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9篇文章
< 1 2 1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of porous MgO/ZrO_(2)-supported amine-based adsorbe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CO_(2)capture
1
作者 SHI Guoliang ZHANG Xinying +1 位作者 LI Xiaolan HOU Chunyue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35-942,共8页
Currently,the solid adsorbents with porous structure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CO_(2)capture.However,the unmodified MgO-ZrO_(2)adsorbents appeared to be low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O_(2).The solid adsorbent material... Currently,the solid adsorbents with porous structure have been widely applied in CO_(2)capture.However,the unmodified MgO-ZrO_(2)adsorbents appeared to be low adsorption capacity of CO_(2).The solid adsorbent material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loading TEPA onto the pore MgO/ZrO_(2)carriers in the paper.The pore structure and surface characteristic of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XRD,BET,FT-IR and SEM.The adsorbent materials exhibited microcrystalline state,and the crystallinity of all samples gradually decreased as the increase of TEPA content.The pore structure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modification of MgO-ZrO_(2)adsorbents with TEPA led to the decrease of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s,but the narrow micro-mesopore size distributions ranging from 1.8-12 nm in the adsorbents still were maintained.FT-IR spectrum results further verified the successful loading of TEPA.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adsorbents for CO_(2)were tested by using an adsorption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when the TEPA loading reached 50%,the sample exhibited the maximum adsorption value for CO_(2),reaching 4.07 mmol/g under the operation condition of 75℃and atmospheric pressure.This result could be assigned to not only the base active sites but also the coexistence of both micropore and mesopore in the adsorbent.After three cycles tests for CO_(2)capture,the adsorption value of the sample for CO_(2)can also reached 95%of its original adsorption capacity,which verified the excellent cyclic operation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capture amine-based adsorbent impregnation micro-mesopore adsorp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metallic derivatives in adsorbent derived from sewage sludge on adsorption of sulfur dioxide 被引量:3
2
作者 翟云波 魏先勋 +1 位作者 曾光明 张德见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4年第1期55-58,共4页
The sewage sludge was used to produce adsorbent by controlling the pyrolytic and chemical conditions. Using the adsorbent derived from sewage sludge to adsorb the low concentration SO2 in fixed bed system, the effects... The sewage sludge was used to produce adsorbent by controlling the pyrolytic and chemical conditions. Using the adsorbent derived from sewage sludge to adsorb the low concentration SO2 in fixed bed system, the effects of the metallic derivatives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sorbent were investigated at different compositions of the gaseous mixtur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mass fraction of vanadium reaches 0.5% and the mass fraction of (iron,) calcium, copper, nickel reach approximately 0.9%,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adsorption mixture contains (0.12%SO2,) 3%O2 and 10% water vapor,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SO2 can be obtained to be 128, 109, 90, 82, 78 mg·g-1, respectively. So the metallic derivatives fixed onto adsorbent derived from sewage sludge especially vanadium have great effects on of the sorp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sorbent with respect to S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adsorbent sewage sludge metal sulfur dioxi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储层流体特征、聚气主控因素及富气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上古生界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世达 汤达祯 +7 位作者 侯伟 黄道军 李永洲 虎建玲 许浩 陶树 李松 唐淑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5-394,共10页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探井上古生界岩心的测试化验资料,结合构造、埋深及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揭示煤储层流体特征、聚气主控因素及富气模式。研究表明:①1500~1800 m深度段为中浅层开放型流体系统和深层封闭型流体系统的转换深度带,150...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探井上古生界岩心的测试化验资料,结合构造、埋深及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揭示煤储层流体特征、聚气主控因素及富气模式。研究表明:①1500~1800 m深度段为中浅层开放型流体系统和深层封闭型流体系统的转换深度带,1500 m以浅水侵改造强度大,储层压力梯度分布离散,甲烷气存在不同程度的次生生物成因气混入,整体呈富含水、吸附气欠饱和特征;1800 m以深呈现出极低渗储层自封闭特征,水动力侧向封堵和致密盖层围限共同作用形成封闭型流体系统,系统内地表径流入渗微弱,流体次生改造程度低,压力梯度相对统一,大部分层段吸附气含气饱和度超过100%,游离气含量主要为1~8 m^(3)/t,个别层段可超过10 m^(3)/t;②在深部地层温压环境约束下,煤储层聚气能力受控于煤岩煤质、储盖组合和构造位置主导的储集性、润湿性和封闭性,高变质程度、低灰分产率煤和灰岩、泥岩盖层等多因素叠合区聚气优势明显,正向构造高点和宽缓负向构造低点是有利的富气场所,两翼陡坡含气量相对较低。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化煤储层聚气机理认识,可为深部资源精准选区评价和适应性增产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参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气 煤层气 流体系统 封闭性 吸附气 游离气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 被引量:3
4
作者 钱永新 赵毅 +5 位作者 刘新龙 刘鸿 刘国梁 朱涛 邹阳 陈方文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125,共11页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岩心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产液剖面等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对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储层特征及页岩油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类...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岩心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产液剖面等实验分析测试资料,对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储层特征及页岩油高产主控因素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类型可划分为砂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等,粉砂岩类储层以陆源碎屑沉积物为主,泥岩类储层以陆源-内源混积物为主,白云(灰)岩类储层以内源化学沉积为主;玛湖凹陷风城组粉砂岩类、白云岩类和泥岩类储层孔隙喉道尺寸依次减小,孔隙连通性依次变差。②玛湖凹陷风城组粉砂岩类储层含油性最好,其次是泥岩类储层,白云岩类储层含油性最差,孔径较大的孔隙和微裂缝中的游离油含量较高,孔径较小的孔隙中的吸附油含量较高。③玛湖凹陷风城组优质烃源岩和优质储层分别控制着页岩油的高产区域和高产层段,长英质矿物含量、有效孔隙度值、游离油孔隙度值、裂缝密度和脆性指数等均较高的储层是页岩油高产的有利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低温氮气吸附 孔径分布 游离油 吸附油 裂缝密度 脆性指数 风城组 二叠系 玛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产业含氟废水来源与综合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被引量:1
5
作者 罗立群 张倩倩 田国庆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8-189,共12页
氟性质活泼、分布广泛,虽是人体的微量元素,但高氟含量物质的接触通常对动植物和人体有害,容易引发氟斑牙、氟骨症、神经系统病变、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本文探讨了典型工业领域氟排放的来源、环境影响和含氟废水除氟治理技术与处... 氟性质活泼、分布广泛,虽是人体的微量元素,但高氟含量物质的接触通常对动植物和人体有害,容易引发氟斑牙、氟骨症、神经系统病变、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等问题。本文探讨了典型工业领域氟排放的来源、环境影响和含氟废水除氟治理技术与处理方法,分析了含氟废水处理特点及面临挑战,有利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人体健康。介绍了氟污染特点和生态影响,归纳了磷化工,氢氟酸生产、钢铁冶炼、铝电解等传统行业中含氟废水来源、产出特征与环境影响;探讨了光伏、锂电池、石墨提纯、半导体产业等典型新型产业在精密加工或高端制造过程中,含氟废水的产生环节与含氟产物特征。为此,分类梳理化学沉淀法、混凝沉淀法、吸附法、流化床结晶法、离子交换与膜分离法等五类常见含氟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现状,对比分析其除氟效果和应用特征,指出化学沉淀法可针对高浓度含氟废水,工业应用广泛,但产生的污泥量较大,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需要添加混凝剂,与混凝沉淀相结合,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而吸附法处理低浓度废水应用广泛且高效,需注意吸附剂的品种选择和共存离子的影响;流化床结晶法、膜分离法等新技术能更方便、更高效地处理含氟废水,但存在价格昂贵,待处理废水浓度低等。目前仍面临除氟过程的适应性与安全性、除氟试剂的广泛性与高效性、再生性与经济性的挑战。根据含氟废水的特性,筛选合适的处理方法,辅以合适的除氟试剂,将提升氟化物治理技术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氟废水 环境源 除氟技术 混凝沉淀 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脂基空气碳捕集吸附剂性能及吸附动力学研究
6
作者 张贵泉 向小凤 +5 位作者 王志超 蔡铭 高浩 龙国军 晋中华 徐党旗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4-109,共6页
基于原位合成工艺制备了一种树脂基固态胺吸附剂,并探究了相对空气湿度(30%~90%)、吸附温度(30~90℃)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空气湿度下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树脂基固态胺吸附剂在... 基于原位合成工艺制备了一种树脂基固态胺吸附剂,并探究了相对空气湿度(30%~90%)、吸附温度(30~90℃)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空气湿度下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树脂基固态胺吸附剂在空气中的最大CO_(2)吸附容量达到2.38 mmol/g,空气湿度和吸附温度对吸附速率具有显著影响,当空气湿度高于50%,吸附温度处于25~50℃时具有最佳的吸附效率;该吸附剂表现出很好的吸脱附循环稳定性,这归因于其出色的耐高温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碳捕集 树脂 吸附剂 性能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GO气凝胶制备及其对抗生素吸附性能研究
7
作者 李微 徐子婷 +2 位作者 王贺 刘水 向韬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8-64,共7页
以提高金属有机骨架(MOFs)吸附水中抗生素类有机污染物高效稳定性为目标,采用溶剂热法将MOFs粉末与氧化石墨烯(GO)混合制备MOFs气凝胶UIO-66-NH_(2)/GO。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和热重分析(TG)技术,分析U... 以提高金属有机骨架(MOFs)吸附水中抗生素类有机污染物高效稳定性为目标,采用溶剂热法将MOFs粉末与氧化石墨烯(GO)混合制备MOFs气凝胶UIO-66-NH_(2)/GO。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氮气吸附—脱附实验和热重分析(TG)技术,分析UIO-66-NH_(2)/GO形态结构与性能,利用吸附试验研究了UIO-66-NH_(2)/GO对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吸附性能、吸附机理及循环再生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GO成功负载到UIO-66-NH_(2)中,形成八面体空间网络结构;UIO-66-NH_(2)/GO气凝胶的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时间12 h,温度40°C,pH为7,初始浓度为100mg/L,对环丙沙星、四环素的最佳吸附量分别为144.32 mg/g和158.25 mg/g。UIO-66-NH_(2)/GO气凝胶对环丙沙星和四环素的吸附是一个吸热、自发、随机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和二级动力学模型。UIO-66-NH_(2)/GO气凝胶循环利用8次,对抗生素的吸附量仍能达到100 mg/g以上,UIO-66-NH_(2)/GO气凝胶具有良好的循环再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Fs气凝胶 环丙沙星 四环素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基磁性复合材料对染料吸附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胡芳 张顺宝 +2 位作者 董旭 郑顺姬 赵红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4-217,228,共5页
植物基磁性复合材料是将磁性纳米粒子与植物基原料相结合的复合材料,具有可持续性、经济性、环境友好性、能够与污染物相互作用的表面活性位点的多功能性,以及易于从水介质中磁分离的优势。综述了植物基磁性复合材料的种类、制备方法及... 植物基磁性复合材料是将磁性纳米粒子与植物基原料相结合的复合材料,具有可持续性、经济性、环境友好性、能够与污染物相互作用的表面活性位点的多功能性,以及易于从水介质中磁分离的优势。综述了植物基磁性复合材料的种类、制备方法及对染料的吸附性能;概述了植物基磁性复合材料对于染料的吸附等温线模型、吸附动力学模型的分析结果;阐述了植物基磁性复合材料对染料的吸附机理。在合成工艺、系统评估环境风险和工业化应用需解决的问题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基磁性复合材料 磁性纳米粒子 吸附剂 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煤灰基沸石与石油烃降解菌联合处理陆地泄漏原油
9
作者 李政 陆光 +3 位作者 韩鑫悦 王鑫 鲁玉鑫 顾贵洲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7-825,共9页
针对陆地泄漏原油的应急处理和原位修复问题,以火力发电厂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为原料合成NaP1型沸石,通过油品吸附实验研究粉煤灰和NaP1型沸石对柴油、机油和原油的吸附机理,以及吸附剂与降解菌联合作用对石油烃及其组分降解效果和微生物... 针对陆地泄漏原油的应急处理和原位修复问题,以火力发电厂固体废弃物粉煤灰为原料合成NaP1型沸石,通过油品吸附实验研究粉煤灰和NaP1型沸石对柴油、机油和原油的吸附机理,以及吸附剂与降解菌联合作用对石油烃及其组分降解效果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NaP1型沸石对柴油、机油和原油的吸附量均高于粉煤灰;吸附量与比表面积、介孔体积和介孔面积成正相关,与微孔体积、微孔比表面积无关,与平均粒径成负相关;在吸附过程中,介孔填充和外表面覆盖起主要作用。在处理陆地泄漏油品时,泄漏油品与粉煤灰或NaP1型沸石的合适质量比为0.75~1,并且油品密度越高,吸附量越大。石油污染土壤经过100 d修复后,添加降解菌X-3和吸附剂NaP1型沸石的实验组对总石油烃、饱和烃、芳香烃和非烃类物质降解率均高于其他组。Alpha多样性和高通量测序表明,与只添加降解菌相比,吸附剂的加入增强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促进了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石油泄漏 粉煤灰基沸石 吸附剂 生物降解 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富游离气煤储层动态供气机理与理论生产模式
10
作者 陈世达 张泰源 +4 位作者 汤达祯 许浩 陶树 李松 唐淑玲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73,共16页
【目的和方法】吸附气、游离气产出过程及其产出效率的动态配分机制是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探井取心测试化验数据,系统分析了深部煤层气资源的理论可动性,结合数学/数值模型构建、甲烷碳同位素监测和排采曲... 【目的和方法】吸附气、游离气产出过程及其产出效率的动态配分机制是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探井取心测试化验数据,系统分析了深部煤层气资源的理论可动性,结合数学/数值模型构建、甲烷碳同位素监测和排采曲线解剖,揭示了排采诱导的储层压降扩展、吸附气解吸扩散、游离气渗流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产出效应,提出了深部富游离气煤储层多态甲烷协同供气机制和理论生产模式。【结果和结论】(1)深部煤层气井生产过程中,游离气和吸附气具备“连续-协同”的供气特点和“竞争产出”的配分关系,任意时刻产出气均为二者的混合气,不同赋存态甲烷的动态配分比例取决于不同生产阶段压力传播域内以“降压诱导解吸、压差驱动渗流”为核心的游离气传质效率和吸附气解吸补充效率的叠合。(2)深部煤储层将经历解吸全过程,降至关键解吸节点所需压力降幅较大,初期高储层压力-低解吸效率与后期高解吸效率-低压降空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压降漏斗内吸附气平均解吸率偏低且供气单元主要集中在高渗改造区,游离气供气半径可持续拓展并始终占据较大产量比重,高密度井组联采或气-水分布的强非均质性会导致吸附气-游离气产出占比发生调整,调整过程取决于供气单元拓展与流体供给能力的动态匹配关系。(3)游离气和吸附气分别具有“骤增-缓降或骤增-骤降-缓降”和“缓增-趋稳-缓降”的生产特征,总体产能存在快速上产、相对稳产和缓慢递减3个主要阶段,排采曲线形态受控于游离气量、原位渗透率、储层改造效果、排采降压制度等因素,部分井在相对稳产阶段存在先骤降后趋稳2个次级阶段。(4)增大改造体积、提高水平段长、寻找富游离气-高孔渗区段是增产核心,探索提高吸附气解吸效率和压降下沉幅度的工艺技术是增加下探深度的关键,兼顾气井生命周期和流体产出效率构建“动态调控排采制度”是产能充分释放的重要前提。(5)以地质-工程一体化原理为指导,合理确定深部不同地质单元煤层气产能目标及其所需井控面积,协同优化钻完井方式、井网密度、压裂参数、配产速率和生产周期,是深部煤层气效益建产的重要攻关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吸附气 游离气 产出机理 生产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海水提铀吸附材料的应用研究与进展
11
作者 郭冀峰 薛建新 +2 位作者 刘佳祥 赵延琴 李继香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9-45,共7页
天然铀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不仅关乎核电的稳定供给,更是国家核威慑力量的根本保障。但是,陆地上的铀储量并不丰富,且分布极不均匀,因此寻找新的铀来源非常必要。海水中蕴含了约45亿t铀,如果能开发利用或将成为用之不竭的铀资源。但是... 天然铀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不仅关乎核电的稳定供给,更是国家核威慑力量的根本保障。但是,陆地上的铀储量并不丰富,且分布极不均匀,因此寻找新的铀来源非常必要。海水中蕴含了约45亿t铀,如果能开发利用或将成为用之不竭的铀资源。但是,海水提铀面临盐度高、铀浓度低、提取成本高等诸多问题。吸附法作为海水提铀中最有前景的方法受到了国内外科学家广泛关注。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的海水提铀吸附材料,其中多孔海水提铀吸附材料因其高吸附容量和高选择性而备受关注。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多孔海水提铀吸附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实际海试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展望,有望为多孔吸附材料在海水提铀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提铀 多孔吸附材料 吸附容量 吸附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海水中的铀提取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昊 李璐琰 +3 位作者 鲜强 唐兴睿 文君 汪小琳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7-336,共10页
随着核能产业的蓬勃发展,确保核燃料铀资源的稳定供应至关重要。海水中蕴藏45亿吨铀资源,是陆地铀矿的1 000多倍,海水提铀作为铀资源开采的新技术,其一旦实现工业化,有望解决铀资源获取的难题。海水提铀技术自问世以来,已历经七十余载... 随着核能产业的蓬勃发展,确保核燃料铀资源的稳定供应至关重要。海水中蕴藏45亿吨铀资源,是陆地铀矿的1 000多倍,海水提铀作为铀资源开采的新技术,其一旦实现工业化,有望解决铀资源获取的难题。海水提铀技术自问世以来,已历经七十余载的发展。然而,由于海水体系的复杂性以及海洋环境因素的严重影响,海水提铀的效率和经济性尚未达到产业化应用的要求。近年来,海水提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新材料的设计与制备、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以及真实海域试验等方面。学者们也愈发重视利用天然海水这一“试金石”,来检验海水提铀材料的性能。本文聚焦于天然海水中的铀提取研究,从新型吸附材料的设计研制、抗生物污损的海洋适应型材料开发、光催化电化学法等提铀新方法、以及真实海域试验技术的研发这四个关键方向入手,全面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在海水提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海水提铀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提铀 天然海水 海域试验 吸附材料 抗污损 电化学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磁共振的页岩油吸附/游离微观分布定量表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为例
13
作者 刘飞 杜金良 +3 位作者 孙林 郭睿良 郝博斐 刘鹏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5-658,共14页
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其可动性定量评价是当前页岩油地质研究的核心和难点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饱和—离心—核磁共振实验方法,结合前人提出的页岩油吸附比例方程,对页岩油吸附/游离含量、比... 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其可动性定量评价是当前页岩油地质研究的核心和难点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简称长7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饱和—离心—核磁共振实验方法,结合前人提出的页岩油吸附比例方程,对页岩油吸附/游离含量、比例、微观分布及可动性特征等开展了综合研究。在饱和正十二烷及20℃离心温度的条件下,长7段页岩游离/吸附油量平均分别为1.9814 mg/g和1.5481 mg/g,吸附油比例平均为0.4307。页岩油吸附相/游离相平均密度比为1.1713,吸附相平均密度为0.8778 cm3/g,平均吸附层厚度为0.9802 nm。吸附油主要赋存于微小孔(小于100 nm),游离油在微小、中、大孔中的赋存含量依次减少。高有机质页岩由于生烃增压微裂缝的存在和较不发育的有机质孔使得总体具有较高的游离油量和较低的吸附油量。石英相关孔隙会明显增大孔隙比表面积进而为吸附油提供更多赋存点位,而黏土矿物含量的增加会显著减少游离油赋存的孔隙体积。游离油量(Q_(f))与中值离心力(ΔP_(L))的比值(Q_(f)/ΔP_(L))是评价页岩油可动性的新型有效参数,该值越高,反映页岩油可动性越好。对于长7段页岩而言,Q_(f)/ΔP_(L)=1.3394 mg/(g·MPa)是页岩油可动性发生显著变化的阈值,大于该值,页岩油可动性明显变好。通过吸附比例方程计算的游离油理论赋存孔径下限介于1.9604~5.8812 nm之间,具体大小与孔隙形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吸附/游离态 页岩油 微观分布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IF-8基多孔液体制备及其SO_(2)吸附性能
14
作者 田宇红 杜壮壮 +2 位作者 徐慧芳 祝自强 王宇聪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284-4296,共13页
多孔液体(PLs)是一种具有稳定永久孔隙结构及流动性的新型材料。以2-甲基咪唑锌盐(ZIF-8)纳米粒子为主体,1-乙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基)亚胺([EMIm][NTf_(2)])为位阻剂,合成了一种Ⅲ型多孔液体。研究了ZIF-8负载量、SO_(2)浓度、SO... 多孔液体(PLs)是一种具有稳定永久孔隙结构及流动性的新型材料。以2-甲基咪唑锌盐(ZIF-8)纳米粒子为主体,1-乙基-3-甲基咪唑双(三氟甲磺酰基)亚胺([EMIm][NTf_(2)])为位阻剂,合成了一种Ⅲ型多孔液体。研究了ZIF-8负载量、SO_(2)浓度、SO_(2)流量和温度对PLs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Ls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热稳定性和永久孔隙结构;ZIF-8的加入能显著提高离子液体位阻剂的SO_(2)吸附能力,当ZIF-8负载量为25%时,PLs对SO_(2)的饱和吸附量(0.41 mmol/g)远高于纯离子液体(0.05 mmol/g),ZIF-8与离子液体的协同效应达到61.6%,同时具有较高的吸附速率(0.37 mmol/(g·min))。PLs对SO_(2)的吸附行为符合Avrami吸附动力学模型,PLs主要通过化学键和范德华力的共同作用对SO_(2)进行吸附。PLs经过4次再生后仍具有较高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IF-8 多孔液体 SO_(2) 吸附 吸附剂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封管方法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中的比较
15
作者 江尚燕 韩江英 +2 位作者 王云云 张骏飞 田柳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320-2324,共5页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应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期间采用不同封管方法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收治的肝衰竭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实施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的治疗方法...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应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期间采用不同封管方法的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10月收治的肝衰竭者12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实施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肝素钠封管,观察组在肝素钠封管前加用鱼精蛋白。比较两组在肝功能相关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胆红素]、止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纤维蛋白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血常规相关指标[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堵管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上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相关指标、止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血常规相关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堵管率(3.33%)低于对照组堵管率(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过程,在肝素钠封管前使用鱼精蛋白对患者肝功能、血常规、止凝血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小,但可以降低堵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血浆置换 鱼精蛋白 封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镁改性煤矸石除氟工艺和机理研究
16
作者 赵丽 周王旭 +5 位作者 张庆 邢明飞 许峰 孔伟芳 刘亦菲 秦光宇 《煤田地质与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1-119,共9页
【背景】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水中氟含量也不断上升,使用天然材料和工业废弃物除氟已成为当前热门课题。煤矸石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废弃物之一,由于其含有较多黏土矿物,通过改性可有效改善孔隙结构,从而显著提升... 【背景】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水中氟含量也不断上升,使用天然材料和工业废弃物除氟已成为当前热门课题。煤矸石是我国排放量最大的工业废弃物之一,由于其含有较多黏土矿物,通过改性可有效改善孔隙结构,从而显著提升其吸附性能以达到高效去除水中氟化物的效果。【方法】以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典型矿区的煤矸石和200 mg/L高浓度含氟废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煤矸石改性条件,结合扫描电镜、有机元素分析等表征分析,综合研究改性煤矸石对氟化物的吸附规律和除氟机理。【结果和结论】原矸石与MgCl2按1∶0.25质量比均匀混合,在450℃下焙烧1.5 h制成煤矸石除氟材料,在投料比20∶1、温度25℃、转速120 r/min的条件下进行振荡吸附实验,去除率最高可达94.451%。结合表征分析发现,改性煤矸石对F−的吸附作用主要包括静电作用、氢键作用、离子交换和沉淀络合作用,改性后的煤矸石内部出现水镁石峰,同时,云母类物质和部分高岭石转化为无定形硅铝化合物,部分高岭石转化为伊利石,增强了矸石内部的静电吸附作用和离子交换作用,吸附F−后的煤矸石内部出现的氟化铍说明改性煤矸石对氟化物有吸附作用。煤矸石整体形貌更为疏松,比表面积增加,金属氧化物相对含量稍增大,这有利于金属氧化物通过沉淀络合作用和氢键作用去除水中F−。研究成果可为煤矸石制备水处理剂处理废水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 高氟废水 热改性 氯化镁 煤矸石基吸附剂 工艺优化 除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建锋 王文选 +3 位作者 陈晓平 马吉亮 梁财 刘道银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8,共6页
重点阐述了近年来重金属离子吸附剂的研究进展,讨论了不同种类吸附剂的制备、改性及其吸附性能,比较了各种吸附剂的优缺点,并分析探讨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工业废水 重金属 吸附法 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厂烟气注气压力对煤层吸附态瓦斯解吸效率的影响
18
作者 白刚 张海晶 +3 位作者 苏俊 梁晗 张潇文 刘正东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98,共8页
为探究电厂烟气注气压力对煤层吸附态瓦斯解吸效率的影响特性,采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定量研究不同电厂烟气注气压力下煤层CH_(4)竞争吸附的动态变化过程,得到烟气注气压力对甲烷解吸量、解吸效率和单位时间回收效率的影响特征。试验结... 为探究电厂烟气注气压力对煤层吸附态瓦斯解吸效率的影响特性,采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定量研究不同电厂烟气注气压力下煤层CH_(4)竞争吸附的动态变化过程,得到烟气注气压力对甲烷解吸量、解吸效率和单位时间回收效率的影响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无烟煤吸附CH_(4)时,T_(2)谱呈现双峰特征,随着时间增加,吸附态CH_(4)的T_(2)谱峰值增加,游离态CH_(4)的T_(2)谱峰值降低,随着时间增加,煤对CH_(4)的吸附速率变缓;电厂烟气与煤中CH_(4)竞争吸附过程中,T_(2)谱呈现3峰特征,随着时间推移,吸附态CH_(4)的T_(2)谱峰降低,游离态CH_(4)的T_(2)谱峰增加,吸附态、游离态T_(2)谱积分与吸附时间呈现指数函数变化,与电厂烟气注气压力呈现线性函数变化;电厂烟气注气压力与CH_(4)解吸效率呈现线性增长,其中,注3.5 MPa电厂烟气较1.5 MPa对样品罐中煤样吸附CH_(4)的总解吸量增加0.016 mol,单位时间回收效率提高3.440%,总解吸效率提升20.6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厂烟气 注气压力 吸附态瓦斯 解吸效率 核磁共振(NMR) 竞争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气”概念的探讨与辨析
19
作者 傅雪海 张宝鑫 康俊强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3,共8页
深部煤层气中游离气占比高导致其产出特征与浅部煤层气呈现出差异,部分学者提出“煤岩气”概念来表征深部煤层气,但煤层气与“煤岩气”的赋存载体均为煤层,“煤岩气”是否具有独立于煤层气的特殊特征有待商榷。为此,通过对比分析煤层气... 深部煤层气中游离气占比高导致其产出特征与浅部煤层气呈现出差异,部分学者提出“煤岩气”概念来表征深部煤层气,但煤层气与“煤岩气”的赋存载体均为煤层,“煤岩气”是否具有独立于煤层气的特殊特征有待商榷。为此,通过对比分析煤层气与“煤岩气”的气源特征、赋存相态、资源量/储量计算参数等地质和开发特征,探讨了是否有必要提出“煤岩气”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1)“煤岩气”存在外源气混入是其与煤层气的区分标志之一,但煤层气定义本身未强调气源,煤层气由生成至保存普遍经历了运移过程,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鄂尔多斯盆地黄陵矿区浅部的侏罗系煤层气亦有外源气混入;(2)深部温度对煤储层吸附负效应影响下,游离气比例增大已是煤层气领域研究的共识,吸附气临界深度等概念已得到业界认可;(3)煤层气研究对吸附态、游离态及水溶态含气量关注已久,含气量及地质储量计算已考虑了三相态含气量;(4)“煤岩气”排水期较短,开井较快产气等特征是因为深部游离气含量高占据水相空间,一方面导致深部煤储层含水量低,另一方面游离气产出后储层压力下降导致吸附气解吸,只是降压方式发生了变化,但仍遵循煤层气降压解吸机理,产出过程符合先游离气产出、稳产期依赖吸附气接替的规律,无水煤层、受次生生物气和气水分异影响的浅部煤储层压裂后也快速产气。结论认为,“煤岩气”地质与开发特征尚未脱离煤层气的范畴,提出“煤岩气”概念反而会导致语义重复、同一煤层浅、中、深部“煤岩气”与煤层气存在转换等问题,现阶段分析成果未体现定义“煤岩气”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煤岩气” 地质特征 开发特征 游离气 吸附气 水溶态含气量 必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吸附处理染料污染物的行为与机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海霞 左钧元 +2 位作者 李欣彤 徐文浚 蔡进军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33,39,共7页
生物炭是一类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碳中性材料,丰富的孔结构、芳香化结构与缺陷特性使其在染料吸附方面表现出巨大潜能。活化修饰可有效改善生物炭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特性,是提升染料吸附效能的有效途径。综述了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及... 生物炭是一类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碳中性材料,丰富的孔结构、芳香化结构与缺陷特性使其在染料吸附方面表现出巨大潜能。活化修饰可有效改善生物炭的孔结构和表面化学特性,是提升染料吸附效能的有效途径。综述了生物质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及其吸附处理染料污染物的研究进展,详细论述影响染料吸附过程的因素并结合动力学特性对吸附机制展开分析。最后对生物炭吸附染料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推动生物炭在水处理领域的实用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活化 吸附 染料废水 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