传统隧道地震反射波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受限于二维观测系统几何局限导致的异常体空间定位偏差问题,建立基于实际隧道几何结构的三维地震波超前预报方法。【方法】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验证”技术路径,解决了三维探测系统的波场重构、空间建模、偏移成像等关键技术难题。基于几何地震学原理论证了三维观测对异常体探测范围及定位精度的提升效应;应用旋转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实现了隧道全空间TTI介质三维波场正演,引入通量校正传输技术(FCT)抑制数值频散;结合快速行进法(fast marching method,FMM)计算波前走时,采用改进型Kirchhoff积分算法实现了三维偏移成像。【结果】鄂西铁路隧道现场试验表明:三维方法在掌子面前方20 m(里程412 m)处精准探测到密集裂隙发育带;异常体定位范围较二维预报方法缩小20%;三维预报成果图可多角度展示异常体空间形态。【结论】三维地震反射波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提升了地质异常体的空间定位能力与解释直观性,为隧道施工地质灾害防控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超前地质预报 三维地震反射波 TTI介质正演 快速行进法 Kirchhoff偏移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时代的物种形成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则夫 刘建全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100,共30页
自达尔文时代起,物种形成便是演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物种形成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为其保护提供坚实基础。由于很多物种的演化历程十分复杂,使得物种形成研究充满了各种挑战。近年来,随着基因... 自达尔文时代起,物种形成便是演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物种形成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为其保护提供坚实基础。由于很多物种的演化历程十分复杂,使得物种形成研究充满了各种挑战。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与分析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研究领域进展迅速。本文综述了基因组时代的物种形成研究,从物种界定、二歧式物种分化、杂交物种形成、多倍化物种形成、生殖隔离基因、物种形成基因等方面,重点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并回顾了相关研究方法、对其特点与局限性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对物种形成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形成 基因组学 研究方法 研究进展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uO催化剂的制备及对双酚A的降解性能研究
10
作者 刘佳云 来芷伊 +2 位作者 王开勇 刘志勇 吴建宁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5-273,共9页
高级氧化工艺因其具有高效且催化方式多样,已成为废水处理中最受欢迎的方法之一。本文研究了以聚乙烯亚胺线性聚合物为结构导向剂,直接一步煅烧制备纳米氧化铜催化剂(CuO),活化过氧单硫酸盐(PMS),高效降解双酚A(BPA)的方法。结果表明,... 高级氧化工艺因其具有高效且催化方式多样,已成为废水处理中最受欢迎的方法之一。本文研究了以聚乙烯亚胺线性聚合物为结构导向剂,直接一步煅烧制备纳米氧化铜催化剂(CuO),活化过氧单硫酸盐(PMS),高效降解双酚A(BPA)的方法。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CuO=0.1 g·L^(-1)、pH=7、T=25℃、PMS=0.5 mmol·L^(-1)、7 min时BPA(6 mg·L^(-1))的降解率为95.51%,铜离子浸出量为0.44 mg·L^(-1),低于国家标准(GB 3838-2002,中国)。纳米CuO催化剂经5次循环使用后,降解率达到85%以上,说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根据猝灭实验可知,CuO/PMS催化体系包括自由基和非自由基2种途径,其中非自由基1O_(2)是降解BPA的主要活性物质。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对降解中间体进行了鉴定,提出了催化体系可能的降解机理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氧化法 纳米氧化铜 聚乙烯亚胺 过氧单硫酸盐 双酚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研究进展及其智能化趋势
11
作者 杨露露 刘芮豪 +5 位作者 王志成 黄频波 赵云妹 王昌昊 仓钰 杨斌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42-66,共25页
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在航空器中得到广泛应用,相比于传统的金属材料,该结构的应用既能实现飞行器轻量化设计,又能提高其损伤容限。苛刻的服役环境及复杂的载荷工况使航空复合材料结构面临严峻的考验,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成为保障航空器在... 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在航空器中得到广泛应用,相比于传统的金属材料,该结构的应用既能实现飞行器轻量化设计,又能提高其损伤容限。苛刻的服役环境及复杂的载荷工况使航空复合材料结构面临严峻的考验,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成为保障航空器在役安全的必由之路。本文分析了复合材料结构的损伤机理和典型损伤模式,对航空复合材料结构的健康监测需求进行了介绍;针对航空复合材料结构的宏、细观损伤、健康状态、寿命等的监测需求,总结了传统监测方法的应用现状;介绍了柔性电子皮肤、自供电传感器等新型先进健康监测技术的进展,并探讨了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数字孪生、机器学习等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简要概述了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在国内外航空领域的工程实际应用,并讨论了其未来发展方向和智能化的研究重点,为航空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复合材料结构 结构健康监测 复合材料损伤模式 先进传感方法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超前预报瞬变电磁粒子群反演方法及应用研究
12
作者 周金 高树全 +1 位作者 徐正宣 王树栋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5-803,共9页
为解决目前隧道超前预报瞬变电磁常规反演方法对掌子面前方含水体定位存在偏差的问题,提出基于全空间模型正演算法的隧道瞬变电磁粒子群非线性反演方法,对掌子面前方含水体进行预报。建立全空间低阻夹层模型和掌子面前方含低阻体模型进... 为解决目前隧道超前预报瞬变电磁常规反演方法对掌子面前方含水体定位存在偏差的问题,提出基于全空间模型正演算法的隧道瞬变电磁粒子群非线性反演方法,对掌子面前方含水体进行预报。建立全空间低阻夹层模型和掌子面前方含低阻体模型进行数值模拟,首先,采用全空间正演算法计算得到正演数据,将正演数据添加高斯噪声后作为观测数据;然后,采用粒子群反演算法对观测数据进行迭代反演,通过粒子群的更新—评价—择优过程不断调整模型,直到满足拟合误差阈值得到最优解;最后,将粒子群反演方法应用于工程实例,并与常规烟圈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所提方法预报隧道含水体的有效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1)反演结果的电性特征和层厚与理论模型基本一致,反演方法对低阻夹层界面和低阻体的位置刻画比较准确,对低阻体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2)算法的计算速度在迭代后期随着高斯噪声的增大而降低,但仍存在下降收敛的趋势,具有较高的全局寻优能力。工程应用结果表明,粒子群反演结果相比常规烟圈反演结果,其低阻异常范围变小、异常轮廓更为清晰、浅部的细节更加丰富、成像精度相对更高,隧道开挖结果验证了粒子群反演方法能准确定位含水体的空间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超前预报 瞬变电磁法 粒子群反演 含水体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态场的隧道超前探测预测方法研究
13
作者 宋苗苗 李智强 +1 位作者 林军彦 邢少杰 《电波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7-783,共7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盾构施工在地下隧道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地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盾构施工往往面临诸多风险,如涌水、突泥、坍塌、岩爆等,不仅影响掘进效率,导致工程进度延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时还可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盾构施工在地下隧道工程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地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盾构施工往往面临诸多风险,如涌水、突泥、坍塌、岩爆等,不仅影响掘进效率,导致工程进度延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时还可能威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远距离准确地预测掌子面前方含水构造的位置是一项亟需解决的勘探难点。直流电阻率法是公认对水体及空洞等不良地质体较为敏感的一种探测手段,基于稳态场的聚焦探测方法是直流电阻率测量技术的延伸,本文采用此方法对掌子面前方的异常体位置预测开展研究。首先,考虑地层频散效应,对不同地层存在不良地质体时进行正演分析,探究其电阻率响应特性。高阻地层中存在低阻异常体时,地层电阻率ρ1与异常体电阻率ρ2比值越大,百分频率效应PFE变化幅度越小;低阻地层中存在高阻异常体时,ρ2越大,视电阻率变化幅度越大,PFE变化幅度越大。其次,利用掘进前期含异常体层与均质层的电压差信息,采用梯度下降法优化得到掌子面前方的电压差信息。发现波谷和波峰位置不受ρ1和ρ2的影响,随着掌子面靠近异常体,波谷和波峰现象明显,波谷、波峰的位置与掌子面的距离L逐渐减小。最后,根据L与掌子面所在位置的关系分析,预测异常体所在位置。异常体距离掌子面较远时预测结果较差,当异常体位于掌子面前方38 m以内时,预测误差可在3 m以内,提高了隧道掌子面前方存在含水构造时的超前探测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态场 直流电阻率法 隧道超前探测 含水构造 视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域分布式多功能一体化信号级博弈对抗仿真系统设计
14
作者 李维谦 杨天玉 +1 位作者 李宗阳 陈建军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5-860,共16页
为了研究区域内多个多功能一体化电子装备资源集约管控、自组织协同应用方式,构建了一种支持区域内多个分布式多功能一体化电子装备开展协同作战/博弈对抗的信号级数字仿真系统。提出一种“基于帧调度的变步长时间推进”与“独立事件驱... 为了研究区域内多个多功能一体化电子装备资源集约管控、自组织协同应用方式,构建了一种支持区域内多个分布式多功能一体化电子装备开展协同作战/博弈对抗的信号级数字仿真系统。提出一种“基于帧调度的变步长时间推进”与“独立事件驱动的时间推进”的联合时间推进机制,既能保证每个装备每帧探测仿真数据的完整性,又能实现系统内多个装备按照自身的时序同时有序推进。仿真结果表明:该仿真系统能够实现对抗场景想定、博弈对抗仿真及结果显示,可为多功能一体化装备作战应用方式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平台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功能一体化电子系统 对抗仿真 信号级仿真 时间推进方式 事件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氧体/碳材料高级氧化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欣 孙雅怡 +3 位作者 王右军 张勇 王磊 左小华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52-257,262,共7页
铁氧体是一种重要的化合物材料,具有优良的磁性、催化活性、光学和电学特性,广泛应用于电子学、材料科学和高级氧化技术等领域。通过将磁性铁氧体纳米颗粒引入碳材料的矩阵中,可以使碳材料同时具备磁性和光电性能,适用于高级氧化技术处... 铁氧体是一种重要的化合物材料,具有优良的磁性、催化活性、光学和电学特性,广泛应用于电子学、材料科学和高级氧化技术等领域。通过将磁性铁氧体纳米颗粒引入碳材料的矩阵中,可以使碳材料同时具备磁性和光电性能,适用于高级氧化技术处理有机废水。介绍了铁氧体/碳材料的多种制备方法,并总结了各方法的优缺点。综述了高级氧化法中光催化氧化、电催化氧化、臭氧氧化、芬顿-类芬顿氧化及复合氧化降解有机废水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氧体 碳材料 高级氧化法 有机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Al_(2)O_(3)催化臭氧氧化深度处理造纸废水
16
作者 尹宝河 常淑斌 +3 位作者 战树岩 贾振睿 高涛 杜静轩 《中国造纸》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139,共9页
本研究首先以Al_(2)O_(3)为载体,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非均相催化剂Cu/Al_(2)O_(3),并对其进行表征;以天津某造纸厂废水为原料,开展了实验室规模的臭氧通入量(4、6、8和10 mg/min)、Cu/Al_(2)O_(3)用量(30、40、50和60 g/L)及循环水流... 本研究首先以Al_(2)O_(3)为载体,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了非均相催化剂Cu/Al_(2)O_(3),并对其进行表征;以天津某造纸厂废水为原料,开展了实验室规模的臭氧通入量(4、6、8和10 mg/min)、Cu/Al_(2)O_(3)用量(30、40、50和60 g/L)及循环水流速(0、40、80和120 mL/min)对出水化学需氧量(COD)影响的测试;最终将Cu/Al_(2)O_(3)催化臭氧氧化工艺作为废水深度处理工艺,开展中试试验。结果表明,Cu可以通过浸渍-焙烧法负载在载体表面。在实验室测试中,当臭氧通入量为8 mg/min、Cu/Al_(2)O_(3)用量为50 g/L、循环水流速为120 mL/min时,废水COD_(Cr)从64.0 mg/L降至21.8 mg/L,COD_(Cr)去除率为65.9%。在中试试验中,当中试试验进水的COD_(Cr)在50.0~65.0 mg/L范围波动时,出水的COD_(Cr)均低于30 mg/L,COD_(Cr)去除率稳定在63.1%左右,出水COD符合GB 3544—2008《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排放标准,表明制备的催化剂活性稳定,无二次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臭氧氧化 非均相催化剂 造纸废水 深度处理 浸渍-焙烧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价铁物种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产生、识别和反应机制
17
作者 李春阳 张梦 +1 位作者 范淇峰 王文兵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7,共15页
目前,高价铁物种(high-valent iron species,HVIS)在基于铁基催化材料诱导的高级氧化工艺(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AOPs)处理各种污染水体方面展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已有的研究对AOPs中HVIS的产生、控制、识别的刻画还不够... 目前,高价铁物种(high-valent iron species,HVIS)在基于铁基催化材料诱导的高级氧化工艺(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AOPs)处理各种污染水体方面展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然而,已有的研究对AOPs中HVIS的产生、控制、识别的刻画还不够精细、明确,且HVIS对消除污染物的贡献程度和反应机制也缺乏条理性分析和综合性总结,这对依靠高活性HVIS的AOPs在实际应用中保持高性能长效修复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和限制.因此,重点讨论了基于铁基催化材料下HVIS的产生、控制,获取其主控影响因素、HVIS的识别手段及其与典型污染物反应机制,以期为基于HVIS的AOPs在未来发展应用中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价铁物种 高级氧化工艺 影响因素 识别方法 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散岩堆体地层下隧道洞口段施工方法及合理进尺
18
作者 舒志勇 谭昌荣 李向宏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92,共6页
以洞口段穿越松散岩堆体地层的雅康高速公路日地1号隧道为依托工程,通过数值模拟了开挖过程,分析两台阶法、三台阶法、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三台阶七步开挖法4种工法下隧道洞口段围岩应力和变形特征,综合比选出最适宜隧道洞口段施工的工... 以洞口段穿越松散岩堆体地层的雅康高速公路日地1号隧道为依托工程,通过数值模拟了开挖过程,分析两台阶法、三台阶法、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三台阶七步开挖法4种工法下隧道洞口段围岩应力和变形特征,综合比选出最适宜隧道洞口段施工的工法,并给出了合理开挖进尺。结果表明:隧道洞口段开挖时掌子面前方拱顶和拱肩的变形最明显;4种工法中,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对拱顶沉降和洞周收敛的效果较好,建议开挖进尺取1.2 m。基于数值模拟结果,依托工程采用了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施工,开挖进尺为1.2 m。经现场监测,隧道变形控制良好。相关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松散岩堆体地层 施工方法 数值模拟 围岩变形 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 开挖进尺 初期支护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线框源TEM拟MT二维反演技术及超前地质预报应用
19
作者 韩自强 万玛龙智 +4 位作者 李祥丰 杨永强 朱小明 雒成贤 唐立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3-215,共13页
【目的】针对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TEM)超前地质预报多维反演计算效率低,难以实用化的瓶颈,提出一种基于时频转换的小线框源TEM拟大地电磁法(magnetotelluric,MT)二维反演技术。【方法】首先证明小线框源TEM晚... 【目的】针对瞬变电磁法(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TEM)超前地质预报多维反演计算效率低,难以实用化的瓶颈,提出一种基于时频转换的小线框源TEM拟大地电磁法(magnetotelluric,MT)二维反演技术。【方法】首先证明小线框源TEM晚期视电阻率与MT卡尼亚视电阻率在超前地质预报常用参数下具有显著相似性;引入最佳时频转换系数(C_(TF))实现晚期视电阻率向卡尼亚视电阻率的快速转换,转换偏差最大平均值为3.7%,转换偏差整体较小;进而利用MT成熟的反演方法处理转换数据。【结果】(1)拟MT一维反演结果中,电阻率相对误差最大为6.14%,深度相对误差最大为5.73%,反演误差整体较小。(2)拟MT二维反演结果中,含水构造上方测线的反演结果能够确定含水构造的边界位置和真实深度,反演电阻率更接近含水构造的真实电阻率值;含水构造以外测线的反演结果能够反映出低阻含水构造的存在,但各具体反演参数与实际存在一定偏差。【结论】该方法在普通PC端计算耗时<20 min,提升了计算效率和预报精度,为TEM超前地质预报提供实用化二维反演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变电磁法(TEM) 小线框源 大地电磁法(MT) 超前地质预报 二维反演 时频转换 卡尼亚视电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two-stage short-term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method based on AVL and AKNN techniques 被引量:1
20
作者 孟梦 邵春福 +2 位作者 黃育兆 王博彬 李慧轩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779-786,共8页
Short-term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issues i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 A new two-stage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method named AKNN-AVL method is presented, which combines an advanc... Short-term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issues i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 A new two-stage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method named AKNN-AVL method is presented, which combines an advanced k-nearest neighbor(AKNN)method and balanced binary tree(AVL) data structure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accuracy. The AKNN method uses pattern recognition two times in the searching process, which considers the previous sequences of traffic flow to forecast the future traffic state. Clustering method and balanced binary tree technique are introduced to build case database to reduce the searching time. To illustrate the effects of these developments, the accuracies performance of AKNN-AVL method, k-nearest neighbor(KNN) method and the auto-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ARMA) method are compared. These methods are calibrated and evaluated by the real-time data from a freeway traffic detector near North 3rd Ring Road in Beijing under both normal and incident traffic conditions.The comparisons show that the AKNN-AVL method with the optimal neighbor and pattern size outperforms both KNN method and ARMA method under both normal and incident traffic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combinations of clustering method and balanced binary tree technique to the prediction method can increase the searching speed and respond rapidly to case database fluct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gineering of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short-term traffic flow prediction advanced k-nearest neighbor method pattern recognition balanced binary tree techniqu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