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P507树脂对La(Ⅲ)和Zn(Ⅱ)的吸附行为研究
1
作者 刘帅峰 刘培 +5 位作者 来鹏飞 黄龙 郭浩然 冯伟航 聂华平 张小林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0,共9页
采用萃淋树脂吸附法提纯稀土时,稀土与非稀土杂质之间深度分离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该问题,采用静态法研究了CL-P507树脂对La^(3+)和Zn^(2+)的吸附规律,考察了吸附时间、料液pH、温度对CL-P507树脂吸附Zn^(2+)和La^(3+)的影响,分析了Zn^(... 采用萃淋树脂吸附法提纯稀土时,稀土与非稀土杂质之间深度分离存在一定困难。针对该问题,采用静态法研究了CL-P507树脂对La^(3+)和Zn^(2+)的吸附规律,考察了吸附时间、料液pH、温度对CL-P507树脂吸附Zn^(2+)和La^(3+)的影响,分析了Zn^(2+)和La^(3+)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探讨了Zn^(2+)和La^(3+)在吸附过程的分离迁移规律。结果表明:CL-P507树脂的磷酸功能基中的H^(+)会参与吸附反应,当料液pH=4.0、La^(3+)和Zn^(2+)吸附时间分别为8、15 min时均可达到吸附平衡,静态平衡吸附量分别达0.0989、0.1534 mmol/g;CL-P507树脂对La^(3+)、Zn^(2+)的吸附反应均为吸热过程,且均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受化学反应控制。研究结果可为稀土与非稀土杂质的深度分离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P507树脂 吸附 稀土 La(Ⅲ) z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2[Zn^Ⅱ(ida)2].7H2O和Na4[Hg^Ⅱ(nta)2].7H2O的合成及结构测定 被引量:17
2
作者 王君 张维群 +3 位作者 张向东 邢彦 林永华 贾恒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17-519,共3页
金属离子ZnⅡ和HgⅡ分别是生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对人体有害的毒性金属.如何有效地摄取ZnⅡ和排除HgⅡ一直是化学家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而ZnⅡ和HgⅡ能与各种氨基酸形成配合物,由于它们处于同一族,电子结构都是d10,... 金属离子ZnⅡ和HgⅡ分别是生物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对人体有害的毒性金属.如何有效地摄取ZnⅡ和排除HgⅡ一直是化学家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而ZnⅡ和HgⅡ能与各种氨基酸形成配合物,由于它们处于同一族,电子结构都是d10,故其配位结构只取决于金属离子半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二乙酸 氨基三乙酸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衍生物对Zn(Ⅱ)的吸附行为 被引量:22
3
作者 丁萍 黄可龙 +2 位作者 李桂银 曾雯雯 焦飞鹏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652-2656,共5页
引言壳聚糖(CTS)是由甲壳素经脱乙酰基化反应而得到的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良好的理化性能、药理作用及可降解和多种生物活性,其本身可用作医药保健品和药用辅料等,它还可借其结构中的羟基和氨基与金属... 引言壳聚糖(CTS)是由甲壳素经脱乙酰基化反应而得到的一种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良好的理化性能、药理作用及可降解和多种生物活性,其本身可用作医药保健品和药用辅料等,它还可借其结构中的羟基和氨基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有机金属配合物.但由于壳聚糖大分子的影响,使其配位基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受到一定的空间阻碍.人们根据壳聚糖分子中同时存在羟基和氨基的结构特点,对其进行化学改性,既改善了其理化特性,又提高了配位能力.锌是人体所必需的基本元素㈨,研究壳聚糖衍生物与锌的吸附行为,合成具有活性的壳聚糖衍生物锌,在工业、农业、医药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衍生物 锌离子 配合物 吸附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态氧化石墨烯对Zn(Ⅱ)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 被引量:15
4
作者 黄福 张帆 +1 位作者 王波 孙华菊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58-1464,共7页
以乙二胺(EDA)还原氧化石墨烯(GO)制得一种吸附材料,即还原态氧化石墨烯(RGO)。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RGO对Zn(Ⅱ)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利用Lagergren准一级及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 以乙二胺(EDA)还原氧化石墨烯(GO)制得一种吸附材料,即还原态氧化石墨烯(RGO)。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RGO对Zn(Ⅱ)的吸附动力学与热力学,利用Lagergren准一级及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agergren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实验结果,表明该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RGO的吸附在所研究的Zn(Ⅱ)浓度范围内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经验式,ΔH0=-21.60 k J/mol,吸附焓变小于零,表明该吸附为放热过程;吸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0为正值,表明该吸附是一个非自发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 氧化石墨烯 吸附 动力学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Ⅱ)在仿刺参幼参体内的蓄积及对其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李君丰 张丛尧 +2 位作者 杨辉 王华 王伟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5-40,共6页
采用静水试验法,在水温10~13℃条件下,研究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暴露于Zn(Ⅱ)浓度为0.050、0.150、0.500 mg/L的海水中75 d时,Zn(Ⅱ)在幼参体内的蓄积情况以及对其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Zn(Ⅱ)浓度为0.050 mg/L和0... 采用静水试验法,在水温10~13℃条件下,研究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暴露于Zn(Ⅱ)浓度为0.050、0.150、0.500 mg/L的海水中75 d时,Zn(Ⅱ)在幼参体内的蓄积情况以及对其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Zn(Ⅱ)浓度为0.050 mg/L和0.150 mg/L的试验组幼参没有出现中毒及死亡的现象,存活率均为100%,体长增长率分别为(60.10±17.11)%、(50.37±6.29)%,体重增长率分别为(145.305±14.671)%、(100.949±40.471)%,与空白对照组(自然海水)幼参的体长(60.34%±17.11%)和体重(146.354%±14.671%)相比,增长率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0.150 mg/L浓度组的幼参体长、体重的增长率偏低,且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趋势更加明显;而0.500 mg/L浓度组的幼参在Zn(Ⅱ)的长期胁迫下,由缓慢生长、个别死亡转变为中毒萎缩、大量死亡,出现了负增长的现象(体长增长率为-24.94%±13.21%,体重增长率为-23.776%±17.706%),存活率仅为(38.67±15.53)%。Zn(Ⅱ)的毒性效应表现为慢性的、持续的,幼参对Zn(Ⅱ)的蓄积量和蓄积速率与暴露时间、Zn(Ⅱ)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试验结束时,空白对照组、0.050、0.150、0.500 mg/L浓度组幼参体内Zn(Ⅱ)的蓄积量分别为开始时的1.4、2.0、2.3、3.8倍,各组的蓄积速率分别为(0.4022±0.1260)、(1.0160±0.0215)、(1.3245±0.0807)、(2.8000±0.0185)mg/(g.d)。高浓缩系数表明,幼参对Zn(Ⅱ)的蓄积能力很强,暴露于自然海水中的幼参就可以蓄积足够的Zn(Ⅱ),可防止Zn(Ⅱ)缺乏产生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幼参 zn() 蓄积 生长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辐射下壳聚糖Zn(Ⅱ)配合物的合成 被引量:13
6
作者 曹佐英 赖声礼 曹珍年 《现代化工》 CAS CSCD 1999年第11期24-27,共4页
报道了微波辐射下壳聚糖锌配合物的合成,考察了一些主要因素对壳聚糖锌配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微波辐射下合成的壳聚糖锌配合物锌含量比水浴加热合成的配合物锌含量高。并考察了辐射时间、不同配比、不同浓... 报道了微波辐射下壳聚糖锌配合物的合成,考察了一些主要因素对壳聚糖锌配合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微波辐射下合成的壳聚糖锌配合物锌含量比水浴加热合成的配合物锌含量高。并考察了辐射时间、不同配比、不同浓度和不同种类的酸对配合物锌含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配合物 微波辐射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Ⅱ)、Zn(Ⅱ)对新月菱形藻生长及生化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路艳君 姜爱莉 +2 位作者 窦柏蕊 王粲 王长海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8-182,共5页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Ⅱ)、Zn(Ⅱ)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生长及细胞内蛋白质、多糖、叶绿素等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月菱形藻对两种重金属均有一定的耐受力;Cd(Ⅱ)、Zn(Ⅱ)浓度分别低于3.0、1.0 mg/L时对新月菱形...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Ⅱ)、Zn(Ⅱ)对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生长及细胞内蛋白质、多糖、叶绿素等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月菱形藻对两种重金属均有一定的耐受力;Cd(Ⅱ)、Zn(Ⅱ)浓度分别低于3.0、1.0 mg/L时对新月菱形藻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P>0.05),高于此浓度则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Zn(Ⅱ)对新月菱形藻胞内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不明显(P>0.05),Cd(Ⅱ)能抑制新月菱形藻蛋白质的合成;低于3.0 mg/L的Cd(Ⅱ)、Zn(Ⅱ)能促进新月菱形藻胞内多糖和叶绿素的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菱形藻 Cd() zn() 生长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硝基苯乙酮双缩硫代对称二氨基脲Cu(Ⅰ)、Zn(Ⅱ)、Fe(Ⅱ)Sn(Ⅱ)、Pb(Ⅱ)配合物的直接电化学合成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建宁 于新桥 +1 位作者 董彦杰 史启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80-684,共5页
u(Ⅰ), Zn(Ⅱ), Fe(Ⅱ), Sn(Ⅱ), Pb(Ⅱ) complexes of 1,5 bis(3 nitroacetophenone) thiocarbohydrazone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anodic metal in non aqueous solvents. The complexes were characte... u(Ⅰ), Zn(Ⅱ), Fe(Ⅱ), Sn(Ⅱ), Pb(Ⅱ) complexes of 1,5 bis(3 nitroacetophenone) thiocarbohydrazone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anodic metal in non aqueous solvents. The complex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 IR UV, magnetic measurement, and molar conductivity e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硝基苯乙酮 双缩 硫代 对称 二氨基脲 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松木粉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Cr(Ⅵ)和Zn(Ⅱ)吸附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阎华 王会 +4 位作者 黄升谋 李云捷 吴进菊 于博 李玉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485-1490,共6页
【目的】利用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铬和锌等重金属污染废水具有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及吸附效率高等特点,本研究旨在从林木资源废弃物中筛选吸附效果优良的生物吸附剂。【方法】选用鱼鳞松松木粉为吸附剂原材料,使用硫酸对其表面进行酸化处理... 【目的】利用生物吸附剂处理含铬和锌等重金属污染废水具有原料便宜,操作简单及吸附效率高等特点,本研究旨在从林木资源废弃物中筛选吸附效果优良的生物吸附剂。【方法】选用鱼鳞松松木粉为吸附剂原材料,使用硫酸对其表面进行酸化处理以提高其表面活性,然后研究溶液p H值、溶液温度、Cr(Ⅵ)及Zn(Ⅱ)初始浓度、吸附剂用量和吸附时间对酸化松木粉吸附重金属离子Cr(Ⅵ)及Zn(Ⅱ)的影响。【结果】酸化松木粉吸附重金属离子Cr(Ⅵ)及Zn(Ⅱ)的最优化条件为溶液p H 2.0,溶液温度40℃,铬和锌离子初始浓度20 mg/L,吸附剂用量1.0 g/L,吸附时间120 min。吸附动力学方程分析表明,酸化松木粉吸附重金属离子Cr(Ⅵ)和Zn(Ⅱ)能较好地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模型分析表明,酸化松木粉吸附重金属离子Cr(Ⅵ)和Zn(Ⅱ)能较好地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结论】酸化松木粉对废水中重金属离子Cr(Ⅵ)和Zn(Ⅱ)的吸附效果良好,其吸附过程主要是发生在酸化松木粉表面的单分子层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松木粉 Cr(Ⅵ) zn() 吸附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Ⅱ)-NH3-Cl^--CO3^2-H2O体系中Zn(Ⅱ)配合平衡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瑞祥 唐谟堂 +4 位作者 杨建广 杨声海 张文海 唐朝波 何静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E01期192-198,共7页
用双平衡法研究Zn(Ⅱ)-NH3-Cl^--CO3^2-H2O体系中Zn(Ⅱ)配合平衡热力学,求出氨水浓度和氯离子浓度在0~10mol/L范围内变化时,体系中各物种的平衡浓度,绘制热力学平衡图,并对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 用双平衡法研究Zn(Ⅱ)-NH3-Cl^--CO3^2-H2O体系中Zn(Ⅱ)配合平衡热力学,求出氨水浓度和氯离子浓度在0~10mol/L范围内变化时,体系中各物种的平衡浓度,绘制热力学平衡图,并对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锌离子浓度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47%,这说明该热力学模型是正确的,所选数据的准确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 zn()配合平衡 双平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Ⅱ)/α-FeOOH吸附体系的固体浓度效应 被引量:11
11
作者 徐丛 李薇 潘纲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37-1742,共6页
采用宏观吸附-解吸实验系统地研究了Zn(II)在针铁矿(α-FeOOH)表面吸附的固体浓度(Cp)效应,并考察了温度对固体浓度效应的影响,揭示了固体浓度效应产生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Zn(II)/α-FeOOH的吸附等温线随固体浓度的增加明显下移,表现... 采用宏观吸附-解吸实验系统地研究了Zn(II)在针铁矿(α-FeOOH)表面吸附的固体浓度(Cp)效应,并考察了温度对固体浓度效应的影响,揭示了固体浓度效应产生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Zn(II)/α-FeOOH的吸附等温线随固体浓度的增加明显下移,表现出显著的固体浓度效应;随着固体浓度的升高,平衡浓度相近的实验点的解吸滞后角(θ)和热力学不可逆系数(TII)均明显升高,说明体系的可逆性随固体浓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这一结果符合亚稳平衡吸附(MEA)理论对固体浓度效应产生机制的预测.本研究还发现Zn(II)/α-FeOOH体系在低温下的固体浓度效应比在高温下更为显著.不同温度下的吸附-解吸实验表明,该体系的吸附可逆性随温度的升高而明显增强(θ和TII明显降低),这再次证明了吸附可逆性对Cp效应的控制作用,并从另一角度证实了MEA理论对固体浓度效应机制的解释.实验测得Zn(II)/α-FeOOH体系的吸附热力学参数ΔH、ΔS分别为34.07kJ·mol-1和195.71J·mol-·1K-1,表明Zn(II)可在针铁矿表面发生吸热的化学吸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固体浓度效应 吸附可逆性 吸附-解吸 zn(II) 针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萃取剂YORS萃取Zn(Ⅱ)-NH_3配合物体系中的锌 被引量:8
12
作者 何静 黄玲 +4 位作者 陈永明 唐谟堂 金胜明 冯瑞姝 吴胜男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7-693,共7页
为有效地富集低品位氧化锌矿氨浸液中的锌离子,使用新型萃取剂2-乙酰基-3-氧代-二硫代丁酸-十四烷基酯(YORS)从Zn(Ⅱ)-NH3配合物体系中萃取锌。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机相组成50%YORS+45%H(稀释剂)+5%P(添加剂)、相比V(A)/V(O... 为有效地富集低品位氧化锌矿氨浸液中的锌离子,使用新型萃取剂2-乙酰基-3-氧代-二硫代丁酸-十四烷基酯(YORS)从Zn(Ⅱ)-NH3配合物体系中萃取锌。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机相组成50%YORS+45%H(稀释剂)+5%P(添加剂)、相比V(A)/V(O)=2-1、温度298.15 K、振荡时间5 min、总氨浓度2 mol/L、水相初始pH 9~11的最优条件下,锌的平均萃取率达97%以上,分配比Dex=41.74。对萃取剂和负载有机相进行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得到萃取剂和萃合物的分子结构,并证实在锌的萃取过程中萃取剂中的β-二酮与游离态Zn2+作用生成配合物,NH3未被萃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锌矿 zn()-NH3体系 溶剂萃取 2-乙酰基-3-氧代-二硫代丁酸-十四烷基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对Cu(Ⅱ)、Zn(Ⅱ)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强 王素梅 +3 位作者 胡红青 万成炎 胡莲 张自永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56-1462,共7页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土为对象,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Cu(Ⅱ)、Zn(Ⅱ)在紫色土中的吸附特征,分析了紫色土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1)随着加入Cu(Ⅱ)、Zn(Ⅱ)浓度增高,紫色土对Cu(Ⅱ)、Zn(Ⅱ)的吸附量增大,碱性紫色土对Cu(Ⅱ)、Zn(...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紫色土为对象,采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Cu(Ⅱ)、Zn(Ⅱ)在紫色土中的吸附特征,分析了紫色土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结果表明:(1)随着加入Cu(Ⅱ)、Zn(Ⅱ)浓度增高,紫色土对Cu(Ⅱ)、Zn(Ⅱ)的吸附量增大,碱性紫色土对Cu(Ⅱ)、Zn(Ⅱ)的吸附量最高分别为1499.5 mg.kg-1、2845.4 mg.kg-1;(2)土壤中有Cu(Ⅱ)、Zn(Ⅱ)的专性吸附位点,在两者共存的条件下存在竞争吸附,Cu(Ⅱ)的竞争吸附能力大于Zn(Ⅱ),其各自的最大吸附量小于单一离子条件下的吸附量,碱性、中性、酸性紫色土Cu(Ⅱ)最大吸附量的下降幅度分别是14.5%、15.2%、15.9%,Zn(Ⅱ)的最大吸附量下降幅度分别为31.7%、28.1%、25.7%;(3)共存阳离子类型及浓度影响紫色土有效Cu(Ⅱ)、Zn(Ⅱ)含量,随着阳离子的加入,碱性紫色土的有效Cu(Ⅱ)含量增加,酸性紫色土减少,而3种紫色土的有效Zn(Ⅱ)含量均增加.消落带土壤淹水后,水体中Cu(Ⅱ)及其他阳离子的存在使土壤对Zn(Ⅱ)的吸附力降低,造成Zn(Ⅱ)污染的环境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落带 紫色土 Cu() zn() 吸附 竞争 阳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Ⅱ)在锌电极上的电沉积机理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双全 刘春侠 +3 位作者 沈庆峰 张涛 倪源 俞小花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86-392,共7页
在Zn(Ⅱ)-NH_4Cl准中性体系中,采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Zn^(2+)在锌电极上的反应方式,通过计时电流法(CA)研究了Zn^(2+)沉积的成核方式,利用交流阻抗谱(EIS)考察了不同过电位时Zn^(2+)沉积的阻抗行为。结果表明:Zn^(2+)的电沉积是一个... 在Zn(Ⅱ)-NH_4Cl准中性体系中,采用循环伏安法(CV)研究了Zn^(2+)在锌电极上的反应方式,通过计时电流法(CA)研究了Zn^(2+)沉积的成核方式,利用交流阻抗谱(EIS)考察了不同过电位时Zn^(2+)沉积的阻抗行为。结果表明:Zn^(2+)的电沉积是一个不可逆电极反应,以两步骤单电子串联的方式进行,第一步为速控步;电极反应的电荷传递系数与锌电极的表面结构有关。在恒电位条件下,体系中锌电极上Zn^(2+)的结晶近似于三维瞬时成核方式。Zn^(2+)的沉积经历了覆盖、吸附成膜、大量晶核形成等过程,该过程随着控制电位的负移由电化学极化过渡到电化学极化-浓差极化混合控制阶段。最后给出了Zn^(2+)在锌电极上电沉积过程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NH4Cl准中性体系 电沉积 循环伏安 计时电流 交流阻抗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毛发生物炭的特性及其对Ni(Ⅱ)和Zn(Ⅱ)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谢伟雪 刘孝敏 +2 位作者 李小东 焦永霞 赵由才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656-661,共6页
对利用废毛发制备得到的生物炭进行元素组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镜)等特性的分析,考察其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作用。采用Lagergren模型对Ni(Ⅱ)和Zn(Ⅱ)吸附动力学过程进行拟合,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对Ni(Ⅱ)和Zn(Ⅱ)的吸附等... 对利用废毛发制备得到的生物炭进行元素组成、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镜)等特性的分析,考察其对水中重金属的吸附作用。采用Lagergren模型对Ni(Ⅱ)和Zn(Ⅱ)吸附动力学过程进行拟合,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对Ni(Ⅱ)和Zn(Ⅱ)的吸附等温过程进行拟合,以研究生物炭对水中重金属Ni(Ⅱ)和Zn(Ⅱ)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生物炭含碳量较高,p H呈碱性,表面结构呈多孔性,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碳化温度为300、350℃时制备的生物炭,对Ni(Ⅱ)的实际最大平衡吸附量分别为5. 48、6. 25 mg/g,对Zn(Ⅱ)的实际最大平衡吸附量分别为3. 02、3. 78 mg/g;生物炭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碳化温度越高,吸附速率越快,Lagergren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生物炭对Ni(Ⅱ)和Zn(Ⅱ)的吸附过程; 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曲线能较好地描述生物炭对Ni(Ⅱ)和Zn(Ⅱ)的等温吸附,吸附温度升高,生物炭吸附量增加,在温度为20、30和40℃时,对Ni(Ⅱ)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5. 59、7. 16和7. 23 mg/g,对Zn(Ⅱ)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 28、1. 29和1. 32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毛发 生物炭 特性 Ni() zn()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异烟酰腙构建的多孔状Zn(Ⅱ) 配位聚合物{[Zn(L)_2(H_2O)_2]·4H_2O}_n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延民 解庆范 +2 位作者 魏赞斌 陈玲兰 刘金花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43-1249,共7页
以邻甲酰基苯磺酸钠和异烟肼为原料在乙醇/水溶液中制备了一种酰腙类Schiff碱配体(NaL),采用常规溶液挥发法合成了由该配体构筑的Zn((Ⅱ)配位聚合物{[Zn(L)2(H2O)2]·4H2O}n。利用元素分析、IR、TGA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对配合物进... 以邻甲酰基苯磺酸钠和异烟肼为原料在乙醇/水溶液中制备了一种酰腙类Schiff碱配体(NaL),采用常规溶液挥发法合成了由该配体构筑的Zn((Ⅱ)配位聚合物{[Zn(L)2(H2O)2]·4H2O}n。利用元素分析、IR、TGA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786 98(4)nm,b=0.869 26(5)nm,c=1.180 44(7)nm,α=103.353(5)°,β=100.965(4)°,γ=93.123(4)°,Z=1,V=0.767 24(7)nm3,Dc=1.697 g·cm-3。每个Zn(Ⅱ)离子被2个配体L-阴离子双重桥联形成二核环状结构单元,并通过共用锌离子形成一维链配位聚合物,链与链之间通过氢键扩展为具有一维开放孔道的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位聚合物 锌配合物 晶体结构 邻甲酰基苯磺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Ⅱ)/γ-MnOOH体系化学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夏树伟 马骁楠 +1 位作者 于良民 潘纲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804-1809,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Zn(Ⅱ)在水锰矿(MnOOH)2(H2O)6簇模型表面的水合、一级和二级水解三类共11种吸附构型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水合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双角)>SE-B(单边-B)>SE-A(单边-A)>DE(双边),水解吸附... 采用密度泛函B3LYP方法对Zn(Ⅱ)在水锰矿(MnOOH)2(H2O)6簇模型表面的水合、一级和二级水解三类共11种吸附构型进行了理论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水合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双角)>SE-B(单边-B)>SE-A(单边-A)>DE(双边),水解吸附构型的稳定性顺序为DC>SE-A>SE-B>DE,均符合鲍林第三规则;热化学分析结果说明,其吸附和水解是相互制约的两个过程,这一结论通过前线轨道理论分析得到了证明;自然布居分析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中电子由簇模型向吸附质迁移;结合电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和前线轨道组成分析了吸附产物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zn() 水锰矿 吸附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双核锌(Ⅱ)配合物[Zn_2(L)_2(Mf)_2]的合成、结构、热稳定性及荧光性质(英文) 被引量:4
18
作者 陈小华 吴琼洁 +1 位作者 梁志瑜 占春荣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0-914,共5页
The binuclear Zn(Ⅱ) complex [Zn2(L)2(Mf)2] with 2-hydroxyacetophenone benzoylhydrazone(H2L) and monodentate N-heterocycle,morphine(Mf)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IR,UV,molar conducti... The binuclear Zn(Ⅱ) complex [Zn2(L)2(Mf)2] with 2-hydroxyacetophenone benzoylhydrazone(H2L) and monodentate N-heterocycle,morphine(Mf) has been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elemental analysis,IR,UV,molar conductivity,TG and X-ray diffraction structural analysis.Crystal data: monoclinic,space group P21/n with a=1.263 9(6) nm,b=1.085 2(4) nm,c=1.313 4(5) nm,β=92.16(2)°,V=1.800(1) nm3,Z=2,Dc=1.493 g.cm-3,μ= 1.388 mm-1,F(000) =840,and final R =0.038 4,wR =0.087 9.The two Zn (Ⅱ) centers in the centrosymmetric binuclear complex are bridged by phenolic oxygen atoms with Zn…Zn separation of 0.315 0(1) nm.The coordina-tion geometry of each Zn(Ⅱ) atom is trigonal bipyramidal.The fluorescence activities of ligand and the complex were also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配合物 SCHIFF碱 晶体结构 热稳定性分析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Ⅱ)和La(Ⅲ)共掺杂TiO_2纳米晶多孔膜电极光电化学行为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余淑娴 柳闽生 +2 位作者 余启名 赵新萍 曹小华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9-21,26,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Zn(Ⅱ)、La(Ⅲ)共掺杂TiO2纳米粒子(掺杂0.5%Zn(Ⅱ)及0.5%La(Ⅲ)),并制成了TiO2、掺杂0.5%Zn(Ⅱ)及共掺杂0.5%Zn(Ⅱ)和0.5%La(Ⅲ)的TiO2纳米晶多孔膜电极,对该3种电极进行了电化学及光电化学研究,实验发现,用Zn(Ⅱ...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Zn(Ⅱ)、La(Ⅲ)共掺杂TiO2纳米粒子(掺杂0.5%Zn(Ⅱ)及0.5%La(Ⅲ)),并制成了TiO2、掺杂0.5%Zn(Ⅱ)及共掺杂0.5%Zn(Ⅱ)和0.5%La(Ⅲ)的TiO2纳米晶多孔膜电极,对该3种电极进行了电化学及光电化学研究,实验发现,用Zn(Ⅱ)单独掺杂TiO2纳米多孔膜电极的光电流大于未掺杂的TiO2纳米多孔膜电极,而Zn(Ⅱ)和La(Ⅲ)共掺杂TiO2纳米多孔膜电极的光电流又大于Zn(Ⅱ)单独掺杂TiO2纳米多孔膜电极,对该掺杂电极的光电转换机理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化学 zn()和La(Ⅲ)共掺杂 TiO2纳米晶多孔膜电极 TIO2纳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Ⅱ)长期作用对好氧颗粒污泥基本性能与污染物去除功效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郑晓英 吴颜科 +3 位作者 陈卫 冒文娟 倪明 陈瑜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9-53,共5页
采用SBR反应器,系统地研究不同质量浓度Zn(Ⅱ)长期作用对好氧颗粒污泥基本性能和污染物去除功效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ρ(Zn(Ⅱ))≤5 mg/L时,Zn(Ⅱ)对好氧颗粒污泥基本性能与污染物去除功效影响较小;当ρ(Zn(Ⅱ))≥10 mg/L时,Zn(Ⅱ)... 采用SBR反应器,系统地研究不同质量浓度Zn(Ⅱ)长期作用对好氧颗粒污泥基本性能和污染物去除功效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ρ(Zn(Ⅱ))≤5 mg/L时,Zn(Ⅱ)对好氧颗粒污泥基本性能与污染物去除功效影响较小;当ρ(Zn(Ⅱ))≥10 mg/L时,Zn(Ⅱ)会导致好氧颗粒污染物去除功效降低,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质量浓度、沉降速率、污泥粒径与结构发生改变。10 mg/L以上的Zn(Ⅱ)长期作用会导致污泥粒径变小,结构松散,进而导致污泥沉降性能变差,最终引起ρ(MLSS)下降。Zn(Ⅱ)作用76 d后,投加10 mg/L和15 mg/L Zn(Ⅱ)的反应器内NH+4-N、COD去除率分别减低为84.3%和75.1%、90.1%和85.7%;ρ(MLSS)分别降至3 658 mg/L和3 225 mg/L;SVI分别升高至94 m L/g和99 m L/g;颗粒污泥的平均粒径分别降至0.58 mm和0.37 mm,部分颗粒污泥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zn()质量浓度 污泥性能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